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表现识读乐谱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docx
- 文档编号:23124657
- 上传时间:2023-05-08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6.61KB
初中音乐表现识读乐谱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docx
《初中音乐表现识读乐谱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音乐表现识读乐谱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音乐表现识读乐谱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
初中音乐“表现——识读乐谱”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
在这一课程中,我们将就初中阶段“识读乐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希望我们的研讨 能够为 老师们的音乐教学工作提供一些积极有效的尝试与帮助。
一、现状分析
“识读乐谱”是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核心教学内容,应作为实际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加以落实。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情况却并非如此,甚至可以说是不容乐观,让我们首先聚焦常态课,看一看在不同课型中老师们是如何操作的。
1. 聚焦常态课
( 1 )唱歌课
新课改实施以来,唱歌课开始由过去“唱谱 + 填词”的旧模式发生转变。
在一段时间里,大家出于“以兴趣为动力”、“淡化知识技能”的偏颇理解,一种叫做“听唱法”的学习方法广泛流行起来。
“听唱法”是指教师不需要让学生唱乐谱,直接为学生示范演唱一个简单的乐段,通过反复、跟唱等方法,让学生熟悉旋律与歌词,从而学会歌曲,就像是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学唱歌曲一样。
教材中的许多歌曲,对于学生来讲并非陌生,甚至有的歌曲学生已经比较熟悉,比如《让世界充满爱》、《青春舞曲》等等。
这样的作品,运用“听唱法”确实比较有效,能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一首歌,比起过去“唱谱 + 填词”的旧模式,学生似乎确实唱得更有兴趣了。
当歌曲学会之后,教师便开始对学生如何唱得好下功夫了。
“听唱法”使广大的一线教师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课标进一步的要求,即要求学生在熟悉了歌曲旋律之后,再回过头来熟悉谱面,熟悉乐谱书写、标记的方式。
由此,即便在歌曲学唱这样的教学环节中,识读乐谱便不再作为音乐教学的重点,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失误。
( 2 )欣赏课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家对欣赏课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是否“以音乐为本”上。
不少人认为,教师不该讲太多外围拓展的知识。
比如,当音乐教师讲完《青春舞曲》一课后,学生一句“老师,你这节课讲得真好,比我们地理老师讲的还棒”,使教师陷入尴尬境地。
这样的案例,我们已经不再陌生。
“以音乐为本”,教师到底应该讲些什么?
让学生聆听主题及完整地欣赏作品,讲述音乐史及风格流派的内容,这些都是一线教师最熟悉的教学模式。
然而,很少有人在欣赏课上涉及识读乐谱的内容,以识读乐谱的能力作为一种欣赏音乐作品的技能,就更少有人问津了。
不能不说,这也是一种遗憾。
( 3 )综合课
综合课是唱歌课与欣赏课的综合,教学内容一般是在统一教学主题引领下的“听”与“唱”的结合。
有时,综合课也作为唱歌课之后的第二节课。
比如,同一单元中,第一节课通常是唱歌教学,让学生把作品学会;第二节课则巩固前一节课的歌唱教学内容,让学生把歌曲从唱会到唱好,然后加入本单元中欣赏的内容。
这样看来,课程中涉及“识读乐谱”的可能性就又大打折扣了。
以上,我们聚焦了教学常态课,发现“识读乐谱”这个本来应该作为教学核心内容的重点内容,居然在不同的课型中,都没有提升到应该重视的程度。
因此,在今天的课程中,我们强调“识读乐谱”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那么,造成这样现状的原因又何在呢?
