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千阳读书心得5篇.docx
- 文档编号:23046493
- 上传时间:2023-04-30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7.51KB
灿烂千阳读书心得5篇.docx
《灿烂千阳读书心得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灿烂千阳读书心得5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灿烂千阳读书心得5篇
灿烂千阳读书心得5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灿烂千阳读后感1
大多数的人生活在平凡无奇的躯壳里,无需承载巨大的痛苦,无需释放拯救自我的光芒。
当你泪水涟涟,你就已经冲破了对这个世界狭隘的感知,经历一场精神的洗礼。
“终其一生,我们只为寻找最初失去的那个人”,那个人是谁?
我想,对于玛丽亚姆,最初失去的那个人是勇敢的自己,那么多年的屈辱,那么索然无味的生活似乎麻木了玛丽亚姆对美好的渴望。
尽管经年累月的灰尘掩盖了玛丽亚姆的善良与勇敢,但灰尘背后的灵魂永远在等着某双爱的双手拂去尘埃,莱拉和塔里克的女儿阿兹莎便是那双为玛丽亚姆拂去尘埃的双手。
尚在襁褓中的阿兹莎紧紧拽着玛丽亚姆的手,无声甜美的笑容像清风一样吹动整个夜空的宁静,直击玛丽亚姆的心灵。
她一定告诉过自己,莱拉抢了自己的丈夫,是的,她挣开了阿兹莎的双手,在小女孩开始啼哭之前又将手放了回去。
“你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
”此时此刻,奉献与爱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样倾泻而下,直至生命的结束。
书中除了玛丽亚姆和阿兹莎纯粹清凉的爱,玛丽亚姆和莱拉的感情如浩瀚星空一般无边无际又徇丽多彩。
当莱拉为了保住和塔里克的女儿阿兹莎嫁给六十多岁的拉希德后,玛丽亚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痛恨莱拉,莱拉则对玛利亚姆充满愧疚,同时苦苦忍受着那些无法诉说的压抑。
她们为了小事争吵,大声咒骂,同时双方因糟糕压抑情绪的释放而感到莫名的轻松。
在那个男权至上,女人只是生育机器的环境中,两个女人最终因为彼此一样悲惨的命运相互怜惜,她们共同分担家务,共同对阿兹莎投去爱怜的眼神。
她们言归于好的那天早晨,像玛丽亚姆十五岁以前的生活一般充满诗意,也像莱拉十四岁以前和塔里克在一起时一般浪漫。
拉莱说:
”我们去外面喝杯茶怎么样?
“"我可没那么多时间,还有很多碗要刷呢?
"”我们等会可以一起刷,就喝一杯。
“她们喝了三杯,从此,我们可以看见在战争的废墟中,两个女人听着火箭弹的爆炸声在自家的院子里喝茶,坦诚相对。
如果说,阿兹莎拂去了蒙在玛丽亚姆灵魂上的尘埃,那么莱拉就是那个与玛丽亚姆灵魂共舞的人。
她看到了拉希德眼里的杀意,她不能让拉希德杀了莱拉,拉希德必须死,没有任何悬念,这是唯一的一条路,尽管这条路会让玛丽亚姆付出生命的代价。
她很镇定,仿佛这么多年终于得到了解脱。
玛丽亚姆说:
”我想要的你们都给了我“,她没有孩子,以为这一生只有忍耐不会得到幸福。
这不是一般的英雄主义,当押送玛丽亚姆的小伙子问她:
“你怕吗?
”玛丽亚姆说:
“是的,怕得发抖”。
生命到任何时候都是可贵的,生命的失去永远令人感到悲伤。
塔里克回来了,他实现了他的承诺----回去找莱拉,像所有那些伟大的爱情一样,冲破现实的种种障碍,抛开种种世俗,步步追随爱人左右,虽然不似从前无忧无虑,但也能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如梦如幻。
无论战争带给他们多少毁灭与伤害,家乡的人儿最终回到了故土重建家园,带着那不可毁灭的爱告诉那些孩子,昨天的希望,今天的美好与明天的幸福。
时隔五年,继《茶花女》后,国外的小说再次击中我的泪腺,同样是糟糕的境遇,同样是伟大的女性,向那些散发着爱的光芒的人们致敬。
灿烂千阳读后感2
美丽的喀布尔啊,群山绕四旁她那丛生的荆棘,玫瑰也嫉妒若狂大风吹,起她的微尘,刺痛我的双眼但我热爱她,因这微尘诞生过阿舒翰与阿热凡我称颂她那明艳的郁金香我为她葱郁的林木而歌唱从巴斯坦桥流下来的河水是多么清例!
