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微生态及相关性病征的诊治进展.docx
- 文档编号:23114395
- 上传时间:2023-04-30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7.70KB
胃肠道微生态及相关性病征的诊治进展.docx
《胃肠道微生态及相关性病征的诊治进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胃肠道微生态及相关性病征的诊治进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胃肠道微生态及相关性病征的诊治进展
胃肠道微生态及相关性病征的诊治进展
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全军消化病研究所(510515)张万岱姚永莉
概述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微生态学是研究宿主与其寄生微生物群及
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依存规律的科学。
胃肠道微生态是人体微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成
人肠道内有10M个细菌,种类可达500种,重量约有ikg,体积相当于肝脏大小。
这些细菌
称之为肠道菌群,在胃肠道内形成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
参予人体生理病理和物质代谢,
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肠道菌群中最常见菌种有十余种:
(1)菌数最多的菌种有类杆菌、优(真)杆菌、消化
球菌及双歧杆菌,每克粪便含有lo亿一i000亿个(i09。
11Ig)细菌。
这些细菌都是专性厌氧
菌、为常住(原籍)的膜菌群。
具有合成维生素、蛋白质,免疫激活和抗肿瘤作用;此外尚
有解毒和清理肠道内环境作用。
正常而健康的专性厌氧菌肠菌群构成宿主对外袭菌的定植抗
力,即形成防止外袭菌定植的屏障,具有重要的防御感染的能力。
(2)菌数较少的菌种有大
肠杆菌、肠球菌、乳杆菌及韦荣小球菌。
每克粪便含菌量有i00万一1亿个(i0“8Ig),其生
理作用主要是:
大肠杆菌能合成维生素和完善免疫屏障,肠球菌能促进脂质代谢、降低血脂,
乳杆菌能酸化肠内环境,韦荣小球菌能起免疫作用。
(3)菌数最少的菌种有葡萄球菌、魏氏
梭菌(产气荚膜杆菌)、变形杆菌、假单孢杆菌及克雷伯菌属、白色念珠菌及酵母菌,其数
量每克粪便i00个一i00万个(i0扣6Ig)细菌。
这些细菌可以产生低水平的免疫屏障。
上述细
菌如数量波动在正常水平时则维持正常的生理、免疫功能;一旦下列肠道菌群如葡萄球菌(正
常菌群,10扣6Ig>、变形杆菌(过路菌,菌量很少)、绿脓杆菌(过路菌,菌量很少)、梭菌
(正常菌群,i03。
6Ig)、大肠杆菌(正常菌群,菌量较多)、白色念珠菌(正常菌群,i03‘6/g);
及类杆菌、厌氧链球菌、韦荣小球菌等如果菌量超过正常水平,就会抑制双歧杆菌等厌氧菌
的正常繁殖和生理作用,引起菌群失调,可能发生内源性感染。
1菌群分类
1.1按菌群性质分类
1.1.1前驱性菌群(在胃):
细菌数量和种类少,总数<103CFU/g主要来自唾液,一般是需氧
菌,包括a一链球菌、乳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念珠菌及厌氧球菌。
1.1.2边际性菌群(在小肠):
