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材料.docx
- 文档编号:23092960
- 上传时间:2023-04-30
- 格式:DOCX
- 页数:44
- 大小:58KB
新闻学材料.docx
《新闻学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学材料.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学材料
《新闻学》
绪论
一、新闻学
任何一门学科都以客观世界的某一特定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媒体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媒体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学的中心议题是:
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从新闻学的内容来说,大致可以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部分。
新闻理论:
总结、阐明人类新闻活动(主要是新闻媒体)的基本规律。
它从新闻实践中抽象出来,又指导新闻实践。
新闻史:
评述和研究有史以来人类的新闻活动的历史,重点是新闻媒体产生、发展的历史。
它提供理论科学的历史材料,可为当前的新闻工作者作借鉴。
新闻业务:
总结、研究各种业务知识和新闻工作的技能技巧,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报刊发行等。
新闻学这三个部分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如果只有理论、历史,没有实际应用的新闻业务部分,理论、历史就不能有力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果只有实际应用的新闻业务部分,没有理论、历史,那么也会使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新闻学概论》主要是介绍新闻学和新闻媒体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为今后进一步探索新闻理论、研究新闻史、从事新闻业务工作打下基础。
世界的新闻学发生于18世纪,到19世纪末初步形成。
在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新闻学逐渐融人大众传播学。
中国的新闻学在20世纪20年代初步形成。
徐宝瑛的《新闻学大纲》(1918年在北京大学演讲,1922年正式出版)、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年出版)、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1927年出版)三本著作构筑了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
二、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
《新闻学导论》涉及新闻学的三部分内容,三者之中又侧重于新闻理论。
新闻理论来源于实践,但不是实际经验的简单堆砌,而是实际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对实际经验中所含的具有普遍性的新闻工作客观规律的认识,因而它又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其理论作用如下:
1.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地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2.指导新闻媒体不断地进行正确的改革新闻理论反映现实世界。
现实世界的不断变动决定了新闻媒体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
新闻改革只有遵循新闻媒体的客观规律才能取得成功。
从我国的新闻事业来看,1942年4月开始的新闻改革,1956年的新闻改革以及从1979年开始,至今还在进行的新闻改革,都包括总结新闻工作的经验教训和学习、探讨新闻理论等内容。
3.指导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国外新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对于国外的新闻学和新闻工作的业务经验,我们曾经有过两种极端:
一种是全盘照搬,从新闻理论到新闻业务,甚至包括报纸版面安排、编辑部的组织分工、新闻体裁,不问是否适合中国国情,都依样画葫芦(50年代向苏联学习)。
另一种是全部排斥,凡国外的东西一概斥之为资产阶级的腐朽东西(60年代)。
这种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的简单化态度,反映出我们缺乏新闻理论修养。
当提倡学习国外新闻工作的经验时,我们往往只记住了新闻媒体的共同规律,而忘记了我国新闻工作的特殊性;而当提出要抵制国外新闻工作中不适应中国情况的一些做法、批判一些错误的观点时,我们又往往只注意到了我国新闻工作的特殊性,忘记了新闻媒体具有一些共同的规律。
对于国外新闻工作的经验和新闻学观点,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有分析、有鉴别,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4.指导我们正确地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
新闻学在它形成过程中,曾经吸收了哲学、政治学、历史、文学等许多学科的成果。
在新闻学的今后发展中,还将继续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
过分强调新闻工作的特殊性,而拒绝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的想法和做法是狭隘的。
但是如果不能区别新闻学和其他学科的不同点,把哲学、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学,甚至军事学上的许多概念、方法简单地套用到新闻工作上来,就不能准确阐明新闻理论问题,还可能使新闻研究出现混乱。
没有对新闻工作客观规律的深刻理解,也就难以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
三、新闻学和新闻工作
如果以为掌握了新闻学就可以从事新闻工作,那实在是一种误解。
新闻学给了我们一种从事工作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善于去发现新闻、发掘新闻,给了我们从事工作的基本的技能技巧。
但是,在新闻学里并没有一个观察、理解现实和评价事实的是非曲直、利弊得失、荣辱好恶的价值体系或参照系。
这种价值体系必须从其他学科,例如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哲学、文学等方面去极取,在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中去寻求。
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而新闻工作却是多种学科的综合运用。
对于立志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来说,除了学好新闻学,还应该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学习其他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到新闻实践中去刻苦磨炼,从而建构自己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第一章新闻活动
第一节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1、在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中,相互传递新闻的活动在普遍地持续地进行着。
2、如果我们再稍稍注意一下,那么还会发现另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在当今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任何阶级、任何行业,每天都需要获取一定的新闻,才能在社会中求得生存,求得发展。
3、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每个人,他们的许多行动都要以了解一定的新情况为前提,大至国内外形势,国家的有关政策,小至每天的天气,市场上的物价变动、商品供应情况。
第二节新闻活动的目的
人类为什么必须进行了解新闻和传播新闻的活动?
