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单元复习训练 人教版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
- 文档编号:23066455
- 上传时间:2023-04-30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73.02KB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单元复习训练 人教版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单元复习训练 人教版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单元复习训练 人教版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单元复习训练人教版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单元复习训练
一、选择题
1.高丽王朝有各种考试时间不确定的科举考试,又称“别试”。
具有代表性的别试,国王也会亲临考场,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等。
材料说明( )
A.儒家思想对高丽王朝影响深远
B.高丽王朝科举考试和中国完全一样
C.科举考试具有公平公正的特点
D.科举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
2.中世纪西欧的农业以推广三田制为主要进步标志,即将耕地的一部分秋播夏收(小麦和裸麦)、一部分春播秋收(大麦和燕麦),余下的部分休耕。
这主要是因为三田制( )
A.扩大了庄园田地面积
B.可减少土地劳作强度
C.便于对干旱作物的管理
D.有助于恢复土壤肥力
3.罗马法中有很多法律原则,诸如公民权利平等原则、重视证据原则、法人制度原则等一直被现代法律所采用,这表明罗马法( )
A.是现存第一部完备的成文法典
B.对后世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C.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性文件
D.奠定了近代西方民主制的基础
4.《人类的故事》中这样描述庄园:
“中世纪的骑士同时也是拥有田产的乡绅,少有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他们的庄园里能够生产供他和他的家人的一切物品。
”由此,可以判断中世纪庄园经济的特征是( )
A.商品经济发达B.基本自给自足
C.严格禁止竞争D.自耕农为主体
5.历史上最后一个控制丝绸之路西段要冲(包括今天的伊斯坦布尔、巴格达、麦加和开罗),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帝国是( )
A.法兰克王国B.罗马帝国
C.拜占庭帝国D.奥斯曼帝国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阿兹特克人与印加人不同,并不试图使他们的臣民受阿兹特克人的生活方式的同化,为所有人都享有公民权作准备。
”这说明在阿兹特克人国家中( )
A.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的控制
B.被征服者由原部落管理
C.被征服地区对国家没有义务
D.所有人都可享有公民权
7.“基督教的修道院通过抄书、办学校、建图书馆三种方式,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遗产,并对其成员及周围地区的居民进行教育,传播了基督教教义,培养了一批有初步文化素养的教职人员。
”从材料中可知,基督教在欧洲的作用是( )。
A.控制人们思想B.保存古代文化
C.提供道德规范D.进行宗教迫害
8.《阿拉伯通史》中写道:
千余年,朝觐圣地的制度,对于凝聚全世界的穆斯林,起了重大的作用。
这种制度几乎使每个有能力的穆斯林,平生都能有一次长途旅行。
据所学知识判断,他们“旅行”的目的地是( )。
A.印度B.巴勒斯坦
C.罗马D.麦加
9.13世纪初,来自北方的突厥奴隶军团建立了自己的印度新国度。
为了更好地控制印度腹地,他们将都城设在了靠近德干高地的德里。
这一“印度新国度”即( )
A.新德里B.德里苏丹
C.马德里D.苏丹
10.发明下图所示耕作方式的是美洲的( )
A.玛雅人B.阿兹特克人C.印加人D.班图人
11.“基督教的修道院通过抄书、办学校、建图书馆三种方式,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遗产,并对其成员及周围地区的居民进行教育,传播了基督教教义,培养了一批有初步文化素养的教职人员。
”该材料体现了基督教在欧洲的作用是( )
A.控制人们思想B.大肆进行宗教迫害
C.宣传人文思想D.促进文化教育发展
12.笈多王朝时期国王赐给官吏、贵族、寺院的封地逐渐演变为世袭的私有领地,封地领有者往往将君主封赐的领地再分封赏赐给自己的臣属。
由此可知( )
A.等级制的附庸臣属关系形成
B.土地封赐程序极其严格
C.君主由此确立权力至尊地位
D.预示着分裂割据的隐患
13.一份1050年的文献记载了英国赫思堡恩修道院中的一些情况:
“……在复活节他们还应缴纳二只母羊、二只羊羔,他们必须用自己的时间给这些羊洗刷、修剪。
”这表明欧洲中世纪庄园农奴( )
A.每逢节日向领主缴纳地租
B.缴纳实物、劳役两类地租
C.已经被剥夺全部人身自由
D.对受剥削与压迫充满仇恨
14.桑海确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纪达到极盛,主要表现在( )
①实行中央集权,官吏直接由国王任免
②扩大对外贸易,奴隶成为生产中的重要力量
③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
④攻灭埃及确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15.《人类的故事》中这样描述中世纪庄园:
“中世纪的骑士同时也是拥有田产的乡绅,很少通过支付现金来购买某种商品,他们的庄园里能够出产供他和家人吃、喝、穿的一切物品。
”由此可以判断中世纪庄园经济的特征是( )
A.商品经济发达B.基本自给自足
C.严格禁止竞争D.自耕农为主体
