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3061307
- 上传时间:2023-04-30
- 格式:DOCX
- 页数:94
- 大小:184.04KB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docx(9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名著阅读。
(1)看人物。
看下面含“闹”的回目,从中选一个,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对人物的认识。
(回目列举)《西游记》
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
第二十五回镇元仙赶捉取经僧孙行者大闹五庄观
《水浒》
第三回 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第四回 小霸王醉入销金帐 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第七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人物:
________(填孙悟空或鲁智深)
认识:
________
(2)品艺术。
讽刺手法的运用使小说更具艺术效果。
请赏析《围城》或者《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
我选作品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孙悟空;孙悟空大闹五庄观,他完全不顾事情的原委就把人家的果树推倒,也不思考自己有没有实力保护好身边的师徒们,而且对于对手的实力评估十分不准确,不思后果,最后才导致要前去寻找菩萨帮助。
这体现了孙悟空做事冲动、鲁莽、做事不计后果的特点。
(悟空上山寻妖索要袈裟,与黑汉熊精相斗。
悟空在洞外打死一小妖,得到请贴,变为老住持赴会。
因被识破,只好请来观音才要回袈裟。
这体现了孙悟空爱显摆、好胜的性格。
)
(2)《围城》;《围城》里运用比喻进行讽刺分地方很多。
书中有句话说:
“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文凭本是一个读书人的学历的证明,作者将它比喻为“遮羞布”,讽刺了当时社会不重真才实学、追求留洋“镀金”、弄虚作假的教育状况。
【解析】【分析】
(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含“闹”的回目,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章。
简单的概述情节。
然后结合情节内容,评价人物的性格即可。
如:
鲁智深在拳打镇关西后,为了避祸出走了,可是又遇到了金老父女,他就在金老女婿的关照下入五台山当了和尚,可是在寺里却全不尊僧人规矩,处处惹祸,这体现了他直率、不受拘束、敢作敢当、天不怕地不怕性格特征;林冲被发配沧州,途中险遭解差谋害,鲁智深跟至野猪林相救,体现了他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性格,尽显英雄本色。
(2)结合小贴士中的讽刺方法,选择《围城》或《格列佛游记》,结合其具体内容,分析讽刺手法的运用即可。
《格列佛游记》中夸张的讽刺手法,如:
在小人国,其国王只是比其他臣民高出一个指甲的高度,而他却把自己任命成宇宙界最神圣、最高的统治者。
然而,小人国的臣民想要升官,采用的方式则是跳绳。
也就是说跳绳的高度是和职位成正比的。
如:
对于一个部长来说,并不是要求他有多少的才能,而只要身手敏捷即可。
通过主人公游历小人国的经历,作者是在讽刺18世纪英国政府的平庸和无能。
故答案为:
⑴孙悟空;孙悟空大闹五庄观,他完全不顾事情的原委就把人家的果树推倒,也不思考自己有没有实力保护好身边的师徒们,而且对于对手的实力评估十分不准确,不思后果,最后才导致要前去寻找菩萨帮助。
这体现了孙悟空做事冲动、鲁莽、做事不计后果的特点。
(悟空上山寻妖索要袈裟,与黑汉熊精相斗。
悟空在洞外打死一小妖,得到请贴,变为老住持赴会。
因被识破,只好请来观音才要回袈裟。
这体现了孙悟空爱显摆、好胜的性格。
);
⑵《围城》;《围城》里运用比喻进行讽刺分地方很多。
书中有句话说:
“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文凭本是一个读书人的学历的证明,作者将它比喻为“遮羞布”,讽刺了当时社会不重真才实学、追求留洋“镀金”、弄虚作假的教育状况。
【点评】⑴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⑵本题考查名著艺术手法。
解答此题,要结合选文分析《格列佛游记》和《围城》的讽刺艺术。
结合名著相关内容来解答。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请用“/”画出下面这句诗的朗读节奏。
半江瑟瑟半江红。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
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答案】
(1)半江/瑟瑟/半江红。
(2)“可怜”意为可爱。
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解析】【分析】
(1)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
首先是篇幅固定。
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总共二十八字。
其次是押韵严格,表现为通常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
还要讲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故划分为:
半江/瑟瑟/半江红。
或根据诗歌的意思划分,“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思是“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故划分为:
半江/瑟瑟/半江红。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意思是“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水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首先要明确“可怜”是“可爱”之意,围绕诗歌中描写的景物,抓住“可爱”这条情感主线,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⑴半江/瑟瑟/半江红。
⑵“可怜”意为可爱。
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平时注意对七律的朗读即可划分节奏。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
在理解时要反复朗读。
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秋望
(明)高启
霜后芙蓉落远洲,雁行初过客登楼。
荒烟平楚苍茫处,极目江南总是秋。
秋望
(明)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①,白日横空冷战常。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②。
【注】①飞挽:
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略,指迅速运送粮草。
②郭汾阳:
即郭子仪,唐代名将,曾任朔方节度使,以功封汾阳郡王。
(1)高诗中一词点明题目中的“望”字,李诗中的“天狼”原为星宿名,此处喻指________。
(2)两首诗都借秋望所见之景抒情,但抒发的感情却不相同,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
(1)敌人(侵略者)
(2)高诗中通过描写诗人独自登楼远眺所见的凄凉苍茫的江南秋景,抒发了游子浓浓的思乡(孤独、悲伤)之情。
李诗中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凄清肃杀的塞上风光,抒发了诗人渴望有如郭子仪这样安边卫国的良将再现,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解析】【分析】
(1)“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士兵们跨过护城河时尘沙阵阵,将军从弓袋中拔箭射敌军。
天狼:
指天狼星,古人以为此星出现预示有外敌入侵,“射天狼”即抗击入侵之敌。
(2)高诗结句以“总是秋”三字把自己感情融入“秋”中,诗人没有明说“秋”是什么,但诗人已经借所写秋景将“秋”对诗人而言意味着的怀乡之情抒写出来,借景抒情。
“总是秋”三字含蓄而又伤感地抒写诗人的思乡之情。
李诗首联以黄河、长城、秋风、飞雁等,构成北方边陲特有景象,气象开阔而略带萧瑟之感。
颔联写前方将士踌躇满志的勇武形象,与首联相映衬,烘托战事将起的紧张气氛。
颈联分别选取战前紧张忙碌场面与冷月当空的凄清之境,对比强烈,引人遐思。
