完整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2.docx
- 文档编号:23170385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8.11KB
完整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2.docx
《完整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2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写,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
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
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读写、大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认识。
这一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比较少,但现在的学生聪明可爱,课外知识丰富,喜欢有挑战性的数据学教学内容,虽然这些大数更抽象,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但他们非常乐于接受挑战。
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创设情境,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人口普查、土地面积、生产总值等数据,使学生的学习情趣高,学习氛围浓。
对于数一数,我加强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对于数位顺序,数位,数级,计数单位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位数等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从而理解这些知识。
《亿以内数的读写》教学反思
《亿以内数的读写》是以读数和写数为基础,通过加深学生对数的组成的理解,提高学生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的能力。
由于学生有了《万以内数的读写》的经验,教学中,我先突出读法,在学生掌握读法的基础上,然后再讨论写法。
在读、写大数时学生依靠彼此的帮助和题型都可以完成学习任务。
但在读写中间有零的大数的时候,碰到的困难比较多,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大家进行讨论和交流。
在教学中,我从生活情境引入,使学生感到学会写亿以内数的必要性,接着学生在万以内数写法的基础上探究出写亿以内数的方法,学生大致总结出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在数位顺序表下面对应写数,空位写“0”;另一种方法是根据“万”字来分级写数。
我引领学生对两种写数的方法加以比较优化,学生发现根据“万”字来分级写数比较方便快捷。
整个知识的探究过程是那么顺理成章,我感到学生真的是会学了,也学会了。
《大数的改写及求近似数》的教学反思
《大数的改写及求近似数》教材安排是一课时,内容看似比较简单易懂,而实际教学后发现,其实不然。
这部分内容需要学生明白的东西比较多,而这些概念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
准确数和近似数的认识与四舍五入法的了解,然后才是如何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而且表达的意思有三种:
四舍五入到万(亿)位,可以说精确到万(亿)位,也可以说把万(亿)位后的尾数省略。
这些放在一课时教完,部分学生有些难度。
基于此,我把这节内容做了如下的安排:
1、先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并想一想为什么有的用准确数,有的要用近似数,什么样的情况下用近似数,什么样的情况必须用准确数。
例如:
班级人数、学校总学生数、全镇大约有多少人?
等等,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2、帮助学生掌握要点。
课中,让学生通过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的回顾,交流省略的方法及要注意的问题,牵引讨论自学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大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教师只是通过提问,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自主学习,自主讨论,合作整理、归纳。
但是在作业中,求近似数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
学生对“五入”理解不够,如399860大约是几万,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我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去做,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做,出现了两个答案:
390860≈40万,390860≈39万,应该让学生进行讨论,说出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总结一下原因有两个,一是对四舍五入的方法掌握不到位,特别是像1970889四舍五入到万位,学生搞不清楚了,主要是我对学生过去的知识了解不清,二是对省略最高为后面的尾数,许多学生不理解。
针对这一现象,我不断地让学生说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哪个位上的数,让学生在这种反复中去熟悉和理解,后来作业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第二单元《公顷、平方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公顷、平方千米是测量更大的面积,特别是土地的面积的常用面积单位,这对三年级学生来说,仅凭在课堂内的想象是无法真正地完全体验1公顷、1平方千米的面积大小,但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又不能完全放学生外出去体验,所以在课堂里学生也就只能依靠平时的一些直观印象来体验,这也是教学上的一个盲点,而我也想不到更好的方法帮助学生体验,只能利用一些图片中给人以宽阔的土地面积,一些具体数据来帮助学生体验1公顷、1平方千米的面积大小,但这一切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也只能是粗浅的表象,学生的体会也不会很深刻。
所以课后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在家长或长辈的帮助下找一找周围面积大约是1公顷、1平方千米的地方,下节课交流。
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际来体验这两个单位所表示的面积很大,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但能这样去做的学生除了有上进心的一部分做了外,其他学生并不把这种实践作业当做作业,也很难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去完成。
《公顷的认识》教学反思
对于公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得较少,而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像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一样制作教具或学具,学生不能直观感受到它的大小,便很难建立起正确的表象。
教学的重点应是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的表象。
如何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认知1公顷到底有多大呢?
