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要点解读.docx
- 文档编号:23099847
- 上传时间:2023-04-30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155.37KB
高考地理要点解读.docx
《高考地理要点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要点解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要点解读
2007年高考地理要点解读
[真题回放]
(2006年江苏地理卷)下图是“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示意图”,图中a处的盛行风向是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解析:
根据图中流向赤道附近的气流向左偏可知,该地为南半球;根据a所处的纬度可知它位于中纬西风带;而南半球的西风为西北风。
选B。
点评:
本题实际上是通过经纬网图和气压带、风带图的结合,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由于本题加强了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难度也有所上升,建议大家在复习时,不要将各方面的知识割裂开来,更多加强联系。
一、大气降水
降水的时间变化;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要点解读]
降水中的重点是要理解降水的几种不同成因,以及中国、世界降水量的时空分布规律。
二、天气、气候与人类
锋面、低压、高压、气旋与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及其利用。
寒潮、台风、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防御。
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要点解读]
本部分内容是大气环境的重点所在。
主要研究了大气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具体可分为五大内容:
一是天气系统对天气变化的影响,主要包括锋面、高低压、气旋与反气旋这几种天气系统;
二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主要气候类型的判断;
三是各种气候资源在农业生产、城市规划、道路建设等方面的作用;
四是气象要素的异常会给人类带来寒潮、台风、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要理解各种灾害的成因、危害及时空分布;
五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造成大气环境的破坏,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
可通过列表比较它们的成因、危害和具体的防御措施。
本部分内容也是高考的重点,在高考中出现频率非常高,如某一天气系统引起某地天气的变化、某地的气候类型或气候类型判断、农业生产与气候资源的关系、某种气象灾害带来的影响、大气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等。
[真题回放]
真题1:
(2006年北京文综卷)下图是北半球易形成台风海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
(1)—
(2)题。
(1)日界线附近,易形成台风海区的北界可达北纬
A.35°B.25°C.20°D.15°
(2)影响美国的飓风(台风)多形成于
A.①B.②C.③D.④
解析:
(1)日界线是以180°经线为准的,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线附近易形成台风的海区北界可达北纬15°左右。
(2)美国西部有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影响美国的飓风主要发源于大西洋西北地区,即图中的④位置。
点评:
本题考查了考生根据地理图表获得信息的能力,具体考查了台风(飓风)这种气象灾害影响的范围及其分布情况。
只要能读懂图中的信息,解答起来应很容易。
易错点提示:
在阅读上图时,有人会误认为图中的曲线就是海岸线。
这是由于受该线在亚洲、北美洲的走向基本同于海陆轮廓的干扰。
由于台风发源于热带、亚热带洋面,一旦登陆后,其势力就逐渐减弱,直至消失,所以受台风影响的界线基本与大陆轮廓一致:
但海洋地区也会受台风影响,如图中②、③之间的曲线就是表示台风在太平洋区域分布的北界。
真题2:
(2006年广东地理卷)下图中甲、乙、丙、丁表示的四种气候类型依次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B.高山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高山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高山气候
解析:
甲地的年降水量较少,且可能蒸发量远大于实际蒸发量,对应于干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乙地的降水量也较少,但实际蒸发量等于可能蒸发量,且蒸发主要集中在5~8月,为北半球的极地气候;丙与丁的实际蒸发量等于可能蒸发量,但丙的降水量丰富、雨季较长,因此丙是纬度较低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丁是纬度较高的温带季风气候。
因此选A。
点评:
本题通过全新的形式给出四个不同地区的相关信息,考查了气候类型判断这一主干知识,但本题无法根据常规的“以温定带、以水定型”来进行判断,而要求我们要真正地理解各气候类型的主要特征,知道各气候类型的降水量变化情况、可能蒸发量与实际蒸发量的关系等。
易错点提示:
受平时较为常见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影响,有人很轻率地把曲线当作气温变化、把柱子当作降水多少,据此来分别判断这四地的气候类型,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三、气压、气温、降水等值线图、柱状图等图形语言的解读和应用。
[要点解读]
这部分内容教材上虽然没有相关的具体章节与之对应,但它却是最具地理特色的内容,主要就是通过各种图形化的语言来描述大气的有关现象和规律。
由于读图析图能力是《考试大纲》中重点要求的能力之一,因此这部分知识是大气部分最常出现的考点:
它们一般会以较新颖的形式出现在试卷中,但判断这些图表的方法应是考生已经掌握的,考生做题时的关键是要能将图表中的信息正确地转换为平时我们熟悉的文字信息。
[真题回放]
真题1:
(2006年全国文综卷)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
下图表示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
读图,回答
(1)—(3)题。
