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五单元顺境与逆境教案 教科版.docx
- 文档编号:23049115
- 上传时间:2023-04-30
- 格式:DOCX
- 页数:37
- 大小:39.26KB
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五单元顺境与逆境教案 教科版.docx
《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五单元顺境与逆境教案 教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五单元顺境与逆境教案 教科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政治上册第五单元顺境与逆境教案教科版
2019-2020年八年级政治上册第五单元顺境与逆境教案教科版
一、课标要求
1.4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1.5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3.3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分为两课。
第十课《顺境与逆境的双重变奏》包含两部分内容:
“成也顺境,败也顺境”和“功亦逆境,过亦逆境”,分别探讨顺境和逆境对人的发展的意义。
在“成也顺境,败也顺境”中,首先定义了什么是顺境,接着研究了顺境对人的发展的意义:
顺境为我们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是我们成长中的有利条件;但是,顺境有时会让人产生懈怠的思想,成为我们发展的不利因素。
第二部分内容“功亦逆境,过亦逆境”首先阐述了逆境的客观存在,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逆境与人的成败得失的关系。
第十课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了顺境和逆境对于人的不同意义。
第十一课《与挫折同行》分析挫折在生活中的意义以及战胜挫折的方法。
教科书运用事例引导学生懂得:
在生活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面对挫折的态度是决定能否战胜挫折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要冷静地对待挫折,客观理智地分析挫折,勇敢地面对并战胜挫折。
本单元的知识结构体系如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顺境和逆境的不同影响;把握顺境,在顺境中不懈怠;努力战胜逆境,在逆境中不消沉。
学会一些应对挫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体验、反思和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战胜挫折,能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
四、学生情况分析
现在的学生大都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较少经历逆境,缺乏“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切身体会,因此他们不太懂得珍惜并利用自己所有的有利条件,有的青少年沉溺于顺境而不思进取,缺乏承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学会客观地分析自己生活环境中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积极利用有利的条件,在顺境中要时时激励自己不懈怠,树立远大的生活目标,做一个积极进取的少年;遇到挫折不气馁,理智分析勇敢应对,变不利为有利。
五、教学建议
(1)在教科书本单元中给学生提供了很多有意义的阅读资料,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引导学生体会顺境、逆境对人发展的意义。
(2)引导学生认识和体会利用顺境、直面并迎战逆境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寻找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六、教学时数:
4课时
第十课顺境与逆境的双重变奏
一、课标依据
一1.4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一1.5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二2.4养成自立自信的生活态度,树立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远大志向,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三1.3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主动培育个性心理品质,养成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能力目标:
学会把握顺境,同时在逆境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知识目标:
正确理解顺境和逆境与人的成长之间的关系;对待顺境的正确态度;明白顺境和逆境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三、单元结构及教材分析
单元结构
第五单元顺境与逆境
第十课顺境与逆境的双重变奏
第十一课与挫折同行
四、教材分析
在八年级第一学期即将结束时,许多学生面对学习进入“耐久跑”的阶段,面对成长的挫折与困难,感到难以应付,不知所措。
让学生学会适应,敢于承受挫折,顺利适应社会化的过程是本单元的主要目的。
第十课“顺境与逆境的双重变奏”,包括“成亦顺境,败亦顺境”和“功亦逆境,过亦逆境”两部分。
第一部分“成亦顺境,败亦顺境”侧重于如何正确把握顺境。
本部分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
在顺境中成功是让学生从感性层面了解顺境,理解顺境的基本概念。
教科书用具体的图片“顺境中的我们”做例子描绘顺境的概貌,从而引出顺境的概念。
接着教材分析了顺境对我们成长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无论从个人才智、能力的发展,还是从国家、社会、人类等方面讲,顺境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另一角度看,无论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看,顺境起到了同样积极的作用。
目的引导学生珍惜顺境,并且在主观上要做到勤奋、节制和坚强,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第二层次:
在顺境中沉沦。
教科书通过“高速公路上的弯道”和“青蛙实验”以及孟子和培根的名言,引导学生感悟到顺境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所带来的不利因素。
又通过反思这一环节和一些名言,引导学生如何正确把握顺境。
第二部分“功亦逆境,过亦逆境”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
在逆境中消沉,教材首先列举了许多的具体逆境,让学生从感性层面了解什么是逆境,并且使学生明白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逆境总与人不期而遇。
通过探究这一活动,让学生认识到逆境对人的成长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第二层次:
在逆境中奋进,主要通过典型的案例和名人名言引导学生经历逆境,不要气馁,磨练意志,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同时还要明白顺境和逆境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从而进一步理解顺境和逆境与人的成长之间的关系,主动培育个性心理品质,养成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这样为过度到第十一课《与挫折同行》做准备。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逆境中奋进,在逆境中奋进是在通过第二层次的学习对逆境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逆境对于意志坚强、刻苦努力的人来说,是磨炼,是促进,是有益的砥砺,是激发斗志的源泉。
引导学生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养成自信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本课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点、落脚点就在于此,因此它为教学重点。
本课教学难点我认为是顺境和逆境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多数学生处于顺境,经历逆境比较少,让初二的学生来理解顺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为逆境,逆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为顺境难度比较大,因此它为教学难点。
五、本课的基本知识:
1、顺境的含义以及顺境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所带来的利与弊;正确把握顺境。
2、感受逆境,认识逆境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消极影响;正确对待逆境,经历逆境,磨砺意志,做生活的强者。
3、顺境和逆境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熟悉教材,把握知识体系和基础知识。
2、深入了解学生生活的环境,是顺境还是逆境及其不同的心理感受;了解学生对于顺境和逆境所关注的话题。
保证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
3、结合教材内容,搜集、选择整理与顺境、逆境有关的典型事例,尤其注重搜集本校的典型事例,flash、图片资料,以及有时而激越、时而平缓、时而忧伤、时而轻快的交响乐曲的磁带,设计探究活动,制作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4、教师反思自己生活中的坎坷经历,以备与学生交流。
学生准备
1、课前一周,让学生做一次访谈,请自己感兴趣的人谈他(她)难忘的人生经历。
也可以搜集文学作品的人或事,详细记录人们处于困境时的心态。
2、让学生准备自己最喜欢的关于人生观的格言、短文、诗歌等备用。
七、学情分析:
在学生的生活中,大部分都处于顺境,对顺境的体验比较深刻.但生活中或多或少的存在逆境,因此对逆境也有了一定的体验,能够认识到顺境和逆境对人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于顺境和逆境往往停留在比较肤浅、凌乱的感性认识上,缺乏较为全面、系统的理性认识;情绪不稳定,经常出现波动而且波动频繁,常常会受到各种不良情绪的困扰,往往会出现不珍惜顺境以及在逆境中消沉的状况.因此有一定的内心需求。
八、设计理念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活动法、情景教学法、对比法、讨论法、辩论法引导学生自己认识、感受、体验、践行,重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通过亲身活动,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顺境和逆境的不同作用,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时数:
2课时
九、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成亦顺境,败亦顺境总第30课时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主动培育个性心理品质,养成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能力目标:
学会把握顺境,同时在逆境中磨炼自己的意志。
知识目标:
正确理解顺境和逆境与人的成长之间的关系;对待顺境的正确态度。
二、教材分析
第十课“顺境与逆境的双重变奏”,包括“成亦顺境,败亦顺境”和“功亦逆境,过亦逆境”两部分。
第一部分“成亦顺境,败亦顺境”侧重于如何正确把握顺境。
本部分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
在顺境中成功是让学生从感性层面了解顺境,理解顺境的基本概念。
教科书用具体的图片“顺境中的我们”做例子描绘顺境的概貌,从而引出顺境的概念。
接着教材分析了顺境对我们成长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无论从个人才智、能力的发展,还是从国家、社会、人类等方面讲,顺境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另一角度看,无论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看,顺境起到了同样积极的作用。
目的引导学生珍惜顺境,并且在主观上要做到勤奋、节制和坚强,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第二层次:
在顺境中沉沦。
教科书通过“高速公路上的弯道”和“青蛙实验”以及孟子和培根的名言,引导学生感悟到顺境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所带来的不利因素。
又通过反思这一环节和一些名言,引导学生如何正确把握顺境。
因此,确定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是:
在顺境中成功;教学难点是:
在顺境中沉沦。
三、学情分析:
在学生的生活中,大部分都处于顺境,对顺境的体验比较深刻.但生活中或多或少的存在逆境,因此对逆境也有了一定的体验,能够认识到顺境和逆境对人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于顺境和逆境往往停留在比较肤浅、凌乱的感性认识上,缺乏较为全面、系统的理性认识;情绪不稳定,经常出现波动而且波动频繁,常常会受到各种不良情绪的困扰,往往会出现不珍惜顺境以及在逆境中消沉的状况.因此有一定的内心需求。
四、教学方法与媒体:
1、教学方法:
学生提前预习、课上讨论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教学媒体:
结合教材内容,搜集、选择整理与顺境、逆境有关的典型事例,尤其注重搜集本校的典型事例,flash、图片资料,以及有时而激越、时而平缓、时而忧伤、时而轻快的交响乐曲的磁带,设计探究活动,制作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
导入新课
方案一:
谈话引入
按照教材引言的的内容进行,引发学生讨论自己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的有利和不利条件进入新课。
方案二:
歌曲导入:
首先让学生欣赏歌曲《好日子》,教师此时感慨:
如果我们的生活一直处于好日子中该多好啊!
