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热点教学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3090608
- 上传时间:2023-04-30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139.47KB
政治热点教学教案.docx
《政治热点教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热点教学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热点教学教案
关于热点《统筹城乡发展让城镇化成为未来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的教学教案
茹秀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认识“城镇化”;
2、从不同角度理解并掌握推进城镇化的意义和措施。
二、能力目标: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提高归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情投入,快乐学习。
通过学习,明确党和国家的相关决策,并提高对相关决策的理解力。
【教学重、难点】
不同角度理解并掌握城镇化的意义和措施。
【教学方法】
自学,指导,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重点探讨城镇化问题。
希望对城镇化问题通过一些典型例题和一些较好的模拟题目的练习使同学们能够轻松掌握“城镇化”。
(课堂新授)
出示典型例题,并通过老师讲解,使学生掌握“城镇化”的相关知识。
(教师讲解小结略。
例题及参考答案见下)
例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
城镇化率是指一个地区常驻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在80%以上,世界平均城镇化率为55%。
材料二:
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3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材料三: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
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高、快、宽、大、亮等形象工程,沿袭先污染后治理、先规模后效益、先建设后规划的发展途径,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文明建设被严重忽略。
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应该科学决策,正确履行职责。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2)结合材料三,请从政治生活角度回答,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应如何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3)依据材料三,说明推进城镇化建设应怎样做到实事求是。
(1)①图表一说明2007-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也低于世界平均城镇化率。
图表二说明2007-2011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处于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处于上升趋势,反映了城镇化率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②意义:
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
(2)①贯彻对人民负责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去的工作方法。
②坚持民主决策,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听证制度等形式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提高决策科学性。
③严格依法行政,审慎行使权力,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3)①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客观性,按规律办事。
城镇化的建设,不能盲目求快、大等,要从当地实际出发,要遵循城镇发展规律,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等关系,关注生态文明等。
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还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真正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③做到实事求是,就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课堂互动练习)
由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自学加合作探究完成练习。
(练习及参考答案见下)
练习1.材料一: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
围绕这一主题,某班展开了探究性学习。
老师给出一张某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愿景图,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
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对城镇化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国家非常重视城镇化发展,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前提下,发改委等部门正在编制《中国城镇化发展规划》;规划将引导由钢筋、水泥主导的“土地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生态城镇化”和“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方向发展;政府要加大投入保障农民进城后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权利以真正实现“农民市民化”;要合理规划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城镇产业布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材料二:
城镇化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是我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安徽省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加大交通、水电、通信等设施的建设,促进工业和建筑业的发展;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农民工在中心镇自主创业;完善社会保障机制,重点搞好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努力培育现代服务业,拓展居居消费,促使农民由单一的农产品生产者转变为农产品、工业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材料三: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
智慧中的“智”是技术、“慧”是人,要注重“人机结合、人网结合、以人为主”,做到“集大成、成智慧”,注重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市民的参与,做到城市管理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社区或企业和人们相交互的方式,使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设施等的结合,使得政府、社区或企业、城市居民作出更明智的决策。
(1)结合材料一,结合图表及同学们的认识,说明政府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
(2)运用经济生活有关“消费”的知识,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安徽省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做法。
(3)结合材料三,运用公民权利和政府的相关知识,说明应如何建设“智慧城市”进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
国家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编制并出台《中国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向以人为本、生态绿色方向健康发展。
财政充分发挥保障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作用。
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城乡收入等差距,保障进城农民教育、医疗、社保等权利实现。
财政充分发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作用。
通过财政支持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促进城镇化过程中资源合理配置。
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人的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等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降低能源消耗,优化产业布局。
(2)①生产决定消费。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发展,有利于提高消费的质量与水平。
②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拓宽居民的就业渠道、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有利于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以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③培育现代服务业,有利于促进新的消费热点的形成,带动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智慧城市”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变着政府、社区或企业和人们相交互的方式,公民应积极建言献策,参与政府实施规划的民主决策,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理解和支持政府实施规划而开展的工作。
②公民要勇于依法行使监督权,监督政府的行为,推动政府依法行政、审慎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注重市民的参与,做到城市管理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
③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政府应广泛收集群众建议,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④政府应正确履行政府职能。
通过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设施等的结合,更好地履行组织经济建设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严格依法行政,更好地为社会和人民生活服务,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图2、32011年我国城镇化和浙江省城镇化发展情况
练习2.材料一:
城镇化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是我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70%
62%
50%
图3
图2
表12009年与2011年浙江省流动人口职业结构比较
2009
2011
2011年比2009年百分比变动
人数(人)
%
人数(人)
%
合计
12910092
19441450
其中:
务工
9175251
71.07
16578400
85.27
14.20
务农
150193
1.16
1156012
0.80
-0.36
经商
468299
3.63
608560
3.13
-0.50
服务
674831
5.23
601387
3.09
-2.14
四项合计
10468574
81.09
17944359
92.29
11.20
注:
2011年,从全国的统计数据看,其流出人口中,从事务工、经商、服务业和务农的流动人口比例分别为79.3%、10.03%、7.8%和2.4%。
材料二:
城镇化作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带动着上百个产业部门几万种产品,因此,具有主导性地位。
城镇化中的主要新产业集中于第三产业部门,具有低碳、低能耗等特点,这对于改善中国经济发展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另一方面,城镇化又是民生工程,既有利于协调城乡关系,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推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也有利于促进城乡居民的安居、就业,提高他们生活质量、健康水平与文明水平。
材料三:
专家认为,过去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地方破坏文物、损坏传统建筑,造成大批传统村落消失,而许多新型村落片面追求花园、格调和洋气。
如今稳步推进城镇化,要利用地理优势、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自然禀赋,顺势而为,不应当是“千镇一面”;不能忽视传统文化传承和田园特色保持,让城镇化和文化多样性协调发展,切忌“贪大求洋”。
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材料四:
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城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消费和科学发展观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十二五’加快推进城镇化是浙江继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的正确性。
(2)运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知识,结合材料三谈谈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结合材料四,说明应如何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1)经济信息:
图2表明,2011年浙江省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但离城镇化发展的预期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浙江城镇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图3表明,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增加近1000多万农村人口就业,并对拉动内需具有重大作用。
表1表明,2009年到2011年浙江省流动人的口数量有所增长,制造业仍是流动人口的主要就业领域,所占比例上升,就业集中度更加明显;从事经商、服务业和务农的流动人口所占比例趋于下降。
同全国同期相比,除了务工流动人口比例远高于全国水平之外,其余三项均低于全国指标。
说明浙江省仍然只是流动人口的数量大省,产业结构仍以粗放型为主,进而延缓了浙江省的现代化进程。
正确性:
①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城镇化作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新产业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部门,能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够为居民的消费提供更加丰富的产品,刺激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和生产发展。
②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城镇化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有利于促进城乡居民的就业,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消费信心;有利于统筹城乡关系,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而提高社会总体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与文明水平。
③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城镇化中的主要新产业集中于第三产业部门,具有低碳、低能耗等特点,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有利于推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2)①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城镇化过程要注重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民族性。
城镇化过程注重保护本地历史和文化特色,才能焕发人们强烈认同感。
③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同时要体现时代精神。
城镇化过程既要不失传统风格,又要与现代化建设相协调。
④把握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
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城镇化过程中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
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城镇化发展要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④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必须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推进城镇化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出发,统筹考虑,不能片面、单纯追求城镇化率。
练习3.材料一: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推进城镇化需要产业支撑。
在欧美、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协调了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实现了现代化。
而在拉美、东南亚一些国家,现代化进程出现反复或停滞,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产业没能跟进,就业问题解决不好,甚至出现了城市贫民窟(指最恶劣的住房条件、最不卫生的环境、犯罪率和吸毒盛行的穷人避难所)等社会问题。
材料二:
2012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说,我到欧洲去访问,对方担心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只要跟他们讲中国的城镇化前景,他们就会兴奋不已,觉得中国的市场实在太大,有合作的机会。
如果只跟他们讲产业,讲中国要加快哪些产业的发展、提高哪些产业的层次,他们就觉得是在与他们竞争,甚至会琢磨怎么搞反倾销来限制我们。
材料三:
读图。
根据词云图的生成原理,词语出现频率越
高、显示规格越突出、离图中心越近。
公众借助
高频词云图,可以数据化地了解2013年全国政协
会议上,委员们在提案中关注的话题。
材料四:
我国城镇应以社区为主要载体,提高对进城农民的接纳度。
目前要解决这样的问题:
首先,在大城市,有些原住民对进城农民存在着一定的排斥心理。
其次,许多城镇农业转移人口数量激增,但城镇社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图书馆、文体休闲场所等公益设施却难觅踪影。
(1)结合材料一,借鉴国际经验和教训,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中国应如何推进城镇化。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中国应怎样打消欧洲国家对中国发展的疑虑,并说明这样做的政治意义。
(3)结合材料三,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角度,说明政协委员们的关注与社会现实问题之间的辩证关系。
(4)结合材料四,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社区生活。
(1)①中国必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
②通过产业发展,特别是服务业发展,增强城镇就业吸纳能力。
③加强宏观调控,加快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保障农业转移人员合法劳动权益,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积极发挥政府财政作用,加强城镇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教育、医疗、文化的投入,实现社会公平。
(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2)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中国应让欧洲国家看到中国发展对他们也有好处,中欧存在共同利益,合作空间广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准则。
中国应让欧洲国家相信中国合作共赢的主张,认同中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②中国这样做有利于树立国际形象,赢得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平发展的理解,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维护中国的利益。
避免一些国家误解和怀疑,甚至是联合起来限制中国发展。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政协委员们的关注反映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3)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政协委员们提案中的合理意见或建议,可以促进城镇化进程中现实问题的解决。
(4)①在城镇应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城镇包容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融洽的邻里关系。
②国家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城镇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让进城农民分享现代文明的成果,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城镇化这个热点,通过学习,同学们要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切入点来解读试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政治 热点 教学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