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尚寨民俗文化.docx
- 文档编号:23070618
- 上传时间:2023-04-30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4.36KB
镇远尚寨民俗文化.docx
《镇远尚寨民俗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镇远尚寨民俗文化.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镇远尚寨民俗文化
镇远尚寨民俗文化
——她是一块神奇绣人的原始宝地;是一处从未开发的幽古秘境;是一个独具魅力的奇特民族;是一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战军。
镇远尚寨民俗文化
镇远尚寨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唯一的土家族自治乡。
没有成立土家族自治乡的三十多年前,走的是一条崎岖坎坷、乱石磷峋、荆棘丛生的羊肠小道。
一条数十米长石板、卵石镶嵌的古街;那山峦迭嶂、沟壑纵横、莽林苍翠、鸟兽飞行的自然景象;那如晨星散布在山腰、峡谷、平坝上的土家山寨;那衣着民族服饰、饱经风霜和生活磨难的土家男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尚寨土家族自治乡。
这是党的民族政策在尚寨的光辉闪耀;是国家对尚寨土家人夙愿和权利的尊重;然而,在尚寨土家人欣喜若狂庆幸这万紫千红的武陵苗岭山区引来一花独放之后,给山外人留下了多少悬念和遐想。
若干年后的今天,当年的期盼驱使我着力去揭开尚寨这支独居深山的土家人那“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神秘面纱。
镇远尚寨民俗文化
尚寨乡位于镇远县城北部50公里处的高寒山区。
高山、丘陵、峡谷、河流、河坝等复杂地貌构成了16平方公里乡域;7517亩农田耕地在沟壑、山坡编织着明镜似的田园和梯土,装点着秀丽的山川;以乡政府所在地尚寨河为轴心,把全乡尚寨河、律令、丰收、大河、杨柳塘、苗屯6村及65个村民组、100多个村寨紧密地连接起来,编织成星罗棋布的村寨网络;居住在村寨里的1800户农家组建了一个有独特文化和不同风格的小社会;农舍中世代生息繁衍至今的8000多土家人用聪明的才智和勤劳的双手托起了整个尚寨的天地和这片圣土上的土家民族。
尚寨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由于地貌奇特,高差悬殊,具有“高山平坝不一样,阴坡阳坡差得多”的主体气候特点。
虽然尚寨地处高寒山区,但受中亚大气暖流调节,仍然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秋温凉,雨量充沛,适宜人类生存和农作物生长。
每当阳光明媚、万紫千红的春季来临,一轮红日从东边山巅上升起的时候,那火红的朝霞喷薄而出,变幻出斑烂绚丽的色彩,把土家山寨照耀得娇艳妩媚、绚丽多姿。
人们披着晨曦走出山寨,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到了骄阳似火、天高云淡的夏秋季节,这里时常晴雨交替,风云变幻。
一阵滂沱大雨过后,山岚明净,云雾缭绕,闪光的长虹在峰顶飞架,五彩云霞在天空飘荡,一幅美妙的图画展现在土家山寨的头顶。
我由衷地敬佩尚寨土家人的祖先,他们慧眼识宝地,竟然会把这片彩云常驻的地方选作自己世代赖以生存的理想家园。
但愿土家人热爱、珍惜自己的家园,把他建设得更加美好。
我心中这样祈祷并默默地祝福他们。
镇远尚寨民俗文化
土家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湘、鄂、川、黔接壤的周边地区,西南诸省有少量土家人散居。
然而在贵州高原上定居的土家人犹为稀少。
土家人本民族称“毕兹卡”或“贝基卡”。
春秋时期被称为“巴人”。
秦汉时期被贬谓“武陵蛮”、“五溪蛮”。
宋代始称“土蛮”、“土民”、“土夷”,至元代定名为土家族人。
很久以来,一团疑云时刻在我的脑海里翻腾。
为什么在武陵山和苗岭相连的黔东镇远尚寨的偏僻山乡会有一支孤独的土家部族世代扎根生息于此?
为什么土家文化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没有被冲刷殆尽,且传承至今?