我们可以仔细做个分析。
2. 解析是与非
( 1 )教师方面
首先从教师方面来做分析。
从主观方面来讲,教师自身不愿意去涉及,不愿去教,觉得学生也不配合、不感兴趣,或者认为教乐谱不如讲些人物、传说更有意思。
于是,我们 “主动忽视”了这部分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等于放弃了音乐教学的主阵地。
当然,造成这一现状,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
比如,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一改过去的教学模式,讲求“淡化知识技能”,但并非“摒弃知识技能”。
在新的理念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很多教师在理解上出现了一定的偏颇,造成了这种“过犹不及”的尴尬局面。
这样的问题在新事物认识的过程中出现,也是在所难免,并成为造成教师忽视“识读乐谱”教学这一现状的客观原因所在。
( 2 )学生方面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学生方面的原因。
从主观角度来看,学生不愿学是最重要的原因,觉得学乐谱枯燥无味,没有兴趣。
教师本身教的就少,方法又少,形式自然不那么多种多样,很难使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充满兴趣,因此,学生不愿意学。
从客观方面看,学生们觉得学乐谱没有实际意义,换言之,他们认为不需要掌握这项技能,正如之前我们提到的那样,绝大多数不搞专业的人,很少借助乐谱来学习一首歌曲,大家多采用的是前面说过的“听唱法”,跟着原唱唱一唱,旋律熟悉差不多,歌词没什么大问题,就可以了,应付日常生活中需要开口歌唱的各种场合足以。
因此,不少学生也认为“识读乐谱”不应该作为一项音乐技能好好掌握,因此产生厌学情绪。
二、课标引领
现状如此,不容忽视。
让我们翻开课程引领文件《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仔细研读,领会精神。
特别是此次《课程标准》重新修订,有很多地方涉及或明确指出 “识读乐谱”应作为音乐教学核心内容加以贯彻落实。
1. “课程设计思路”部分
《课标》明确指出:
“ 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 ” 。
主要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理解:
( 1 )音乐的艺术特征、音响材料、创作过程和表演形式的特殊性,决定了课程音乐聆听、表演和创作教学,必然含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 2 )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既不能回避和任意降低音乐课程中必不可少的知识、技能内容和相应的内容标准,也不能用专业化的教学训练模式和难度标准来进行音乐教学。
( 3 )强调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达到规定的《标准》,是发展学生审美体验、艺术表达和文化认知的基础,其本身就是学生音乐素养的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在整体课程设计时,就对于“识读乐谱”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做了相应的要求,并且知识技能的学习要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音乐学习的认知规律,教师不能够任意提升或是降低其难度。
在课程整体设计时,《课标》就将学生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并达到相应高度,作为学生资深音乐素养的组成部分,而“识读乐谱”,正是音乐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
2.“课程目标”部分
《课标》中“知识与技能”部分,明确指出了音乐学习的知识与技能。
其中对于音乐基础知识做了这样的陈述:
“学习并掌握音乐基本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等)、常见结构、体裁形式、风格流派和演唱、演奏、识谱、编创等基础知识”。
其中,音乐要素、常见结构等等知识都包含在“识读乐谱”的内容中。
关于音乐基本技能,是这样描述的:
“学习演唱、演奏、创作的初步技能,能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和演奏课堂乐器,掌握浅显的音乐创作方法。
在音乐听觉感知的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和创作活动中运用乐谱”。
对于识读乐谱、运用乐谱又从不同的角度明确地提出了要求。
例如:
课例 《我们同属一个世界》
教学内容
欣赏歌曲《我们同属一个世界》并教唱其中段落。
教学目标
1. 感受歌曲作为一种表达方式,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2. 会唱《我们同属一个世界》的中段。
3. 初步了解摇滚乐在音乐上的基本特点,以及对社会的积极与消极作用,对其消极面有正确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感受歌曲《我们同属一个世界》表达的主题:
“拯救人类生命,就只能靠你和我”。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
教材分析
1. 《我们同属一个世界》创作背景
