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第一卷期末复习笔记整编.docx
- 文档编号:23082563
- 上传时间:2023-04-30
- 格式:DOCX
- 页数:33
- 大小:42.72KB
古代文学史第一卷期末复习笔记整编.docx
《古代文学史第一卷期末复习笔记整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史第一卷期末复习笔记整编.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文学史第一卷期末复习笔记整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先秦、秦汉文学笔记整编
绪论
古代文学史的分期
两种基本的分期方法:
1、依朝代分:
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
2、依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文学、奴隶社会文学、封建制度确立时期的文学……
袁先生的“三古七段”说:
上古(先秦、两汉)
中古(魏晋至唐中叶、唐中叶至南宋末、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鸦片战争至五四)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新分期
1、古朴时期(先秦:
文、史、哲浑一未分)
2、朦胧时期(两汉:
文学意识萌动,纯文学形式出现)
3、觉醒时期(建安至初唐:
清醒的文学意识出现,理论产生)
4、纯熟时期(中唐至宋末:
传统诗文臻于颠峰)
5、维新时期(元、明:
戏剧、小说称霸文坛)
6、挣扎时期(明末清:
传统文体全面兴而复衰)
一、先秦文学的三期五块:
1、神话时代:
神话2、诗歌时代:
诗经、九歌
3、散文时代 历史散文诸子散文辞赋
二、先秦文学的基本形态:
1、诗与歌舞合一(三百篇皆为乐歌,诗没有独立的地位)
2、 文、史、哲合一(文学、历史、哲学处于同一体中,混而未分)
3、 同门创作彼此合一(诸子书多由师徒或同门共同纂辑,不分彼此)
三、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之关系:
1、 礼乐文化与《诗经》(《诗经》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产物)
2、 史官文化与历史散文(《左传》《国语》是史官文化的产物)
3、 百家争鸣与诸子散文(诸子是百家争鸣的产物)
4、 楚文化与楚辞(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讲:
神话
神话--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基质呈现(重难点问题1、什么是神话?
神话是怎产生的?
2、中国神话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3、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有哪些?
有哪些新的整理成果?
4、中国神话的特色如何?
展示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
一、神话的性质与产生
所谓“神话”,即“神们的故事”。
“神”是先民幻想创造与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意识存在。
“神话”是运用神的观念进行思考、想象的结果,是对于幻想的描述。
神话的产生是以原始的生活方式与原始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神秘感 敬畏感 控制欲)
二、神话有何功能?
1、维系人群的社会性(保持社会习俗、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
2、加强群体的亲和力(氏族内部血缘锁链上的联系);
3、宣泄不安的情绪(通过幻想达成心态的平衡)。
三、中国原始神话的基本内容:
1、解释性神话:
羲和生日、常羲生月、女娲造人、盘古开天以及民族起源、工具发明等;
2、人与自然神话:
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
3、社会生活神话:
黄帝战蚩尤、共工颛顼之争、刑天及《山海经》中的海外方国等。
四、中国神话的基本特色:
1、题材上:
重写灾难母题(著名神话几乎全与灾难有关)
2、内容上:
礼赞救世英雄(勤苦奋斗、普济众生者,与西方自我奋斗的英雄不同)
3、思想上:
崇尚拼搏抗争(不是顺从命运,而是迎难而上,不屈不挠)
4、风格上:
呈现磅礴大气(补天、射日、填海、移山等)
五、神话所体现的民族基本精神:
1、厚德载物(奉献精神、忧患意识、厚生爱民、大公无私等)
2、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奋进、抗争、顽强不屈等)
六、中国神话的价值意义
