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头针 耳针.docx
- 文档编号:23070608
- 上传时间:2023-04-30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28.09KB
第二节 头针 耳针.docx
《第二节 头针 耳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节 头针 耳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节头针耳针
一、头针
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进行针刺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法是在传
统针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创用的。
70年代以来,头针疗法在我国推广应用,
已成为能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脑源性疾病的常用针刺方法。
《灵枢·大惑论》说: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
于脑,后出于项中。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说: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
走空窍。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
“头者精明之府。
”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如足阳明胃经“……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足太阳膀
胱经“起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人络脑,还出别下项”。
此外,督脉“上至风府,入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手足六阴经中手少阴经“上夹咽,
系目系”,足厥阴经“上出额,与脉会于巅”,直接循于头面,其他阴经则通过经别在头项部
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直接上至头面部。
以上经文充分说明头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联系。
头为
清阳之会,脑为髓海,为元神之府,是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主宰,是调节全身气血的重要部
位,这就是头针能够治疗疾病的理论依据。
随着头针的广泛应用,人们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在头针穴线的定位、适用范围和刺激
方法等方面积累了更多经验,头针已成为一些国家临床医生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为了适应
国际间头针的推广和交流,中国针灸学会按分区定经,经上选穴,结合传统穴位透刺方法的
原则,拟定了《头皮针穴名标准化国际方案》,并经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会议通过。
(一)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及主治
标准头穴线均位于头皮部位,按颅骨的解剖名称分额区、顶区、颞区、枕区4个区,14
条标准线(左侧、右侧、中央共25条)。
兹将定位及主治分述如下:
额区(4条线)
1.额中线正(MS1)
[定位]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DU24)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癫痫,精神失常,鼻病。
2.额旁1线(MS2)(胸腔区)
[定位]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BL13)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
3.额旁2线(MS3)(胃区、肝胆区)