为此,我查阅了大量有关土家族的资料,走访了尚寨的土家老人,终于找到了这支独立土家部族的历史根由及龙脉。
明末清初时期,中原及江南一带烽烟四起,战乱不休,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处在水深火热中的江西大批汉民为脱离苦海,寻求活路,被迫离乡背井,举家西迁到边远荒芜的湘、鄂、川、黔边域。
他们大多数人在土家族聚集的湘、鄂西部地区定居下来,少数人向贵州东部迁徙。
尚寨土家族祖辈西迁有几种说法。
据《镇远县志》载《溪州铜柱记》中所述:
“六福三年正月十九日,溪州刺史彭士裎与王姓归明。
”即彭、田、覃、龚、向五姓,来源于江西青州,同徙的还有李、张、王等姓的人。
又据尚寨铜锣溪几位老人介绍,尚寨土家族是从江西吉安而来,先移居湘、川边境,后入黔到思南、石阡,再迁居镇远大地上庄至尚寨铜锣溪。
另据李姓家谱记载,尚寨土家族来自江西南昌丰城县南门外李家井,远移贵州石阡、转思南,后至镇远大地上庄。
李姓的28个字辈中的文字辈先祖在上庄生二子,老大随父住上庄;老二随母迁尚寨铜锣溪。
老二生八子,七房有后,故称“七大八房”,并主祠堂,竖有七大块石碑铭记,至今依然在风雨中挺立。
尽管尚寨土家族迁徙的说法不一,但他们的祖辈是汉人,从江西而来。
在与湘鄂西部地区的当地土家人在漫长的劳动、生活的岁月中逐步融为一体,演化成真正的土家族人延续至今。
尚寨土家人祖辈生活坎坷、悲惨,徒步跨越千山万水的漫长迁徙更是艰辛凄苦。
但是,他们把江南内地的汉族文明和文化带到了人迹罕到的黔东大山深处,却是一个了不起的惊人壮举。
尚寨土家人将永远铭记先人的不朽功绩。
走进尚寨,巧逢一对新婚夫妇办喜事,迎来送往,吹吹打打,鼓乐喧天,鞭炮炸响,热闹非凡。
强烈的好奇心使我了解了尚寨土家族浓郁的世俗风情,尤其是独具特色的奇异婚礼。
土家族实行包办婚姻。
未婚男女青年一般可与外族青年通婚成亲。
但大多数在本族各姓间联姻。
唯有尚寨乡曾经结为兄弟的李、刘、罗、黄几姓人家之间禁止通婚。
尚寨土家族联姻依次有五个程序:
首先是求婚。
男方父母选中谁家女子后,请两个媒人带着礼品,各拿一把雨伞到女方家说亲。
媒人到女家后,把伞倒放在大门外,若女方家收下媒人带去的礼物,并将伞竖起,表示同意开亲。
否则表示拒婚。
媒人第二次再去时,女方家将伞拿进卧房,并杀鸡款待,表明女方同意这门亲事,媒人速回男方家报喜;二是定婚。
求婚事成后,男方速备酒肉衣物等礼品到女方家讨“八字”,叫做定“乾坤”,即男“乾”女“坤”。
男女双方把生庚时辰交给算命先生进行“合庚”,即“合八字”。
若男女双方出生年庚具佳,即可定婚放鞭炮,俗称“打炮火”。
定婚选双日忌单日。
定婚这天,男方请人挑酒肉、糍粑、新衣、银饰、红烛等四担礼物随媒人送至女方家,女方鸣鞭恭迎,亲邻围观道喜。
男方礼物分送女家及亲戚。
女家设盛宴款待媒人、送客及亲朋好友。
饭后女家又放鞭炮送客返程;三是拜年,又称打节。
男方大年初一挑上猪腿、糍粑、面条、糖果等礼物去女家拜年。
女方父母送钱为礼,女青年送男青年两双新布鞋。
拜年时,女青年避而不见男青年,婚前年年如此,直到结婚为止;四是结婚。
土家人有句俗语:
“养女不养老,不是填房就是小。
”解放前男女十四、五岁就订亲结婚。
解放后,此陋习破除。
男方提出结婚的当年,要用一只带猪尾巴的后腿去女家拜年。
女方如愿意,便把猪尾巴留下。
如不愿意则将猪尾割下用红纸包好,放在送给男方的布鞋里退回,待来年再定。
婚前,男方要把“压庚钱”用箱子装好送至女方家,并请先生“择期看日”,先生将何日接客、过礼、开剪、结婚等事项用红纸包好送给女方,照此办理。
女方按吉日缝制织花被面和挑花刺绣嫁装,称“开剪”。
出嫁时,姑娘要唱“哭嫁歌”。
若不会哭嫁,会被人耻笑。
哭嫁时间7至10天,有的长达半月。
要哭得声泪俱下、如醉如痴、感天动地。
这样的新娘被视为聪明能干,善良贤惠,受人敬佩。
男方迎亲叫“过礼节”,请人挑上各种礼物在媒人带领下送到女家。
新娘换上新郎送的嫁衣,由两位伴娘扶到中堂拜祖宗、拜父母,然后坐在嫁妆上哭嫁。
