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主要遗传物质为.docx
- 文档编号:23069577
- 上传时间:2023-04-30
- 格式:DOCX
- 页数:42
- 大小:56.63KB
病毒的主要遗传物质为.docx
《病毒的主要遗传物质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毒的主要遗传物质为.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病毒的主要遗传物质为
病毒的主要遗传物质为
3.1.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高一生物必修二导学案05编写人:
辛颖审核人:
高二生物组时间:
第三章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2课时)会考班级用学习目标1.了解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重点难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自主学习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一)T2噬菌体的介绍:
噬菌体是一种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它的外壳是蛋白质,头部内含有DNA,它侵染细菌后,就会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大量的增殖。
.............⑴结构:
头部和尾部的外壳由构成,头部含有___。
⑵与大肠杆菌的关系:
______。
⑶增殖特点:
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体内的物质合成自身成分,进行增殖。
实验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并观察教材P45图3-6,概括实验步骤:
同位素:
32S和35S(放射性)31P和32P(放射性)....①噬菌体分为两组进行标记,分别用35S标记和32P标记。
..②用被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
③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
思考:
1、新噬菌体的DNA由指导合成,原料(核苷酸)由提供。
2、新噬菌体的蛋白质由指导合成,原料(氨基酸)由3、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
离心的目的是。
4、离心后沉淀物与上清液各有什么成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
..⑵被32P标记的噬菌体+细菌.....⑴被35S标记的噬菌体+细菌...上清液沉淀物_________放射性很_______..放射性很___新噬菌体中(是/否)含35S.放射性很_______放射性很___新噬菌体中(是/否)含32P由实验结果可知,噬菌体在细菌内的增殖是在的指导下完成的。
实验结论: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未起到遗传作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能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吗?
)(三)R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高一生物必III导学案05编写人:
辛颖审核人:
高一生物组时间:
⑴提取烟草花叶病毒的不能使烟草感染病毒;⑵提取烟草花叶病毒的能使烟草感染病毒。
小结1、本节课主要涉及三个经典实验,请写出这三个实验的材料及结论2、说出下列生物的遗传物质:
(1)真核生物:
(2)原核生物:
(3)病毒:
结论:
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所以说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习题巩固:
1.为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详细过程,你认为如何选择同位素标记的方案()A.用C或H培养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B.用0或N培养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C.将一组噬菌体用P和s标记D.一组用P标记DNA,另一组用S标记蛋白质外壳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A.RNA是遗传物质B.DNA是遗传物质C.蛋白质是遗传物质D.多糖是遗传物质3.噬菌体的各种性状能传递给后代是通过()A.噬菌体的DNAB.细菌的DNAC.噬菌体的蛋白质D.细菌的核糖体3.噬菌体在增殖过程中利用的原料是()A.细菌的核苷酸和自己的氨基酸B.自己的核苷酸和细菌的氨基酸C.细菌的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D.自己的氨基酸和细菌的核苷酸4.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A.都是DNAB.都是RNAC.是DNA和RNAD.是DNA或RNA学习总结学后反思32353235181514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堂实录(根据对课堂的回忆而整理,部分不能完全展现当时的情景。
)朱建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226321)执教:
朱建学科:
高一生物地点:
通州高级中学生物实验室班级:
高一(12)班时间:
2010年11月12日14:
25-15:
10评委:
张卓鹏、王志华、袁丁、胡雪珠、杨淑琴奖项:
通州区一等奖教材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课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上课当时的教学进度在必修1第四章),平常教学应该是在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以后的内容。
教材从一开始就有问题探讨:
遗传物质应该具有怎样的特征?
这个问题的回答最好是具备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在前后代保持稳定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知识背景。
在必修2的上半本书,介绍了孟德尔和摩尔根的实验等等,这些也能够让学生对遗传有较深的理解。
而上课的同学是入学不到半个学期,才学习了组成细胞的物质和细胞的基本结构,鉴于此,教学预设就索性撇开问题探讨中的提问,而直接从科学家发现与遗传密切相关的染色体有两种主要成分蛋白质和DNA,但是究竟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还是两者都是呢?