尾联由此生发,借助郭子仪之典,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情感复杂而耐人寻味。
抒发了诗人强烈的忧国之情。
故答案为:
⑴敌人(侵略者);
⑵高诗中通过描写诗人独自登楼远眺所见的凄凉苍茫的江南秋景,抒发了游子浓浓的思乡(孤独、悲伤)之情。
李诗中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凄清肃杀的塞上风光,抒发了诗人渴望有如郭子仪这样安边卫国的良将再现,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
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4.阅读古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阴阳”的意思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远望泰山时惊叹它的雄壮险峻。
B. 颔联写近望泰山赞叹其神奇秀丽巍然耸立。
C. 颈联写久望层云归鸟而心胸激荡眼眶欲裂。
D. 尾联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壮志豪情。
【答案】
(1)山北;山南
(2)A
【解析】【分析】
(1)要求学生牢记文化常识。
“阳”为山南水北,“阴”为山北水南。
在本诗中。
山是泰山。
“阴阳”的意思分别是山北和山南。
(2)A项“远望泰山时”错误。
首联“泰山怎么样呢?
齐鲁大地也容纳不尽它那青郁的山色。
”以自问自答的诗句极写泰山的高大。
故答案为:
⑴山北;山南
⑵A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内容,对选项逐项辨析,判断正误。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________”三个字,写出了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名句有何妙处?
请简要赏析。
【答案】
(1)连三月;对家乡,和亲人强烈思念
(2)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荒草满目,这种反差强烈的景物描写手法。
痛彻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人想到:
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
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
“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⑵“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
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故答案为:
⑴连三月;对家乡,和亲人强烈思念。
⑵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荒草满目,这种反差强烈的景物描写手法。
痛彻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体会。
⑵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精彩巧妙之处.
6.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小题。
【甲】水调歌头·中秋
(北宋)米芾①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
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
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②,倍觉不胜幽。
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
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
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干十二,宇宙若萍浮。
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乙】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①米芾(fú):
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
②醽醁(líng lù):
古代的一种美酒。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词开篇先写秋之声的听觉感受,表达对晚来秋意的感受,以“不学宋玉解悲愁”表现出词人旷逸豪宕的襟怀。
B. 与【甲】词不同,【乙】词开篇先写望月的视觉感受,因之而“把酒问青天”,显示了词人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C. 【甲】词词人“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体现的是词人开怀痛饮的忘我境界和超尘脱俗的襟抱。
D. 【乙】词词人“把酒”而“大醉”,既有因中秋月夜美景的陶醉,更有怀念手足的真情。
(2)请结合词句,赏析【甲】词中“怅”的表达效果。
(3)阅读两首词,梳理两词作者是如何度中秋的。
【答案】
(1)D
(2)【甲】词下阕中“怅襟怀”的“怅”字承接上下阕,巧妙过渡,既承接上阕“不胜幽”的“凄凉兴况”,又开启了下阕的赏月遣怀。
(3)【甲】词作者听砧声,闻蟋蟀,饮美酒,望明月,奏乐曲,醉卧江流。
【乙】词作者望明月,饮美酒,思未来,念亲人,彻夜无眠。
【解析】【分析】
(1)ABC赏析正确。
D根据词前小序,可知这首诗是中秋月夜所写,词中并没有描写中秋月夜的美景。
(2)“怅”是下片的第一个字,结合这首词的上片反复渲染中秋节令的秋意,并从反面为出月铺垫,以“自有”二字转折,使一轮明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用笔颇为奇妙。
词的下片,侧重抒发词人向往隐居生活之意,发出对宇宙对人生的遐想。
而“怅襟怀”的“怅”字承接上下阕,巧妙过渡,既承接上阕“不胜幽”的“凄凉兴况”,又开启了下阕的赏月遣怀。
(3)结合这两首词中所描写的景和事进行分析,【甲】描写的景物有“砧声”“蟋蟀”“明月”,做的事有“饮美酒”“望明月”“奏乐曲”“醉卧江流”。
【乙】词描写的景物有“明月”,事有“望明月,饮美酒,思未来,念亲人,彻夜无眠”
故答案为:
⑴D;
⑵【甲】词下阕中“怅襟怀”的“怅”字承接上下阕,巧妙过渡,既承接上阕“不胜幽”的“凄凉兴况”,又开启了下阕的赏月遣怀。
⑶【甲】词作者听砧声,闻蟋蟀,饮美酒,望明月,奏乐曲,醉卧江流。
【乙】词作者望明月,饮美酒,思未来,念亲人,彻夜无眠。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内容、主题、感情等方面。
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⑶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7.阅读诗歌节选,按要求作答。
刈草的孩子
艾青
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
着手/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草已遮没他小小的身子了——/在草丛里我
们只看见/一只盛草的竹篓/几堆草/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
1940年
(1) 开头一句“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结尾一句“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营造了一种①________的氛围,衬托出刈草男孩②________的特点。
(2)阅读泰戈尔的诗句《真理》,以《青春》或《奉献》为题进行仿写。
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
——泰戈尔《真理》
仿写:
________。
【答案】
(1)阔大、凄美的氛围;渺小
(2)示例:
青春之水从它的奋斗之河中淌过。
【解析】【分析】
(1)艾青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还明显地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
开头一句“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结尾一句“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给全诗笼罩上一层阔大、凄美的气氛,反衬出“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的割草孩子的渺小,寥寥几笔,形神毕现,作者的情思也尽在其中。
