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的世界.docx
- 文档编号:23167908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8.05KB
变化的世界.docx
《变化的世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化的世界.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变化的世界
1.变化的世界
教学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察觉到周围的物体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2、能从察觉到物体变化的现象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3、能说出两种以上记录某一种物体变化的方法。
情感价值目标:
1、愿意与其他小朋友交流本组观察到的各种物体变化的现象。
2、能坚持对一种选定的物体进行长期的观察,并能将观察的结果用两种以上的方法记录下来。
第1课时
导入:
起风、下雨、草绿、花开、月圆、蜊蚪变青蛙、昆虫的一生、火山爆发、物体的溶解等,展示了自然界的各种变化现象。
其中包括了生物的、物质的、宇宙的等不同领域的现象。
教学过程:
1、列举变化的事实的教学,可采用个人思考、小组汇总的方法进行。
活动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1)寻找生活中的变化现象;
(2)描述变化的过程;(3)用简单的文字记录变化现象;(4)小组汇总的基础上向全班汇报。
2、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将各组找到的异同进行交流,完美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学中希望学生能找出:
有些变化缓慢,如大山的变化;有些变化激烈,如火山爆发;有些变化有周期性,如昼夜、四季的变化……
3、学生可以按照不同的类别通过概念图或其它形式建立自己的概念系统,如:
(1)按事物的类别分类;宇宙的变化、生物的变化、自然的变化。
(2)按变化所需时间分类:
短期的变化、长期的变化。
(3)按变化的程度分类:
激烈的变化、柔和的变化。
(4)按变化的方式分类:
只是形状的改变、保持原性状的变化(物理变化)、变成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
4、小组互相交流所学到的概念。
教学总结:
变化是事物每时每刻都产生与原来不同的现象;自然界中没有永远不变化的事物。
第2课时
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使用过的各种记录表。
教学过程:
1、在观察家里种值的花的生长时,你是怎样记录的?
学生最好能总结出:
记录的过程为:
观察
记录
统计
记录的内容为:
时间、数量、观察到的新现象
记录结果的利用:
制作统计图
分析统计图
预测发展趋势
2、在学生对所做记录表的回忆、讨论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
(1)变化时段应包括:
变化前、中、后的记录。
(2)记录内容应包括:
时间、变化现象、变化数量。
(3)记录方法可用:
日记法、表格统计法、图画、照片等。
(4)要根据所观察的不同变化,选择不同的记录方法。
3、设计一种记录表,对自己感兴趣的变化现象进行记录。
2.多样的天气
教学目标:
1、能用文学词语描述各种天气现象。
(如蓝天、白云、雪景等)。
2、能用文学和科学的术语描述天气的变化。
3、能够设计一组符号,用它记录天气的状况。
情感价值目标:
1、愿意关注、收集与天气变化有关的信息。
2、能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天气及其原因。
3、愿意欣赏天气变化的美丽。
4、愿意收集各种预测天气变化的谚语。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从天气与心情或生活引入,教师可根据当天的天气情况,设计一个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关心天气变化,体验天气变化对人们的心情、生活、学习与工作的影响。
2、学生对春夏秋冬的天气变化有一定的了解,风、雨、霜、雪也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天气现象,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讨论、思考文学作品描写天气的诗歌或语句,也可以用一些美丽的图片或课件帮助学生回忆、思考,充分与语文等课有关内容相结合。
3、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欣赏窗外的天气或回想近几天来的天气状况,通过电视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多样的天气现象,比如学生不常见到的朝霞、晚霞、彩虹、冰雹等。
4、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天气描述下来,可以写小诗,也可以画张画,并将自己的作品与同学交流分享。
5、学生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使用一些文学词语,并可以在学生间展开评比,看谁的描绘更形象、恰当、生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通过观察当天的天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
如:
什么是天气?
怎么科学地描述天气?
2、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谚语,并要求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谚语填写或粘贴在教材上。
并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
利用谚语来预测天气的变化有哪些优点与不足。
引导学生从科学性、准确性和便利性等方面来思考这一问题。
3、学生对现代人了解天气变化的方式比较熟悉,一般都知道通过天气预报来得到天气变化的消息。
让学生在熟悉气象台预报的规范图形符号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为风、雨、雪、阴、晴等天气设计一种图形来表示天气的变化,并全班交流。
4、在没有天气预报以前,人们是靠观测自然现象和物候变化来预测天气的,人们长期以来观察天气的心得你有知道哪些呢?
