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经典练习题汇总有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3068701
- 上传时间:2023-04-30
- 格式:DOCX
- 页数:56
- 大小:66.20KB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经典练习题汇总有答案.docx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经典练习题汇总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经典练习题汇总有答案.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经典练习题汇总有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经典题型汇总
一、文言文阅读
【第1题】.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①。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
“怪哉!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
“天不寒乎?
”公笑。
晏子曰: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
“善!
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注释】①陛:
宫殿的台阶。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公被狐白之裘 ( )
(2)晏子对曰 ( )
(3)逸而知人之劳 ( )
(4)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
2.用“/”画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两处)
婴闻古之贤君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4.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第2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3)忠之属也
(4)望其旗靡,故逐之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战于长勺 /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B.登轼而望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以其境过清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小大之狱 / 无丝竹之乱耳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文中曹刿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理由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5.“长勺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你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第3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一3小题。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
“五日不雨可乎?
”曰:
“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
”曰:
“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
”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
“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一雨三日,伊谁之力?
民曰太守。
太守不有,归之天子。
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
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
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
吾以名吾亭。
”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民以为未足/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B.越明年/越三月(《丰乐亭记》)
C.亭以雨名/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
D.官吏相与庆于庭/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2)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3.明代杨慎评论此文,认为“此篇题小而语大”,请你说说,本文“小”在何处,又“大”在何处。
【第4题】
楚人患狐
楚人有患狐者①,多方以捕之,弗获。
或教之曰:
“虎,山兽之雄也。
天下之兽见之,咸詟②而亡其神,伏而俟命。
”乃使作象虎③,取虎皮蒙之,出于牖④下。
狐入,遇焉,啼而踣⑤。
他日,豕暴于其田,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掎诸衢⑥。
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返奔衢获焉。
楚人大喜,以象虎为可以皆服天下之兽矣。
于是野有如马⑦,披象虎以趋之。
人或止之曰:
“是驳⑧也,真虎且不能当,往且败。
”弗听。
马雷吼而前,攫而噬⑨之,颅磔⑩而死。
(选自刘基《郁离子》,略有改动)
【注】①患狐者:
遭受狐狸的祸害的人。
②詟(zhé):
恐惧,害怕。
③象虎:
老虎模型,木偶。
④牖(yǒu):
窗户。
⑤踣(bó):
跌倒。
⑥掎(jǐ)诸衢(qú):
把守在大道上。
掎,牵制,这里有“把守”的意思。
诸,之于。
衢,大路。
⑦如马:
似马非马的动物。
⑧驳:
传说中的猛兽名。
《尔雅·释兽》:
“驳如马,倨牙,食虎豹。
”
⑨攫:
用爪子迅速抓取。
噬:
咬。
⑩磔:
裂开。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教之曰 或:
有人
B.伏而俟命 俟:
等待
C.是驳也 是:
表肯定判断
D.往且败 且:
将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返奔衢获焉
A.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返奔衢/获焉
B.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返奔衢获焉
C.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返奔衢获焉
D.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返奔衢/获焉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人为了避狐患,听从了他人的建议请人做象虎。
B.楚人把象虎放在窗户下,把狐狸和猪都给吓跑了。
C.楚人不仅没有用象虎吓跑了驳,反而被驳咬死。
D.楚人之死告诉我们做事要从实际出发,随机应变。
【第5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一寺临河干
(2)二石兽并沉焉
(3)遂反溯流逆上矣
(4)盖石性坚重
2.选出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相同的一项( )
A.尔辈不能究物理
B.是非木杮
C.但知其一
D.可据理臆断欤
3.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4.选出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文章以寻找石兽为线索展开情节,详细描写人物语言,对寻找过程则一笔带过。
B.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遂反溯流逆上矣”。
C.按照老河兵的说法,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证明了老河兵的学识渊博。
D.最后一段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二、现代文阅读
【第6题】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春天是一点儿一点儿化开的
迟子建
①立春的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
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
②而我这里,北纬五十度的地方,立春之时,却还是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严寒。
早晨,迎接我的是一夜寒流、冷月和凝结在玻璃窗上的霜花。
想必霜花也知道节气变化了吧,这天的霜花不似往日的,总是树的形态。
立春的霜花团团簇簇的,很有点儿花园的气象。
你能从中看出喇叭形的百合花来,也能看出重瓣的玫瑰和单瓣的矢车菊来。
不要以为这样的花儿,一定是银白色的,一旦太阳从山峦中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异的光辉了。
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它;接着,嫣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洒向这里了;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的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
③虽然季节的时针已指向春天了,可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
什么时候打发了它们,大地才会复苏。
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开始消融,屋檐在白昼滴水了,霜花终于熬不住了,撒脚走了。
它这一去也不是不回头,逢到寒夜,它又来了。
不过来得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闪闪烁烁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枝枝叶稀疏的梅。
四月底,屋顶的雪化净了,林间的积雪也逐渐消融的时候,霜花才彻底丢了魂儿。
④在大兴安岭,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山坡。
嫩绿的草芽像绣花针一样顶破丰厚的腐殖土,要以它的妙手,给大地绣出生机时,背阴山坡往往还有残雪呢。
这样的残雪,还妄想着做冬的巢穴。
然而随着冰河乍裂,达子香花开了,背阴山坡也绿意盈盈了,残雪也就没脸再赖着了。
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是透着清香的树、烂漫的山花和飞起飞落的鸟儿。
那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
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⑤我爱这迟来的春天。
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它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
也就是说,北国的春天,是一点儿一点儿化开的。
它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⑥春天在一点儿一点儿化开的过程中,一天天地羽翼丰满起来了。
待它可以展翅高飞的时候,解冻后的大地,又怎能不做了春天的天空呢!
