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系列 第2部分 专题7 第2节 考点2 鉴赏诗歌形象.docx
- 文档编号:23144473
- 上传时间:2023-05-08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75.89KB
语文高考系列 第2部分 专题7 第2节 考点2 鉴赏诗歌形象.docx
《语文高考系列 第2部分 专题7 第2节 考点2 鉴赏诗歌形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高考系列 第2部分 专题7 第2节 考点2 鉴赏诗歌形象.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高考系列第2部分专题7第2节考点2鉴赏诗歌形象
考点2 鉴赏诗歌形象
角度1__人物形象
明常识
掌握古代诗歌中几种常见的人物形象,提高鉴赏能力。
主要人物形象
举例
(1)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2)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的《示儿》、辛弃疾的《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
(8)爱恨情长的形象
柳永的《雨霖铃》、李商隐的《无题》
定考向
常见的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词)人(主人公)形象?
试加以分析。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试加以概括(或分析)。
3.请简要概括(或分析)诗(词)中诗(词)人(作者)的形象特点。
4.某一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
熟技巧
1.鉴赏方法
(1)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
(2)抓住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诗人对诗中人物的描写,其语言、动作、肖像,特别是细节描写。
运用联想,体悟感情,定格形象。
(3)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2.答题步骤
明确指出是什么形象,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结合诗(词)句具体分析诗歌是如何塑造形象的(分点说明、概括)。
概括形象的意义[分析形象中诗(词)人(作者)所寄寓的感情或蕴含的哲理]。
特别提醒:
“步骤一”就是先“盖帽”,即说出人物形象的总体特征。
“步骤二”就是以形象的特征为“中心论点”,运用上面所讲的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从诗歌的具体诗(词)句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在同一道题中,塑造形象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艺术形象的意义可能也不止一个,所以,“步骤二”和“步骤三”可能会重复出现。
(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
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
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4分)
[尝试解答]
步骤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懂诗歌】
楚酒使人倦怠,我接连醉了三天,谁料到春雨过后鲜花竟红遍满园。
可惜没有人能画出我惆怅的影像,在亭角寻觅诗句却只有清风把两袖涨满。
请不要嘲笑我好酒贪杯,苦恼中只有它能催我入睡。
醒来时推门走去寻觅诗句,伴着明月在高耸的大树间徘徊。
【解题思维】
第一步:
先通读全诗,从题干要求中找出是诗人形象还是人物形象,这首诗刻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第二步:
分点概括说明人物形象的特点。
两首诗中对“陈居士”动作、神态描写的具体词句主要有“楚酒困人三日醉”“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醒来推户寻诗去”,由此我们便可准确判断出“陈居士”行为洒脱、情趣高雅的形象特点。
第三步:
根据先“盖帽”后分析的模式组织答案。
【答案】 (步骤一)诗中的“陈居士”是一位行为洒脱、情趣高雅的诗人。
(步骤二)“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落索
周邦彦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
莫将清泪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
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请结合词句,分析词中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首先要找到诗中描绘人物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人物形象的基本含意。
然后用精练的话语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最后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人物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答案】 这首词刻画了一位美貌而愁苦的思妇形象。
通过与“春山争秀”的眉峰、花“如人瘦”等写出她的容貌之美;通过蛾眉“长皱”“泪滴花枝”“玉箫闲久”“倚栏”、问“亭前柳”等,表现了她内心的愁怨。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 别
沈宜修①
帘前残月五更风,江上征帆挂碧艟②。
客路片云随远望,镜中双鬓叹飞蓬。
索愁芳草千山绕,送恨啼莺万里同。
待约芙蓉③秋水绿,莫教黄菊冷烟尘。
【注】 ①沈宜修:
江苏吴江人,明代女诗人。
②艟:
古代的一种船。
③芙蓉:
指诗人家乡的芙蓉湖。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抽样1:
这首诗写了一位因友人远离而愁绪满怀的诗人形象。
残月斜挂,镜中双鬓,索愁送恨,相约秋聚,无不诉说着离情别绪。
阅卷点评
抽样1:
没有读懂诗歌,误将诗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为“诗人形象”,不能给分。
抽样2:
只对诗中女子的形象进行描述,不能概括出形象特征,不注重答题思路,只能给2分。
抽样2:
春日别离,思念如水,诗中的女子秀发凌乱,盼望丈夫秋日归来,以解自己的愁闷孤单之情。
规范答案: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思念丈夫的女子形象。
春日与丈夫分别后,女子因思念彻夜难眠,秀发如蓬草般凌乱,思念之情难以排遣;希望丈夫能在秋日回来团聚,勿使自己如烟尘中的黄菊般孤单凄凉。
增分指导: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只是不如其他文学作品的形象丰满、完整,抓住其中的描写是赏析形象的关键。
本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女子的形象,诗中“镜中双鬓叹飞蓬”是写女子因思念彻夜难眠,又无意梳妆打扮;“索愁”“送恨”极写离情别绪,“待约”“莫教”又寄托着女子对丈夫回来团聚的希望。
结合这些作答,即能找出恰当的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太常引
[元]赵孟
弄晴微雨细丝丝,山色淡无姿。
柳絮飞残,荼
[注]开罢,青杏已团枝。
栏干倚遍人何处?
