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与管理的断想.docx
- 文档编号:23144007
- 上传时间:2023-05-08
- 格式:DOCX
- 页数:44
- 大小:56.06KB
关于文化与管理的断想.docx
《关于文化与管理的断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文化与管理的断想.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文化与管理的断想
关于文化与管理的断想
什么是文化?
对什么是文化,可谓见仁见智。
我更倾向于将其简单理解为人类的文明化。
人类的文明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方法、手段来推动。
在这个过程中,也在不断产生新的方法、手段、知识和思想。
对于这些方法、手段、知识和思想,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化方法或文化成果,或者直接统称为“文化”。
因此,从广义上看,所谓文化,既是可以表示人类文明化的过程,也可表示人类文明化的成果――用梁漱溟先生的话说,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
人类为什么需要文化?
与其它动物一样,为了生存和繁衍,做为生物的人类在自然选择过程中不断进化。
经过亿万年自然选择过程中的进化,人类学会了直立行走、使用工具、运用大脑。
人类的文明化,也可称为人类的社会化,是人类生物进化的延续,人类的社会化同样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需要驱动的。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
首先,人是一种需要形成社会的动物:
出于生存和繁衍的要求,人类需要形成社会。
单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甚至不能满足生存的需要。
这就需要将一个一个独立的个人组织起来,形成人群,构成社会――不断扩大自己的力量,以集体的形式完成个人不能完成的任务。
其次,人是一种可以形成社会的动物:
人具有形成社会的必要条件。
人具有同情心和想像力,能够互相沟通和理解,这是人类得以形成社会的必要条件。
团体、人群、社会需要通过沟通产生的凝聚力将人团结在一起。
然而,不巧的是,人并不是一种天生的社会动物。
蚂蚁和蜜蜂是天生的社会动物。
它们可以根据生理结构和本能进行清晰的分工和有条不紊的协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扩大自己的力量,完成单个个体无法完成的工作。
人不同于蚂蚁和蜜蜂。
虽然人能够通过自己的理智、同情心和想像力互相沟通和理解。
但人又有各自的本能和欲望,这些本能和欲望在人与人之间往往是不同的、互相冲突的。
人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克制、约束互相冲突的欲望,才能互相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一个社会。
也就是说,人类不可能单凭生理的本能构成社会,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克制、引导自己。
这种克制和引导的方法和手段,便是文化。
人类需要通过文化约束、引导自己,构成社会,形成一个分工合作的和谐整体,更好地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和发展。
关于管理
与文化一样,对于管理,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
但对于下面的定义,应该没有太大的异议:
管理就是为了达到一个特定的目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多种方法和手段,使一群人能够分工合作、共同努力以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的过程。
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从目标、对象、方法三个方面来认识管理:
1)目的: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实现特定的目标;2)对象,管理的对象是人,一定数量的人组成的人群;3)方法和手段:
管理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手段。
回过头来,我们同样可以通过这三个方面来认识文化:
1)目的:
文化的目标是使人类文明化、社会化,形成分工合作的和谐社会,更好地生存、繁衍和发展;2)对象,文化的对象也是人,由人构成的人群;3)方法和手段:
文化也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这些方法和手段也构成文化的内容。
通过上面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
管理和文化从基本定义和构成要素上具有非常大的相似性。
从起源上来看,“文化”一词由来已久,而“管理”一词的出现则不过是近百年的事情。
我们日常说到的文化和管理,往往指的整个社会的文化和具体企业、组织的管理。
两者各有其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可称之为狭义的文化和管理。
实际上,从广义上看,文化就是管理,管理就是文化。
为了能够将两者进行比较,互相有所借鉴,我们采用对文化和管理的狭义理解。
文化与管理的异同
狭义上的文化与管理,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我们通过下表将它们放到一起进行一个比较:
比较项目
文化
管理
目标
同
将人以合理的形式组织起来,分工合作,完成任务,达成目标。
异
文化的目标是将自然人文明化、社会化,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生活,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做人、做事、与人交往,构成和谐社会。
管理的目标是将社会人职业化、企业化,使其能够按照企业制度和工作岗位要求与他人互相配合,完成任务,与他人共同达成企业目标。
对象
同
两者面对的对象都是人。
异
文化的对象包括所有的社会人。
从儿童到成人,从自然人、“野蛮”人到不同文明程度、“文化”程度的人。
