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摘要.docx
- 文档编号:23081645
- 上传时间:2023-04-30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2.78KB
心理学摘要.docx
《心理学摘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摘要.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摘要
第一章概论
1、心理学:
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流派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构造主义心理学 19世纪后期~20世纪20年代 冯特、铁钦纳
(2)机能主义心理学 1890年~20世纪30年代 詹姆斯、杜威
(3)行为主义心理学 20世纪20年代~50年代 华生、斯金纳
(4)格式塔心理学 1912年~20世纪40年代 魏太默、考夫卡、苛勒
(5)精神分析学派 19世纪至今 弗洛伊德
(6)人本主义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至今 马斯洛、罗杰斯
(7)认知心理学 1890年~20世纪30年代 许多学者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A、观察法:
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优点:
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缺点:
(1)观察者处在被动的地位;
(2)观察的结果难于重复;(3)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还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B、测验法:
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C、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分为自然实验(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自然实验 优点:
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缺点:
实验情境不易控制。
实验室实验法 优点:
(1)可能获得较精确的研究结果;
(2)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缺点:
使实验情境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实验结果的应用将受到一定的局限性。
D、调查法:
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
问卷法特点:
比较节省人力物力;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备性;被调查者可能不认真合作,真实性受到影响。
谈话法特点:
比较容易掌握;资料的真实性不易保证。
4、学理学的学科性质:
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5、心理学的意义:
(1)认识内外世界;
(2)调整和控制行为;(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一般了解)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1、意识:
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2、意识的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3)白日梦状态;(4)睡眠状态。
3、注意:
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4、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5、意识与注意的关系:
注意与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只有被注意到的内外刺激,才能被个体所觉察,进而产生意识;
(2)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
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序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6、注意的种类:
(1)不随意注意;
(2)随意注意;(3)随意后注意。
7、生物节律:
周期性变化即节律,动物的行为,人的行为、心理活动都体现着周期性变化,这些节律称为生物节律,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人的行为与四种时间循环相联系,即人的生物节律。
8、睡眠:
人在正常情况下的脑电波为β波:
13~20cps。
人的整个睡眠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脑电波有不同的形态变化:
(1)过渡期,脑电波为α波,频率较慢(12cps);
(2)轻睡期,θ波,频率更慢(4~7cps);第三、四阶段是沉睡期,δ波为主,4cps以下;第五阶段,快速眼动睡眠。
9、失眠的类型:
(1)情境性失眠;
(2)假性失眠;(3)失律性失眠;(4)药物性失眠。
10、无意识:
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11、催眠:
是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12、睡眠与催眠两者的不同:
A、脑电波不同:
睡眠状态下脑电波是多种波形的,而催眠状态下脑电波与清醒状态相同,是β波。
B、不同状态下的心理特征不同(催眠的心理特征:
(1)感觉麻痹
(2)感觉扭曲和幻觉(3)解除抑制(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1、感觉:
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通常五官即视、听、味、嗅、皮肤五种感觉,皮肤又可细分为触觉、温度觉和痛觉。
)
2、感受性:
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是感觉阈限。
3、感觉阈限:
指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阈限又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绝对感受性指刚能觉察出最小可觉察刺激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是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差别感觉阈限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4、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关系:
(2、3)
5、基本感觉现象:
(P48)
视觉刺激:
可见光波长400750毫微米
适应:
视觉适应:
明适应暗→亮,感受性↓
暗适应暗→亮,感觉性↑
听觉适应、嗅觉适应、味觉适应、肤觉适应(适应指的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觉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
)
听觉刺激:
可听音振动频率为20-20000赫兹的声波
6、知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7、知觉的特性: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一)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影响因素:
知觉的整体性是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依赖于刺激物的结构,即刺激物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分布。
知觉的整体性不仅与对象本身的特性有关,而且取决于个体的知识经验与主观状态。
(二)知觉的选择性,指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中的对象与背景的关系通常很明显,但有时也并不清楚,可以反复变动,对象与背景会相互转换。
)影响因素:
一般强度较大、色彩鲜明、具有活动性的客体容易成为被选择的对象,容易被选择为图形。
