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教案精选.docx
- 文档编号:23081138
- 上传时间:2023-04-30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7.92KB
初二语文教案精选.docx
《初二语文教案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语文教案精选.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语文教案精选
初二语文教案精选
导语:
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是清凉可口的泉水,让人清甜解渴;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初二语文教案精选,欢迎阅读参考。
向沙漠进军 教学建议
一、结构内容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主要说明了沙漠的特征和征服沙漠、改造沙漠的方法。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4段),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
其中第1~3段指出了沙漠与人的关系,沙漠对人类危害的严重性,说明了向沙漠进军的必要性,第4段分析了沙漠危害人类的武器和方式。
第二部分(第5段至第8段),说明征服沙漠的方法。
其中第5~6段说明抵御风沙和沙丘的具体办法。
抵御风沙的办法是培植防护林,以减小风力,培植草皮,以减少沙粒的来源;抵御沙丘的办法是植树造林,以固定沙丘。
第7~8段介绍采取攻势的积极办法。
7段强调“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8段说明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是征服沙漠的治本方法。
第三部分(第9段至第13段),说明沙漠是可以征服的,并向人们展示了征服沙漠、利用沙漠的美好前景。
其中第9~10段介绍解放后征服沙漠所取得的成绩。
第11~12段说明利用沙漠造福人类的美好前景。
第13段总结全文,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是征服沙漠的可靠保证。
二、层层深入的结构顺序
全文围绕向沙漠进军这个中心,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先说明沙漠严重危害人类,揭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着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从抵御、进攻讲到利用,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景。
全文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样的结构顺序,既符合事物本身的条理,也符合人的认识规律。
三、首尾照应突出中心
课文开头介绍:
“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
”末段根据中间所说明的事实,得出“沙漠是有可能治理的”的结论。
这种写法,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更加严谨,同时内容上使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出向沙漠进军的深远意义,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课文综合运用了多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如分类别(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并逐个进行说明。
风沙进攻的两种方式,抵御风沙的两种方法),打比方(借助具体形象的事物用比喻进行说明。
武器,游击战,阵地战,波浪式),作比较(摇篮和荒漠,过去没能征服沙漠和现在向沙漠进军,不同地区的日照时间比较),列数字(沙丘的高度、速度、风遇防护林的速度的大小,湿沙层的深度,日照时间的长短)。
还有举例子,如课文在阐明“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先从人类“同沙漠不断地斗争”和“没有能征服沙漠”说起,举出国外、国内两个地区变成沙漠的例子加以具体说明。
五、巧妙自然的过渡
如第7段中的第一句“仅仅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还只是采取守势,自然是不够的”,既是承接上一段的意思,又引出下文“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该段的末一句“必须有充足的水源”,又起启下的作用。
六、修饰、限制词语的使用
例如:
“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在“大风沙袭击”前用“一次”限制,说明风沙袭击的厉害;在“打死”前用“全部”限制,说明幼苗被打死的数量之大;“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若干成绩”中的修饰词“有计划地”准确地说明了展开的攻势是多次而有步骤的;限制词“若干”说明有多项成绩。
这些修饰、限制词的使用,起到了准确说明的作用。
七、语言学习教学建议
语言特点的学习,如学生有基础,可让他们自己到文章中去找典型的例子,从中归纳出特点来。
如没有这个基础,可由教师举例,让学生来学习、体会。
辨词和综合能力训练可请几位学生先作重点准备,提出自己的看法,再由班级学生集体讨论。
《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示例一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反映沙漠化问题的材料导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初渎课文,提出如下要求。
①标记生字新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好。
②标记好段落序号,采用找中心句的方法,简要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义。
提示找中心句的方法:
一段中只有一个中心句.以短句居多,大多放段首,有时放段中或段尾。
注意陈述性的段落有时没有中心句,那就须读者综合概括。
③理清作者的思路。
④明确作者思路,并请同学们按“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进军,进军前途”这个思路将文章分成三个部分,指名说出划分的起止。
三、具体妍习
1.细读课文(1--3)段思考。
①作者提出了要向沙漠进军其原因是什么?