此时,新娘当姑娘时的独辫,绾成发髻,罩上网丝,扎上红头绳,插上银簪,包上丝帕。
出门时披红插花,开脸打粉,绞去脸上汗毛,勾眉成一弯新月,实在是如花似玉、美若天仙。
与同寨姑娘依依惜别。
新郎派来花轿,行开门礼,备有背亲带、护身带、压轿米、照轿油、露水衣、露水帕、露水鞋等物,要杀公鸡洒血绕轿驱邪,用猪头和鸡到土王庙供奉菩萨。
然后,接亲队伍抬着花轿敲锣打鼓、奏乐鸣炮,一路欢腾浩荡地朝新郎家奔去。
到了新郎家门口,圆亲娘接新娘下轿,从七星灯上跨过。
到了中堂,新郎新娘身披红布,脚穿踩堂鞋,拜天地、拜祖宗、拜父母、夫妻对拜。
然后入洞房,同吃圆亲饭,喝交杯酒。
新娘兄弟于次日穿草鞋赶到男方家喝赶脚酒。
新郎用一匹红搭在肩上,亲朋好友分别给他头上插状元花。
新郎新娘向道喜宾客敬茶,宾客要往茶盘里丢茶钱;五是回门。
新娘回门有“三天回门当日转,九天转脚宿三晚,一月转脚宿九晚”之说,故时间不限。
新郎须带上各类礼品随新娘同去省亲,回敬长辈。
早去晚归,不能留宿。
土家族夫妻离婚是双方感情破裂后写“修书”。
修赔数额是“男三千,女八百”。
如男方提出离婚要赔女方三千元作补偿,女方提出离婚要赔男方八百元作补偿。
由双方请人作证,办完手续了结。
尚寨土家族沿袭包办婚姻制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设置了极大障碍,他们常用歌声表达内心的不满和反抗:
“姐到娘家一十六,埋怨高堂老父母,儿女婚姻终身事,偏偏不能自作主。
”对媒人十分痛恨:
“媒人嘴皮薄,会讲又会说,活的讲得死,死的讲得活。
”如今,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变迁,这种包办婚姻制已逐渐改变,男女青年渴望自由恋爱组建美满家庭的夙愿正在实现。
尚寨土家人不信奉儒、释、道三大教。
只是按照本民族意愿祭祀土王,敬奉土司。
每个村寨都建有土王庙,每月农历初一、十五和过年,家家户户扶老携幼,带着各类供品到土王庙烧香化纸,作揖跪拜,虔诚祈祷。
现在的尚寨乡境内仍保存较完好的祭祀场所有禹王宫、凉天桥、朝阳庙、飞山庙,俗称一宫、一桥、两个庙。
古寺庙内敬奉土王的大型祭祀活动三年一次,除念经祷告,祈神保佑外,还举行唱歌、跳舞、吹唢呐、演傩戏等多种娱乐项目,如同汉族赶庙会一样,十分热闹。
在尚寨土家族的日常生活中,祖辈遗留下来的许多禁忌束缚人们的行为。
如正月初一、十五不准挑水,女人不得走亲串寨。
二月初一不准进山,进山闯破麻雀窝,惹得麻雀损坏庄稼。
三月清明不准放牛,放牛牛打青,爱跑吃阳春。
“谷雨”不用水牛耕地,否则水牛会生骨水疮。
“立夏”不用黄牛耕地,否则黄牛要生软骨病。
“立秋”不进田,否则稻谷遭秋风。
妇女怀孕后,家具不能搬动,墙壁不能钉铁钉,房前屋后不能乱挖土,丈夫不能抬棺材,否则胎儿会流产或变成怪胎。
人死在外,尸体不能抬进屋,野鬼不能见家神。
中草医和民间艺人不能吃狗肉和五爪动物,否则行医献艺不灵。
如今这些祖传禁忌有的仍旧保留,有的已经废除。
尚寨土家族的丧葬习俗是民风民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它兄弟民族的丧葬习俗虽有相似和不同之处,但过程完整有序,极富特色情趣,能深切表达对逝者的悲痛和哀思。
丧葬一般有下榻、入棺、哀悼、安葬、守墓等环节和程序。
下榻是指病人临终前要口含茶叶,以免在黄泉路上口渴喝浑水(迷魂汤)迷失方向,难过奈何桥。
人落气后,拿一个升子扑着垫死人的脚,儿子跪在地上烧落气钱。
随后给死者洗身、穿寿衣寿鞋,青帕包头,五色麻线缠腰,停放中堂,脸盖纸钱,脚头点青油灯,身盖红布寿被。
入棺是将棺材(又称寿方)清抹干净,铺上垫被,放入死者,用灯草或死者衣物塞满四周。
死者头下垫一内装大米的白布三角枕头,手边放装炒糯米白纸袋,算是给死者黄泉路上准备的干粮。
另放一块白毛巾给死者擦汗。
亲人依次瞻仰遗容后封棺。
哀悼是死者入棺后屋中设灵堂牌位。
