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与戊戌变法学案.docx
- 文档编号:23167904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177.55KB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与戊戌变法学案.docx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与戊戌变法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与戊戌变法学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与戊戌变法学案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与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
2.通过学习邓世昌的英雄事迹,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比较《南京条约》,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的程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再次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4.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通过对维新变法运动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对维新变法人士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5.使学生比较全面掌握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结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特征。
使学生感受到张謇等兴办实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强烈的爱国精
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导入新课:
1.我们学习了八年级历史上册前3课,大家知道19世纪的清王朝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出示“腐败无能,饱受欺凌”字幕)。
现在我们先看一段视频1.播放视频《甲午风云》,引导学生说出观后感。
2.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又在近代成为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
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
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
2、学案引导自主学习
第一课时
(一)阅读“黄海大战”,探究下列问题:
1.甲午中日战争原因:
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2.时间:
1894年至1895年。
3.黄海大战:
①时间:
1894年9月。
②经过:
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的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沉着应战,最后壮烈牺牲。
(二)阅读“《马关条约》”,探究下列问题:
1.日军侵占辽东半岛:
黄海大战后,清政府一味向日军妥协,致使日军很快占领辽东半岛。
2.威海卫战役:
日军进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甲午中日战争结果:
战败议和签订《马关条约》。
4.中是《马关条约》:
①时间:
1895年,签约代表人物:
中国李鸿章,日本伊藤博文。
②内容:
a.割地: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b.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
c.设厂: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d.通商口岸:
增辟通商口岸。
③影响: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聚集主题合作探究
探究一、黄海大战
[小组活动]
在屏幕展示地图背景,出现三个国家:
清、朝鲜、日本。
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它的野心是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
让学生讲叙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时间及黄海大战的经过;指导学生看书,学习邓世昌英勇殉国的事迹。
[小组讨论]:
1、根据教材p16页回答问题:
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
2、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
引发这场战争的因素还有哪些?
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3、学生讲述黄海大战的经过,说出自己的感想。
4、我们从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身上学到了什么?
[归纳]:
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借口中国出兵朝鲜,悍然对华发动了战争,由于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我们通过展示黄海大战的地点、时间、视频、邓世昌像、致远舰部分官兵像。
同学们发言积极,也感受到了“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我们应该学习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日本多艘战舰遭受重创,死伤舰长以下官兵六百余人。
北洋舰队实力尚存,但是,日本控制了制海权。
[精讲点拨]:
民族英雄邓世昌本来可以活下来的,但是他决心一死,是因为他认为“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
”
面对日军的侵略,统治者的态度怎样呢?
探究二、《马关条约》
[小组活动]
1、阅读教材p16-17页并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几次战役的名称、时间、相关人物、重大影响。
教师演示辽东半岛陷落的过程:
九连城、花园口、大连、旅顺。
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揭露日军罪行。
学生说出感想:
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演示日军荣成湾登陆,于是海陆夹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至此,清朝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划上了句号。
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
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2、学生识记《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的代表、内容,教师出示“1895年4月”及会场、李鸿章、伊藤博文像、主要内容。
结合地图背景中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从中国和日本(帝国主义列强)两个角度分析《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小组讨论]:
1、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3、《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与今天我国的招商引资,允许外国投资设厂不同,二者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4、三国干涉还辽,是不是俄、法、德在帮助清政府?
为什么?
5、讲叙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故事。
现在台湾有一小摄“台独”分子在蠢蠢欲动,你怎样看待台湾问题?
