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年第2期时事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309552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58.43KB
0年第2期时事报告.docx
《0年第2期时事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年第2期时事报告.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年第2期时事报告
2010年第1期时事报告2010年申论考试总结与备考策略
近年来,公务员考试热持续升温,2010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招考录用15526人,报名人数达到144万人,最终确认走上考场的人数近百万,创历史最高。
人数的增加必然带来竞争的激烈,面向未来,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何尽快掌握应试技巧,已成为考生不得不面对的“考经”。
通过对2010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和2009年进行招考的28个省区市相关考试的认真梳理,系统总结国考及省考的特征,这里,有针对性地对2010年各地公务员机关招考录用考试提出了备考策略。
一、2010年国考申论总结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0年申论考试已经于2009年11月29日尘埃落定。
具体而言,本次考试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紧扣申论大纲,划分两类试卷正如2010年申论大纲所明确指出的“申论考试按照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不同要求,设置两类试卷”。
在本次申论考试中,两类试卷无论材料本身还是题目设置均有不同,并且根据职位的不同特性测查了考生不同的能力,从而深刻体现了公务员考试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二)紧扣社会热点,加强理论考察本次申论考试正是考察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发和保护海洋”。
虽然这次是两类题目,但却是同一个主题,这个主题从材料的内容上来讲,它是关于海洋污染的,如果对这个题目做一个层次划分,那么,它微观上讲是海洋污染问题,而中观层面考的是生态文明的概念。
也就是考察海洋资源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协调发展的文明道路之间的关系问题。
对于广大考生而言,即使平时没有接触到“开发和保护海洋”的相关材料,但只要能够认真理解科学发展观相关内容,正确把握“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内涵、熟悉“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相互关系,即可正确立意,提升理论高度。
简而言之,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国家的方针政策是申论考试的一个基础。
当然,如果考生对时事有所关心,具有一定政治敏锐度的话,不难看出“生态文明”一直是最近的热点:
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节能减排已经与地方官员的“乌纱帽”相挂钩;“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蓝色经济”等与生态文明有关的词汇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相关新闻中。
这再一次表明:
考生一定要关心社会热点,关注领导人的重要活动。
进一步对历年真题进行分析和总结,不难看出,2010年与2008年的申论考试都要求考生正确理解“生态文明”的含义,意识到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正确处理“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
但与2010年相比,在2008年的申论考试中,胡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的内容作为“参考文献”给了考生。
但2010年申论材料中则省略掉相关表述,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国考对考生理论水平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三)测查不同能力,体现岗位特色
2010年申论考试大纲规定,“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不难看出,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
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的申论试卷侧重考察考生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具体而言,此次综合管理类申论考试有两道题目都侧重考察了考生综合分析能力,分别是第二题:
“请结合给定资料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海洋的污染将毁灭鱼儿的家园,但让人类不寒而栗的毁灭绝非仅此而已!
’这句话的理解”和第三题:
“依据给定资料,谈谈你从下面一段文字中得到哪些启示。
”
市(地)行政执法类的申论则侧重于考察考生贯彻执行能力。
所谓“贯彻执行”是要求“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
之所以加强对考生“贯彻执行”能力的考察,是因为申论考试是一种“模拟现实工作”的考试,是希望通过本科目考试选拔出适合各类公务员职务的考生。
而市(地)以下行政执法和综合管理类的考生之后的工作更多的是让法律政策精神、上级政府意图准确地和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结合起来,因此贯彻执行能力在此类职位中被强调得更多。
反映到题目上是第三题:
“A市市政府准备大力宣传推进对近海水域的污染整治工作,请你结合给定资料,以市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草拟一份宣传纲要。
”材料中给出的A市《关于加强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治理的决议》,便是考生需要正确理解的上级精神,考生要做的是站在政府相关宣传人员的角度,通过宣传活动让民众、企业更好地参与到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治理的过程中来。
(四)引入公文写作,规范考生表述
在本次考试中,两类试卷都测查了考生公文写作能力。