[定位]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病等。
4.额旁3线(ST8)(生殖区、肠区)
[定位]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ST8)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
米)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
顶区(5条线)
5.顶中线(MS5)
[定位]在头顶部,即从督脉百会穴(DU20)至前顶穴(DU21)之段。
[主治]腰腿足病,如瘫痪、麻木、疼痛,以及皮层性多尿,脱肛,小儿夜尿,高血
压,头顶痛等。
6.顶颞前斜线(MS6)(运动区)
[定位]在头顶部、头侧部,从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EX-HN)(督脉百会穴前1寸)
至颞部胆经悬厘穴(GB6)引一斜线。
[主治]全线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中2/5治疗上肢瘫痪,下
2/5治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
7.顶颞后斜线(MS7)(感觉区)
[定位]在头顶部、头侧部,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行的线,即从督脉百会穴
(DU20)至颞部胆经曲鬓穴(GB7)引一斜线。
[主治]全线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感觉异常,中2/5治疗上肢感觉
异常,下2/5治疗头面部感觉异常。
8.顶旁1线(MS8)
[定位]在头顶部,督脉旁1.5寸,从膀胱经通天穴(B17)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
(4.5厘米)。
[主治]腰腿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9.顶旁2线瓜(MS9)
[定位]在头顶部,督脉旁开2.25寸(约6.75厘米),从胆经正营穴(GB17)向后引
一直线,长1.5寸,至承灵穴(GBl8)。
[主治]头痛,偏头痛,肩、臂、手等部位的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颞区(2条线)
10.颞前线(MS1O)
[定位]在头的颞部,从胆经的颔厌穴(GB4)至悬厘穴(GB6)连一直线
[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瘫,口腔疾病等。
11.颞后线(MS11)
[定位]在头的颞部,从胆经率谷穴(GB8)向下至曲鬓穴(GB7)连一直线。
[主治]偏头痛,耳鸣,耳聋,眩晕等。
枕区(3条线)
12.枕上正中线(MS12)
[定位]在后头部,即督脉强间穴(DU18)至脑户穴(DU17)之段。
[主治]眼病,颈项强痛,癫狂,痫证。
13.枕上旁线(MS13)(视区)
[定位]在后头部,由枕外粗隆督脉脑户穴(DU17)旁开0.5寸(1.5厘米)外起,
向上引一直线,长1.5寸(4.5厘米)。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眼等。
14.枕下旁线(MS14)(平衡区)
[定位]在后头部,从膀胱经玉枕穴(B16)向下引一直线,长2寸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等。
(二)头针的适应症
头针主要治疗脑源性疾病,如中风偏瘫,肢端麻木,失语,皮层性多尿,眩晕,耳鸣,
舞蹈病,癫痫,脑瘫,小儿弱智,震颤麻痹,假性球麻痹等。
此外,也可以治疗头痛、脱
发、脊髓性截瘫、高血压病、精神病、失眠、眼病、鼻病、肩周炎、腰腿痛、各种疼痛性疾
病等常见病和多发病。
(三)*作方法
1.选穴方法单侧肢体病,选用对侧穴线;两侧肢体病,选用双侧穴线;内脏、全身
性疾病或不易区别左右的疾病,可选用双侧穴线。
一般根据疾病选用相应的穴线,并可选用
有关穴线配合治疗。
如下肢瘫痪选顶颞前斜线和顶旁1线。
2.体位根据病情,明确诊断,选定刺激区,取得病人合作后,让病人采取坐位或卧
位,分开头发,常规消毒。
3.快速进针选用26—28号1.5—2.5寸不锈钢针,针身与头皮呈30度夹角快速将针刺
人皮下,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将针快速
推进到相应的深度。
头针持针式所示。
4.快速捻转术者肩、肘、腕、拇指固定,食指半屈曲,用拇指第1节的掌侧面与食指第
