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景别.docx
- 文档编号:23162298
- 上传时间:2023-05-09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40.08KB
[讲稿]景别.docx
《[讲稿]景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稿]景别.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影视听语言中的景别变化第一节:
景别概述第二节:
景别的常规划分第三节:
拍摄角度第四节:
拍摄方向景别概述景别主要是指摄影机同被摄对象的距离的远近,而造成画面上形象的大小。
景别的大小也同摄影镜头的焦距有关。
焦距变动,视距相应发生远近的变化,取景范围也就发生大小的变化。
景别的运用是影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手段。
为了塑好鲜明的影视形象,要求创作者根据人物主次、剧情的需要、观众的心理,处理好景别的大小远近。
景别的划分没有严格的界限,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为了使景别的划分有个较统一的尺度,通常以画面中人物的大小作为划分景别的参照物。
景别的常规划分
景别划分主要是以被摄主体呈现在画面中的大小为基本依据的。
当然画面主体可以是物体,可以是角色。
我们以美国旧金山的标志性建筑为例,在远景中,画面包括整个建筑主体以及周边环境状况;在中景镜头中,画面只是包括建筑某个最具特征的部分;而在其近景镜头中,我们可能只看到建筑的某个局部如窗户等,如图3所示。
景别的划分通常只是相对的概念,在实际拍摄过程中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在远景、中景、和近景这三个基本景别的基础上,可以延伸出更细的景别划分如:
大远景、远景、全景、中景、中近景、近景、特写和大特写等等。
大远景
大远景是用广角镜头拍摄的一个辽阔区域,通常是从高角度拍摄的画面,用来做为定场镜头或提示宽广开阔的空间。
它的取景范围最大,适宜表现辽阔广袤的自然景色,能创作深邃的意境。
它可以充当一个巨大的主镜头,交代时间发生的地点位置、环境规模、空间范围、主体运动方向等。
在大远景中,多采用静止画面的形式,摄影机不宜变化太过剧烈。
构图时,多考虑画面空间深度的塑造,人物只占据画面中的极小部分,与其所处环境相比,往往微不足道,场景成为表现主体。
以景抒情,强调画面的整体气氛的营造。
如果希望人物依然是表现主体,就需要我们在构图时,利用点、线、面的布局来引导观众的目光。
远景
远景是指摄影机远距离拍摄事物的镜头,由于镜头与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比较远,画面就开阔,景深悠远。
此种景别可以用于拍摄全身人像及人物周围广阔的空间、环境、自然景色、人群、主要用于交代环境和气氛,能充分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空间,可以用来抒发情感、渲染气氛、创造某种意境。
远景同大远景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只是人物主体在面中所占有的比例相对增大,但是仍然以环境和气氛的塑造为主
远景中人物大小的比例占画面高度的二分之一左右
远景包括的景物范围大,主要以大自然为表现对象。
俗话说“远取其势”,从外形、轮廓、气势等总体外观上把握画面。
远景总是以自然的气势取胜,表现地形特征、地理位置、山川形式及气势变化所产生的环境氛围等等。
因此,远景画面,要从大处着眼,注意整体气势,处理好大自然本身的线条,如山岳的起伏、河流的走向、田野的图案等等。
全景
全景以表现某一个被摄对象的全貌和它所处的环境为目的。
被摄主体可能占满整个银幕。
若被摄体是一个人,则他或她的身体会全部容纳在镜头中。
全景用来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及主体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与环境比较,全景有较明确的内容中心。
全景范围的大小总是与主体对象有关,比如人作为主体的全景,自然要比一个建筑作为画面主体的取景范围小得多,但对于被摄主体来说都是全景。
全景相对远景视野小些,既能看清人物又可看清环境,故可以同时表现人物的动作以及周围环境,展示一定空间中人物的活动过程。
它常常用来拍摄人物在会场、课堂、集市、商场等一定区域范围中的动作,是塑造环境中的人或物的主要手段。
全景又叫做全身镜头,人物在画面中的比例大致等于画面的高度,往往成为每一场戏的主镜头。
中景
中景是指在视野与视角方面介于特写镜头与远景镜头之间的一种镜头。
以中景来表现一个人物,最典型的视觉范围是从该人物的膝盖以上来拍摄。
此种景别的人物占有空间比例增大,观众能看清人物的形体动作,并比较清楚地观察到人物的神态表情,从而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情绪,是影视作品中使用得最多的景别。
