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蚁》教学实录.docx
- 文档编号:2307272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0.87KB
《囚蚁》教学实录.docx
《《囚蚁》教学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囚蚁》教学实录.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囚蚁》教学实录
《囚蚁》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
课文内容:
这是一篇以生动、富于童趣的语言记叙了作者的一件童年往事:
童年时曾经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可以由人来饲养,由于喜爱蚂蚁,便开始了饲养蚂蚁的尝试,没想到第一次饲养导致了蚂蚁的丧命,第二次饲养以蚂蚁的全部逃走而告终,从而促进作者明白了“自由可贵”的道理。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里流露出兄妹俩浓厚的好奇心,使我们感受到了童年时代的纯真和感悟生命真谛的美好。
编写意图:
1、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的美好、发现的快乐。
激发学生从读一本书到读多本书的兴趣及求知欲望。
2、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尝试运用。
学情分析:
1、故事线索清晰,贴近学生生活主,学生初读后,基本能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第一次养蚂蚁的做法“囚”意明显,学生很好理解,第二次养蚂蚁的做法满是爱意,为什么也是囚?
学生理解有难度。
2、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学生已经比较熟悉,但在呼应开头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感悟、体会、观点,是小学生作文向初中作文过渡的衔接点,应该渗透。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
理解“窸窸窣窣”、“突发奇想”、“兴致勃勃”、“惊惶不安”、“无所不能”、“平心静气”、“威风凛凛”、“若有若无”等词语。
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以两次囚蚁为重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感悟“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可贵”的道理。
学习作者首尾呼应及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尝试运用。
3、拓展阅读,扩大学生阅读面。
教学重点:
以两次囚蚁为重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感悟“没在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和妹妹第二次养蚂蚁的过程满是爱意,为什么也是囚”。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激情引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
在平时看似平凡的生活中,也常常会有许多新奇的发现。
记得吗,作家王蒙睁开发现的眼睛就发现透明无色的水在不同的海域就有不同的颜色,九岁费奥多罗夫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竟然发现了生命胚胎发育的规律,那么著名作家赵丽宏在五岁时她发现了什么呢?
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课文《囚蚁》,(师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2、囚是这课的生字,它是会意字,所谓会意字,是通过它的字形去猜测或体会它的字义,同学们想不想试一下?
生1:
就是把人关在一个封闭的牢房里,没有自由。
师:
哪里像一个封闭的牢房。
生:
就是那个口。
师:
还有哪个同学愿意猜测一下?
同学们不要拘束,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生2:
我认为就是把一个人关在一个密不透风的封闭空间里,他没有自由。
3、指导书写生字。
师:
我们在写这个字里要注意,这个字虽然很简单,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个外边的口是个像个完全封闭的空间,我们在写的时候这个口在封紧,自己在生字表里把这个字写一遍。
这个字可不可以组几个词给我听听看?
生:
囚禁。
囚犯。
师:
囚蚁是什么意思呢?
(
生:
把蚂蚁关起来。
师:
真不错,同学们能够根据我们汉字的构字特点,来记住它的字形并且了解它的字义,学习能力真不错,那么其它字词同学们掌握怎么样。
我们来读一下。
二、自学交流
1、检查词语:
饲养遗憾饼干屑安乐窝突发奇想无所不能安安静静
窸窸窣窣惊惶不安平心静气兴致勃勃威风凛凛
指导读好“窸窸窣窣”。
师:
指导这个词再读一次。
它是个象声词,在课文中它是描写谁发出的声音,这两个字比较生僻我我们再把它读两次。
2、检查课文主要内容。
同学们字词读得非常好,那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迅速地浏览一遍课文。
师:
好,我想听你说一下。
生:
作者小时候认要所有的动物可以由人来饲养,也可以养大,在五岁时和妹妹捉蚂蚁到玻璃瓶里,15只蚂蚁全死了,第二次找来一个火柴盒把蚂蚁放进里面,扎一些小洞,把稻草剪碎后放进火柴盒,还给它们饼开屑,可后来蚂蚁全逃了,作者从中明了道理。
师:
她基本上按课文的顺序,把文章中相关的词句进行了一个提炼和小结,说得比较清晰的。
我再请个同学看看。
生:
作者小时候认为所以动物可以由人来饲养,在五岁时和妹妹突发奇想把蚂蚁关进玻璃瓶里饲养,把瓶盖旋紧,结果过不久蚂蚁死了,第二次她又把蚂蚁放到火柴盒里,结果蚂蚁会逃了,于是从试验中作者明白了没有什么比自由的天性更可贵的道理。
师:
刚才这个同学的发言也比较清晰,但是我觉得,在我们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说它的过程可以拣重点来说,比方说第一次养蚂蚁,蚂蚁全死了,第二次养蚂蚁,蚂蚁全逃了。
我们可以抓重点词来说。
在两个同学的发言中,我发现有一个细节可能忽略了,她首先认为所有的动物都可以由人来饲养,那干嘛去养蚂蚁呢?