但愿安拉保佑这美景免受俗眼的污染!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项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米尔扎-;穆罕默德-;阿里-;塞依伯
在午后日光微醺的色泽中翻开《灿烂千阳》温黄的封面,我不知自己已经开始了一段心灵救赎与洗浴的道路。
曾诞生过一千零一夜的美好国度烬灭在硝烟迷乱之中,寓言与故事依旧在繁衍,不过丰饶的家乡在弹药中化为炮火,美丽的公主变成了蓬头垢面受尽屈辱的妇女,希望幻化成绝望。
这是一个不可饶恕的年代,却注定要缱绻进更多的爱与深情、无奈与荒凉。
人性在硝烟与弹丸中才显得愈发真实,爱在易碎的生命前才愈发显得不可毁灭。
一切真实的存在都可能在刹那间化为乌有,当人们不再相信时间的存在,其实也就否认了自身的存在,而留存心底无形无影的爱竟会成为惟一凝固致永恒的实物。
胡塞尔在《灿烂千阳》中真实地描绘了阿富汗三十年来征伐不休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在这里,战争已不是故事发生的背景,而是切实进入人物生活、影响了他们的命运和生存方式的可感物。
读者也并非被作者牵引进入阿富汗战争的宏大叙事,而是从体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中主动走入战争中,寻求情感的立场。
胡塞尔残酷而真实地揭示了在阿拉伯国家古老习俗对女性权力和意志的剥夺,在阿富汗战火与硝烟中美的毁灭和价值的瞬间生成;用两个从不识、到敌对、再到相依为命、相互救赎的两个女性,寓示了一个民族甚至是整个人类的苦难和救赎。
玛里雅姆从小在母亲的教诲与诅咒----幸福永远不可能得到----中长大。
因为她是一个“哈依米”(私生女),注定了一生都会被打上低贱、屈辱的标签。
悲惨遭遇和畸形婚姻让母亲失去了对爱、幸福和公平的信仰,于是她将自己对世界的怀疑和否定毫无保留地嫁接给了玛里雅姆。
然而,过于单纯的人往往为自己不被伤害而往往编织着一个个光彩又崇高的谎言,他们对待幸福的态度就像对太阳那样----它的存在毋庸置疑,阳光最好用来享受而不是用来直视。
于是玛里雅姆一边顺从地听着母亲的劝诫,一边对自己的生活留有期待和幻想。
直至父亲虚伪的面具被揭穿、母亲绝望地溘然长逝,作为洗清父亲道德污点的牺牲品而远嫁喀布尔四十岁的鞋匠拉希德,玛里雅姆仍在无数次的绝望中抬头仰望,用天真和单纯的谎言冲刷掉命运的不幸。
然而接下来所要面临的婚姻生活甚至比父亲的背叛、母亲的离世更为残酷无情。
传统观念对妇女的束缚、接二连三的流产、拉希德无头无绪的毒打谩骂......随着历事的增多和年岁的增长,现实终于把一个敢于希望和反叛的小女孩磨成了一个逆来顺受的家庭妇女,在暴打和辱骂中默默忍受,将已流尽泪水的双眸中善睐的眼神深藏,用形容枯槁而早衰的躯体承载着自己所编织的美好梦境破灭的伤痛。
一次毒打更能加深一次玛里雅姆的绝望,也更进一步地剥离了玛里雅姆的灵魂,使她丧失了抬头仰望的能力。
在玛里雅姆19岁时出生的邻家少女莱拉家庭背景与玛里雅姆完全不同,她出身于一个温馨和睦的知识分子家庭,聪明美丽,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她还有一个青梅竹马的爱人塔里克----一个英俊善良有一只假腿的少年。
如若不是那枚无情的子弹掀翻了莱拉家的屋顶,莱拉也许会永远这么明媚而开朗地微笑着走到生命的尽头。
然而就在母亲好不容易决定从失去儿子的痛楚中走出、同意举家搬迁到安全之地的前夜,那声爆炸永远夺去了莱拉最亲的家人。