中景在主要表现人物的同时,也能够表现一定程度的主体活动范围,如房间的一隅,院落的一角等。
电影镜头运用得成功与否,往往是看中镜头的运用处理。
中景镜头在于展示主体富有表现力或动作性强的局部,表现故事发展的焦点,角色之间的感情交流和联系等。
所以,中景常常以表现动作情节为主,手势动作常常是画面中的主要部分,环境降到次要地位,
近景和中近景
实际创作中,很难给近景和中近景有一个明确的划分,通常来说,表现腰部以上的镜头,我们称之为中近景,如图9所示;表现胸部以上的镜头,我们称之为近景,如图10所示。
近景别的人像占据大部画面,环境变得零碎而模糊。
观众注意中心往往在人物的感情,心理活动,它的作用相当于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适宜于对人物音容笑貌、仪表神态、衣着服饰的刻画,突出人物的神情和重要的动作,也可用来突出相当的景物,是影视作品中大量运用的景别。
近景主要用以突出人物的神情或者物体的细腻的质感。
“近取其神”、“近取其质”都说明了近景表现的特点。
人物近景,面部表情是画面的主要内容,眼睛成了画面的中心部分,所以近景要处理好眼神光,以眼传神。
近景拍摄物体时要运用好光线,表现好物体的纹理、质地。
特写与大特写
特写镜头用来表现人物肩部以上部位,从细微处来揭示内部特征。
较之近景,特写更重视揭示内在的动感,通过细微之处看本质,可以把人或物从周围环境中强调出来。
特写镜头既可以用来突出某一物体细部的特征,提示其特定含义,更可以用来表现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把人物某一瞬间的心灵信息传达给观众。
特写镜头在影视作品中还可以起到像音乐中的重音的作用,还常常用来做转换时空的手段。
拍摄特写,成功的关键在于抓取一些值得特写的局部,以打开观众窥见事物内在的窗户。
著名电影理论家马赛尔•乌尔丹所说:
“绝大部分景别都只是为了使观众容易看清楚、看明白故事才采用的。
唯有特写镜头和全景,它们一般都具有明确的心理内容,比如人物的眼睛常常是特写的内容,通过人的眼睛,可以窥见人物的内心感情,其次特写人物的手,手是一个人行为和动作的焦点,能看出人的职业、年龄等特征。
”
特写常常富有寓意性和抒情性,较为含蓄,能启发人们的想象力,但是它们往往蕴含着很多的思想内容。
特写镜头是电影中最具奥妙的独特表现手法。
大特写是视距最近的一种景别,能把表现的对象从周围环境中强调、突出出来,近使观众去注意某某关键性细节,诸如惊愕的眼睛、欲滴的泪水、颤抖的睫毛、抽搐的肌肉等等,造成强烈而清晰的视觉形象,以至于眼皮的每一次眨动,都会成为强有力的视觉。
当视距特近时,就称为大特写,如图12所示。
大特写镜头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介绍人物,突出影片的主体形象;也可作转换时空的手段;还可与其它景别镜头反复,使速度节奏加快,造成紧张激烈的气氛。
第三节拍摄角度
摄影机镜头与被摄物体水平之间形成的夹角即镜头角度,形成的夹角不同,即有了平视镜头俯视镜头和仰视镜头。
一般来说,镜头分为正常角度和非正常角度两大类,大多数影片都是以正常角度的镜头为主,平和地表现常态的生活,偶尔出现的俯仰等非正常的角度镜头,则是有意要提醒观众注意点什么。
拍摄角度的选择,体现在照片画面上就是地平线高低和被摄对象平面结构的变化。
通过角度的选择来确定拍摄方位在垂直线上的高度,以适应塑造主体形象和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观察处于不同高度的各种物体事时,常采用的方法不外乎三种:
等高的则平视,较高的则仰视,较低的则俯视。
如果对同一物体采用平视,仰视或俯视来观察,则可看到垂直面、底面与顶面三种不同结构的立体效果。
俯视镜头能使被摄物体的体积压缩,易使观众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觉心理,多用来展示比较开阔的场面和空间环境。
如果在同一环境中拍摄同一个人物的肖像照片平视角度可以表现人物的正常脸型,地平线处于人物头部以下的适当位置,背景是天地各半,平视镜头的画面效果接近于正常的视觉效果;仰视角度以天空为背景,表现人物形象的高大,地平线则被压低到画面以外。
俯视角度自头部向下产生透视,显得头大身体小,地平线升高到画面上端,以水面和地面作为背景,仰视镜头能夸大物象的体积,常被用来模仿儿童的视觉,易使观众产生一种压抑感或崇敬感,多用来营造一种悲壮和崇高的效果。
平视角度
拍摄点与被摄对象在同一水平线上,以平视的角度来拍摄,这种角度称为平拍角度。
平拍角度所形成的画面效果,接近于人们观察事物的视觉习惯,它所形成的透视感比较
正常,不会使被摄对象因透视变形而遭到歪曲和损害
平拍角度所得到的画面效果,接近于人们观察事物的视觉习惯
平拍角度的拍摄方法,适于表现具有明显线条结构或有规则图案的物体,不致因透视变形而损害线条和图案的正常结构。
平拍角度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往往把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前后各种景物,相对地压缩在一起,缺乏空间透视效果,不利于层次感的表现
使用不当的平拍角度容易造成画面前景与背景的过分重叠,从而影响画面的层次感.