细菌总重稍多,总数 需氧/兼性菌、包括需氧链球菌、葡萄球菌、需氧乳酸杆菌、厌氧链球菌、厌氧乳酸杆菌、 类杆菌、梭状芽胞杆菌。 1.1.3顶极陛菌群(在结肠): 细菌总量大,总数>10uCFUlg,400种,以厌氧菌为主,双歧 杆菌、真杆菌、类杆菌、消化球菌、韦荣氏球菌、厌氧链球菌等。 1.2按菌群作用分类 1.2.i有益菌: 或称共生菌,对机体无害,如双歧杆菌、乳杆菌、优杆菌等。 1.2.2中间菌: 对机体有益但也产生有害作用,如肠球菌、大肠杆菌、拟杆菌等。 1.2.3有害菌: 对机体有害,也可产生一些有益作用,如绿脓杆菌、葡萄球菌、梭状芽 胞杆菌。 2菌群动力学 2.1菌群营养来源 2.1.1食物: 不能被消化酶降解的植物多糖(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未被小肠吸收 的淀粉及乳糖酶缺乏而未被利用的乳糖,被结肠菌群利用分解成挥发性脂肪酸,从而被人体 35 利用。 2.1.2内源性营养物: 脱落的粘膜、唾液、胃液、粘液及有机物等。 2.2菌群影响因素肠 2.2.1胃酸: 胃内有较大量原籍菌,如乳酸杆菌、酵母菌。 大部分外籍菌将被杀死,胃酸减 少则菌量上升。 2.2.2肠蠕动: 十二指肠、空肠相对无菌;回肠末端pH低,含菌浓度105一107/ml,厌氧菌 占95%;结肠蠕动慢,细菌浓度增加i00倍以上。 2.2.3消化吸收: 食物残渣是菌群养料,消化吸收好坏直接影响菌群养料的多少。 2.2.4年龄、饮食: 以双歧杆菌为例,年轻人及进食粗粮蔬菜多者双歧杆菌数量增多,老年 人及进食脂肪肉类多者双歧杆菌数量减少。 3菌群生理作用 3.1防卫功能 3.1.1生物屏障: 双歧杆菌、乳杆菌等组成膜菌群,起占位保护作用。 3.1.2化学屏障: 由细菌代谢产物乙酸、丙酸、乳酸、细菌素等构成。 3.1.3免疫屏障: 肠道菌群毒性产物具有广谱免疫原性,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免疫抵抗力。 3.1.4抑癌作用: 大肠杆菌、梭菌、肠球菌使亚硝酸盐和胺化合产生亚硝酸胺(致癌物), 故有促癌作用;双歧杆菌、乳杆菌能分解亚硝酸胺,故有抑癌作用。 3.2合成维生素: 双歧杆菌能产生维生素B。 、B: 、B。 、Bn、烟酸和叶酸等,大肠杆菌能合成 维生素K。 正常菌群产酸致氧化还原电势(Eh)下降,促进Fe”、钙、维生素吸收。 3.3生长发育: 双歧杆菌菌体含多种营养物,促进宿主生长发育。 3.4物质代谢作用: 正常菌群分泌多种酶,可水解甘油三酯,从简单有机物合成酯类,分解 蛋白质、尿素产生氨,使糖类、糖蛋白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被结肠吸收利用,成为三大 营养成份,参与物质代谢。 4菌群作用机制 4.1竞争粘附受体: 双歧杆菌、乳酸杆菌通过粘附素粘膜受体粘附形成膜菌群,阻碍致病菌 定植。 4.2产生抗菌物质: 正常菌群能分泌挥发性脂肪酸、细胞素及活性蛋白质,产生抑菌作用, 阻碍致病菌人侵。 4.3竞争营养成份: 正常菌群能竞争性摄取结肠中葡萄糖单体Ⅳ乙酰葡萄糖的唾液酸。 4.4促进肠蠕动: 乳酸菌促进生成的有机酸,能刺激腺体分泌及肠蠕动,减轻便秘及排出有 害物。 4.5免疫赋活作用: 双歧杆菌产生活性物质,促进产生和增殖IgA、SIgA的作用;促进B 细胞产生体液免疫、生成抗体;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增强NK细胞活性;增强中性粒细胞游 走、吞噬作用;促进产生各种细胞因子。 5肠道菌群失调 5.1概念: 微生态失调是指正常菌群与宿主两方面的失调,而菌群失调是指正常菌群的失调。 菌群失调包括比例失调和定位转移(易位)两大类。 5.1.1比例失调: 可分为3度。 I度失调: 只能从细菌定量上发现有变化,临床上常元不适 或仅有轻微排便异常,在停抗生素或其他化疗药物后不需药物治疗便可自然恢复,所以I 度失调是可逆的;II度失调: 不能自然恢复。 