但是——请学生欣赏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欣赏之后,教师引导:
我们的生活不仅有好日子,而且也会经历风雨。
只有经得起风雨的洗礼,我们的人生才会因此变得丰富多彩,我们因此变得成熟。
方案三:
图片欣赏导入。
伴者两首不同的音乐分别出示一组对比鲜明的图片。
欣赏之后,教师按照教材引言的内容去讲解、导入。
此时注意要抑扬顿挫。
方案四:
案例导入
林琳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爸爸经营一家运输公司,妈妈贤惠贤良,但前不久,爸爸在运输的路上发生车祸,不幸身亡,而妈妈因打击太大,精神变得恍惚,生活不能自立,需要林琳料理一切家务。
爸爸的公司也因无人经营而关闭,母女俩失去了经济来源。
林琳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情绪极为低落,甚至想到了放弃学业……
林琳本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尽情享受着“阳光”的沐浴。
但是一场车祸使她的家庭陷入了困境之中。
在生活中,我们既有一帆风顺的时候,也会有类似于林琳的各种困境。
只有经得起这“风雨”的洗礼,我们大家的人生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彩,我们因此变得成熟。
导入的这几种方法主要目的是通过创设活动,引出本课主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顺境和逆境获得直观的感受,但这种感受仍停留在模糊的感性认识上,下一步就是要帮助学生从面到点、由表及里的深入认识顺境和逆境,使他们对顺境和逆境有个理性的认识。
第二环节:
第一层次“在顺境中成功”的教学
本层次主要讲顺境的积极作用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5–1“顺境中的我们”,让学生描述出每一张图片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列举自己类似的环境,由此归纳出顺境的含义,它是指有助于我们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P的活动,并观看几组在逆境中的图片(这些图片有的反映家庭吵闹,有的反映伊拉克战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和在顺境中快乐成长的图片(有的反映家庭生活的温馨,有的反映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有的反映同学之间的真挚友情……)或听一段录音(反映在顺境中做起事来如鱼得水,成功和赞誉相伴而来的情况),通过正反对比得出:
在顺境中,我们感受到安全和愉悦,我们安心学习、享受生活、锻炼才智、发展能力。
在顺境里,我们做起事来得心应手、如鱼得水。
成功和赞誉相伴而来,人生的道路畅行无阻。
这是从个人才智、能力的发展角度讲顺境的积极作用。
教师展示不同时期反映逆境的图片资料(这些图片有的反映二战后儿童无家可归,有的反映经济萧条,有的反映失业者穷困潦倒……),然后展示反映顺境中的图片资料(取材从古至今,由外到内。
这些图片有的反映世界经济繁荣,有的反映人民安居乐业,有的反映在国际交往中友好合作,有的反映我国的综合国力在铮铮日上……),通过正反对比引导学生得出:
在顺境中,世界和平,国泰民安,人类文明快速发展,呈现出灿烂辉煌的历史画卷。
我们与时代同呼吸,与人类共命运,与世界同进步。
于是有的同学认为:
只要父母、学校和社会为我们提供良好的环境,我们就能健康成长。
你认为对吗?
为什么?
通过讨论,得出:
顺境为我们的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只是外部条件。
我们要想健康成长,还需要我们在主观上做到勤奋、节制和坚强。
第二层次:
在顺境中沉沦
这一层次主要讲顺境的负面作用。
分析P100高速公路上的弯道:
平坦的高速公路上为什么设计一些半径很大的弯道?
分析P100青蛙实验
(1)这里的开水比作什么?
温水又比作什么?
(2)青蛙为什么能够从开水中一跃而出,在温水中却会毙命?