愁听语黄鹂。
宝瑟尘生,翠绡香减,天远雁书迟。
【注】 荼
:
一种植物,蔷薇科。
荼
开过后,无花开放,因此人们常常认为荼
花开是一年花季的终结。
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词的开头即写主人公看山山无姿,春日逝去,春光不再,令人心生惆怅;本以为春天可以和心上人团聚,但春已逝去而心上人却杳无归期;她倚栏听黄鹂对语传情,更感孤独寂寞;她无心做事,只因思念心上人。
由此不难看出,主人公应该是一个思妇的形象,结合词句分析即可。
【答案】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内心充满惆怅、孤寂的思妇形象。
上阕写女主人公眼中的山色“淡无姿”,柳絮飘飞,荼
花已开尽,这春事已空的景色令女主人公心生惆怅之情。
下阕写倚遍栏杆,望断天涯,却不见心上人的身影,又听黄鹂对语谈情,倍感自己孤独无依;她无心弹琴和重新熏香,一心想着心上人,但却无心上人的一点音讯。
角度2__景物形象
明常识
掌握古代诗歌几种常见的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景物所营造的意境常见特点:
意境特点
举例
雄浑壮丽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壮阔苍茫
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苍凉悲壮
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闲适恬淡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清幽明净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丽清新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萧疏凄寂
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安谧美好
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高远深邃
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淡雅幽远
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清冷幽静
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定考向
常见的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2.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表达了诗(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词)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诗(词)人怎样的情感?
4.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词)。
熟技巧
1.鉴赏方法
(1)诗中赏画
诗中赏画,就要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歌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赏画”的特征。
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主要从下面四角度入手:
(2)色调含情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的情感。
一般而言,色调明丽、画面鲜活,诗人的情感就高昂乐观;色调阴暗、画面凄凉,诗人的情感就低沉伤感。
(3)缘景明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笔下的景物不是客观景观,而是经过了诗人心境的过滤,心情的渲染的。
所以,通过对诗歌景物意象特征的把握,可以推测诗人的心情。
如李清照的《声声慢》: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
(4)双层挖掘
有些诗歌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意,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从字面看是旷达豪迈,但深层情感却是辛酸无奈。
2.答题步骤
(2015·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 ①明河:
银河。
②太清:
指天空。
③散关:
即大散关。
④炬火驿前迎:
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3分)
[尝试解答]
步骤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懂诗歌】
北斗星高悬在苍茫的夜空中,银河漂浮在天空之上。
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
病情随着天气转凉有了好转,在半睡半醒之中写成了这首诗。
依然想着当年大散关的路,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解题思维】
第一步:
明确第二联在这首诗中的重要位置,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这一联写景所烘托的意境:
寂静、凄清。
第二步:
试着用自己的想象再现这一场景,秋风劲吹,叶子纷纷落下;露水打湿了枯草,昆虫已受不了这般凉意,鸣叫不已。
第三步:
结合诗境,把握第二联中体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答案】 (步骤一)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步骤二)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
(步骤三)第二联借景抒情,为下面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作铺垫。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南乡子·秋暮村居
[清]纳兰性德
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
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
一片烟笼十里陂。
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注]归路迷。
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
家在寒林独掩扉。
【注】 荧荧:
灯光闪烁之貌。
元吴师道《桐庐夜泊》:
“灯光隐见隔林薄,湿云闪露青荧荧。
”
(1)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对本题的回答要抓词中主要的意象,“红叶”说明是秋天,“寒溪”“空山”“万木”“烟笼”“十里陂”“吠犬”“鸣鸡”“灯火”,描绘出一种静谧、疏朗、空旷的山水田园景色;情感可通过“满”“空”“迷”等词语,再结合词的意境来理解。
【答案】 此词描绘了秋暮时节一幅山村田园风光图。
通过写红叶、寒溪、空山、万木、山峦参差、烟笼长堤、犬吠、鸡鸣、寒林村舍等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疏朗、空旷的意境,透露出作者的欣喜、恬淡、闲适而又略显孤独的情感。
(2)简析“一路空山万木齐”中“齐”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先根据词理解“齐”字在此句的具体含义“布列(整齐)”,再说说本句的意思,最后说效果即可。
【答案】 齐,“布列(整齐)”之意。
一路行来,但见空谷寂静,遍山林木整齐布列。
一个“齐”字,写出了木叶尽脱,山林空阔的暮秋山景。
境界阔大,很有气势。
(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月 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虁州时所作。
②绮逾依:
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