16.下图为《日本书纪》中的记载,它反映出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播日本文化B.开展商业贸易
C.获得中国珍宝D.学习唐朝制度
17.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
为解决这一问题,日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实行民主政治
B.实行幕府统治
C.进行大化改新
D.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18.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因反对教会,批判神学而被捕入狱,最后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的火刑柱上。
在西欧封建时代,经常会有人因思想或学术上的创新而被视为“异端”,受到宗教裁判所的审判。
这种现象说明了( )
A.教会成为欧洲最大的土地所有者
B.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
C.西欧封建国家内部管理权力分散
D.西欧封建制度等级森严
19.在中古时代的西欧庄园内,起着维护封建领主利益和庄园公共秩序作用的机构是( )
A.庄园法庭 B.庄园封君
C.公民大会D.庄园封臣
20.西欧庄园内的一切生产都是为了供应领主消费和依附农民及其家庭的生活需要,只有庄园不能生产的如盐、铁等,才从行商手中购取。
这说明( )
A.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B.庄园是中世纪西欧的典型组织形式
C.庄园是西欧时期独立的政治单位
D.庄园内部的农奴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21.下图这件瓷器发现于今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的一座陵墓中,原产于15世纪左右的中国。
10—15世纪,从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把瓷器等手工业品输入非洲的是( )
A.埃及人B.阿拉伯人
C.波斯人D.印第安人
22.印加帝国采取的措施:
土地、矿产和牲畜归国家所有;编制详细的人口普查表;废除世袭的地方首领;为同化被征服的民族,强迫他们迁至新地区定居;在国家的主持下,举行集体婚礼。
这些措施( )
A.目的在于军事征服需要B.缓和了民族和阶级矛盾
C.巩固了帝国的统治D.颇具极权主义色彩
23.观察下面图示,对图中法律文献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B.它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
C.它由沙皇伊凡四世所颁布
D.它维系了东罗马帝国的统治
24.阿拉伯帝国实行哈里发中央集权统治。
哈里发为专制政体的最高首领,集政权、军权和神权于一身,控制着中央到地方的军政、税收与宗教三大权力系统。
地方设总督,但税收与司法权直属中央。
由此可以了解阿拉伯帝国的社会形态处于( )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25.在社会经济上,东非城邦一般都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辅之以畜牧、狩猎。
采矿、制陶和建筑业也是主要行业,比较发达,材料反映了东非城邦( )
A.农业已经得到了发展
B.手工业比较发达
C.是非洲最发达的地方
D.生产结构多元化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 在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教会占有国家土地达到三分之一以上,还向全体教徒征收什一税。
教会垄断了对《圣经》的解释权,任何背离教会教皇为国王加冕说教和反对罗马教廷教义的思想都被当作“异端”。
13世纪,教会建立起“宗教裁判所”,对“异端”分子进行判决,轻则罚款,重则监禁,有的甚至被捆在火刑柱上活活烧死。
12—13世纪,教皇权力终于达到顶峰:
教皇有权废黜君主。
材料三 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经济上,城市的发展导致商品经济繁荣,西欧单一的经济结构趋向多元化。
政治上,城市成为西欧封建社会中新的政治力量。
城市往往与国王结盟,共同对付国内的封建大贵族,从而加速了国家的统一。
文化上,随着城市的繁荣发展,城市文化应运而生,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1)根据材料一,说明西欧封建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罗马教廷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3)中古西欧城市什么时候开始兴起?
分析材料三,指出中古西欧城市兴起的影响。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种自由人(封臣)对另一种自由人(封君)的服从和役务(主要是军役)的义务,以及封君对封臣提供保护和豢养的义务,而豢养的主要办法就是赐给封臣一块封土。
——摘编自[法]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
材料二 13世纪的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
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被罚款20先令。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
材料三 中世纪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出现的,它们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兴起的。
……城市所集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
——摘编自《新课标解读与教学案例设计》
(1)材料一是哪一地区封建社会的写照?
