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历年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3152503
- 上传时间:2023-05-08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47.89KB
生理历年试题.docx
《生理历年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历年试题.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理历年试题
08年一院05七生理试题:
问答:
为什么小肠是吸收的重要场所
心肌在刺激后兴奋性的变化
论述: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在机体功能调节的异同。
实验分析:
阙强度的概念,怎么比较各组织(肌肉,血管等)阙强度,如何测定。
第一章绪论
1.问答题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两类。
2.机体机能调节的基本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3.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它由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等五部分组成。
1.在人体功能调节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神经调节。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3.维持机体内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是负反馈调节。
4.正反馈调节的作用是使人体各种生理功能不断增强,从而发挥最大效应。
1.一般认为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作用精确,作用迅速。
1.神经调节的特点包括发生反应比较迅速,作用时间较短暂,调节部位较准确。
2.体液调节的特点包括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时间持久,参与维持内环境稳定。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发生有适应性意义的反应。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转运物质的方式有主动转运被动转运胞吐和胞纳作用。
2.载体蛋白的特点有高度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
3.细胞膜主动转运物质的特点是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需要消耗能量。
4.大分子或团块物质的转运方式是胞吐胞纳,均属于主动转运。
5.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细胞内K+浓度高于膜外,而细胞外Na+浓度高于膜内。
6.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化时,Na+离子内流量增多;复极化时,K+离子外流量增多。
7.单一神经或肌肉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有全或无定律不衰减传导。
8.钠泵的化学本质是,它的生理功能是Na+-K+依赖式ATP酶维持细胞内外Na+、K+的不均衡分布,从而维持细胞的正常体积和兴奋性。
9.细胞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细胞兴奋的标志是产生动作电位。
10.神经干动作电位实验,一定范围内增大刺激强度时,可见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1.下列物质跨膜转运属于单纯扩散的有(B.CO2C.O2)。
2.下面哪些过程属于主动转运B.Na+移出细胞E.骨骼肌舒张时。
3.单纯扩散的速度取决于(A.细胞内外物质的浓度差B.脂溶性大小)。
4.细胞内液比细胞外液含有较多(A.K+E.有机负离子)。
5.兴奋性降低时(A.阈强度增大C.阈电位上移)。
6.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是由于(B.Na+内流C.K+外流)。
7.在绝对不应期中A.兴奋性等于零E.阈强度无限大。
1.细胞膜对物质主动转运的特点是(B逆浓度差进行C需消耗能量D依赖于某种泵的活动)。
2.Na+离子通道功能状态的特性有(A在静息时呈“备用”状态D兴奋去极相呈“激活”状态E动作电位复极相一定时程内呈“失活”状态)。
3.细胞膜蛋白质的功能有(A.转运物质B.受体C.酶D.免疫)。
4.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的特点是(A有高度特异性C有竞争性抑制D有饱和现象)。
5.下列哪些物质转运属于被动转运(A.细胞静息时K+外流B.细胞动作电位复极化时K+外流C.细胞动作电位去极化时Na+内流D.O2从肺泡进入血液)。
6.有效刺激必需包括(一定的刺激强度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7.细胞外液比细胞内液含有较多的(B.K+C.Cl-D.Ca2+)。
8.动作电位的幅度(A不随刺激强度的变化而改变C不随传导距离而改变D可随细胞种类而改变)。
1.阈强度又称强度阈值或阈值。
指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强度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常用指标,它与兴奋性呈反比关系。
2.动作电位指细胞兴奋时产生的可扩布的一系列电位变化。
动作电位分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过程。
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
3.静息电位指细胞安静时膜内外的电位差。
细胞膜外为正,膜内为负。
4.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细胞的兴奋能力。
也就是细胞或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兴奋性是以兴奋细胞的极化状态为基础的。
1.何谓兴奋性?
它与阈强度有何关系?
答:
活细胞、组织或机体具有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衡量兴奋性高低的常用指标是阈强度。
兴奋性与阈强度呈反比关系,阈强度大,表示组织细胞的兴奋性低;阈强度小,表示兴奋性高。
2.动作电位是如何传导的?
简述其传导的方向及机理。
答:
动作电位是通过产生局部电流而传导的。
在兴奋部位内为正膜外为负,邻旁未兴奋区膜内负外正,两者间存在电位差而产生局部电流。
局部电流可使未兴奋区发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时,便可产生动作电位。
于是兴奋就由原兴奋部位传向邻旁安静部位。
3.细胞膜转运物质主要有哪些形式?