这个地方我觉得漏了一个环节。
请你补充一下。
,
生:
因为作者对蚂蚁特别有好感。
师:
特别有好感,而所有的动物在她的眼里可以由人来饲养。
所以她想把自己最喜爱的蚂蚁饲养,让它长大。
让我们来归理下。
看板书:
第一次养蚂蚁死
由人饲养自由生活
养蚂蚁逃
师:
童年时她认为所有的动物都可以由人来饲养,于是选择喜欢的蚂蚁来饲养,第一次养蚂蚁,蚂蚁都死了,第二次蚂蚁,蚂蚁都逃了,从而明白了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可贵。
3、质疑:
师:
这篇作文的思路,叙述顺序都清楚了,那么你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地方让你特别感兴趣,或者有疑惑?
生:
为什么是囚蚁?
生:
为什么第一次蚂蚁都死了,第二次都逃了?
生:
两次试验有什么不同不处?
生:
为什么要做第二次试验?
生:
这个结论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师:
同学们刚才的提问都非常有价值,那我们把它归理一下,就会发现,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都必须回到课文中的试验过程,那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是讲这个问题?
三、深入探究
1、请大家默读3-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和妹妹是怎样养蚂蚁的,为什么说它们是囚蚁,找到相关的语句并写下自己的批注。
2、生自学课文,圈点批注。
3、交流。
探讨第一次养蚂蚁的过程。
师:
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和妹妹第一次是怎样养蚂蚁的,谁来给我们讲讲?
请你来讲?
生:
读“找一个有盖子的玻璃药瓶,然后将蚂蚁捉到瓶子里,我们一共捉了15只蚂蚁,再旋紧瓶盖。
”从“旋紧”这个词可以看出,作者和妹妹将里面变成一个密不透风没有空气的地方,蚂蚁就没有透气的地方,就没有新鲜的空气。
师:
那也就是说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下,她是怎么样养这只蚂蚁?
是把蚂蚁都怎么样?
生:
关在里面。
,
师:
还有吗?
生:
我从“便旋开瓶盖投进一些饭粒”,“投进”体会到作者养蚂蚁没有经验,饭粒那么大,蚂蚁那么小。
蚂蚁吃起来根据不方便。
师:
哦,你感觉作者第一次养蚂蚁没有经验,那么大的饭粒就往里投。
还有吗?
生:
我从“只见它们不停地摇动着头顶的两根触须,急急忙忙地在瓶子里上下来回地走动,似乎在寻找什么”蚂蚁被关在一个瓶子里,它们很焦急,它们在寻找从瓶里的出路。
师:
你现在在给我们讲的是蚂蚁在瓶里的反应,我现在在问什么问题:
和妹妹是怎样养这只蚂蚁的。
我们现在要关注的是作者和她妹妹的行为。
刚才同学们在第三自然段当中找到了她们第一次养蚂蚁是蚂蚁放在玻璃瓶里,旋紧瓶盖,把它们关在里面。
我请个同学来把她们的做法读给我们听听。
生读:
找一个有盖子的玻璃药瓶,然后将蚂蚁捉到瓶子里,我们一共捉了15只蚂蚁,再旋紧瓶盖。
我想它们大概是饿了,便旋开瓶盖投进一些饭粒。
师:
好。
第一次养蚂蚁的结果是15只蚂蚁全死了,是不是?
那作者就开始了第二次养蚂蚁,第二次养蚂蚁又是怎么养的?
探讨第二次养蚂蚁过程。
生:
怕它们再闷死,我命令妹妹用大头针在火柴盒上扎出一些小洞眼和从保暖用的草窝里抽出几根稻草,用剪刀将稻草剪碎后装到火柴盒里,我和妹妹还放进一些饼干屑。
从这里体会到作者很细心,和第一次更加为蚂蚁着想,把蚂蚁照顾得无微不至。
师:
在火柴盒上扎一些小洞眼,把稻草剪碎装到火些盒,还放进一些饼干屑这是作者和妹妹在进行第二次养蚂蚁试验,那第二次和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生:
第一次是把蚂蚁放进玻璃瓶里,旋紧了瓶盖,没有空气,第二次扎小洞,体现了作者的细心。
师:
那二次比第一次考虑得更周到,还有吗?