③未缺:
指月圆。
④列宿:
众星。
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抽样1:
这首诗前六句描写出了月圆的画面:
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表达出作者对圆月的喜爱之情。
阅卷点评
抽样1:
对“月圆”画面的描绘较为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错误,可给2分。
抽样2:
对答题步骤把握不准,缺乏对“月圆”画面的描绘,答出“氛围”和“情感”可给4分。
抽样2:
这首诗的前三联渲染了一种清冷、寂寥的氛围,抒发了远离故乡面对明月的孤独之感。
规范答案:
(步骤一)这首诗的前六句渲染了一种清冷、寂寥的氛围。
(2分)(步骤二)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2分)(步骤三)作者写月不断变化角度,意境非常开阔,抒发了面对明月的孤独和对远方亲人真切的思念。
(2分)
增分指导:
对诗歌中景象的鉴赏,要看看诗人写了哪些人、事、物,这些人、事、物具有怎样的特点,整体呈现出一种怎样的氛围与情调;同时还要留心诗人采用的手法和其中寄寓的情感。
本诗是一首律诗,诗歌的前三联紧承题目“月圆”进行描绘,作者从天上写到地上,从江上写到屋里,从眼前写到山林,渲染出一种清冷的氛围,衬托出因远离故乡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之感。
阅读下面的这首小令,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 碧玉箫
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
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
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
官品极,到底成何济!
归,学取渊明醉。
这首小令的前四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前四句集中写秋天的景色。
“秋景堪题”,是总写,是对秋景概括的赞美。
以下三句,各自以绚丽的色彩展开对秋景的描绘,远处的红叶,近处的黄菊,通过青翠的松径联结成一个立体的完整画面,层次清晰,色彩绚烂,和谐宁静,秋意盎然。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描写秋景是为了抒写其超脱、隐逸的情怀。
【答案】 前四句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秋山图:
金风玉露的秋季,漫山遍野的枫叶绚丽多彩,泉水清澈,苍松荫道,金菊绕园盛开。
不仅表达了诗人的赞美之情,也为后面的抒情做了有力的支撑。
角度3__事物形象
明常识
掌握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几种意象,提高鉴赏事物形象的能力。
类别
常见意象
举 例
送别类
杨柳、长亭、南浦、酒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思乡类
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愁苦类
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斜阳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爱情类
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
战争类
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笛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闲适类
五柳、东篱、三径、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定考向
常见的设问方式
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事物形象?
2.这首诗中描写的事物有什么特征?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某联描写的某物有哪些特点?
4.这首诗中的某物具有什么品格?
熟技巧
1.鉴赏方法
(1)借相关语句或关键词来分析物象。
事物的形象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通过相关诗句来表现,有时通过关键词语来突出。
因此在分析时一定要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2)要由表及里把物的含义挖掘出来。
任何一首诗作,其目的不是咏物本身,而是为了表达某种感情。
因此,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赏析的重点和难点。
(3)要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阅历作答。
很多作品有关时代背景的,其情感的抒发与作者的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在分析物象后,还要结合相关背景做深入分析。
2.答题步骤
步骤一:
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的特点。
步骤二:
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步骤三:
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情感、理想。
(第二、三步经常合在一起来组织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 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怎样理解“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所表达的形象?
(5分)
[尝试解答]
步骤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懂诗歌】
章台柳色垂拂繁茂,柳色或明或暗,郢都的大路旁,柳枝像妙龄女郎在蹁跹起舞。
早就听到不少人赞美柳树风流至极,如今看到了,正当婀娜多姿时。
迷人的柳色一直到桥边,眼看柳色要被隔断,跨过桥向长堤延伸,我的心也紧随不舍。
柳树真忍心啊,放出如雪的柳絮,飘浮着,飞舞在青楼酒旗之间。
【解题思维】
第一步:
题干要求理解“所表达的形象”,从诗句中可以看出,这里指的是“春柳”。
第二步:
将“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放在整首诗中去理解,结合诗歌的题目进行分析,把握诗人对春柳表达出的爱惜之情。
第三步:
先用描绘性的语言解读这两句诗,然后结合诗人表达的情感加以总结。
【答案】 (步骤一)柳花怒放,像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的酒旗。
(步骤二)两句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也把诗人的爱惜之情写到极致。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导学号:
76082059】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 ①小孤山:
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
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今北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
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旋涡。
这首诗刻画了小孤山怎样的形象?
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高考系列 第2部分 专题7 第2节 考点2 鉴赏诗歌形象 语文 高考 系列 部分 专题 考点 鉴赏 诗歌 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