1节的桡侧面捏住针柄,以食指的指掌关节不断屈伸,使针体来回旋转,捻转速度每分钟200
次左右,每次左右旋转各两转左右。
连续捻转2-3分钟,然后静留针5—10分钟,再重复捻
转,用同样的方法再捻转两次,即可出针。
快速捻转使患者的针感增强,有些病例可提高疗
效。
捻针时或留针时,家属协助患者(或患者自己)活动肢体,加强患肢功能锻炼,有助于提
高疗效。
一般经3-5分钟刺激后,部分患者病变部位(患肢或内脏)可出现热、麻、胀、凉、
抽动等感觉,这种病人的疗效常比较好。
也可用电针代手捻治疗。
5.出针押手固定穴线周围头发,刺手夹持针柄轻轻转动针身,如针下无沉紧感,可
快速出针。
出针后必须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6.疗程一般每日或隔日针治1次,10—15次为1疗程,隔5-7天后,再继续下一疗
程。
(四)注意事项
1.头部长有头发,因此尤须做到严格消毒,以防感染。
2.毫针推进时,术者针下如有抵抗感,或患者感觉疼痛,应停止进针,将针往后退,
然后改变角度再进针。
3.由于头针刺激感强,刺激时间较长,医者必须注意观察患者病情,以防晕针。
4.婴幼儿由于颅骨缝骨化不完全,不宜采用头针治疗。
5.对脑溢血患者,须待病情及血压稳定后方可做头针治疗。
凡并发有高热、心力衰竭
等症者,不宜立即采用头针。
6.由于头皮部位血管丰富,行头针治疗容易出血,故出针时必须用干棉球按压针孔1-
2分钟。
二、耳针
耳针是指用针或其他方法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耳廓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的生理联系。
望耳的形态、色泽可以辅助诊断疾病,刺激耳
部穴位可以防治疾病,这些在古代的医学著作中已有不少记载。
近几十年来在继承前人利用
外耳诊治疾病的经验基础之上,又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使耳针有了更大的发
展。
为了便于国际间的研究和交流,我国制定了耳穴名称与部位的国家标准方案。
(一)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耳与经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2000多年前的医学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
记载了“耳脉”,《内经》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作了详细的阐述。
手太阳、手足少
阳、手阳明等经脉、经别都入耳中,足阳明、足太阳的经脉则分别上耳前、至耳上角。
六阴
经虽不直接入耳,但都通过经别与阳经相合而与耳相联系。
因此,十二经脉都直接或间接上
达于耳。
奇经八脉中阴蹻,蹻脉并入耳后,阳维脉循头入耳。
所以,《灵枢·口问》说:
“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
耳与脏腑的关系密切,据《内经》《难经》等书记载,耳与五脏均有生理功能上的联系。
如《灵枢·脉度》说: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难经’四十难》说:
“肺主声,
令耳闻声。
”后世医家在论述耳与脏腑的关系时更为详细。
如《证治准绳》说:
“肾为耳窍之
主,心为耳窍之客。
”《厘正按摩要术》进一步将耳廓分为心肝脾肺肾五部,曰:
“耳珠属肾
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
”说明耳与脏腑在生理上是息息相关
的。
在临床上可通过观察耳廓形态和色泽的改变来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诊断疾病。
可见,
耳不仅与脏腑的生理活动有关,而且在病理改变上也是不可分割的。
(二)耳廓的表面解剖
耳席分为凹面的耳前和凸面的耳背。
耳轮耳廓卷曲的游离那分。
耳轮结节耳轮后上部的膨大部分。
耳轮脚耳轮深入耳甲的部分。
对耳轮与耳轮相对呈“丫”字型的隆
起部,由对轮体、对耳轮上脚和对耳轮下脚
三部分组成。
对耳轮体对耳轮下部呈上下走向的主
体部分。
对耳轮上脚对耳轮向上分支的部分。
对耳轮下脚对耳轮向下分支的部分。
三角窝对耳轮上脚、对耳轮下脚与相
应耳轮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
耳屏耳廓前方呈瓣状的隆起。
屏上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