封君封臣制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基本手段。
谈谈你对庄园法庭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地位,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时期的图像、殖民时期的文献以及一个多世纪的人类学田野调查,使我们了解到玉米神在玛雅神话中的重要地位。
民族志资料不断提及这位神祇及其在其他中美洲社会群体中的对应体……那些看起来平常世俗的玉米播种、耕作和制作食物的准备工作亦是玉米神话的重要方面。
——摘编自《玛雅农业神话:
玉米和人的生命轮回》
材料二 宗教信仰在玛雅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透过铭文释读与雕刻装饰的综合解读,研究者发现山丘是玛雅人的重要崇拜之一。
山丘一词广泛的出现在地名、文献、雕刻装饰之中。
同时,玛雅人将金字塔神庙看作是山丘。
这些建筑物被设计成山丘,并且复制了神圣性地理景观到城市之中。
藉由山丘崇拜,统治者增强了统治权威,塑造自己作为人间世界与超自然世界中介者的形象。
——摘编自蔡佾霖《地理景观与宗教
——古典玛雅人的山丘崇拜》
(1)根据材料一,分析玛雅人的哪些方面可以成为研究其社会生活的着手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方面在玛雅文明中产生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山丘”在玛雅文化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玛雅城邦的统治者采用了哪种统治方式。
(3)综合上述材料,为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玛雅文明的成就,并探索玛雅文明的未解之谜,应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在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代中国、古印度)及希腊、玛雅人民族的神话故事里,都有大洪水甚至洪水灭世的传说,只是原因和过程不尽相同。
古代希伯来人和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传说,其源头是苏美尔神话。
在苏美尔人的泥版文书上,人们发现了故事的最早版本,后通过史诗《吉尔伽美什》被古代希伯来人继承,并传到古希腊人那里,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洪水传说。
中国古代也有“大禹治水”神话传说,但显然与上述神话差异较大。
——摘编自《世界文明探源》
(1)写出材料一地图中2、4古代文明的名称,并指出两者的一个不同点。
(2)写出材料一地图中3、6古代文明的名称,并指出两者的一个相似点。
(3)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早期文明的特点。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时,西欧全境已被各级教俗封建主瓜分殆尽,凡领主皆有地,凡地皆有领主。
各级教俗封建主在自己的领地内俨然是一个个大小国君,集各种权力于一身,凡事皆需领主首肯方可行……有文字记载,当地修道院的边上居住着一批寺院必需的手工业者和小商贩。
由于自身的需要,修道院向他们提供了各种保护,这里因此而逐渐发展为一个新兴的中世纪城市。
在法国的500个城市中,即有420个是这样兴建起来的。
——摘编自金志霖《试论西欧中世纪城市与封建主的关系》
材料二 城市的诞生标志着西部欧洲内部历史的一个新时期的开始。
城市既是经济复兴的结果,也是经济复兴的工具。
在经济复兴的同时,流动资本的重要性日益增大。
集中在城市的流动资本的力量,不仅使城市在经济上具有重大影响,而且有助于使城市参与政治生活。
王侯们逐渐地养成一种习惯,将市民召来参加高级教士和贵族会议,同他们共商大事。
从13世纪初期起,他们越来越普遍地使用本国方言。
在行政事务中首先采用本国方言的是城市,这种首创性完全符合于在中世纪文明中以城市为其杰出代表的那种世俗精神。
——摘编自[比]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
材料三 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以后,几乎都出现过争取自治的运动,尽管各城市的方式和结果不完全相同,但是城市自治运动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城市自治运动是在无条件地承认整个封建主阶层在政治上绝对统治前提下进行的。
城市自治并不意味着政治上的独立,相反,各类自治城市始终与各级封建主保持着密切的政治关系。
——摘编自金志霖《试论西欧中世纪城市与封建主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中世纪城市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城市形成对欧洲文明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西欧城市自治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
从材料“具有代表性的别试,国王也会亲临考场,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等”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对高丽王朝选官制度的影响,故A项正确。
2.D
【解析】
由“秋播夏收”“春播秋收”及“休耕”等信息可知,三田制实质上是轮作制的一种。
可见,三田制的推行有助于恢复土壤肥力,适应了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实行三田制并不能扩大庄园田地面积,排除A项;B、C两项与三田制特征不符。
3.B
【解析】
根据材料“一直被现代法律所采用”可知,题干表明罗马法对后世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故B项正确。
4.B
【解析】
由材料“少有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他们的庄园里能够生产供他和他的家人的一切物品”说明庄园内商品经济不发达,庄园的生产是基本自给自足的,故B项正确。
5.D
【解析】
奥斯曼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故选D项。
6.B
【解析】
在阿兹特克人国家中,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但需向阿兹特克人缴纳贡赋。
7.B
【解析】
依据材料“基督教的修道院通过抄书、办学校、建图书馆三种方式,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遗产”“传播了基督教教义”可知基督教在欧洲的作用是保存古代文化,故B项正确。
8.D
【解析】
9.B
【解析】
根据材料中“13世纪初”、“突厥奴隶军团”建立“印度新国度”、“都城设在……德里”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国家指的是德里苏丹,故B项正确。
10.B
【解析】
据材料图内容结合所学可知,美洲的阿兹特克人在水里捞起淤泥,堆积在固定于水中的木排上,形成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故选B项;玛雅人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没有发明“浮动园地”的耕作方式,排除A项;印加人也没有发明“浮动园地”的耕作方式,排除C项;班图人是西非居民,排除D项。
11.D
【解析】
修道院创办学校、修建图书馆、抄书,这些形式保存了古代文化遗产,同时其对周边居民进行教育,培养了一批具有初步文化素养的教职人员,说明基督教在欧洲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基督教对民众思想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基督教的宗教迫害,排除B项;基督教宣传的主要是教义,而非人文思想,排除C项。