生:
我从从保暖用的草窝里抽出几根稻草,用剪刀将稻草剪碎后装到火柴盒里,作者十分细心,因为稻草十分长,作者剪碎,这样蚂蚁住得十分舒服。
师:
考虑得非常周到。
生:
这一次还放进一些饼屑,可以让每一只蚂蚁都可以吃,上一次是放的饭粒,饼干屑更适蚁吃。
师:
可见这一次比上一次的做法更细心,那我们来配合读这一次的做法:
师引读:
怕蚂蚁们再闷死——生读“我命令妹妹用大头针在火柴盒上扎出一些小洞眼,用来透气。
”
师引读:
怕它们冻着了——生读“我从保暖用的草窝里抽出几根稻草,用剪刀将稻草剪碎后装到火柴盒里,这样,我们的蚂蚁客人就有了一个又透气又暖和的新家了。
”
师:
怕它们饿着了——生读“我和妹妹还放进一些饼干屑。
”
师:
我们对蚂蚁可——生说:
关心,可细心,可为它们着想了。
处处体现了我们对它们的关爱。
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还从哪儿流露了这种关爱?
生:
我从后面的“把耳朵贴在火柴盒上,火柴盒是比较脏的。
作者贴在火柴盒上听蚂蚁的动静,一点都不怕脏。
师:
这个贴让人感觉很亲近。
生:
我从夜深人静时听,感觉到作者很晚熬夜听蚂蚁的动静。
师:
为什么熬夜听?
生:
怕它又象第一次一样死了。
师:
听是为了看蚂蚁是不是活着。
会不会发生第一次的惨剧。
生:
我从平心静气地听体会到。
因为如果声音大的话,蚂蚁可能会打扰所以从这句话体会到对蚂蚁的关爱。
师:
我们一起来把她对蚂蚁的亲近之情,关切之意读出来,大家练读。
学生自由读。
“但可以用耳朵听,把火柴盒贴在耳朵上,可以听见它们的脚步声,这些窸窸窣窣的声音极其轻微,必须在夜深人静时听,而且要平心静气地听。
”
指名读。
师:
什么叫平心静气地听?
生:
不躁动,心平气和地听。
师:
连大气也不敢出,这样细心地考虑能不能表现出来。
生读。
师指导读好这段话。
(声音要小)
出示这句话:
在这若有若无的微响中,我仿佛已看见那些快乐的小蚂蚁正在长大,它们长出了美丽的翅膀,像一群威风凛凛的大蟋蟀……
这句话放在这儿表现什么,传递什么?
生:
对未来的憧惊。
师:
她通过自己的饲养,蚂蚁们能长出美丽的翅膀,像一群威风凛凛的大蟋蟀。
师:
虽然只是一种期待,对未来的一种想象,并不是真实的存在。
但在这里,作者的虚实结合,让自己的关爱之情更加细腻,更加有情趣,更加丰富,让我们共同畅想它们的未来。
师生共同读这段话。
师:
处处传递对它们的关爱,为什么还说她们在囚蚁呢?
生;它们没有自由。
师:
文章中哪些语句说蚂蚁没有自由。
生:
读“它们不停地摇动着头顶的两根触须,急急忙忙地在瓶子里上下来回地走动,似乎在寻找什么……”我从它们的表现可以看出。
师:
(课件出示)
师:
它们在寻找什么?
(找出路)
师:
找到了吗?
(没有)
师:
它们惊惶不安地在瓶里奔跑……,是什么让它们惊惶不安?
这是一个陌生的环境,没有空气了,呼吸都很困难了,它们在用自己的语言喊什么?
生:
快救我。
放我出去。
救命。
这是哪里?
师:
这15只蚂蚁它们原本在路边排队,搬家,觅食,嬉戏,甚至博斗。
现在突然被关进了陌生的环境,它们在里面——生读(不停地摇动着头顶的两根触须)急急忙忙地在瓶子里——生读(上下来回地走动,似乎在寻找什么)它们多想找到出口啊,可是怎么找也找不到,于是,它们更加——生读(惊惶不安地在瓶里奔跑)它们向每一个光亮处跑去,可是这透明的玻璃已经冷冷地将它们与外界隔绝开来,它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囚蚁 教学 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