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94社会学概论开专期末复习指导.docx
- 文档编号:23138473
- 上传时间:2023-05-08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0.94KB
6294社会学概论开专期末复习指导.docx
《6294社会学概论开专期末复习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294社会学概论开专期末复习指导.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294社会学概论开专期末复习指导
2011年秋期开放教育(本、专科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指导
第三部分重难点分析
一、《社会学概论》课程重难点分析(1
试述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一章第三节中的“社会学与其他有关社会科学的关系”这一知识点。
本题的答案如下:
1.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是一般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大量的、长远的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论点、基本方法、基本理论,但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并没有、也不企图代替关于社会的各方面现象的具体研究科学。
2.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1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是社会学研究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2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有区别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一门哲学的历史观,是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属于哲学的范畴;而社会学则是对社会现象运用自己特有的方法进行具体研究,是一门具体的社会科学。
(3社会学的科学研究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源泉之一。
其实,简单的说,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就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它们之间因为研究对象的不同因此有区别。
而它们之间又有联系,即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而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又为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社会学概论》课程重难点分析(2
试述科层制的特点,并对其功能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六章第三节中的“科层制及其功能分析”这一知识点。
本题的答案如下:
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是:
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3.组织成员都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
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
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
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科层制作为一种组织和管理方式,对无规则低效率的传统管理方式来讲是一种进步。
它可以推动、保障组织和机构的顺利运行,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科层制的最大优点在于高效率。
但是,韦伯的科层制不是现实的,而是纯粹理想型的,实际上,首先,组织成员既非经济人、也非机械人,他们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多种需求;其次,组织所处的环境在发生变化,环境常常向组织提出新的需求;另外,任何规则都不可能精细到无所不包的程度,甚至例外情况总有发生。
这就使得科层制在实际上往往束缚了人的积极性,影响组织效率。
由此看来,科层制一方面具有提高组织效率的功能;另一方面又产生降低组织效率的负功能。
这就要求尽量发挥其功能而避免其负功能,即通过组织内部的分工和制定规则来促进组织运行,但又不造成对组织成员积极性、主动性的限制。
三、《社会学概论》课程重难点分析(3
试述社会制度的功能。
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九章第一、二节中的“社会制度的涵义”和“社会制度的功能”这两个知识点。
本题的答案如下:
1.简要说明社会制度的含义。
社会制度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的,以及与此关系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2.说明社会制度的功能,并进行论述。
社会制度具有四方面的功能:
(1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
不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三类还是五类,都可看到人们的需要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一个需要满足了很快就会出现另一个需要取代原来需要的位置。
人和社会都是发展的,个人和集体的需要也是发展的。
就整个社会来说,社会需要的满足与提高的确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因为它决定于一定社会里的社会生产水平、生活水平和文化环境,也就是说决定于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
其关键还是要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
这就是说,人的不断发展的需要,在社会中就是要靠一定的社会制度来满足的。
(2提供社会化和社会选择机制。
人的社会化主要的就是要孩子们认识社会角色和学习社会规范。
而不论是社会角色还是社会规范都是由社会制度规定下来的。
从社会的一个横断面看,人们的社会活动,人们的社会活动,人口的流动是受一定的社会制度的规则制约的,哪些人能动,哪些人不能动,哪些人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可以变化,都是制度规定了的。
社会制度的这种上下左右流动的机制作用,叫做社会选择,社会制度是社会流动的河床,通过这个河床,起到了社会选择的作用。
(3对社会起整和作用。
这根源于社会制度是人们社会关系的规范体系,行为的准则。
人们按这些规范行事,就能使整个社会关系表现得结构完整,活动有序。
