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汇编附有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3063938
- 上传时间:2023-04-30
- 格式:DOCX
- 页数:47
- 大小:38.40KB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汇编附有答案.docx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汇编附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汇编附有答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汇编附有答案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
文言文知识梳理
文言文必修一梳理
《劝学》
一、实词
1.学不可以已(停止)
2.金就砺则利(靠近,接近)
草创未就(完成)
诸侯各就国(回到封地)
侯嬴乃谢客就车(登上)
就极刑而无愠色(遭受)
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快,引申为洪亮)
4.而致千里(达到)
则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送到)
致意(表达)
致食客三千(招引,引来)
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牵连)
5.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6.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
7.用心一也(因为)
用之所趋异也(因为)
二、虚词
1.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引出对象)
2.而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转折)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
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
吾尝跂而望矣(修饰)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修饰/转折)
顺风而呼(修饰)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因果)
蟹八跪而二螯(并列)
3.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气词)
4.之
青,取之于蓝(代词)
輮使之然也(代词)
不如须臾之所学(助词,定中之间,无义)
蚓无爪牙之利(定后标志)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的)
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师说》
一、实词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难道)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3.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二、常用词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2.是故无贵无贱(所以,因此)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
4.如是而已(罢了)
三、虚词
1.而
人非生而知之者(承接)
惑而不从师(转折)
吾从而师之(承接)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并列)
小学而大遗(并列)
则群聚而笑之(修饰)
2.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取独)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取独)
圣人之所以为圣(主谓取独)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前标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类,这一类)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
作《师说》以贻之(代词)
3.其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代词)
其皆出于此乎(推测,大概)
其可怪也欤(那)
吾其还矣(祈使,还是)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祈使,一定)
其孰能讥之乎(反问,难道)
4.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
而耻学于师(向)
于其身也(对于)
其皆出于此乎(从)
不拘于时(被)
5.乎
生乎吾前(在)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词)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
6.乃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7.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
四、常见文言句式翻译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2.不拘于时(被动句)不受时俗的拘束。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老师的任务是传授知识、解答疑难。
《赤壁赋》
一、实词
1.七月既望(农历十五)
2.举酒属客(“嘱”,劝酒)
3.乃以秦王属吏(交付,托管)
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跟随)
5.冠盖相属(连接)
6.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嘱托)
7.属四方多难(适逢)
8.天下属安定(适才,刚刚)
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10.若属皆且为所虏(类)
11.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归属,隶属)
12.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属于)
13.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14.正襟危坐(端正)
1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当/攻占)
16.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17.而卒莫消长也(最终,到底)
18.虽一毫而莫取(即使)
19.肴核既尽(已经)
20.吾与子之所共食(“适”,享用)
二、虚词
1.而
倚歌而和之(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客(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转折)
客喜而笑(修饰)
2.之
月出于东山之上(的)
纵一苇之所如(主谓取独)
凌万顷之茫然(定后标志)
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谓取独)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的)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
3.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寄蜉蝣于天地(在)
4.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
相与枕藉乎舟中(在)
三、常见文言句式翻译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状语后置)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2.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
3.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有吹洞箫的客人。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5.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而今天又在哪里呢?