(1)表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曲线依次是
A.①②③B.①③②C.③②①D.③①②
(2)多年平均雪线高度
A.随纬度增高而降低B.在副热带地区最高
C.在降水量大的地区高D.在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最低
(3)依图示资料可知
A.北半球高纬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B.南北球中纬地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C.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
D.北半球高纬地区陆地比重小于南半球
解析:
(1)①②③表示了不同要素的纬度分布规律,根据各要素分布规律可知,气温受太阳辐射的影响较大,其分布是自低纬向高纬递减,如②线所示。
就降水而言,赤道地区因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其降水量是全球最多的;到了副热带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显著,形成了一个降水低谷区;而到了南北纬60°附近,由于受极锋的影响,降水又较多;由此可知降水量的分布如图中的③线所示。
赤道地区的气温虽然较高,但由于降水丰富,其雪线高度往往低于终年少雨的副热带地区,即雪线高度分布曲线如图的①线所示。
故选A。
(2)从图可可以看出,两极地区因气温最低,雪线高度也最低,但雪线高度并非是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的,它的最高值出现在副热带地区,在降水量大的赤道地区,雪线高度相对较低。
故选B。
(3)从图中可以看出,多年平均雪线的高度与气温变化趋势并不一致;南半球中纬(30°~60°)地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变化趋势相反;北半球高纬度(60°~90°)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是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从图中并不能反映出D项的陆地比重信息。
正确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以大家较为熟悉的图形形式,将不同的地理要素组合在同一幅图中,具体考查了气温、雪线高原、降水量与纬度之间的关系。
解题时首先要搞清楚各曲线所对应的纵坐标,然后理解各曲线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这也提醒我们,在复习时应从整体性的角度,多考虑地理事物之间的影响和联系。
易错点提示:
雪线的高度一般与气温成正比,即气温越高的地区,雪线的高度就越高,受此影响有人认为②线即可代表多年平均气温,也可代表多年平均雪线高度。
然而,雪线的高度除受气温影响外,还会受到降水量的影响,气温高但降水量多的地区,雪线高度会稍偏低。
真题2:
(2006年四川文综卷)下图是某区域太阳辐射总量等值线(单位:
百万焦耳/平方米·年)图。
据此回答
(1)—
(2)题。
(1)①、②两地太阳年辐射总量的最大差值R可能是
A.2900 C.3900 (2)导致①、②两地太阳年辐射总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副热带高压B.纬度位置 C.地形地势D.西南季风 解析: (1)根据等值线分布规律可知,①的值介于6000~6500之间、②的值介于3000~3500之间,故它们的最大差值R应接近但不到3500。 选B (2)这两地纬度相近,但太阳辐射总量悬殊,这主要是由因地形地势的差异而导致的大气密度以及气候的差异引起的。 正确答案为C。 点评: 本图大体上就是课本中的原图,同学们应不陌生,第 (1)题的实质是考查等值线的知识: 但在分析第 (2)题两地太阳年辐射总量差异时,则要结合图中的经纬度信息,判断出两地的地形区,这种据经纬度进行定位的试题在近几年高考中经常出现,同学们应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四、海洋 (1)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洋流。 洋流的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要点解读] 本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是海水平均温度、盐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二是海水运动中最为重要的形式洋流,要能掌握其形成、分布及其规律,以及洋流对地球环境的影响,需重点掌握洋流分布的一般模式和北印度洋海域较为特殊的季风洋流。 本部分常见的考点是海水温度、盐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洋流对海水温度、盐度的影响,洋流对气候及航运的影响等。 本部分的易错点包括: 误认为海水的盐度与温度一样,都是自低纬向高纬递减: 不同季节北印度洋洋流的流向;也有不少人误认为大陆的西岸都是寒流。 [真题回放] (2006年北京文综卷)下图是西经170°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变化曲线图。 读图判断,三个观测站中 A.①位于大西洋B.②的纬度位置最低 C.③的海底地形是大陆架D.0—1km之间,①的水温变化比②大 解析: 由于这三个观测站位于西经170°附近,因此不可能位于大西洋,而应位于太平洋;从海洋表面的水温来看,②的温度最高,因此它的纬度位置最低。 ③处的海深达5000米,故不可能是大陆架;读出1千米深处各地的水温,再与各地的表层水温相比,可得出各地水温的变化幅度,显然①并不比②大。 本题选B。 点评: 本题通过大家较为熟悉的水温垂直变化图,考查了考生的空间定位以及读图能力。 虽然本图基本就是课本中的原图,但其考查的范围远远超过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 由此可知,在今后的复习迎考中,对于课本上一些基本的图表要理解透彻,同时要认真地挖掘课本中附图所包含的信息。 (2)海洋开发 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前景。 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 中国邻近海域,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主要盐场。 [要点解读] 本部分内容主要是海洋资源,包括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化学资源和海洋空间资源。 对于每种资源,要能了解其开发利用的现状,如主要的渔场、盐场等,其中的重点是海洋空间资源,对于该资源,过去的主要利用方式是交流运输,而现在不少地区通过填海造陆来使海洋空间转化为陆地空间。 在陆地资源日趋枯竭的今天,海洋受到关注的程度与日俱增,复习时应结合海洋权益,了解海洋资源的分布,特别是交通运输方面的作用常会和世界重要的海峡、运河等知识结合起来。 