(三)知觉的理解性,指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
(四)知觉的恒常性,指在刺激变化的情况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
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与颜色恒常性。
8、社会知觉:
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9、社会认知的过程:
认会认知实质上就是研究人们如何根据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
这一过程划分为两个子过程:
搜集、选择信息过程和整合信息过程。
(简答或名解)
社会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也像非社会信息的选择一样,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人们的先前经验会影响他对信息的搜集和选择。
信息的整合过程中有几种效应: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2)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论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3)社会刻板效应,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第四章记忆与学习
1、记忆:
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记忆的基本过程:
(1)编码,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它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
(2)保持,也称储存,已经编码的信息必须在头脑中得到保存,在一定时间后才可能被提取。
(3)提取,提取有几不同的表现方式:
回忆和再认。
3、记忆的类型:
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区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记忆,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议、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
陈述性记忆的内容可能用语言表达。
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性知识,如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
情景记忆指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
语义记忆是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有什么联系。
4、记忆系统:
记忆的三存储模型(P84)有三个不同的阶段,它们分别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感觉记忆(瞬时记忆):
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
特征:
保存时间很短,只保持几十~几百毫秒,存储形式:
视觉表象、声音表象。
(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特征:
保持时间有限,20~30秒;存储形式:
主要是声音代码;容量有限:
7±2组块。
(3)长时记忆:
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特征:
保持时间长;存储形式:
语义代码为主;容量大。
(4)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
复述是信息保存的必要条件,一切信息通过短时记忆转换到长时记忆有有效途径是进行精细的复述。
(5)长时记忆的储存与建构:
归类:
对于相关或相似的项目,无论在有序或无序的条件下呈现,都是按一定的类别组织起来记忆的。
概念体系:
各种信息在概念上有一定层次的逻辑关系时,在记忆中就会按照它们的共同特性构成一个多层次的逻辑关系时,在记忆中就会按照它们的共同特性构成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体系。
语义网络:
有些知识被组织在体系不大清楚的框架中。
综上所述,人的各种知识经验就在长时记忆中,构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网络,称为图式。
5、遗忘:
识记过的内容不能重现和再认,或表现为错误的重现和再认,叫做遗忘。
6、遗忘曲线:
为了测量遗忘,艾宾浩斯设计了节省法,根据这种方法,绘制了不同时间间隔的记忆节省图,称为遗忘曲线(保持曲线)。
遗忘曲线的规律:
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
在第一个小时内,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迅速减少,然后,遗忘的速度逐渐变慢。
(P92-93)
7、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遗忘的原因:
消退理论和干扰理论。
干扰又分为前摄干扰和倒摄干扰两种。
前摄干扰指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倒摄干扰指学习新信息对已有的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
几乎所有长时记忆的遗忘都可归因于某种形式的提取失败,信息的提取需要借助于特殊的提取线索,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条件(影响因素):
(一)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
(二)情绪和状态的依存性。
(环境上的相似性有助于或有碍于记忆的现象叫做情境依存性记忆。
)(三)情绪的作用。
(一般来说,积极情绪比消极情绪更有利于记忆。
)
8、学习:
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9、学习的分类:
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
10、学习的策略:
(一)复习策略:
(1)复习的时间:
应及时、系统、适当分散。
(2)复习的次数:
过度学习的程序达50%时效果最好。
(3)复习的方法:
可以尝试背诵;尽量调动多种感官共同进行记忆;复习策略应该与其他的学习策略协同作用。
(二)组织策略:
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
常用的组织策略有:
(1)群集即平时所讲的归类,是组织策略的一种常见形式。
(2)摘录、划线、写标题、列提纲、做笔记等学习策略的基本原理是概括、抽取学习内容的要义,建构所学内容的组织与结构。
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
1、思维:
是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2、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思维和感知觉不同,它是建立在过去的知识经验上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具有间接性;
(2)概括性,思维是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离出来加以认识的;(3)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思维和语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也正是凭借语言得以实现的。
3、思维的过程:
(1)分析和综合,这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任何思维即需要分析,也需要综合;
(2)比较,这是重要的思维过程;(3)抽象和概括,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
4、概念:
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
5、创造性思维:
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6、概念形成的过程和条件:
(一)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