管理的对象一般是已经社会化的人,初步具备在一个企业和组织中工作的基本素质和一定能力的成人。
内容
同
两者采用的方法和手段都是用来约束、引导人的思想和行为。
异
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包括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学术思想、道德规范、政治经济、法律制度、文学艺术等多种内容。
一个社会的和谐存在和发展需要文化。
概言之,人类进行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可称之为文化。
管理主要在一个企业或组织之中,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通过这些职能完成战略、组织、流程、绩效管理等工作。
一个企业通过管理得以运转。
相对于文化,管理容较微观、具体,具有比较强的操作性。
发展历史
同
文化和管理都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演变。
异
人类文化的历史已经跨越千年以上,世界不同的地区、国家、民族都具有相应的文化。
严格意义的现代管理出现大约百年左右,还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扩大在不断完善、不断进步。
影响范围
同
两者都有特定的范围。
异
文化的对象是一个民族、国家、地区甚至超越民族、国家、地区的人。
文化的影响范围较广,影响时间较长,影响力要大。
管理的对象是一个团体、企业、组织内部的人。
管理的影响范围较窄,需要在短时间内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力。
总结
同
文化是对人类社会的管理,管理是对企业人的“文化”。
异
文化是宏观的管理。
文化可以从思想上对人产生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从思想表现到行为。
文化的实现需要做好微观的管理,在具体的细节中体现文化。
管理是局部的、微观的文化。
管理往往先从制度上影响人的行为,进而改变人的认识、思想和习惯。
理想的管理方法是将具体的管理制度和方法融合于企业人固有的文化之中。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到,狭义上的文化与管理,是完全可以互为借鉴、互相补充的。
中国管理者的任务
现代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大多大多产生于百年以内,来源于美国和欧洲的企业,也可称之为西方管理。
西方管理来源于西方企业的实践,已经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企业,已经被证明为行之有效的一种管理方法,值得中国的企业借鉴。
对于中国的企业管理者而言,在引进、实行西方管理的同时,更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
创新和完善基于下面一些原因:
一、随着市场的变化、技术的进步、环境的变化、企业的发展,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企业,管理方法本身都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
二、将西方文化环境中产生的管理方法移植到中国企业中,管理在中国文化潜移默化影响下的中国人,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使企业的管理与社会的文化环境相适应;
三、产生于西方文化环境中的管理方法,已经天然地继承和吸收了西方文化的优点和特点。
而与西方文化迥异的中国文化,很可能存在着与西方管理方法极具互补性的思想和方法。
从中国文化入手,有可能大大丰富和完善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进而提高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
有远见的中国管理者都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如何将中国文化融入现代管理,在中国文化环境中,用中国的思想管理中国人?
问题在于,很多人会怀疑:
中国文化能否当此大任?
事实上,100多年以来,大多数中国人已经对中国文化失去了信心。
然而,让人失去信心的是应该是科学,而不应该是文化,更不是管理。
就技术而论,中国文化似乎确实不养高科技。
这从《礼记》中可见一斑――“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礼记﹒王制》)。
不过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中国文化没有发展出高科技,很可能是“不为”,而不是“不能”。
确实,中国文化关心的重点不在技术,而在于人。
中国文化,自始至终关注的都是人、对人的管理。
中国文化关心的是如何做人,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将人组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因此,在对人的管理方面,中国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可供现代管理借鉴的思想和方法。
面对中国文化,现代管理实在有太多太多需要探究、值得学习的东西:
从对象上看,现代管理面对的是现代的,已经高度文明化的社会人;中国文化面对过原始的、野蛮不羁的人,民族、宗教信仰、语言、风俗各异的人,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是怎么教化、融合的?
从人数上看,现代管理面对的是百、千、万,最多也不过几十万的人;中国文化管理过遍布千万平方公里,上亿的人群,他们是如何凝聚在一起的?
从人员上看,现代管理者希望员工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中国文化史上出文天祥、岳飞这样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忠臣良将辈出,他们是如何出现的?
从管理者看,现代管理缺乏登高一呼的商业领袖;中国文化史上却不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样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一代天骄,领袖是怎么炼成的?