拉希德从废墟中救出了莱拉,并用谎言骗娶了已怀有塔里克的孩子的莱拉。
从此,莱拉开始了自己万劫不复的生活。
躲在布卡背后的女人,注定要在阿富汗旧家族制度下苦苦挣扎,她们所怀抱的希望、爱情与所有的失落就在战火纷飞的国度里经受着数千次的沉浮。
对于曾经经历过幸福的莱拉而言,面对此时的家庭暴力就显得更为惶惑失落和手足无措。
她因为诞下一个女儿而令拉希德彻底失望,从此她与玛里雅姆一样开始了整天在毒打谩骂中度日的生活。
惟一令她还心存希望的,是怀中的女儿,那是她曾深爱过塔里克的唯一证明,也是虚妄的生活中唯一能支撑她挨过的力量。
尽管塔里克一直被她认为已经去世,那种绝望之后然后淡然的心境不由得使我们会心一笑,是爱与希望的伟大让莱拉始终不忘仰望天空,坚持信仰。
当玛里雅姆和莱拉的生命出现交集时,二者奏出了不和谐的声音。
互怀的敌意让同为受害者的两人间不能达成谅解与同情,代之以争斗和敌视。
是莱拉女儿的出世拉近了二人的距离,让二者在共同的苦难中建立起像母女也像姐妹的深厚情谊。
最终,为了莱拉母女的幸福,玛里雅姆在生与死面前选择了就死,果断地用自己的生命救赎了莱拉母女,也救赎了自己身陷囹圄的灵魂。
所以当死前的刹那,玛里雅姆竟然兴高采烈起来,在自己的生命中,这还是第一次如此地受人关注和感激,第一次在别人的生命中意义非凡。
如果自己的价值要考死亡来实现,那么还有什么好值得伤悲呢?
生命在爱面前显得微乎其微,而又沉甸甸足以承担起那份爱的重量。
然而,玛里雅姆的自我牺牲和毁灭是否就如鲁迅先生所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事物毁灭给人看”?
从胡塞尔对玛里雅姆的评价中,丝毫看不出毁灭是一种绝望的消沉:
“这个女人将会像一块河床中的岩石,毫无怨言地忍受着流水的冲利,然而她的圣洁将不会因此被站污,她将会变得更加高责......那是藏在她灵魂深处的品质,那是拉希德或者塔利班都将无法将之摧毁的信念。
到头来,这种东西将会成全她的解脱和莱拉的获救。
”毫无疑问,玛里雅姆肉体的毁灭在这里被赋予了灵魂新生的涵义。
精神在对生命苦难的体察中获得了自我救赎的力量,从此她不是感受痛苦并远离苦难,而是与苦难同在。
只有在苦难中历尽绝望的寂尽,那份对爱和希望的执着才足以收拾起碎片残渣,在跌倒时还保持微笑仰望的姿势。
其实不妨将两位女主人公的生命历程和整部小说的主题看作一种回归。
当人们站在现代文明的窗口沾沾自喜,以为贫穷落后战乱烟火都已是父辈们的专属品时,胡塞尔将我们的视角拉回了真实存在与发生着的阿富汗人民的生活。
这里的土地依然被鲜血和烟尘覆盖,这里的妇女依然被迫穿上“布卡”、不能外出工作,这里的人民依然为了生存不得不东躲西藏。
关于电视新闻和报纸杂志上对中东的断想不过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己之词,而胡塞尔为我们呈现的完整的战争中人民的生活风貌,不能不说是一种人道主义关怀的回归。
这种人道主义回归把战争作为一场宏大的政治历史事件隐去,而着眼于普通的小人物,发现一个独立自主的普通人在战争中性格、命运所受到的影响以及生存方式的改变。
记得有句话这样说形容躺在墓地里的两万战争牺牲士兵:
“对于整个世界,你只是一名大兵;而对于你的家人,你就是整个世界。
”太多平凡的小人物造就了历史,然而历史却故意将他们遗忘。
胡塞尔正是要抓住历史流逝的一个个细节和瞬间,把战争的残忍残酷残烈暴露给人看,让人识清战争的无意义和人价值的宝贵。
在胡塞尼的笔头,战火如炬让一座城市昏暗下来,原先听凭它们扑腾腾栖落的十几岁的少女终于逐渐变得难以安身,她们试图避让和原理,却又更加牢固地被束缚于传统家庭制度之下。
这是一群人民的悲哀,更是对一个偌大国家深刻的讽刺!
