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章节测试习题2.docx
- 文档编号:23154363
- 上传时间:2023-05-08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2.49KB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章节测试习题2.docx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章节测试习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章节测试习题2.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章节测试习题2
章节测试题
【答题】结合材料二,谈谈孟子为什么对杨子、墨子、子莫三个人的做法都持否定态度。
【答案】因为三人都没有做到中庸(没有真正的“执中”“执两用中”)。
杨子与墨子是极端的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而子莫的做法只是接近于中庸。
儒家真正的“执中”(中庸)是恪守不偏不倚之道,不走极端,不绝对化,并能通达权变。
①尊重客观形势(毋意);②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不绝对化(毋必);③有弹性,以变应变(毋固);④不固执,不自以为是,懂权变(毋我)。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解答此类试题,一般需要理解材料内容,结合题干要求具体分析即可。
应该先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结合材料二,谈谈孟子为什么对杨子、墨子、子莫三个人的做法都持否定态度”,需要结合材料一分析概括三个人的做法特征,结合材料二的观点,分析持否定态度的原因。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是成语“一毛不拔”的出处,即一根汗毛也不肯拔,指杨朱的极端为我主义。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子主张兼爱,就是磨光头顶,走破脚跟,只要对天下人有利,他就去做。
实则是极端的利他主义。
“子莫执中。
执中为近之。
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孟子认为“执中”只是接近正确,“执中”要是不懂得变通就变成了“执一”,这将损害“道”的原则。
“毋意”,即不要凭空猜测。
孔子这是在告诫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真凭实据,不能胡乱揣度。
其次是“毋必”,即不要主观武断。
有的人自以为是,行事武断,根本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或者不许别人发表意见。
这样做非常容易犯错误,引发严重后果。
再次是“毋固”,即不要固执。
造成人们固执的原因有很多种,有的人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是为了自己的面子,硬是不肯回头认错。
而有的人是因为对自己太有自信了,结果在主观方面上过于强势,总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对的,结果却酿成了大错。
最后是“毋我”,即不要自以为是。
孔子这是在告诫我们,做人不能过于自大,要懂得低调行事,谦虚做人。
孔子提倡谦恭有度的待人方式,无论对方是谁都要恭谦有礼。
儒家真正的“中庸”,不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
三人都没有做到中庸。
所以,孟子对杨子、墨子、子莫三个人的做法都持否定态度。
【参考译文】
孟子说:
“杨子主张一切为自己,如果拔下一根汗毛能够有利于天下,他都不肯做。
墨子主张兼爱,就是磨光头顶,走破脚跟,只要对天下人有利,他就去做。
子莫主张中道而行。
主张中道便差不多了。
但是坚持中道缺乏变通,就是执着于一点。
厌恶执着于一点的人,是因为它损害大道,抓住一点就不管其他了。
”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
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1.【答题】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请将你选择的小题号填在答题纸上相应位置。
(1)下列三句都出自《论语》,请任选其一,结合《左忠毅公逸事》中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所选句子的理解。
要求:
阐释准确,依据合理,150字左右。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②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③君子固穷。
(《论语·卫灵公》)
(2)放弃,往往是一种无奈、消极的选择,但有些人的“放弃”,却让我们看到了超乎寻常的意义。
请从宝玉、天保、孙少安中任选一位,叙述有关情节,并简要点评其放弃的意义。
要求:
依据原著,阐释合理,150字左右。
【答案】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越是最冷的时候,越是显出松柏之挺拔,意志之坚强。
有修道的人有坚韧的力量,能耐得住困苦,能受得了折磨,不会改变初心。
正如《左忠毅公逸事》中明朝未期东林党人左公,为挽救岌岌可危的明朝的统治,他呕心沥血、披肝沥胆,他身陷囹圄,仍毫不颓唐,意志弥坚。
这个“长戈大戟”的英雄人物,不为求名不为求利,为自己不能身为男儿洒血疆场而扼腕叹息。
(2)宝玉虽是豪门大户的公子哥,奈何他不走众人眼中的正道,不走仕途,不求功名富贵。