[归纳]: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腐败无能,一味妥协退让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尽管俄、法、德干涉辽东半岛被割给日本,但他们都是出于自己在华利益着想,《马关条约》从割地范围、赔款数额、通商口岸、侵华方式的转变等方面与《南京条约》相比,帝国主义列强中国攫取了更大的利益,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但是中国人民是不屈服于列强淫威的,《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台湾给日本,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人民为反抗日本殖民统治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
[精讲点拨]:
1、《马关条约》主要内容从割地、赔款、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四个方面进行记忆。
2、《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以上四个方面阐述是因为: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割地多且是要地,进一步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清政府为了偿还巨额赔款,加紧搜刮人民还大量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加剧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增辟通商口岸”:
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四、达标检测反馈矫正
(一)选择题
1、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最终目的是(C)
A.征服朝鲜B.侵略中国C.称霸世界D.炫耀武力
2、邓世昌以身殉国的地点在(B)
A.平壤B.黄海C.旅顺D.威海卫
3、在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C)
A.黄海大战B.辽东半岛战役C.威海卫战役D.平壤战役
4、《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C)
A.开始进入到半殖民地社会B.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D.完全陷入了半殖地社会的深渊
5、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D)
A.中英两国协定关税
B.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
C.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6、下列各国,在鸦片战争后割占过中国领土的有(A)
①英国②法国③德国④俄国⑤日本
A.①④⑤B.②④⑤C.③④⑤D.①②④
7.一个外国资本家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你认为最早出现在(C)
A.《南京条约》签定后B.洋务运动时期
C.《马关条约》签定后D.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后
8、《马关条约》中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阻碍最大的一条是(C)
A、赔款白银二亿两B、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给日本
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D、增辟通商口岸
9.结合所学历史,请你判断中英《南京条约》和中日《马关条约》的相似点是(D)
①都规定了割地②都有赔款③都规定了帝国主义在华设厂④都规定了开放通商口岸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0、你判断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的主要原因是(B)
A.中国当时的国力虚弱,远远落后于日本B.清政府腐败无能,一味妥协退让
C.清朝的军人消极避战,战斗力低下D.清朝的军事装备落后
11、在下列不平等条约中,含有强迫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日本这一内容的是(D)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
12、《马关条约》与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相比,其内容和影响都是全新的条款是(D)
A.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增辟通商口岸
C.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D.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二)能力提升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
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
──郑观应
材料2随从递给他救生圈,他坚决不接,决心与战舰共存亡。
他的爱犬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他)狠了狠心,用手将爱犬按入水中。
材料3:
2009年青岛海上阅兵后,英国《金融时报》回顾了清王朝1888年组建北洋水师,虽苦心经营,但最终战败于日本海军的屈辱历史。
并慨叹:
中国海军实现了凤凰涅槃般的重生。
请回答:
(1)郑观应的诗描述的是哪个历史事件?
请你为诗中的“东沟、致远”加个注释,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炮震烟迷船掀侧”的情景。
答:
黄海海战。
大东沟、致远舰。
略。
(2)材料2中的“他”是谁?
答:
邓世昌。
(3)请你替材料2中的“他”回答做出上述举动的想法是什么。
答:
“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
”
(4)根据当时的情况,有人认为“他”的举动可歌可泣,令人钦佩;有人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样的牺牲应该避免。
你的看法是什么呢?
答:
结论不限,但必须言之有理,符合史实,思想要积极。
(5)材料3中的“北洋水师”“战败于日本海军”指的又是哪场战争?
答:
甲午中日战争
(6)由近代海军的“战败”到现代海军的“重生”,你获得哪些感悟?
答:
可从清王朝的腐朽落后、中国海防力量的不断壮大、中华民族的崛起与振兴等方面进行感悟。
14、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
“台湾省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想一想,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已归日本”?
“颐和园又搭天棚”是干什么的?
这两件事联系到一块,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
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已归日本”说明《马关条约》已经签订,台湾已割给日本。
颐和园却张灯结彩在继续进行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
这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说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与最高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妥协、苟且偷安有必然的联系。
15、钓鱼岛列岛位于中国台湾省基隆市东北约92海里的东海海域,是台湾省的附属岛屿,而日本文部科学省2012年3月27日公布2011年度教科书审定结果,所有的地理教科书中都提到我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问题,并且采纳了这些岛屿是日本“固有领土”的政府官方观点。
你同意日本官方的观点吗?
说明了什么?
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办?