让学生带着疑问,课后巩固、加强。
教学总结:
天气就是我们周围大气不断变化的状况,冷暖干湿、阴晴雨雪和风向风力等到都有是表示天气变化的要素,这一较为科学的概念。
3.观测天气
教学目标:
1、能够制定科学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观测计划。
2、能选择材料,并按图示或文学说明自制简单的风向仪、雨量器。
3、设计和制作简易的观测天气变化的仪器(例如:
雨量器、风向仪等)。
4、会用温度计、简易风向仪、雨量器进行观测,搜集有关数据。
5、能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绘制天气变化的曲线图,得出天气变化趋势的预测。
情感价值目标:
1、能进行合理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观测、记录两周内天气变化情况。
2、愿意想出更多办法,选择材料,设计制作简易的天气观测仪器。
3、能体会到利用简单仪器有助于定量的观测研究。
4、能体会到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用的。
导入:
在学生对多变的天气和天气预报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以做个小小气象员引入课文,启发学生思考,想做一个小小气象员都需要做哪些工作?
教学过程:
1、制定计划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一步,气象观测是一种集体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制定观测计划,并小组间讨论、分析观测计划都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2、在学生完成观测计划后,师生共同讨论观测计划的可行性和小组分工的合理性,并带到课后自行实施验证。
3、利用课前早已经准备好的工具,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制作简易的观测仪。
(风向仪、雨量器)教师个别指导。
4、学生完成制作后,教师组织展示交流,让每个小组或个人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听取同学的意思。
5、课后有对科学特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做个合格的小小气象员,建立个人或小组的小小气象站,每天或每周向同学们报告天气状况。
教学总结;
从计划、制作、观测、记录和分析数据,让我们几乎经历了天气预报制作的全过程,体验到气象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从中感受到气象工作者的艰辛和科学工作的严谨。
4.发布天气消息
教学目标:
1、能以研究论文和报告的形式,将自己的观测和研究结果展示出来。
2、能对其他同学的观测和研究结果提出客观的评价和积极的建议。
3、能从图片中归纳分析出天气预报制作进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情感价值目标:
1、体验到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的意义。
2、能在发布天气变化消息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
3、能体验到科技发展能给人们带来更准确的天气消息。
4、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观测研究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
导入:
通过做个小小气象员的活动,已经有不少同学为《发布天气消息》这一节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了。
教学过程;
1、学生分组展示交流。
每个小组派1—2位代表,把自己小组的研究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交流。
教师并在每个小组的汇报后组织其他同学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评价意见。
2、发布会结束后,每个小组要把其他组同学给自己小组的评价和改造意见总结、记录下来,以便引起注意。
教师要鼓励学生坚持观测天气,养成关心天气变化的良好生活习惯。
3、通过学生和分析天气变化,初步了解到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由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自主完成课本习题——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教师不需要过多的讲解。
教学总结:
评价内容
1.能对同学关于天气消息的研究报告提出客观的评价和积极建议
2.能根据一定标准,把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分成三个阶段。
3.能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发展对天气预报的影响。
教师评价:
5.天气与生活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天气的变化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造成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2、能够对图表记录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得出某些科学结论。
3、能够用实例或调查结果,说明人类的活动已经对天气变化造成一定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图表,了解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对天气造成了影响。
教学过程:
1、从天气与我们每天的生活引入,讨论不同的天气变化对工作、学习和心情造成的不同影响。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和见闻,讨论天气与健康、天气与体育运动、天气与心情、天气与工作等有关问题。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全班同学对所讨论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归纳、和评价。
2、讨论结束后,教师可选择性地向学生播放有关天气灾难的多媒体音视或课件,让学生从中体验感受到天气对人类的生活、生产造成的严重影响。
3、“难最关心天气”,是个开放性的题目,没有标准答案,可让学生根据自已的认识、见闻,说说心中的答案。
4、人类活动能够影响天气,这一问题对学生来说一般都不容易理解。
教师不要一开始就给学生结论,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对比不同地区的气温值,教会学生阅读图表,对比讨论,小组讨论,拟定结论。
5、小组汇报讨论心得后,教师逐一肯定和纠正。
教学总结:
通过阅读图表为了我们提供的数据信息,可以归纳出“城市热岛效应”这一概念,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城市车流、人流和建筑物都会对城市的气温产生一定的影响。
6.固体、液体和气体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对周围常见的物体或物质进行分类。
2、能利用感官估测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3、能正确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某一种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4、能归纳出固体、液体和气体和主要特点。
