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的日常护理.docx
- 文档编号:23076397
- 上传时间:2023-04-30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3.98KB
婴幼儿的日常护理.docx
《婴幼儿的日常护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婴幼儿的日常护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婴幼儿的日常护理
婴幼儿的日常护理
婴幼儿日常护理的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和睡眠规律、大小便和清洁卫生照料、保持舒适的衣着和生活环境,以及生活习惯的初步培养等。
日常护理不仅关系到孩子的舒适、健康和身体发育,而且还关系到孩子的心理成长。
对孩子及时、恰当地回应和有规律地照料,会让孩子产生信任和安全感,从而有利于其情绪、社会性以及认知、智力方面的发展。
良好的日常护理是高质量照料的重要部分。
一、清洁卫生
(一)脐带护理
新生儿的脐带通常在出生后3~7天脱落。
在脐带脱落之前,不要在澡盆里给孩子洗澡,也不要给他穿连体的贴身内衣。
即使脐带脱落后,在脐部完全愈合前,也一定要保持新生儿脐部的洁净和干爽。
脐部护理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尿布不要遮盖脐部,以免尿液污染肚脐。
(2)经常检查孩子的肚脐是否有红肿和渗出。
(3)每天彻底清洁一次小脐窝,保持脐带残端干燥,加速残端脱落和脐部愈合。
(4)脐带脱落后,在脐部没有完全愈合前,也应该每日清洁小脐窝。
(5)正确的清洁方法。
用棉签蘸上75%的酒精,仔细擦拭脐窝和脐带根部,防止脐带断口与脐窝粘连。
随后再用新的酒精棉签从脐窝中心向外螺旋形擦拭,范围是直径约3厘米的圆圈。
一定要从脐窝内开始擦拭,而不是只擦脐轮外周。
护理脐部的时候要注意观察,看看是否有异常情况。
如果发现脐窝发红、潮湿,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闻起来有臭味,脐轮发红肿胀,而且用手摸起来感觉皮肤发热,说明脐部出现了感染。
婴儿还会伴有拒奶、少哭、发热、烦躁不安等表现。
如果细菌进入血循环,有可能引起败血症而危及生命,所以出现以上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
(二)洗澡和洗头
孩子的皮肤非常娇嫩,加上出汗、大小便、流口水等会对皮肤造成刺激,所以勤洗澡、洗头很重要。
经常给孩子洗头不仅可以清洁头部,预防生疮长痱子,同时也有利于孩子的头发生长。
婴儿最好每天洗头、洗澡一次,时间安排在上午喂奶之前或晚上睡觉之前。
如果在夏天,孩子又爱出汗,每天可以洗两次,这也是水浴锻炼,能促进孩子的生长发育,提高抵抗力。
1.洗头的方法
给孩子洗头时,将孩子的腿放在你的手臂和身体间,用腋窝夹紧他。
用前臂托住孩子的背部,手掌托住孩子的头颈,手指将孩子的耳郭压住耳孔,以免水流进去。
将孩子的头置于澡盆的上方。
试一下水温,确认水温合适后,右手用小毛巾蘸水轻轻洗。
洗头时一般不用肥皂,洗完后用专用毛巾轻轻擦干头上的水就可以了。
如果不慎,水流进孩子的耳朵,可用干净的棉签吸出来。
孩子的头皮上有黄痂,主要是皮脂溢出所致,洗头时不可硬擦。
需用熬过的菜籽油轻轻涂擦使之软化,然后用清水洗去就可以了。
如果黄痂比较厚,多次清洗可洗净。
擦干头发时,注意不要让毛巾蒙住孩子的脸,以免受惊吓而哭闹。
2.洗澡的方法
(1)准备工作。
放好洗澡水。
先放凉水,后放热水。
水的温度在40°C左右。
准备好一条大毛巾(包孩子用)、两条小毛巾(一条洗头洗脸、一条洗身上)、一个塑料杯、洗浴用品。
(2)具体步骤。
