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汽车行业分析报告完整版.docx
- 文档编号:23034535
- 上传时间:2023-04-30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119.37KB
互联网+汽车行业分析报告完整版.docx
《互联网+汽车行业分析报告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汽车行业分析报告完整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互联网+汽车行业分析报告完整版
2016年互联网+
汽车行业分析报告
本文为word模式,下载后可自由编辑
一、互联网+汽车:
颠覆式创新带来新价值
1、从传统汽车到互联网汽车:
入口价值凸显
(1)汽车产业各环节全面拥抱互联网
(2)传统汽车到互联网汽车:
提升生态圈价值
(3)互联网如何改变传统汽车的生态
2、互联网+汽车:
巨头纷纷动作
(1)乐视+北汽:
首款产品4月亮相
(2)阿里+上汽:
首款合作汽车明年上市
(3)腾讯+富士康+和谐汽车:
力主“智能电动车”
(4)XX+某车企:
超级“全自动汽车”
(5)苹果Carplay&GoogleAndroidAuto:
目前仍是附属品
3、车载操作系统:
已经遍地开花
(1)丰田G-BOOK:
功能简单,上手容易
(2)通用安吉星:
初具“互联网+”雏形
(3)宝马iDrive:
车载系统的先驱
4、互联网VS车企:
各有千秋
二、互联网+汽车:
开创汽车电子新时代
1、感知端:
电子元器件具多层次需求
(1)互联网汽车的眼睛:
传感器需求强劲
(2)无所不在的大脑:
芯片需求全面提升
(3)互联网汽车的千里眼:
雷达设备需求凸显
(4)安全有保障:
红外设备需求持续成长
2、动力端:
新能源助力元器件向上需求
(1)能源与动力系统:
新能源提升电子元器件需求
(2)传动系统:
电控加速元器件需求
(4)控制系统:
全面电气化,元器件需求有保障
3、制造端:
柔性化智能化装备需求大
(1)汽车柔性制造需要自动化设备
三、互联网+汽车:
汽车电子企业的崛起浪潮
1、中国汽车电子产业:
从无到有,白手起家
2、中国汽车电子产业面临诸多问题
(1)国外厂商的技术和整体配套的高位优势
(2)国内厂商自主研发能力较弱
(3)核心技术受制约
(4)汽车制造商与汽车电子厂商不够团结
3、中国汽车电子产业的三叉戟:
并购、国际合作和自主创新
(1)国际并购:
“吸星大法”,提高公司整体水平的捷径
(2)国际合作:
“太极”借力,强强联合
(3)自主创新:
“黯然销魂掌”,企业的独自悟道
四、行业相关企业简况
1、基础器件:
中航光电及得润电子
(1)中航光电:
连接器“连接”互联网+
(2)得润电子:
从汽车连接器到车联网
2、车载电子设备:
高德红外及均胜电子
(1)高德红外:
车载夜视系统空间已经逐步清晰
(2)均胜电子:
从汽车电子到智能车联
3、智慧汽车工厂:
华工科技
4、新能源汽车电池:
德赛电池
5、PCB:
沪电股份
“互联网+汽车”:
颠覆式创新带来新价值。
互联网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其价值得到极大的提升,但是这个提升并不只是单车造价的提高,而是对整个汽车生态圈价值的提升。
通过互联网的重构,原有的传统汽车将在互联网+下减少单车成本,提升单车和周边的附加价值,从而整体提升汽车的价值。
互联网+汽车则给整个汽车生态带来了颠覆式的重构,汽车业从机械化“1.0”时代、电子化“2.0”时代跨向互联网化“3.0”时代的大门正在开启,互联网将深刻改变现有的汽车生态圈。
“互联网+汽车”:
开创汽车电子新时代。
传统汽车工业目前正处于大变革时代,而推动这种变革的主要力量来自互联网技术、智能驾驶技术以及新能源技术的引入,汽车未来必将成为车联网的重要入口以及高度智能化、绿色环保的电子终端产品,从而在感知端、动力端、驾驶端、影音娱乐端等各个层次对相关电子器件产生爆发性市场需求,汽车电子产业因此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时代。
“互联网+汽车”:
汽车电子企业的崛起浪潮。
尽管国内汽车电子企业现阶段仍有各种各样的不足,但是我们仍看到了当前汽车电子企业的快速崛起,国内汽车电子企业通过“三叉戟”迅速的提高技术,完善产业链,增强竞争力。