从事此项活动的目的何在?
为了弄清新闻学的这个基本问题,我们必须从人类社会关系最原始、最简单的时期开始考察,然后依次研究社会条件发生变化以后的情况。
一、原始社会的新闻活动
原始人怎样从事新闻活动,当时并无记载。
但从人类学家、探险家、考古学家对原始部落的考察中,我们可以推想远古原始人的新闻活动。
人类的新闻活动起源于原始社会,新闻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
那么原始人为什么要从事新闻活动呢?
人类一产生,就聚群而居,结成最简单的生产关系,面向自然界。
这并非上帝的安排,而是基于原始人本身的生存需要。
他们凭借最简陋的工具,无法在自然界单个生存下去。
采集植物、猎取动物和为争夺生活资源而进行氏族间、部落间的战争构成了原始人生活的两大部分。
原始人的采集、狩猎和战争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是许多人一起协同行动。
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的。
植物应时而异;动物忽现忽失;天有不测风云,随时发生的自然灾害威胁着原始人的生命。
为了寻找食物,躲避自然灾害,原始人群不断地迁徙,随时可能和其他原始群发生遭遇战或受到袭击。
客观世界的这一系列变动,直接关系到原始人的生存。
他们就必须随时随地了解外界的变化,并且相互传递情况,以便商量对策,协调一致,采取行动。
比如说,当一个原始人发现一只野牛的时候,他就得及时地报告同伴,组织力量来围捕;当其他部落来袭击时,他们得了解对方的情况,商量对付的办法。
没有相互传递外界变动情况的新闻活动,就没有协调一致的集体行动;没有协调一致的集体行动,原始人就只能饿死或被其他部落杀死。
由此可见,在原始社会,新闻活动并不是为了满足某种精神上的需要或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而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
由此,我们从原始社会的新闻活动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二、奴隶社会的新闻活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代替了原始社会。
和原始社会相比,奴隶社会的社会条件有了很大变化:
(1)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了日益庞大的国家统治机器。
奴隶主阶级的统治集团为了运转国家机器,上下左右就需要互通消息,使各部门协调一致。
为了维护统治,还得随时注意奴隶的举动,以便及时镇压他的反抗。
(2)出现了社会分工:
农业与牧业,农业与手工业、商业,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社会关系比原始社会复杂得多了。
这样,人们不但需要了解自然界的变动,还必须了解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的变动。
这就使奴隶社会的新闻活动比原始社会频繁得多,规模大得多。
社会产生分工以后,从事不同产业的人们为了交换产品的需要,就得彼此了解,尤其是商业活动,更需要大量的信息。
在原始社会,由于产品仅够维持每个人的生命,无力供养大量专门从事新闻活动的人,而且也并无此种需要。
到奴隶社会,生产比过去发展了,社会有了剩余产品,就有余力来养活一批采集、传递新闻(情报)的专职人员(首先是在军事上,以后用在政治、经济上)。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变动频繁,新闻活动也活跃一时,各国都雇佣一大批人来专门刺探对方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情报。
谁的消息灵,谁就有克敌制胜的主动权。
春秋末期的《孙子兵法》有一章专论《用间》,用“因间”、“内间”、“反间”、“死间”、“活间”五种方法刺探敌情,作为决策依据。
战国时期的魏公子信陵君,门下食客逾千,有不少人从事情报活动,达到出神人化的境地。
三、封建社会的新闻活动
到封建社会,社会关系进一步复杂化,人们彼此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这就使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比奴隶社会大得多。
第一,中央集权需要灵敏的情况反映。
第二,军事联络。
第三,农民需要了解一定的情况来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第四,新闻用作宣传皇帝、地方官吏、地主的所谓德政、威严。
第五,社会分工的需要。
我们看到,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社会条件改变了,但和奴隶社会相比,新闻活动有两点没有改变:
(1)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都必须要有一定量的新闻才能生存下去。
从事新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2)驱使人们不由自主地从事新闻活动的原因是人类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变动。
但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随着社会条件的改变,和原始社会相比,人类的新闻活动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1)新闻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过去仅几十人、几百人的一个原始群,新闻传递不超过几十里;而在奴隶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新闻活动在整个国家内进行,一个信息可以传递到几千里外。
原始社会没有脱产的专职人员,而奴隶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有一大批脱产的专职人员。
(2)新闻的内容大大丰富了、复杂了。
原始人的新闻活动集中于了解自然界的变动,部落间的战争并不频繁。
而在奴隶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人类的新闻活动除了了解自然界的情况外,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等。