如果不是这样,只要有一种重要的制度运转失灵,就会造成整个社会的混乱,特别在近代工业社会,发达的都市区域里更是如此。
(4传递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具有历史的连续性。
文化是靠一代一代人不断地继承、总结、改造、创新、积累和发展起来的。
但是人类不能把这一代的文化知识通过遗传留给下一代。
因此下一代必须从头学起。
但是下一代在从头学起时,已经掌握了一套语言工具,这就大大缩短了学习的时间,并且在获得这几千年的文化遗产的同时,在实践的基础上增添一些新的东西。
所有这些工具、言行、设备及其作用都是在各种社会制度中保存、施行、表现出来的,是靠制度的规定进行实践活动的。
所以说,制度是人类传递文化的重要工具。
四、《社会学概论》课程重难点分析(4
试述观察法的特征与类型。
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五章第三节中的“观察法”这一知识点。
本题的答案如下:
1.观察法的定义。
观察法是调查者通过耳闻目睹收集和积累具体、生动的感性资料的方法。
2.观察法的特征。
科学的观察具有以下特征:
(1观察者必须有一定的研究目的或假设,有目的的去观察;
(2观察者事先划定了一定的观察范围,包括观察内容和空间;
(3实地观察要有系统、有组织地进行,即事前要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方案;
(4对观察到的情况要客观地记录;(5对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必须通过验证才能下结论。
3.观察法的类型。
(1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调查者亲身加入到调查对象所处的社会群体之中“成为”其一分子,直接参与该群体的活动,同时又保持着客观态度进行观察,以获得资料的方法称参与观察。
非参与观察是调查员以旁观者的身份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参与观察了解资料深入、细致,调查者受约束多。
非参与观察受约束少,了解情况比较表面。
(2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结构式观察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观察计划进行的观察。
其特点是观察过程标准化,获得的资料比较系统,非结构式观察则事先对观察范围和程序不作严格规定,而依现场的实际情况随机决定的观察方法。
前者适用于对调查对象有较多了解,调查对象较为稳定的情况。
后者则常用于对调查对象了解不多的情况。
第四部分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孙中山写下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座右铭,康有为在青年时代就撰写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同书》。
2.19世纪30年代末,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在其名著《__实证哲学教程_》中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个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思想体系。
3.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康有为,在1891年。
4.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___系统整体__来看待。
5.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各种__物质需求__和__精神需求_。
6.马克思主义认为,___需要___是人的本性。
7.马克思主义认为:
“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
8.社会需要是人们的__社会关系__基础。
9.西方流行的需要学说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__需要层次理论__。
10.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1.人类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__自我意识___的获得是一个关键环节。
12.社会交往是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13.___社会关系__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较为普遍的联系或行为模式。
14.____语言__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性符号之一。
15.巴甫洛夫的信号刺激分为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
16.初级社会关系也称_首属社会关系___。
17.人际关系的明显特点是:
直接交往和情感性。
18.社会地位也叫__社会位置__。
19.__社会分化__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
20.人的生活,从新生儿起其衣食住行,各种生活本领不是靠本能得来,而是靠_学习__获取。
21.人的__认识结构__的发展,也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的进程。
22.人的个性是个人_社会化_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
23.社会群体的形成原因有二:
一是个人层次上,是人进行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二是群体层次上,能够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
24.初级社会群体一般包括家庭、邻里和儿童戏游戏群体三种形式。
25.初级社会群体保持较小的规模。
26.家庭功能的变化是____社会发展____所引起的必然现象。
27.社会组织是由于__社会分工_而形成的。
28.社会组织作为执行一定__社会职能___的社会群体,与其生存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9.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能量交换关系。
30.20世纪初产生了一系列科学的管理理论,被称为_古典管理理论__。
其代表是泰罗的_科学管理理论_、
法约尔的__管理理念___和韦伯的___科层次理论___。
31.古典管理理论的共同特点是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
32.提出“经济人”假设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是泰罗。
33.科层制是一种___中央集权____式管理方式。
34.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科层制理论是关于___行政组织__的管理准则。
35.社区一词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先使用的。
