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小学教师专业作业1.docx
- 文档编号:23057455
- 上传时间:2023-04-30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6.82KB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小学教师专业作业1.docx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小学教师专业作业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小学教师专业作业1.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小学教师专业作业1
创新能力与培训
1、创新:
“产生在质上的新的现象”“人们需要把业已存在的各种要素组成一个新的组合。
”
2、扩散思维:
也叫发散思维或多路思维。
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扩散思维定义为:
从所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式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
3、集中思维:
与发散思维是一对互逆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已有的众多信息中寻找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思维过程。
集中思维也叫聚合或收敛思维。
4、正向思维:
正向思维是指与一般趋势为依据而进行的思维方式。
正向思维一般是从分析原因入手,经过逻辑推理,由扩散到集中而得出结论。
5、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的逆向思维也称为逆反思维。
6、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
是指符合某种人为制定的思维规则和思维形式的思维方式,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
常称它为“抽象思维”或“闭上眼睛的思维”。
7、三段论:
三段论是指由两个简单判断作前提和一个简单判断作结论组成的演绎推理。
三段论中三个简单判断只包含三个不同的概念,每个概念都重复出现一次。
8、创新意识:
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
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
9、创新人格:
所谓创新人格是指主体在后天学习活动中逐步养成,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对促进人的成才和促进创造成果的产生起导向和决定作用的优良的理想、信念、意志、情感、情绪、道德等非智力素质的总和。
10、企业文化:
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团队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创新的含义?
创新,它原意有三层含义,一个,更新。
第二,创造新的东西。
第三,改变。
“创新”这个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抛弃旧的,创造新的。
”是指提出别人未提出的思想,和作别人未做过的事情,它是在原来事物基础上,通过重新排列组合,引伸发散,否定重构等,设计创造出一种与原来既有一定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新事物,在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就是对旧有的错误的东西进行否定.
2、如何理解创新与创造的关系。
(一)二者的共性
创新和创造在很大程度上都具有相同的“新颖性”,即都具有“第一”或“非重复性”的特点。
正因如此,人们在非学术活动中,或一般讲话中常把创新与创造混在一起使用。
(二)二者的差别
创新,它原意有三层含义,一个,更新。
第二,创造新的东西。
第三,改变。
“创新”这个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抛弃旧的,创造新的。
”是指提出别人未提出的思想,和作别人未做过的事情,它是在原来事物基础上,通过重新排列组合,引伸发散,否定重构等,设计创造出一种与原来既有一定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新事物,在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就是对旧有的错误的东西进行否定.创造,是指提供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
创即花样翻新,造即从无到有。
创造出来的东西必须从未见过,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3、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论的内容是什么?
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4、简述创新意识的作用
1)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
在今天,创新能力实际就是国家、民族发展能力的代名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问题能力大小的最客观和最重要的标志。
2)创新意识促成社会多种因素的变化,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创新意识根源于社会生产方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从而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上层建筑的进步。
创新意识进一步推动人的思想解放,有利于人们形成开拓意识、领先意识等先进观念;创新意识会促进社会政治向更加民主、宽容的方向发展,这是创新发展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
这些条件反过来又促进创新意识的扩展,更有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
3)创新意识能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提升人的本质力量。
创新实质上确定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代表着人才素质变化的性质和方向,它输出着一种重要的信息:
社会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有开拓精神的人、有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
它客观上引导人们朝这个目标提高自己的素质,使人的本质力量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确证。
它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
5、分析企业家的特质。
1.了解你的个人品牌。
成功的企业家非常了解自己,还能够准确地感知他人。
他们有高度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反思的能力,这些能力让他们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更能接受积极变化的前景。
2.迎接挑战。
创办企业本身就存在风险。
企业家做出艰难决定的同时,通常并不完全了解影响他们业务的各种因素。
他们必须应对资源稀缺、高度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带来的挑战。
3.全面考虑可能性和可行性。
企业家必须不断锻炼自己摆脱桎梏的能力。
成功的企业家能够根据现有的想法和产品,用全新的眼光进行改造,设计出更好的产品。
4.推广企业。
成功的企业家是他们自己最好的代言人。
他们拥有强大的沟通能力,能够吸引和激励他人。
这些特点在企业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显得至关重要。
5.专注于业务成果。
无需多言,这是企业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许多管理者在如何保持专注方面并不成功,或者成果不大。
对于成功企业家来说,盈利方向应该是他们每时每刻的自发心理活动。
6.干到老学到老。
成功企业家都有终身学习的习惯,他们寻求得到更多的知识,学习更多帮助他们企业发展的技能。
7.自力更生。
企业家通常会担任多个角色,来解决初创企业的各种需求。
8.积极主动。
创立企业和发展企业都需要很长的工作时间、充沛的精力和体力。
成功的企业家热衷于主动完成任务。
他们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在任何时候都有持久的紧迫感。
他们看到机会,而别人只能看到障碍。
有人会说,“我从来没有受过合适的训练”,或者在缺乏详细指令和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表现出退缩,这种人永远不会成为成功的企业家。
9.分身有术。
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家早期单独决策的作风必须转变,把权力委派给多个代理人,自己转而担任团队经理的角色。
10.建立关系。
企业家可能会产生一个想法,但是几乎同时,他必须和别人互动来确保资源,联系潜在客户和供应商,雇用和管理员工。
6、企业家精神包括哪些?