直接入手了,干净利落。
对于DNA,学生也不是一点概念都没有的,因为组成生物体的物质中,已经学过DNA和RNA,也已经学过蛋白质。
在本节教材中,有一种重要的实验材料噬菌体,也就是专门寄生在细菌中的病毒,教学过程中将有一个细节涉及到噬菌体不具备独立的代谢能力,这个知识点在必修1第一章中已经有过讨论。
还有就是关于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在第二章的分泌蛋白从合成到分泌的过程中已经接触过。
这些,为这节本该在一学期以后才能教到的内容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这一节课,如果只是知识的习得,是非常简单的,那就是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如果只是科学史的介绍,那也是简单的,无非就是两个遗传学上的经典实验和几位科学家而已;重要的是这两个经典实验中所遵循的核心思想。
另外,在我的教学理念中,学习是为了应用,所以,在与学生共同探讨完艾弗里实验和赫尔希、蔡斯实验后,将RNA也是遗传物质部分进行了精心地设计,把对RNA也是遗传物质的证明让学生来完成,依据就是刚刚学习过的核心思想。
课前课后说实在话,参加本次比赛,于我而言,压力是很大的。
在这样的优课评比中,四星级的学校是占有一定的优势的。
本次比赛共设一等奖3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3名,基本上三星级的学校就是陪衬,比赛更成了三所四星级在前三名的排序问题,这是其一。
其二,2004年时,我参加比赛,获得了二等奖第一名,也就是第四名,如果这次比赛不能突破一等奖,那就是不能超越04年的那次了,也许,能否保持住这样的水准也很难说。
其三,今年刚刚评到通州区高中生物骨干教师,而学科带头人就师傅张卓鹏主任一人,骨干教师连我就两人(当然还有南通市学科带头人一人和骨干教师两人,那是以前南通市评定的;这次通州区是把前面四批全部推倒重来进行评定的),这样,如果课上得不咋样的话,也许会落下笑话的。
其四,本年度的优课评比中,我校大概已经有语文、英语、地理学科的老师夺得一等奖,于我而言,如果不能获得相应的等次,似乎也不大能够交代。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将备课一直持续到上课之前的15分钟,正如凌校长所说,备课永无止境。
根据抽签,我是10号选手,也就是第二天的最后一位选手,大家都在赛前就为我担心,似乎签不好。
周三下午五点得到课题,当晚生物组与我一起集体备课,基本梳理了上课的思路,然后自己准备好了课件的主体部分和可能要使用的有关素材。
周四,用了几乎整整一天的时间来备课,晚上7:
00,邀请了生物组张卓鹏、郁琛、陆忠华、周林聪,还有教务处主任吴汉锋一起听课,用我自己班上(高一5班)的同学试上了一次。
试上效果基本可以,大家毫无保留地指出了需要改进之处,甚至帮我计时,大概哪个板块用了几分钟,课件最初用于热身的几张幻灯片应该配乐,等等。
吴主任特别指出既然这节课的核心所在是实验思想,那就应该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总结,特别显示。
在试上之后,我根据我自己的理解,把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梳理,对整体课堂进行了调整和修改。
当晚,在我还在修改课件的时候,隔壁办公室的吴国成副校长看到后,建议我把课件可以做得更加美观一点,尽管已是深夜11点,吴校长重新回到办公室打开电脑,为我挑选了几个他认为较好的幻灯片模板。
这些,让我深深地感觉到了团队力量和真诚。
对于本节课还有的一点反思,就是平时上课就要注意不断地规范自己。
当我上完课走下讲台时,担任评委的王志华老师连忙走上前来小声问我,你怎么没有板书的?
就吊了一个标题在黑板上,其他都处理得很好!
猛然抬头,发现黑板上就几个字。
第一天晚上大家还提醒我的,板书要有,可是课已经结束了,后悔也没有用了。
回来的路上,一起担任评委的师傅说,排除一切感情因素,你的课是非常成功的!
但是,关于你板书的问题,其他评委可是第一条就指出来了,要不是其他地方处理得好,这个可以被忽略的话,一等奖就有危险了!
反思平日的课堂,板书真的常被忽略!
看来,平时的功夫不可小看啊!
材料准备学生现在用的是必修1的教材,这节课的内容在必修2上,所以,竞赛承办方准备的是复印的教材。
我在家里就准备了一页需要学生填写的资料卡(也就是本节内容的知识点填空,用于帮助学生梳理课堂知识),在学生坐定后发放到学生的手上。
课前热身在颁奖曲的伴奏下,以10秒一张的速度自动播放幻灯片。
第一张幻灯片是试管婴儿之父罗伯特·爱德华兹荣获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文字介绍及科学家头像;第二张是196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霍利、科拉纳、尼伦伯格解读了遗传密码及其在蛋白质合成方面的机能;第三张是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克里克、沃森、威尔金斯为建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作出的贡献;第四张是193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摩尔根发现了染色体在遗传中的作用,创立了基因学说。
第二张到第四张幻灯展示的内容都是与遗传有关的诺贝尔奖,下一张也与遗传有关,但没有获奖。
第五张幻灯片,一个大大的标题——20世纪科学史上的一大憾事,并附上文字,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惋惜地承认:
Avery于1944年关于DNA携带遗传信息的发现代表了遗传学领域中一个最重要的成就,他没能得到诺贝尔奖金是很遗憾的。
这一张幻灯片展示的时间大概有半分钟,颁奖曲依然在奏响,艾弗里的头像让人感觉到他就在我们的眼前,可是,如此伟大的成就,却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教室里没有任何声音,所有的同学都在注视大屏幕,评委也不例外。
我的心情已经调到最佳状态,调小音量,上课!
