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流动人口分析.docx
- 文档编号:23048620
- 上传时间:2023-04-30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324.49KB
北京流动人口分析.docx
《北京流动人口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流动人口分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流动人口分析
一、流动人口的内涵
流动人口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特有的概念,是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的产物。
流动人口是一种临时性的户地分离的自流人口,具体来说,就是离开户籍所在地,异地从事务工、经商等活动,但是学习、旅游、就医、国有流动作业单位的正式职工或因公从事其他活动者除外。
二、北京市流动人口规模的变化
北京市大规模流动人口变化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在这之前流动人口的变动一直处于比较平稳的发展阶段,这主要与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政治政策的变动有关。
由于流动人口是一个变化迅速的群体,而现行的流动人口登记和调查系统又难以及时反映流动人口的变动情况,由此导致社会对于流动人口数量摸不清的情况,因此本研究关于北京市流动人口总量的数据主要从大量学者关于此问题的研究报告,以及个别年份的官方统计数据得到、并汇总得出了北京市从1978—2007年间部分年份的流动人口(外来人口)总量数据。
总体来看,本研究认为北京市人口流动的历史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两个历史阶段:
1.1978—1992年——快速增长时期
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北京市流动人口总量出现大幅度上升,这也与这段时期特殊的经济政策和发展特点密切相关。
70年代后期,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农业的迅速发展产生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加之8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执行,城市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北京市作为祖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对城市建设和发展投入了相当大的力量,因此对外来人口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加之城乡差距的加大,城市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高质量生活水平的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愿意到城市中谋求生路。
这样就形成了这段时期北京市流动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
数据显示1977—1992年间北京市流动人口数量的年均增长率为23%,是低水平发展阶段增长率的近4倍。
2.1993—现今——震荡上升时期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北京市流动人口总量出现了更大幅度的增加,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震荡上升的特点。
90年代后期北京市流动人口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且下降幅度较大,年均降幅达到8%。
90年代后期,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到位,加之这段时期内遭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流入北京市的外来人口数量出现回落。
2001—2007年间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8.39%,升幅与90年代末流动人口下降的速度相当,从总体发展趋势上来看,北京市流动人口总数上升趋势明显,并可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继续维持扩张趋势。
3、北京市流动人口分布结构特征
●北京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现状:
随着北京市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选择北京作为他们流入的主要目的地,“流动人口不流动”的特征使得北京市部分区域流动人口数量明显超过户籍人口数量,大批量涌入的流动人口已经成为北京市生产和服务活动所不可缺少的部分,流动人口对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正反两方面影响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
●北京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1:
区域去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强弱分明,引力的动因有着显著差异。
2:
城乡结合部成为流动人口的重要聚居地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3:
人口变动弹性差异大,拓展区以及新城正成为吸引流动人口的重要区域。
4:
地方制度安排对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逐步加强。