于是在逆来顺受之后要萌生变动,要冲着和平的霓虹顶礼膜拜,要在茫茫硝烟的灰蒙蒙中离析出夺目的光影。
那些即将酿成一汪巨大波澜的希望的胚芽,便在岌岌可危的炽热的土壤中修面和默默壮大。
在这种精神背后,我不得不慨叹与胡塞尔坚强深邃的心灵,在一片废墟之城上萌生出的希望之光,无论何时,要面带微笑、抬头仰望。
或者说玛里雅姆的整个生命就是救赎与回归的过程。
如果人真的有原罪,玛里雅姆私生女的身份无疑又为她增添了一层罪过。
幼时母亲不厌其烦的“幸福不会降临”既是母亲害怕女儿受到伤害而有意给小玛里雅姆灌输的“人生经验”;又是一种因希望破灭而心怀憎恶的畸形诅咒。
玛里雅姆似乎在母亲的教导和死亡中确乎受到了诅咒,所以一生才会悲剧性的如此多舛。
终其一生,她只是想得到最简单的家庭温暖,这种温暖不是由养她的母亲、疼她的父亲、娶她的丈夫所给予,而竟然来自一个原本素不相识继而互视为仇敌的小女孩。
正如睡美人的魔咒要由爱的一吻来解开,缠绕玛里雅姆一生的诅咒在莱拉和她的孩子的绕指柔中渐渐被解。
战争、毒打、旧俗、饥饿......在最本真的爱和家庭的温暖中竟然都可以暂时消隐不见。
玛里雅姆具有超越意义的回归是向死亡道路的自我选择。
她的这一选择直接跨越了生命外沿的内涵,在人性中达到了全新的境界。
玛里雅姆一生的苦难仿佛都在为死亡那一刹那的辉煌做准备,正因为一生中足以摧毁她无数次的绝望都因她的坚守和抬头看而化解为生命历程的一部分,她的死亡才能作为生命历程的高潮熠熠生辉。
莱拉的生命最后确是以回归结束的。
在莱拉的回归中,甚至可以看到作者自己的影子。
作者本人作为美国的他者,尤其是倍加敏感的阿富汗族裔,与主流价值之间的微妙关系,与玛丽雅姆和莱拉在阿富汗的生活有着某些暗通的地方。
莱拉最后在巴基斯坦那幸福但却找不到认同的生活,未必不是作者本人的内心写照。
而莱拉的乡愁,与每一个漂泊的现代人的乡愁,也是极其相似的。
这是莱拉回归阿富汗这一情节的深层意义。
只是莱拉能够回去,而现实中的人无法做到这一点。
如果人生注定要面对悲剧的绝望的回归,那么请带着爱与理想一同前行。
对家庭的爱竟能够将人投入不可思议的自我救赎,而依凭对爱的回忆就能让苦难中的人活过沧桑。
悲伤的场景总比啼笑皆非的镜头更能对人的意识造成冲击与催化,但过于灰色调的情节不免也抹杀了读者薄薄的希冀。
因此我时常满意于将一个浓厚悲情的结局与零星的希望之光的缀合。
《灿烂千阳》就在刻写了伤痕累累的阿富汗之后毅然地将岁月的钟表打破从而永远地定格了2003年4月的时刻。
----那是不堪回首的终点冉冉地混沌隐没,也是另一个不可毁灭的全新的起点缓缓地昭然若揭。
就像书的名字一样,给读者透露出微薄的希冀。
灿烂千阳读后感3
自从读过《追风筝的人》后,就一直挺喜欢胡塞尼这位作家,喜欢他笔下细腻的文字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喜欢他用他的笔为我们揭开他的故土阿富汗----那个似乎离我们十分遥远,伤痕累累却仍然掩盖不住人性光芒的土地的面纱。
在他的书中,亲情、爱情、友情、还有乡情紧紧地缠绕在一起,忠诚与背叛,爱与救赎,还有万念俱灰后的重生与希望......都紧紧地抓住了我的心,让我为书中的人物哭,或笑,或感动不已。
简单来说,这本书其实就讲述了两个女人----玛丽娅姆和莱拉的故事。
虽然书中所描述的她们的生活环境似乎距离我太过遥远,但她们的故事却如此真实地触动着我的心,让人仿佛就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时空中,从古德尔曼村旁的泥屋走到赫拉特,走到喀布尔,走到穆里,同她们一道,经历坎坷不平的人生之路。
这是一个在我们看来不平凡却可能对于那片土地上的人们来说再平凡不过的故事,这是两个普通的女人,但在我看来她们绝不普通。
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让我们看到面对命运不公的安排和难以想象的巨大磨难,两个平凡也不平凡的女人是怎样用爱将一切打磨平整,最后她们所经历过的一切化为了一千个灿烂的太阳,照亮了每一位读者的心。