6.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
7.渺渺兮于怀(主谓倒置)我的心怀悠远。
《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实词
1.自余为僇人(同“戮”,刑辱)
2.到则披草而坐(用手分开)
3.梦亦同趣(同“趋”,往,赴)
韩厥告赵朔趣走(同“促”,赶快)
趣赵兵亟入关(同“促”,催促)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取)
4.缘染溪(沿着)
缘木求鱼(攀援)
5.外与天际(交会)
二、虚词
1.而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修饰)
披草而坐(承接)
觉而起,起而归(承接)
穷山之高而止(承接)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修饰)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转折)
2.以
相枕以卧(修饰)
夜则以兵围寓所(率领)
以资政殿学士行(凭借…的身份)
以至晋鄙军之日(在)
3.乎
悠悠乎与颢气俱(形容词词尾)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形容词词尾)
三、常用词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曾)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未曾)
3.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这样之后)
4.游于是乎始(从此)
四、常见文言句式翻译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认为凡是这个州的有奇异姿态的山水,都为我所拥有。
文言文必修二梳理
《六国论》
一、实词
1.非兵不利(兵器)
2.六国互丧(交互)
3.率赂秦耶(都,皆)
4.固不在战矣(本来)
5.思厥先祖父(代词)
6.子孙视之不甚惜(对待)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
起视四境(看)
7.举以予人(拿)
8.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
9.暴秦之欲无厌(满足)
10.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分)
11.以地事秦(侍奉)
12.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
蹇叔之子与师(参加)
与战胜而得者(介词,与)
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和)
1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招致)
14.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15.李牧连却之(击退)
16.洎牧以谗诛(等到)
17.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几乎)
18.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
19.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运数,理数)
20.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判断,估计)
21.并力西向(合)
22.苟以天下之大(如果)
23.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成例)
二、虚词
1.而
赂秦而力亏(因果)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转折)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转折)
二败而三胜(并列)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转折)
战败而亡(因果)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承接)
2.以
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秦以攻取之外(凭借)
以有尺寸之地(“而)
举以予人(来)
以地事秦(用)
洎牧以谗诛(因为)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用)
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3.则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两个分句间并列)
4.于
赵尝五战于秦(和)
5.之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主谓取独)
子孙视之不甚惜(代词)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词)
胜负之数(的)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代词/的)
苟以天下之大(定后标志)
6.为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
三、常见文言句式翻译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为别人的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啊!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如果凭借我们这样强大的国家,却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连那灭亡的六国都还不如了。
《阿房宫赋》
一、实词
1.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雨雪停止)
2.而望幸焉(皇帝到某处)
3.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对待)
4.奈何取之尽锱铢(为什么)
5.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
6.函谷举(拔,攻占)
7.族秦者秦也(灭)
8.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
9.秦人不暇自哀(闲暇)
二、虚词
1.而
骊山北构而西折(承接)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转折)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承接)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转折)
谁得而族灭也(承接)
2.之
杳不知其所之也(到,去)
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词)
3.焉
盘盘焉,囷囷焉(形容词词尾)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语气词)
4.于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到)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比)
必修三文言文梳理
《五人墓碑记》
一词多义
盛:
呜呼,亦盛也哉!
(盛大)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兴盛)
请其矢,盛之锦囊(装chéng)
发:
又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头发fà)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送)
徒: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类人)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仅仅,只有)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是)
私: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自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私见张良(暗地里)
词类活用
为旌其所为(名词作动词,表彰)
去今之墓而葬焉(名词作动词,修墓)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词作动词,用盒子装)
缇骑按剑而前曰(名词作动词,上前)
不能容于远近(形容词作名词,远近的地方)
安能屈豪杰之流(使…屈身)
亦以明死生之大(形容词作动词,阐明;形容词作名词,大义)
古今异义:
慷慨得志之徒(意气激昂的;大方)
吴之民方痛心焉(哀痛)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行动作为;动作)
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头颅,指代生命;带头的人)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不同寻常;副词,表示程度)
视五人之死(比较;看)
虚词整理,解释下列虚词
于:
士大夫请于当道(向)
且立石于其室之门(在)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被)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对于)
之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取消句子独立性)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代词)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代词)
四海之大(定语后置的标志)
以:
以旌其所为(用来,表目的)
敛资财以送其行(来)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相当于而,表修饰)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因为)
特殊句式,翻译下列句子
1.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有的人脱身逃跑,不能被远近地方的人所容纳。
2.谁为哀者?
为谁悲哀呢?