答:
不同意;说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仍然对我领土虎视眈眈:
我们时刻要牢记历史教训:
落后就要挨打。
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等等。
(符合此意皆可)
第二课时洋务运动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插图,结合材料“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思考:
1、这是谁在就义前的高喊?
材料中的“贼”指谁?
2、图中人物为什么说“无力回天”?
3、又为什么说他“死得其所”?
从他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
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然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学案引导自主学习
学生读课本,完成下列预习题
(一)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
1、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为变法提供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2、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
为救亡图存,进行了维新变法。
(二)维新变法的兴起
3、序幕:
公车上书
(1)背景:
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
(2)经过:
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3)结果及影响:
公车上书失败。
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4、发展:
康梁的主要维新活动
(!
)创办《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
(2)组织强学会,形成维新派政治团体。
(三)维新变法的高潮:
百日维新
5、时间:
1898年6月到9月。
6、主要内容
(1)政治: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2)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3)文化: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4)军事:
训练新式军队。
7、结果: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变法失败。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
学生完成作业后,小组之间互查,老师适时点评纠正。
三、聚集主题合作探究
1.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怎样的形势?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
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
1、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
2、为了救亡图存。
2.光绪帝为什么接受和支持维新派的主张?
答:
第一,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陷入财政空虚、军事削弱、民族危机的困境。
为避免作亡国之君,他需要整顿内政,巩固统治。
第二,帝党与后党存在矛盾。
后党以慈禧太后为首,主要是政府机构中支持和拥戴西太后的顽固派、洋务派;帝党以光绪帝为中心,奉翁同龢为首领,是支持和拥戴光绪帝的人。
帝后之间的斗争,核心是权力问题,但也反映出对民族危机和国家前途所抱的不同态度,具有新旧之争的性质。
维新运动开展后,光绪帝一方面从思想上同情维新变法;一方面也想借机夺回被西太后霸占的权力。
所以,只要维新派的改革符合这两个目的,他便予以采纳。
但是,当维新派的主张危及封建统治的君权时,他则予以拒绝或不愿作实质性的“变通”。
3、为什么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仅历103天,便昙花一现般地消失了?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的斗争勇气,采取改良途经,发展资本主义。
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寄予希望且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终于失败。
4、如何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归纳: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资本主义改良运动。
它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所宣传的资产阶级思想却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极大反响,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更多有识之士开始思索救国救民之路,因此客观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它是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小组合作探究,老师启发指导,共同探讨解决。
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下来交给老师。
四、达标检测反馈矫正
1、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社会政治原因是( D )
A、洋务运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
D、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加深
2.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B )
A.甲午战争失败B.公车上书
C.强学会的成立D.光绪帝下诏变法
3.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 B )
A.开明地主B.民族资产阶级C.工人阶级D.农民阶级
4.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A )
A.资产阶级力量弱小B.光绪帝没有实权
C.顽固派对变法阳奉阴违D.维新派策略失误
5、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的根本原因是(A )
A、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B、光绪帝借“变法”向慈禧太后夺权
C、变法不利于清王朝统治的巩固D、变法改变了祖宗的例律
6、“戊戌变法”的实质是( C )
A、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
B、光绪帝为首的“帝党”与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的斗争
C、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旧势力的斗争
D、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群众的斗争
7、以下关于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影响的认识,正确的是(
(1)
(2)(3(4))
(1)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
(2)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4)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起蒙的作用
8、认真观察下图,下列四位历史人物都与戊戌变法有关。
请你简述这
四位历史人物与戊戌变法运动之间的关系。
答:
(一)康有为、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发起人,(他们的“公车上书”揭开变法序幕)。
康有为也曾六次上书光绪帝推行变法。
(二)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是戊戌六君子,他们支持并积极推动戊戌变法,并全部为变法牺牲。
(三)光绪帝肯定是支持并发起变法的,也是变法的核心人物。
他在1898年颁布《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
(四)慈禧太后破坏并结束了戊戌变法。
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巩固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五、总结梳理整合提高
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
___________(_____年、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
报刊:
_______________
戊戌变法运动的展开:
戊戌变法
政治团体:
_____________
政治: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
___________思想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
军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
____________(______年)
通过梳理,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基础知识。
第三课时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提问:
学生读一读书前引言,由张謇创办实业你感受到什么?