②第(2--3)自然段说的是什么?
起什么作用?
明确:
向沙漠进军的原因是沙漠长期以来危害人类,而第2、3自然段举了国外以地中海,国内以榆林地区为代表的两个地方受沙漠危害的情况,有根有据地揭示了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的这一点。
2.沙漠危害人类极大,而人类是否能征服它呢?
其前途会怎样?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重点研读
精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思考讨论回答。
1.作者指导人们到底采用一些什么样的方法治理沙漠?
(即怎样向沙漠进军)
明确:
从抵御、进攻到利用。
2.本部分又是按怎样的顺序说明的?
请同学们采用摘录中心句和概括法相结合的方法,列出本部分的结构提纲,然后讨论修正。
3.这一部分的开头段说明了沙漠是怎样危害人类的,文章为什么首先强调这一点?
明确:
先让读者明白抄漠是怎样危害人类,即风沙的进攻主要是“游击战”、“阵地战”这两种方式,然后有的放矢地针对风沙危害的方式采用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治理。
4.揣摩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作用。
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
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
脊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
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
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明确:
“刚”,限制说明禾苗出土时间很短。
“一次”,限制说明风沙袭击的厉害:
“全部”,限制数量之大。
“常常”、“两三次”、“点”,说明一次大风沙袭击给农民的生产和收获带来的严重后果。
就这一点讲征服沙漠刻不容缓。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本文采用的是层进式结构,条理清晰,层层推进,先说明了沙漠危害人类,揭示了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
再着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而这一部分也是按层进式结构,先说明沙漠危害人类的方式,然后针对危害的方式采用抵御、进攻到利用等治理方法;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景。
本文有很多段采用了中心句提纲挈领,逻辑性非常强。
六、作业
阅读课后《沙尘暴十袭京城》的短文.在此基础上,收集资料,了解沙尘暴袭击中国部分省市的情况,并整理,准备在下一节课在班上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检查上节课布置的作业,让学生在班上充分交流自己收集并整理好的材料。
形式:
分组交流,然后请代表向全班公布交流情况及内容。
二、回顾本文的结构和内容
三、具体研习
作者要说明“向沙漠进军”除了用清晰的思路,合理安排文章结构层次外,更重要的是作者还善于恰当地运用各种说明方法。
仔细阅读课文,看看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试从文中找出来,并简要谈谈其好处?
可相互讨论。
讨论后,明确:
1.举例子:
(例如:
课文的第2、3自然段,举了“地中海”,“榆林地区”这两个有代表性的例子。
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严重,这样使要说明的内容更明确,更具体。
课文中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和例子很多。
请大家重点掌握。
)
2.分类别:
(如:
风沙的进攻方式分“游击战”和“阵地战”二类。
又如:
介绍对沙漠采用“守势”时,又分两种方法:
①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②抵御沙粒进攻的方法二:
类等。
提示学生注意:
分类时要使用同一标准。
并以"人"为例,说明采用的标准不同,分类就不同。
)
3.打比方:
(如:
①将地中海沿岸比作西方文明的摇篮②把风沙进攻的两种方式比作“游击战”、“阵地战”。
)
4.作比较:
(如:
文章开头说:
“过去人类没能征服沙漠”。
而结尾处:
“征服沙漠的理想会实现”。
又如:
原来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而如今却有部分地区逐渐变为了荒漠。
)
5.例数字(略)
四、正确使用表示范围、程度的限制性的词语,更可准确的说明事理,做到表达严谨周密。
如“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这“敌人”的性质就模糊不清;去掉“之一”,在阐述事理上就显得有些绝对。
试指出下边各句中哪些限制性的词语是不能去掉的。
如果去掉,在表达效果上和原来有什么不同?