请丧事先生写对联贴上。
男死者的对联:
“手持竹杖三更凉,身披孝衣午夜寒。
”女死者对联:
“手执桐杖三更凉,身披麻衣午夜寒。
”竹、桐分别指父、母。
亲友凭悼送悼钱,夜晚唱“孝歌”。
颂扬死者生前功德和业绩。
安葬时先由阴阳先生看坟地挖坑。
选好日子出殡,黎明前将灵棺抬至院坝,灵前设酒席,孝子吃辞灵饭,饭后抬棺扶灵上路。
男孝子手柱夺丧棒,女孝子手捧灵牌沿途丢纸钱到坟地。
男女边走边哭,悲痛欲绝。
阴阳先生在葬坑底撒米画成太极八卦图,又写上“富贵双全”四字,放一只公鸡啄米,以求孝家今后平安康宁、吉祥如意。
坑内四角放朱砂、大米,喻示“金窝银窝”,祈盼将来富贵荣华。
在鞭炮声中,放棺下葬。
孝子跪地磕头,捧土抛撒墓坑三次,嚎啕痛苦呼唤死者三声,然后众人挖土掩埋。
孝子喊着死者名字哭者回家,孝女哭着迎接孝子归来。
死者灵牌男左女右安放在堂屋中神龛上,长期供后人叩拜和祭奠。
守墓是丧葬的最后终结。
死者安葬后,孝子连续三夜到墓前烧火,与死者相伴。
下年正月初一、十五,孝子要到墓前点油灯,连续点三年。
新坟须“过社”前祭扫,不得逢“社”挂清。
从尚寨土家族的丧葬全过程,可以看出这个民族世俗文化的渊源悠长和底蕴深厚,不得不令人钦佩与折服。
土家人不仅是一个勤劳勇敢、亲善友好的民族,而且是一个能歌善舞、活泼开朗的民族。
他们常用聚会过节的方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每年土家人过节很多。
如春节、阳灯节、抬甩神、祭土神、祭风神、偷瓜节、赶过年等大小节日至少二十来个。
因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及传统习惯因素,主要节日是春节。
从头年腊月二十日开始到翌年正月十五日结束。
全过程有打扫房舍扬尘,备办过节食品,购买香烛纸钱,张贴门神春联,除夕吃团圆年饭,大年初一走亲访友拜年,初八起玩龙灯、跳花灯走村串寨,十五闹元宵过大年。
整个春节期间高潮迭起,鞭炮连声,锣鼓震天,喧闹喜庆。
祭土神是尚寨土家人世代传承下来的祭祀节。
每月初一、十五在各寨土神庙小祭。
三年一次的大祭集中于朝阳庙和飞山庙,庙内立神像、设祭坛、备香案、砌拜台。
正月十五这天,数十个土家村寨的乡民扶老携幼,捎带香烛纸钱,纷纷赶到寺庙叩拜土神,祈求护佑各寨安宁,家和事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祭祀中有唱歌、跳舞、演傩戏、吹唢呐等娱乐活动。
在震耳欲聋的炮竹声之后,寺庙供应斋饭,人们蜂拥而食,香味可口,津津乐道,欢愉未尽,直到夕阳西下才各自回家歇息。
农历八月十五偷瓜节也是尚寨土家人期盼的。
传说古时候一对土家夫妇老来无子,孤独度日。
几位好心的土家妇女在八月十五深夜到土埂边偷来一个冬瓜,用红布包好送给那对夫妇。
他俩打开红布一看,不是日思夜盼的婴儿,却是一个大冬瓜。
在失望中,冬瓜突然裂开变成一个娃娃笑起来,给夫妇俩带来了欢乐和幸福。
从此,每年八月十五夜晚,各寨的年轻人都去偷冬瓜送给无儿无女的夫妇和孤寡老人,以表达同情怜悯之心和关爱祝福之情。
然而,尚寨土家族最隆重、热烈的传统佳节是唢呐节。
据史料记载,尚寨土家先辈在江西原藉就有唢呐乐器,并有吹奏乐师和制作唢呐工匠。
在艰苦跋涉的迁徙途中,他们把唢呐视为护身符和吉祥物贴身携带,直到落脚扎根尚寨。
传说锁呐是土神恩赐给居住在深山老林的一位土家老人驱魔避邪,猎杀猛兽,护寨安民的宝物。
它形状有异,取材非同,大小不一,长短各别,大多为青铜铸制,亦有铜铁合制或铜木接制。
形似喇叭花,数节组成,口圆嘴细,远大近小,工艺精巧,是民族管乐中的特殊艺术品。
它音域宽阔,音色清脆,既能吹奏高亢激越的曲调,又能吹奏低沉委婉的哀乐。
至今仍保留有《大红花》、《四季牌》、《行路难》、《迎亲曲》、《谢茶曲》、《拜客曲》、《送客曲》、《上轿牌》、《下轿牌》等72种曲调。
土家人世代将这宝物完好保存到了今天。