(3)传递新闻的手段多样了。
原始社会只有语言和极为简单的符号、信号;奴隶社会开始用手写的文字作媒介,封建社会又有了印刷品。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新闻活动情况告诉我们,社会条件的改变,引起人类社会交往密切程度的提高,各行各业、各个阶级、阶层、整个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增加了。
正是新闻需求量的增加,迫使人们不得不扩大新闻活动规模,扩大新闻内容,增加新闻传递的手段。
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直接决定了人类社会新闻活动的规模、方式和内容。
而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又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
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人类相互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社会的变动就越剧烈。
社会变动越剧烈,所产生的新闻就越多;人类相互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也越大。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
第三节新闻活动的渠道
在现代社会,人们获取、交流新闻的渠道、形式、手段多得难以胜数。
而不同的人由于社会地位、职业、文化程度不同,各有相对固定的渠道来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不管是公开的还是秘密的,人们获取新闻、交流信息的渠道,可以归纳为三类。
1.亲身传播。
不管是近距离还是长距离,亲身传播都是个人对个人的传播。
最常见的是两个人面对面的交谈。
其实,亲身传播可采用的方法极多。
主要有:
①言语传播,包括面对面交谈,长距离电话会谈。
②文字传播,包括私人信件,传真,电子邮件。
③体态语言传播,即人们常常在一定场合以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来传达一定的情感、情绪,也包括传播一些讯息,比如,在股票交易大厅,股票经纪人向他的委托客户以手势显示股市的涨落,客户也同样以手势传达买进卖出的要求。
④信号传播,在战争年代,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常以在窗外悬挂实物显示安全或危险。
海上航行时,舰船上信号员互打信旗,都属于这一类。
亲身传播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
其好处是传播信息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快,不同的方法可以交替使用。
其不足之处是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保真度差,一个信息,经人们口口相传,越到后来越失真。
中国古代“掘井得人”的故事正反映了在口头传播中人们添枝加叶,以致最后完全走样,以讹传讹。
2.大众传播。
在中国的新闻学分类上,大众传播习惯上只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三种,而西方国家还包括杂志、书籍、电影,总共六种媒体。
大众传播最大特点是一个媒介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所以是一种无定向传播。
它的长处是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保真度好。
一条报纸上的新闻,白纸黑字,不管有多少人读,都是一个样,尽管人们理解不同,但原始样本总是一样的。
不足之处是,它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所以它的反馈很慢,互动性差。
3.群体传播。
这是一个人面对一群人所进行的传播,我们常见的有群众集会、新闻发布会、座谈会、各种讲座、报告会,小组讨论会,大到几千人,小到几个人。
它既属于定向传播,又属于无定向传播,得依据具体场合、参与人数来定。
需要说明的是,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是人们和外界沟通的三种方式或三种渠道。
当然,通过这三种渠道的不一定全是新闻。
第二章新闻
第一节新闻的基本特点
1、新闻与生俱来的基本特点有两个:
一是真实,二是新鲜,由此而延伸出新闻报道上迅速及时的要求。
这两点是新闻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要求或规律。
2、新闻为什么必须真实和迅速?
这不是某个人的规定,而是出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
人类是聚众而居的生物,每一个群体(部落)必须以集体的力量来面对来自自然界和其他群体的挑战。
为此,他们必须及时地了解周围世界的变动,以便及时作出决策,采取行动。
一切正确决策的前提是情况报告(我们可以称为新闻或消息,亦可称作信息)必须是真实的、全面的;采取恰当行为的前提是情况报告必须及时。
从原始人到现代人,经历了数百万年,人类传播新闻的手段(新闻运载工具)日趋丰富、复杂,但新闻的真实、迅速的特点并没有改变,改变的仅仅是人们对新闻真实、迅速要求的程度不同而已。
在现代社会,真实、迅速决定了新闻工作的方向,塑造了新闻工作者的品格,决定了媒介的形式和技术的采用。
人类对于传播工具的选择归根到底是由新闻的特性所决定的。
人类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经历了口头新闻、书信新闻、新闻书、新闻周刊、日报、电台、电视台这样一个演变过程,或者说,从人体器官到印刷媒介再到电子媒介的过程。
因为,比起口头新闻来,印刷媒介具有广泛性和保真度,千百万读者可在几乎相同的时间内获得相同的新闻。
在印刷媒介中,新闻周刊比新闻书快,日报又比周刊快;而电子媒介的传播速度则大大快于印刷媒介,此外,声音和画面比文字更具有真实感。
而在电子媒介中,电视比电台广播更显著的长处是有现场的画面,更具真实感。
在现代社会,新闻媒介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竞争的目的当然是争取受众。
那么,新闻媒介靠什么来吸引受众?