他是一个叛逆者,他放弃了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识大体顾大局的薛宝钗,他放弃了已经考取的功名和大好前途,他追求的是心的自由不羁。
他的人生不要别人来安排,人的一生如果连爱人是安排好的,将来要走的路也是家人期望的,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的,这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宝玉最后消失在白茫茫的天地间,他选择了出家。
【分析】
(1)此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基本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基本能力。
【解答】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理清题目的基本意思,所写的内容要符合文化意境,语言表达要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本题要求从三个句子中选择一句,结合《左忠毅公逸事》中的相关内容,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意思是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②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比喻有修道的人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
③君子固穷。
指君子能够安贫乐道,不失节操。
写作时可任选一个句子与结合《左忠毅公逸事》进行分析。
比如,假如选择第二句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则结合左光斗下狱后被折磨却毫不颓唐,意志弥坚的精神品质。
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理清题目的基本意思,所写的内容要符合文化意境,语言表达要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本题要求围绕“放弃”,从宝玉、天保、孙少安中任选一位,分析其放弃的意义。
分析时要依据原著,不能随意发挥,结合情节,阐释合理。
假如从宝玉的角度分析放弃的意义,则要明白宝玉放弃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放弃来分析。
宝玉虽是豪门大户的公子哥,奈何他不走众人眼中的正道,不走仕途,不求功名富贵。
他是一个叛逆者,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识大体顾大局的薛宝钗,他不要,他心里极爱林妹妹,因为林妹妹懂她,从不劝他走经济仕途之路,他放弃了已经考取的功名和大好前途,也不要,因为他从不看重这些,他追求的是心的自由不羁,他的人生不要别人来安排,人的一生如果连爱人是安排好的,将来要走的路也是家人期望的,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的,过属于自己的一生,这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还是不要了吧,宝玉最后消失在白茫茫的天地间,他选择了出家。
2.【答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30分)
①子曰:
“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②子曰: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
③子曰:
“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④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⑤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⑥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上述六个句子是《论语》中的名句,读了这六个句子,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例文:
惜时坚韧进取
青春无限好,它意味着创造与梦想,意味着拼搏与发展。
它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
当我们满怀信心地踏上征程时,没人知道我们会在何处落脚。
结局是成功还是失败。
但不管结果怎样,这些尝试都是可贵的。
事实上,我们从失败中获的往往更多。
没错!
这就是青春,这就是青春的顽强。
我们一直在选择,谨慎地选择。
这选择拼搏,我们体会别样人生;选择加快,我们品味厚重往事;选择诚信,我们尽享生命的真诚;选择坚强,我们感受失败后获得成功的喜悦;选择友爱,我们因心与心的关爱而愉悦……我们年轻,所以拼搏才是最好的造!
人生就是在奋斗中一天天走向圆满的。
“须臾人生能搏多久?
”只有拼搏,人生才会辉煌;只有拼搏,潜能才会爆发,梦想才能成真。
拼搏是强者之歌。
平静的湖水奏不出壮美的乐章,只有澎湃的大海才能秀出壮美。
你或许会问,拼搏注定就能成功吗?
是啊,拼搏不一定会成功,但不拼搏注定要失败。
有的人拼搏了,努力了,虽没有戴上桂冠,但与从前相比,却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如果暂时没有成功,不妨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适时改进方法。
这样,我们就能骄傲地说:
“我努力过!
拼搏过!
奋斗过!
”
生命之短暂,却如流水,逝如朝露,怎不令人珍惜?
生命无价,人生无返。
我们当珍惜这美好青春,不可虚度此生,谁能不畏荆棘,热情起舞,谁就是今天乃至未来的胜利者,谁就能拥有青春和辉煌!
