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探索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3055417
- 上传时间:2023-04-30
- 格式:DOCX
- 页数:56
- 大小:534.49KB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探索试题.docx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探索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探索试题.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探索试题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教材研学
1.下列事件促进了新中国“一五”计划建设的有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②中国共产党“八大”的召开③“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提出④“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A【点金】新中国的“一五计划”时间是1953年—1957年;“八字方针”是1960年;“大跃进运动”是1958年开始。
2.有人认为1956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
在这一年,新中国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
③基本完成国民经济调整的各项任务
④人民公社体制在全国普遍建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A【点金】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完成是在1962年,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是在1958年,故排除③④。
3.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
“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
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
”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
A.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C.实现了“一五”计划目标
D.在全市建立起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答案】A【点金】“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意味着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
从题干强调“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看,应该选的是三大改造中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B【点金】1958年中国开始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苏联的赫鲁晓夫正在搞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而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是在1953年;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是1929年开始,二者均早于题目要求的时间。
5.下列标语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
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阶级斗争一抓就灵”②“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③“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A.①②③B.②③①C.①③②D.③①②
【答案】D【点金】标语和口号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把握了时代发展脉络,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大炼钢运动”是1957—1958年;“以阶级斗争为纲”主要在60年代;“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时代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
6、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
“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
……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
”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答案】D【点金】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造成了经济建设一味求快,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因此50年代末,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就是提出调整国民经济比例的八字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7.右图是一幅某中学一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所做的漫画,判断他最有可能是为研究哪一阶段的历史而作
A.抗战时期的大生产运动
B.建国初期的经济恢复
C.十年探索时期的“大跃进”
D.新时期的改革建设
【答案】C【点金】材料信息体现的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的历史情景。
8.某报报道:
“河南省西平县和平村农业社宣布小麦亩产7320斤”。
这是发生在
A.“一五”计划期间B.“大跃进”时期C.“文革”时期D.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
【答案】B【点金】从报道的内容上可病症判断是大跃进时期高指标、浮夸风的典型例证。
9.1957—1966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A.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的发展
C.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答案】A【点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也称曲折发展时期,是指这一时期既有中共八大等作出的正确探索,又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等失误和挫折。
10.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指出:
“经济现代化是一个可能停滞、中断或倒退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哪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能够充分地证明这一结论?
A.1950—1956年B.1957一1965年C.1966—1976年D.1978—2008年
【答案】C【点金】1966—1976年是文革十年,这场内乱带来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停滞、中断或倒退”。
理解应用
1.某同学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进行调查研究,寻访历史见证人,了解当时工业化起步的有关史实。
下列该同学的调查结论中与当时时代相吻合的是
A.主要重工业集中在东北地区B.建立起完全合理的工业布局
C.农村正在进行土地改革D.轻工业发展速度最快
【答案】A【点金】一五计划重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故A正确;一五计划初步形成工业布局,不能说完全合理,故B错误;农村的土地改革在1950年就已经完成,故C错误;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发展最快,故D错误。
2.“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答案】C【点金】 由“青壮炼钢去”可知该事件与大跃进有关,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泛滥。
3.我国在制订“二五计划”的目标时,对粮食、棉花、钢铁产量的预定目标进行了反复修改。
下表是从1955年夏到1956年夏的三次修改。
从中可以看出
修改方案提出时间
粮食产量(亿斤)
棉花产量(万担)
钢铁产量(万吨)
1955年夏(第一方案)
4600
4300
1100
1956年初(第二方案)
6400
7000
1500
1956年夏(第三方案)
5000
4800
1050—1200
A.三个方案都是不可行的B.只有第一个方案是可行的
C.第二个方案有冒进的倾向D.第三个方案过于保守
【答案】C【点金】从表格数据对比可以看出,第二次的数据是最高的,有冒进的倾向,第三次又重新调整,比第二次略有降低。
4.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目的是
A.解决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问题
B.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错误
C.解决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
D.落实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经济方针
【答案】B【点金】]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围绕中央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展开命题,考察学生对八字方针提出目的的理解。
解这一问题时要抓住八字方针提出的背景和内容。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起后,国民经济发展出现严重问题,尤其是工农业发展比例严重失调,党中央认识到这一严峻形势后,才提出来要调整发展速度和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之间的关系。
因此,正确答案应该是B项。
综合实践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
——《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材料二:
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
没有经过实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
……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摘“一平二调”。
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为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
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
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
在各“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
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请回答:
(1)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概括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及其危害。
(2)简要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教训。
【答案】
(1)生产资料所有制:
“—大二公”,盲目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严重地脱离了当时农业的生产力水平。
分配方式:
“一平二调”,实行平均主义和无偿调用,完全违背按劳分配的原则。
危害:
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很大的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是导致三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训: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搞建设必须从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不应片面追求高速度。
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
【点金】
(1)问注意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
(2)问可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及其危害回答教训。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要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国家的社会生产力”,“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快,这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
——1958年报刊关于总路线的宣传
材料二:
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大会议……会议正式决定1958年钢产量要比1957年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会后为了在余下的四个月时间里(前八个月中生产钢400万吨)完成……1070万吨的任务,在全国掀起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砍树挖煤,找矿炼钢,建起了上百万个小土高炉、小土焦炉,用土法炼铁炼钢。
……1958年底,共生产钢1108万吨,其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对总路线的宣传,从思想路线上看其失误何在?
(2)据材料二,概括大炼钢铁运动的危害。
(3)结合材料,“大跃进”没能实现经济建设真正跃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
(1)片面强调发展速度、忽视客观规律。
(2)破坏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破坏了生态平衡和生产资料;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
(3)根本原因在于指导思想违背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点金】
本题在于考查学生对“左”倾错误出现的思想原因及“左”倾错误的危害。
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3.十年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重大的失误,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有何教训?
【答案】
(1)原因:
①历史传统的影响。
中国封建专制存在时间长,封建家长制思想很容易侵蚀党的机体,致使民主法制观念淡薄,易出现盲目服从;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一直用阶级斗争学说来指导革命,用群众运动的方法解决问题难以很快转变观念。
②急于改变我国落后状况的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严重脱节。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很高,迫切需要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
③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想尽可能纯洁革命队伍。
④国际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峙尖锐,于是想加速建设社会主义以对抗资本主义。
(2)教训:
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③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
④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⑤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点金】
十年建设时期,党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探索。
在探索中,既有成功之处,但也有严重的失误。
对于失误要从历史的、现实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教训。
活动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天津解放后)有一次座谈,一位资本家问道:
“我现在开厂,有剥削,是有罪的。
我还准备多开几家,那不是罪更大了吗?
……”刘少奇回答:
“你开的厂是有剥削,你用剥削来的资本再开几家,将来,交给国家……这样的剥削是有功的……”这一段话后来被概括为“剥削有功论”,受到极大歪曲和非议。
——王光美《与君同舟,风雨无悔》
请回答:
(1)这位资本家提出的问题在当时有一定的普遍性,为什么?
(2)刘少奇的回答体现了当时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什么政策?
(3)采用这项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4)在什么背景下,“这一段话……受到极大歪曲和非议”?
【答案】
(1)全国刚解放或共产党主张消灭剥削,时人对共产党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政策了解不多。
(2)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3)百废待兴,过渡时期或为了建立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4)“文化大革命”。
【点金】
(1)问应结合共产党对剥削阶级的基本主张,即消灭剥削和当时全国刚刚解放,资本家对共产党的政策还没有正确的认识等史实来回答。
回答
(2)问时,应从材料所述刘少奇的话中看出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是鼓励发展,资本家开办的工厂“将来交给国家”,说明此时党实行的是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然后结合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形势回答(3)问,(4)问判断为“文革”时期。
高考真题
1.(2008江苏·9)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
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4月出版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答案】A【点金】注意图片下方的时间1953年4月,这个时期正在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选A。
B项中的公私合营是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时实行的措施,不选。
C项中的人民公社是在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期间实行的,具体是在1958年开始实行的。
D项包产到组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2008上海·14)右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答案】D【点金】解读图片信息:
“亩产10261斤”属于虚假信息,
可以判断左倾错误泛滥。
3、(2008宁夏·33)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这主要是因为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
【答案】B【点金】之所以要纠左,就是因为左的错误造成了巨大是损失。
A项没有涉及大跃进,C项是纠左的具体方针,D项中反“右倾”斗争主要在政治领域,所以此题选B。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教材研学
1.之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是因为这次会议
A.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B.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D.全面启动政治体制改革
【答案】C【点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即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2.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曾经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数次调整。
“文革”以后,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突破性举措是
A.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B.直接选举农村基层干部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在全国统一废除农业税
【答案】C【点金】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开始于农村,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突破性关键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3.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未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为推动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所采取的措施有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发展乡镇企业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④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D【点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在推动农村发展方面的措施包括了四个选项中的内容。
4.“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D.开展“大跃进”运动
【答案】A【点金】安徽凤阳被誉为“中国改革第一村”,其改革前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原因就是在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电视剧《当家的女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村长带人搜查各家各户私养的羊、兔,“割资本主义尾巴”,女主人公菊香说:
“都说是上边政策已经放宽了,你们怎么还这样做呢?