1.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
2.冒险是企业家精神的天性
3.合作是企业家精神的精华
4.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动力
5.学习是企业家精神的关键
6.执著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色
7.诚信是企业家精神的基石
7、分析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
(一)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
以往,企业要求优秀的管理者具备卓越的业务能力,能够制定目标和计划,并带领团队实现目标。
然而,随着近些年市场竞争日益激励、业务环境纷繁复杂,传统的管理者职能和素养已不能满足企业长期发展的需求。
现如今,企业迫切地需要管理者们迅速向领导者转变,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应对市场挑战。
那么,领导者与管理者之间究竟区别何在?
为了寻求其中答案,全球最大的商业软技能培训供应商之一AchieveGlobal公司进行了一项全球范围的深入调查,试图了解领导者在当今商业环境中的成功要素。
该调查覆盖美国、中国、新加坡、英国、德国、印度和墨西哥,采用文献研究、小组访谈和在线问卷调查的调研方式,对领导者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
调查结果发现,42个领导者行为是塑造一位合格“领导者”的核心所在,也是界定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关键。
这些行为特别能够帮助领导者战胜目前全球领导力所面临的七大挑战:
成本压力、竞争对手、客户满意度的提升、技术挑战、促进销售增长的压力、员工生产力和产品/服务创新。
AchieveGlobal公司将这42项领导者行为,归为六大类(模块)——反思、社交、多样化、创新力、员工关系、业务能力,系统地展示一位“领导者”所具备的特质。
8、论述企业文化的内容。
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般原则:
1.强化以人为中心。
文化以人群为载体,人是文化生成的第一要素。
2.表里一致,切忌形式主义。
企业文化属意识形态的范畴,但它又要通过企业或职工的行为和外部形态表现出来,这就容易形成表里不一致的现象。
3.注重个异性。
个异性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4.不能忽视经济性。
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企业文化是一个微观经济组织文化,应具有经济性。
5.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
9、权力运用的原则是什么?
权力运用的一般原则:
1.谨慎使用权力
2.遵纪守法原则
3.讲究实效(效用原则)
4.对下级尽量以发问代替命令
5.运用强制性权力要果断坚决
6.恰当运用奖励权
7.实事求是
10、你认为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那几个方面入手?
企业文化的构建:
1.培育共同价值的观念
作为企业文化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念的培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
2.构塑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构塑是在企业领导者的倡导下,根据企业的特点、任务和发展走向,使建立在企业价值观念基础上的内在的信念和追求,通过企业群体行为和外部表象而外化,形成企业的精神状态。
3.确立正确的经营哲学
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方法论原则的企业经营哲学,是企业一切行为的逻辑起点。
因此,确立正确的经营哲学,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4.企业形象设计
商品流通企业进行形象设计,首先是提供货真价实的商品,在品种、档次、价格、款式、包装等方面应有自己的特色;其次是提供优质服务,要通过营业人员的营销行为文化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三是设计优美舒适的购物环境,这一方面有利于优质服务水平能充分发挥,重要的是刺激顾客的购买欲望和产生强烈的好感;第四是店铺门面设计,店面装饰应体现行业特点,招牌应做到新颖、醒目、反映经营特色,有利于引客进店和给顾客留下深刻印象,橱窗设计应与店铺建筑物协调,形成店面的整体美。
《教育管理学》课程作业
一、概念题:
1、教育管理学:
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研究对象。
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研究对象。
2、教育管理:
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制约下,在教育管理部门领导者的教育价值观支配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所管辖的各级各类教育组织进行预测与规划、组织与指导、监督与协调、激励与控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开发和合理配置,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增进办学效益,稳定教学秩序,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目的。
3、校本管理:
指在公立或政府学校系统中,把与重要决策相关的权力与责任(尤其是资源分配权)一致性地下放到学校,使学校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
4、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制度即文官制度,指在近代西方国家里政府以法律为依据,对各级文官进行分门别类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5、教育计划:
教育计划是指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规则、步骤、方法的总和。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的三个层次。
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
教育事业的管理、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
2、教育管理不同于社会管理的特点有哪些?