对耳屏耳垂上方与耳屏相对的瓣状隆
起。
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
轮屏切迹对耳轮与对耳屏的凹陷处。
耳垂耳廓下部无软骨的部分。
耳甲部分耳轮与对耳轮、对耳屏、耳屏及外耳门之间的凹窝。
由耳甲艇、耳甲腔两部
分组成。
耳甲腔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
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
外耳门耳甲腔前方的孔窍。
(三)耳穴的分布
耳穴是指分布在耳廓上的一些特定区域。
人体发生疾病,
时,常会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出现压痛敏感、皮肤电特异性改变
和变形、变色等反应。
可参考这些现象来诊断疾病,并可通过
刺激这些部位防治疾病。
耳穴在耳廓的分布有一定规律,其分布图好像一个倒置的
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
其分布规律是:
与头
面部相应的耳穴在耳垂和耳垂的邻近;与上肢相应的耳穴在耳
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耳穴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脚、对耳轮
下脚;与内脏相应的耳穴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消化道的
耳穴环形排列在耳轮脚周围。
(四)耳穴的定位及主治
按《耳穴名称与部位》所规定,耳廓上有91个耳穴,现将定位及主治病症
分述如下:
[耳轮穴位]
1.耳中(MA-H1)
[定位]在耳轮脚处。
[主治]呃逆,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小儿遗尿,咯血,出血性疾病。
2.直肠(MA-H2)
[定位]在耳轮脚棘前上方的耳轮处。
[主治]便秘,腹泻,脱肛,痔疾。
3.尿道(MA-H3)
[定位]在直肠穴上方,位于与对耳轮下脚下缘相平的耳轮处。
[主治]尿频,尿急,尿痛,尿潴留。
4.外生殖器(MA-H4)
[定位]在与对耳轮下脚上缘相平的耳轮处。
[主治]睾丸炎,附睾炎,外阴瘙痒症。
5肛门(MA-H5)
·[定位]在对耳轮下脚上缘与对耳轮上脚前缘之间的耳轮处。
[主治]肛裂,痔疮。
6.耳尖(MA-H6)
[定位]在耳廓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
[主治]发热,高血压,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牙痛,失眠。
7.结节(MA-H7)
[定位]在耳轮结节处。
[主治]头晕,头痛,高血压。
8.轮1-4(MA)
[定位]从耳轮结节下缘至轮垂切迹之间分成4个等份,自上而下依次为轮1、轮2、
轮3、轮4。
[主治]发热,扁桃腺炎,上呼吸道感染。
[耳舟穴位]
为了便于取穴,将耳舟自上到下依次分为6个等份,即耳舟1—6区。
1.指(MA-SF1)
[定位]在耳舟顶中,即耳舟1区。
[主治]甲沟炎,手指疼痛麻木。
2.腕(MA-SF2)
[定位]在指区的下方,即耳舟2区。
[主治]腕部疼痛。
3.风溪(MA)
[定位]在耳轮结节前方,指区与腕区之间,即耳舟1区、2区交界处。
[主治]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过敏性鼻炎。
4.肘(MA-SF3)
[定位]在腕区的下方处,即耳舟3区。
[主治]肱骨外上髁炎,肘部疼痛。
5.肩(MA-SF4)
[定位]在肘区的下方处,即耳舟4区、5区。
[主治]肩关节周围炎,肩部疼痛。
6.锁骨(MA-SF5)
[定位]在肩区下方处,即耳舟6区。
[主治]肩关节周围炎。
[对耳轮上脚穴位]
为了便于取穴,将对耳轮上脚从上到下依次分为上、中、下3等份。
1,跟(MA-AHl)
[定位]在对耳轮上脚顶部,即对耳轮上脚上1/3处前上端。
[主治]足跟痛。
2.趾
[定位]在耳尖下方的对耳轮上脚后上部,即对耳轮上脚上1/3处后上端。
[主治]甲沟炎,趾部疼痛。
3.踝(MA-AH2)
[定位]在趾、跟区下方处,即对耳轮上脚上1/3的下半部。
[主治]踝关节扭伤。
4.膝(MA-AH3)
[定位]在对耳轮上脚中1/3处。
[主治]膝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
5.髋(MA-AH4)
[定位]在对耳轮上脚下1/3处。