仰拍角度
拍摄点低于被摄对象,以仰视的角度来拍摄处于较高位置的物体,这种角度称为仰拍角度,
仰拍角度的视平线较低,如果用仰拍角度拍摄室外的各种景物,可以在照片画面中造成很低的地平线或水平线,视平线以上的景物在画面上占据主要位置,使杂乱的背景掩盖在较低的地平线以下,天空作为背景占据了画面中相当大的面积,前景高大,主体突出,能够改变前后景物的自然比例,拉长前景与远景之间的距离,产生一种异常的透视效果。
用仰拍角度拍摄某些竖立的物体和高大的建筑物,可以收到挺拔直立、刺破青天的效果;拍摄人物活动的某些场面,能够获得朝气蓬勃,升腾向上的效果。
但经常会改变景物外型的透视效果,易产生不稳定的感觉。
根据不同被摄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仰拍角度,才能增强摄影构图的表现力。
如果仰拍角度运用不当,容易产生严重变形或使直立的物体向后倾倒。
俯拍角度
拍摄点高于被摄对象,以俯视的角度来拍摄处于较低位置的物体,这种角度称为俯拍角度
俯拍角度适于表现场景的规模和气势,
能富有表现力的去展示巨大的空间效果
俯视角度的视平线较高,如果用俯拍角度拍摄带有地平线的景物,地平线往往被置于照片画面的上方,地面景物占据画面中的绝大部分,天空常常只占一线的位置。
在有些情况下,俯摄角度较高时,整个画面全部被地面所占据,天空和地平线在画面上完全消失。
在俯摄角度所拍摄的画面中,主体人物或景物与广阔的空间相比,显得渺小。
俯摄角度所构成的画面称为鸟瞰,可以使远近景物在照片中由上至下有层次地平展铺开,最大限度地表现自然的空间感,能够清晰地交待总体环境和地理位置的完整概念。
在人物为主体的场景中,俯拍角度应用不当,会对人物的形象起到丑化作用。
一般来说,不宜用过大的俯摄角度拍摄面部结构正常的人物肖像。
拍摄角度是依据拍摄点的高低变化而产生的,不同的拍摄角度具有不同的表现力。
在摄影实践中,要依据被摄对象的特征,根据摄影者的创作要求,来选择运用各种拍摄角度,创造出富有表现力的艺术造型手法和理想的构图式。
选择拍摄点不能离开距离、方位、角度三要素,这三个方面相互之间既是互相制约,又是相辅相成的。
在创作中,选择不同的拍摄点,所形成的照片画面的构图形式是千变万化的。
但是万变不离其中,拍摄点的选择必须符合客观实际的需要,必须符合摄影者的创作意图。
只有这样,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体验,认识和感情,才能够通过恰当的拍摄点所形成的新颖的构图形式表达出来。
拍摄方向
方向的变化,是指在与被摄体高度与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围绕被摄体四周来选择拍摄点的情况。
由于方向的变化,主体的轮廓形式,主体和背景的关系都会在画面上发生显著变化。
正面方向拍摄
完全正面的对着被摄体拍摄,这种正面角度,有利于表现被摄对象正面特征,可将被摄对象横向的线条充分展示在画面上。
拍摄建筑物可以突出其正面的气概,对称的结构,正面拍摄人物可以看到人物完整的脸部特征和神情,正面角度容易显示出庄重、威严、静穆的气氛,有利于人物与观众面对面地交流,具有亲切感,
有意识地运用正面角度,可以加强上述的感情色彩。
比如一幅正面表现会场气势的画面,醒目的横条,分裂两旁的旗帜,能够显示出一种庄严隆重的气氛。
正面拍摄的不利因素是,容易产生形象本身的横线,与画面边缘横线平行的现象,显得呆板,缺少透视变化,不利于表现对象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正侧面方向拍摄
与对象正侧面成90度的方向拍摄时,为正侧面角度,这也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角度。
用正侧面的角度拍摄人像,有助于突出对象正侧面的轮廓线条,容易表现人物脸部轮廓和姿态的美
用剪影形式来拍人像时,大都是用正侧面角度。
在拍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时,如果想要双方都在画面上显示出神情,看到他们的内心活动时,正侧面的角度常常能够照顾周全,不致顾此失彼。
正背面方向拍摄
从被摄体背面方向拍摄形成背面角度,这也是一个具有特色的角度。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容易忽视这个角度,但是特殊的角度常常具有特殊的表现力。
背面方向的拍摄角度可以将主体与背景融为一体,背景中的事物就是主体所关注的事物
便于启示观众去联想主体人物在面对着的环境背景中会产生怎样的内心感受。
背面方向不重视人物的面部神情和细微的动作,(因为,观众根本就看不到)常常以姿态作为重要的形象语言,
成角方向拍摄
成角方向拍摄能使被摄体本身机理条,在画面上变为与边缘相交的斜线,物体会产生明显的形体透视变化,使画面活泼生动,有利于表现纵深的空间感和立体感,有利于配置事物之间的主次关系,安排主体和陪体的位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