脱去孩子的衣服,把他包在毛巾中。
一个人托住孩子的头,另一人抱住孩子身体将其放入水中,从上往下洗。
孩子的颈下、腋下、腹股沟、会阴的褶皱处是重点。
清洗干净后,给孩子洗澡的人拿好大毛巾,托孩子头的人将孩子抱出放入大毛巾中,擦干。
婴儿长到6~7个月,能坐稳后,可以让他坐在浴盆里洗澡。
(3)注意事项。
给新生儿洗澡,除了要注意保暖和安全以外,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每次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
孩子的皮肤和大人的相比,更薄、更娇嫩,所以,每天洗澡让孩子干干净净的同时,也可能造成孩子皮肤干燥。
第二,婴儿洗澡一般用清水就可以。
孩子的皮肤外面有一层油脂,这对保持皮肤滋润、减少外部刺激和保暖都有重要作用。
不少沐浴液是碱性的,会破坏这层油脂,容易让皮肤变得干燥粗糙,而且用沐浴液反复擦身,可能形成敏感性皮肤。
(三)大小便
1.观察大小便大小便是婴儿健康的“晴雨表”,是反映孩子胃肠道功能的一面镜子。
因此,要细心观察、记录,了解孩子大小便传达的信息。
(1)小便。
婴儿每天的小便次数并不十分一致,可能每1~3个小时孔,以免水流进去。
将孩子的头置于澡盆的上方。
试一下水温,确认水温合适后,右手用小毛巾蘸水轻轻洗。
洗头时一般不用肥皂,洗完后用专用毛巾轻轻擦干头上的水就可以了。
如果不慎,水流进孩子的耳朵,可用干净的棉签吸出来。
孩子的头皮上有黄痂,主要是皮脂溢出所致,洗头时不可硬擦。
需用熬过的菜籽油轻轻涂擦使之软化,然后用清水洗去就可以了。
如果黄痂比较厚,多次清洗可洗净。
擦干头发时,注意不要让毛巾蒙住孩子的脸,以免受惊吓而哭闹。
2.洗澡的方法
(1)准备工作。
放好洗澡水。
先放凉水,后放热水。
水的温度在40°C左右。
准备好一条大毛巾(包孩子用)、两条小毛巾(一条洗头洗脸、一条洗身上)、一个塑料杯、洗浴用品。
(2)具体步骤。
脱去孩子的衣服,把他包在毛巾中。
一个人托住孩子的头,另一人抱住孩子身体将其放入水中,从上往下洗。
孩子的颈下、腋下、腹股沟、会阴的褶皱处是重点。
清洗干净后,给孩子洗澡的人拿好大毛巾,托孩子头的人将孩子抱出放入大毛巾中,擦干。
婴儿长到6~7个月,能坐稳后,可以让他坐在浴盆里洗澡。
(3)注意事项。
给新生儿洗澡,除了要注意保暖和安全以外,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每次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
孩子的皮肤和大人的相比,更薄、更娇嫩,所以,每天洗澡让孩子干干净净的同时,也可能造成孩子皮肤干燥。
第二,婴儿洗澡一般用清水就可以。
孩子的皮肤外面有一层油脂,这对保持皮肤滋润、减少外部刺激和保暖都有重要作用。
不少沐浴液是碱性的,会破坏这层油脂,容易让皮肤变得干燥粗糙,而且用沐浴液反复擦身,可能形成敏感性皮肤。
(三)大小便
1.观察大小便大小便是婴儿健康的“晴雨表”,是反映孩子胃肠道功能的一面镜子。
因此,要细心观察、记录,了解孩子大小便传达的信息。
(1)小便。
婴儿每天的小便次数并不十分一致,可能每1~3个小时对女婴:
一只手轻轻地拨开大阴唇,另一只手用水轻轻冲洗。
一定要从前往后清洗,以防止肛门的细菌感染阴道。
对男婴:
清洗时腹部也要洗到,因为他经常会尿到肚脐上甚至更高的地方。
清洗阴茎时,将它轻轻抬起,不要强行拉下包皮。
要从上往下清洗阴茎。
(5)将擦洗褶皱处的毛巾在温水里洗净、拧干,仔细清洗孩子的肛门、大腿及臀部。
洗完后,拿掉垫在他屁股底下的脏尿布,把他放在铺展开的毛巾上。
(6)用垫在身下的毛巾轻轻按压孩子的屁股,重点是褶皱处,将水分吸干。
让孩子光着小屁股待上几分钟,等皮肤彻底干爽后,再给他戴上干净的尿布。
3.大小便训练
(1)把便。
12个月之前的婴儿还没有能力控制大小便。