1、认识价值(对于民族远古生活、历史及意识、情感、精神、性格等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2、审美价值(神秘、浪漫、雄奇的艺术之宫)3、精神价值(民族精神的鼓舞作用)
4、借鉴价值(文学创作的借鉴意义)
八、神话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1、 素材影响(不少戏剧、小说取材于神话)
2、 艺术影响(思维方法、表现手法、意象原型等对后世诗歌及小说、戏剧的影响)
第二讲:
诗经
(课外延伸:
文明古国之诗:
埃及《亡灵书》(宗教性诗集,前14世纪)
巴比伦《吉尔加美什史诗》(前18世纪)印度《梨俱吠陀》(前11世纪)
希腊《荷马史诗》(前7世纪)中国《诗经》(前6世纪))
本课重点:
1、《诗经》的性质2、《诗经》产生的地域、时代及作者3、《诗经》的结集4、春秋间《诗经》的功用5、《诗经》的流传、传授
一、《诗经》的性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自商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存目311篇,其中六篇有目无辞。
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战国时,被列为儒家“六经”之一,汉代始有《诗经》之名。
共分风、雅、颂三部。
其中“风”诗分《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国风,有诗160篇。
《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
《颂》分《周》、《鲁》、《商》三颂,有诗40篇。
这些诗作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展示了民族的情感世界,为我国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诗经》产生的地域、时代及作者:
《诗经》诗篇所产生的地域,大略在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及湖北、安徽北部等地。
其时代大多难考,大略言之,《商颂》是商代的诗,《周颂》是西周初期诗,《大雅》大部分产生在西周中期,《小雅》大多产生于西周晚期,《国风》中的大部分产生在东周。
《诗经》各篇的作者大多不可考,总地看来,《风》和《小雅》中的一部分出自民间,少部分是贵族制作;《大雅》与《颂》都是贵族的作品。
三、《诗经》的结集:
“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四、春秋间的用诗:
A、典礼仪式,演奏诗乐B、交际场合,赋诗言志C、交谈辨说,引诗明理
五、诗经的分类:
《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也有人认为应分为南、风、雅、颂四类。
“风”是“乐调”的意思,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区的地方乐
六、《诗经》的内容:
1、婚恋诗2、怨刺诗3、劳作诗4、颂赞诗5、燕乐诗6、其它
1、婚恋诗:
(1)单思的忧伤(汉广、蒹葭)
(2)暂别的相思(大车、子衿)(3)久别的思念(伯兮、君子于役)(4)热恋的欢乐(野有死麕、溱洧)(5)失恋的痛苦(江有汜、狡童)(6)男女情笃之乐(女曰鸡鸣、有女同车)(7)夫妻失欢之悲(氓、谷风)(8)爱情受阻之苦(鄘柏舟、将仲子)(9)婚嫁之歌(关雎、桃夭)(10)其它(椒聊、淇澳、新台等)(了解即可)
2、怨刺诗:
(1)政治讽谕诗(正月、十月之交等);
(2)感叹身世诗(北山、北门等)(3)怨恨劳役(东山、雄雉、何草不黄等);(4)斥责丑行(新台、南山、相鼠等)。
3、劳作诗
(1)田猎诗(卢令、大叔于田等);
(2)畜牧诗(无羊、驺虞等);
(3)农事诗(七月、大田等);(4)采集诗(芣苢、采葛等)。
4、颂赞诗
(1).民族史诗(生民、公刘、緜、皇矣等);
(2).祝福诗(天保、南有樛木、南山有台等);
(3).庆贺诗(斯干、丰年、閟宫等);
(4).赠答诗(有客、崧高、烝民、韩奕等);
(5).功德诗(甘棠、江汉、常武等)。
七、《诗经》的艺术特色:
1.淳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2.赋、比、兴手法的应用。
(朱熹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3.灵活多变的语言形式与复沓的章法。
4.丰富的语汇与和谐的韵律。
八、《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一) 开创了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抒情性)
(二) 铸成了中国诗歌的现实精神;(现实性)
(三) 奠定了中国诗歌的比兴艺术。
(含蓄性)
第三讲:
历史散文
散文时代:
历史散文:
纵横时代的民族风采诸子散文:
民族关于社会、人生的思考
一、中国散文之源:
从卜辞到《春秋》
1、中国散文的萌芽:
甲骨文、金文。
散文的产生是和文字的发展分不开的。
现在所见到的最早的记录语言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距今约三千多年。