玛丽雅姆的出生就已经注定了她悲剧的一生,在那样一个年代,那样一个社会里,对于这样一个出身卑微的哈拉米,人们是难以容忍的。
更何况她还是个女孩。
母亲娜娜从一开始就一直告诫玛丽雅姆:
“就像指南针总指向北方,男人指责的手指总是指向女人。
”这句话也用玛丽雅姆的一生得到了验证。
在十五岁时生父扎里勒的抛弃,之后娜娜的自杀,再后来嫁给鞋匠拉希德,过了没多久的还算不错的日子后,又经历了几次流产,再后来就是无休止的家暴。
这也许在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看来是十分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当我们真正去关注那些关于阿富汗妇女的新闻报道之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正是许多阿富汗妇女在那个时代那个国度悲惨经历的真实写照。
比起玛丽娅姆来,莱拉是稍许幸运的。
她有一个美丽贤惠的母亲,有两个英武的兄长,还有个伟大的父亲----一个有学问与思想并深爱妻子孩子的男人。
当然,她还有塔里克----与她青梅竹马,彼此深爱的恋人。
但是一颗火箭弹无情地摧毁了这原本充满希望的生活,无情的弹火把慈爱的父母从莱拉身边带走,自己的一只耳朵也失聪了,最后,连支撑着她的唯一希望----塔里克也被告知离开人世了。
她的精神世界彻底坍塌了。
但是她的肚子里还有一个小生命----她和塔里克的孩子。
在这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孤身一人的莱拉为了保护这个小生命最终接受了拉希德的安排,嫁给了拉希德。
但是苦难的人生这才刚刚拉开序幕。
后来莱拉和玛丽雅姆在苦难的生活中逐渐由敌对转为惺惺相惜。
两个可怜的女人最终站在了一起,坚定而执着。
她们逃跑未遂,惨遭毒打,一起面对无休止的家庭暴力。
让人意料不到的是,在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刻,莱拉与塔里克居然奇迹般地重逢了,谎言被拆穿,塔里克没有死,而当拉希德得知后怒火中烧,几欲杀死莱拉。
最后,玛丽雅姆为救莱拉,终于执起了铁锹砸向了这个残暴的男人的头顶。
这是应该是她第一次决定自己生活的轨迹吧,也是最后一次了,玛丽雅姆牺牲了自己将莱拉和两个孩子送向了光明的地方,而自己则坦然接受了死刑。
故事最后,莱拉重返玛丽雅姆的故乡,亲眼见到了那间荒废已久的石屋。
就是在那里,玛丽雅姆度过了人生中最初的十五年,在她那并不漫长的一生中,那兴许是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了。
后来莱拉还从已故毛拉那里读到了玛丽雅姆的父亲扎西勒于生命最后一年写给女儿的信----一位行将就木的老人的真诚忏悔和对女儿的爱,可惜玛丽雅姆再没机会看到了。
但是我相信,假如她看到了,她最后也一定还是会选择原谅吧。
书中借用了这样一句诗“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我想,本书的书名应该就来源于这句诗歌吧。
莱拉和玛丽雅姆就是照耀彼此的太阳,她们的光芒与温暖也照进了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我想,呈现给我们这些细腻动人的故事的作者胡塞尼应该是上天赐给阿富汗的礼物。
他将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娓娓道来,控诉着阿富汗当时的阴霾与黑暗,但字里行间却又燃起爱和希望的花火。