1985 年,非洲等国严重干旱,粮食短缺,成百人死于饥荒。
消息传来,最引人注目的是英美两国举行的由民间发起的“生存救援音乐会”义演,迈克尔·杰克逊和莱昂内尔·里奇连夜为音乐会写出了《我们同属一个世界》( We are the world ),在场的歌星和工作人员手挽手同声高唱这首大会的主题歌,场面非常之感人。
这张单曲在美国狂销 700 万张,成为空前最佳销量单曲。
从《我们同属一个世界》开始,人道主义主题开始反复出现在 Michael 作品当中。
2. 《我们同属一个世界》作者介绍
迈克尔·杰克逊( 1958 — 2009 ),一名在世界各地极具影响力的 流行音乐 歌手、作曲家、作词家、舞蹈家、演员、导演、唱片制作人、慈善家、时尚引领者,被誉为流行音乐之王( King of Pop )。
他的音乐曲风完美地融合了黑人节奏蓝调与白人摇滚的独特的 MJ 乐风,他魔幻般的舞步更是为无数 明星 效仿。
3. 《我们同属一个世界》歌曲特点
整曲曲调流畅、感情层次分明,是典型的摇滚乐演唱风格,是摇滚乐中的不朽之作。
歌曲由三部分组成:
A 部为叙述式的温情,曲调柔缓; B 部为呼喊式的感情,曲调奔放; C 部为变化式的激情,曲调从无奈、忧伤转向坚定。
4. 如何正确认识摇滚
歌曲源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的一种美国流行音乐;主要风格为美国黑人音乐与南方白人的乡村音乐的融合;主要特点为持续不断、向前推进的舞蹈节奏;主要形式为以歌唱为主,用电吉他、电贝司、 键盘及爵士鼓伴奏。
摇滚的力量就在于能够成为人们内心的寄托,但有的时候这种寄托反就成了消极的影响,因为摇滚跟空想主义、异端宗教思想、无病呻吟、虚荣、浮躁等不良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有联系,所以,摇滚是一种精神,但不要把它当成颓废的借口。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一定要有选择、有控制地去听,同时也不要盲目追星。
教学过程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组
织
教
学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演唱《让世界充满爱》。
提示:
(1) 用上节课教授过的处理音乐的方式来演唱;
(2) 同学们端正坐姿,有一个良好的歌唱状态。
2. 识谱练习
(1) 根据自己掌握情况,补齐给出的旋律片断 1 (可以直接哼唱旋律,也可以哼唱其音高)。
引导并总结学生回答。
(2) 根据自己掌握情况,补齐给出的旋律片断 2 ;
(可以直接哼唱旋律,也可以哼唱其音高。
)
总结并讲解。
(3) 根据片断 2 中的节奏型在全曲中找出其它一样的节奏型。
(引导并总结。
)
(4) 重新演唱这两段旋律。
1. 复习演唱。
端正坐姿,积极做好歌唱准备。
按要求有感情的跟钢琴伴奏演唱歌曲。
2. 学生根据自己掌握情况回答。
聆听老师讲解并做练习。
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基础上复习这两段旋律。
1. 复习上节课歌曲。
2. 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讲解,学生在已有知识的条件下学习就不会感觉陌生了。
吴妮娜老师的这个教学片段十分精彩。
它让我们看到了教师的引领、学生的反馈,是一个成功的教学环节案例,具有一地的典型性。
吴 老师能够在学唱环节对“识读乐谱”之一这一核心教学内容的及时关注,并根据教学材料(歌曲)与和学习者的实际情况选取了恰当的教学方法。
首先,《让世界充满爱》是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作品。
即便教师不作任何铺垫与讲授,学生对这首作品的旋律已经比较熟悉,有的学生甚至对歌词也不陌生,看着大屏幕上的歌词,就能够很轻松地跟唱下来,有的学生甚至对歌词也不陌生,。
因此,让学生达到“会唱”的要求应该说轻而易举。
但是对于这类作品,仅仅停留在“会唱”的程度上是不够的。
教师敏感地发现,这是一个让学生在“ 音乐听觉感知的基础上识读乐谱 ”的好机会,。
因此在学生掌握歌曲旋律与歌词都会唱并会演唱歌曲之后, 吴 老师又再次回归到乐谱上,引领学生“关注”乐谱。
“补全乐谱 1 ” 这一环节,正是这节课的亮点之处。
在学生会唱歌曲了之后,再次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又再次将学生引入新的问题,让学生去感知、去探究。
“补全乐谱 2 ” 环节是在“补全乐谱 1 ” 基础上的提高。
学生需要“填空”的内容,不仅限于一个级进的长音,而加入了更多得内容。
这不仅是对之前教学环节的循序渐进,同时也关注了学生“识读乐谱”能力的巩固与提高,亦是此课的成功之处。
“完整演唱乐谱”环节中,教师对“切分音”、“附点节奏”的讲述,并非是在介绍孤立地介绍乐谱知识,而是再次回归对整首作品风格的分析,注重了学生音乐表现、音乐感受与鉴赏册面的需求。
综上所述,这一教学片段体现了《课程标准》中“ 识谱要和演唱、演奏、创造、鉴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要以生动的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
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歌曲或乐曲识读乐谱。
”这一音乐新课程教学理念。
由此可见,音乐课程目标中也对“识读乐谱” 这一核心教学内容作了重点而明确的要求。
3.“内容标准结构框架”部分
在表现领域(领域二)内,《课标》专门提到识读乐谱。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学生在“识读乐谱”方面作出了明确而细致的要求,其中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是从这样两方面规定的:
“能够跟随琴声或录音视唱乐谱,巩固、提高识读和运用乐谱的能力,能够较顺畅地识读乐谱”。
另外,在感受与鉴赏领域内,“音乐表现要素”方面作出了这样的要求:
“能够在感知力度、速度、音色、节奏、 节拍、 旋律、 调式、 和声等音乐表现要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音乐的表现作用”。
在创造领域内的“创作实践”方面也做出了具体的要求:
“能够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创作 4 ~ 8 小节的 旋律短句或短曲,并能用乐谱记录下来 ” 。
这些内容都与“识读乐谱”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再一次明示了“识读乐谱”教学必须作为音乐教学的核心内容,在每位教师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加以贯彻落实。
4.“教学建议”部分
《课标》对于教学内容的几点建议中,再次涉及“识读乐谱”的内容,即:
“ 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
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进行音乐表演和创造等教学活动。
识谱要和演唱、演奏、创造、鉴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要以生动的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
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歌曲或乐曲识读乐谱,也可以借助乐器演奏来学习 ” 。
这段文字无疑再次强调了“识读乐谱”内容的重要性。
以上,我们仔细分析了课程纲领性文件《音乐课程标准》对“识读乐谱”这一教学内容的相关要求,不难发现《课标》一再明确“识读乐谱”应作为音乐教学的核心内容,应作为重中之重,而且必须遵循学生音乐认知规律,不可人为降低或者提高难度。
而“识读乐谱”应作为学生一项必备的音乐技能,该技能的掌握程度与知识框架中的各个领域内容密接相关。
另外,学生在结束 9 年义务教育的音乐学习之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会进入高中阶段的音乐课程学习。
我们不妨看一看,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在“识读乐谱”领域内应达到怎样的高度。
明确这一点,有利于我们在初中阶段更好地有的放矢。
在必修模块“音乐鉴赏”中,《课标》明确指出要求学生“能够借助乐谱熟悉音乐作品的主题”。
教材中的所有作品都用乐谱记录了最核心的音乐主题或是动机,这些乐谱对于熟悉作品、感受体验音乐风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很难想象,一个不具备一定“识读乐谱”能力的学生,能在高中阶段有效地进行“音乐鉴赏”模块的学习。
“歌唱”与“演奏”模块,《课标》则要求学生“能够较熟练地运用乐谱学唱、演奏歌曲”。
对于“创作”模块,则要求学生“学习音乐创作所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能用简谱或五线谱较准确地记录作品”。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创作”模块的开展,需要学生具备更强的“识读乐谱”能力,不仅要能够识读,还要能够运用,遵循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进行创作学习。
试想,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没够为学生培养一定“识读乐谱”能力,到了高中阶段,就等于为学生直接屏蔽了《创作》模块的学习,这是每一个从事音乐教育教学的人所不愿看到也不能原谅的。
因此,“识读乐谱”能力,直接影响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与结果,直接关系着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成与败,其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
三、教师素养
前面我们和大家了解了识读乐谱的教学现状,又梳理了《音乐课程标准》中与“识读乐谱”相关的课程理念与课程要求,这使得大家对“识读乐谱”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
但是,任何课程理念的贯彻与落实都离不开教师,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因此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
关于“识读乐谱”的教学,我们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精选教学内容
既然我们已经明确了“识读乐谱”应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核心教学内容加以落实,那么我们就应该义无反顾地将它进行到底,让我们的音乐教学凸显自己的学科特色。
有的老师会认为,我们在案例评析部分涉及的几个教学片段精彩有效,但这些训练需要占用不少时间,课堂教学的内容恐怕完不成。
那么不妨请老师们“晒一晒”自己的教学内容,大家一起研究一下:
哪些应作为教学核心内容,必须保留?
哪些是教学核心内容之外的有效拓展?
哪些可以考虑不在课堂出现,以便为核心教学内容腾出足够的教学时间?