就新闻而言,归根到底是依靠真实和迅捷。
任何一种媒介,只要受众认为这家媒介在隐瞒事实、歪曲事实,它就会被受众遗弃,纵然它还存在着,也不过徒具形式而已。
而在新闻报道的速度上,新闻媒介之间的竞争是以分、秒甚至零点几秒来计算的,就像奥运会中的百米竞赛。
真实和迅速的要求还决定了对新闻工作者素质的基本要求。
无论是什么样社会体制下的新闻从业人员,无论从事何种媒介的传播工作,对他们的素质有一个共同要求:
首先必须诚实,公正和严谨,其次必须有敏锐的反应和判断能力,这一切都是从保证新闻的真实和迅速出发的。
第二节两种新闻定义
一张报纸,一版大约有20条左右的新闻。
打开电视机,半小时的新闻节月,大概会有60条左右的新闻。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
“看了半天,一条新闻也没有。
”那么,报纸上那么多的“本报讯”、“新华社电”、“据路透社电”等等都不是新闻?
这种状况的产生在于,在新闻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并行不悖的两种新闻定义。
1、新闻的两种定义:
新闻定义一: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新闻定义二:
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这两个定义的共同点是:
它们都概括或反映了新闻的真和新这两个基本特点。
它们的区别在于,去掉中间的限制性定语,(新闻定义一)便成了:
新闻是(一种)报道;(新闻定义二)就成了:
新闻是(一种)信息。
新闻是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
新闻是信息,表达出新闻的实质。
这两个定义,对于新闻互为表里,在不同的场合各有不同的内涵和功能。
报纸上一个版20条左右的新闻,这是以新闻定义一来衡量的;说报纸上“一条新闻也没有”,这是以新闻定义二来衡量的。
他的意思是说,报纸上没有一条可以引起他兴趣的新闻。
本节我们着重讲述新闻定义一,即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2、新闻报道、新闻分析、新闻判断三个概念区别:
1)、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
这里所谓“可以查证的事实”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有据的事儿。
如:
“新华社(1998年))7月19日电记者从‘民营企业历史责任与企业素质研讨会’上获悉,中国现有私营企业96.07万户,从业人员1349万人,注册资金5140亿元人民币。
”这个数字可以通过某种途径核对。
又如:
“中新社(1998年))7月18日电国土资源部长周永康18日表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平均以每年17%的速度递增,进人90年代平均速度达20%以上。
海洋总产值从1979年的64亿元人民币上升到1997年的3000多亿元人民币,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左右。
”这里要核对的不是一连串数字,而是在7月18日国土资源部长周永康有没有讲过这些话。
2)分析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对事实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所作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所作的预测。
分析的前提是掌握全面的事实,分析的依据是事实(人们常称之为背景材料),分析的结论同样必须是事实,或者是构成该事实的必要材料。
如:
“新华社22日电到(1998年)6月底,中国国家外汇储备数为1405.1亿美元,比年初上升6.2亿美元。
”在分析外汇储备增加原因时,新闻称“今年以来,通过改革和调整政策,国家在增加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出口和利用外资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上半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顺差达226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8亿美元,增长26.6%.”国家外汇储备的增加是由于出口增长,以一个具体的事实来解释一个具体事实,令人信服。
3)判断是对某一事件利与弊、是与非、对与错、得与失、善与恶、荣与辱所作的结论。
这种结论,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如:
“申城打假特别执法月成绩斐(fei)然”,这“斐然”两字表示出作者对此事情持鲜明的肯定态度。
又:
“今晚,上海京剧团《曹操与杨修》剧组以精湛的演技征服了爱挑剔的天津观众”,一句导语里有三个判断词:
演技—精湛,天津观众—爱挑剔,演出结果—征服观众,这一条导语显示出作者鲜明的倾向。
避免新闻空洞现象:
新闻既然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那么,它就应该尽可能多地向人们提供可以查证的事实,如果要做些分析,也应尽可能避免下判断,更不要以判断来代替事实。