他用自己的笔记录下阿富汗的苦难,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阿富汗,了解阿富汗,也让更多的人想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去为这个国家的人们做点什么。
至少我在读完胡塞尼的小说后上网了解了很多关于阿富汗的消息,那些图片和文字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虽然个人的能力非常有限,但是我也开始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做点儿什么。
《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已经读过两本胡塞尼的书了,现在也正抽空开始看《群山回唱》。
每次读完他的书后,除了震撼与感动外,我都深深感到自己是何其幸运。
虽然我们常常会听到各种抱怨的声音,抱怨飞涨的物价房价,抱怨永远那么稳定的工资,抱怨各种不公平现象......但是,我们没有看到,在与我们处于同一个星球的另一个国度,有的人连最基本的生命安全都没有保障。
至少,我们没有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地方,每天可以安安稳稳地一觉睡到天亮,也不用天天上演生离死别。
即使生活中可能也有?
ahref='//target='_blank'>种植蝗缛艘獾牡胤剑俏颐侨匀灰酶卸飨Ц!
?
/p> 灿烂千阳读后感4
《灿烂千阳》是胡塞尼继《追风筝的人》后,第二部描写阿富汗生活的小说,上一部是描写友谊,是一个关于“为你,千千万万遍”的付出与犯错后的自我救赎的故事。
这一部的视角则更加广阔,作者视野投向了30年里饱经战乱的阿富汗的生活。
在小说中,作者以阿富汗战争为背景,以细腻的笔法描写了在阿富汗旧制度下苦苦挣扎的妇女的生活,展示的是那些裹在布卡深处坚韧的灵魂。
书名出自于诗人赛依伯的诗《喀布尔》: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这首诗创作于1627年,诗人用太阳来比喻美丽的喀布尔妇女。
然而小说中,作者描绘的是两名命运悲惨的女性,私生女玛丽雅姆的童年在15岁一去不复返,母亲自杀后,她被迫嫁给了中年鞋匠拉希德,从此在暴力和战乱中无依无靠的生活。
18年后,少女萊拉在战乱中失去了父母和恋人塔里克,也被迫嫁给拉希德。
两名经历了不幸和战乱、以及在生活的重压下的女性,一开始水火不相容,后来在共同反抗拉希德的家暴中结下情谊,在苦难中相互扶持。
多年之后,秘密揭开,为救萊拉,逆来顺受的玛丽雅姆拿起了榔头打死了拉希德,自首后被处决。
萊拉带着与塔里克的女儿和拉希德的儿子与塔里克重新生活在一起。
小说中,两个主人公的生活不能用灿烂来形容,她们饱经战乱苦、离别恨,生活在贫困与家暴的阴影里,我时常能从作者的描绘中看到那一个饱经风霜的眼里浸满泪水的面庞。
但是她们依旧坚强、隐忍甚至卑微的活着。
尽管她们知道对暴力的反抗可能会带来更严重的暴力,可是她们还是努力的反抗现实,寻找希望,在作者的笔下,我看到那些被包裹在布卡之中的不是一个卑微恭顺的木偶,而是隐忍坚强,值得我们肃然起敬的灵魂。
灿烂千阳读后感5
虽然胡塞尼不是专业作家,但他在小说创作中对细节的刻画、情境创设和人物的描写都鲜活富有生命力,在小说中作者以悲悯的情怀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示了几个主题。
第一:
对阿富汗战争的控诉。
一方面作者通过对战争现场的描写着力展现了战争的惨烈。
“火箭弹在天空中飞来飞去,一阵黑烟正在某座被炸成一堆飘扬的尘土的建筑上袅袅升起。
第二天,人们将会发现一些尸体。
有的尸体会有人认领,有的不会。
然后喀布尔那些吃惯了人肉的狗又会饱餐一顿。
”把鲜血淋淋的灾难场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同时,作者对战乱中人们对死亡的司空见惯甚至无力安葬死者的遗体的描写更加震撼人心,战火中,普通民众最基本的生存的尊严也消失殆尽。