即使诱发原因消除了,仍然保持原来的失调 状态,并能转为慢性肠炎;III度失调: 又称菌群交替症或二重感染。 肠道的原籍常住菌大 部被抑制,只有少数菌种过度繁殖占绝对优势,常见的有葡萄球菌、艰难杀菌、变形杆菌、 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大肠杆菌等都可引起III度失调。 如应用抗生素过程中,大量具定 植抗力的原籍茵被抑杀,耐药的艰难梭菌趁机大量定植于肠粘膜,繁殖至i0}8/g,可由其毒 素引起伪膜性肠炎。 5.1.2定位转移: 亦称易位,定位转移分横向转移与纵向转移两类。 横向转移: 肠道的正常 菌群由原定位向周围转移,称横向转移。 例如大肠菌群向小肠的转移,大量定植于小肠的盲 袢、多发性憩室,引起小肠污染综合征。 纵向转移: 正常菌群从原定位向肠粘膜深处转移 称纵向转移。 ;纵向转移常先有菌群失调致肠粘膜充血、水肿与炎症,细菌由淋巴、血行向 淋巴结、肝脾、腹膜及全身感染。 定位转移的原因,一是菌群比例发生重大变化,生理菌明 显减少,可致病的原居菌或过路菌出现优势繁殖,因而四处扩散引起内源性感染;二是由于 疾病、手术、应用免疫抑制剂、放疗等原因导致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抵抗力下降,原籍菌结 构失衡等为诱发定位转移的条件。 5.1.3内源性感染: 是指自身的或同种属其他个体的正常微生物成员引起的感染。 例如葡萄 球菌、克雷伯菌属、假单孢杆菌、变形杆菌及白色念珠菌等常住原籍菌或过路菌,对抗生素 有一定的耐药性,而抗生素消灭了敏感的具有屏障、拮抗作用的细菌,从而宿主身上的耐药 菌过度繁殖引起自身感染;此外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也可由正常茵群成员引起自身感染。 由于内源性感染需要一定条件,因此临床上称之为机会感染或条件感染;这些细菌或真菌称 之为条件致病菌。 5.2肠道菌群失调原因 5.2.1疾病: 有消化系疾病,如胃酸缺乏症、胃十二指肠溃疡、肝硬化、肝炎及胃肠道肿瘤; 消化系疾外疾病,如慢性肾炎、白血病等。 5.2.2抗菌药物: 抗生素杀抑致病菌的同时也损伤生理菌,长期口服广谱抗生素更易引起, 如林可霉素、克林霉素、氨苄西林与头孢菌素引致者较多见。 但有的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就 极少引起菌群失调。 5.2.3手术: 胃肠道手术(如肠切除、吻合等)可改变生态环境而造成菌群失调,其他大手 术也可引起菌群失调。 5.2.4其他: 某些药物,如免疫抑制剂、激素、抗肿瘤药等可引起菌群失调;某些医疗措施, 如放射治疗、钡剂灌肠均可引起菌群失调。 环境等因素,如改变环境(部队调动、地质勘探 等)及水质、有害气体、急性中毒等也可引起菌群失调。 6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性病征 6.1艰难梭菌性肠炎 6.1.1病因: 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艰难梭状芽胞杆菌过度繁殖致病。 6.1.2病机: 艰难梭状芽胞杆菌A毒素刺激分泌导致腹泻,B毒素致粘膜变性坏死形成伪膜。 6.1.3表现: 水样或海水样大便、漂浮伪膜,伴发热、腹胀、腹痛、里急后重。 6.1.4治疗: 甲硝唑、万古霉素及综合治疗。 6.2细菌过度生长综合征 6.2.1病因: 胃酸减低、胃排空延迟,盲襻、狭窄致小肠瘀滞,肠道间异常通道。 6.2.2病理生理: 细菌在小肠过度生长致物质代谢障碍并损伤肠粘膜引起消化吸收不良。 6.2.3表现: 慢性严重腹泻、营养不良、脂肪吸收不良、维生素B-: 吸收不良、贫血。 6.2.4治疗: 手术、营养、抗菌、促动力,微生态制剂。 6.3真菌性肠炎 6.3.1病因: 危重病人使用抗肿瘤、激素或抗生素致菌群失调引起白色念珠菌、酵母菌感染。 