1.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
2.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3.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4.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5.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
五、总结
像这样的事理说明文,作者巧妙地采用层进式结构,恰当运用中心句和多种说明方法,在语言上准确使用表数量、程度、范围的修饰限制语,使文章语言准确严密,无懈可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六、布置作业(略)
谁是最可爱的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
2.掌握本文围绕中心精心选材、巧妙组材的特点。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2.学习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培养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学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和战士们的崇高精神。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本文真实地报道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
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事迹,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强烈的国际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告诉我们:
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二、结构内容
这篇通讯通过叙述志愿军战士的三个典型事例,深刻地揭示了他们的崇高思想境界,歌颂了他们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热情地赞美了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第一个事例是松骨峰战斗,具体体现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一神圣任务,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与敌人顽强战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体现了战士们意志的坚忍刚强。
第二个事例是马玉祥火场救朝鲜儿童,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热爱朝鲜人民的国际主义精神,不仅体现了战士们品质的纯洁高尚,而且具体体现了对朝鲜人民的援助。
为了展示他们崇高精神境界的思想基础,又写了第三个事例:
雪中话苦乐,揭示了战士们的幸福观、苦乐观,表现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战士气质的淳朴谦逊,胸怀的美丽宽广。
三个事例共同揭示"志愿军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个中心,表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前两个事例,从对敌人的恨,对朝鲜人民的爱的角度表现,第三个事例,着重揭示战士的心灵美,是产生前两个事例的基础。
记叙每个事例之后,都有自成一段的集中的抒情议论,感染读者,使读者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
三个事例以后的抒情议论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使读者的认识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写作特点
1.主题鲜明,选材典型
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一主题,在文章中表达得极为鲜明突出。
首先,标题以提问的形式直接切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文章的第一部分,用饱含激情的语言,扼要地明确地指出,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概括地写出志愿军战士的伟大可爱,给读者一个总的认识。
文章的第二部分具体生动地记叙了三个典型事例,即松骨峰战斗、火中救朝鲜儿童和雪中话苦乐,深刻地揭示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他们的高贵品质。
文章的第三部分,在具体事例叙述的基础上再一次强调主题,并向读者提出了热烈的希望和要求:
要意识到自己生活在幸福之中,要爱我们最可爱的人。
2.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这篇通讯在安排处理材料上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剪裁得体。
如松骨峰战斗要表现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以文章只选取这个战斗的核心部分,至于投入战斗前的如何接到命令,如何作战前动员,如何行军等都裁去了。
这个连队打到最后怎样了,后续部队又是如何接替他们堵住敌人的,也都裁去了。
文章恰当地运用剪裁不仅可以更集中地表现主题,而且也使文章更加精练。
详略得当。
文章的详略安排也是表达主题的需要,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主题更鲜明。
如写松骨峰战斗,作者详写战斗任务的艰巨:
兵力少(一个连),时间紧(志愿军"赶到书堂站时,逃敌也恰恰赶到那里"),环境险("匆匆占领了汽车路边一个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冈"),顽敌凶("三十二架飞机,十多辆坦克发起集团冲锋");同时详写了激战后战士们牺牲的各种姿式:
"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弹体上沾满了脑浆……"这些详写都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前者突出他们不怕困难,蔑视敌人,后者突出他们奋不顾身,英勇顽强。
与此相反,战斗经过却写得较略,既避免了简单重复,又使文章紧凑,不拖沓。
3.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本文以记叙为主,穿插着议论、抒情。
第一部分,作者首先抒发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又以"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设问作为记叙、议论的中心,接着用-个气势磅礴的排比句揭示了志愿军战士的精神风貌、从品质、意志、气质、胸怀四个方面进行高度评价和赞美。
为文章具体事例的叙述作了思想认识方面的提示和感情的铺垫。
第二部分,文章以记叙为主,具体叙述了三个典型事例,在叙述完每一个事例后,文章都穿插了议论、抒情。
这些议论抒情,既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又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第三部分,作者告诉人们要珍惜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
没有用单调枯燥的说教,而是用朋友的恳谈来启迪人们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感受?