从成果上看,现代管理出现一个能生存超过50年的企业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中国文化超过200年的朝代比比皆是,周、秦、汉、唐这样的盛世屡见不鲜;
从时间上看,现代管理发展了100多年,还非常不成熟;中国文化自古至今绵延发展了5000年,而且其中绝大多数时间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从世界文化对比上看,相对于埃及、巴比伦、印度、希腊等古代文化,只有中国文化硕果仅存,同化了多种民族和宗教,发展并保留了辽阔的国土,产生了遍布世界的华人;并且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巨大的中国文化圈。
有思考力的中国管理者不会忽视上面这些事实。
有使命感的中国管理者一定希望探究事实背后的真相。
中国文化与现代管理
(一)
题记:
本专栏希望能引导读者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理解现代管理,进而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
此处谓的中国文化,指的是在中国流传了2000多年的孔子“六艺”之教(《诗》、《书》、《礼》、《乐》、《易》、《春秋》)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思想。
现代管理,则是指近二、三百年来起源于西方,发展于全世界,广泛应用于各类组织中的现代管理理论、经验和方法。
相比中国文化,当前大众对现代管理理的兴趣显然要浓厚得多,两者地位一冷一热,形同冰火。
然而作者深知二者思想之深浅广狭实不可同日而语,无奈将其放到一起,是希望将现代管理做为一个台阶,借这个台阶引导读者认识中国文化,理解、体会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对中国文化入门。
上个世纪初,马一浮先生提出“六艺统摄于一心”“六艺该摄一切学术”“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深得中国文化的精髓。
本专栏内容浅陋,可聊做马浮先生这个观点的一个注脚。
希望有心的读者深入体会之,更欢迎与同道师友共同探讨、互相指正。
马东方
2006年2月20日
一、承载中国文化的孔子六艺之教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集前人之大成,承前启后的孔子,就是以六艺教人,而中国文化的精神和思想,也包含在六艺之中。
那么,六艺之教的目的和内容分别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从《庄子·天下篇》及《礼记·经解》了解个大概:
《庄子·天下篇》曰: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
心之所之谓之志。
《诗》是用来抒发、表达感情的。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书》道政事,讲的是为政治国的道理。
《礼》讲人的行为规范,用来规定、约束人的行为。
《乐》使人的情感得以表达、疏导,让人内心和谐、社会和谐。
《易》明天道,研究自然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春秋》明人事,属辞比事,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褒贬正名定分,研究人类社会的组织与运行。
那么,六艺之教的结果会是怎么样的呢?
受六艺之教的人会有什么表现呢?
《经解》中孔子曰: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
广博易良,《乐》教也。
洁净精微,《易》教也。
恭俭庄敬,《礼》教也。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
进入一个国家,可以看出这个国家对国民的教化怎么样。
国民为人温柔平和、纯朴厚道,是《诗》教的结果;为人通达、善于处理事务,是《书》教的结果;豁达博大、平易善良,是《乐》教的结果;能够澄心静虑、察于精微,是《易》教的结果;严肃认真、节俭收敛、庄重恭敬,是《礼》教的结果;善于以往事为鉴,是《春秋》之教的结果。
上面是正面的情况,如果在某方面强调得过头,则会出现流弊、失误,出现不好的结果:
《经解》曰:
“《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
”
《诗》教偏差,使人愚笨、迂腐、易被愚弄;《书》教偏差,使人虚妄不实、说谎话;《乐》教偏差,使人奢侈;《易》教偏差,使人狡诈、互相伤害;《礼》教偏差,使人变得烦琐、啰嗦;《春秋》教偏差,使人破坏秩序、乱伦犯上。
实际上,六艺本身并没有差错,但学习的人根据自己的个性有所偏重,走过了头,不得其中正,就会出现上面的偏差。
这也是孔子所深忧的。
这种偏差在近现代是很普遍的,现代人所谓“反思”的“中国文化的弱点”“中国人的劣根性”,大都集中反映在这些方面,实际上这些不是中华文化的弱点,而是人性本身教化无方所导致的流弊、失误。
“六艺”之教的好处和可能出现的流弊,可以从梁漱溟先生《中国文化要义》对中国人特点的总结中可见一斑。
而真正地深于六艺之教,其结果应该是: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结晶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重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
二、中国文化对管理的认识
随着现代管理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管理,马斯洛的五层需要理论表现得尤其突出。
实际上,中国文化从根本上关心的就是对人的管理、人的自我管理,以“人心”、“人情”为管理的对象和出发点,进而形成了一整套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和方法。
《经解》说“圣人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其意也。
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
”
管理者要治理好一个国家、企业,使之团结成为一家。
必须要了解人情,让他们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晓以利害,这样才能做到。
“何谓人情?