(1)管理育人;
(2)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管理的中心任务;(3)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办好教育的关键;(4)教育管理主要是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3、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如何进行评价?
主要研究内容是政府效率问题,着眼于从制度改革入手改善政府行政的困境,减少政府扮演的角色,缩小政府的功能。
它主张政府必须改变包办一切的全能角色,集中力量管好自己应该管的事情,其职责主要是:
提供公共物品;弥补市场的不完善,调节宏观经济;消除外部效应;收入或财产的再分配;维护市场秩序。
评价:
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带来了政府和社会的活力,经济和社会领域中的创新不断涌现。
最大的问题是新公共管理的改革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并且将政府的行为也部分市场化了,这与政府职责的“公益”价值取向可能发生矛盾。
4、教育政策过程包括哪些?
(1)教育问题的感知
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两种形式:
一是教育不能及时满足社会和人发展的新需求;二是教育的运行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偏差或障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社会发展。
这时,教育问题较会被社会公众感知,人们会提出解决问题的要求。
(2)教育政策问题的确认与议程建立
教育政策的基本功能就是解决教育领域出现的问题。
但是只有那些比较紧迫的或可能造成长期负面影响的教育问题才能进入政党、政府议事日程成为教育政策问题。
(3)提出和评估备选方案
在界定教育政策问题的基础上,政党和政府会就教育政策问题的解决,设定政策目标,提出多种行动方案。
教育政策方案评估主要内容包括对政策结果的预测、方案的可行性、造成的社会成本与收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4)教育政策选择与政策合法化
在政策评估的基础上,教育政策制定部门将从备择方案中进行优化选择。
政策合法化包括教育政策议案的审查、通过与批准、签署和颁布等多个阶段。
(5)教育政策实施
教育政策实施是将教育政策所规定的目标和内容具体化过程,在教育政策过程中居于重要地位。
(6)教育政策评估
教育政策评估是根据教育政策目标,通过一定程序,对教育政策实施的效果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过程。
这实际上是一个教育政策信息反馈过程。
(7)教育政策的调整、终结与废止
通过教育政策评估,需要对教育政策所设定的目标、采取的政策措施、行政组织及其行为进行修正和调整;对不合时宜的教育政策予以废止;对已达到预期目标的政策,则可予以终结。
5、如何理解教育督导的性质。
(1)教育督导的实质是行政监督。
所谓行政监督,就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内部,如行政领导机关或专门监督机关对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监督,其价值取向主要是秩序和效率。
这种监督实际上是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手段。
(2)作为行政监督的教育督导所具有的指令性、执法性和权威性。
教育督导工作所具有的指令性是有限的行政指令性。
教育督导是上级对下级的、以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为前提进行的,因此具有指令性。
但由于教育活动的复杂性以及现代督导的专业性和民主性,教育督导机构对被督导单位所提的意见和建议都是指导性的。
教育督导工作具有执法性。
作为行政监督的教育督导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对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人员对有关法规、政策和方针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因此具有明确的执法性。
教育督导工作的权威性。
作为行政监督的教育督导的权威性,与行政监督一样来自其凭借的职权和法纪。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作业
一、概念题:
1、选题:
选题就是选择教育研究课题,是教育研究的起点。
2、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是研究者在选定题目后,根据已有的理论、经验事实和已有资料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理论。
3、文献研究法:
所谓文献研究法,就是针对所研究的对象,对相关联的文献进行查阅、比照、分析、判断、整理,从而找出教育现象的本质属性或内在规律,证明研究对象的一种科学方法。
4、问卷调查法:
在科学方法论理论指导下,围绕一定的教育问题,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搜集有关的事实材料,从而作出科学分析,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种教育实践研究方法。
5、教育实验法:
概念:
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通过引入一个变量,以观察和分析它对另一个变量所产生的效果。
二、简答题:
1、简述开展教育研究的主观条件。
(一)科研体质是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前提
(二)科研知识使指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理论和方法
(三)科研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活动的关键。
科研能力包括:
发现问题的能力,文献检索的能力,研究设计的能力,搜索资料的能力,整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的能力,文字表达的能力。
(四)科研品性是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活动的保证。
2、简述选题的途径。
(一)从教育实践中寻找问题
(二)从教育实践经验中寻找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三)从教育理论中寻找需要研究的问题
(四)从已有的研究中寻找问题
(五)从日常交往与交流中获取问题
(六)从课题指南中获取问题
3、简述文献检索的步骤。
一、文献检索的渠道
二、文献检索的工具
图书目录、期刊数目、索引、文摘等
三、文献检索的方法
顺查法,逆查法,抽查法,追溯法、综合查找法
四、文献检索的步骤
(一)文献浏览
(二)文献筛选
(三)文献精读
(四)文献记录
4、简述教育观察法的特点。
(一)观察的目的性
(二)观察的计划性