18~24个月的婴幼儿会展现出准备好了的迹象,有些婴幼儿可能要到30个月时才有一些表现。
大多数婴幼儿在3~4岁时能控制大便,在白天可以控制小便。
给婴儿把大小便,只要方法得当,注意时机和姿势,会更容易成功,也不会对孩子的健康和发育造成影响。
把尿的时机:
孩子有尿意时,常会表现得跟平时不一样,注意观察可以把握好时机。
比如打激灵,即身体忽然轻微颤抖,或者双腿不自觉地摆动,一般就有尿意,俗称“打尿颤”;如在睡梦中突然扭动身体,或叽叽咕咕,一般也预示孩子有尿意;还有的孩子在玩的时候,突然双眼凝视发呆,此时把尿准确率超过80%;另外,孩子一般会在刚睡醒和喝完奶15~20分钟时最有尿意。
把尿的姿势:
让孩子靠在父母的身上,呈半躺位,不要只端着孩子的大腿,让他立得过直,给其颈部和脊柱带来压力。
如果妈妈不能掌握把尿的方法,最好等到孩子颈椎硬实后再开始把尿比较方便,孩子也不会感觉不舒服。
(2)建立排便规律。
帮助孩子形成排便的条件反射可以从大便开始。
因为大便次数少,时间相对固定,排便前信号比较明显,容易捕捉时机且成功率高,也会增强妈妈对孩子排便训练的信心。
此外,大便“失控”后的“善后”工作也较难,训练好排便习惯可以减轻妈妈的工作量。
给孩子准备一个便盆,当孩子有“情况”时,妈妈及时带孩子去坐便盆,同时发出“嘘嘘”或“嗯嗯”等用力的声音来作为排便的信号。
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孩子一般就会形成习惯。
注意不要随意更改排便时间,便盆也最好放在固定位置,这样有利于孩子形成条件反射。
坐盆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造成脱肛。
一般可以让孩子坐3~5分钟,如果孩子没有便意,让他起来,过一会儿再试。
如果孩子抗拒,不要勉强他,以免使孩子产生排斥和厌倦的情绪,结果适得其反。
孩子坐盆时,父母要在旁边看护他,避免他摔倒。
(四)流口水
新生儿唾液腺还不发达,分泌的唾液较少,所以一般流口水的现象不明显。
另外,新生儿只吃母乳、奶粉或者流质食物,这些食物对唾液腺的刺激不大,所以口水分泌量就很少。
但婴儿长大些后,口水分泌量增加,添加辅食后淀粉等食物刺激唾液分泌,再加上出牙时咀嚼等对牙床的刺激等,各种原因集中在一起,可能会出现口水量大大增多的现象。
而婴儿口腔容量还小,且闭口和吞咽动作不协调,容易出现流口水的现象。
流口水是孩子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担心。
随着孩子乳牙出齐,口腔增大,吞咽能力增强,流口水的现象会慢慢消失。
但唾液中含有口腔中的一些杂菌及淀粉酶等物质,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如果不精心护理,口周皮肤就会发红,起小红丘疹。
因此,需要父母细心地护理。
具体护理方法是:
(1)注意孩子口腔周围的皮肤,每天至少用清水清洗两遍。
让孩子的脸部、颈部保持干爽,避免患上湿疹。
(2)如发现小红丘疹,需涂抹婴儿护肤膏。
(3)要用柔软的手帕或餐巾纸轻轻蘸去孩子嘴边的口水,保持干燥。
不当的擦拭方式以及粗糙的手帕、毛巾,容易损伤皮肤。
(4)为防止唾液把颈前和胸上部的衣服弄湿,可以给孩子挂个全棉的小围嘴,柔软、略厚、吸水性较强的布料是首选。
(5)在乳牙萌出期,可给孩子咬软硬适度的口胶,6个月以上的孩子可啃咬磨牙饼干,既能减少出牙时的牙龈不适,还能刺激乳牙尽快萌出,减少流口水。
(6)如果皮肤已经出疹子或糜烂,要去医院诊治。
在皮肤发炎期间,更应该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爽。
如果局部需要涂抹抗生素或止痒药膏,最好在孩子睡前或睡着后擦药,以免孩子不慎吃入口中,影响健康。
(五)卫生习惯
培养婴幼儿有良好的清洁卫生习惯是很重要的。
一方面这有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一个干净、讲卫生的孩子也会更受人欢迎。