quot;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
四、背景介绍教学建议
这篇通讯的发表时间距现在已经有40多年了,对于当代的初中学生来说,"抗美援朝"这一段历史是不熟悉的。
因此应该做适当的背景介绍。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放映电视系列片《让历史告诉未来》中的有关部分,借助多媒体对"抗美援朝"做一些背景介绍;如无条件,教师可依据有关资料做简要介绍,以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朗读教学建议
把这篇人物通讯当成英雄事迹来教,当成抒情散文来教,让文章内在的炽热情怀和崇高精神去打动学生。
因此,要抓好朗读,最好是老师的范读。
教师要读出激情、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这样可以达到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其效果肯定比放录音带好。
六、复述课文教学建议
这篇通讯通过三个事例刻画了志愿军的英雄群象,层次原本就非常清晰。
三个事例相对独立而又互相联系,建议通过复述故事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复述前应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思考说什么,按什么顺序说,用什么方法说,关键词语是什么等内容。
这一过程,实际是用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对课文提供的语言信息加工的过程,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
2.掌握本文围绕中心精心选材、巧妙组材的特点。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2.学习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培养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学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和战士们的崇高精神。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本文真实地报道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
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事迹,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强烈的国际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告诉我们:
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二、结构内容
这篇通讯通过叙述志愿军战士的三个典型事例,深刻地揭示了他们的崇高思想境界,歌颂了他们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热情地赞美了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第一个事例是松骨峰战斗,具体体现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一神圣任务,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与敌人顽强战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体现了战士们意志的坚忍刚强。
第二个事例是马玉祥火场救朝鲜儿童,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热爱朝鲜人民的国际主义精神,不仅体现了战士们品质的纯洁高尚,而且具体体现了对朝鲜人民的援助。
为了展示他们崇高精神境界的思想基础,又写了第三个事例:
雪中话苦乐,揭示了战士们的幸福观、苦乐观,表现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战士气质的淳朴谦逊,胸怀的美丽宽广。
三个事例共同揭示"志愿军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个中心,表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前两个事例,从对敌人的恨,对朝鲜人民的爱的角度表现,第三个事例,着重揭示战士的心灵美,是产生前两个事例的基础。
记叙每个事例之后,都有自成一段的集中的抒情议论,感染读者,使读者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
三个事例以后的抒情议论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使读者的认识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写作特点
1.主题鲜明,选材典型
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一主题,在文章中表达得极为鲜明突出。
首先,标题以提问的形式直接切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文章的第一部分,用饱含激情的语言,扼要地明确地指出,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概括地写出志愿军战士的伟大可爱,给读者一个总的认识。
文章的第二部分具体生动地记叙了三个典型事例,即松骨峰战斗、火中救朝鲜儿童和雪中话苦乐,深刻地揭示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他们的高贵品质。
文章的第三部分,在具体事例叙述的基础上再一次强调主题,并向读者提出了热烈的希望和要求:
要意识到自己生活在幸福之中,要爱我们最可爱的人。
2.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这篇通讯在安排处理材料上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剪裁得体。
如松骨峰战斗要表现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以文章只选取这个战斗的核心部分,至于投入战斗前的如何接到命令,如何作战前动员,如何行军等都裁去了。
这个连队打到最后怎样了,后续部队又是如何接替他们堵住敌人的,也都裁去了。
文章恰当地运用剪裁不仅可以更集中地表现主题,而且也使文章更加精练。
详略得当。
文章的详略安排也是表达主题的需要,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主题更鲜明。
如写松骨峰战斗,作者详写战斗任务的艰巨:
兵力少(一个连),时间紧(志愿军"赶到书堂站时,逃敌也恰恰赶到那里"),环境险("匆匆占领了汽车路边一个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冈"),顽敌凶("三十二架飞机,十多辆坦克发起集团冲锋");同时详写了激战后战士们牺牲的各种姿式:
"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弹体上沾满了脑浆……"这些详写都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前者突出他们不怕困难,蔑视敌人,后者突出他们奋不顾身,英勇顽强。
与此相反,战斗经过却写得较略,既避免了简单重复,又使文章紧凑,不拖沓。
3.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本文以记叙为主,穿插着议论、抒情。
第一部分,作者首先抒发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又以"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设问作为记叙、议论的中心,接着用-个气势磅礴的排比句揭示了志愿军战士的精神风貌、从品质、意志、气质、胸怀四个方面进行高度评价和赞美。
为文章具体事例的叙述作了思想认识方面的提示和感情的铺垫。
第二部分,文章以记叙为主,具体叙述了三个典型事例,在叙述完每一个事例后,文章都穿插了议论、抒情。
这些议论抒情,既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又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第三部分,作者告诉人们要珍惜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
没有用单调枯燥的说教,而是用朋友的恳谈来启迪人们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感受?