一曲没有奏完的颁奖乐、五张幻灯片,让孩子们、评委,包括我自己,都在短短的一分多钟的时间里进入了课堂应有的状态。
教学过程大屏幕显示,对于受过生命科学教育的人来说,脱氧核糖核酸(DNA)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这似乎已是一种常识。
然而就在五十多年前,当Avery(1877~1955)及其同事于1944年发表这一理论时,却引起了遗传学界的极大惊讶和怀疑。
直到50年代中期,这一理论才为遗传学界普遍接受。
这样,年迈的Avery也没能等到这一天便溘然长逝而失去了荣获诺贝尔奖的机会。
同学们,究竟艾弗里是如何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的呢?
今天,二甲中学的朱建老师准备用45分钟的时间和大家一起来回望科学家当年的艰难探索,并尝试学习这些经典试验中,科学家们所遵循的科学原理,以及技术的发展是如何推动科学的进步的。
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与遗传密切相关的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
但是,究竟是蛋白质还是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还是两者都是?
同学们能不能猜想一下?
学生纷纷应答,是DNA!
这个答案是正确的,这样的问题甚至没有多少含金量,因为标题已经展示,在前面的课程里也已经接触过。
但我有我的用意,我想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让他们觉得自己在这个方面不是一无所知,他们甚至已经知道了今天的核心知识。
还有一个就是我发现学生们都带的是第一册的生物书,这说明他们在来到这个教室之前根本不知道这一节课里将发生怎样的事情!
我必须暗示孩子们,即便是他们事先没人知道要上课的内容,但是他们照样能够进入今天的课堂角色,因为第一个问题,他们就能够准确无误的回答出来!
很好!
但是,同学们,我们能够猜想到DNA是遗传物质,是因为我们的科学前辈们通过自己艰辛地探索已经明确这个结论,而我们也或多或少地已经知道了这些。
然而,今天的课堂,却不是只要大家掌握这个结论,而是要弄清楚这个结论是怎样来的,也就是科学家探索的过程和遵循的科学方法。
加拿大一位名叫格里菲思的医生曾经专门研究肺炎,一个非常偶然的事件,格里菲思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能够导致肺炎的细菌有一个家族,在这个家族中有两种肺炎双球菌,一种叫S型,一种叫R型。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刚才老师发下来的复印的书稿,尝试填空关于两种细菌的特征比较。
为了解同学们完成的情况,我走下讲台。
仔细一看,心中不免一惊,有的同学拿到的教材都是第一页,有的拿到的教材都是第二页,只有少部分同学是把复印的教材页码拿全的。
怎么办?
临时调换已经不可能。
只能咬咬牙,索性这个环节之后都不使用下发的复印的教材了,就凭我的诱导,设疑和铺垫。
我平时不就是不允许学生提前预习的吗?
今天不刚好就是对我过去的做法的一次检验?
为了给我自己信心,我不断地暗示自己。
一边安慰调整自己,一边在拿全教材的同学中寻找完成得较好的同学。
一位男生被我叫起,因为问题本身并不复杂,这名同学迅速地回答了问题。
S型细菌,菌落光滑,菌体有多糖类的荚膜,有毒性,能使人患肺炎,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R型细菌菌落粗糙,无多糖类荚膜,无毒性。
接过学生的回答,我简要复述了S和R的含义,菌体的结构特点和毒性特征,因为格里菲思的实验关注的就是这些。
同学们,下面请大家看大屏幕,老师模拟了当年格里菲思的实验,请大家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
四组实验,逐组阐述和演示,学生精力高度集中。
A组,R型菌不使小鼠生病;B组,S型菌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C组,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不能致病;D组,R型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菌混合,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并且在死亡小鼠的体内找到活的S型细菌。
稍作停留,因为学生们被神奇的D组实验深深吸引。
同学们,刚才我们模拟演示了格里菲思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
第一,对比A、B组的实验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同学回答:
S型细菌使小鼠死亡。
第二,D组小鼠为什么会死亡呢?