为感谢土神恩赐唢呐,祈祷土家山寨安宁,古历八月八这天,尚寨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唢呐节,天还没亮,全乡各寨男女老少数千人就起床收拾打扮。
妇女头缠包帕,身着蓝色圆口开襟丝绒挑花“琵琶衣”,胸系绣花围腰,腿穿白布腰花边栏布杆大管裤,脚穿七彩绣花鞋,显得艳丽清秀,端庄大方。
男人头包青布帕,上穿对襟青蓝布衫、下着白布腰大管裤,脚穿青面白底布鞋,显得豪气粗犷,精神抖擞。
随着寨老的一声召唤,各寨人穿着盛装,挑上酒、肉、糍粑、糖果等用品,组成的唢呐队吹着长短大小的各式唢呐,浩荡潇洒、欢天喜地地从四面八方的各条山路向唢呐节场坝乡政府所在地尚寨河走去。
上午九时,各寨土家人及唢呐队陆续汇集尚寨河节日庆典中心场坝。
邻近汉族乡民也赶来观看。
万千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川流不息。
摆摊叫卖的、拥挤购物的、吃喝玩耍的、打闹嬉笑的……汇聚在一起,融合在一块,使整个山乡沸腾起来。
十点左右,一位德高望众的土家老人叩拜土神,口念吉语,吹响唢呐,随即三声铁炮巨响,宣布唢呐节开始。
顿时,各寨280支唢呐一齐吹奏起来。
他们尽情表演比赛,赛曲调、赛技巧、赛花样。
有一人吹一支、一人吹二支、一人吹三支;有抱腰式、闪腰式、滚地式;还有独脚吹、半蹲吹、旋转吹,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唢呐声钢柔玄妙,尤如江水奔流,一泻千里,林涛怒吼,震撼山岳,刺破青天,萦绕云霄。
吹到得意忘形、激情奔放、动人心扉时,人群中不时爆发出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和喝彩声。
尚寨唢呐队每年被特邀在镇远城端午节龙舟赛上表演。
省电视台还专门录相播放。
外宾观后也赞不绝口。
在吹奏唢呐的同时,土家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载歌载舞,喜笑颜开。
演节目、唱傩戏、上刀梯、比球赛、斗鸟、斗鸡等各种文体活动也充分展示。
整个山寨沉浸在一片欢乐、喜庆、祥和的海洋中。
太阳落坡、夜幕降临后,又一轮新狂欢开始,土家男女彻夜对歌,互诉衷情。
唱的歌谣有情歌、酒歌、叙事歌、木叶歌、伴嫁歌等。
清悠的歌声在寂静朦胧的云雾山中回荡。
一堆堆篝火熊熊燃烧,围坐的人群在翩翩起舞,尽情渲泻无法抑制的激情。
节日活动通宵达旦,直到又一个金色黎明的到来。
近几年,尚寨乡土家族唢呐节受到省州县各级政府和民宗委的重视,在继承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融入了现代健康的文艺形式和经贸交流内容,使节日更加丰富多彩,新颖诱人,效果显著,促进了全乡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一年胜过一年的尚寨唢呐节已成为名城镇远旅游独具特色的重要资源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连绵起伏的武陵山余脉俯卧在“黔东门户”、“湘黔咽喉”镇远境内,大自然的精心设计把尚寨置身于平均海拔750米与石阡、岑巩接壤的高寒边域;同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尚寨的山水田园雕琢得如诗如画般的奇妙,站在海拔1006米的马家坡最高点鸟瞰远近数十座大小山峦,只见群峰林立,雄峻嵯峨,树木葱浓、迷雾缭绕,云海苍茫,好一派旖旎迷人的景象。
在巍巍群山之中,有一片浓密苍翠的原始丛林。
丛林里隐藏着一条被锁在高峡幽谷间的“小蛟龙”高过河。
它源于远处一座无名深山的夹缝里,汇集沿岸几十条涓涓细流,凝聚成一条清澈明净,波逐浪涌、逶迤回旋、缓急相间、错落有致、生态优美的河流。
全程30多公里,直奔岑巩的龙江河而去。