它们有何不同?
答:
细胞膜转运物质主要有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两种形式。
被动转运又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两种。
单纯扩散是指一些脂溶性物质通过溶解于膜脂质而顺浓差扩散。
易化扩散是指一些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借助膜载体或膜通道的顺浓度差扩散。
被动转运形式和主动转运形式的不同主要有两点:
第一,被动转运形式是一种顺浓度差转运,将物质从高浓度一侧移向低浓度一侧;而主动转运则是将物质从低
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逆浓度差转运。
第二,被动转运不需要消耗细胞本身的能量,其扩散的动力来自物质的分子运动;而主动转运则需消耗细胞(ATP)。
第三章血液
1.正常人血液PH值为7.35~7.45。
血液PH值的相对恒定取决于所含的各种缓冲物质。
在血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是NaHCO3/H2CO3。
2.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由NaCl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是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血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
3.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313mmol/LkgH2O。
静脉注入0.9%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不变,血细胞形态不变。
4.生成红细胞重要的原料是铁和蛋白质。
5.通常以红细胞沉降率表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沉降率愈小,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
6.血浆蛋白含量显著减少,可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并使组织液生成增多。
7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作用是维持血容量和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
8.维持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相对稳定的主要体液因素是促红细胞生成素,它是由肾脏产生。
9.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功能是运输O2和CO2缓冲酸碱度的变化。
10.机体内所有细胞都生活于细胞外液中,故将其称之为内环境。
1.体液的组成包括(细胞内液细胞外液)。
2.构成血浆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有(A.白蛋白C.氯化钠)。
3.生成红细胞的重要原料包括(C.蛋白质E.铁)。
4.延缓或防止血液在体外凝固的方法有(A血液中加入肝素D.将血液置于低温环境中)。
5.可与B型标准血清发生凝集反应的血型有(B.A型D.AB型)。
6.使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的因素有(C.血浆中球蛋白增多E血浆中因子Ⅰ增多)。
7.维持细胞内外和血管内外水平衡的因素分别是(B血浆与组织液的晶体渗透压E血浆的胶体渗透压)。
1.机体内环境包括(B.组织液D.脑脊液E.血浆。
)
2.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有(A运输物质B缓冲pHC参与抗体的形成D参与生理止血过程)。
3.成年人有造血功能的骨髓在(A.颅骨B.脊椎骨D.肋骨E.胸骨)。
4.血小板的功能包括(B促进凝血C.加速止血E.保持血管壁内皮完整性)。
5.生理止血过程(局部血管收缩B血小板聚集C血小板释5-HTE因子Ⅰ转变成纤维蛋白)。
6.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A缺乏纤维蛋白原B增加了血小板释放的物质C缺乏某些凝血因子)。
1.外源性凝血由组织损伤释放因子Ⅲ而开始的凝血系统。
参与该凝血系统的凝血因子除部分存在于血浆中,还需组织因子参与。
2.血型指血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通常主要指红细胞血型,根据红细胞膜上存在的凝集原命名,临床意义最大的是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1.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凝血过程是一连串酶促反应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因子Ⅱ转变为凝血酶;凝血因子Ⅰ转变为纤维蛋白。
2.简述血浆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答:
血浆蛋白的主要生理功能有:
运输功能,作为载体参与体内许多物质的转运;缓冲功能;参与机体免疫功能;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参与血液凝固和生理止血功能。
1.试述ABO血型的鉴定原理及其在输血中的意义。
答:
在ABO血型系统中,人类的红细胞膜上存在两种不同的凝集原,ABO血型鉴定根据红细胞膜上A,B凝集原分布的不同,将血液分4型。