同学回答:
由于S型细菌使小鼠患败血症而死亡。
很好!
下面两个问题,同学们可能要动一番脑筋,我们把发的教材放到边上不去看它,可以前后桌的四位同学为1个小组,共同商讨,然后推举一名同学回答。
在D组中,活的S型细菌如何出现的?
问题展现,同学们相互展开讨论。
有人抢着回答:
活的R型细菌变成了活的S型细菌。
不错,那么是什么使活的R型细菌转变成活的S型细菌的呢?
同学们有的讨论,有的沉默,我走在教室过道的中间,听见一组同学在分析,单独R型菌不致病,与加热杀死的S型菌混合后便有了S型菌,说明是加热杀死的S型菌能够使R型菌转变为S型菌。
在各小组都已经充分讨论的时候,我让这个小组的同学作了回答。
讨论是为了让孩子们真正地动脑,而这节内容又比较多,所以,便不再把时间花在对答案的修正上,直接让最接近真实答案的小组回答了。
同学们,加热杀死的S型菌究竟是什么物质使R型菌变成了S型菌呢?
一位同学脱口而出,是DNA。
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知道,遗传物质就是DNA。
这可是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把我预先的计划给打翻了。
这也是我平时注重要求学生加强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整理与复习,而反对甚至禁止他们预习的原因了。
你把书从头到尾一看,我上课时那神秘的设疑还有什么魅力呢?
甚至连脑子想都不用想了。
但既然学生回答了,这就是课堂的真实所在,话锋一转,同学们,确实是DNA。
我们今天知道这个答案,也许是来自课本,也可能是同学们在课外读物中了解到的,但是格里菲思的时代,人们却不知道。
格里菲思当时无法弄清究竟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哪种或是哪些成分使R型菌发生了转化,只能提出一个假设,其中必然会有某种„转化因子‟,但转换因子是什么却悬而未决!
同学们,现在请你们站在这样的角度来思考,一个是如同刚才的那位同学,如果你认为是DNA,那么请你设计实验来证明DNA就是转化因子;另一个就是你站在当时科学家的角度,对于转化因子,你一无所知,那么也请你设计思路来研究。
请把你们老师发的那个复印的教材放到边上,我们不看,看看如果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有没有同学也够像当时的科学家那样,作出大胆而聪明的设想,哪怕也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一回。
引得同学们一笑,我接着强调,可以分组讨论,有难度哦!
短暂的讨论过后,一个秀气的小女生小心地举手,但目光比我还自信!
我邀请了她来回答。
老师,随便站在哪个角度来回答,其实是一样的,那就是如果要寻找究竟是哪种成分,可以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各种成分进行分离,比如,我要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就把DNA提取出来,与R型菌进行混合培养,看能否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
我一阵激动,并且毫不掩饰地告诉同学们,这位女生的回答将让我终身难忘,这一节课也确实让我终身难忘!
我有许多的理由为这个女生叫好,第一她没有参考教材,她来上这节课的时候,带来的是第一册的书,而现在上的课是第二册的,所以她不可能知道今天上课的内容;第二她是一个高一才上了半年学期的新生,居然能够将我要同学们模拟思考的两个立场合而为一,探究也好,验证也罢,她的思路都是正确的!
我给她树了一个大拇指,她居然害羞。
我知道,这堂课我的一等奖一定与她的表现有关。
同学们,格里菲思的时代,人们对细胞中物质分离的技术还掌握得很不好,后来有一位科学家,就是上课一开始遇到的艾弗里,一位研究细菌的科学家,站在格里菲思推论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将S型细菌的不同成分成功分离,分别与R型菌混合培养。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我将模拟动画演示一遍,S型菌的蛋白质、脂质、多糖类荚膜等与R型混合培养,S型菌的DNA与R型菌进行培养,结果只有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才能得到S型菌。
学生结论明确,确实是DNA才是转化因子,蛋白质等不是转化因子。
同学们,艾弗里是严谨的,在探明DNA是转化因子后,他并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用DNA酶对DNA进行处理,结果被处理过的是S型的DNA不能使R型菌发生转化。
关于酶,同学们还不太清楚,顺便解释一下,唾液淀粉酶能够使淀粉水解,胃蛋白酶能够使蛋白质水解。
这里DNA酶对DNA有什么作用呢?