完整教案呈现:
歌曲《桑塔·露琪亚》——高智行
教学目标:
1.能够对欧洲民间音乐感兴趣,喜欢不同民族的艺术风格,并能主动探索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内涵。
2.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桑塔· 露琪亚》,演唱其中的一段歌词,并能初步认识船歌这种音乐体裁。
3.能够感受、体验《桑塔· 露琪亚》的音乐情绪及风格;尝试了解男高音的音色特点。
4.能够参与演唱活动中的即兴表演。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演唱《桑塔·露琪亚》。
教学难点:
1. 变化音的演唱。
2. 歌曲音乐情绪和船歌特点的演唱把握。
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影像资料
教材分析:
1.作品分析
《桑塔·露琪亚》是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一首著名船歌,它是意大利作曲家科特劳按威尼斯船歌的风格创作而成的。
《桑塔·露琪亚》两段歌词将夏夜的美丽景色展示在人们面前,它使人陶醉,令人难以忘怀。
歌曲为 C 大调, 3/8 拍,中速稍快,由两个乐段构成,歌曲旋律优美流畅,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2.意大利民歌
意大利人的性格热情豪放,喜欢歌唱,意大利的音乐有着悠久的传统,也是美声唱法的发源地。
意大利民歌美丽动人,丰富多彩,按地区可分为南部、北部、中部和撒丁地区。
南部的民歌特点是曲调清晰,采用小调式,节奏自由,曲调高亢;北部曲调以三和弦的和弦音为主,调式为大调和小调,曲调华丽而富于装饰性,常常有加复调的合唱,节奏型严格,多为分节歌形式;中部地区的民歌曲调华丽,富于装饰,节奏有严格的和自由的两种;撒丁地区的民歌有复杂的多声部结构的四重唱,歌唱以领唱开始,其它声部只唱衬词,歌手嗓音深沉,曲调华丽,多装饰音,近似西班牙和阿拉伯风格。
意大利民歌的种类有:
船歌、恋歌、牧歌、叙事歌、情歌、小夜曲、饮酒歌等,意大利民歌流利生动,极富歌唱性和浪漫色彩。
其中船歌这种音乐体裁的产生与发展,与威尼斯的游览船 ------ 贡都拉 ------ 有重要的关系。
贡都拉的船身狭长,首尾均翘起,适宜在狭窄的水巷中航行。
这种船体多漆成黑色。
艄公喜欢穿黑白相间的服装,头上戴有红色帽箍的草帽,用单桨划船。
船家都喜欢唱当地的民歌,这就是威尼斯船歌。
这种歌曲的特点是多采用 3/8 拍, 6/8 拍或 12/8 拍,给人以摇晃的感觉,其情绪色彩也多是开朗、豪放、热情洋溢的。
教学过程:
引:
(结合教材自主学习)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单元的内容,让我们一同走进欧洲,走进意大利,去感受欧洲风情,感受意大利的魅力。
1.导入教学
( 1 )播放意大利的风景短片和图片,了解意大利的风土人情
师:
每个国家都有极具特色的东西,当然也包括各自的民歌或民族音乐,下面我们就来领略意大利的民歌。
( 2 )意大利民歌(播放音频《重归苏莲托》)
意大利人的性格热情豪放,喜欢歌唱,意大利的音乐有着悠久的传统,也是美声唱法的发源地。
意大利民歌美丽动人,丰富多彩,按地区可分为南部、北部、中部和撒丁地区。
南部的民歌特点是曲调清晰,采用小调式,节奏自由,曲调高亢;北部曲调以三和弦的和弦音为主,调式为大调和小调,曲调华丽而富于装饰性,常常有加复调的合唱,节奏型严格,多为分节歌形式;中部地区的民歌曲调华丽,富于装饰,节奏有严格的和自由的两种;撒丁地区的民歌有复杂的多声部结构的四重唱,歌唱以领唱开始,其它声部只唱衬词,歌手嗓音深沉,曲调华丽,多装饰音,近似西班牙和阿拉伯风格。
意大利民歌的种类有:
船歌、恋歌、牧歌、叙事歌、情歌、小夜曲、饮酒歌等,意大利民歌流利生动,极富歌唱性和浪漫色彩。
2. 欣赏歌曲
( 1 )桑塔·露琪亚的介绍
桑塔·露琪亚非常有名,他的闻名是因为一首意大利民歌。
“桑塔·露琪亚”是什么意思呢?
