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章节提要.docx
- 文档编号:23032445
- 上传时间:2023-04-30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40.11KB
《普通心理学》章节提要.docx
《《普通心理学》章节提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章节提要.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心理学》章节提要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它主要研究人的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其他动物的心理现象。
它既研究意识,也研究无意识;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群体心理或社会心理。
心理不同于行为,又和行为有密切的关系。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因此心理学有时又被认为是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2.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探索和解释心理现象的规律,包括心理过程和心理结构的规律、心理的神经机制、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心理与环境的关系等。
3.由于社会需求和学科自身的发展,心理学形成了许多重要的研究领域,如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4.研究心理学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在理论上,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实践上,有助于引导人的心理的健康发展,并运用心理学的规律,知道不同领域的实践活动。
5.心理学不仅是一门有吸引力的学科,而且提供了多种职业选择的机会。
6.心理学是一门中间科学。
一方面,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和手段都和自然科学一样,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另一方面,心理现象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因而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也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要成为一名心理学家需要具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的知识和科学素养。
7.心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实验方法是心理学最重要的一种研究方法。
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干预被试者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
在心理学中还经常采用观察法、测验法、相关法和个案法等。
8.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
心理学的诞生有着两个重要的历史根源,一个是近代哲学的影响;另一个是实验生理学的影响,它为心理学提供了一系列客观的研究方法。
9.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心理学中派别纷争的时期。
当时涌现出来的重要学派有:
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和格式塔心理学等。
不同学派在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都有显著的分歧。
它们对现代心理学的发展都起了作用。
10.大约从20世纪30年代以后,心理学各派别间出现了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新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心理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某些占统治地位的传统观念(如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受到日益猛烈的攻击,而新的心理学思潮相继产生,形成了不同的研究取向,主要有生理心理学的取向、行为主义的取向、精神分析的取向、认知心理学的取向、人本主义和积极心理学的取向、进化心理学的取向。
11.近年来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它主要研究认知功能的脑机制、认知与神经系统活动的关系、脑发育与认知功能的发展等。
科学家相信,在21世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有望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主流。
12.中国古代没有心理学的专著,但又丰富的心理学思想。
这些思想散见在许多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的著作中。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欧美一些国家产生的。
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始于明末耶稣会传教士马窦著的《西国记法》(1595)、艾儒略著的《性学确述》(1623)等书。
13.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心理学的发展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
“文革”后,中国心理学真正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
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一批中国心理学工作者被派往国外学习和进修,一批国外优秀的心理学家被邀请来中国进行访问,这对中国心理学家迅速了解世界各国心理学的发展趋势,赶上世界学科发展的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心理学作为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已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
中国心理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人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物质,是自然界长期进化过程的产物。
单细胞动物,没有专门的神经系统、感受器官和效应器官,而是有一个细胞执行着各种功能。
从多细胞动物开始,动物身体的各个部分为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而逐渐分化。
低等多细胞动物已经有了专门接受某种刺激的特殊细胞,这些细胞逐渐集中,形成了专门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同时出现了协调身体各部分的神经系统。
2.神经系统的进化经历了网状神经系统、链状神经系统、节状神经系统、管状神经系统等几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脑的出现在神经系统的进化史上有特别的重要的意义。
脑成为调节和支配动物行为的最高司令部。
从低等脊椎动物(如鱼),到高等脊椎动物(如人类),脑的进化是遵循以下方向不断完善的:
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皮层相对大小的变化和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等。
3.文化是人类的产物,也是脑的产物;人脑又在文化的影响下得到发展。
在人脑的进化中,语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脑与语言交互进化。
4.神经系统由神经细胞或神经元组成。
神经元通过自己的树突和胞体接受冲动,并经过轴突传到冲动。
内导神经元将信息从感受器传到大脑和脊髓;外导神经元把信息从脑和脊髓传到效应器——肌肉和腺体。
轴突纤维聚集在一起组成神经,神经元胞体聚集在一起,组成核团和神经节。
5.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约有10倍于神经元的胶质细胞,总数在1000亿以上。
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信息沟通有重要的作用。
6.神经冲动的传导有两种形式:
电传导和化学传导。
神经冲动的电传导是指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
这与动作电位的产生有密切的联系。
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借助于神经递质来完成的。
神经递质作用于接受刺激的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是指接近放电的阈限(在兴奋性突触处),或使之远离放电的阈限(在抑制性突触处)。