这可以说是我国散文的萌芽。
而周代金文及《周易》、《尚书》中的记事记言文字比甲骨文更完整,并有某些生动的形象描写,这代表了我国散文发展的一个良好开端。
先秦诸子散文与历史散文,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尚书》的性质和内容: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治文集。
原名《书》,后称《尚书》或《书经》。
“书”就是著的意思,“尚书”就是“上古之书”。
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主要内容是记录帝王或执政大臣的誓辞、讲话、文告的。
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其中《虞书》、《夏书》共四篇,《商书》五篇,《周书》十九篇,共28篇。
此是今文《尚书》之数;古文《尚书》多16篇,但后失传。
今所谓古文《尚书》者,乃后人伪造。
除《周书》外,大多都是是后人的追记,《周书》则是西周到春秋前期的文献。
《尚书》是记言文之祖,对后世影响很大。
3、《春秋》的性质与内容: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大事记,相传为孔子所修。
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
记录了春秋时代二百四十二年的大事。
其文字简括、平实、含蓄、严谨。
寓褒贬于行文用字之中,故后世称“春秋笔法”。
二、《左传》:
1、《左传》的性质: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西汉以后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它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左传》与《春秋穀梁传》、《春秋公羊传》,同被称为“春秋三传”。
所谓“传”’就解释“经”的,因为古人认为这三部书都是解释《春秋经》的,故称“春秋三传”
2、《左传》的作者:
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左丘明所作
3、《左传》的思想倾向:
(1)以礼为核心的价值判断;
(2)以人为本的哲学观念;
(3)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
4、写作特点:
(一)结构严谨,线索分明,围绕中心安排材料。
(二)刻划了几个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
(三)出色的外交辞令
5、《左传》的叙事艺术:
(1)以时间为线插以交待性倒叙与后话式插叙的情节链条;
(2)以因果为系渗以道德化、神秘化因素的叙事结构;如《秦晋崤之战》87页“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
(3)以对话为主构以戏剧性、故事性的生活场景。
如《齐伐楚盟于召陵》(作品选59页)《郑伯克段于鄢》中庄公与颍考叔的对话
6、《左传》的写人:
(1)统治集团的成员是《左传》描写的主要对象。
重耳、子产等形象较突出。
(2)“闪现型”人物的塑造。
如武姜等。
(3)细节描写是《左传》写人的主要方法。
《左传》善于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在记事中写人,在写人中记事;描写人物事迹时,特别注意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例;人物性格与时代的政治标准(“礼”)密切相关,表现出明显的伦理倾向。
7、《左传》语言艺术
(1)叙述语言准确精练,生动而富有色彩,同时因简洁凝练而蕴藉含蓄
(2)人物语言表现为人物对话和外交辞令议论之辞,有的委婉从容、陈述厉害,有的辞气激切,语扶风霜,能够抓住矛盾的焦点,从分析厉害入手,说理透辟,用词雅正,是这些辞令的共同特点。
(3)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在修辞方面都大量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并采用生动的俗语、谚语和民谣。
8、《左传》的战争描写
一、调动各种表现手法记下了丰富的战争实例,力图从中探求得失成败的经验,对各次大战不同侧面的描写,反映了他对每次战事成败原因的看法。
二、善于抓住战争中主要矛盾,通过个别场面和情节的描写反映战争全貌。
三、重视人在战争中作用,用大量的笔墨描写战争中的人
三、《国语》的基本情况与文学成就
1、《国语》的性质:
《国语》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就其性质而言,乃是春秋时各国史料的汇编。
所记述的年代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前1000一前440)主要内容是通过人物的言论反映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