让我们拿出“不畏拼命只惧平凡”的精神,在拼搏中成长,在拼搏中乘风破浪,让我们在人生舞台上展现顽强自我的风采吧!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就是要像松柏那样,不畏严寒,顶天立地,适用自然,那么,这就要有正确的思想行为,要有坚强的意志,持之以恒的韧性,这样才立得稳,扎得深,长得茂,从而实现对自我的超越,作出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分析】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解答】本题作文选用的六个句子是《论语》中的名句,题目要求从六句宋代名言中任选两三句,并合理引用,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导向,也融入了传统文化。
写作前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理解这些名言的具体内涵;二是找到所选名言的相同点和各自的侧重点。
第一个句子强调真正有智慧的人是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的,不会不懂装懂,那样对自己没有好处,要懂得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才能学到知识;第二个句子强调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在于能否改过;第三个句子强调做人要诚实守信;第四个句子体现有修道的人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第五个句子是感慨时间得流逝,也以水来比喻进德的不息;第六个句子强调学习和思考的关系。
这些名言既充满深刻的思辨性,又具有时代的价值导向性。
根据选取名言的不同,立意角度也有很多,列举几种,以供参考:
以①⑥句为基础,论述对待学习的态度;以①②为基础论述做人要谦虚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以④⑤句为基础论述做人要进德不息,要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等。
3.【综合题文】(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秦时期在文学史中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学科没有建立。
在这一时期里,没有后世的诗人、作家身份,没有以文学写作为目的产生的文本,早期的文献都是国家档案,以及适应国家礼乐教化和与国家宗教职能、政治职能等相关的文献,如《尚书》是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各代档案,《诗》与《乐》则是礼乐教化的基础文本,《春秋》是围绕着王与侯活动的国家大事件的记录,《易》与卜筮有关,产生于宗教活动,《礼》是周人治理国家的规范。
这些文献当然与文学写作无关。
至于春秋以后,学术下移,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则为各自所代表的阶级和阶层提出学术主张,亦无关文学写作。
鉴于先秦时期学术发展的特殊性,因此,与汉魏以后的文学文献的认定不同,先秦文学文献的范围就不简单地限定在集部以及与作家活动相关的资料。
先秦文学的发展既然是在国家的宗教、政治、文化活动等文字记录文献中逐渐呈现出来的,那么所有的文字文献其实都应视为文学文献。
因此,先秦时期的文字资料、经、史、子以及神话、传说,甚至图像,都应视为文学文献。
比如说甲骨文,这是最早的文字,它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古文字研究中,其次,先贤利用以研究殷商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但是文学史研究则利用甲骨文探讨中国上古时期的写作状态和叙事的观念、手段,并可以探研当时应用文体的写作状况、文体与载体间的关系等等。
从甲骨文以至金文、简帛文字,都是如此。
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与传世纸质文献相比,属于出土文献,出土文献自古以来就有,如西汉时发现的孔壁古文、西晋时发现的汲冢古文等等。
早期的出土文献,经过历代学者的整理、研究,对我们来说,已经不能简单地看作出土文献了,这种文献连同历代学者的研究,已经成为传世纸质文献的一部分,处理这部分文献应当与现当代出土的文献有所区别。
现当代出土的文献数量、质量,是超过以往的,这是当代学者的幸运。
当代历史学者和思想史学者对出土文献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研究成果也非常丰硕,但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似乎关注不够。
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还是和部分学者对文献不够重视,对先秦文学的性质、特点理解不够有关。
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当代的文学观念出发,对认为是文学作品的材料才去了解、研究,如古代学者对先秦包括两汉时出土的辞赋材料、《诗经》材料略加关注,而对大量的子、史文献则往往视而不见。
这些当然是不正确的观念,需要纠正。
同时,在使用出土文献时,也还应该正确处理好其与传世文献间的关系,当代学者往往热衷于研究出土文献,而又往往对传世文献重视不够,甚至对传统文献并没有深入地学习和了解,便大谈出土文献,这也是一种偏误。
余嘉锡先生为杨树达先生《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作序说:
“学不穷根柢而但求其枝叶,譬之未知叔重何所道,钱、段何所明,而读甲骨文;班、范之书,荀、袁之纪,未能通晓,而考金石刻。
其于学也,庸有当乎!