[主治]髋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腰骶部疼痛。
[对耳轮下脚穴位]
为了取穴方便,将对耳轮下脚分为前、中、后3等份。
1.臀(MA-AH5)
[定位]在对耳轮下脚后1/3处。
[主治]坐骨神经痛,臀筋膜炎。
2.坐骨神经(MA-AH6)
[定位]在对耳轮下脚前2/3处。
[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
3.交感(MA-AH7)
[定位]在对耳轮下脚端与耳轮内侧缘相交处。
[主治]胃肠痉挛,心绞痛,胆绞痛,输尿管结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对耳轮穴位]
为了方便取穴,将对耳轮体从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至轮屏切迹分为5等份。
1.腰骶椎(MA)
[定位]在对耳轮上2/5处。
[主治]腰骶部疼痛。
2.腹(MA)
[定位]在对耳轮上2/5处,腰骶椎前侧的耳甲腔缘。
[主治]腹痛,腹泻,腹胀,急性腰扭伤,痛经,产后宫缩痛。
3,胸椎(MA-AH9)
[定位]在对耳轮中2/5处。
[主治]胸痛,经前乳房胀痛,乳腺炎,产后泌乳不足。
4.胸(MA-AHll)
[定位]在对耳轮中2/5,胸椎前侧耳腔缘。
[主治]胸肋疼痛,肋间神经痛,胸闷,乳腺炎。
5.颈椎(MA-AH8)
[定位]在对耳轮下1/5处。
[主治]落枕,颈椎综合征。
6,劲(MA-AHl0)
[定位]在对耳轮下1/5,颈椎前侧耳腔缘。
[主治]落枕,颈项疼痛。
[三角窝穴位]
为了便于取穴,将三角窝由耳轮内缘至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分为前、中、后3等份。
1.角窝上(MA)
[定位]在三角窝前1/3处的前上方。
[主治]高血压。
2.内生殖器(MA)
[定位]在三角窝前1/3处的下部。
[主治]痛经,月经不调,白带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早泄。
3.角窝中(MA)
[定位]在三角窝中1/3处。
[主治]哮喘。
4,神门(MA-TFl)
[定位]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
[主治]失眠,多梦,戒断综合征,癫痫,高血压,神经衰弱,痛症。
5.盆腔(MA)
[定位]在三角窝后1/3的下部。
[主治]盆腔炎,附件炎。
[耳屏穴位]
为了便于取穴,将耳屏的外侧面和内侧面各分2等份。
1.上屏(MA)
[定位]在耳屏外侧面上1/2处。
[主治]咽炎,鼻炎。
2.下屏(MA)
[定位]在耳屏外侧面下1/2处。
[主治]鼻炎,鼻塞。
3.外耳(MA)
[定位]在屏上切迹前方近耳轮部。
[主治]外耳道炎,中耳炎,耳鸣。
4.屏尖(MA-T2)
[定位]在耳屏游离缘上部尖端。
[主治]发热,牙痛,斜视。
5.外鼻(MA-T1)
[定位]在耳屏外侧中部,即上屏与下屏之间。
[主治]鼻前庭炎,鼻炎。
6.肾上腺(MA)
[定位]在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
[主治]低血压,风湿性关节炎,腮腺炎,链霉素中毒,眩晕,哮喘,休克。
7.咽喉(MA-T3)
[定位]在耳屏内侧面上1/2处。
[主治]声音嘶哑,咽炎,扁桃腺炎,失语,哮喘。
8.内鼻(MA)
[定位]在耳屏内側面下1/2处。
[主治]鼻炎,上颌窦炎,鼻衄。
9.屏间前(MA)
[定位]在屏间切迹前方耳屏最下部。
[主治]咽炎,口腔炎。
[对耳屏穴位]
1.额重(MA)
[定位]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前下方。
[主治]偏头痛,头晕。
2.屏间(MA)
[定位]在屏间切迹后方对耳屏前下部。
[主治]额窦炎。
3.颞(MA)
[定位]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部。
[主治]头晕,头痛,癫痫,哮喘,神经衰弱。
4.枕(MA)
[定位]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方。
[主治]头晕,头痛,癫痫,哮喘,神经衰弱。
5.皮质(MA-ATl)
[定位]在对耳屏的内侧面。
[主治]痛症,间日疟,神经衰弱,假性近视,失眠。
6.对屏尖(MA)
[定位]在对耳屏游离缘的尖端。
[主治]哮喘,腮腺炎,睾丸炎,附睾炎,神经性皮炎。
7.缘中(MA)
[定位]在对耳屏游离缘上,对耳屏尖与轮屏切迹之中点处。
[主治]遗尿,内耳眩晕症,尿崩症,功能性子宫出血。
8.脑干(MA)
[定位]在轮屏切迹处。
[主治]眩晕,后头痛,假性近视。