西岸奇峰怪石嶙峋,原始丛林茂密,绿荫遮天蔽日,飞禽走兽出没,时有豺狼长啸和猴群攀援。
几年前,曾有一探险者沿河漂流而下,淌急流,过险滩,闯过一关又一关,最终仍葬身水底,没逃脱亡命的厄运。
这个惨痛的噩耗不仅没能阻挡人们探险猎奇的步伐,反而吸引更多的勇敢者去征服高过河。
当人类跨入新世纪第一年的时候,高过河已被命名为贵州省著名风景名胜区,正逐步有序地开发成为集游览、观光、漂流、探险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尚寨遍地有桂树,是桂花之乡;尚寨到处有原始森林,是森林之乡;尚寨家家户户有唢呐,是唢呐之乡;再加上原生原状的奇山秀水和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这黔东南唯一的土家族自治乡怎能不令人倾慕和神往呢?
毋容置疑,它的前景一定是灿烂辉煌的。
五十多年前,尚寨土家人虽然居住在高高的山顶上,但却过着最底层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当家作主的尚寨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和自己的家园作出了不懈努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尚寨实行了农村体制改革,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
尤其是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土家族自治乡后,全乡人民精神振奋,斗志昂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大发展,改变了贫困面貌,土家山寨和土家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2002年粮食总产量比20年前翻三番;农业总产值比20年前增加5倍;人均收入近1000元。
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寨寨通电话,户户点电灯,家家看电视。
还修建8所小学,基本普及九年制教育。
还新修了卫生院,解决了农民缺医少药看病难的问题。
全乡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基建进程已经实施。
高过河风景区、土家族风情点、名胜古迹等旅游景观和配套设施正在加紧建设。
一切都按照宏伟的蓝图规划在实现。
离开尚寨的时候,我感到无比轻松和欣慰。
她不再象过去那样令人琢磨不透,百思不解。
当揭开她轻柔面纱的时候,我觉得神秘不复存在。
眼前的她,是那样的完美无瑕,楚楚动人。
我可以坦然地告诉所有的朋友,尚寨土家人正在伸开炽热和真诚的双臂迎接来自山外远方尊贵的宾客……
【贵州日报】尚寨位于镇远县城北部48公里,北通石阡温泉,南有省级名胜风景漂流区高挂河。
尚寨既是民族乡,又是森林之乡、桂花之乡,土家风情在这里得到充分展示。
尚寨土家族村民有吹唢呐的习惯和技巧,唢呐调有72种。
在立新房、住新房、结新房、给老人祝愿等喜庆场合,普遍吹《大红花》等曲调。
曲调轻松活泼。
唢呐及其吹奏曲,是土家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乐器与曲调。
因而形成“寨寨有唢呐,人人吹唢呐”的热闹山村。
尚寨现有唢呐500余支,每5户1支。
进入21世纪的第一年,即2000年尚寨乡村民议定“八月八”为唢呐节,组织200余支唢呐,浩浩荡荡汇集尚寨大赛。
规模之大,唢呐之多,系贵州罕见。
赛曲调、赛技巧、赛花样……一人吹一支,一人吹两支,有一人吹三支;有抱腰式、闪腰式、滚地式;还有独脚吹、旋转吹、半蹲吹等,别有一番情趣,观赛者人山人海。
土家人为什么爱吹唢呐?