仅有A凝集原者为A型,其血浆中则含有抗B凝集素;仅有B凝集原者为B型,其血浆中则含有抗A凝集素;兼有A、B两种凝集原者为AB型,其血浆中不含抗A和抗B凝集素;二种凝集原均缺乏为O型,其血浆中含抗A和抗B二种凝集素。
为防止引起凝集反应,输血时应首选同型输血,无法找到同型血液,也可考虑异型间输血,但只限于小剂量输血。
异型间输血选择原则是:
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能被受血者的血浆所凝集。
例如O型血液,可输给其他任何血型的人。
又如AB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输血。
输血时必须严格遵循输血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血液循环
1.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是:
持续时间长;复极过程有平台期
2.心肌细胞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形成的机制是Na+离子从胞外移向胞内所致。
3.与窦房结细胞相比,心肌传导细胞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速度快;幅度大。
4.心肌自动节律性最高的部位是窦房结;称为心跳起搏点。
5.心肌自律细胞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基础是4期电位不能保持稳定水平,可自动去极化。
6在心脏自律组织中,传导速度最慢的部位是房室交界;最快的是浦肯野纤维网。
7.心肌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加快时,其自律性增高。
8期前收缩的产生是因为有额外刺激落在心肌兴奋性变化相对不应期或超常期。
9心肌兴奋性周期性变化过程中.兴奋性最低的时期是绝对不应期;最高超常期。
10心肌兴奋性周期性变化特点是有效不应期长相当于心肌机械活动的收缩期和舒张早期。
11.在一定范围内,血Ca2+浓度升高,心肌兴奋时由胞外流向胞内的Ca2+增多,因而使心肌收缩力增强。
12.心肌细胞一次兴奋后其有效不应期长;因此,不会发生强直收缩。
13.一个心动周期中,心缩时间比心舒时间短;心室收缩时间比心房收缩时间长。
14.心动周期的长短与心率密切相关,心率越快,心动周期越短。
15.在心脏收缩射血期,房室瓣处在关闭状态;动脉瓣处在开放状态。
16.心动周期中,主动脉瓣处在关闭状态,房室瓣处在开放状态的时期包括心室舒张充盈期和房缩期。
17.在心脏舒张充盈期,房室瓣处在开放状态;动脉瓣处在关闭状态。
18.心动周期的快速射血期射血血量最多,快速充盈期充盈血量最多。
19.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压升高速度最快的是等容收缩期;降低最快的是等容舒张期
20.第一心音发生在心脏活动的收缩初期;它的出现标志着心脏收缩开始。
1.与心肌传导细胞比较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特点有(B阈电位绝对值小E去极幅度低)。
2.下列心肌细胞,属于慢反应细胞的是(B.窦房结细胞C.房室交界处细胞)。
3.心肌工作细胞平台期的形成是由于(B.Ca2+的内流D.K+的外流)。
4.心肌传导细胞自动去极起搏电流的特征(B由Na+携带D在膜去极化电位达-50mv中止)。
5.决定和影响自律性的因素有(A.4期自动去极速度.E最大舒张电位水平)。
6.有关兴奋在心脏内传导的论述,正确的有(B.心室肌兴奋由内膜向外膜扩布D.房室交界处兴奋传导速度较慢)。
7.超常期的兴奋性高的原因是(A.膜电位绝对值小,更接近阈电位D.Na+通道基本复活)。
8.影响心肌细胞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共有因素是(B.阈电位水平C.静息电位或最大舒张电位水平)。
9.与骨骼肌比较心室肌细胞生物电特征有(C动作电位时程长E有明显平台期)。
10.提高细胞外液中Ca2+浓度可出现的生理效应有(A使心肌收缩力加强B快反应细胞兴奋性下降)。
11.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房室瓣与主动脉瓣同时关闭的时期是(A.等容收缩期D等容舒张期)。
12.在心动周期中,房内压高于室内压的时期是(A.房缩期D.快速充盈期)。
13.影响心输出量的主要因素是(B.心肌收缩力E.回心血量)。
14.下列因素中能使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加的有(A.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C.胞外Ca2+浓度增加)。
15与第一心音比较,第二心音的特征(C发生在心室舒张初期D持续时间较短)。
1.心肌的生理特性有(B.自动节律性C.传导性D.兴奋性E.收缩性)。
2.下列心肌细胞,属于快反应细胞的是(C心房肌D传导细胞E心室肌)。
3.关于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叙述,有(A.0期去极速度快B.K+外流是形成1期的离子基础C.有2期平台期D.持续时程较长E.升降支不对称)。
4.心脏的自律性组织有(A.窦房结C.房室束D.心肌传导细胞)。
5.关于心肌自律细胞的有关描述,正确的是A.4期不稳定B.4期也称为电舒张期D.4期自动去极速度快,自律性高。
6.决定和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有B.0期去极速度C.静息电位或最大舒张电位水平D.邻近部位阈电位水平。
7.决定和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有A.4期去极速度B.阈电位水平C.最大舒张电位水平。