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
所谓人情,是指喜、怒、哀、惧、爱、恶、欲等各种各样的情绪、感觉和欲望,出自人的本能。
每个人都不需要学习而具有人情。
“何谓人义?
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十义。
”
义是人的行文规范,不同角色、不同岗位上的人都要遵守相应的行为规范。
对于行为规范,具体的要求古今虽有差异,但遵守大家公认的规范这一思想是一致的。
“讲信修睦,谓之人利。
争夺相杀,谓之人患”
友好诚信,称为人利。
互相争夺厮杀,就是人祸。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焉。
死亡贫困,人之大恶存焉。
故欲恶者,人心之大端也。
”
食色是人的大欲、死亡贫困是人的大恶,对人的行为都有巨大的影响。
以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人情是人行为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对人的行为有巨大的影响。
“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
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
”
“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
管理人就要了解人情,管理人情。
管理人情,首先要能把人情显露出来。
中国文化中,是通过礼让人情以适当的方式彻底显露出来的。
中国文化的管理思想(三)——以礼治情明分使群
对于管理,中国文化中可用八个字来概括:
以礼治情,明分使群。
管理的对象是人情,通过“制礼义以分之”--分工的方法,以达到“群”--使人们形成一个统一整体的目的。
“人情者,圣王之田也。
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
”通达事理、聪明睿智谓之圣,参通天地人谓之王,圣王也就是天下最高明的管理者。
圣王以人情为田,通过礼、义、学、仁、乐等种种手段治人之情,使其从矛盾混乱、痛苦不安达到心安理得、和谐畅通的境界。
管理人情的第一步就是礼,其思想则是明分使群。
人情是人行为的的动因。
管理人需要管理人的行为,管理人的行为需要了解人行为的动因,人行为的动因就是人情。
所谓人情,包括喜、怒、哀、惧、爱、恶、欲等各种各样的情与欲,出自人的天然的本能,每个人都不需要学习而具有人情。
(后文我们称根据今人习惯称情绪、欲望,都指人情)
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人因为有情的触发、驱动才会产生行动,满足自己的需要,生存繁衍下去。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焉。
死亡贫困,人之大恶存焉。
故欲恶者,人心之大端也。
”人本质上是受人情驱动的,人情对人的行为起决定性作用。
人情满足了就会愉快,不满足就会痛苦、就会不安。
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欲,人自身的情欲,往往是互相冲突的,无法同时得到满足。
因此人心往往是冲突的、矛盾的、痛苦的、不安的。
圣王管理的目的就是安人,让人安心。
“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
对于他人,人往往隐藏起来自己本来的感情欲望。
因此管理人情需要先将它显现出来,了解每个人的情绪、欲望。
人情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
合理的情绪、欲望是人生存、繁衍、快乐的基本需要,不合理的情绪、欲望则出自人的妄想,引发争斗。
因此管理人情就象治水,疏堵结合,满足合理的人情、欲望的需要,对不合理的情绪、欲望进行节制。
礼就是用来管理人情的。
“人情者,圣王之田也。
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
”
田地可以生长植物;人情可以让人行动。
田地可以生长庄稼,也可以生长杂草;人情可以驱动合理的行为,也可以产生不合理的行为,引起争斗。
田地要耕、种、拔草、收获,才能得到可以食用的粮食;人情需要礼、义、学来培养,达到仁、安的境界,从不安到安。
管理人情的目的最终就是让人心安。
孔子曰:
“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
”礼基于对人情本身的了解,采用相应的方法来管理人情。
显现人的情绪、欲望,疏导、节制人情欲望,都要靠礼来完成。
举几个例子:
人只有认真才能成事、有需要尊重的欲望,因此礼以“敬”“让”思想为基础。
人情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因此礼对合理的人情进行“文饰”,对不合理的人情进行“节制”。
礼的基本方法是明分使群。
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
曰:
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人有欲望需要满足,个人的满足欲望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形成群(集体、社会)来扩大自己的力量。
然而人到一起,没有分工则会争斗,“埶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离居不相待则穷,群居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礼的基本方法是分。
通过分工,礼分出了每个人的社会角色,并规定不同角色的合理的情绪、欲望和行为。