但从实际情况看,在我们不少新闻中,事实不多,判断不少,以作者的主观判断来代替具体事实的情况比比皆是,造成新闻的空洞。
我们要求记者多作报道,少作判断。
但无论现实生活还是新闻报道,判断是必不可少的。
这里的一个技巧就是善于把判断变成报道。
举例说明:
1998年7月8日,在第15届世界杯足球赛的半决赛中,法国队对克罗地亚队,裁判罚法国队后卫打人犯规而出示红牌。
当时,无论是现场直播的主持人还是第二天的各报新闻,基本上都这样报道:
法国队与克罗地亚队的半决赛,战至下半场第22分钟,法国队核心后卫布兰科因击打克罗地亚队前卫比利奇的脸部而被罚红牌下场,法国队不得不以10人应战克队11人。
但事实证明,这个报道错了。
布兰科被罚红牌下场是实有其事的,但录像显示:
布兰科没有击打对方,只不过在双方争夺中推了一下比利奇的前胸。
而克罗地亚队的比利奇却装作脸部被打,捂着脸倒在地上,骗得裁判给对方一张红牌。
所以,英国的《卫报》,法国的《队报》都大字刊出一条新闻标题:
裁判的错误,比利奇的耻辱。
但同一件事,如果“把判断转为报道”,那么新闻媒介就显得客观、冷静、公正。
可以改为这样写法:
法国队与克罗地亚队的半决赛,战至下半场第22分钟时,克队前卫比利奇捂着脸倒在地上。
裁判判罚法国队后卫布兰科击打比利奇脸部而出示红牌,把布兰科罚出场外,法国队不得不以10人应战。
这里报道的是裁判的判决和举动。
至于布兰科有没有击打比利奇的脸部,新闻媒介不承担责任,它只承担裁判是不是这样裁决的这个事实的责任。
第三节新闻本源
新闻本源探讨的是:
新闻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
即新闻事件发生在哪里。
1、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这是新闻界对新闻本源的普遍表述。
它对于我们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反对凭空捏造新闻具有重要意义。
但这样的表述对于新闻工作是不够的。
2、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
3、新闻主要的功能:
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
凡是引起人们关心的变动都可能成为新闻。
这就是新闻最主要的功能:
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
4、从事物的变动着手去寻找新闻。
这就是新闻记者应该具有新闻敏感。
5、与新闻本源容易混淆的一个概念是新闻来源。
新闻来源是指具体的某一条新闻从何处获得,所以又称新闻出处。
交代新闻来源的最大目的是让受众了解该新闻的权威性、可靠程度。
6、新闻来源的途径。
一是记者采访他人;二是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三是查阅有关资料或信函。
第四节新闻要素
新闻要素是指构成新闻的必须的材料。
好比人有五官才能构成一张完整的脸,新闻有五要素才能构成一条完整的新闻。
1、新闻五要素是指:
发生新闻的主角(谁)、发生的事情(什么)、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
五要素用英语来表示就是Who(谁)、What(什么)、When(时间)、Where(地点)、Why(原因),它们都以W开头,所以,新闻五要素在国际上又简称为新闻五W。
明确新闻五要素,对新闻工作有两大作用:
①第一个作用是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迅速地弄清每一个事实的要点。
②第二个作用是有助于记者迅速地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能做到全面、简洁。
‘
最早的新闻导语就是把五个W都浓缩在一个段落里,称为“小结论式的导语”。
这种导语的好处是让读者在短时间内明白一个事件的全貌。
但其短处也显而易见:
主次不分,把读者最感兴趣或最有意义的部分淹没在冗长的陈述中。
现代新闻写作,除了继续保留“小结论式的导语”外,总是千方百计地突出五W中一两个最重要、最有意义、最让读者感兴趣的要素。
有些导语突出事情(What),例如:
本报22日讯本世纪最好的100部英文小说评选出炉,杰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位居榜首。
这100部当代小说,由兰登书屋现代图书馆的编委组织评审,评审员均为当代小说理论家。
评审是昨天结束的。
(《新民晚报》1998、7、22)
有些导语突出了人(Who)—新闻主角:
据新华社桂林6月X日电美国总统克林顿今天上午乘坐总统专机从上海抵达桂林,进行他中国之行的第4站访问。
克林顿一行随后从机场前往桂林七星公园。
他在那里就环保问题举行了一个小型座谈会,并发表演讲。
演讲结束后,克林顿一行乘船游览漓江,途中还参观了‘漓江下游的兴坪渔村。
有些新闻突出的是地方(Where),比如:
本报讯.吐鲁番消息:
一向以“火洲”著称的新疆吐鲁番将通过“西水东调”水利枢纽工程解决用’水紧张难题。
通过该工程,吐鲁番流域内5条河流的水资源将得以平衡,东部经济发达区将不再受制于水资源短缺。
第五节新闻类别
研究新闻分类,是为了了解不同类型新闻的特点。
新闻有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闻学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