2、《国语》的作者:
《国语》相传为左丘明所作。
但《左传》与《国语》显非出于一人之手。
故一般认为,《国语》则是各国史料汇编
3、《国语》的体例:
与《左传》的编年述事不同,《国语》是分国记事,有点类似《诗经》的《国风》。
全书共21卷,其中《周语》3卷,《鲁语》2卷,《齐语》1卷,《晋语》9卷,《郑语》1卷,《楚语》2卷,《吴语》1卷,《越语》2卷。
4、国语的艺术特点:
工于记言,对于事件与人物活动只是评点性交待性的记述。
但往往通过人物对话,能凸现出人物的个性。
善于描写人情世态,且有虚构的倾向。
《召公谏厉王弭谤》
全文通过厉王弭谤和召公谏弭谤,揭露了厉王的倒行逆施和残酷暴虐;透露出重民反暴的思想倾向。
艺术上有两大特色:
一是形象生动的比喻。
如召公的谏词连类取譬: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用比喻表达了召公进步的政治见解。
二是语言简劲。
如第一段叙述西周末年民不堪命,国人怨谤的黑暗政治状况和厉王的残暴愚蠢及结尾的厉王拒谏,“三年乃流王于彘”,惜墨如金,辞约意丰。
(背诵)
先秦三部史书之别:
《左传》主在记事《国语》主在记言《国策》主在记人
四、《战国策》的基本情况与艺术成就
1、《战国策》的名称、作者及成书:
《战国策》尚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之名。
西汉成帝时刘向始定其名为《战国策》。
其作者非为一人,当为战国及秦汉之际纵横家所为。
后经刘向整理、汇编,得三十三篇。
2、《战国策》的内容、性质:
《战国策》主要记叙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的言论,及其纵横捭阖的斗争。
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一部分。
其记事上继《春秋》,下至秦汉之起。
作为史书,实非上乘;而作为文学读之,则实可认作先秦散文的一个高峰。
3、《战国策》的思想倾向:
(1)崇谋:
崇尚策谋。
(2)尚士:
“抑君扬士”,肯定“士”的价值,否定贵族政权与君主专制。
(3)重利:
贵利贱义,宣扬“势位富贵”,追求富贵名利。
(4)尊时:
明时审势,把握有利时机,实现其目的。
《战国策》的积极思想:
1、折光式地反映了当时的阶级关系
如《冯谖客孟尝君》写冯谖为孟尝君市义,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地租剥削,而且还反映出统治阶级中一部分人认识到了人心的向背对巩固统治的作用。
《触龙说赵太后》则曲折地反映了世卿世禄制度的衰败。
2、进一步发展了《左传》的民本思想
《赵威后问齐伎》提出了“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的观点,”《齐策四》:
“齐宣王见颜躅(zhu)曰:
躅前!
躅亦曰:
王前!
……王忿然作色曰:
王者贵乎?
士贵乎?
对曰:
士贵耳,王者不贵。
”这和《左传》的民本思想一脉相承,和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十分接近。
3、奉劝统治者居安思危,纳谏进贤,革除弊政
《邹忌讽齐王纳谏》、《庄辛说楚襄王》等篇,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值得警戒的教训。
与此同时,颂扬了一些有作为的统治者如魏文侯,赵武灵王、燕昭王等,鞭挞了一些残暴,毒辣、荒淫无耻的统治者如宋康王、齐闵王等。
4、歌颂侠义之士不畏强暴,为国家安危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
《唐睢不辱使命》对唐睢在秦庭上折服气焰薰天的秦王而保全了安陵的那种无所畏惧的胆略和气魄给予高度赞赏。
《荆轲刺秦王》对荆轲嫉恶如仇,重义轻生的壮举慷慨悲歌,备极颂扬。
4、《战国策》的散文艺术:
一、机智灵活的论说方法。
如《触讋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 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
如苏秦说齐宣王
三、细致传神的描写技巧。
1、既注意人物外貌的传神描写,又能剖析揣摩内心活动。
2、熟练使用旁白和代言法,表现人物的潜意识和个性思维。
3、采用对照法,把不同环境的不同反映加以比较,更深入体现作者的倾向性。
5、《战国策》的寓言故事:
一、动物寓言:
主要通过拟人化的方法,把动物的兽性特征与某些人的社会意识有机结合起来,含蓄地体现某种政见和哲理,自然贴切而意味深长。
如鹬蚌相争。
二、社会寓言:
把社会某一类型人物的愚蠢可笑或异乎寻常的行为用漫画的手法加以夸张,具有典型性,从而寄寓深刻的教育意义。
如画蛇添足。
三、历史寓言:
利用某些真实历史人物的言行,附会虚构的情节,从而寄寓更深刻的道理。
如惊弓之鸟。
五、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体例、思想和写作艺术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
(二)对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四讲:
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一般指先秦思想家的散文。
一、孔子与《论语》
1、孔子其人:
孔子,姓孔名丘(前511-前479),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一生从事着三项事业,一是政治活动,曾周游列国,志在实现政治抱负;二是教育事业,广收门徒,培养下一代;三是整理古籍,传播传统文化。
事见《史记·孔子世家》
2、孔子学说的主要内容: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与“礼”。
政治上强调“正名”,行为上强调“克己复礼”,人伦道德上强调“爱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3、孔子的文学主张:
(1)重视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如“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主张文质兼备,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上,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这些主张,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和文学批评都有很大影响。
4、孔子的主要贡献:
孔子的贡献主要在文化方面。
他打破了旧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开创了私家著述和私人讲学的风气,培养了大量人材,并整理保存了古代文献,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巨大贡献。
5、《论语》之命名、性质:
“论”,即论次编纂之意;“语”则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
“语”经论纂,故称“论语”。
这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及教育思想,是研究孔子及其学说最主要的文献。
6、《论语》的作者和成书时代:
《论语》成于多人之手,是孔门弟子及再传、三传弟子,陆续结集而成。
其成书约在战初期,由孔门后学纂辑。
7、《论语》在文学上的特点:
(1)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迂徐含蓄的风格。
(2)在叙事上,善于在简单的对语和行动中展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二、墨子的论辩术及其对散文的贡献
1、墨子其人:
墨子姓墨名翟,鲁人,出身于手工业,精于机械,通晓军事,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记甚略。
孙诒让有《墨子传略》
2、墨子学说的主要内容:
主要有十项内容:
兼爱、非攻、尚贤、向同、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
其思想的核心则是“兼爱”,而其神髓则是“平等”,代表了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
3、《墨子》其书:
《墨子》是先秦墨家学派的代表作,为墨子及其弟子后学所著。
书中阐述了墨子的思想,记载了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有些篇章是讲逻辑学和自然科学的。
原书有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墨子学说的4、《墨子》散文的特点及贡献
4、《墨子》散文的特点及贡献:
(1) 尚实尚质,朴野无华;
(2) 逻辑严密,明辨是非;
(3)归纳推理,类喻丛出。
贡献:
将中国哲理散文推上了论理辩说的道路。
在理论文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先秦百家争鸣,实是由墨子开始的
5、《墨子》的论辩术:
墨子的论辩方法主要是“察类”“明故”。
“类”和“故”是墨子首先发现和运用的两个概念。
“类”即类别、类比,“故”即原因、理由。
“察类”可把握事物的联系性,“明故”可探求事物的因果性。
三、孟子与其散文艺术
1、孟子其人:
孟子,姓孟名轲(前370一289),或说字子舆、子车,邹人,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裔,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权威的大师。
始而设教,继而游说从政,曾历齐、宋、滕、魏等国
2、孟子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
(1)民贵君轻论
(2)仁政说(3)性善论与良知论
3、孟子的文艺思想:
(一)音乐上,提倡“与民同乐”,认为古乐和今乐一样。