帮助孩子形成清洁卫生习惯要从两个方面做起。
一个是给孩子建立清洁卫生的生活常规,如饭前便后要洗手、每天刷牙、饭后漱口等。
另一个是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己动手保持清洁卫生的能力,如让他学着自己漱口、洗手等。
婴幼儿的清洁卫生常规包括:
(1)每天早晚洗脸、刷牙,饭后漱口,饭前便后洗手。
(2)夏天每天洗澡、洗头,不能每天洗澡、洗头的季节要每天洗屁股、洗脚。
(3)经常剪指甲、理发,勤换衣服、鞋袜。
(4)及时擦掉脸上的脏东西,及时擦鼻涕,手脏了要及时清洗。
(5)自己坐便盆,不随地大小便,不穿开裆裤。
(六)吃手
吃手、吸吮手指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
两三个月大的婴儿会将拇指、多个手指,甚至整个小手塞进嘴里,有滋有味地吸吮,这说明他控制手的能力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
1.吃手的原因和成长意义两个月左右的婴儿吃手一般是两种情形:
玩耍、体会啃咬小手与啃咬其他东西的不同感觉;自我安慰。
在出牙期,婴儿吃手也可能和长牙有关。
吃手对小孩子而言,是有成长意义的。
一方面,孩子吃手时体会到与吃奶时不同的感觉———他在吸吮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他会吃一会儿把手拿出来看一会儿,再接着吃,这是孩子在玩耍,也是他认识自己的开始;另一方面,吃手能给他带来舒服感和安慰,情绪不好的时候,他可以通过吃手安慰自己,这表明他已经开始主动调节自己的情绪。
2.吃手习惯的坏处和纠正方法虽然吃手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养成吃手的习惯对孩子并不好。
孩子吃手时免不了把细菌吃进去,会影响肠道的健康。
频繁吃手,会干扰上下颌和牙齿的正常生长,影响牙齿的排列和咬合,容易引发口腔问题,而且还影响孩子脸部的美观。
长期吃手也会影响到手指骨骼的正常发育,并且容易造成手指脱皮、肿胀等,严重时甚至引发感染。
如果孩子对吃手形成依赖,也会影响他心理的健康发展。
所以,如果孩子吃手频繁,要耐心照顾、引导他,不要让他形成吃手习惯。
要注意多陪孩子。
孩子醒后不要让他单独留在床上太久,以免他感到无聊而把手放进嘴里,进而养成吸吮手指的习惯。
如果孩子已经有习惯吸吮手指的迹象,看到他吃手时,可以边逗他边把他的小手轻轻从嘴里拿出来,揉揉他的小手,把玩具或其他孩子喜欢的东西递给他抓握。
另外,多陪孩子玩、看书,多对他说话、唱儿歌,让孩子在玩耍中忘记吸吮手指。
如果发现孩子快长牙了,可以给孩子咬牙胶,缓解他长牙时的牙龈痒痛。
牙胶要及时、定期清洗消毒,保证清洁,也可以给孩子啃磨牙饼干。
二、睡眠
(一)适宜的睡眠环境
婴儿居住环境除了清洁、干净外,还要注意温度、湿度、光线等诸多因素。
温度和湿度是必须结合起来考虑的条件。
如果室温高、湿度低,会使体感温度增高,造成干热的感觉;而室温低、湿度高,则体感温度更低,都会引起婴儿不适。
足月孩子最舒适的室温为22~24°C,相对湿度以35%~65%为宜。
冬季使用电暖气容易造成干燥,可以用加湿器增加湿度。
夏天湿热时,可以用空调除湿,但要注意空调不要直吹。
婴儿房间光线要好,但注意阳光或灯光不要直射孩子的脸。
白天时,不必因为孩子睡觉而保持安静和室内光线昏暗。
事实上,正常的光线变化有利于孩子形成昼夜节律,而正常范围内的声音对于新生儿的听觉发展以及适应能力都是有好处的。
所以,家人可以保持平常的状态,注意避免突然的响声或尖利的声音即可。
新鲜空气对孩子十分重要。
居室在注意保暖的前提下要适当通风,这对孩子的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但要注意不要让风直吹到孩子。