文饰、鼓励合理的欲望和行为,节制不合理的欲望和行为,避免争斗。
礼的目的是让每个人的内心和谐平静,整个社会和谐团结。
“君、臣、父、子”“士、农、工、商”。
礼分出了不同的角色。
“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礼同时规定了不同角色的合理行为--义,不同角色的合理行为。
讲信修睦,谓之人利。
争夺相杀,谓之人患。
故圣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
“礼达而分定”,通过礼规定每个人的角色和职分,人各自按照自己的职分来行为,人的内心、人与人之间、乃至整个社会就和谐了,团结成为一体。
礼对个人的调节,可以“用人之知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
礼对社会的调节,可以“正君臣,笃父子,睦兄弟,齐上下”“别仁义”“治政安君”。
圣王以礼治国。
“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
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
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弗耨也。
讲之于学而不合之以仁,犹耨而弗获也。
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也。
安之以乐而不达于顺,犹食而弗肥也。
”
“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
”
圣人以礼治国的基础是了解人情、提倡人义、明利去患,在这个基础上让人内心和谐、社会和谐统一,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天下常道,自然规律:
中国文化的真面目
解题:
常,不变、不易,不因时空而异。
道,道路、规律。
中国文化,以孔、老、佛为代表,儒释道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思想。
天下常道,言中国儒释道思想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类追求自由幸福、顺畅和谐的永恒不变的道路。
自然规律,言中国文化是对人类自然本性规律的认识与遵循。
时下,国人似乎开始对“国学”、对中国文化有所关注,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算是一个好现象,因为毕竟中国文化已经开始进入大家的视野。
问题在于,我发现大多数人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大有问题:
感情大于理智,猎奇大于求知、装点门面大于探寻真理……以这样的态度理解议论中国文化,无异于痴人说梦,只能是胡言乱语。
更进一步,即使态度严肃认真的人,也是学而不思、重文字而轻义理、以多闻多见为能事,以现代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去求取中国古人思想的真谛,缘木求鱼,南辕北辙,这样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
说到对中国文化,动辄会有人提到“精华”“糟粕”“批判”“继承”等词,实际上,对于中国文化,尤其是孔佛老庄的思想,现代人往往只有“懂”和“不懂”的区别,根本不具备批判的能力和资格。
这些人需要反思一下:
你能认识几个中国古字?
读过几本古书?
下过多少功夫?
真的有能力评价古人以生命体验印证的天人之道吗?
要谈到中国文化,首先要端正态度。
要端正态度,首先需要对中国文化的真面目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知道自己谈论的对象是什么。
对于中国文化,时人常有一些自觉不自觉的模糊观念和印象。
下面以我自己的体会,针对几个对中国文化似是而非的认识,一一进行辨析,来初窥中国文化的真相:
1.认为中国文化是迂腐虚伪的说教,违背人的自然本性
这种观点认为中国文化是古代“帝王”、“道德卫士”编排出来的一套愚民的手段--因此自称相信中国文化的人“不是迂夫子,就是伪君子”。
2.认为东西文化互相对立,中国文化是老古董,对现代人已经没有什么意义
这种观点认为中国文化在“封建社会”“农业社会”也许有效,现在已经进入了“工业文明”“航空航天”“知识经济”时代,过去的东西已经毫无用处--“孔子看见过电视吗?
”
3.认为中国文化零碎散乱,像个杂货铺,不成体系
这种观点觉得中国文化确实内容很多,也有一定用处。
但与西哲相比,中国古人缺乏逻辑,凭直觉和体验,说话颠三倒四,言行前后矛盾,思想不成体系--“道德经是老子凭感觉写的,孔子则啰里啰嗦”。
4.认为中国文化是一门“学科”,自己可以毫不关心
这种观点把中国文化看成是“语文”“历史”“中文”等“学科”“专业”,自己可以只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管理”--可以对中国文化“敬而远之”,不理中国文化,照样过日子!
5.认为中国文化高深莫测,汉字语义模糊,不可琢磨
这种观点觉得中国文化确实博大精深,肯定有其价值,但又莫测高深,不得其门而入--“道可道,非常道”,打开《道德经》,读第一句就开始晕。
下面我们来一一辨析这些观点的荒谬与错误。
一、认为中国文化是迂腐虚伪的说教,违背人的自然本性
这种观点认为中国文化是古代“帝王”、“道德卫士”编排出来的一套愚民的手段--因此自称相信中国文化的人“不是迂夫子,就是伪君子”。
这是一种被长期灌输,教科书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文化 管理 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