伴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扩容,以及互联网+的东风,汽车进一步向智能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市场空间也在不断的扩大。
中国汽车电子产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及前所未有的挑战。
国内汽车电子企业“三叉戟”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这些方法,各有千秋,但是都能帮助各自企业提升自己,也都初见成效。
我们看好中国汽车电子厂商在互联网+东风下把握机遇的能力。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全国人大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
制造业的全面互联网化亦或用互联网思维改变传统制造业将是未来大趋势。
汽车工业则是传统工业的代表,其具有极强的综合性特征,它带动了机械、材料、能源、电子等多个工业的发展,汽车工业的互联网化将是“互联网+”议题中的重要一环。
同时,汽车也是一个终端产品,紧密的与用户相联系,因此在其制造端到使用端,均能够与互联网深度融合进行创新。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智能汽车或互联网汽车将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外,一个新的入口,入口价值将是我们所关注的重点。
所以,我们也在2014-2015年看到了汽车行业与互联网行业巨头们的此起彼伏的深度互动。
作为电子研究员,我们在过去的持续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持续看好汽车电子的投资价值,之前我们的逻辑在于电气化与智能化给汽车电子带来的投资机遇,同时我们也成功推荐了电子板块中如法拉电子、江海股份、中航光电这样的基础元器件标的。
现在,我们则从网络化的角度进一步阐述电子元器件在于“互联网+汽车”体系中的需求,在汽车制造端,互联网改造了生产工艺流程,实现了自动化体系,从汽车制造到电动系统,再到车联网络,电子元器件构建了其硬件基础。
因此,从汽车电子大方向看,我们看好国内产业的持续成长以及带来的进口替代乃至是颠覆式创新。
持续看好基础端,如车用连接器公司中航光电、得润电子(车联网转型是后续看点),在车用设备方面,看好车载被动红外设备厂商高德红外、汽车电子总成厂商均胜电子,最后互联网重构汽车制造业带来的自动化升级,则让我们联想到了车厂自动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华工科技(同时公司还具有大量的汽车传感器业务),而后互联网+带来新能源的需求,我们看好德赛电池的表现,最后沪电股份则提供了最基础的PCB的支持。
一、互联网+汽车:
颠覆式创新带来新价值
1、从传统汽车到互联网汽车:
入口价值凸显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全国人大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
制造业的全面互联网化亦或用互联网思维改变传统制造业将是未来大趋势。
汽车工业则是传统工业的代表,其具有极强的综合性特征,它带动了机械、材料、能源、电子等多个
工业的发展,汽车工业的互联网化将是“互联网+”议题中的重要一环。
同时,汽车也是一个终端产品,紧密的与用户相联系,因此在其制造端到使用端,均能够与互联网深度融合进行创新。
(1)汽车产业各环节全面拥抱互联网
互联网汽车的概念很早就已经出现,最初的将汽车行业与互联网关联起来主要是车联网概念的兴起,互联网科技企业通过车联网建立了与汽车企业之间的联系;而后,部分互联网公司与汽车企业合作,开发新型的基于互联网的汽车导航、行车电脑等零部件,开始了汽车行业与互联网之间的深度合作。
真正刺激到大家关注互联网汽车的事情应该是特斯拉的发布,2012年特斯拉的交付则开启了科技公司入主汽车行业的先例。
目前,对于互联网汽车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受到大家认可的定义。
在这里从我们的角度给互联网汽车下一个定义:
互联网汽车并非单单指一辆具有互联网功能的汽车,从纵向来看,互联网汽车应该是从其最初的创意、立意、设计到定型生产,再到其销售、使用,乃至后期的维护保养、二手车交易、拆解报废等都由互联网贯穿其中的;从横向来看,互联网汽车作为载体,以互联网为媒介,具备与外界互联、娱乐功能,享受保险、安全等服务;从终端来看,互联网汽车应该是以智能化、自动化、电气化为方向的新能源驱动智能汽车。
(2)传统汽车到互联网汽车:
提升生态圈价值
互联网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其价值得到极大的提升,但是这个提升并不只是单车造价的提高,而是对整个汽车生态圈价值的提升。
我们认为,互联网将给汽车行业带来的价值提升包括:
首先,互联网给车企带来的首要价值便是实现用户的精准定位和扩大覆盖。
车企通过互联网了解客户需求,设计有需求的车型,实现对不同人群的精准定位,此举有助于提高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扩大覆盖的人群。
其次,互联网帮助车企实现汽车价值的重构。
互联网为汽车制造提供了大数据的支持,将简化了传统汽车立项、论证等环节;同时车企实现互联网交易,省去传统汽车零部件采购等冗余的过程,有效缩短汽车研发、生产周期,同时在后续的销售和服务过程中能够,基于客户需求,实现私人定制服务。
互联网的加入能够有效减少单车成本,提升单车的附加价值,无形之中也提升了用户体验度。
最后,互联网是一个网状的关系,能够将原有的线状汽车生态链
拓展成网状,有效的将金融、安全、娱乐等服务型企业加入到汽车的保障服务中来。
通过互联网的重构,原有的传统汽车将在互联网+下减少单车成本,提升单车和周边的附加价值,从而整体提升汽车的价值。
(3)互联网如何改变传统汽车的生态
传统汽车市场中,各个环节都比较封闭,从车厂只管造车,保险公司提供保险,4S店则主要卖车和维修保养,二手市场则是另外独立的一片天地。
传统的汽车市场看似一统天下,实则群雄割据,各个市场之间联系单调。
互联网+汽车则给整个汽车生态带来了颠覆式的重构,汽车业从机械化“1.0”时代、电子化“2.0”时代跨向互联网化“3.0”时代的大门正在开启,互联网将深刻改变现有的汽车生态圈。
互联网将对汽车也的制造结构、物流结构和消费结构产生根本性的改变,从制造业的角度来说,互联网为企业行业提供了更精准快速的市场需求判定、更加柔性的自动化生产过程;从物流的角度来说,互联网模式将有可能打破现有4S店售车的模式,去掉中间环节,车企将有可能直接对接消费者,从消费者需求角度来营销;从消费结构上来看,原有的面对面交易,将会通过网络来完成,消费者直接提出自己的需求,车企和其他服务企业将在互联网上直接完成服务。
我们判断,汽车或将成为电脑、智能手机、平板、智能电视之后的第五屏。
大数据技术将丰富汽车发展的商业模式,从研发、生产、物流、营销到后市场的各个环节,汽
车发展生态圈也将重新构建。
我们将汽车整个流程分为前中后三个市场。
我们在图中说明了互联网对传统汽车生态所产生的改变。
2、互联网+汽车:
巨头纷纷动作
目前,伴随着腾讯与富士康和和谐汽车的联合,BAT互联三巨头对“互联网+汽车”的先手布局已经完成。
(1)乐视+北汽:
首款产品4月亮相
2014年12月9日,乐视网宣布正式进军电动汽车领域。
2015年3月23日,北汽与乐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全新一代互联网智能汽车及汽车生态系统,并创立轻资产品牌。
与此同时,乐视将为北汽提供互联网智能汽车的智能系统、LeUI操作系统、车联网系统。
乐视以LeUI系统为基础,为互联网汽车专门打造了LeUIAuto
操作系统。
从现在已经放出的LeUIAuto系统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以下的优点或者操作功能:
1.操作界面简洁,图标尺寸较大,专为车内环境触控操作所定制。
2.语音控制。
由于开车状态的特殊性,在未达到完全自动驾驶的情况下,语音控制将是未来在车内操作智能系统的主要方式。
3.提供地图导航、视频娱乐、拨打电话、查询车况及上网浏览等基本功能。
4.采用云端架构,远程控制、管理车辆。
可以多端同步,一云多屏。
从现有的这些方面来看,LeUIAuto系统更像是一个平台,这些功能远远还不是一个互联网汽车作为一个终端应该具有的状态。
我们相信,LeUIAuto系统远远不止如此,在未来乐视和北汽深度互动的情况下,期待LeUIAuto系统带来新的体验。
(2)阿里+上汽:
首款合作汽车明年上市
2015年3月12日,上汽集团和阿里巴巴共同宣布,合资设立10亿元的“互联网汽车基金”,共同打造“跑在互联网上的汽车”。
阿里巴