学生回答:
爱国之心和不惧世俗的勇气值得敬佩。
教师指出:
张謇,地位本应是个人仕途之顶峰,竟偏偏“舍本求末”,他的爱国之心和不惧世俗的勇气不得不让人敬佩。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他认为国家无望,个人从政又有何望?
乃致力于实业。
二.学案引导自主学习
(一)阅读“状元实业家张謇”探究下列问题
1.背景:
《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
2.目的:
发展本国的工商业,挽回中国的利益。
3.发展历程:
(1)提出实业救国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2)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大生纱厂等企业获得进一步发展。
(3)一战后,由于列强的侵略卷土重来,大生纱厂最好被吞并。
(二)阅读“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探究下列问题
1.曲折发展过程:
(1)从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我国出现了一些民族工业的萌芽,但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
辛亥革命的成功,民族资产阶级受到鼓舞。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进入了“黄金时代”。
(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工业再次受挫。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1)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生存、发展,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的。
(2)从行业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3)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
三.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探究一:
状元实业家张謇
活动一:
张謇的大生纱厂等企业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小组讨论】1.张謇究竟办了哪些实业?
(垦牧公司、轮船公司、面粉厂、油料厂和冶铁厂,兴办了学校、图书馆、博物苑、气象台、医院、公园和剧场等文化教育机构。
)
2、张謇为什么要创办实业?
(挽回中国利益,发展本国工商业,实业救国。
)
3、张謇的实业救国之举值得我们学习什么?
(敢为天下先,不受世俗束缚的爱国之心。
)
4、张謇的实业救国之举最终达到目的了吗?
为什么?
(没有。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
)
【归纳】大生纱厂的结局说明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战役的双重压迫下中国民族工业的最终归宿注定是悲惨的。
大生纱厂可以说是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探究二: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活动二:
从洋务运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个发展的机会,进入了短暂“黄金时代”,原因何在?
【小组讨论】1回忆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了哪些实业?
(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
2、洋务运动创办的实业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
3、洋务运动失败根本原因是什么?
(罪恶的封建制度造成的。
)
4、清末哪一重大事件冲击了封建制度,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
(辛亥革命。
)
5、世界哪一战争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
)
【归纳】从洋务运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受辛亥革命的打击,加上帝国主义忙于战争,国内人民又抵制“洋货”,中国民族工业进入了短暂的“黄金时代”。
活动三: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总体上有何特点?
【小组讨论】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力和内燃机在西方已广泛使用,汽车和飞机早已问世,而这些新生事物当时的大部分中国人几乎没见过。
再加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当时的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又会如何呢?
(艰难曲折,落后。
)
2结合张謇创办的实业、荣氏企业,中国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哪些行业?
有何特点?
(面粉、棉纺等轻工业部门。
)
3.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为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出了“西部大开发”,这也是近代我国民族工业长期遗留下来的什么特点?
(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
)
【归纳】近代以来,我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下,发展比较落后。
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地区间发展也很不平衡,沿海沿江比较发达,广大内地非常薄弱。
四.达标检测反馈矫正
(一).选择题
1中国民族工业的萌芽开始于.:
(B)
A.辛亥革命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C.甲午中日战争后D新中国成立后
2.在封建社会的中国,社会地位排列顺序是“士、农、公、商”,士的地位最高,商人的地位最低,可是有一位“士”中的极品—状元,却要去经商办厂,这位状元是(B)
A李鸿章B张謇C张之洞D林则徐
3.在中国近代史上,哪一不平等条约签订后,外国人开始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直接剥削中国人民的(C)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3、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博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历史 上册 单元 列强 侵略 中华民族 救亡图存 甲午 中日战争 戊戌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