8.心室肌细胞兴奋后其兴奋性变化经历A有效不应期B相对不应期C.超常期。
9.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的因素有A交感神经兴奋B肾上腺素分泌增多D增加胞外Ca2+浓度。
10.心肌收缩与骨骼肌的不同点有A.对细胞外Ca2+明显的依赖性B不发生强直收缩C儿茶酚胺增加收缩力D.“全或无”式收缩。
1.心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次搏动所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搏出量×心率,正常值约为4.5-6.0升/分。
左、右两侧心室的心输出量基本相等。
2.在每一心动周期中,随着心脏的收缩、舒张,动脉管内压力发生周期性升高、降低,使动脉管壁相应地产生扩张和回缩的搏动,这种搏动称为动脉脉搏。
3.心动周期中,由于心肌收缩和舒张,瓣膜启闭、血流冲击心室壁和大动脉壁及形成湍流等因素引起的机械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称为心音。
4.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正常成年人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约为125毫升,搏出量约为70毫升。
射血分数则为70毫升/125毫升×100%=56%。
正常人安静时射血分数的正常范围是50~60%。
5.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
它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包括七个组成部分和三条通路。
6.由体表一定部位引导的心脏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的综合电位变化称为心电图。
它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播和恢复过程。
正常心电图的基本波形包括P波、QRS波群和T波等。
1.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有何特点?
其1期和2期平台期形成的离子活动基础是什么?
答:
心室肌动作电位分0、1、2、3、4期五个时期,与神经或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相比,心室肌动作电位的特点是时程特别长,复极化过程缓慢,有平台期。
心室肌动作电位1、2期形成的离子基础是:
1期是K+的一过性外流形成,2期主要是Ca2+内流与K+外流引起。
2.心动周期可分为哪几个时期?
其中哪些时期血液从心室流向主动脉?
哪些时期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
答:
一个心动周期可分为7个时期:
①等容收缩期;②快速射血期;③减慢射血期;④等容舒张期;⑤快速充盈期;⑥减慢充盈期;⑦房缩期。
②③期为心室收缩射血期,此两期血液从心室流向主动脉。
⑤⑥期为心室舒张充盈期,⑦期心房收缩,心室继续充盈,这3期内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
3.何谓动脉脉搏压?
可使脉搏压特别增大的有哪些因素?
答:
动脉脉搏压是指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差值。
可使动脉脉搏压特别增大的因素主要是:
①大动脉管壁弹性变差,使收缩压明显升高而舒张压降低;②每搏输出量增加使收缩压升高比舒张压明显;③外周阻力明显减小使舒张压明显降低。
4.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作用有何不同?
答: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都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它们对心血管的作用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
共性是都可以与心肌细胞β1受体结合,使心肌细胞活动增强。
但由于两者受体结合能力不同,肾上腺素与β1结合的能力较强,因而有明显的强心作用,临床常作为强心急救药;肾上腺素对于血管的作用取决于血管平滑肌中α受体与β2受体的分布情况,小剂量肾上腺素常以兴奋β2受体的效应为主,引起血管舒张,只有在大剂量才引起缩血管反应。
去甲肾上腺素主要能与α和β1受体结合,使全身各器官血管广泛收缩,动脉血压明显升高,故临床上常用作升压药。
去甲肾上腺素虽有强心作用,但在完整机体内,却由于升高血压而通过压力感受器反射使心率减慢。
1.形成动脉血压需要哪些条件?
试分析动脉血压下降的可能原因。
答:
形成动脉血压需要四个条件:
血管系统有足量的血液充盈是物质基础;心室收缩射血是基本条件;外周阻力阻止血液迅速流向外周是维持舒张压的必要条件;大动脉管壁弹性的弹性贮器作用是缓减收缩压、维持舒张压的重要条件。
因此,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包括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大动脉管壁弹性和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关系。
使动脉血压下降的可能因素有:
①心肌收缩无力或心率过快或过慢,心输出量减少。
②血管扩张。
小动脉扩张外周阻力下降;小静脉扩张,回心血量减少。
③大失血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循环血量减少,血管充盈度下降。
④全身血管容量增加,回心血量减少。
2.心脏活动受哪些神经支配?