另一方面作者通过战争中两位主人公悲惨命运的描写,来展现战争对于民众的危害。
如果的玛丽雅姆的悲剧来自于出身和命运,那莱拉的不幸则更多来自于战争,她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要好的朋友和青梅竹马的恋人。
可是战争首先让朋友死于非命,又失去了恋人,后来自己的父母也被炸弹炸死,无依无靠的她只好被迫嫁给拉希德,开始了灰暗的生活。
出国留学网
作者通过对这种小人物悲惨命运的描写更加突出了战争的罪恶,它可以使所有的秩序被打破,美好被破坏,生命随时有可能被失去,而生者也要面对没有尊严的生活,只要还有战争,无论胜败,人民都是最大的受害者和输家,只有在安定和平的环境里,普通的民众才能有尊严的生存。
除此之外,作者对战争更进一步的思考是对人类文明的破坏。
在书的21章,萊拉的父亲带她去还没有遭遇战争的地方看大佛。
其中有一段特别动人的描写,在他们登上山丘,万千景色收入眼底的时候。
父亲说:
“在我记忆中,这里一直是这样的。
寂静、祥和。
我希望你们来感受一下。
但我也希望你们来看看祖国的遗产,孩子们,来了解他的过去。
”后来那些大佛被信奉伊斯兰教的武装份子炸毁,几千年的文明成为粉末。
在战争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不被重视的,所有的异己者的下场都只有灭亡。
战火带来的不光光是看得见的死亡,还有再也无法重建的文明,这是比军费、伤亡人数等显性成本更大的危害。
第二:
对阿富汗妇女地位低下的揭露
私生女玛丽雅姆的母亲娜娜说:
“就像指南针指向北方一样,男人怪罪的手指永远指向女人。
”这句话也从侧面描述了阿富汗社会中男女地位不平等的现象。
在小说中,男性与女性的关系始终是支配者与被支配者,女性被当做男性的私人物品一样对待。
首先,在社会立法方面,女性的权利就被缩减到极致,女性没有就业的权利也就只能嫁为人妇,做一个依附品,甚至女性不可以单独逛街,购物,出门,不可以展示出自己的面貌,只能做一个装在布卡里的木偶。
其次,在家庭中,女性受到惨无人道的家暴,由于男性本身在体能上就优于女性,所以在争斗中女性始终是弱势方,加上社会观念对于女性的歧视,家庭生活中女性只能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所以小说中拉希德稍有不顺,就会对毒打玛丽雅姆和萊拉,家暴成了常态。
印象很深刻的就是小说中描绘玛丽雅姆被打的场景。
“那些声音是一些机械的、习以为常的程序的声音。
没有咒骂,没有哭喊,没有哀求,没有突然的大叫,只有对称的殴打与被殴打,只有某种僵硬的东西反复击打肉体的扑扑声。
”无论是社会中还是家庭中,女性的价值只体现在劳动和生育,得不到任何的同情和尊重。
这源于整个社会文化里对于女性的定位,在那样一个连就业的权利都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女性永远只能是被支配的一方,这种悲剧不来源于个体,而是来源于整个群体。
这使我想到许多国家包括中国的一些女权主义者所宣称的女权运动。
那些追求自由平等的女性反对性别歧视,要求女性拥有与男子同等的地位,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职业和生活方式。
在中国,也始终存在着对男女平等的呼吁。
这不是一个意识的问题,而是一个权利与义务相匹配,能力与空间相契合的过程。
什么时候我们可以说真正实现男女平等那?
大概就是只有把女性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灿烂 千阳 读书 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