(二)诗评上,主张“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
(三)主张“知言”和“养气”
4、孟子的美学思想:
(一)肯定人有共同的美感。
(二)提出真善美结合的观点。
(三)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统一
5、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孟子》散文以雄辩见长,气势磅薄,感情充沛,辞锋犀利,善于把握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欲擒故纵。
*代表作之一:
《齐桓晋文之事》(作品选148)
*代表作之二: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155)
*代表作之三:
《鱼我所欲也》(164)
7、孟子散文的比喻和寓言:
(一)孟子长于比喻——东汉赵岐最早指出这一点。
(二)寓言多取材于社会生活,常常寄寓深切的讽喻教诲意味
四、庄子
1、庄子其人: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中期蒙人(宋),曾为漆园吏。
生活时代约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一生贫困,鄙薄富贵,拒入仕途。
为道家学派的大师。
后世与老子并称“老庄”。
唐玄宗时始封为“南华真人”。
传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庄子》今存33篇,是庄子与其后学所著。
内容包括内篇7,外篇15,杂篇11。
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著,外篇、杂篇为其门人及后学所著。
2、庄子的哲学思想:
(1)继承了老子关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并加以发挥
(2)把老子朴素辩证法加以发展成相对主义,基本思想是“万物齐一”。
(3)人生观是庄子哲学的重要内容,发展了老子的“绝圣弃知”
3、庄子的美学思想:
(1)“道”同样是庄子美学的核心。
(2)肯定合乎“道”的人为艺术,不合乎则抨击和否定。
4、庄子的寓言及成就:
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
揭露社会风气黑暗、恶劣、讽刺统治集团虚伪、污秽、鞭挞一切功名利禄的。
——《列御寇》“曹商使秦”——《外物》“儒以诗礼发冢”——《则阳》“触蛮之战”
第二类:
表现庄子对理想生势、理想人物的热烈追求和礼赞,宣扬无所待的自由理想,标举超凡脱俗的人格精神
第三类寓言阐发庄子处世哲学,多以日常生活的平常事借题发挥,寄寓深刻哲理。
这一类数量最多,意义最复杂。
如“庖丁解牛”、“痀偻承蜩”、“朱评漫学屠龙”、“庄子行于山中
5、庄子散文的风格特征
一、诡奇怪诞的构思二、雄奇开阔的意境三、变幻神奇的笔法四、异趣横生的语言
6、庄子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对许多作家受其影响,如阮籍、嵇康、陶渊明、李白、柳宗元、苏轼、辛弃疾、曹雪芹、龚自珍等人在人格精神、艺术风格、文学样式等方面加以继承与发展。
五、荀子的学说与其散文
1、荀子其人:
荀子名况,又称荀卿或孙卿,赵人。
他是战国最后的也是年寿最高的大师级学者。
韩非、李斯皆其弟子。
他生于赵,游于齐、秦,仕于楚,曾为兰陵令,后终老于兰陵令。
有《荀子》一书,今传32篇。
2、荀子的思想:
(1)在天道观方面,主张天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有自身规律,不因统治者善恶而改变;着重指出人定胜天思想;
(2)在人性问题上,主张“人性恶”;
(3)在社会观方面,主张礼法并举、王霸并称;
(4)在文学艺术问题上,强调”言必当理”,内容形式并重。
3、《荀子》的议论散文特点:
1、 论旨明确、绵密、严谨是《荀子》散文的显著特色;
2、 富于文采,讲究修辞是《荀子》议论散文的又一大特色;
4、《荀子》一书中的文学体裁:
《荀子》中主要的是论理文。
此外还有赋和诗,象《赋篇》就收有五篇咏物小赋。
这是我国最早的以赋命名的文字。
篇后附有《诡诗》,是杂言体。
此外有《成相篇》,是以民间歌谣的形式写成的政治诗,有人认为是我国鼓词之祖
五、韩非子的思想与散文
1、韩非其人其书:
韩非为韩国诸公子,荀子弟子,喜好刑名之学,而其本归于黄老。
后使秦,为李斯所害。
有《韩非子》五十五篇。
其中大部分为韩非自著,亦有他人作品杂入。
2、韩非的思想:
(1)以法为核心、以术、势为羽翼的政治观;
(2)道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客观规律的哲学观;
(3)社会历史是不断进化的;
(4)重质轻文、强调实用,反对雕饰的文艺观。
3、《韩非子》的散文:
《韩非子》的文章,大部分是政论散文,内容丰富,体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 文学史 第一 期末 复习 笔记 整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