[耳甲腔穴位]
1.口(MA-IC5)
[定位]在耳轮脚下方前1/3处。
[主治]面瘫,口腔炎,胆囊炎,胆石症,戒断综合征,牙周炎,舌炎。
2.食道(MA-IC6)
[定位]在耳轮脚下方中1/3处。
[主治]食道炎,食管痉挛。
3.贲门(MA-IC7)
[定位]在耳轮脚下方后1/3处。
[主治]贲门痉挛,神经性呕吐。
4,胃(MA)
[定位]在耳轮脚消失处。
[主治]胃痉挛,胃炎,胃溃疡,失眠,牙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前额痛。
5.脾(MA)
[定位]在耳甲腔后上方。
[主治]腹胀,腹泻,便秘,食欲不振,功能性子宫出血,白带过多,内耳眩晕症。
6.心(MA)
[定位]在耳甲腔正中凹陷中。
[主治]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无脉症,神经衰弱,癔病,口舌生疮。
7.气管(MA-IC2)
[定位]在心区与外耳门之间。
[主治]哮喘,支气管炎。
8.肺(MA-ICl)
[定位]在心、气管处周围,即心区的上、外、下三面。
[主治]哮喘,胸闷,声音嘶哑,皮肤瘙痒症,荨麻疹,便秘,戒断综合征。
9.三焦(MA-IC4)
[定位]在外耳门后下,肺与内分泌区之间。
[主治]便秘,腹胀,上肢外侧疼痛。
10.内分泌(MA-IC3)
[定位]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部。
[主治]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痤疮,间日疟,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症。
[耳甲艇穴位]
1.十二指肠(MA-SCl)
[定位]在耳轮脚上方后1/3处,耳甲艇内。
[主治]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胆石症,幽门痉挛。
2.小肠(MA-SC2)
[定位]在耳轮脚上方中1/3处,耳甲艇内。
[主治]消化不良,腹痛,心动过速,心律不齐。
3.大肠(MA-SC4)
[定位]在耳轮脚上方前1/3处,耳甲艇内。
[主治l腹泻,便秘,咳嗽,牙痛,痤疮。
4.阑尾(MA-SC3)
[定位]在小肠与大肠区之间交界处。
[主治]单纯性阑尾炎,腹泻。
5.艇角(MA)
[定位l在对耳轮下角下方前部。
[主治l前列腺炎,尿道炎。
6.膀胱(MA-SC8)
[定位]在对耳轮下脚下方中部。
[主治]膀胱炎,遗尿,尿潴留,腰痛,坐骨神经痛。
7.肾(MA)
[定位]在对耳轮下脚下方的后部,即小肠穴直上方。
[主治]腰痛,耳鸣,神经衰弱,肾盂肾炎,遗尿,哮喘,月经不调,阳痿,遗精,
早泄。
8,输尿管(MA-SC7)
[定位]在肾区与膀胱区之间。
[主治]输尿管结石绞痛。
9。
胰胆(MA-SC6)
[定位]在耳甲艇的后上方,即肾区与肝区之间,左侧为胰,右侧为胆。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偏头痛,带状疱疹,中耳炎,耳鸣,急性胰
腺炎。
10.肝(MA-SCA)
[定位1在耳甲艇的后下方,胃及十二指肠的后方。
[主治1胁痛,眩晕,经前期紧张症,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假性近视,
单纯性青光眼。
11.艇中(MA)
[定位]在小肠与肾区之间,即耳甲艇中央。
[主治]腹痛,腹胀,胆道蛔虫症。
[耳垂部穴位)
为了便于取穴,将耳垂分为9个区。
在耳垂土缘至耳垂下缘最低点之间划两条等距离平
行线,于第2水平线上引两条垂直等分线,即由前至后依次分为9个区。
1.牙(MA)
[定位]在耳垂正面前上部,即耳垂1区。
[主治]牙痛,牙周炎,低血压。
2.舌(MA)
[定位]在耳垂正面中上部,即耳垂2区。
[主治]舌炎,口腔炎。
3.颌(MA)
[定位]在耳垂正面后上部,即耳垂3区。
[主治]牙痛,颞颌关节炎。
4.垂前(MA)
[定位]在耳垂正面前中部,即耳垂4区。
[主治]神经衰弱,牙痛。
5.眼(MA)
[定位]在耳垂正面中央,即耳垂5区。
[主治]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麦粒肿,假性近视。
6.内耳(MA)
[定位]在耳垂正面后中部,即耳垂6区。
[主治]内耳性眩晕症,耳鸣,听力减退,中耳炎。
7.面颊(MA)
[定位]在耳垂正面与内耳区之间,即耳垂5区、6区交界处。
[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节 头针 耳针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