1.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结构文章的?
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顺序?
2.文章的第②段对霜花的描写很精彩,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画线句加以赏析。
3.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4.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杭州西子湖畔的春天是为了与下文的北国之春作对比,以更显北国之春的美好。
B.“化开春天”之说新颖别致而贴切,写事物宛如写人物,拟人的手法使记叙生动形象而富有情趣。
C.作者描写春天一点儿一点儿地化开,表达对春的盼望,赞美了春天强大而不可抗拒的力量。
D.春在本文已不只是一个季节,她是芳草、碧树、飞鸟的具体形象,也是一种催人奋起的精神和力量。
【第7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与草木同安
(曹文生)
①草木,也是有灵魂的。
②草木的灵魂,带着一种素心。
它不选择土地,落在陕北的大地上,过了一个春天,它就占领了山头。
在陕北,顺着一条小路走下去,就像一次探险。
路边,草木群居在一起,挡住了去路。
你看,马茹子、狼眼刺拐还有酸枣,都具有一种尖锐的性格。
一路上,若与它们较劲,这受自于父母的发肤就会被刺画出形状不一的天符。
在这里,温和的树少,尖锐的树多——或许,干早的黄土高原上,只有坚韧的生命才能活下来,包括居民也一样。
③有人问,草木像一群被时光丢弃的婴儿,它们有精神吗?
④草木的精神是一种善。
它们潜伏在山中,看似强势,郁郁葱葱,让一座山有了灵气;花枯叶落之后,剩下一地干柴,衍生出一缕缕炊烟。
⑤草木的精神是一种美。
正走着,一朵山丹丹花孤独地出现在黄土的断面上,这种红是一种昭示,也是一种草木遗落在人间的谜语,等待人去靠近它。
它就这样毫无节制、肆无忌惮地盛开,使得土黄的山沟像一个偌大的碗捧出一碗红,令人想起“金碗盛丹”四个字。
或许,山丹丹代表的是一群草木一样的人,他们在黄土地上过着一种隐忍的生活,偶尔怒放,于简中释放美好。
⑥古代的陕北,是一个听后让人颤栗的词。
如今,它和人间任何地方一样,不再羞涩,不再低人一等。
一座山,便带来了一座山的自足和逍遥。
在这里,草木葳蕤,鸟鸣清幽。
山里,藏着太多的长歌短调,虫吟声、鸟鸣声……当一座山被这些声音打开,它就不再怀才不遇,不再孤独终老。
⑦生命的意义,从草始,归于草。
一些草,注定一辈子无人问津,但它们依然遵循节气、遵循风水默默生长。
五谷,不过是草的一种,只是被祖先从草里鉴别出来,能填饱肚子,才以粮食的面目高于野草;还有些草,心怀高义,像珍宝一样被人小心翼翼地挖出来、晒干,送进中药店变成灵丹妙药。
说来渐愧,陕北的山林里,我只认识很少的草。
一同进山的伙伴引领我进入陕北草木的中药世界。
对于黄芩,我有些敌意,父亲一生见不得黄芩,因为它里面含着一种黄酮,父亲对它过敏。
远志是我喜欢的,一种草具有远大志向,长在深山,心忧天下,想用草木的善心去治愈柔弱的身体。
柴胡也是我喜欢的名字,凡是带着柴的草木,我都格外亲近。
在乡下,家里的柴决定着生存,决定着温饱。
炊烟袅袅,永远是乡下人理想的活法。
⑧黄芩、远志、荣胡,这些草从野草中分离出来,后来的人再看见它们,都是一脸的尊重。
只有在山中,它们还具有草木的原始样子。
⑨我想,草木精神,应是人的精神;与草木同安,应是人类的大同理想。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干旱的黄土高原上,只有坚韧的生命才能活下来。
B.山丹丹肆无忌惮地盛开,令人想起“金碗盛丹”四字。
C.在山中,只有黄芩、远志、柴胡还具有草木的原始样子。
D.本文作者认为,与草木同安,应是人类的大同理想。
2.第③段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3.结合文本说一说,草在生活中有哪些具体的作用?