巴集团将拿出“YunOS”操作系统以及大数据、阿里通信、高德导航、阿里云计算、虾米音乐等资源,上汽集团则拥有整车研发、制造、提供线下服务的资源。
按照规划,双方将围绕用户的车生活,整合双方线上线下资源,为用户提供智慧出行服务。
从现有的关于阿里YunOS操作系统的资料来看,我们预计未来阿里将YunOS操作系统搬上汽车不仅仅是想更新汽车的智能操作系统,更希望围绕用户的车生活,整合上汽和阿里的线上线下资源,用互联网穿插到整个汽车的全生命周期。
(3)腾讯+富士康+和谐汽车:
力主“智能电动车”
2015年3月23日,富士康、腾讯及和谐汽车共同签署《关于“互联网+智能电动车”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方将在河南郑州展开“互联网+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创新合作,制造基地设在河南。
(4)XX+某车企:
超级“全自动汽车”
XX也早已宣称开始着手研究智能汽车,与汽车制造厂商展开合作,但是拒绝透露汽车制造商的名字。
2014年4月,XX发布了智能互联车载产品“CarNet”,目的在于将用户的智能手机与车载系统无缝结合,实现“人、车、手机”互联互通。
对于XX推出的“CarNet”系统来说,与国外的苹果CarPlay等都无太大区别,都是通过手机为中转连接车载系统,还是离不开手机的帮助,距离真正的互联网汽车还有较大的差距。
目前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两大巨头苹果和Google也早已布局车载操作系统,
(5)苹果Carplay&GoogleAndroidAuto:
目前仍是附属品
苹果的Carplay操作系统和Google的AndroidAuto操作系统
其实可以归为一类:
手机操作系统的拓展品。
这两个操作系统目前必须依赖外界的设备,把手机所提供的服务兼容到汽车显示屏中。
因此,苹果和Google对各自系统的定位,应该是IOS和Android各自生态圈中的一环。
目前,这些系统还仅仅是处于刚试用的阶段,仅仅提供多媒体的服务,未来计划收集汽车自身的传感器、摄像头、雷达等数据综合处理,提供更为方便、快捷和安全的服务。
3、车载操作系统:
已经遍地开花
说完了互联网厂商的动作,我们接下来将要介绍传统车企已经推出的智能辅助操作系统,从这些系统中我们也可以窥视到不同车企对于智能化、互联化和未来趋势的理解。
(1)丰田G-BOOK:
功能简单,上手容易
丰田于09年首次将该系统引入到中国,目前丰田旗下新皇冠、凯美瑞等中高端车型配备了该系统。
G-BOOK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
实时路况、紧急救援、防盗追踪、安全驾驶提醒、资讯和地图导航等众多服务。
我们可以看到,G-BOOK目前的功能性并不算很强,没有提供诸如自动碰撞报警系统,自动巡航系统等辅助性的功能系统。
丰田对G-BOOK的态度也应该是力求打造一种功能简单且易上手的操作系统,因此G-BOOK只能算作是丰田的第一次尝试,离“互联网+”的要求还要走很长的路。
(2)通用安吉星:
初具“互联网+”雏形
通用安吉星(OnStar)是一款在美国具有霸主地位的车联网安全信息服务系统。
自09年登陆中国,目前在上海通用的凯迪拉克系列、君威、君越及雪佛兰的科鲁兹等多个车型中配装,提供语音导航、车辆定位、远程车门开启等多个功能。
通用安吉星主要突出的功能在其强大的服务中心和极具可操作性的手机客户端。
安吉星系统已经开始依靠底层的传感器等设备来为
汽车实现辅助操作,并且具有极强的联网性,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认为通用安吉星操作系统已经初具“互联网+”系统的某些特征。
(3)宝马iDrive:
车载系统的先驱
与之前的车联网平台不同,宝马iDrive是一个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智能驾驶控制系统,简单的说就是不仅仅提供多媒体及路况、地图等其他服务,更是将车辆的一些配置也集成到该操作系统中。
目前的iDrive操作系统已经是第三代,经过十几年的发展,iDrive功能较之以前大为拓展。
宝马iDrive是人机交互的先驱,iDrive系统具备车载电视和蓝牙免提功能,也加入了最新的触控操作技术。
另外宝马的iDrive系统也提供多项车辆参数的调节和查看功能。
与安吉星等操作系统相比iDrive在车载系统方面稍逊一筹,但是在易用性和实用性上则占据优势。
4、互联网VS车企:
各有千秋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互联网厂商来说,跨平台、多设备体验仍是移动系统的发展重点,因此互联网厂商所出品的操作系统明显带有完
善闭环生态圈和移动生活的特性,而对于驾驶、汽车状态、安全等方面把握不足。
传统车企同样也不愿意把汽车中控台的这一块完全交给互联网厂商,也在自家的操作系统上做足了功夫,我们可以看到,车企自家系统立足于汽车使用服务,目的在于提高车辆的易用性和安全性等。
相比而言,车企的操作系统,与汽车的硬件兼容更好,对于单车的价值提升更多;而互联网厂商的系统,延续了移动互联的思维,社交味道更浓一些。
总的来看,无论是国内企业还是国外企业,目前对于互联网+汽车的发展定位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趋势:
1.无人/自动驾驶技术:
代表厂商Google、奔驰、宝马、奥迪等;
2.新能源技术:
代表厂商特斯拉、丰田、奥迪、宝马等;
3.无线互联支持和多媒体服务:
代表厂商通用、奔驰、宝马等;
4.车辆自身数据的整合:
代表厂商通用、宝马等;
5.与其他智能设备的互联:
代表厂商通用、奔驰、宝马等。
二、互联网+汽车:
开创汽车电子新时代
在前面我们讲到了互联网+汽车中,互联网将是伴随着汽车从设计到最后报废等车的全生命周期存在的。
而我们主要关注的是,互联网+汽车将给电子元器件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将在下面讲述。
1、感知端:
电子元器件具多层次需求
现在的汽车还只是人类的一个工具,互联网汽车作为一个智能终端,如果我们需要它具有自主的智能,那么互联网汽车需要把可感知的真是的世界转换成电脑可以认知的数字世界,通过电脑处理数据,控制汽车、输出可以被人所理解的信息。
因此,我们将先从终端的角度来讲述互联网汽车对电子元器件的需求。
(1)互联网汽车的眼睛:
传感器需求强劲
作为智能汽车,其终极目应该是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必然离不开对环境的判断,汽车对环境的判断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达到,一个是通过雷达设备探测;另外一个是通过图像设备感知。
传感器在智能汽车中的两个主要应用方面就是:
图像感知传感器
和车身稳定传感器。
图像传感器主要是用于数字摄像头主要分为CCD和CMOS两大类。
目前来看图像传感器主要市场还是在消费电子中的手机、数码相机等方面。
在汽车电子中,图像传感器现在只存在于一些高端车型的倒车系统。
随着互联网+汽车的发展,汽车作为智能终端必然需要图像感知传感器来辅助汽车运行,汽车运行的前后左右四个方向都需要传感器来判断周围环境状况,而单个传感器仅仅能探测平面上的状况,完成3D情况判断至少每个方向需要2台相同的传感器,因此,仅汽车四周就需要8台传感器设备,再加上其他用途的传感器设备,每辆汽车上的图像传感器数目将是非常可观的,而伴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及更新换代速率加快,未来需求空间呈现爆炸式增长,智能汽车将极大的刺激图像传感器的需求。
根据市调公司YoleDeveloppement表示,随着CMOS图像传感器在汽车应用的快速攀升,提高了对于从智能手机崛起转型而来的市
场成长率预期。
从2014年至2020年,全球CMOS图像传感器市场预计将以10.6%的年复合成长率(CAGR)成长,在2020年时达到162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车身稳定传感器以MEMS传感器为例,MEMS传感器是采用微电子和微机械加工技术制造出来的新型传感器,相对于传统传感器相比,有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功耗低、可靠性高等特点,现在已经用于医疗、运动、汽车等行业。
目前MEMS传感器的应用集中在主被动安全、动力总成和信息娱乐领域。
压力传感器、加速计、角速度传感器是MEMS传感器在车辆上的主要应用。
MEMS压力传感器主要应用在测量气囊压力、燃油压力、发动机机油压力、进气管道压力及轮胎压力;MEMS加速度传感器和角速度传感器主要用来感测车身姿态,我们现在在汽车上所见到的的ESP(车身电子稳定)系统,便是主要采用了MEMS加速度传感器和角速度传感器。
ESP系统包含ABS(防抱死刹车系统)及ASR(驱动防滑转系统),是这两种系统功能上的延伸。