6.3.2病机: 细菌被抑制、抗真菌物质产生减少,B族维生素减少粘膜抗力低,抗生素使蛋 白代谢失衡,激素削弱抗感染能力,致真菌感染性败血症。 6.3.3表现: 间断性、突发性水样腹泻、大便8~12次/日,伴有发热、精神疲倦、恶心、 呕吐、血压下降等真菌败血症表现,同时可有口、咽、食管真菌感染表现。 6.3.4治疗: 停用抗生素、抗真菌治疗(制真菌素、克霉唑、5一氟胞嘧啶等),中药、生态 37 制剂、支持疗法。 以上三病的共同基本改变是肠道菌群失调。 7肠道菌群失调的治疗 7.1去除诱因 7.1.1可去除的诱因: 有特异性病原因子,如志贺菌导致慢性菌痢,可服用痢特灵等;真菌 导致真菌陛肠炎,可口服抗真菌药: 艰难梭状芽胞杆菌导致伪膜性肠炎,可服用甲硝唑、万 古霉素等。 抗生素也是诱因,停用~切抗生素,或改用窄谱敏感抗生素,同时加用生态制剂。 7.1.2难去除的诱因: 器管移植需使用免疫抑制剂,肿瘤行放疗等情况均是难去除诱因,可 加用生态制剂。 7.2改善全身状况: 精神、休息、睡眠及体质改善等对避免肠道菌群失调都有一定作用。 7.3饮食调整: 应进食少刺激、易消化、富营养、少量多餐、全面协调。 需进食新鲜绿叶蔬 菜、足够维生素等。 腐败性腹泻需进食高糖、低蛋白饮食;发酵性腹泻需进食高蛋白、低糖 饮食。 7.4分度治疗;见下表。 7.5菌液保留灌肠: 可使用正常人粪便滤液、正常母乳儿粪便滤液;含双歧杆菌、乳杆菌、 大肠杆菌的菌液等。 7.6微生态调节剂: 为活菌和(或)死菌包括组分和产物组成的微生物制剂。 通过口服或经 其他粘膜途径投入粘膜表面处,改善微生物和酶的平衡,或刺激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微生态制剂作为健康食品已有百年的历史,用于防治菌群失调则是在抗生素问世之后,尤其 80年代以来,随着微生态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发展,抗生素引起的菌群失调迅速增多,由于 防治菌群失调和提高人们健康的需要,促进了微生态调节剂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并广泛应用 于临床。 防治肠道菌群失调的微生态制剂主要是益生菌;近年来也相继开发了益生元、合生 元等微生态制剂。 7.6.1益生菌(probiotics)制剂: 目前用于微生态制剂的益生菌主要有产酸的乳酸杆菌属、 双歧杆菌属、肠球菌及粪链球菌等;不产酸的有蜡样芽胞杆菌、地衣芽胞杆菌、枯草杆菌、 酵母菌。 此外还有酪酸菌(宫人菌)则属芽胞杆菌。 我国用于胃肠道,常用的微生态制剂主 要有以下品种: 活菌制剂 (1)培菲康: 由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及粪链球菌制成的活菌胶囊制剂,210mg/粒,口服, 成人2~3粒/次,2~3次/d。 小儿: 口服<1岁,半粒/次;1~6岁,1粒/次;6~13岁, 1~2粒/次,2~3次/d(婴幼儿可剥开胶囊倒出粉末用温开水冲服)现已有专为婴幼儿用的 粉剂。 有效期1年。 本品作用特点为: ①这三种茵为健康人肠道正常菌群,口服后三种茵能 分别定植在肠道上、中、下部位,抑制整个肠道中的有害菌,消除整个肠道中的有害物质, 抵制外来微生物的入侵,因而使宿主的生物屏障作用获得增强,具有明显抗感染作用。 ②三 种菌各有特点: 上部为粪链球菌,为需氧菌,繁殖速度最快,12h内达高峰;中部为嗜酸乳 杆菌,为兼性厌氧菌,24h进人生长稳定期;下部双歧杆菌为厌氧菌,48h进人生长稳定期。 这样组成了一个在不同条件下都能生长、作用快而持久的联合菌群,在整个肠粘膜表面形成 一道生物屏障。 能抑制肠内有害菌,如沙门菌、志贺菌、致病大肠埃希菌及霍乱弧菌。 ③具 有免疫调节作用。 ④能合成多种B族维生素(B。 、B: 、B。 