4.结合上下文品析词句。
(1)如何理解文章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词“怒放”?
他们在黄土地上过着一种隐忍的生活,偶尔怒放,于简中释放美好。
(2)从修辞角度品析第⑥段的画线句。
当一座山被这些声音打开,它就不再怀才不遇,不再孤独终老。
5.联系全文说说你对“草木的精神”的理解。
【第8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未遂
赖海石
一辆破破烂烂、没有车牌的小中巴,缓缓启动,晃晃悠悠跟在老太太后面。
文化广场,一群大妈随着音乐起舞。
老太太远远站在她们后面,跟着做动作:
甩手,抬腿,扭头,弯腰……
突然,老太太身体一歪,瘫软在地。
从停在广场边的破中巴上,跑下来两个中年汉子,抱起老太太,手忙脚乱地按、压、掐了一阵后,急急慌慌地将她抬上破中巴。
破中巴“突突突”喘着粗气向医院驶去。
医院,急救室。
医生们正在有条不紊地抢救。
一个护士高声喊:
“家属,家属,去收费处缴费!
”中年汉子迟迟疑疑地向收费处走去。
在收费窗口,中年汉子对护士说:
“护士,我是送老太太过来的,我不是家属。
我有她儿子电话。
我的手机打不了,我报号码,你打一下她儿子电话好吗?
”护士打完电话,往窗外一瞧,中年汉子早跑没影儿了。
三天后。
小酒馆。
彭老板举杯:
“任大成,来,我先敬你一杯。
谢谢你把我妈送到医院,救了她一条命。
”又说:
“我有一事不解,你为什么不用手机直接打我电话?
为什么叫医院打?
护士打电话的时候你为什么要跑掉?
如果不查医院监控,我都不知道是你送我妈去的医院。
”任大成说:
“我的手机那时刚好出问题了,打不了。
我跑掉是因为我有事要办,怕医院误会,以为我是肇事者,抓住我不放。
”
彭老板说:
“哦,原来是这样。
你是我的恩人,我会永远记住你的。
另外,欠你那八十多万工程款,我一定想办法给你结清。
你等我的好消息。
来,我再敬你一杯。
”这回彭老板没有食言,半个月后,他把八十多万元转到了任大成账上。
任大成手下的二十多个工人师傅。
终于可以安安心心过个年了。
虽然工程款拖欠了两年多,但事情总算有了圆满结果。
把钱款分发给工人后,任大成打算请彭老板喝一次酒表示感谢。
按响别墅门铃后,出来开门的是一个陌生的老爷子。
任大成疑惑地问:
“请问彭老板在家吗?
”“你是说这别墅原来的主人吗?
”老爷子说,“他把别墅卖给我们了,他搬走了。
”任大成很吃惊,难道彭老板为了结工钱把别墅都卖了?
他拨通了彭老板的电话:
“彭老板,我到你别墅找你,才知道你卖了房子,你现在住哪里?
”“我在老围租房子住。
”
老围?
任大成知道,老围可都是多年前的土坯瓦房,而且是危房,没几个人在那里住。
难道彭老板穷到了这种程度?
任大成说了句:
“我过去找你。
”也不等彭老板回话,就挂断了电话。
老围路口。
彭老板早已站在那里等候。
任大成说:
“走,去你家看看。
”彭老板说:
“看啥,想耻笑我落魄?
走,喝酒去。
”硬拉着任大成进了旁边的小酒馆。
任大成举杯:
“彭老板,今天我先敬你,我代表二十多个工人师傅敬你,为了给工人发工资,你把别墅都卖了,我们以后还跟着你干,你会东山再起的,别墅会再回来的!