(二)婴儿不同睡姿的注意事项
1.仰睡仰睡的优点是能够直接而清晰地观察孩子的表情变化;孩子平躺在床上时,身体与床接触的面积最大,有利于其肌肉的放松,也不会使内脏器官受到压迫,而且小手小脚也可以自由活动,有利于肢体的运动发育。
仰睡的缺点是长期仰着睡,孩子的头形会受到影响;仰睡的姿势不适合容易发生呕吐或漾奶的孩子,因为平躺时反流的食物容易呛入气管及肺内,发生危险。
2.趴睡3个月以前的孩子不会自己趴着睡。
趴睡的优点是孩子即使吐奶,吐出的东西也会顺着嘴角流出,一般不会吸入气管引起窒息;后脑勺不会受到压迫,容易塑造后脑勺浑圆的头型。
趴睡的缺点是,在孩子趴着睡时,口水不好下咽,容易造成口水外流。
而且口鼻容易被枕头、毛巾、被褥等堵住,有发生窒息的危险;趴睡时颈部扭曲,会形成气道阻塞,也可能出现窒息;俯卧时,孩子的手脚受压,活动不灵活,有时还会因压迫时间过长而发麻,引起孩子哭闹。
所以,如果想让孩子趴着睡,床不能太软,也不要用枕头,而且要有专人看护。
3.侧睡侧睡的优点是,孩子朝右侧睡时,有利于食物从胃顺利进入肠道,使消化过程比较顺畅;如果发生溢奶,呕吐物也会从嘴角流出,不会引起窒息;侧躺可以减少咽喉部分泌物的滞留,使孩子的呼吸道更通畅。
侧睡的缺点是,如果长期向一个方向侧躺,容易影响孩子的头形和脸形,造成两边脸不对称,所以,要经常变换方向。
另外,让孩子侧躺时,注意看他的耳郭是否向后,避免睡成“招风耳”。
(三)睡眠习惯培养
1.睡眠规律的形成到3个月左右,婴儿会渐渐形成日常作息规律。
父母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起居习惯,对他的健康成长很重要。
(1)建立昼夜交替模式。
妈妈可以通过控制卧室的光线和声音来促使孩子生物钟的形成。
早上起床的时候,妈妈把房间的窗帘拉开,让阳光照射进来。
可以给孩子一个拥抱,或者是播放轻柔的音乐让孩子自己醒来。
白天孩子醒着的时候,尽量多跟他一起玩耍,让他的房间有充足的日光。
日常的生活噪声,如电话铃声、电视音量,或洗衣机的嗡鸣声、大人走路和说话声,都不需要刻意放轻。
晚上孩子入睡前一两个小时,妈妈可以把窗帘拉上,调暗室内光线。
到了孩子该睡觉的时间,就把灯关掉,把门关好,不要让门缝透光或是传进嘈杂声。
如果夜里需要照顾孩子,也要选择暗的夜光灯,或者用手电筒,用完赶紧关上。
房间的窗帘应该厚实,避免窗外透进灯光。
(2)程序化的就寝仪式。
固定的睡前程序可由妈妈决定。
通常包括给孩子洗澡、换睡衣、讲故事、唱儿歌或是给孩子按摩,与孩子一起玩一个安静的游戏。
如果妈妈能坚持这个睡前程序,孩子就会渐渐明白,做完这一切就该睡觉了。
如果孩子知道接下来该干什么,他会更放松。
而孩子越放松,就越容易快速入睡。
此外,这个程序可以通过妈妈与孩子的互动,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
(3)训练孩子自主入睡的能力。
观察到孩子有睡意的时候,把他放在床上,让他自己入睡。
如果他开始哭,不妨让他哭一阵子,妈妈可以在一边陪伴和安抚,如抚摸他、轻轻拍拍他,但是不要抱起他。
这样连续几天,孩子便会逐渐养成自己入睡的习惯了。
当他学会了自己入睡,在半夜里醒来时(大部分孩子都会在夜里醒来好几次),也可以不依赖妈妈的帮助,自己重新入睡。
2.夜晚睡整觉添加辅食后,很多孩子饮食的营养密度已经比较高,如果喂养得好,晚上已经不需要再喂奶,具备了晚上睡整觉的条件和能力。
但有些父母习惯于晚上仍给孩子喂奶或喂水,或孩子醒来后马上抱起来哄,或不太注意培养孩子的昼夜活动规律,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培养孩子晚上睡整觉。
孩子晚上睡不安稳往往与睡眠时感到不适有关,如饥饿、被子太厚、尿布湿了或纸尿裤太紧等。
白天睡得太多、睡前过度兴奋或紧张、日常生活的变化,如出门在外、睡眠不定时、搬家、有陌生人来等,也会使孩子睡眠不安。