”该情节反映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
A.20世纪50年代初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初期D.20世纪70年代末
【答案】D【点金】“割资本主义尾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
根据女主人公言语,可知这一时期结束了,因此应该是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结束。
6.1978年前的山东邹平县还是一个全国性的贫困县,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发展成全国的百强县,2005年工业产值达到303亿元,利税28.7亿元。
这些成绩主要得益于国家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C.对大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革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B【点金】邹平的成果是全国改革开放成果的缩影。
注意题目中关键词“工业产值”,这些产值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结果。
7.“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清醒的,……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下列表述不能正确阐释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是
A.认识到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B.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主张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D.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补充了无产阶级必须发展生产力的历史使命
【答案】D【点金】马克思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必须发展生产力的观点,故D的说法错误。
8.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组建大型企业集团
C.政企分开,自负盈亏
D.增强企业活力
【答案】D【点金】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增强企业活力”既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也是中心环节。
A.B.C三项是为了增强企业活力而采取的具体措施。
9.十四大确立的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制度
C.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化
D.建立综合性企业集团
【答案】A
10..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他们都
A.充分发挥了计划经济特有的优势
B.忽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C.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为出发点
D.运用政权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答案】D【点金】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是指这三次改革对其它国家的借鉴意义:
都采用国家的宏观调控,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理解应用
1.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农村的生产关系已出现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答案】A【点金】材料信息体现了六七十年代的人民公社体制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说明当时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2.1978年11月24El晚,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在“大包干”协议上按下鲜红的手印。
这一事件
①是农民自发改革农村原有经济体制的尝试
②是对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的具体响应
③产生了第一个吃螃蟹的轰动效应
④作为中国改革的里程碑而载人史册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C【点金】本题可用排除法,小岗村行为在先,邓小平思想解放在后,故排除②。
3.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也折射出了历史的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据此判断以下农家百姓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②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
③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①②③B.③①②C.①③②D.②①③
【答案】B【点金】.①是在人民公社时;②是在1978年后;③是在新中国的成立时。
4.20世纪20年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30年代罗斯福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
A.经济体制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上述经济调整都依据了凯恩斯主义
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没有相通之处
【答案】A【点金】从“新经济政策”到“新政”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都体现了生产关系的创新和调整。
正是这些创新和调整使这三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5.分析下图,并判断下面四项的分析,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A.1958年左右经济迅速发展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放了生产力的结果
B.“文化大革命”的破坏造成了1960年经济最困难局面
C.1970年左右的经济迅速下降,主要原因是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
D.经过长期艰苦探索,改革开放,80年代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果
【答案】D【点金】1958年的迅速发展是以牺牲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为代价的,造成了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调;1960年的困难局面是左倾错误、苏联背信弃义、自然灾害造成的;1970年的迅速下降主要是文革的冲击造成的,而“两个凡是”是1976年文革结束后提出的。
综合实践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化,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在安徽,中国领导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
――到1981年或1982年,90%以上的家庭是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到1983年底,甚至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在中国农村消失了,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墓础。
——摘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农村政策放宽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健是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摘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新中国成立初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又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 发展 道路 探索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