《廉蔺列传》
一词多义
负:
均之二策,宁赋以负秦曲(使…背负)
秦贪,负其强(依仗)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反)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
顾: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只是)
三顾臣于茅庐之中(拜访)
莫我肯顾(顾念、顾惜)
顾野有麦场(回头)
引:
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扯)
相如引车避匿(掉转)
君子引而不发(拉)
词类活用
怒发上冲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容词作动词,尊重)
大王必欲急臣(使…急)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动词做名词,规章制度)
卒廷见相如(名词作动词,在朝廷上)
相如前曰(名词作动词,上前)
左右欲刃相如(名词作动词,用刀杀)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名词作动词,祝寿)
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耻)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名词作动词,侍奉)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先)
古今异义
璧有瑕,请指示王(动词,指给…看;名词,相当于指导一类的话或者文件)
相如前进缶(上前进献;向前走)
宣言曰:
”我见相如,必辱之.”(宣扬言语)
虚词整理,解释下列虚词
以: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因为)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凭借)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表目的,来)
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机)
因拔刀前奏案(就)
特殊句式,翻译下列句子
1.求人可使报秦者。
寻求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2.使不辱于诸侯。
出使不被诸侯侮辱。
《鸿门宴》
一词多义
举:
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举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
孙叔敖举于海(被推举)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占)
杀人如不能举(完,尽)
意: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目的)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谢
樊哙拜谢,起(道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
乃令张良留谢(谢罪)
词类活用
沛公军霸上(驻扎)
沛公欲王关中(名词作动词,称王)
籍吏民(名词作动词,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词作状语,连夜)
我得以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常意身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张开翅膀那样)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剑项王(使…跟从,率领)
古今异义
山东(崤山以东;现全国省级行政单位之一)
婚姻(儿女亲家;因为结婚而产生的关系)
出入(偏义词,指入;有偏差)
非常(不同寻常;副词,表示程度)
河北(黄河以北;现全国省级行政单位之一)
虚词整理
为: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替)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想)
约为婚姻(作为)
若属皆为所虏(被动形式)
何辞为?
(语气词,呢)
而: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表承接)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表修饰)
樊哙拜谢,立而饮之(表修饰)
拔剑切而啖之(表承接)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表转折)
特殊句式,解释下列句子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暗地里取见张良,把事情全部都告诉了他。
2.客何为者?
你失做什么的?
3.沛公安在?
沛公在哪儿呢?
4.若属皆且为所虏。
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俘虏了
《烛之武退秦师》
一词多义:
鄙:
越国以鄙远(以…为边境)
肉食者鄙(目光浅薄)
蜀之鄙有二僧(边缘地区)
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扎)
越国以鄙远(见上)
既东封郑(名词作动词,以…为边境)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受损失)
古今异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主方)
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出远门时带的包裹)
虚词整理,解释下列虚词
其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他)
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失其所与(代词,自己的)
吾其还也(表语气,商量,还是)
焉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哪里)
将焉取之(哪里)
特殊句式,翻译下列句子
1.夫晋,何厌之有?
晋,有什么可以满足他的呢?
2.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他(曾经)对晋无礼
文言文必修三知识整理(下)
《指南录后序》
一词多义
及
战守迁皆不及施(赶上)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道其几矣(到达,至,动词)
使
会使辙交驰(使者)
使北营(出使)
使来者读之(让)
辞
于是辞相印不受(推辞)
抗辞慷慨(言语)
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
间以诗记所遭(有时候)
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中)
中间崩倒之声(夹杂)
扁鹊立有间(一会)
如
如扬州(去,到)
劳苦功高如此(像)
固不如也(比得上)
杀人如不能举(恐怕)
词类活用
北虽貌敬(名词作状语,表面上)
分当引决(名词作状语,按道理)
草行露宿(名词作状语,在草丛,在露水中)
日与北骑出没于长淮间(名词作状语,每天)
道海安,如皋(名词作动词,取道)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词作动词,为…作序)
名曰《指南录》(名词作动词,命名)
则前诟虏帅失信(名词作动词,上前)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古今异义
是年夏(这;表示判断)
以至于永嘉(到达了;表语意上的转折)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无依无靠;表示没什么可做)
抗辞慷慨(意气激昂;大方)
虚词整理,解释下列虚词。
为
将以有为也(做)
为巡船所物色(表示被动)
为一卷(作为)
特殊句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羁縻不得还。
我被软禁不能够回国
2.意北亦可以以口舌动也。
猜想元也可以用言语来打动的
《谏太宗十思疏》
一词多义
求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让)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不求闻达于诸侯(谋求,追求)
信
信者效其忠(诚实)
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忌不自信(相信)
安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安定)
不念居安思危(安定的处境)
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
治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
不效则治臣之罪(治罪)
词类活用
必固其根本(使…稳固)
乐盘游(以…为乐)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
古今异义
承天景命(大,风景)
必固其根本(树根,最基本的)
重要词语
人君当神器之重(承担)
能克终者盖寡(能够)
虽董之以严刑(监督,督促)
简能而任之(挑选)
虚词整理,解释下列虚词。
以
无以怒而滥刑(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来,表示目的)