、Bm尼克酸、叶酸、烟酸等),促 进人体对蛋白质消化吸收及对钙、铁、磷、钴、维生素D的吸收与利用,助消化,促进食欲 的功能。 (2)丽珠肠乐;是青春型双歧杆菌经过纯化培育生长的专性厌氧菌菌株。 为肠溶性胶囊制剂, 每粒含双歧杆菌活菌0.5亿个,成人口服1~2粒/次,早晚餐后各服1次。 儿童剂量酌减, 婴幼儿可将胶囊拔开,以凉开水或凉牛乳调服。 有效期1年,其作用特点为: ①口服后,能 迅速在肠道下部定植,它通过磷壁酸与肠粘膜上皮细胞紧密结合,在肠粘膜表面形成以双歧 杆菌为主体的微生物膜,建立起强大的生物学屏障机制,阻止有害菌的定植和入侵,它所产 生的胞外糖苷酶可以降解肠粘膜上皮细胞上作为潜在致病菌及其内毒素结合受体的复合多 糖,使得潜在的致病菌也不能在肠腔内定植。 ②能发酵葡萄糖产生大量的乳酸与醋酸,改善 肠内环境,维持正常的肠蠕动,使致病菌不能在肠道生长、定植,并很快被排出体外。 ③本 品尚能直接抑制或抵抗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葡 萄球菌、真菌等致病菌的生长。 ④能在肠内合成多种维生素和生物酶,如B族维生素(B-、 B。 、B。 、Bm尼克酸和叶酸)、维生素K,等,并使肠道酸化,有利于二价铁、钙及维生素D 的吸收,补充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 ⑤本品还能增加机体免疫力,抗肿瘤及清除自由基, 降低血中过氧化脂质延缓细胞的衰老等。 (3)金双歧: 又称双歧三联活菌片。 本品由长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等 组成。 每片含0.59(含长双歧杆菌0.5亿),成人口服4片/次,2次Id,小儿剂量酌减。 幼 儿可直接嚼服,婴儿可将药片碾碎溶于温热(约40。 C)牛乳中服用,有效期1年。 长双歧 杆菌对人体适应性好。 经过驯化,长双歧杆菌抗氧性增强,活菌存活时间长、活菌耐酸性增 强、可有效通过胃酸屏障,长双歧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中富含B—半乳糖苷酶,提高中 国人(尤其是老年人)对牛乳等奶制品的耐受性,促进乳品消化,增加钙质吸收。 金双歧中 的长双歧杆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乳酸和乙酸比其他双歧杆菌多,并且繁殖速度竞争排斥力 强。 (4)复方乳酸菌胶囊(聚克): 是泰州制药厂从日本引进的技术。 含有乳酸杆菌、嗜酸乳杆 菌、乳酸链球菌等多种活乳酸菌的肠溶胶囊。 0.339i粒,含乳酸菌2万个以上。 口服成人2~ 6粒/d,分2~3次服,根据病庸可适当增加,有效期为2年,其特点为: ①以上3种菌是 维持人体肠道固有菌群平衡的主要菌类,能在肠道较好的定植、发育、增殖,对肠道致病菌 有拮抗和抑制作用。 其主要特点为直接补充乳酸菌,定植于肠道中、下部,24~48h稳定增 殖,产酸,拮抗致病菌,②本品可与14种抗生素(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 卡那霉素B、红霉素、竹桃霉素、交沙霉素、四环素、多粘菌素B、多粘菌素El、萘定酸、 头孢氨苄、氨苄青霉素)同时使用仍能保持活性。 (5)米雅: Miya—BM为酪酸菌(宫入菌)的活菌片剂20mg/片(含54万个活菌),成人: 口服1~2片/次,3次/d,有效期3年。 其特点为: ①本品能促进肠道内有益菌群(双歧杆 菌、乳酸杆菌等)的增殖和发育。 抑制肠内腐败菌的生长和繁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 埃希菌、副伤寒沙门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有杀灭作用。 ②可抑制肠道内异常发酵产生的 氨、胺、吲哚等有害物质,在肠道内可产生B族维生素(B-、B。 