”前辈学者的研究经验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摘编自傅刚《先秦文学文献学的性质、特征及研究方法》)
【答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时期文学学科没有建立,无人以作家、诗人的身份创作以文学写作为目的文本。
B.作者认为先秦时期所有文献都是文学文献,因为先秦文学的发展是在当时的文献记录中逐渐呈现的。
C.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属于出土文献的范围,历代学者的研究则是传世纸质文献的一部分。
D.古代学者不认为先秦两汉出土的大量子、史文献是文学作品,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C项,“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属于出土文献的范围,历代学者的研究则是传世纸质文献的一部分”错误,原文“早期的出土文献,经过历代学者的整理、研究,对我们来说,已经不能简单地看作出土文献了,这种文献连同历代学者的研究,已经成为传世纸质文献的一部分,处理这部分文献应当与现当代出土的文献有所区别。
”故选C。
【答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指出先秦文献的著述不同于后世的文学创作,论证先秦文学文献在文学史中的特殊性。
B.文章举甲骨文为例论证先秦文学文献的认定范围与后世不同,并推论及金文、简帛文字。
C.文章以对比论证的手法突出强调了古今学者的偏误,论证要兼顾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
D.文章引用余嘉锡先生观点,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文献学研究的根基是传世经典文献。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解答】D项,“从正反两方面论证”错误,引用余嘉锡的观点是从反面进行论证。
故选D。
【答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先秦文学文献不同,汉魏以后被认定的文学文献范围主要是在集部和与作家活动相关的资料。
B.先秦文学研究者可以利用上古神话、传说分析创作者的著述观念和当时的写作状况。
C.当代出土文献经整理研究后也将成为传世文献的一部分,因此要处理好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关系。
D.当代的文学观念常常影响古代文学研究者对文学作品材料的选择,使上古文献的文学价值被低估。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解答】C项,“当代出土文献”错误,作者只认为古代出土文献经整理后可视为传世文献一部分,且重视两者关系与之无因果联系。
故选C。
4.【综合题文】(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在京举行
3月7日,“先人与我们同行——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举行。
这是“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的一次精品展示。
为深入挖掘中华经典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中国文联于2008年启动“中华经典系列咏诵”项目。
咏诵会用演唱、舞蹈、朗诵等多种形式诠释经典,加深当下人们对传统经典的理解。
推出后,受到观众热情欢迎。
十年间,“中华经典系列咏诵”项目先后推出了《道德经》《诗经》《孙子兵法》《论语》《孟子》《孝经》《大学》《屈原》和《王阳明》等10部舞台咏诵艺术作品。
“先人与我们同行——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是从已推出的这10部作品中精选出4篇经典原文、7篇解读经典的散文和9首感悟经典的歌曲,经过精心编排而成的,集中展现了中华经典的精髓神韵。
据咏诵会主办方介绍,对“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进行一次“巡礼式”的全面演绎,就是为了缅怀和祭奠先人先贤,感悟古圣先贤们博大精深的思想,感受他们洞悉宇宙万象的智慧,体味他们深刻入微的人文关怀,进而激励国人重视经典,阅读经典。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二:
经典因性质相异而不同
对于经典,可以分为两类:
以社会认知、观点阐发为基础的“社会经典”类,比如《国富论》;另外是以文学才情、艺术灵感为主的“文学经典”。
我的观点是文学经典的“必读性”一般会大于社会经典。
主要原因在于优秀的文学往往可以独立于时代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而社会经典在开拓了时代的同时往往也会依赖其时代,写作背景的底色褪去也难免造成书页的泛黄。
比如斯密的《国富论》一书,对于工业化肇始时期的西方世界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黄钟大吕般的声音,其书的的确确也对市场经济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如今,经济学家们关心的早已不是斯密用尽半生心血所疾呼呐喊的理论,而是更加关注政府与市场分界线的具体划定以及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和手段。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绝大多数的大学经济学教授对经济的认知能力都超过了斯密。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他文字的历史价值不减,人格力量依旧,但是作为对社会的认知和阐释,当初的洞见已经被社会观念水位的上涨淹没,这部分的价值也就无形中被稀释消解,对于现代的读者而言,其增益也就远不能与作者创作的时代相提并论了。
如果一个人想学习经济学的基本知识,那么今人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一定比上述作品告诉他的更多也更符合社会的实际。
当然,萨氏的这本著作虽然优秀,但也并非“必读”,我们还有众多的其它选择。
与社会经典受制于时代不同,文学经典的魅力多见于情感和表述,受时代影响不大,甚至会随时间的流逝历久弥香。
文学不同于社会学的另一个区别还在于后人不大容易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再次开发和继续建构,也不太具有可替代性。
例如,我们如果不读李白,就无法感受李白那种独有的天纵才情,这种感受杜甫无法替代,徐志摩也不能,反过来,李白也无法替代杜甫和徐志摩。
极端的例子里,极致的文学作品甚至还会对后世造成一种压制。
当初李白登黄鹤楼,正准备慷慨赋诗一首,抬头望见崔颢的大作《黄鹤楼》,不禁心生退缩,一句“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便断了诗兴。