这节课的教学中从学生所熟悉情境入手展开教学。
本课从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常用面积单位入手,随后出示一段需要面积单位参与的描述学生生活现实的情境,让学生感觉到学习面积单位是有用的,是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让学生觉得有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
《平方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先让学生回忆1公顷的得来和大小,然后再进行1平方千米的概念、实际意义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的教学。
1平方千米在教室里、书本上是不可能达到的。
只能通过数字和空间想象来感受1平方千米的大小,从而使学生的印象得以深刻。
从这一节课中我体会到数学实践活动在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当学生面对某一个知识点时,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做为教师,就是要找到好办法,让他们学会知识。
但是有些内容只能通过学生的理解,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这些知识才能逐渐被学生融会贯通而加以熟练的应用。
生活实际是重要的学习资源。
选取的几个景点的面积作为教学素材,都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素材。
因为熟悉,所以学生感到亲切也比较感兴趣,注意力也就会更加集中。
在建立1公顷的表象时,也选择学生所熟悉的学校作为1公顷的模型,而且课前带学生在校园里走了一圈,并且借助课件将这个场地拍摄下来直观地呈现给学生,看过以后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再想象一下,这样1公顷的表象就不再脱离实际也不再显得苍白了。
接下来让学生推算一下1公顷大约有多少个这样的操场的面积、教室的面积。
通过观察、想象、推算、交流等活动,学生既能体会到公顷是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又能具体感知1公顷的实际大小,从而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第三单元《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
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
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
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
我认为主要在于: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
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
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
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
还有,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画角》教学反思
“画角”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以及掌握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
让学生在画角的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角的定义和各类角的大小区域,其知识迁移点是量角器的使用--量角、画角的共同点,即“两重合一对准”。
教材的例题出示了画角的三个步骤,让学生按照规定的步骤去画,是为了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并让学生体验运用迁移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垂直”和“确定物体的位置”等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是这样安排的:
出示了画角的三个步骤,让学生按照规定的步骤去画。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65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和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这里,我结合前后知识,在画角前给学生加了一步:
估计。
先想你要画的角有多大,是什么角,比如要画65度的角,用手比划一下大约多大,画完后再看看自己前面估计得怎么样,这样就会让学生在画完角后自己检查出错误。
例如:
里外圈的混淆,把65度画成115度,本来自己估计的是小于90度的锐角,而画成了钝角,那肯定是画错了,自己检查出错误并改正。
另外,在画完后,我也加了一步:
检查。
再用量角器量自己画的角是不是要求画的度数,然后标上弧度和度数。
这样,才完成画角。
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提高了画角的正确率,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检验的好习惯。
本课教学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
这样安排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整数乘法的笔算能力,为以后进步学习乘法计算打好基础。
教学时先复习已有知识,帮助学生知识复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尝试练习,初步感知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然后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明确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
但是,在学生的作业中,反映出许多的问题。
主要是计算能力不过关,原因是多方面的。
教材分得过散也是一方面原因,一学期四五节课,学生还没掌握内化为自己的技能,一单元结束了。
所以在新授之前,一定要对已有知识复习,掌握要领,其次加强训练强度,使之形成技能,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三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是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第一课时。
从整单元分析,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整单元的情景图主要从交通工具入手,再引入到常见数量关系----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关系的教学。
本节课的例题意在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多数学生在独学时就能正确计算结果,但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有少数孩子只会算,不会说算理。
此时我发挥“兵教兵”的作用进行对学,然后在组内小展示时,鼓励他们大胆叙述算理,组员及时评价,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本节课中发挥群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解决两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解题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口算。
总之,本节课虽然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但我自己觉得还是浪费了一些宝贵时间,如:
由于学生还没有完全养成评价的习惯,所以花时间组织评价。
今后还要评价机制上下功夫。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我找准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迁移到新知的学习。
由于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大致相同,只是其中的一个因数多了一位,所以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完全有能力自学新知,鉴于此,本节课我就充分放手让学生先独学、再对学,最后群学。
从现场学生展示的情况看,全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理解并掌握的教材例题的计算顺序及方法。
本节课我还增设了两位数乘三位数让学生进行研究,从学生的展示情况看,这是一个难点——因为孩子们对于其计算方法并不明确。
如:
有的孩子虽然写的竖式是两位数乘三位数,但在具体的计算过程中还是用三位数乘两位数来计算求积;还有孩子对于用百位上的数去乘所得的积的末位对位不正确。
这种种说明这个内容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在教学这个内容时,我采取的是分层教学,对于能掌握的学生要求他们尽量掌握,而对于接受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则让他们还是用三位数乘两位数来计算,让不同程度的孩子得到不同的发展。
本节课从学生现场完成作业的情况看,正确率不高,虽然他们已经明白计算顺序,但在具体的计算中,还是存在乘法口诀写错,进位数忘加的问题,影响了计算的正确率。
看来在计算这一块的教学中,掌握运算顺序固然重要,但细心计算、多多练习也是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手段。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0的口算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
因此学生对于因数中间有0的书写对位及计算方法应该没有问题,而对于因数末尾有0的口算学生也已经掌握,尤其是“添0法”,对本节课的教学有很大帮助。
由于学生已有上述基础,所以学生在试做例题时,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使用的简便方法计算,只有少数个别的孩子还是按照一般的方法计算。
从学生现场自学的情况看,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在学生试算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孩子不会简便方法对位、有的孩子没有用简便方法计算,还有的孩子受例题中160×30的计算的影响,在计算360×25时也只计算了一步积的结果。
针对孩子们在试算中出现的问题,我再次重点引导孩子研究360×25的计算方法。
《积的变化规律》的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的难点在于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在充分经历中感悟。
在本课教学中,我就充分注意这一点,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大量的举例、充分地观察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不足之处,缺乏耐心,不善等待。
如:
第1题练习,当学生没有自觉地应用规律进行计算时,教师缺乏耐心,直接请发现规律的同学起来说。
如果当时能引导这位同学观察一下,因数怎样变化的,能不能不计算就报出积是多少?