36.我国的社区研究首先是从以吴文藻为首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师生开始的。
37.从历史上看,____城市___是从农村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38.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39.__功能论___的观点以美国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家帕森斯的论点为代表。
这一派的论点认为社会是一个__整体__。
40.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1903年曾把社会按特性区分为“____机械团结___”和“___有机团结__”两种。
41.解释社会分层的三种理论是功能论、需要论和天才论。
42.阶级的本质是剥削。
43.我国工人队伍的成员,最初主要是由_破产的农民__转化而来的。
44.制度建设与制度改革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应同步进行。
45.社会制度是一个___系统_____。
46.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___社会需要____,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的,以及与此关系相联系的___社会活动____的规范体系。
47.社会制度一般有__普遍__性、_变异___性、___相对稳定__性、阶级___性。
48.__龙__,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49.___迪尔凯姆_____认为,社会的正常状态是社会各部分相互协调处于整合状态。
50.社会控制作为社会学的一个专业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_罗斯_提出来的。
51.社会控制的目的是使人们遵从社会行为规范。
52.宗教既靠内在控制约束教徒的运动,也靠来控制教徒的行为。
53.自然环境是各种自然要素,即地形、气候、_海洋____、___陆地___、__土壤___、_植物_等复杂的综合体。
54.人文环境失调包括人与环境关系的失调、社会关系的失调两个方面。
55.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56.社会保障源于欧洲中世纪的慈善事业。
57.社会保障的实质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来缓解各种社会问题。
58.社会保障对社会的稳定、人和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功能,但也有____反功能__。
59.马克思主义的___社会变迁___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主要论题之一。
60.中外许多社会、历史思想中,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外,还流行着不少关于社会变迁的说法,其中有__历史_循环___论、__社会进化___论和__社会均衡____论。
61.__趋同理论___最早是由荷兰著名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61年提出来的。
62.在研究现代化问题中有一个突出的机构就是__罗马俱乐部_。
63.自从现代化问题在各国提出来以后,不少国家的学者从各种角度对之进行了研究。
主要有四种理论,分别是_社会趋同___论、_依附理论与世介体系___论、_全球发展理论_、____信息社会和后工业社会__论。
64.社会学家、未来学家托夫勒把目前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应用称为“第三次浪朝”。
二、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A。
A.中国B.美国C.英国D.德国
2.文化是指(D。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3.“工作安定”属于(B需要。
A.生理的B.安全的C.归属的D.自尊的
4.“镜中自我”是(B提出来的。
A.米德B.库利C.布卢默D.托马斯
5.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A.复式角色
B.角色丛
C.实际角色
D.自致角色
6.“人生在世,吃穿二字”是(A的人生观。
A.享乐主义
B.权力主义
C.悲观主义
D.乐观主义
7.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B。
A.心理上的矛盾
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心理上的紧张
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8.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A。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9.(C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
A.泰罗
B.法约尔
C.麦格雷戈
D.梅奥
10.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B。
A.家长制
B.古典管理理论
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D.当代管理理论
11.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是(D。
A.城乡对立
B.缩小城乡差别
C.农村发展为城市
D.城乡协调发展
12.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A。
A.帕森斯
B.斯宾塞
C.库利
D.丁伯根
13.我国消灭剥削阶级采取的政策是(D。
A.肉体上消灭
B.财产上全部没收
C.让其自生自灭
D.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
1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
A.制度化优先
B.制度化冲突
C.制度化逃避
D.制度化建设
15.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
(C。
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创新D.反叛
16.我国的基本国策是(B。
A.加强精神文明建设B.计划生育C.缩小城乡差别D.贫穷问题
17.社会工作是指(A。
A.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B.本职工作之外为群众服务
C.没有报酬的为群众服务的工作
D.国家组织的社会服务工作
18.“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
这是社会变迁中的(A的观点。
A.社会进化论
B.历史循环论
C.社会均衡论
D.历史三阶段说
19.《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B。
A.丁伯根B.托夫勒C.佩切伊D.贝尔
20.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这是哪一种现代化理论的观点?
