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双重渗透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docx
- 文档编号:23088197
- 上传时间:2023-04-30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1.45MB
第七章 双重渗透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docx
《第七章 双重渗透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 双重渗透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双重渗透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第七章双重渗透介质油藏的
试井解释
第一节双重渗透介质油藏
一、物理模型
假设油藏包含两个均质、等厚、渗透率分别为K1和K2(K1>K2)、厚度分别为h1和h2的油层,这两个油层均向井筒供油;同时由低渗透层向高渗透层发生拟稳定窜流;假设井具C和S,且两层的S相等。
无因次量定义如下:
新的参数-地层系数比к(表明两层之间差异的大小):
二.数学模型(参见双孔隙介质油藏一章)
第二节双对数曲线的特征和解释图版
一.对数曲线的特征
先固定CDe2s=1,λe2s=4×10-4分别取ω=10-3(图110)ω=10-1(图111)。
纵坐标:
PD,
,横坐标:
,曲线族:
к
特征:
①纯井筒储集阶段表现为斜率为1的直线
②层间窜流阶段,导数曲线呈现“凹子”,“凹子”介于к=0.5~1之间,к值越大,凹子越深,反之亦然;к=0.5时,即为均质油藏;к=1时,即为双重介质油藏。
③K1H1=K2H2双层系统的径向流凹子不复存在表现为0.5的水平线。
这里介绍一种图版:
刘尉宁、陈钦雷等(石油大学)在Bourdet提出的数学模型基础上,研制成的双重介质油藏具C+S作用井的复合解释图版。
由于考虑的参数多了一项к,为了方便启见,先固定к值,即在不同的к值下有不同的图版,书中(图113和114)举了к=0.99和0.85为例加以说明(实用图版还未公开出版):
纵、横、曲线族都与双孔隙介质油藏相同,不同的是就是多了一项к值。
特征也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凹子的深浅变化,即有图版中虚线构成,每一条早期对应一个
值,晚期对应一个
值。
第三节解释方法和步骤
一、画实测
~t(or
)和
t~tor
~
的双对数曲线,判断模型,初步划分流动阶段。
二、画
与lgtor
的半对数图,得m1(早期直线段)和m2(晚期直线段),如果m1=m2即为双重孔隙介质模型,m1>m2则为双渗透率模型,由此可计算к值及相应的地层参数。
三、终拟合找到к值下的图版进行拟合,得到最佳拟合曲线,读取匹配值如下:
由下列公式计算参数:
其中
四、比较两种方法算出的结果,误差大的话,则重新解释。
五、画无因次霍纳图和压力历史拟合曲线,检验结果正确与否。
注意:
1.在多层情况下,如果可分作к值明显高和明显低的两组,则可用此图版解释。
2.к>0.9,可用双孔隙模型解释,可求
,再用别的资料,求出k1和k2,ω与λ无法求得正确值。
3.两层的K在一个数量级范围内变化即к值接近0.5,则可用均质油藏模型进行解释。
4.目前还未公开出版实用的解释图版。
举例9加以说明。
本章重点:
1.掌握双渗油藏模型物理特征、流动阶段划分、新参数к的定义。
2.掌握双对数曲线的特征。
3.掌握双渗与双孔、均质之间在图版上的区别。
4.掌握解释的基本步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七章 双重渗透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第七 双重 渗透 介质 油藏 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