等待会让课堂和谐和大气。
这点值得今后改正。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反思
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个常见的数量关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前解答各种应用题时都遇到过,只是没有加以概括,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本课的关键是如何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这些数量关系,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要求独立的意识。
因此,在课堂上应把内容放手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在本节课上,我并没有简单地把数量关系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找找黑板上的这些题有哪些相同点,价时,让学生找出例题的共同点,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几乎不用怎么引导,
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出单价×数量,速度×时间=路程这两个数量关系,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时,让学生就找出例题的共同点,而且,给共同点命名,只有总价是老师加以引导,单价和数量都是学生自己命名;速度和时间是一名学生直接说出,因为在平时的讲课中我有涉及到,学生记忆深刻,我在表扬学生生活经验积累丰富的同时,让学生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还让学生列举大量的生活实例,进一步认识单价、速度等概念。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反思
《垂直与平行》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单五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
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走在宽广的大街上,还是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环顾左右应该都不缺少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
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
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
鉴于此,针对本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精心设计教案,把学生的自主探索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把知识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得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絮而不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信心。
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
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
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
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
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
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平行四边形与梯形》教学反思
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是上好课的前提。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的单五元内容。
在三年级上册中,教材专门安排了一个单元让学生直观认识四边形,其中也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学生已经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平行四边形,通过活动知道了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相等这一特征,而梯形是第一次出现。
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从而抽象概括出它们各自的定义,分析四边形内在的关系。
考虑到梯形的特征比较简单,而且把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放在一起探究比较重复累赘,就在判断中使学生产生矛盾,通过争论中得出梯形的特征和定义。
该课的难点是用集合图表示出不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我没有很生硬地直接把图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借助不同四边形的定义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后逐步完善这张图。
加强操作,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
本节课我通过动手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
1、学生动手,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在此环节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找出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我顺势总结。
又通过电脑博士,验证学生的探索结果,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2、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推进教学。
在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基础上,学生通过对比得出梯形的特点,又通过电脑博士验证、推导得出梯形的概念。
三、注意倾听,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因势利导,得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四边形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了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我在教学中的重大突破之处。
上完这节课,我反复思量,课堂中还存在着些许不足,例如在让小组讨论四边形分类的过程中,由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大部分只顾低头分类,而不借助手中的工具来验证自己的分类是否合理,所以在反馈的过程中,学生只顾说自己的分类结果,而缺少了验证的过程。
如果老师当时能这样说:
“我们明确了分类的标准,就请同学们先试着将手中的四边形分分类,分完之后再借助自己手中的工具验证自己的分类是否合理?
”如果这样设计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应该增强课堂组织能力,强化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使教学语言多样化,幽默化,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数学精彩的数学课堂添加浓厚的一笔,总之我会更加努力,踏实教学,让自己的数学课堂越来越吸引学生。
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一)
通过对本课教学的反思,在此我提出几点:
第一:
大胆、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这节课中,由于自己过于“一板一眼”地使用教材,致使学生有好的试商、调商的方法,而没有及时地让学生展示、总结。
从这一节课的教学中,使我意识到,教材只是一个教学工具,应该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在使用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灵活的使用教材,可以在某些内容上进行适当的增、改。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可以将例7、例8的教学放在一节课上进行,让学生尝试,经过探究,总结出几种试商的方法。
这样再经过练习巩固几种方法,掌握方法,在巩固中选择最优的方法。
第二:
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环境,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学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给多大空间,学生的发展空间可能就有多大。
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多创造一些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展示自我个性、有利于学生交流的环境。
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舞台上尽情展示自我,吸取他人的精华,获取知识。
例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完全可以创设让学生自己探究的环境,通过生生交流、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几种试商的方法,参与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学生获得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到的,而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又怎么能轻易忘记呢?
所以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多么重要。
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要深钻研,勤动脑,为学生更好的服务。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商的变化规律是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前边已经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为这节课打好了知识基础,开始就抓住并利用了这一知识基础:
“我们都知道乘法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既然乘法中有这样的规律,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呢?
”一句话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很自然的由乘法中的变化规律类推出了除法中的变化规律,找到了新知的切入点,合理的运用了知识的正迁移,那么猜测是否正确呢?
需要我们进行验证。
三次验证是层层递进的,引导学生在“猜”、“算”、“说”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被除数、除数、商他们之间的变和不变的规律,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敢于猜测、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学习的方法。
借助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这节课主要抓住两个切入点:
一是利用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乘法中积的变化规律的迁移,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出猜测,进行探究学习;二是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吧猜测——举例验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完整 四年级 上册 数学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