有人说它是古老传说中一位女神的名字,也有人说它是那不勒斯一个美丽海滩的名字,总之桑塔·露琪亚被称为美好幸福的象征,那么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著名的意大利民歌——《桑塔·露琪亚》。
( 2 )世界三大男高音简介
帕瓦罗蒂( 1935---2007 )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
其音色晶莹、明亮、富有穿透力。
多明戈( 1941--- )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
其音色丰满华丽、坚强有力。
卡雷拉斯( 1946--- )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其音色流畅抒情、清峻柔美。
3. 学唱歌曲
( 1 )老师自弹自唱做示范
( 2 )作品分析
师:
为了更好的了解并唱好这首曲子,下面我们对歌曲进行分析。
歌曲可以分几部分?
生:
两个部分
师:
音乐上将这种结构称为单二部曲式,那每个部分有四小句。
下面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两部分有什么不同?
(从旋律起伏、音高、音量、情绪上来分析)
归纳:
桑塔·露琪亚
旋律起伏
音的高低
音量(力度)
情绪
A 段
平稳
低
弱
温柔、平静
B 段
起伏大
高
强
激情、热情
讨论:
根据歌词我们看一看, A 、 B 段的情绪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感觉,?
A 段主要表现威尼斯夜景的美丽
B 段主要表现船夫们热情的号召声
( 3 )教师用钢琴弹奏歌谱,带领学生学唱歌曲。
要求:
轻声,但有积极的状态,有气息支持,声音集中。
注意:
变化音 (#4) 、速度、力度、重音、反复记号、渐强渐弱等。
( 4 )纠正音准、节奏不准确的地方。
① 跟钢琴慢速试唱(老师发现学生试唱过程中出错的地方)
② 难点:
老师唱,学生模仿。
( 5 )完整视唱曲子。
注:
① 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② 从音乐要素出发,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情绪的变化,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从而更好的表现这首歌曲的情感,达到音乐审美的目的。
4. 拓展教学
( 1 )拓展欣赏
师:
三大男高音几乎家喻户晓,下面我们欣赏另外两位大师的精彩演出,看看他们是如何演绎《桑塔·露琪亚》的。
师:
这两位大师唱的怎么样?
他们都能用意大利语演绎作品,我们要不要也学上一段?
( 2 )意大利语学唱
Venite all'argine
barchetta mia
Santa Lucia, Santa Lucia
( 3 )深入学习
在学习意大利语及分析歌曲情感的基础上,教师用钢琴弹奏歌谱,师生共同演唱歌谱,做进一步的体验。
引导学生以音乐为本,感悟作品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注:
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请学生设计此歌演唱方案,分组演唱个别段落,展示他们设计的演唱形式。
( 4 )船歌拓展
船歌这种音乐体裁的产生与发展,与威尼斯的游览船——贡都拉——有重要的关系。
贡都拉的船身狭长,首尾均翘起,适宜在狭窄的水巷中航行。
这种船体多漆成黑色。
艄公喜欢穿黑白相间的服装,头上戴有红色帽箍的草帽,用单桨划船。
船家都喜欢唱当地的民歌,这就是威尼斯船歌。
船歌的特点是:
多采用 3/8 拍, 6/8 拍或 12/8 拍,给人以摇晃的感觉,其情绪色彩也多是开朗、豪放、热情洋溢的。
现代意义的船歌,也包括威尼斯船歌相类似的声乐曲或器乐曲。
如舒伯特的歌曲《在水上唱歌》,奥芬巴赫的歌剧《霍夫曼的故事》中的二重唱《船歌》,肖邦的钢琴曲( Op.60 ),柴科夫斯基的钢琴曲《六月》等。
注:
感受不同题材的船歌风格,增长学生的音乐知识,开发他们的创作思维,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进一步开阔他们的视野。
5. 小结
同学们,音乐是没有国界的,只要走进它,你就会领略世界各地的不同的音乐文化。
这堂课老师带大家走进了意大利,学唱了具有船歌特点的《桑塔·露琪亚》。
其实还有很多具有意大利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音乐表现 识读乐谱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 初中 音乐 表现 乐谱 教学研究 案例 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