因此,ESP称得上是当前汽车防滑装置的最高级形式。
ESP系统由控制单元及转向传感器(监测方向盘的转向角度)、车轮传感器(监测各个车轮的速度转动)、侧滑传感器(监测车体绕垂直轴线转动的状态)、横向加速度传感器(监测汽车转弯时的离心力)等组成。
(2)无所不在的大脑:
芯片需求全面提升
智能汽车通过传感器和雷达设备完成对外界的感知,而后交由处理器来处理,并通过芯片来控制汽车的状态。
同时汽车上的娱乐设备、位置服务等其他的功能,也都需要芯片来完成,互联网汽车中的芯片用量将会只升不降。
作为电子产品中最重要的零部件之一,受益于汽车全面的互联网化、智能化,互联网汽车对芯片的需求量将达到前所
未有的高度。
从ICInsight的研究报告我们可以看到,从IC市场来看,目前汽车行业是增长率最高的一个行业,并且汽车行业整体的市场容量仍然较低,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因此我们认为互联网+汽车对芯片的拉动作用将是明显的。
跟据ICInsight的预测,2017年全球车用芯片市场规模可以达到288亿美元,2013年至2017年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1%,为最大的IC终端应用市场。
(3)互联网汽车的千里眼:
雷达设备需求凸显
目前汽车对雷达的使用主要用于两个方面:
预碰撞安全系统和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
预碰撞安全系统简称PCS,它主要由实时监测雷达、各种传感器、信号处理模块、报警模块及执行机构组成;该系统的核心技术是利用安装在车辆前端的雷达装置对前方动态车辆及障碍物进行测距,并将测得的车辆及障碍物信息反馈给系统信号处理模块,通过雷达反馈的信息与车辆的传感器信息综合来对车辆进行控制,以实现主动防碰撞的目标。
我们目前所经常看到的车道偏离预警系统、主动刹车系统、倒车雷达都属于这类系统。
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简称ACC,该系统与预碰撞安全系统工作原理基本相同。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安装在车辆前部的车距传感器持续扫描车辆前方道路状况,同时轮速传感器采集车轮转速信号。
ACC控制单元可通过与制动防抱死系统、发动机控制系统协调动作来达到控制车身的目的。
在腾讯做出的一项有关互联网+汽车的市场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汽车安全辅助系统的需求度保持在较高状态。
行车安全是所有驾驶者的基本诉求,在传统汽车上,这些系统都是作为一种选配型系统于近年来才被安装在中高端车型中;而对于未来的互联网+汽车,汽车辅助驾驶系统必将作为一种基本配置集成到智能汽车中去。
车道偏离预警、主动刹车、自适应巡航和转向辅助等安全辅助等系统都需要雷达设备来探测外界环境做出正确选择,未来汽车雷达设备将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互联网汽车对于雷达的需求将远不止预碰撞安全系统和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两个方面,未来互联网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中的:
智能传感系统、位置服务系统中的多车互动、位置导航系统等将必有雷达的一席之地,互联网+汽车必将刺激雷达设备的需
求向上。
从全球及我国的倒车雷达产业中可以看到,全球市场增长稳定,我国的倒车雷达无论是前装市场还是后装市场,均呈现出30%左右的高增长状况。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汽车将会变得越来越智能化,未来
(4)安全有保障:
红外设备需求持续成长
红外设备运用于汽车行业主要是红外热成像技术,红外热成像运用光电技术检测物体热辐射的红外线特定波段信号,将该信号转换成可供人类视觉分辨的图像和图形,并可以进一步计算出温度值。
红外热成像技术使人类超越了视觉障碍,由此人们可以“看到”物体表面的温度分布状况。
主要用于车辆在黑夜漆黑环境、雨雪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互联网 汽车行业 分析 报告 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