以上两个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
从而得出:
顺境对于个人的发展可能产生负面作用。
如果我们贪图享乐,那么长期的顺境容易使我们精神懈怠,不思进取,缺乏忧患意识,陷入盲目乐观的危险状态。
教材引用孟子和培根的名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接着补充相关材料加以印证顺境对个人的发展可能产生负面作用。
一位学业特别优秀的中学生,被保送进了一所名牌大学,成了人人羡慕的少年大学生,而且一家集团公司负担了他全部的单行线费用。
在学校里,他从来就不愁吃、不愁穿,同学都比他大好几岁,把他当成小弟弟。
寝室里有台电脑,他玩上了电脑游戏,越玩越上瘾,学习时间越来越少。
后来又迷上了武侠小说。
xx年底,他累计5门功课不及格,学校下了退学令。
这位大学生的生活环境这么好,而他是怎么做的?
结果怎样?
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明白了顺境的消极作用,接着让学生完成P的反思:
身处顺境,过去的你和现在的你有什么不同?
自然得出正确对待顺境的态度:
(1)珍惜顺境
(2)提高警惕,“居安思危”。
即教材P的正文部分。
教材引用名言“把握好人生的航标,顺利驶过顺境的险滩!
”的用意就在于此。
布置作业:
学习检测P76-781-15题。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侧重于让学生明白顺境与逆境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双重作用,掌握正确对待顺境的态度,而对于如何在逆境中奋起,只要学生有个整体感知即可,具体做法在十一课与挫折同行中将一一学到,注重体验式教学,教师要相信并放手发动学生自己去探究、感悟、体验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功亦逆境,过亦逆境总第31课时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主动培育个性心理品质,养成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能力目标:
学会把握顺境,同时在逆境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知识目标:
明白顺境和逆境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二、教材分析
第十课“顺境与逆境的双重变奏”,包括“成亦顺境,败亦顺境”和“功亦逆境,过亦逆境”两部分。
第二部分“功亦逆境,过亦逆境”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
在逆境中消沉,教材首先列举了许多的具体逆境,让学生从感性层面了解什么是逆境,并且使学生明白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逆境总与人不期而遇。
通过探究这一活动,让学生认识到逆境对人的成长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第二层次:
在逆境中奋进,主要通过典型的案例和名人名言引导学生经历逆境,不要气馁,磨练意志,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同时还要明白顺境和逆境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从而进一步理解顺境和逆境与人的成长之间的关系,主动培育个性心理品质,养成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这样为过度到第十一课《与挫折同行》做准备。
因此,确定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是:
在逆境中奋进,在逆境中奋进是在通过第二层次的学习对逆境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逆境对于意志坚强、刻苦努力的人来说,是磨炼,是促进,是有益的砥砺,是激发斗志的源泉。
引导学生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养成自信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本课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点、落脚点就在于此,因此它为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是:
顺境和逆境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多数学生处于顺境,经历逆境比较少,让初二的学生来理解顺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为逆境,逆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为顺境难度比较大,因此它为教学难点。
三、学情分析:
在学生的生活中,大部分都处于顺境,对顺境的体验比较深刻.但生活中或多或少的存在逆境,因此对逆境也有了一定的体验,能够认识到顺境和逆境对人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于顺境和逆境往往停留在比较肤浅、凌乱的感性认识上,缺乏较为全面、系统的理性认识;情绪不稳定,经常出现波动而且波动频繁,常常会受到各种不良情绪的困扰,往往会出现不珍惜顺境以及在逆境中消沉的状况.因此有一定的内心需求。
四、教学方法与媒体:
1、教学方法:
学生提前预习、课上讨论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教学媒体:
结合教材内容,搜集、选择整理与顺境、逆境有关的典型事例,尤其注重搜集本校的典型事例,flash、图片资料,以及有时而激越、时而平缓、时而忧伤、时而轻快的交响乐曲的磁带,设计探究活动,制作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案例导入新课:
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曾周游列国而四处碰壁;大诗人屈原怀一腔报国之志,却遭人陷害投汨罗江而死;贝多芬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遭受了双3失聪的打击……
农民遭到自然灾害而颗粒无收;工人因企业经营困难而下岗;机关干部面临精简机构被裁员;青少年则有可能在学习、升学、家庭、交友、工作、健康等方面遭到挫折……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得出:
“人生逆境十之八九”。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道路一帆风顺,这种美好的想法却是不现实的。
环境是变化的,今天处于顺境,明天可能就会遭遇逆境。
因此,在未来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逆境的考验。
我在读教材的时候,往往会将逆境、困难与挫折混为一谈。
教科版的教材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我翻了一下人教版的教材,是这样解释的:
在日常生活中,挫折一词是指挫败、受阻、失意的意思。
俗话说就是“碰钉子”。
在心理学里,挫折通常是指人们在从事某种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因受到某种无法克服的阻碍而致使目标无法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消极情绪反应。
如果挫折产生于较为重大的目标,这种挫折可称之为挫败;如这种挫折的障碍与压力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使其处于一种不利于身心发展的境地,这可称之为逆境。
挫败、失败、逆境会给人带来失望、压抑、沮丧、忧郁、苦闷等紧张心理和情绪反应。
第一层次“在逆境中消沉”
该层次主要讲逆境的消极影响。
首先让学生思考: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顺境,那么你眼中的逆境是什么?
