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课程纲要.docx
- 文档编号:23075002
- 上传时间:2023-04-30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1.01KB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程纲要.docx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程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数学课程纲要.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程纲要
小学数学课程纲要(六年级下册)
蔡松奎
●课程类型:
基础型课程
●教学材料: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
●授课时间:
负数3课时
圆柱与圆锥9课时
比例14课时
统计2课时
数学广角3课时
整理与复习27课时
一、课程目标:
小学数学六年级课程目标
(一)、数与代数
1.数的认识
(1)理解倒数和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的读、写百分数。
(2)比较熟练的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互化。
(3)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4)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5)会比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
(6)理解纳税、利息的意义。
(7)能区别比值和化简比。
2.数的运算
(1)能进行简单的分数(不含带分数)乘、除运算及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4)掌握比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5)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能应用比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3.正比例、反比例
(1)掌握比例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比例尺意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能掌握按给定的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掌握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互化。
(3)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意义;会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及应用。
(二)、空间与图形
1.图形的认识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会用圆规画圆。
(2)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柱和圆锥,认识圆柱的展开图。
2.测量
(1)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3)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统计与概率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复式百分数统计表。
(3)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选学扇形统计图;会懂得有关统计图的特点。
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统计图。
(4)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5)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四)、综合应用
1.有综合运用所学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2、能解决有关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掌握有关利息、税金等有关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不超过三步应用题)
3.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4.初步感受已学过的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
二、内容安排
周次
内容
1
订好科组教研和教学计划,分配好出卷工作并提出新学期要求;新课标、新教材研究。
集体备课:
按比分配。
2
订好作业格式和要求,学习教学大纲;第一单元教学中心发言。
3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谈谈“怎样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4
(1)第一单元教学总结;
(2)第二单元中心发言。
5
订好中下生辅导名单和辅导计划;参加学校教研组的活动。
6
(1)第二单元教学总结。
(2)第三单元中心发言。
7
1.集体备课:
(1)比例尺,
(2)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参加学教研组的活动。
8
1.集体备课:
复习量的计量。
2、探讨怎样上好复习课。
9
第三单元教学总结。
10
1.期中复习考查与总结。
2、订总复习计划。
11
第四单元中心发言;上好复习开路课。
12
计算测验;集体备课“数的整除”的复习。
13
1.集体备课“代数的初步知识”的复习。
2、参加学校教研组的活动。
14
谈谈“怎样复习应用题”。
15
常规教学检查。
应用题、操作题检查。
期末复习中段经验交流。
进入综合训练。
16
集体备课“几何的初步知识”。
进入综合训练。
17
期末复习完毕,进入查漏补缺。
18~19
综合练习
三、实施建议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
数学教材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
鲜明的课程意识拒绝“圣经”式的教材观,要求教师确立课程资源意识,认识到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是可以超越、选择和变更的。
教材也仅仅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不是课程的全部。
任何课程的实施,都需要利用和开发大量的课程资源。
①活用教材提供的课程资源。
尊重教材但不“唯”教材,“基于”教材又能“再生”教材。
首先,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我们要善于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将教材中静态的数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其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有差异的,我们要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在了解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的基础上调整、补充教材所提供的教材内容。
另外,教材上提供的资源有时还可以综合利用,用活用足教材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
当然,活用教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需要我们在认真钻研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②挖掘教材隐含的课程资源。
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鲜活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对于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度的加工处理,使之为教学服务。
对于那些对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有明显作用的素材,要注意用足、用够,使其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③置换教材生疏的课程资源
由于区域性和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课本上提供的素材不可能是每个地方的学生都熟悉的、感兴趣的。
尤其是某些“城市内容”素材,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是相当生疏的。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结合农村现实背景开展数学活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置换教材中生疏的课程资源。
例如,在数数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把学生带到校园外去数池塘里鹅、鸭的只数,菜地里菜的棵数,树上的果子数等等;在土地面积的计算中,我们带领学生到山坡上测量土地,计算面积,估计产量;在元、角、分的教学中,我们带领学生去商店,让学生在实际交换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用生活中对家禽的统计取代教材中对奖牌的统计;用学生上学熟悉的路线取代教材中公共汽车的行驶路线;用农村调换田地的现实取代教材中纯图形面积的计算……这些农村特有的学习素材的利用,把数学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紧密地联系起来,既感到亲切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当然,我们并非轻率、刻意地去更改教材内容。
相反,这样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虽然改变了原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但教学要求是一致的,能更有效地实现教材中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这样既体现了教材的普遍适用性,体现了教材中共同学习的领域及教材对学生的总体要求,又体现了农村小学教学中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以及实施教材过程中的灵活性,体现不同地区对教育多样性的要求。
(二)教学实施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
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3、激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一个农场里,鸡和免共22只,它们的脚共有58只,鸡和兔各有几只?
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应鼓励学生采用多种策略:
1.试误与检验:
可以让学生猜测鸡、兔的只数。
假如学生经过几次猜测之后,找到了正确答案,教师可以请他们回顾一下猜测的过程,获得一些有益的解决问题的经验。
2.列举:
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表格将“1只鸡,21只兔”一直到“21只鸡,三只兔”的所有情形下的脚的数量列举出来,从而解决问题。
3.寻找规律:
可以在让学生列举部分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表格中寻找规律以解决问题。
4、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六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与第一学段的学生相比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一)注重对学生教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
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
对参与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考察。
对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评价,应从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等方面考察。
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和问题情境,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
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平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
成长记录中的材料应让学生自主选择,并与老师共同确定。
例如,在对综合应用部分进行评价时,学生可以利用成长记录袋收集以下资料,以反映自己的探索过程与取得的进步:
(1)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
(2)收集的有关资料;
(3)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过程;
(4)活动报告或数学小论文;
(5)解决问题的反思。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学段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遵循《标准》的基本理念,以本学段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标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应当强调的是,学段目标是本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
对此,教师可以选择推迟作出判断的方法。
如果学生自己对某次测验的答卷觉得不满意,教师可鼓励学生提出申请,并允许他们重新解答。
当学生通过努力,改正原答卷中的错误后,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第二次答卷给以评价,给出鼓励性的评语。
这种“推迟判断”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
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这种“推迟判断”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评价应结合实际背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对概念、公式和法则的评价应当更多地关注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
(三)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考察:
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结果;是否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例如,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本学段的学生在自主性和独立性方面比第一学段相对加强。
因此,在评价学生学习时,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让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
评价方式应当多种多样,既可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也可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方式。
每种评价方式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应结合评价内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学生的进步历程。
教师可以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业的认真程度,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和合作交流的技能四个方面进行考察。
例如,可以从作业中了解学生计算技能掌握的情况,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学习的态度,从成长记录中了解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小组讨论中了解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技能。
(五)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
在呈现评价结果时,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性描述为主的方式。
定量评价可采用等级制的方式。
定性描述可以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
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六年级 数学课程 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