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香版教育学第六章教学.docx
- 文档编号:23059476
- 上传时间:2023-04-30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32.59KB
山香版教育学第六章教学.docx
《山香版教育学第六章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香版教育学第六章教学.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香版教育学第六章教学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特别重要)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辩证统一。
2.教学的特点:
(看下)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教学工作的意义(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具体:
(1)教学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社会)
(2)教学是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个体)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本身)
(教学的地位:
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三、教学的一般任务(常见的简答题)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能和创造才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记忆推荐:
双基和德智体美
五项基本任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是基础;发展智力是核心;发展体能是保障;思想品德是方向;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理想目标。
第二节教学过程(会出现大题)
一、内涵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康个性,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
三要素: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四要素: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媒体)
五要素: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媒体)、教学环境
一般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一)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
(2)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
(3)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
(4)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5)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不等于发展过程,它是实现发展的途径和手段。
三、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
当代国外教学过程理论主要有:
(二级)
加涅信息加工理论
布鲁纳结构教学理论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理论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斯金纳程序教学论。
重要的一级:
(1)孔子:
“学—思—行”(或“学—思—习—行”)最早的教学过程;
(2)儒家思孟学派(《礼记·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
(3)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之上;
(4)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
(后由其学生发展为五个阶段“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
(5)美国杜威:
思维五步说(五步探究教学法)
(6)20世纪40年代,苏联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7)20世纪50年代,学者们强调师生交往、认识结构的构建等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间接性规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二)双边性规律: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三)发展性规律: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四)教育性规律: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经验主义和书本主义
(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
3.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
4.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和以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中心”
(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1.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联系)
(1)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
(2)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3)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要是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1)从传授知识的内容上看,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是规律性的知识
(2)从传授知识的量来看,一定时间范围内所学知识的量要适当,不能过多;
(3)采用启发式教学;
(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4.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形势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
(1)形式教育论:
形成于17世纪,盛行于18~19世纪。
代表人物:
英国的洛克、瑞士的裴斯泰洛齐。
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实用意义无关紧要。
(2)实质教育论:
形成于18世纪,兴盛于19世纪,20世纪初衰落
代表人物:
德国的赫尔巴特、英国的斯宾塞。
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看下就好)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的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3.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
(1)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会使思想品德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不利于学生品德的提高,而且还影响系统知识的教学。
(2)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五、教学过程的结构(非常重要的简答题)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一)激发学习动机;
(二)领会知识;
(三)巩固知识;
(四)运用知识;
(五)检查知识
记忆推荐:
激领巩运查
(二)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理解的目的在于形成概念、原理,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三节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
(一)概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区别:
教学规律教学原则
(二)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8条)
1.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启发性原则;
3.直观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8.量力性原则
1.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1)基本涵义
该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体现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体现了我国教育的根本方向。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涵义
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④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
⑤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直观性原则
(1)基本涵义
该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
这一原则的提出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
荀子: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说:
应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
(2)直观手段的种类
三大类:
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
(3)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②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③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4.启发性原则
(1)基本内涵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5.循序渐进原则(西方称系统性原则)
(1)涵义
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难点
③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
④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进行教学。
6.巩固性原则
(1)涵义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利用。
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夸美纽斯提出“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
②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
③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来巩固知识。
7.因材施教
(1)涵义
教师在教学中,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宋代朱熹把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美国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有力的说明了应当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因材施教。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②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③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8.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1)涵义
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了解学生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②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二、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概念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二)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
两大类:
注入式、启发式
注入式:
把学生看成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
启发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主要包括:
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读书指导法
(1)讲授法
①内涵:
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分讲读、讲述、讲解、讲演四种。
劳凯声将讲授法分三种形式:
讲述、讲读、讲解。
②优缺点:
优点: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且能结合知识传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缺点:
不易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因材施教,容易造成“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效果。
③讲授法基本要求(二级简答题)
1’内容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要认真组织;
2’讲究讲授策略和方式,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
3’教师讲究语言艺术;
4’组织学生听讲,与其它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2)谈话法
①概念
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
②优点:
照顾到每个学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通过谈话可以直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程度,及时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提出补救措施,开拓学生思路,使学生保持注意和兴趣。
③要求:
1’做好计划,教师要对谈话的中心、提出的内容做充分准备,拟定谈话提纲;
2’善问,提出问题要明确、具体、难度适宜、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经验,要有启发性、形式多样化;
3’善于启发诱导,谈话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因势利导,让学生一步步去获得新知;
4’谈话结束后,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归纳、小结,给出问题正确答案,指出谈话过程中优缺点。
(3)讨论法
①概念:
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高年级用的多。
②优点:
通过对所学内容的讨论,学生之间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要求:
1’讨论前,教师应提出有吸引力的讨论题目,明确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2’讨论时,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自由发表意见,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
3’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小结,提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4)读书指导法
①概念: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指导学生读书,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阅读课外书籍两个方面。
②要求:
1’教师要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2’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
3’帮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的方法;
4’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阅读。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主要有:
演示法、参观法。
(1)演示法
①内涵: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和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印证某一事物和现象,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演示法体现了直观性、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②要求:
1’明确演示目的,做好演示准备;
2’演示必须精确可靠、操作规范;
3’演示时要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以发展学生的思考力和观察力;
4’演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观察结果及各种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综合得出正确的结论。
(2)参观法
①概念:
称现场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研究,是学生获取新知识,巩固、验证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②优点:
1’能够使教学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
2’能够使学生接触社会,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也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习惯。
③要求:
1’参观前,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做好准备工作;
2’参观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做好记录;
3’参观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及时进行小结。
参观教学法可分为:
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主要有:
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四种。
(1)练习法
①内涵: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培养各种技能和技巧的基本教学方法。
②优点:
有效的发展学生的各种技能技巧,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也有重要作用。
③要求:
1’教师使学生明确练习目的和要求;
2’练习题目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巩固及基本技能的提高;
3’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练习方法,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及时的检查和反馈;
4;练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
5’练习方式多样化。
(2)实验法
①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进行独立操作,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从而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学生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
实验法常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的教学。
②优点:
1’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2’培养学生独立使用仪器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作风。
③要求:
认真编写实验计划,加强实验指导,做好实验总结。
(3)实习作业法
①概念:
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②优点:
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结合,对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从实际工作的能力有重要意义。
③要求:
1’要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
2’实习中,教师要加强指导;
3’实习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出实际报告或体会,进行评阅和评定。
(4)实践活动法
指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
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结合案列)
主要是发现法(探索法、研究法)。
(1)内涵:
通常称作发现学习或问题教学法,让学生通过独立工作,自己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掌握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
美国布鲁纳提出倡导。
(2)特点:
①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获得经验和知识,提高创新意思和进取精神;
②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探究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
③教学方法以学生独立探究和作业为主,教师的讲授、指导及学生的阅读、练习服务于独立探究。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主要包括:
欣赏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两种。
(1)欣赏教学法指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
(2)情景教学法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背诵)
1.基本依据(多选)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3)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4)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5)学生年龄特征;
(6)课程性质和特点;
(7)每节课重点、难点。
2.教学方法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
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客观题)
一、概念:
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社会结合方式。
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
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道尔顿制等。
个别教学制是古代学校的主要教学形式。
二、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一)概念:
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班级授课制。
(二)产生与发展
年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赫尔巴特教学四阶段:
明了、联想(联合)、系统、方法,使班级授课制得以完善而基本定型。
3.苏联凯洛夫为代表,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使授课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与1862年设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在癸卯学制(1903年)中以法令形式确定下来,随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班级授课制是与现代化大生产相适应的集体教学形式。
(三)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
(1)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
(2)按课教学。
单一课、综合课。
(3)按时授课。
(四)优点与不足:
优点(有利于)
不足(不利于)
大面积培养人才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
实际操作能力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因材施教;学生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学生德、智、体多方面发展
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割裂内容的主体性
三、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
(一)个别教学
1.概念:
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它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辅助形式。
2.意义:
满足特殊化教育的需要、实现个性发展的手段和途径
(二)现场教学
1.概念:
教师把学生带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形式。
2.意义:
提供直接经验。
四、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1.概念: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五、其他教学组织形式
(一)分组教学
(二)道尔顿制
(三)特朗普制
(四)贝尔—兰喀斯特制
(五)设计教学法
(一)分组教学
1.概念:
在按年龄编班或取消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2.类型:
(1)外部分组:
取消按年龄编班,只按学生的能力;
(2)内部分组:
在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又根据成绩
(3)能力分组:
(4)作业分组:
(二)道尔顿制美国柏克赫斯特
教师不讲,只为学生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完成作业后,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察。
优点: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缺点:
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
(三)特朗普制美国劳伊德·特朗普
大班教学、小班研究、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四)贝尔—兰喀斯特制,称导生制。
但教师不直接面向班级全体学生,教师先把教学内容教给年龄较大的学生,后由他们中间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成绩较差的其他学生。
(五)设计教学法美国杜威首创
后由他的学生克伯屈加以改进并大力推广。
教师不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兴趣,自行组成以生活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单元。
六、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一)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
(二)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三)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
(现在的是秧田形,要改为马蹄形、圆形、同心圆形、模块形)
(四)探索个别化教学。
第五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即基本程序):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一、备课
备课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
(一)备课的意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香版 教育学 第六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