人工概念是人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的概念,是赫尔于1920年首创。
概念形成过程是从许多具体事例中归纳和发现共同因素的过程,而且受到反馈的影响。
布鲁纳等人提出了概念和检验假设的过程,被试者通过对所给刺激材料的分析与综合,并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首先提出一个与目标相一致的假设,然后再根据主试者的反馈和对新材料的分析,检验和修正所提出的假设,最终形成概念,其形成模式可以概括为:
假设——假设——再假设——再检验……直到成功。
(二)自然语言概念的获得
人工概念实验研究得出的一些结论,如假设检验和信息反馈等,对于自然语言概念的获得也是适用的,儿童是通过类比归纳和理解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来获得概念的。
在日常生活中,儿童有很长一段时间把概念只当作一个具体事例的代表来使用,由于经常使用而每次又有些不同,于是头脑中便形成了一个抽象的“最优”例证。
然后在生活经验中依据这个例证来进行类比,提出自己的假设。
再经过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不断反馈,最终就可以从大量的例证中归纳出来一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从而获得了某个概念。
7、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①)问题表征的方式②无关信息的干扰③功能固着性④心向。
(P118)
8、想像:
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9、创造性思维:
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具有:
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洞察性等特征。
10、创造性的测验与鉴别:
发散思维测验比较著名的是吉尔福特编制的南加利福尼来大学创造力测验和托兰斯编制的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
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发散性思维测验。
言语测验从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方面记分;图画测验除以上三方面外,还对精致性进行记分;声音和词的测验只记独特性得分。
11、创造性的影响因素与创造力的培养:
创造性的影响因素有
(1)智力因素
(2)人格因素(3)环境因素(4)动机因素。
创造力的培养:
⑴建立目标与意向;⑵训练基本的技巧;⑶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⑷刺激和鼓励好奇心;⑸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⑹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⑺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⑻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信念;⑼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⑽促进自我管理技巧;⑾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⑿运用例子。
第六章智力
1、能力:
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智力:
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具有多种属性,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
)
2、智商:
表示人的智力水平(智力商数,IQ)。
3、智力差异:
(一)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智力的水平和智力的结构两方面。
①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②每个人智力的结构,即组成方式上也有所不同;③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形态:
稳定发展是大多数人的发展模式;有一些人表现出早熟;也有些人前期发展很慢,但大器晚成。
(二)智力的团体差异,性别、不同职业、种族之间在智力上也存在着差别。
4、智力的理论:
(选择题)
(一)智力的因素论:
①智力二因素论,20世纪初,英国斯皮尔曼,即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
②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20世纪中期以后,卡特尔,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
③智力多因素论,美国,瑟斯顿,可归为7个不同的测验群:
字词流畅性,语词理解,空间能力,知觉速度,计数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记忆能力。
(二)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加德纳。
①言语智力②逻辑-数学智力③空间智力④音乐智力⑤身体运动智力⑥人际智力⑦内省智力
(三)智力结构论:
美国吉尔福特提出,智力活动可以区分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组成为一个三维结构模型。
(四)智力的认知理论:
①智力的三元理论,即认知性智力、经验性智力、情境智力。
美国斯腾伯格,认为智力的内部构成由三种成分组成,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即认知性智力)。
②PASS模型,加拿大达斯提出。
PASS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
5、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智力测验,是法国心理学家比内和医生西蒙在1905年编制的。
6、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
(一)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序。
(二)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序。
(效度高,信度一定高,反之,则不一定。
)
(三)测验的标准化,常模是解释测验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
最常见的两种常模表示法是百分位系统和标准分数系统。
7、经典智力测验(P152-155)
8、智力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家庭间环境的影响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小,相反,遗传的影响却随年龄的增加而越来越大。
(二)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智力发展。
(三)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学校教育儿童在智力测验上的成绩有显著的影响。
是否接受教育的儿童,以及接受较好和较差教育的儿童的智力之间存在着差异,很容易得到证明。
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智力的发展,一种最明显的方式就是知识的传授。
在学校中,课堂教学的正确组织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四)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要通过学校里知识的接纳,更多的要在社会实践中实现。
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感情
1、动机:
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需要——动机——行为——目标)
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调节与维持功能。
动机的产生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即需要和诱因。
需要:
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诱因:
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地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相连的。
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朝向性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
所以,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外界的诱因,从而使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
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的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也随之减弱或消失。
2、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
动机过强或不足,都会使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
在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
3、成就动机:
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成就动机的结构及特征:
个体的成就动机含有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两种成分,成就动机有以下特征:
(1)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
(2)具有坚定信念;(3)正确的归因方式。
4、较有代表性的动机理论:
本能理论、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认知与期待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
匮乏动机是指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趋于消失。
成长动机是被高级需要所驱使的动机,是指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
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人们愿意承受不确定性、紧张乃至痛苦,以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实现。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建立在需要层次理论上,将需要分为不同的五种层次,他认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需要层次。
马斯洛认为,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从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到最高级的社会需要,构成了一个需要等级,在不同的情境下激励和引导着个体的行为。
在需要层次中,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
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性动机。
)
5、情绪: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应,称为情绪情感。
(有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外部行为三个过程)
6、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在现实生活中,情绪情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二者却存在着一些差异。
(一)从需要的角底看差异,情绪更多地是与人的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
(二)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差异,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情绪发生早,情感产生晚。
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是人所特有的,它是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三)从反映特点看差异,情绪与情感的反映特点不同。
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与外显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
情绪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基本形式,有四种基本的情绪:
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二)情绪状态有: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应激,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三)情感的种类: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做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是在认知活动中,人们认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7、情绪情感的功能:
一、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
情绪与动机的关系十分密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情绪具有激励作用,情绪能够以一种与生理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相同的方式激发和引导行为。
(二)情绪被称为动机的指标,情绪也可能与动机引发的行为同时出现,情绪的表达能够直反映个体内在动机的强度与方向。
二、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
情绪情感对于人们的认知过程具有影响作用,有积极作用,也消极作用。
适当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积极的组织功能,而不当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消极的瓦解功能。
(一)促进功能,良好的情绪情感会提高大脑活动的效率,提高认知操作的速度与质量。
(二)瓦解作用,情绪对认知操作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不良情绪对认知活动功能的瓦解上。
恐惧情绪越强,对认知操作的破坏就越大,情绪的调控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情绪的好坏与唤醒水平会影响到人们的认知操作效能。
三、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
人对社会的适应是通过调节情绪来进行的,情绪调控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
积极而正常的情绪体验是保持心理平衡与身体健康的条件。
四、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情绪是人们社会交往中的一种心理表现形式,情绪的外部表现是表情,表情作为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是人际关系的纽带。
第八章人格
1、人格: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人格的特征:
(一)独特性
(二)稳定性(三)统合性(四)复杂性(五)功能性
3、人格的结构:
包括许多成分
(一)知-情-意系统
(二)心理状态系统(三)人格动力系统(四)心理特征系统(五)自我调控系统。
人格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上述人格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会有重合,这种重合性使各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也使人格构成一个整体。
4、认知方式:
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