例如综合管理类考试第三题要求考生明确报告这种上行文的写作特征,具体要求是“假设你是沿海某省省政府工作人员,请结合给定资料,草拟一份《关于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报告》的内容要点”。
对于行政执法类考试,则需要了解“宣传纲要”这种公文的写作方式。
(五)难度基本持平,真题需要关注
很多考生拿到2010年申论试卷和完成考试时的直观感觉是今年的试题相对较简单。
首先阅读字数减少:
2010年两类申论考试材料字数均为6200字左右,作答要求为460字左右;而2009年申论材料6800字,作答要求1200字;2008年申论材料是6200字,作答要求是740字。
其次,题型曾在国家和地方考试中出现过。
2010年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申论考试第一题是让考生分析“死海”的意思,2007年国考中曾经出现过考题要求考生解释“存量土地”和“地荒”的含义。
2010年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考试第二题是一道启示类的题目,而2008年国考也曾考过同类型题目。
但是如果认真分析2010年申论的两套试卷,不难发现其实在题目中也有一些小的“陷阱”需要考生注意。
二、2009年各省区市公务员考试总结
(一)2009年部分省区市申论考试时间及主题
(二)2009年各省区市申论总结
1.联考增加,考试时间集中
从上表不难看出,2009年上半年有三省市(天津、湖北、陕西)联考,下半年有四省区市(重庆、辽宁、福建、内蒙)联考,这也就说明考试时间越来越集中,考试类型也逐渐与国考靠拢,规范性不断加强。
鉴于此,国考、省考考试考试时间考试主题
2009上海2008年12月27日、28日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
2009黑龙江2008年11月1日政府科学决策(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
2009国考2008年11月30日产业结构调整和粮食生产
2009北京应届2009年2月21日国民文明素质
2009浙江2009年2月21日金融危机背景下浙江经济发展如何走出困境
2009山东2009年3月15日应对群体性事件突发、频发话题
2009江苏2009年3月22日经济危机下,政府和企业的责任
2009上半年内蒙古2009年3月28日大学生村官
2009广东2009年4月26日地铁施工防地陷
2009陕西2009年4月26日网络文明
2009上半年四川2009年4月26日大学生就业问题
2009湖南2009年4月26日大学生就业问题
2009湖北2009年4月26日网络文明
2009天津2009年4月26日网络文明
2009下半年内蒙古2009年9月13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2009下半年重庆2009年9月13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2009辽宁2009年9月13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2009河北2009年9月13日抗旱救灾
2009福建2009年9月13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2009北京社招2009年10月31日减少交通事故和绿色出行
2009河南2009年10月31日动物保护与贸易保护
2010国考2009年11月29日海洋的开发与保护
2009下半年四川2009年12月6日民工荒问题
考生应不能继续抱着“裸考”的心态,继续通过连环考试增加应试能力,而应真正把工夫放在平时,增强自身能力的培养。
2.各省区市相互借鉴,突出对能力的测查
由于申论考试多是围绕社会热点展开,测查能力相似,因此在各省市考试中存在相互借鉴的现象。
例如2009年四川和湖南选调生考试都是围绕大学生就业问题;2007年江苏、2008年湖南、2008年吉林考的均是社会保障问题。
从另一方面而言,对于同一问题申论考试可能存在不同的着眼点,这也就要求考生在准备申论考试的过程中不要一味地猜题押题而是真正吃透材料,并能从材料提炼出背后所反映的本质问题,因为申论考试毕竟是一种能力考试,是希望考生将来能真正将所学知识用于未来实践。
三、申论备考策略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质
通过对申论考试的总结和梳理,不难发现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是公务员必备的基本素质。
应试者必须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远大的理想、服务的意识、求实的作风等,必须对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中心任务具有深刻的理解,必须熟悉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必须把握当前的理论热点。
2009年国考主题是粮食生产和产业结构调整;2008年的怒江水电开发;2007年的土地问题等均是考察应试者能否真正领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能否真正领会科学发展观等基本国策和理论热点。
无论国考还是地方申论考试都是以理论热点为背景,以社会热点为依托,以国家政策为指导,加强理论学习既是申论答题的基础,也是以后公务员工作的指导思想。
(二)关注社会热点,不断提升能力
如果说政策理论是为了帮助考生挖掘材料背后的本质,提升文章的深度与厚度,那么关注社会热点,分析社会热点,则有助于考生提高答题水平和答题速度。
众所周知,申论考试要求考生在两个半小时内,阅读7000字左右的材料,同时要进行2000字左右的文字写作。
我们通过对申论材料的深入分析,发现无论是申论材料抑或题干要求均是围绕特定主题的表现、原因、对策、影响展开,因此考生在平时如果能积极关注社会热点,并不断围绕着热点的原因、对策、影响进行深入挖掘,就能真正理解申论考察的方式与内涵。
(三)阅读练习相结合,增强文字表达能力
申论写作语言风格既不同于杂文、散文、叙述文,也不同于学术论文,而是具有它特定的内涵和特定的角度。
这种内涵就是政府执政文化。
这个角度就是政府的立场和角度。
考生不能凭主观好恶、尽情张扬个性,而是要准确把握客观事实,并在国家政策理论的指导下发表中肯见解、提出方略、进行论证。
考生在理解和把握申论风格之后,就应对症下药,关注相应的文章,加以阅读和揣摩,比如《人民日报》评论性文章,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时事》、《时事报告》等刊物。
只有真正熟悉相关语体风格,并加以练习转化为自身语言、用于自身实践才能真正“应对自如”、“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
(四)认真研究真题,熟悉各类题型
如前文所述,不难发现2010年国考申论题型均在之前的国考和各地的省考中出现过,答题的套路较为相似。
这也就表明,考生要认真研习真题,熟悉各种题型的答题策略和套路。
但是目前的公务员考试市场的图书和培训鱼龙混杂、参差不齐,这提醒考生要注意选择高质量、有保证的申论教材和培训机构,避免花费了时间却离题更远。
(五)熟悉公文写作,明确政府职责
仔细分析近两年的申论真题,公文写作逐渐成为申论考试的重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时事 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