(1)四大城市发展功能区的流动人口分布结构
北京市共有18个区县,这些区县按照城市功能的差别可以划分为四个功能区,其中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和宣武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包括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和海淀区;城市发展新区包括通州区、顺义区、房山区、昌平区和大兴区;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门头沟区、平谷县、怀柔县、密云县和延庆县。
首都功能核心区:
包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区,集中体现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功能,集中展现古都特色,是首都功能及“四个服务”的最主要载体。
这个区域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城市管理,保护古都风貌,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实现首都城市性质和功能做出贡献。
城市发展新区:
包括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五个区和亦庄开发区。
这个区域涵盖通州、顺义、亦庄三个重点新城,平原面积广阔,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北京发展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也是北京疏散城市中心区产业与人口的重要区域,是未来北京经济重心所在。
其主要任务是依托新城、国家级和市级开发区,增强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和人口承载功能,成为城市的增长极,为全市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生态涵养发展区:
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五个区县。
这个区域大多处于山区或浅山区,山区占辖区面积均在62%以上,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是保证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
其主要任务是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引导人口相对集聚,引导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成为首都坚实的生态屏障和市民休闲游憩的理想空间。
城市功能拓展区:
包括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四个区,涵盖中关村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北京商务中心区等重要功能区,是体现北京现代经济与国际交往功能的重要区域。
这个区域的主要任务是拓展面向全国和世界的外向经济服务功能,推进科技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高端产业,为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做出贡献。
各个城市发展功能区由于发展的定位不同,因此对流动人口的需求程度,以及容纳流动人口的结构也是不同的。
图1显示了这4个城市发展功能区2005—2007年流动人口总量的变化。
从流动人口总量上看,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流动人口有较显著的增长,而首都功能核心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流动人口变化较为平稳。
从各城市发展功能区流动人口所占比例看,2005—2007三年间,城市功能拓展区是北京市流动人口的主要集中地,而城市发展新区是流动人口份额增长最快的地区。
总体来看,北京市各城市功能区流动人口结构总体稳定,并有小幅变化。
城市功能拓展区是北京市流动人口的主要聚集地,该区年均流动人口占到北京市流动人口总量的58.08%,并且该区容纳的流动人口总量逐年上升,其流动人口年均增长率为7.68%,但是从流动人口所占北京市流动人口总量的份额上看,城市功能拓展区的比重呈现出小幅下降的趋势。
城市发展新区是四个功能区内流动人口增长最快的功能区,年均增速达到13.87%。
该区是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第二大聚集地,而且是北京市四个功能区内近三来唯一一个流动人口份额增加的功能区。
由于首都功能核心区特殊的城市功能,其发展重点并不在制造业方面,因此该区能够提供给外来流动人口的工作岗位十分有限,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也相对较低,并且随着首都功能核心区建设的完善,所容纳的暂住人口基本保持不变的状态,并且其吸纳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相对重要性(即流动人口份额)不断下降,到2007年首都功能核心区只占有全北京市近9%的流动人口。
生态涵养发展区是北京市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由于该区域的特殊功能,同样不适于发展能够吸纳较多流动人口的制造业,因此生态涵养发展区能够容纳的流动人口数量是全北京市最小的,从近三年的发展过程看,虽然2006年该功能区流动人口数量出现了小幅上升,但是很快又回复到之前的水平。
同样,该区流动人口所占份额也是全北京市最低的,年均所占份额只有4.71%。
(二)流动人口居住的区县结构分布分析
1.城市功能拓展区流动人口分布结构分析