另外,孩子生物钟的昼夜规律不够稳定也与此有关。
要让婴儿晚上睡眠安稳,父母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让孩子白天多活动,少睡觉,这样他晚上会睡得踏实些、时间长些。
(2)晚上睡觉时,如果孩子出现轻度哭闹或烦躁不安,可以轻拍或抚摸他,使他重新入睡。
不要一哼哼就马上又抱又哄,或给他喂奶和喝水,这样会让孩子养成夜间经常醒来的习惯。
(3)给孩子安排安静、舒适的睡眠场所,室温适宜、空气清新、被褥厚薄合适,灯光较暗。
(4)睡前不要让孩子过于兴奋,每天晚上9点钟准时关灯,保持安静。
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孩子就会形成习惯。
一旦形成睡眠习惯,就不要轻易改变它。
三、锻炼和健身
(一)抚触
和婴儿肌肤相亲,能增进母子间的情感交流,安抚孩子情绪,有效减少孩子的哭闹。
另外,抚触还能促进孩子大脑发育,促进食物消化吸收、增加孩子体重,预防感冒,提高睡眠质量,等等。
在孩子出生1天后就可以开始抚触了。
一般在洗澡后、两次喂奶之间做抚触,每次10~15分钟,每天1~2次。
抚触时环境温度最好能达到28°C以上,让孩子皮肤裸露。
如果室温达不到,穿着舒适透气的小衣服也行。
妈妈先洗净双手,把孩子放在温暖柔软的大毛巾上,然后把按摩油或润肤露倒在手上,揉搓温热后涂在孩子身上,开始抚触。
抚触过程中,妈妈要面带微笑,看着孩子的眼睛,并且和孩子说话,还可以放些柔和的轻音乐,让整个过程更轻松愉悦。
抚触的顺序是:
头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背部→臀部,用力要恰当。
每个部位的动作重复4~6遍,逐渐做到连贯而熟练。
做抚触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感觉孩子有什么不对,马上停下来。
(二)空气浴、日光浴及水浴锻炼
孩子满月后,父母要经常带他到外面去晒太阳、接触新鲜空气。
让孩子接触空气、阳光和水,就是“三浴”锻炼,对孩子的健康是很有益处的。
1.空气浴让孩子的皮肤与干净、新鲜的空气接触。
空气浴不仅可以促进孩子的新陈代谢,增进孩子的食欲和睡眠,还能增强肺的功能,减少呼吸道疾病。
空气湿度、温度和气流的变化,能刺激孩子体温调节功能的发育,增强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日光浴简单地说就是晒太阳。
孩子皮肤适当接受日光照射,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而且,日光中的紫外线能促使皮肤中的一些物质转变成维生素D,帮助孩子的身体吸收钙和磷,有利于其骨骼的生长,并使骨骼和牙齿更强健,防止佝偻病的发生。
3.水浴让孩子接触水。
洗澡、洗头、洗脸也是水浴的方式,另外还有玩水、游泳等。
婴儿阶段水浴的时候要用温水,如用微温的水洗脸、洗手,用温水洗澡、洗头。
等孩子长到半岁以后,可以让他接触30°C左右的水,如夏天用自来水洗脸、洗手、玩水等,冬天可以在自来水里加少量热水来洗。
游泳虽然对孩子有很多好处,但是对水质、温度和安全的要求都比较高,没有条件的话不宜勉强进行。
四、衣着、保暖和防晒
(一)衣物和鞋子的挑选
1.适合婴儿的衣物婴儿的衣物要安全、舒适、便于穿脱照料,其次才是考虑美观。
给婴儿挑选衣物的方法是:
(1)选购标识说明完整、详细的商品。
衣服上必须注明制造厂商名称和地址、产品名称、产品型号和规格、原料的成分和含量、洗涤方法、产品标准编号、产品质量等级、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等。
(2)识颜色,辨材质。
孩子童装最好选择纯棉面料,浅颜色或色泽柔和的,并且要柔软、穿脱方便。
(3)闻一闻,辨别异味。
闻一闻童装上是否有浓重的气味。
童装中禁用可分解芳香胺染料,且不得存在异味,包括香味。