所以文学类的经典一旦登顶便成“绝唱”,就算后世有相同主题的作品超越,也仅仅是锦外添花,而不会造成原作价值的折损,我们阅读的体验也不会受到影响。
材料三:
儒学经典的生命力来自于不断的自我更新
在思想史领域,儒学“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自我更新能力,表现最为突出。
从原始儒学到两汉经学,到宋明理学,到陆王心学,改革、变革精神内在于传统文化之中,一部儒学史,便是一部儒学自我更新的历史。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是注重通变的典范。
孔子为殷商后裔,但在文化选择上,他却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孔子之所以被尊为圣人并受到儒家至高至尊的推崇,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被认为是能够认识并把握历史法则的人,是孟子所谓的“圣之时者”。
儒家最强调变的经典,是五经之首的《周易》。
“易经”就是变经,是对变革规律的总结。
这是一部专门阐述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与法则的经书。
“易”之三义——简易、变易、不易,都以承认和重视外部世界的不断发展变化为前提。
阴阳、刚柔、乾坤等,都是古代中国为描摹、探索宇宙、自然、社会等运行机制、变化规律所创立的概念。
在其他儒学经典中,都充满着这种自我更新的意识,如《诗经》歌颂“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礼记·乐记》借上古言变化:
“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
”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针对不同的历史境遇,儒学以其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一次又一次成功地回应了不同时代的挑战。
其中,特别是在佛教盛行而“儒门淡薄,收拾不住”之际,成功应对了佛教的挑战,后来,它又遭遇了基督教的挑战。
总之,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变革的文化、富有弹性的文化,富有巨大张力的文化,或者说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不是一个保守的文化、僵化的文化、封闭的文化。
(摘自《中华读书报》)
【答题】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只是诠释经典的一种形式,我们要真正重视经典,体悟经典,还需要做很多工作,付出很多努力。
B.随着社会的发展,斯密的《国富论》的洞见已经被社会观念水位的上涨淹没,书的价值也就无形中被稀释消解,它也就不再被后人看重而成为经典。
C.材料二中列举了斯密和李白等事例,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使作者的观点更具说服力,更容易让人理解。
D.文学经典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和表述,一旦形成“绝唱”,就很难超越。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解答】B项中社会经典只是没有文学经典那么具有“必读性”,但它们仍是经典。
【答题】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两则材料有什么不同之处。
【答案】①内容方面:
材料一侧重对新闻事实的报道,介绍了咏诵会的相关情况;材料二侧重于谈论经典特性,阐释了社会经典和文学经典的区别。
②写法方面:
材料一作为新闻,主要以叙述作为表达方式;材料二属于评论,旨在阐述作者观点,主要以议论作为表达方式。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信息筛选。
【解答】分析两则材料的不同之处,内容方面:
材料一侧重对新闻事实的报道;材料二侧重于谈论经典特性。
写法方面:
材料一作为新闻,主要以叙述作为表达方式;材料二属于评论,旨在阐述作者观点,主要以议论作为表达方式。
【答题】材料三说:
“一部儒学史,便是一部儒学自我更新的历史。
”这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答案】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注重通变的典范;
(2)儒学经典都充满着自我更新的意识;(3)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儒学以其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一次又一次成功地回应了不同时代的挑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
【解答】首先,理解“一部儒学史,便是一部儒学自我更新的历史”内涵,然后分析体现方面。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注重通变的典范;儒学经典都充满着自我更新的意识;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儒学以其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回应挑战。
5.【综合题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庄子的翅膀
叶春雷
人到中年,活着感觉越来越沉重。
这种沉重就像一个人陷入沼泽,你拼命想挣脱泥水的围困,想让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从而从泥沼的吸引中脱颖而出,但是你似乎越挣扎,陷得越深。
感觉自己正陷入这种恐惧。
我周围的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沼,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这时候我想到了庄子,想到了那个贫穷而中年丧妻的庄子。
这只蝴蝶,或者大鹏。
这是长翅膀的庄子,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脱出来从而变得轻盈无比的庄子。
比起我生活的时代,庄子的周围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泥沼,一个恐怖的陷阱。
庄子,包括和庄子一样地位卑微的“士”以及比庄子地位更加卑微也更多数的“庶”,他们只是君主的猎物,被围困在君主的苑囿里,君主什么时候高兴了或者不高兴了,就宰杀一只,纯粹为了娱乐。
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的时代,那是一个人命低于草芥的时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章节测试习题2 高中语文 部编版 选择性 必修 上册 第二 单元 综合 测试 章节 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