、叶酸、烟酸)、维生素K、 淀粉酶等。 ⑨宫入菌的代谢产物酪酸是肠上皮细胞再生和修复的重要营养物质。 ④宫人菌是 芽胞菌,在人体不受胃酸、胆汁等影响其生物活性,对多种抗生素有较强的耐受性,与抗生 素并用时不会影响其生物作用。 本品的同类品米雅利桑爱儿A颗粒,为小儿专用治疗剂。 (6)多维乳酸菌制剂: 又称婴儿复方乳酸菌健肠剂,妈眯爱。 本品为含乳酸菌、粪链球菌、 枯草杆菌、维生素、锌、钙的复方散剂。 igl袋,含乳酸菌培养物37.5mg,活菌1.5亿个, 粪链球菌1.35Xi08个,枯草杆菌0.15×i08个,乳酸钙20mg、氧化锌1.25mg。 3岁以下治 39 疗用量: l袋/次,2~3次/d。 预防用量: 1袋/次,1~2袋/d。 3岁以上治疗用量: 1袋/ 次,3~4次/d。 预防用量: 1袋/次,1~2袋/d,其特点: ①粪链球菌和枯草杆菌可在肠道 内定居繁殖。 粪链球菌可分泌促肠活动素(enterocin)、细菌素(bacteriocin)对肠道内 有害菌有抑制作用,对多种病原菌如鼠伤寒沙门菌和大肠埃希菌等有抗菌作用。 枯草杆菌可 产生溶菌酶对变形秆菌属、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属等有害毒株有抑制作用,同时可形成肠 道厌氧环境,促进双歧杆菌等肠道有益菌群的生长繁殖;②枯草杆菌可分泌消化纤维蛋白、 明胶等的消化酶,从而促进消化功能。 ③乳酸菌在直肠内迅速定居,繁殖,并产生大量乳酸, 调整肠内pH值,促进大肠蠕动及消化吸收,从而促进排便,治疗便秘;④本品对抗生素有 耐药性,治疗感染性腹泻时,如同时应用抗生素,可提高疗效。 (7)佳士康(gastruferm): 为活性粪肠球菌M74胶囊制剂。 0.259/粒(至少每粒含菌2.5 亿个)。 用法用量;成人口服1~2粒/次,2次/d;儿童口服l粒/次,2次/d。 急性腹泻2 粒/次,4次/d。 有效期1年。 主要用于水土不服或因服用抗生素导致的胃肠不适及急慢性 腹泻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道菌群失调。 (8)整肠生: 为我国首次分离的地衣芽胞杆菌无毒菌株的活菌胶囊制剂,每粒0.259(含 2.5亿个活菌)。 成人口服0.59/次,3次/d,首次剂量加倍,儿童减半或遵医嘱,有效期暂 定2年。 其作用特点为: ①活菌在肠道内生长代谢过程中能产生多种抗菌活性物质,如短杆 菌肽、枯草菌素、多粘菌素、制霉菌素以及通过其D一氨酸转氨酶使7一氨基头胞菌素酸转变 为头孢菌素c等,等于在肠内植人一个抗生源,所以对致病菌有明显的生物拮抗作用。 ②地 衣芽孢菌为兼性厌氧菌,该菌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皆较快生长,迅速消耗生态环境中的游离 氧,造成肠道内低氧环境,促进了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及消化性链球菌等厌氧菌 的生长,起到了调整肠道菌群的失调作用,间接抑制其它致病菌生长,因而具有双向双重生 态效应。 ②地衣芽胞杆菌不是肠道固有菌,不会在肠道内长期定植,一般停药10d即可全 部排出体外,④地衣芽胞杆菌对三代头孢菌素、庆大霉素、氧哌嘹青霉素等一类药不敏感, 同时应用不会影响地衣芽胞杆菌在肠道内存活,但该菌体对环丙氟哌酸、泰能等一类药物高 度敏感,不宜同时应用。 (9)乐腹康: 又称促菌生。 为口服蜡样芽胞杆菌胶囊剂,i>6亿个活菌/粒。 成人口服1~2 粒/次,2~3次/d。 儿童用量酌减(可将胶囊内药粉溶于温开水、牛奶、饮料或拌人少量食 物中服用)。 其特点为: 该制剂口服后消耗肠道内多余的氧、降低pH值与氧化还原电位,创 造适于生理性厌氧菌生活环境,抑制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肠道病的目 的。 