5、能设计两种以上的方法测量出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情感价值目标:
1、对探究物质三态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2、能将本组研究结果与其他小组交流。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师可以先启发学生思考:
想研究因体哪些性质,分别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
在学生讨论的进程中引导学生对固体的性质有一初步感性了解。
2、教师要引导学生研究固体的同种常见性质,如形状、体积、软硬、质量等。
在学生研究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记录。
3、教材中的表格中体积一项的填法,可通过(长X宽X高)来计算,而不易测量的固体可以较大、较小、小等名词表示即可。
表格的空缺部分,学生可根据需要自己填写,如还想研究是不是所有固体都能导电或被磁铁吸引或在水中的沉浮等。
4、实验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教材中的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对固体的基本特性有更深入的了解。
教学总结:
固体的计算公式=长X宽X高
课后小任务:
试想出一种或多种快捷的方法把混在一起的豆、小米、沙或木屑分离出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师事先准备的实验用的各种不同的液体。
如颜色、比重、黏稠度、透明度等。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液体,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液体的性质。
2、学生实验
3、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想出更多的测量液体质量的方法。
4、活动最后“不同液体混合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是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针对刚刚研究过的几种具体液体进行大胆的假设,教师适当评价,学生写好记录。
教学延伸:
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
教学总结:
固体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流动、大多数不晚被压缩。
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或体积,可被压缩或无限膨胀。
液体没有固定形状,能流动,并且能填充不同形状的容器,不易被压缩。
7.冰、水和水蒸气
教学目标:
1、能使用工具测量感官不易察觉到的物体某一特性的变化。
2、能通过实验探究使水的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3、能用二维图表(如坐标图)形象地进行实验记录。
4、能从实验数据中分析出吸收或散失热量是物质状态变化的条件。
5、能在柱状图上找出不同物质状态的临界点。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观测水的三态变化,感受物质的状态是可以因温度的改变而改变的。
教学过程:
1、活动开始前,可让学生讨论不同状态的水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2、小组分工,对于两组实验的分配,没生可自由选择,也可采用单双号组来直接分配任务。
3、学生实验,教师个别辅导,学生认真做好实验记录。
4、教师示范二维图表的使用,并讲解使用的方法,教会学生识图,分析图。
让学生尝试使用坐标图做记录。
5、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如“铁由固态变为液态时的温度是多少?
”“水变成冰的温度是多少?
”
教学延伸:
物质的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变化,这一性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怎样被利用的?
8.水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
1、能结合日常生活,对蒸发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利用感觉器官感觉水蒸发过程中伴随的热量变化。
3、能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出液态的水经蒸发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并带走一定的热量。
4、能通过实验探究常温下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活动切实认识到蒸发要吸热这一科学原理。
教学过程:
1、活动开始前可让学生试着解答教材中的问题“坑里的水到哪里去了?
”“衣服和粮食为什么会干?
”,不管学生回答是否正确,都要让学生再列举更多的类似例子,帮助学养成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并提出问题的习惯。
2、写字游戏。
让学生用手指蘸水直接在桌面上写一个字,并认真观察这个字的变化,要求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如30秒)记录一次观察到的现象,也可用画图的方式。
3、待水写的字慢慢消失后,再让学生做第二个实验,用水抹在脑门和手背让学生仔细体会实验过程中的感觉,并简要记录下来,完成教材的填空。
4、通过两个实验,我们知道蒸发有快慢之分,那么有哪些因素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蒸发的进行呢?
让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小组讨论,大胆假设,并得出结论。
5、教师就学生小组实验总结和假设结论的基础上,组织全班评价、分析,并给予鼓励和正确的结论。
教学总结:
影响着蒸发快慢的因素有:
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的气体流动速度……
9.雨的形成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独立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
3、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
4、能设计模拟实验难证自己的假设。
5、能根据漫画写一篇科普短文,向其他人介绍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重点:
创造条件,使学生尽可能独立地探究雨的成因。
教学过程:
1、活动开始时,让学生在教材插图的启发下,再列举更多的类似的现象,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2、试着让学生针对“小水珠”形成的原因提出自己的问题,如:
“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为什么会出现小水珠?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解释与本组其他同学交流,并简要记录下来。
3、学生实验。
教师可直接到各组了解学生的想法,并用提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如:
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你的理由是什么呢?