特殊句式,翻译下列句子。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即使用严酷的刑法来督促他们,用威风和怒气震吓他们。
《秋水》《非攻》《察今》
一词多义
语
野语有言曰(谚语)
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告诉)
穷
今我睹子之无穷也(穷尽,尽头)
日暮途穷(处境困窘)
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
殆
则殆矣(危险)
思而不学则殆(迷惘)
殆例送死(几乎)
见
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表被动)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看见)
于是入朝,见威王(拜见)
风吹草低见牛羊(同现)
察
察今(明察)
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
人至察则无徒(精明)
知
故察己可以知人(懂得,推及)
人非生而知之者(知道的)
其真不知马也(识别)
则知明而行不过矣(同“智”)
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照时节)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以…为少)
轻伯夷之义者(以…为轻)
以其亏人愈多(形容词作动词,亏损)
而法其所以为法也(名词作动词,效法)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为贵)
使人先表壅水(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以近知远(形容词作名词,近处的和远处的)
众闻而非之(形容词作动词,非难,指责)
古今异义
于是焉河伯欣然而喜(在这个时候;表示承接)
河伯始旋其面目(面部,脸;脸面或者面貌)
野语有言曰(俗;不受约束的)
从而誉之(跟从并且;表示顺承或者引出结果)
古今一也(一致,一样的;数量词)
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多学识的;和小气相对)
虚词整理,解释下列虚词
焉
于是焉河伯欣然而喜(语气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哪里,为什么,表疑问)
且焉置土石(哪里)
以
以亏人自利也(因为)
作《师说》以贻之(来,用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而”一样,表并列)
特殊句式,翻译下列句子。
1.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如果不是到达你的门口,那么我就危险了。
2.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我将长久的被有学识的人耻笑。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听了很多道理,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人。
文言文必修四梳理
《季氏将伐颛臾》
一、实词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用兵)
2.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且尔言过矣(错)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过错)
3.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这,语气词)
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施展才能担任)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为什么)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痛恨,托词)
7.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既来之,则安之。
(既然,使—来,使—安定)
二、虚词
1.而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却)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并列)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却)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并列)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却)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却)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并列)
2.于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对)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从,在)
固而近于费(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_在)
3.为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成为)
何以伐为。
(语气词)
4.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代词)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的)
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
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祭祀蒙山的人。
2.何以伐为?
凭什么讨伐呢?
3.无乃尔是过与?
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寡人之于国也》
一、实词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谷物收成不好/黄河)
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
3.弃甲曳兵而走。
(逃跑)
4.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
5.直不百步耳(只)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遗憾)
7.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道路,赈济)
8.七十者衣帛食肉(穿)
9.树之以桑(种植)
10.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
11.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归罪,责备)
二、虚词
1.于
寡人之于国也,(对于)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到)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
2.焉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语气词)
斯天下之民至焉。
(代词)
3.之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的)
填然鼓之(音节助词)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的 音节助词)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 的)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取独)
4.以
请以战喻(用)
以五十步笑百步(拿,凭)
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
5.而
弃甲曳兵而走(修饰)
或百步而后止(承接)
然而不王者(却)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并列)
6.其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代词)
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
1.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认真从事学校的教化,用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义反复告诉学生,头发花白的人不啊在道路上负担东西。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而不称王的,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和刺人把他杀死,说不是我,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
《滕王阁序》
一、实词
1.襟三江而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 必修 文言文 知识 汇编 附有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