(4)挑装饰、配件和做工。
要选购简单、装饰物少的衣物。
检查衣物的拉链、接缝等是否平整,拉链及金属附件、纽扣、装饰扣等是否光滑,纽扣、各种塑料装饰件是否牢固,防止其脱落被孩子误服。
内侧有标签要拆除,以免磨伤孩子皮肤。
(5)重尺寸。
孩子套头衫领圈展开尺寸(周长)要大于52厘米;领口、帽边不能有绳带,成品上的绳带外露长度也不能超过14厘米,以免缠绕在孩子的颈部等处发生危险。
2.婴儿的第一双鞋婴儿10个月左右要开始站立,紧接着可能就要学走路了。
这个时候要开始考虑给他买第一双鞋。
孩子的脚正在很快地发育着,他穿的鞋要合脚和舒适,并且能保护他的小脚,以及方便他学习走路,买得太大或者只考虑漂亮都不合适。
给孩子选鞋,首先要考虑材质、大小和样式,然后才可以考虑是否漂亮。
孩子的鞋子材质要牢固、柔软、轻便。
棉质或者软牛皮、软羊皮制作的鞋面比较舒适和透气,布底或牛筋底的鞋底柔软舒适,安全性好。
过一段时间孩子会走后,可以穿硬底鞋,如胶底、布底、牛筋底的。
不要给孩子选化纤、人造革或者塑料材质的鞋子。
孩子的鞋要合脚。
鞋子太大或者太小,都可能影响孩子小脚的正常发育。
孩子的鞋一般要比他的脚长大概1厘米,即大人可以插下一个手指头。
这个时期孩子的脚生长速度很快,家长要经常检查鞋子大小是否合适,如果小了要及时给孩子更换。
孩子的鞋子帮要高一些,最好能包住踝部。
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走路还不稳,这样的鞋可以保护孩子不至于经常崴脚。
另外,鞋头要宽些,以免挤压脚趾,影响发育。
鞋底要有足弓设计,不仅可以保护孩子的足弓,还可以分出左右。
最好选带搭扣的鞋,既方便穿脱,又可以防止鞋带绊倒孩子。
(二)保暖
婴儿穿多少合适,主要看他是否舒服和有益健康。
厚重的衣被会束缚孩子,影响他的生长发育,使其容易烦躁,睡眠不安稳。
通常情况下,小一些的孩子,可以按照“比大人多一件”的标准穿衣;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和成人穿一样多,甚至稍微少一些,因为他们会经常活动。
而且适当锻炼御寒能力可以增强体质,不易生病。
另外,如果大人处于安静的状态,孩子处于活动状态时,孩子就要比大人穿得少;反过来,大人在活动而孩子处于安静的状态时,穿得就应该比大人多。
由于1岁以内的婴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多,但身体产热能力不足,所以,寒冷天气外出时还是应该多穿一些。
要判断孩子穿得是否合适,可以摸摸孩子的脖子和手脚。
如果孩子脖子温暖,又没有汗,说明穿得合适。
如果孩子手脚发凉,说明要加衣服。
但要注意,孩子如果发热,手脚都是凉的,就不能这样判断了。
如果孩子手脚比较热,脸红红的,额头及颈下有汗,眼睛有分泌物,说明孩子穿多了或盖得厚了。
(三)防晒
婴幼儿的皮肤尚未发育完全,抵挡紫外线的能力比较差。
而孩子又喜欢在户外玩儿,如果不注意防晒,他的皮肤容易受到紫外线的伤害,出现晒伤、过敏等问题,还可能引起疼痛、脱水、发热以及白内障等。
婴幼儿防晒可采用下面的方法:
(1)在使用遮阳伞、遮阳帽或婴儿车的凉棚的同时,也要使用适合婴幼儿的防晒霜,同时应该尽量行走或停留在阴凉处。
(2)要为孩子选择同时有SPF和PA值标志的防晒霜。
(3)如果孩子在户外运动超过两个小时,最好重新涂抹一次防晒霜。
(4)根据孩子的外出时间、阳光强度以及游玩场所来选择不同防晒指数(SPF)的防晒霜。
外出两个小时以内,可选择防晒指数为15左右的防晒霜。
外出两个小时以上,最好选择防晒指数20左右的防晒霜。
如果去海边或露天游泳池游泳,则要选择防晒指数30以上的防晒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婴幼儿 日常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