(2)本句的例句由两分句构成,注意它们之间的意义关联,以《青春》或《奉献》为题仿写。
如,奉献之树在它的善良之土中长出。
故答案为:
⑴阔大、凄美的氛围;渺小;
⑵示例:
青春之水从它的奋斗之河中淌过。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约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中的画线句。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它?
为什么?
【答案】
(1)示例一:
用疑问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二:
用问号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三:
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四:
连用四个三字句,节奏短促,表达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
(2)示例一:
在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时。
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激励自己或别人,战胜困难,坚定信心,鼓起前行的勇气。
示例二:
在想要奋起前行、追逐梦想时。
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鼓舞自己或别人,坚定信心,扬帆起航。
【解析】【分析】
(1)、对诗句的赏析关键在于要选准赏析的角度,本句可从句式、修辞、词语结构等角度结合诗人的情感进行赏析。
示例一:
用疑问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二:
用问号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三:
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四:
连用四个三字句,节奏短促,表达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阐述。
示例一:
在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时。
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激励自己或别人,战胜困难,坚定信心,鼓起前行的勇气。
示例二:
在想要奋起前行、追逐梦想时。
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鼓舞自己或别人,坚定信心,扬帆起航。
故答案为:
⑴示例一:
用疑问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二:
用问号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三:
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四:
连用四个三字句,节奏短促,表达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
⑵示例一:
在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时。
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激励自己或别人,战胜困难,坚定信心,鼓起前行的勇气。
示例二:
在想要奋起前行、追逐梦想时。
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鼓舞自己或别人,坚定信心,扬帆起航。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对诗句要选好角度结合情感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名句的理解,考生一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其常常蕴含的道理,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阐述。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
(3)这首诗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1)修辞手法:
用典。
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之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2)诗人用“沉舟”和“病树”自喻,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仕宦浮沉的感叹;另外这两句诗还蕴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3)乐观豁达;进取向上;坚韧不拔(意志坚定)。
【解析】【分析】
(1)“闻笛赋”,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
向秀与嵇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
另一是“烂柯人”,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现手中的“柯”(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
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
所以运用的是:
典故。
表达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之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2)诗人被贬23年,今朝回来,感慨万千。
在诗中诗人用“沉舟”和“病树”自喻,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仕宦浮沉的感叹;同时这两句诗还蕴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3)本诗是诗人回洛阳途中,在扬州遇到白居易,白居易对诗人的遭遇表达同情和惋惜,刘禹锡在和诗中虽感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但以“长精神”,表达乐观豁达;进取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
故答案为:
⑴修辞手法:
用典。
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之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⑵诗人用“沉舟”和“病树”自喻,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仕宦浮沉的感叹;另外这两句诗还蕴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⑶乐观豁达;进取向上;坚韧不拔(意志坚定)。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的修辞用法和情感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学习过程中药注意书本上的注释。
⑵本题考查诗歌名句的赏析,解答此题要选准赏析的角度,从内容和情感上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诗歌主旨的理解。
考生要全面理解诗歌,结合诗人的人生际遇、理想抱负、情感思想等进行分析。
10.古诗文阅读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释】①清禁:
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
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彼李揆,安肯来邪?
”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 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 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 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语文 诗歌 鉴赏 文言文 阅读 练习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