12.A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笈多王朝对土地的层层分封,以土地为纽带,形成了国王封赐臣属的等级关系,故A项正确。
13.B
【解析】
从题干中的“缴纳二只母羊、二只羊羔”可知这是缴纳实物地租,从“必须用自己的时间给这些羊洗刷、修剪”可知这是缴纳劳役地租,故B项正确。
14.B
【解析】
④桑海原是马里属国,后利用马里内乱崛起,攻灭马里,确立西非霸主地位,故排除④,①②③符合史实,故选B。
15.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很少通过支付现金来购买某种商品,他们的庄园里能够出产供他和家人吃、喝、穿的一切物品”,可知庄园经济基本自给自足,故选B项。
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6.D
【解析】
题干中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大唐王朝制度完备先进,属于难得的发达国家,我们必须经常派人去那里学习,故选D项;A、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17.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为了解决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646年,学习中国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故选C项;A项日本实行民主政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始的;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日本不是政教合一的国家。
18.B
【解析】
19.A
【解析】
在中古时期的欧洲,庄园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维护封建领主利益,故选A项。
20.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显示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很少与外界发生商品贸易关系,故选A项。
21.B
【解析】
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把瓷器、纺织品等各种手工业品输入非洲,B项正确。
22.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印加帝国采取财产国有制,编制详细的人口普查表,废除世袭地方首领,强迫被征服的民族迁至新地区定居等一系列措施,其目的都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有极权主义色彩,故D项正确;据材料“为同化被征服的民族,强迫他们迁至新地区定居”可知,这些措施是针对被征服地区而采取的,A项错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的实行,不利于缓和民族和阶级矛盾,不利于巩固帝国统治,B、C两项错误。
23.D
【解析】
《罗马民法大全》由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颁布,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维系了东罗马帝国的统治,故D符合题意;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故A不符合题意;《罗马民法大全》是在东罗马帝国颁布的,故B、C不符合题意。
24.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建立于公元8世纪中叶,实行政教合一的哈里发中央集权统治,这符合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故C正确;A、B、D均和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25.D
【解析】
农业和手工业都反映了材料的某一方面信息,不全面,故A、B两项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故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东非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都得到发展,说明生产结构多元化,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26.
(1)特点:
以土地关系为纽带,层层分封,形成封建等级制度;领主与附庸是臣属关系;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人为自己的封主;臣属关系只存在于上下相邻的贵族等级之间,不能越级从属。
(2)政治上:
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教权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
经济上:
是西欧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
思想上:
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控制人们的思想。
(3)10世纪。
影响:
经济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政治上,加速了国家的统一;文化上,产生了城市文化,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27.
(1)地区:
西欧。
特点:
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2)手段:
处以罚金。
认识:
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既维护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领主的特权。
(3)地位:
经济中心。
意义:
瓦解了封建制度,孕育了早期资产阶级。
28.
(1)着手点:
玉米、宗教。
影响:
玉米是玛雅文明的物质基石;宗教是玛雅文明的精神基石(宗教的极端发展一定程度上扼杀了玛雅文明的创造力)。
(2)角色:
宗教信仰、建筑模仿、城市规划的对象。
统治方式:
政教合一。
(3)研究方法:
多学科、多领域综合研究。
29.
(1)名称:
2处为西亚(两河流域)文明,4处为古希腊文明。
不同点:
前者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后者产生了民主政治。
(2)名称:
3处为古埃及文明,6处为印加文明。
相似点:
国王拥有大权,实行中央集权。
(以上文明之间的比较,言之有理即可)
(3)世界各文明之间既有相似性,又有多元性;不同文明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影响。
30.
(1)原因:
教俗封建主的庇护和支持;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
(2)影响:
推动了欧洲经济的复兴与发展;增强了城市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影响力;孕育了政治平等意识和世俗精神。
(3)理解:
所谓城市自治,只不过是要求封建领主做出有限的让步,即同意城市在一定范围内处理其内部事务;所谓自治城市,实际上就是各级封建政府的派出机构,它们在城市内部代行封建主的一部分权力。
(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复习训练 人教版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二 单元 中古 时期 世界 复习 训练 人教版 高中历史 统编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