请阐明它们的作用及机理。
答:
心脏活动受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支配。
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该递质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1受体结合,可引起心率加快;心肌兴奋传导加速;心肌不应期缩短和收缩增强、增快。
总的是起增强心脏功能的作用。
心迷走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可引起心率减慢;心房收缩力减弱和房室交界传导速度减慢等。
总的是起抑制心脏功能的作用。
第五章呼吸
1.呼吸的全过程包括
(1)肺通气
(2)肺换气(3)气体在血液中运输(4)组织换气
2.外界空气经呼吸道出入肺的过程,称为肺通气;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肺换气。
3.呼吸道的主要功能有
(1)通气功能
(2)加温润湿作用(3)防御作用。
4.迷走神经兴奋时,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肺通气量减少。
5.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递质与β2型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使支气管平滑肌舒张,呼吸道阻力减小。
6.当膈肌收缩时,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肺容积增加;肺内压降低;此时气体入肺。
7.平静呼吸时,吸气动作是由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引起,用力呼吸时,除上述肌肉收缩外,还需呼吸辅助肌参与收缩活动。
8.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由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分泌,其主要作用是维持肺泡容积相对稳定。
9.吸气末,肺内压与大气压相等;胸内压比大气压低。
10.O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HbO2;CO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HCO3。
1.平静吸气时参与活动的肌肉是A.肋间外肌E.膈肌。
2.外呼吸包括A.肺通气B.肺泡气体交换
3.正常成年人在最大吸气后,以最快速度呼气,在前1,2秒末所呼出气体分别占肺活量的百分比是B.83%C.96%
4.延髓呼吸神经元主要分布在B.孤束核腹外侧区C.疑核附近
5.关于中枢化学感受器正确的叙述A.位于延髓背外侧浅表部位C.对H+敏感
6.呼吸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有B.物理溶解C.化学结合
7.平静呼吸,胸内压的变化A.呼气时始终低于大气压D.吸气时始终低于大气压
8.肺总容量是哪两项之和C.深吸气量E.功能残气
9.与弹性阻力有关的因素是A.肺回缩力E.胸廓回缩力
10.引起呼吸道平滑肌强烈收缩的体液因素是A.5-羟色胺C.缓激肽
1.呼吸的全过程包括(A.肺通气B.肺泡气体交换C.血液运输气体E.组织气体交换)
2.呼吸的作用有(A.吸入O2B.排出CO2D.参与酸碱平衡的调节)
3.肺通气的正确叙述(A.原动力是呼吸运动B.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引起吸气C.吸气时,肺内压低于大气压D.呼气时肺内压高于大气压E.平静呼吸时,呼气是被动的)
4.用力吸气时,参与收缩活动的呼吸肌有(A.膈肌C.肋间外肌D.吸气辅助肌)
5.影响肺活量的因素有(A年龄B性别C体位D肺与胸廓的弹性阻力E呼吸肌活动的强弱)
6.影响呼吸道阻力的因素有(A呼吸道口径B呼吸道长度C气体的流速D气流形式)
7.影响肺泡气体交换的因素是(A通气血流比值B呼吸膜总面积C呼吸膜通透性D气体分压差E气体溶解度)
8.肺活量包括哪几项之和(A.潮气量B.补吸气量C.补呼气量)
9.影响肺通气的因素有(A.肺的弹性回缩力B.胸廓的弹性回缩力D.胸膜腔内少量浆液E.胸膜腔的密闭状态)
10.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作用有(A.降低肺泡表面张力C.可阻止肺毛细血管内液体滤出D.使肺泡维持适当的扩张状态E.稳定大小肺泡容积)
1.平静呼吸的全过程,胸膜腔内的压力总是低于大气压,称为胸内负压。
2.肺活量是最大吸气后,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
正常值:
男平均为3.5L;女为2.5L。
1.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在何处由何种细胞分泌?
有何生理作用?
答.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
其生理作用是:
①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防止肺萎缩,减少吸气阻力;②维持肺泡容积相对稳定;③防止肺水肿发生。
2.何谓氧解离曲线?
哪些因素可使氧解离曲线右移?
答.氧解离曲线是指氧分压与氧饱和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呈“S”形。
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有:
①pH和CO2。
pH降低或pCO2升高,曲线右移;反之,曲线左移。
②温度:
温度升高,曲线右移;反之曲线左移;③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
2,3—DPG增多,曲线右移;反之,左移。
1.O2和CO2在血液中运输有哪些形式?
请详述O2在血液中的运输过程。
答:
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都有两种:
物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理 历年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