引导同学们回答DNA酶使DNA水解,DNA变成其组成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所以,要使R型菌转化,必须是S型细菌完整的DNA。
并进一步介绍基于此,艾弗里提出了不同于当时大多数科学家观点的结论:
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艾弗里试验原理的认识,带领学生小结,艾弗里实验的核心思想是,将DNA与蛋白质等其他物质分开,分别直接观察DNA与蛋白质等其他物质的作用。
然而,由于艾弗里实验中使用的DNA纯度最高时也还含有0.02%的蛋白质,又由于当时科学界普遍接受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结论,所以很多人仍然认为生物的遗传不能完全排除蛋白质的作用,所以,关于DNA是遗传物质的争论还在继续!
因为没有看教材,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的孩子们猛地又被惊醒,一个个眼巴巴地看着我,似在等我的下回分解。
当时的科学界中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噬菌体小组‟,他们已经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正是这个过程,使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得以最终证实。
那么,什么是噬菌体呢,科学家又是如何利用噬菌体开展进一步的实验的呢?
展示T2噬菌体的结构模式图,简要介绍T2噬菌体的结构和成分:
噬菌体就是专门寄生在细菌中的病毒。
T2噬菌体由蛋白质外壳组成头部和尾部,在头部中有DNA,T2噬菌体中60%是蛋白质,40%是DNA。
进一步展示电子显微镜下拍摄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照片并介绍:
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就会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大量的繁殖。
当噬菌体增值到一定数量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大量的噬菌体。
同学们,请看好大屏幕,有没有注意到当噬菌体吸附在大肠杆菌上时有东西在注入大肠杆菌中?
大屏幕上似乎还不够完全清晰,我走下讲台,将教材(我的课本,上面是清晰的彩图)拿给最近的一位同学看,请你证实一下老师的话,是不是有物质在注入大肠杆菌?
同座两人仔细辨认,图中共七个噬菌体,有三个噬菌体在向大肠杆菌注入物质。
接过话题,同学们,当时科学家尚不清楚注入的究竟是蛋白质还是DNA,有没有同学能够想办法来辨识?
一时沉默,我铺垫,同学们记不记得在学习„细胞器——细胞内的分工合作‟时,课本介绍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科学家是使用什么办法来跟踪亮氨酸的?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很多同学想起来了!
是的,1952年赫尔希和他的研究生蔡斯设计了一个巧妙实验:
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和测试。
为了给同学们复习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我讲了一个笑话,小时候,看童话书,有老鼠出主意,为了保护鼠类,最好是在猫的脖子上系上铃铛,如果这样,当猫跑到哪里时,铃声就响到哪里。
同学们,这也是一种标记。
同学们一下子乐了,我接着阐述,我们想办法把蛋白质和DNA分别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好,这样,就可以看注入大肠杆菌中的究竟是那种物质了!
请大家开动脑筋,怎样才能给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带上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呢?
这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对细菌培养的知识,可能就是前面谈到肺炎双球菌培养过程中一笔带过的了,除非是生物学科的爱好者,课外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生物科学常识,一般同学应该是不太了解的,更不要谈病毒(噬菌体)了,所以,这里的设疑更主要的是在引起学生的注意!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大量的繁殖。
这能给我什么启发呢?
有同学回答,要让噬菌体带上放射性,先得让大肠杆菌带上放射性。
下一个问题,则是应该学生思考的!
当时,标记亮氨酸,科学家使用的是3H(氚)这里标记,该用那种元素呢?
这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学生比较吃力。
我带领大家分析蛋白质和DNA的元素组成,得出硫仅存在于蛋白质分子中,磷几乎仅存在于DNA分子中。
在逐步的铺垫引领下,学生找到了答案,用32P标记DNA,用35S标记蛋白质。
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去感染这种大肠杆菌,就得到了32P标记了DNA的噬菌体,同样的方法得到被35S标记了蛋白质的噬菌体。
还是使用动画演示的方法,我把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进行了演示。
用35S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去侵染不含放射性的大肠杆菌,一段时间后搅拌并离心分离,放射性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也就是存在于大肠杆菌外;用32P标记DNA的噬菌体去侵染不含放射性的大肠杆菌,一段时间后搅拌并离心分离,放射性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也就是大肠杆菌中。
据此,同学们得出结论:
噬菌体注入大肠杆菌的物质是DNA。
进一步观察发现:
细菌裂解释放出的噬菌体中,可以检测到32P标记的DNA,但却不能检测到35S标记的蛋白质。
这又说明,噬菌体前后代保持连续性的物质是DNA。
至此,同学们得出一致结论,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此处,赫尔希和蔡斯有没有像艾弗里那样将DNA与其他物质分开,直接得单独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没有。
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有没有分开观察两者的作用?
分开的。
用什么方法分开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病毒 主要 遗传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