”彭老板声音有点哽咽:
“我不是不知道你们的难处。
我如果不是被别人骗了二百多万,怎么会拖欠你们那么久……”任大成眼睛有点湿润,又举起一杯酒:
“彭老板,我以前对你有误会,以为你故意拖欠我们工资。
我自罚一杯。
”说着一饮而尽。
那天,在文化广场,任大成和另一个中年汉子本来是想绑架彭老板母亲来逼迫彭老板结清欠款的,没想到还没开始行动,老太太就突然晕倒了,他们只好把她送到医院。
否则……否则,任大成现在就不是坐在这里喝酒,而是蹲在大牢里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一辆破破烂烂、没有车牌的小中巴”,并非闲笔,而是为后文发生的一系列“意料之外的故事”埋下伏笔。
B.动作描写是小说中的一大特色,如“中年汉子迟迟疑疑地向收费处走去”,这一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
C.小说中任大成和彭老板第二次在小酒馆喝酒时,两个人推心置腹地交谈起来,通过这一场景描写,展现了二人真诚的性格特征。
D.小说通过记叙发生在任大成和彭老板之间的故事,揭示了“赞美淳朴善良人性、批判社会中不诚信的丑恶现象”这一主题。
2.小说在情节上环环相扣,构思巧妙。
请结合小说简要梳理、概括。
3.小说结尾交代了事情真相,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第9题】
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间烟火气
王文一
①早晨上班,车载音响的随机循环播放突然唱起了《青花瓷》,“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听到这句的时候正好路过一家早餐店,包子出笼,整个店面都冒着蒸汽,我忽然想起了几十里外那个小村子里的炊烟。
②故乡多山,虽不大却也将大地切割得支离破碎,家家户户都藏在山坳里。
一条公路沿河而行,在路过村庄的时候,能看到的都只是片瓦只檐,只有偶尔顺着那条进村的小路往里延伸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村庄的内涵如此丰富,小路可以一直延伸到山沟沟的最深处,而村里的家家户户,就在这小路的两边,挨挨挤挤、泾渭分明地做着邻居。
③炊烟是不分彼此的。
每到亭午日暮,或者晨光熹微,炊烟都会在家家户户的烟囱上轻轻巧巧地飘出来,这时候无论家宅广阔还是茅檐草舍,无论炊烟出来的渠道是敞亮的琉璃瓦烟囱还是泥坯堆砌的小筒,都不影响大家彼此温柔地打着招呼,然后炊烟融洽地汇聚到一起,变成一抹轻柔的云,低低地在村庄的上空。
炊烟是不记仇的,就像村里的乡亲,虽然彼此偶尔会有一些口角,但是情绪从来不会隔夜。
早晨起来烧火的时候你招呼我一声,我打趣你一句,情绪很快便随着柴火进了灶膛,一把火烧过,就随着烟气袅无踪迹了。
④炊烟是农村最美的一张名片。
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冒出淡淡蓝蓝的细烟雾,这烟雾一缕一缕地汇聚起来,弥漫在农家小院的房舍屋檐上,萦绕在原野的庄稼树木上,更笼罩在整个村子的上空,凝结成一片小云,小村仿若仙境。
风吹过,这些仿佛蜃气好像雾霭的轻烟渐淡,最后消散无踪。
这时候,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彻彻底底清醒了过来。
跳脱的鸡,蹒跚的鸭,稳重的牛,以及乱窜的猪狗,上学的稚子,劳作的大人,都在彰显着村庄的活力,生机盎然又醉人眼目。
而黄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
红彤彤的夕阳给小村镀了一层金边,这个时候,从错落有致的房顶袅袅升起丝丝缕缕,在晓霞的照射下,缭绕在炊烟里的小村落,升腾着一种朴实,一种单纯,这烟就像这越发落寞的村落,古朴、恬静、温暖。
在炊烟的呼唤下,人们或者行走,或者“突突”地开着蹦蹦车,从山涧、田里、河畔顺着村道走回来,炊烟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
⑤乡亲们或许不会关注司空见惯的炊烟,就像他们可能没有关注家里面那个总是起得很早、睡得很晚的女人,那个女人是老婆,是母亲。
她们默默地见识着村庄最冷清的晨,熬着村庄最深沉的夜,却从来不会为自己的辛勤和劳累辩驳夸耀。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女人的存在,这些小房子才会按时升腾起炊烟,才会有温暖的被窝和可口的饭菜,那是家的味道。
⑥难怪中国古代文人无论桀骜还是恬淡,无论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在诗句中总会提及炊烟,悄悄地织构关好。
比如陶渊明有“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范成大有“指点炊烟阁莽苍,午餐应可寄前庄”,蔡襄有“孤舟横笛向何处,竹外炊烟一两家”……炊烟就是人,就是家。
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2019年12月17日,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引用《青花瓷》的歌词有何作用?
2.根据要求答问题。
(1)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的划线句。
(2)赏析第④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阅读第④段,分别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早晨炊烟和黄昏炊烟的不同特点。
4.本文第⑤段与链接材料都写到了妻子(老婆)与母亲,试分析其情感表达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5.作者为什么说“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
请联系全文简要作答。
【第10题】
为什么妖怪抓到唐僧都要蒸着吃?
①1582年,明神宗万历十年,大明首辅张居正去世。
比较不为人知的是,这一年去世的还有吴承恩,他用一部《西游记》,给后世中国人留下了许多“达芬奇密码”式的难解之谜,我们可以称之为“吴承恩密码”。
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阅读 理解 经典 练习题 汇总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