quot;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
四、背景介绍教学建议
这篇通讯的发表时间距现在已经有40多年了,对于当代的初中学生来说,"抗美援朝"这一段历史是不熟悉的。
因此应该做适当的背景介绍。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放映电视系列片《让历史告诉未来》中的有关部分,借助多媒体对"抗美援朝"做一些背景介绍;如无条件,教师可依据有关资料做简要介绍,以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朗读教学建议
把这篇人物通讯当成英雄事迹来教,当成抒情散文来教,让文章内在的炽热情怀和崇高精神去打动学生。
因此,要抓好朗读,最好是老师的范读。
教师要读出激情、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这样可以达到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其效果肯定比放录音带好。
六、复述课文教学建议
这篇通讯通过三个事例刻画了志愿军的英雄群象,层次原本就非常清晰。
三个事例相对独立而又互相联系,建议通过复述故事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复述前应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思考说什么,按什么顺序说,用什么方法说,关键词语是什么等内容。
这一过程,实际是用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对课文提供的语言信息加工的过程,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过程。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课时
重点:
掌握本文围绕中心精心选材、巧妙组材的特点。
难点:
学习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人物通讯,初步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及层次结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整体感知
教师组织学生简要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学生活动:
找三名同学分别复述课文中的三个事例,并分别给这三个事例拟小标题。
一方面为了让学生熟悉课文,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复述内容,学生进一步体会三个事例的选材角度的不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分析第一部分
学生活动:
齐声读第一部分,思考:
⑴第一自然段的表达方式以什么为主?
⑵第二自然段设问的目的是什么?
⑶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志愿军的特点?
明确:
⑴第一自然段的表达方式以抒情为主。
作者以无比激动的心情,抒发了在朝鲜战场上的感受。
⑵第二自然段设问的目的在于表明作者的观点引起读者注意:
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⑶作者从四个方面概括了志愿军战士的精神面貌,即品质--纯洁和高尚,意志--坚韧和刚强,气质--淳朴和谦逊,胸怀--美丽和宽广。
(四)分析三个事例。
⒈师范读第一个事例。
(播放抗美援朝歌曲,如《英雄儿女》《志愿军战歌》等,营造一种悲壮的气氛。
)
⒉学生活动:
听读、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⑴用简明的语句概括第一个事例。
⑵第一个事例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明确:
⑴第一个事例:
松骨峰战斗。
(板书)
⑵这个事例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板书)
⒊请一朗读好的学生朗读第二个事例。
⒋学生活动:
听读、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⑴用简明的语句概括第二个事例。
⑵第二个事例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明确:
⑴第二个事例:
火海救儿童。
(板书)
⑵这个事例充分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国际主义精神。
(板书)
⒌请一朗读好的学生朗读第三个事例。
(播放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烘托气氛。
)
⒍学生活动:
听读、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⑴用简明的语句概括第三个事例。
⑵第三个事例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⑶第三个事例没有交代时间、地点,也没有介绍人物姓名,是不是不符合新闻真实确切的要求呢?
明确:
⑴第三个事例:
雪中话苦乐。
(板书)
⑵这个事例充分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板书)
⑶符合,因为事例是真实的,三问三答是确切的。
没有上述交代介绍,表明无名战士正是广大志愿军战士的代表,他说的话是大家共同的心声。
⒎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作者在朝鲜前线采访中,收集了一百多个生动的事例。
但经过反复的筛选,为什么最后只用了这三个事例?
明确:
因为作者选取的这三个事例从不同侧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二 语文教案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