此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反映逆境的图片做引导,并做总结:
逆境总会与人不期而遇。
逆境既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心理感受,不同的人对逆境的感受也不同。
接下来让学生完成教材P的探究:
在你的周围,有人因为逆境而沉沦吗?
并完成下表。
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回答若是自己身处这样的逆境,会是怎样或提供具体的案例。
从而得出:
对于有的人来说,逆境会打击他们的自信,消磨他们的意志,摧残他们的身心,甚至使他们走入迷途,一蹶不振,最终一事无成。
具体情况
原因
第二层次“在逆境中奋进”
这一层次是引导学生对逆境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进一步让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首先分析P萧伯纳案例:
萧伯纳成名之前,都是遇到了哪些困境?
他是怎么做的?
结果怎样?
这说明了什么?
然后得出:
逆境,对于意志坚强、刻苦努力的人来说,是促进,是有益的砥砺,是激发斗志的源泉,是磨炼人的最高学府。
比一比
我知道关于逆境出人才的最多
名人名事:
。
人生格言言:
。
诗歌:
。
歌曲:
。
典故:
。
接着教师补充案例:
“桑兰——中国的跳马王”飞来横祸:
xx年在美国纽约举行的友好运动会上,不幸因脊髓严重挫伤而造成胸部以下瘫痪,医生无情地宣判:
她将终生与轮椅为伴。
千手观音——邰丽华
邰丽华两岁时因发烧而失聪,15岁才开始学习舞蹈,但她以超过常人的刻苦在众多舞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残艺团的主演。
《千手观音》中她美丽而娴静地演绎了观音的安祥和慈善,受到观众的喜爱。
这个节目还曾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演出过,成为残艺团的主打节目。
贺世民——一个从小失去双臂的孩子,一个月收入不足500元的家庭,他们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奋斗了十多年。
十年寒窗苦,贺世民这个靠双脚写字、看书、打电脑的年轻人,以他非凡的毅力和超出常人的奋斗,最终以613分的高考分数赢得了他人生转折的一个筹码。
这些案例可让学生进行感知,重点分析谢坤山的案例。
由于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上学,所以谢坤山很早就辍学,从12岁起,他就到工地打工,用他那稚嫩的肩头支撑这个家。
然而命运偏不垂青这个懂事的孩子,总将灾难一次次降临到他的头上。
16岁那年,他因误触高压电,失去了双臂和左腿;23岁时,一场意外事故,又使他失去了一只眼睛。
随后,心爱的女友也悄然离他而去……
面对命运接踵而来的打击,他并不抱怨,也没有因此沉沦。
但为了不拖垮可怜的父母,和这个特困的家庭,他毅然选择了流浪。
带着一身残疾上路,独自一人,与命运展开了博弈。
谢坤山失去了两只手,但他说,还有腿;谢坤山失去了一条腿,但他说,还有眼睛;谢坤山失去了一只眼睛,但他说,还有心。
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做到生活自理后来他渐渐迷上了绘画。
没有手,他就用嘴作画,先用牙齿咬住画笔,再用舌头搅动,嘴角时常渗出鲜血。
少条腿,他就”金鸡独立”作画,通常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苦心人,天不负.他终于成为有名的画家,用嘴一口一口地“咬”出了一部十余万字的自传《我是谢坤山》!
他成为台湾家喻户晓的无数青年的楷模。
赢了人生的残局。
在生活中,谢坤山遇到了哪些困境,他是怎么做的?
结果怎样?
这说明了什么?
接着请学生完成教材P的思考,学生对于不利因素的应对态度和方法可能有两类,一类是在逆境中沉沦,消极对待;另一类是在逆境中积极对待,把逆境当成磨炼自己的最高学府。
顺境和逆境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本部分教学要达到的目的是让初二的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把握、珍惜顺境,否则顺境会演变成为逆境;同时面对逆境,不要气馁,要做生活的强者,逆境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转化为顺境。
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学中的主要实施手段应是通过教材P的探究和思考活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难点,教师应该再补充一些典型案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五单元顺境与逆境教案 教科版 年级 政治 上册 第五 单元 顺境 逆境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