(三)观察的系统性
(四)观察的选择性
5、简述撰写日志应当注意的问题。
第一,撰写教育日志要注意每一篇都要有特定的主题,但主题不要过多。
第二,撰写教育日志要重视日常观察。
第三,教育日志要具体,不要采取概括方式来写
第四,撰写日志要将事件记录与事件分析有机结合起来,事件要引起深层次的思考。
第五,教育日志的撰写要包含一些基本的信息。
具体来说,包含事件的日期、脉络性资料,以及其他看起来可能重要的事情。
《教育学》课程作业
一、概念题:
1、教育
2、教学目标: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3、学生权利:
青少年学生具有独立的社会地位,是权利的主体,依法享有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和安全的权利。
4、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5、图例讲解法:
是指教师运用语言、文字、声像、实物及实际演示等各种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各种感受器官及操作活动接受信息的教学方法。
二、简答题:
1、简述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
2、简述终身教育的基本性质。
(1)教育乃是一个人终身的事情,而非一个阶段;
(2)人们可以在环境、家庭和社会中获得大量的经验性知识,学校教育的主要作用在于使这种经验性知识加以系统化和概念化;
(3)终身教育是开放系统,它不仅要求发展非正规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而且要求将整个制度化教育都纳入到本体系中;
(4)保障公共教育的教育机会,使人们的整个一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成长和发展;
(5)重新设计和整合教育系统,以促使每个人能够在最适当的时机和场所,接受最适当的教育;
(6)通过把教育和人们的整个生活紧密地相结合,使每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由采用适合于本人的自我学习、自我训练和自我培养的手段,进而使每个人将各自的教育变义务为责任。
3、为什么说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引导着个体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科学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4、师生关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三种典型的师生关系模式是指放任型、专制型和民主型三类师生关系。
放任型师生关系模式的特征是无序、随意和放纵;
专制型师生关系模式的特征是命令、权威和疏远;
民主型师生关系模式的特征是开放、平等和互助。
5、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适合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科研道德建设》课程作业
一、概念题:
1、道德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意识形态,是由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并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以善恶为评价形式,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的总和。
它由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道德活动)三个部分构成。
2、科研道德人们在科研计划制定、科研研究实施、科研成果交流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
3、人类被试保护“人类被试”是指活着的个人,调查研究者用来进行“研究”以获取。
(1)通过介入或与这些个人相互作用而得到的数据;
(2)可以辨认私人信息。
4、名誉署名名誉署名。
“名誉”署名,指把并不具备作者资格的人列为论文作者的做法。
5、重复发表重复发表是在不告知第一次发表的情况下,重复发布同一内容的行为。
二、简答题:
1、研究人员如何学习负责任的研究行为?
责任心,还有遵纪守法首先,要对科研人员加强科学精神的培养其次,要对科研人员加强科学方法的培训再次,要对科研人员进行科研规范引导。
2、人类被试保护的伦理要求
学研究是一种涉及到科研人员、科技辅助人员、课题资助者、受试者/病人、社会公众/消费者、政策制定者等诸多活动主体的社会活动。
身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复杂社会人际网络中的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要获取受试者的知情同意,尊重隐私、公正地分配负担和收益,研究方案要有可接受的“风险-受益比”,规避潜在的经济利益冲突,合乎伦理地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3、怎样进行数据存储
一,应以严谨的方式保存数据。
如果是书面记录,就要存放在安全的地方;如果是计算机文件,就应备份,并注意将备份的数据保存在安全处,备份数据应与原始数据分开保存,并且定期为所保存的数据重新备份。
第二,原始数据应由产生这些数据的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共同保存。
第三,要慎重保存涉及机密或危险的数据。
第四,应做好数据保存相关事项的预先协议。
第五,遵守数据保存期限但不应有意隐蔽数据
4、为什么要鼓励合作研究
1、合作研究有利于知识和能力的互补,充分发挥科研主体的潜能
2、合作研究有利于焕发科研主体创造热情,使其能够在竞争取胜
3、合作研究有利于缩短研究周期,提高科研工作效率
4、合作研究有利于开辟新的认识领域,促进科学的新发现
5、合作研究有利于科技人才脱颖而出,保证科研队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5、当要决定是用一篇还是多篇文章发表一项研究结果时,应当考虑哪些因素?
(1)是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或应用研究的新成果.
(1)有科学意义,属研究热点课题.
(3)有创新(新思路、新方法、新认识、新发现等).
(4)对本领域或/和相关领域研究有促进作用.(5)就内容和写作风格而言,对大同行或非同行科学家都有可读性和启发性.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与科学发展观》课程作业
一、概念题:
1、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又称唯物史观
2、劳动价值论
3、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
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黑龙江省 专业技术人员 继续教育 中小学教师 专业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