由于城市功能拓展区是北京市流动人口的主要承载体,因此本研究首先对城市功能拓展区流动人口的内部结构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图2显示了城市功能拓展区中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和海淀区2005—2007年间流动人口总量的变化。
总体上看,朝阳区是城市功能拓展区中最主要的流动人口聚集地,2005—2007年三年间,朝阳区流动人口数量占整个功能区流动人口的平均比例达到40.36%,2007年朝阳区流动人口总数达到最大,为96万人,占到北京市当年流动人口总数的23%,可见朝阳区不仅是城市功能拓展区的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地,更是整个北京地区流动人口的重要聚集地。
海淀区是城市功能拓展区中仅次于朝阳区的第二大流动人口聚集地区,2005—2007年三年间,海淀区流动人口数量占整个功能区流动人口的平均比例达到35%,2007年其流动人口总数达到最大,为84.8万人,占当年北京市流动人口总数的20%强。
丰台区和石景山区流动人口所占份额相对较小,并且所占份额的变化也不明显,从流动人口总量上看,城市功能拓展区内四个区县各自的流动人口总量都是平稳上升。
2.城市发展新区流动人口分布结构分析
城市发展新区是北京市吸纳流动人口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区。
该功能区内5个区县的发展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其中大兴区、昌平区和通州区吸纳流动人口总量较多,而且上升趋势较强;而顺义区和房山区不仅吸纳的流动人口数量较小,而且三年间不论是流动人口数量还是流动人口份额都没有特别显著的上升。
大兴区、昌平区和通州区2005—2007年年均吸纳流动人口份额分别为13%、11.5%和10%,并且在2007年都达到了吸纳流动人口总量最多的程度,该年这三个区县流动人口总量占北京市流动人口总量的比例分别为8.03%、7.27%和6.62%。
3.首都功能核心区流动人口分布结构分析
首都功能核心区由于其特殊的社会责任,其吸纳流动人口的能力相对较弱。
在首都功能核心区所包括的四个区县内,西城区、东城区和宣武区流动人口总量较为接近,而崇文区不论是流动人口总量还是流动人口占该功能区流动人口份额都与另外三个区有明显的差距。
2005—2007三年间,这四个区县流动人口占全功能区流动人口的平均份额分别为东城区27.46%,西城区31.07%,崇文区14.22%,宣武区27.26%。
崇文区和宣武区流动人口数量处于小幅上升中,2007年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5万人和10.9万人,但是只分别占当年北京市流动人口总数的比例为1.31%和2.6%;东城区和西城区2005—2007年间流动人口总数呈现出持续小幅下降的趋势,2007年其流动人口数量分别为10.1万人和11万人,分别占北京市流动人口总数的2.41%和2.62%。
这样不难看出,首都功能核心区内四个区县流动人口总量发展较为平缓,基本无巨大变化,而且各个区县流动人口所占比例基本保持稳定。
4.生态涵养发展区流动人口分布结构分析
从图5中明显看到,这5个区县所吸纳的流动人口数量基本上都在5万人以下,其中怀柔区是容纳流动人口相对较多的区县之一,2005—2007年三年间其平均容纳了生态涵养发展区内29%的流动人口,门头沟区和密云县是仅次于怀柔区的两个流动人口集中地,其2005—2007年间分别平均容纳该功能区内20.8%和21.3%的流动人口。
从流动人口总量的发展模式看,门头沟区容纳的流动人口总数逐年下降,平谷区和延庆县虽然流动人口总量小,但是呈现出逐年小幅上升的趋势,而怀柔区和密云县流动人口数量则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各区县流动人口数量占整个功能区流动人口数量的份额上看,门头沟区和怀柔区所占份额逐年下降,而平谷县、密云县和延庆县所占份额逐年上升,并且2007年密云县流动人口所占比例已经超过门头沟区,成为生态涵养发展区中流动人口比例第二大的区县,同样经过发展,2007年平谷区流动人口所占比例已经与门头沟区持平,并且仍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因此不难发现,生态涵养发展区虽然所容纳的流动人口总量相对在四个功能区内是最小的,但是其内部结构却越发趋于平衡,各个区县吸纳流动人口的能力差距在逐渐缩小。
四、北京流动人口空间分布面临的突出问题
1:
流动人口过分集中,人口公共管理难度加大。
2:
流动人口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增加了人口管理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3:
区域疏解流动人口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流动人口集聚趋势难以短期改变。
4:
城中村居民构成复杂,人口安全问题十分突出。
五、人口空间分布调控的政策建议
1:
正确认识流动人口。
在过去的政府宏观调控中,一直把流动人口作为压缩的对象,但是就北京市目前的情况来看,流动人口已经成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深入分析北京市流动人口的作用和缺陷,明确管理方向;
2:
对流动人口实施结构性调整。
北京市流动人口中大部分属于低端人群即较低素质人群,但是仍有一部分流动人口文化水平和素质高,并且活跃在金融、高技术等产业。
因为北京市流动人口具有结构性特征,因此在制定相应管理措施时,应对不同类别的流动人口实行不同的管理措施,使得更多的高素质流动人口进京,而相应缩减低端流动人口数量;
3:
通过产业政策调整人口分布布局。
目前来看北京市流动人口集中分布在环城带的城乡结合部地区,为了进一步消减城区的人口压力,应妥善利用产业转移策略,把吸纳流动人口较多的产业转移到偏远郊区,并建立较完善的服务业体系,从而吸引更多的流动人口向北京周边地区分散。
4:
以行政调控为主导,探索新时期首都宏观协调区域人口合理分布的行政、法律等方面的长效机制,确保北京人口、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 流动人口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