本部分常见的考点包括: 世界主要的航海线与港口、世界性大渔场形成的条件分析。 (3)海洋环境保护 主要的海洋环境问题。 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要点解读] 本部分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目前世界上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它可进一步分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些问题随着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力度加大而加剧;二是对于海洋环境问题,我们该采取什么措施加以解决。 高考中一般会以某个海洋环境问题为切入点,要求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谈谈如何解决该问题。 五、陆地 (1)陆地的组成要素及其运动 主要造岸矿物。 三大类岩石。 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地表的影响。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 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 [要点解读] 本部分内容包括陆地环境的几大要素,地貌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要素之一,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地壳物质的组成,还要知道这些组成物质在不停地做循环运动,这些运动是伴随着地质作用而发生的,其中的重点是板块构造学说,要求能用该学说解释世界上具体地形区的形成;水文这个要素中,重点要掌握世界水体的几种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这些补给的过程实际上都是水循环的环节,要能够画出水循环示意图;在生物这个要素中,要了解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尤其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土壤作为重要的农业资源之一,重点是要掌握它的组成部分及其在肥力特性中的作用。 本部分常见的考点有: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河流的补给和径流量的变化等问题。 [真题回放] (2006年江苏地理卷)(双选)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 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读图回答 (1)— (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B.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 C.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D.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2)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A.沙尘暴B.水土流失C.泥石流D.土地荒漠化 解析: (1)蒙古高原气候干旱,风力侵蚀作用强烈,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侵蚀的物质被搬运后,在当地沉积下来形成沙丘,还有一部分被搬运到黄土高原地区沉积下来,图中的b表示风力的搬运作用;黄土高原被流水侵蚀后,黄土物质随着流水的搬运,在出山口、河流的下游和河口沉积下来,形成冲积扇和三角洲等,图中的d表示流水的沉积作用。 因此选AB。 (2)据上题分析可知,c过程表示流水的搬运作用,该作用在植被覆盖较差、坡度较大的地方,可能会发生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现象。 因此,选BC。 点评: 本题的图形设计巧妙,将外力作用的几种类型和典型的地貌有机地结合起来,考查了考生对外力作用及其影响的掌握程度,重点考查了风力、流水这两种外力所形成的地貌。 通过该题可知,在复习过程中,不要孤零零地只复习某个问题,而应认真理清相关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将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域分异规律。 [要点解读] 本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两方面,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特性,它是某一地区多个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影响、联系、渗透的结果,目前许多地区环境问题的出现就是因为某个要素受到影响而使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受到影响的结果;各处地理环境之间存在差异又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差异并非毫无规律的,它们的分异主要包括水平和垂直地带性规律。 在考试中常会以某个具体的地区为案例,要求分析该地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或者是以具体的某个大洲、某个国家为对象,要求分析该地因水、热条件的不同而出现的地域分异规律。 本部分内容中较容易出错的地方是把非地带性规律与水平或垂直地带性混淆起来。 [真题回放] 真题1: (2006年重庆文综卷)下图中数码①—⑦代表陆地自然带,“干”、“温”表示水分状况。 读图回答,两大陆陆地自然带类型相同的是 A.①与⑤B.①与⑥C.③与⑤D.③与⑥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大陆的陆地自然带南北呈现出明显的对称分布,因此它肯定是非洲大陆,该大陆的北端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处。 从图中可看出,乙大陆中西部有大面积的干旱区,区部有狭小的湿润区,因此它肯定是澳大利亚大陆,其中的⑤为热带荒漠带;而甲大陆中,①为热带雨林带、②为热带草原带、③为热带荒漠带、④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故③与⑤的陆地自然带相同。 选C。 点评: 本题通过两幅设计新颖的示意图反映了两大陆的自然带分布情况,考查了考生对世界自然带分布规律及具体分布的掌握情况,具体涉及到了地域分异的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规律,结合世界地理知识不难作出判断。 通过本题可知,只要基础知识扎实,对一切变形后的图形也很容易看出其本质。 