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增加遇冷的机会呢?
4、实验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就实验的设计及效果进行交流,共同分析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评价。
教学延伸:
让学生联系本单元的其他课,谈谈水的三态音是如何变化的。
教学总结:
水
水蒸气
云
雨
10.周围的生物
教学目标:
1、能制定出较完整的观察计划。
2、能通过观察发现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一些特点。
3、能归纳出生物的基本牲。
4、能根据生物的特征判断哪些是生物,哪引起是非生物。
5、能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与生物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制定较为完整的观察计划,总结和归纳生物的主要特征。
11.种茄子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多种方式获得植物生长过程和变化的相关信息。
2、能按照植物种植方法的提示种植选定的植物。
3、能根据公式计算种子的发芽率。
4、能搜集如何给植物施肥的资料。
5、能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自己所种植的植物的生长全过程进行记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亲自播种一种植物,并设计制作记录植物生长的表格。
其中种植活动的趣味性较强。
教学难点:
指导并鼓励学生坚持持久地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17.让瘪乒乓球鼓起来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生活中有关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2、能对要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3、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实验证实液体、固体和气体具有热胀缩的性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的难点: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独立开展探究活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师可以讲述热胀冷缩的故事,或演示实验,使学生观察瘪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鼓起来,鼓励学生就这些生活现象或自己观察到的其他现象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2、学生面对“商店出售的瓶装液体商品为什么不装满”、“水还没烧开就从壶中溢出来”这些问题可能会提出各种猜想,也可能无从下手,教师可从两个方面适当给予提示:
(1)加热一会儿水才从壶中溢出来,说明水溢跟加热有关;
(2)在加热的过程中,壶中的水没有增加或减少,说明水的量没有改变。
3、学生实验。
指导学生先由实验目的建立实验模型,再从实验模型考实验材料。
并做好实验记录。
4、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录表进行小组讨论,整理和分析实验现象,最后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液体爱冷体积收缩,受热体积胀大”的结论。
教学延伸:
要求学生用自己所得出的有关“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结论,解释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仿照上一节课的方法,对“冬季两要电线杆之间的电线绷得比较紧,夏季比较松”的问题进行猜想。
2、教材中用图示的形式,提供了一种实践方案,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模仿提出更多的实验方案。
比如加热时要注意哪些问题等等。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通过归纳得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指导学生由“让瘪乒乓球鼓起来”实验联想到其它类似的实验中去(我们可以用哪些相对密闭的物体来做同样的实验呢?
)。
5、组织学生利用讨论的方法整理信息,归纳出实验的结论。
再把本组的方法和结论与其也小组进行交流,并完成教材的实验结论和列举相应的例子。
教学总结: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延伸:
热胀冷缩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呢?
23.农业与生活
教学目标:
1、能提出3个与农业相关的问题。
2、能根据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制定调查计划、开展调查研究。
3、能通过各种途径较为详细地调查研究某一种农具、农机的发展过程。
情感价值目标:
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较为详细的调查研究。
2、在调查中能意识到农业劳动的艰辛,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教学重点:
制定调查方案,开展农业问题的调查活动。
教学难点:
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从中归纳总结出当地农业发展的状况及问题。
教学过程:
1、从衣食住行利用了哪些农产品引入,组织学生讨论。
讨论我们生活中利用了哪些农产品或农作物,如每天吃的各种饭菜来自农作物,穿的衣料、毛衣来自棉花、羊等。
2、从农产品引出农业问题。
生活在农村跟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对农业的认识都各有不同,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学生在讨论基础上,开动脑筋提出自己想知道的当地农业问题,并把问题记录下来。
3、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或开展社会调查解决这些问题。
4、教师重点要对学生所要调查的内容进行指导,并组织学生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与交流,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5、教材上提供了一组农具和农机的图片资料,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农具、农机的制作材料、所需技术、操作简便程度、需要的人力、农业生产效率等方面来考虑。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农具、农机的发展趋势。
教学总结:
1、活动评价表
评价项目
1.能在与同学生合作的基础上,制定自己小组的调查计划。
2.能顺利完成社会调查活动,并完整记录自己的调查结果。
3.能够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工具,说明农具或农机的发展趋势。
4.能够从阅读“科学在线”中获得农业发展史方面的知识。
教师评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变化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