据传说土家人居住深山老林,老弱妇幼常被老虎一类野兽咬死咬伤,为改变被动挨咬局面,一老汉用铁皮制成长8米、直径28厘米的圆筒形防兽武器,形似望远镜。
随着时间的推移,为携带方便,逐步改小,最后演变成现在的唢呐。
窗体顶端
镇远•尚寨•尚寨土家族“八月八”唢呐节
2014/05/27镇远县政府办 (点击:
19)
[字号:
大中小]
尚寨乡乡情概述
尚寨乡因乡政府驻地位于尚寨村尚寨河而得名。
位于东经108°1′至108°2′,北纬27°12′至27°8′之间,东临岑巩县客楼乡,西接镇远县羊场镇,南与镇远县都坪镇相邻,北与石阡县伍德镇接壤。
人民政府驻尚寨村,距镇远县城48公里。
1988年经贵州省人们政府批准,成立尚寨土家族乡。
辖尚寨村、丰收村、大河村、律令村4个行政村61个村民小组。
辖区总人口7715人,总人口中以土家族为主,达7105人,占92.1%。
总面积75平方千米。
尚寨土家族乡地处高寒山区,地质构造属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出露地层以寒武系为主,另有少部分奥陶系和第四系地层,其岩性多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石和石英沙岩。
区域内断层发育,主要形成于燕山区,为北东向及近东西向断裂。
辖区内山陵起伏,海拔落差较大,最高海拔达1200米,最低为700米,土壤以白岩沙地为主、黄壤为辅。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级分明,气候温和。
境内属小清河水系。
尚寨河自尚寨村西北入境,向东过律令村,入石阡境内,境内河道长9.9公里。
神奇的土家唢呐历史悠久,成为尚寨民间艺术之瑰宝。
土家族“八月八”土家族唢呐节
土家族“八月八”土家族唢呐节2007年5月29日,被列为贵州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黔东南州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12月30日,被公布为镇远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是镇远土家族主要节日和民俗。
现有县级传承人1名。
由于历史、生活习俗等各方面的原因,这里的群众对唢呐吹奏情有独钟,素有“唢呐之乡”的美誉。
上至耄耄老者,下至垂髫少年,无论男人还是妇女,无老幼之别、性别之分,人人喜爱,个个擅长。
茶余饭后,三个一群,两个一伙,随手拈来,自成曲调,其声悠扬婉转、悦耳动听,有喜有怒,有衰有怨,如诉如泣,堪称尚寨一绝。
2000年,全乡举行第一届唢呐节。
以后每年举行一次八月八唢呐节。
唢呐,已成为土家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土家人民就有吹奏唢呐的习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独特的唢呐文化。
在尚寨,村村寨寨有唢呐,男女老少会唢呐,红白喜事吹唢呐,逢年过节奏唢呐。
唢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一年一度的尚寨“八月八”唢呐节,各式各样的土家民族风情推陈出新,一一展现。
百人唢呐大合奏、长号仰天齐奏,唢呐一人吹两支、两人交叉吹两支、一人吹三支等,唢呐绝技应有尽有,土家娶新娘、唱山歌、吹木叶、摆手舞、敬竹筒酒等民风民俗古朴淳厚、浓郁独特。
土家族地戏、傩戏、上刀山、下油锅、踩铧口等表演更是精彩神秘。
每年八月八日唢呐节,除表演唢呐竞技外,还开展地戏、傩戏和上刀梯、下油锅、踩铧口等绝技活动,吸引上千人到尚寨苗屯参观考察和领略体验土家风情。
尚寨土家族人民有吹唢呐的传统和技巧,唢呐调有120种流行72种。
乐器“唢呐”,是土家中广为流传的主要吹奏乐,分大、中、小号。
演奏时由鼓和小号锣指挥。
唢呐曲调名主要有《大红花》、《四季牌》、《行路难》、《迎亲曲》、《谢茶曲》、《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镇远 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