真题2: (2006年江苏地理卷)下图是“陆地自然景观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 (1)— (2)题。 (1)对自然景观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沿X方向干燥程度增加B.沿X方向热量增加 C.沿Y方向海拔高度增加D.沿Y方向纬度增加 (2)与M所表示的自然景观类型相一致的地区是 A.山东丘陵B.江南丘陵 C.刚果盆地D.西欧平原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沿X方向植被依次由森林变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故该方向表示干燥程度增加;沿Y方向,植被由针叶林到温带阔叶林、再到热带雨林,显然这个方向表示热量条件的变化,但它表示的并不是纬度的增加,而纬度的降低。 本题选A。 (2)M两侧分别是温带阔叶林和热带雨林,因此它肯定表示的是热量条件介于两者之间的亚热带森林,题中的四个地区中,只有江南丘陵分布着亚热带森林。 选B。 点评: 本题通过精心设计的水热状况与自然景观类型关系图,考查了考生分析判断图表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具体考查了地球上地带性植被的分布规律: 由于植被是反映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因此常用它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水热环境。 (3)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 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 陆地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对陆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中国主要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 主要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要点解读] 本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陆地环境可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等,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这些陆地资源的特点,了解陆地资源与人类发展的关系,特别是要能记住中国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及其具体分布;二是陆地环境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主要是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特别是近年来灾害发生的频率较高、对人类的影响较大,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本部分常见的考点有: 中国或世界某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主要国家的能源消费状况,近段时间内出现的较大的地质灾害。 [真题回放] (2006年广东地理卷)(双选)从下表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的统计 指标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1993-2002年 灾害数量/次 1110 1987 2742 2935 死亡人数/万人 196 80 79 53.1 受影响人数/万人 7.4 14.5 19.6 25 灾害损失/亿美元 1310 2040 6290 6550 A.灾害的强度减小了 B.人类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增强了 C.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 D.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减小了 解析: 根据该表可以看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灾害发生的次数越来越多,但灾害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在下降,这说明人类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增强了;然而受影响的人数却显著增加了,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更是急剧增加,这说明它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 本题选B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图表资源的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时,要注意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根据表中各行数据的变化可分别得出相应的结论。 六、地图 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 常用图例、注记。 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等高(深)线和地形图。 地形剖面图。 [要点解读] 这部分内容是地理的基础,主要包括地图的三要素,即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另外就是如何在平面图中,表现出立体的地球表面的起伏状况。 本部分较常见的考点是根据经纬网判断比例尺的大小和距离;等高线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如通视问题、引水线路的选择等。 [真题回放] (2006年江苏地理卷)下图是“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到该地进行了野外考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兴趣小组沿河谷从M点到N点进行考察,这两点之间的高差是_________米。 (2)为解决用水问题,A村计划修建一条自流引水管理。 在L1、L2、L3、L4四条引水线路方案中,兴趣小组认为最适宜的线路是_________。 试说明理由。 (3)该地区拟建两个火情瞭望台,通过它们视野能覆盖整个区域,a、b、c、d、e中适合的两个地点是_________。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地理 要点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