蜡样芽胞杆菌在下消化道繁殖,起效慢。 用本品期间应停用抗生素。 其第二代促菌生命 名为乳康生,为蜡样芽胞杆菌与干酪乳杆菌制成双联的活菌制剂。 由于乳酸杆菌主要在上消 化道定植,而蜡样芽胞杆菌在下消化道繁殖,其临床实验效果较促菌生更好。 (10)液体益生菌制剂国内常用的有: 肠泰口服液、昂立一号(onlyone),多用于保健、 抗衰老等方面。 死菌制剂 (1)乳酸菌素片: 本品为乳酸菌菌体及其代谢产物的干燥混合物,其主要特点为: ① 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乳酸菌素(包括乳酸、醋酸及多种抗生素,如嗜酸菌素、乳酸杀菌 素、嗜酸乳菌素等),有抑制致病菌的作用;②具有减少肠道有害物质的产生,降低内毒素 水平,促进酪蛋白的消化吸收,促进肠蠕动。 临床目前已很少应用,主要用于肠内异常发酵、 消化不良、肠炎、4,JL腹泻等。 成人口服1~29/次,3~69/d。 (2)乐托尔(1actolfor): 本品为含经热处理的嗜酸性乳酸杆菌及代谢产物(乳酸杀 菌素、乳酸杆菌索、乳酸乳菌素、乳酸菌素)。 本品对肠粘膜有很强的附着能力;其发酵过 程的代谢产物对G十及G一菌均有广谱抗菌作用,对细胞内病原体同样有效,其特点主要通过 激活肠道上皮细胞分泌乳酸,增加局部IgA含量,间接发挥作用,性能稳定,不影响同时使 柏 用抗生素,每袋含100亿个菌体。 综上所述,微生态调节剂可在肠道菌数量或种类上恢复其生态平衡。 它有助于宿主营养 吸收,提高宿主防御力,刺激宿主建立完备的免疫系统,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它是通过益生 菌的生物活性实现的: ①生成有机酸维持肠道pH值,抑制致病菌;②产生天然抗生素(即 细菌素);③生成过氧化氢,杀死致病菌;④竞争性拮抗作用;⑤防止毒胺和氨的生成;⑧ 改善矿物质代谢;⑦免疫调节;⑧产生有助于消化吸收的酸;⑨产生B族维生素、微量元素; ⑩维持肠道生态平衡等。 益生元(prebiotics)制剂: 益生元是指能选择性地刺激或促进一种或几种生理性细菌 在宿主肠黏膜定植、生长或活化的物质。 我国应用的有三大类: (1)低聚糖类(01igosaccharide): 主要指寡糖等促进双歧杆菌生长的因子。 是指2~10 个糖单位通过糖苷链连接起来的一类碳水化合物,故又称寡糖。 常见有异麦芽糖、乳果糖、 低聚乳糖、低聚果糖及大豆低聚糖等30多种。 这些糖在胃肠上部不被水解、吸收,在结肠 只能被肠道益生菌(双歧杆菌、乳杆菌)利用,刺激繁殖与代谢功能,因而提高益生菌的数 量和活性。 低聚糖类作为结肠食品除起到双歧因子的益生元作用外其另一重要用途是: 寡糖 在结肠内被益生菌水解后产生小分子的乙酸、醋酸等刺激肠壁促进肠蠕动,是当前治疗便秘 的最佳药物。 (2)生物促进剂: 目前也有用细菌制剂来达到体内促进双歧杆菌生长,如促菌生(蜡样芽 胞杆菌)、整肠生(地衣芽胞杆菌)与抑菌生(枯草杆菌)等制剂。 (3)中药促进剂: 田碧文等发现阿胶、五昧子、枸杞子、刺五加等中药对双歧杆菌的生长 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合生元(synbiotics)制剂;是益生菌与益生元的组合制剂,或再加入维生素、微量元 素等。 我国还加入一些中草药促进剂,如双乳片;加生物促进剂的威四联活菌片等,目前开 发的合生元制剂还不多,是很有开发前途的生态制剂。 疏肝降逆中药综合干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 北京中医医院(100010)翟兴红舒琪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胃肠道 生态 相关性 病征 诊治 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