(C。
A.信息社会论B.社会趋同论C.依附理论D.后工业社会论
三、名词解释
社会学
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系统
是指相互联系的要素的复杂的组合。
一个系统本身,具有组织的复杂性、整体性,组织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和互感性。
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看待。
当代社会学愈来愈多地采用现代系统方法和观点来研究社会。
应用社会学
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
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反行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流派。
1962年正式成立人本主义心理学分会。
认为行为主义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人的外部行为倾向,是把有人性的人类降低到了动物的和计算机的水平。
主张心理学必须说明人的本质特性,人的内在情感,潜在的智能、目的、爱好、兴趣等人类经验的一切方面。
他们也反对古典心理分析学,自称为心理学的第三阵营。
社会交往
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群体交往
群体交往是指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活动过程。
冲突
是指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而采取的斗争、压制、破坏,直至消灭对方的相互作用方式。
人的社会化
指一个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觉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环境
是指围绕着人这个主体的,占据一定空间和时间的,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种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
人的环境,大致上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方面。
家庭
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之上的、成员之间亲密合作、公共生活的群体。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科层制(官僚制
(也称官僚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观点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手段
目标链是将组织目标分层、并把目标的达成看成是分目标的积累过程的一种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任何一种目标都需要用一定的手段来实现,而这些手段也就成为下一层级的次目标,按层级以此类推,就会产生更为具体的目标。
达致下层级目标实际上是为实现上层级目标准备了手段,这样除最高层目标之外的所有目标同时又是手段,这样被分解的目标就成为一个手段—目标链。
农村社区
也称乡村社区,指的是以农业为主要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
它可以是一个小的村落,也可以是由几个毗邻的村落组成的社会区域。
家族
是由两个以上有血亲关系的家庭组成的社会群体。
它是家庭关系向外推延所形成的亲属关系体系。
家族包括父族同宗亲属、母族同宗亲属、妻族的亲属。
它与家庭的不同在于不以同居共财为限。
在传统的农村社会,家庭是基本的社会群体
城市化
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的过程。
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来讲,城市化又是农村人生活方式
的变化。
逆城市化
是指城市中的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城市居民迁往农村地区的现象。
逆城市化使得城市人口相对减少,城市人口比重降低。
阶级外部的游离化
是指在社会的基本阶级集团之外,由于社会阶级分化的不断活动,一些从社会基本阶级分离出来,独立存在的次一级阶级集团,它们游离于社会基本阶级之外,但还不同程度地依附于基本阶级进行活动。
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
1.宏观上,指一个国家的总的社会经济制度;
2.中观上,指重要的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社会关系及行为规则系统;
3.微观上,指具体的办事规则。
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控制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习俗
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风俗、习惯。
违规行为
即越轨行为,是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
它是针对具体条件下的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言的,它是对社会或群体所期望的角色行为的偏离。
环境问题
是指由于人类与其生存环境关系失调而造成的社会问题。
环境问题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是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因素对人类生存带来的不利影响以致威胁,次生环境问题是被人改变了的自然环境反过来对人类造成的严重威胁。
当今,人类关注更多的是次生环境问题,即人类的活动带给自己生存的影响。
社会保险
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在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中因年老、疾病、伤残人员或由其他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生活发生困难时,向其提供物质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制度。
社会救济
也称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向贫困者提供最低水平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增强其社会生存能力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抽样调查
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在从研究总体中抽取部分对象(样本进行调查,并企图用样本资料来推测或代表总体情况的调查方法。
典型调查
是从调查研究的总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全面、深入调查的调查研究方法。
四、问答题
1.试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几个论点。
答: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论点,可以归纳为三点:
第一,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二,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
第三,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与自然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总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2.试述社会交往的意义。
答: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社会交往的意义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成长。
第二,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
第三,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3.试对时尚进行评价。
答:
时尚为众人一时所尚,因而非常规性、甚至突发性成为其重要特点。
时尚所崇尚的是新出现的某种事物,但不一定是新生事物,被社会认同的有价值的就可能保留下来,而大多数时尚是短暂的。
时尚具有以下功能:
(1时尚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物质需求,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快。
(2时尚作为对惯常行为模式的偏离,其流行可能会给社会带来清新的空气,使社会生活变得生动活泼。
(3对落后观念的冲击,可能导致社会生活方式的革新。
(4在商业社会中,时尚可刺激消费、活跃经济。
不健康的时尚会出现负效应。
污染以致毒化社会空气,炫耀消费造成浪费。
4.什么是人的社会化?
答:
人的社会化,有宏观和微观之分。
就微观意义来说,是指作为一个生物的个体的人,他的成长发育为一个社会成员,能够独立的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就宏观的意义上说,是指一个社会群体,为了使自己的群体发展、延续下去,就要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培养一代一代的新人,把工作接替下去。
所谓人的社会化,总体来说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的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段的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5.社会组织具有哪些具体要素?
答:
(1通过一定手续加入的成员。
社会组织的第一要素是拥有一批能够为实现社会组织的目标做出贡献的成员。
(2固定的目标。
对内,固定的目标反映了该社会组织在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和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社会职能;对内,它是团结、聚合其成员共同奋斗的旗帜。
(3规范性的章程。
(4权威的领导体系。
(5必要的物质基础。
6.试简述社会制度的特征。
答:
一般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6294 社会学 概论 期末 复习 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