7.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髓神经;周围神经系统包括从脑和脊髓分布到身体其他部分的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再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8.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自主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调节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因而在情绪反应中起重要的作用。
交感神经与活动的兴奋有关,而副交感神经与活动抑制有关。
9.人脑包括延脑、小脑、中脑和大脑几个部分。
延脑负责呼吸和姿势反射;小脑与运动协调有关,也与某些高级认知功能有关;丘脑是感觉信息的中继站;下丘脑在情绪和体内平衡中起重要作用;边缘系统控制某些本能活动,在情绪和记忆中起重要作用。
10.大脑皮层是进化过程中最新的部分和组成高级心理过程的中枢。
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代表着特定的感觉输入,另一些区域控制特定的活动。
皮层的其他部分组成联合区。
动物的进化水平越高,联合区在皮层上所占的面积就越大。
联合区和各种高级心理机能有密切的关系。
11.一侧化是人脑的重要特点。
当连接两半球的联络纤维——胼胝体被切断后,能观察到两半球功能的显著差异。
左半球有语言和数学功能,又称优势半球;右半球有高度发展的空间知觉和音乐能量,能理解语言,但不能运用语言进行交往。
两半球的分工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12.研究脑的功能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学说,即定位说、整体说、机能系统说、模块说和神经网格学说。
机能系统说和模块说都强调不同功能区之间的动力学关系,神经网络学说强调高级复杂的认知活动是由不同脑区协调活动构成的神经网络来实现的,它们都是现代有代表性的脑学说。
13.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到血液。
在情绪、动机和人格中起调节作用。
脑下垂体和肾上腺是两种最重要的内分泌腺。
第三章感觉
1.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2.感觉是由体内、外刺激影响感觉器官引起的。
刺激可以分为近刺激和远刺激两种。
近刺激是指感觉器官直接接收到的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而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因而不会有很大的变化。
了解近刺激和远刺激的关系对我们研究感觉有重要的意义。
3.感觉编码是指将刺激的能量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缪勒最早研究了感觉编码的问题,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它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
缪勒的学说有其合理的因素,但不了解感官分化的真正原因。
4.当代两种有代表性的感觉编码理论:
特异化理论认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模式理论认为,编码是由整租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感觉系统中,神经系统同事采用了特异性编码模式编码。
5.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值;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
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
6.韦伯发现,对刺激物的差别感觉取决于刺激的增量与原刺激量的比值。
这就是韦伯定律。
费希纳发现,感觉的大小(或感觉量)是刺激强度(或刺激量)的对数函数(对数定律)。
斯蒂文斯认为,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的对数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幂函数(幂定律)。
7.信号检测论是用来评价个体的感受性和反应标准对信号检测作出的不同贡献的数学方法。
根据信号有无和观察者的反应,信号检测论将被试的反应分为四种:
击中、漏报、虚报和正确拒绝。
反应标准会收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信号检测论对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有重要的意义。
8.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是人眼视网膜上的两种感光细胞。
两种细胞在形态上具有明显的区别,功能也不同。
视杆细胞是夜视器官,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视锥细胞是昼视器官,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9.由于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的数量不同,它们会聚到双极细胞和视神经节细胞上的会聚比例也不同,这对视觉信息加工有重要的影响。
另外,视觉系统的侧抑制作用,也影响到视觉。
10.视觉感受野是指视网膜上的一定区域,在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
研究视觉感受野对解释视觉的中枢机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明度主要是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视觉系统能够反应的光强范围大约从10-6烛光/米²到107烛光/米²。
当人们从视锥视觉向视杆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波短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的不同变化。
这种现象叫普肯耶现象。
12.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另一种视觉经验。
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即色调、明度与饱和度。
颜色的三个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可以用三度空间的颜色立体来说明。
颜色混合分为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
13.三色说认为,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
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照相应的比例活动而产生的。
对立过程理论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
14.视觉中的空间因素有视觉对比、边界突出与马赫带、视敏度等。
视觉系统不仅反映视觉刺激的空间特性,而且反应刺激的时间特性,如视觉适应、后像、闪光组合、视觉遮蔽等。
15.音调主要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
声波频率不同,我们听到的音调高低也不同。
人的听觉的频率范围为16~20000Hz。
其中1000~4000Hz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
16.人耳怎么分析不同频率的声音?
频率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
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
共鸣理论认为,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
行波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
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
17.音响是由声音强度决定的一种听觉特性。
强度大,听起来响度高;强度小,听起来响度低。
当声音超过140dB时,将引起痛觉。
18.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称为声音的遮蔽,包括:
①纯音遮蔽;②噪音对纯音的遮蔽;③纯音和噪音对语音的遮蔽。
19.肤觉是由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的感觉。
有四种基本形态:
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
嗅觉是由有气味的物质引起的。
味觉的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20.动觉也叫运动感觉,它反应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是由内部感觉的一种重要形态。
动觉是随意运动的重要基础,是主动触摸的重要成分,在认识客观世界方面也有重要的意义。
内脏感觉也叫机体觉,是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
内脏感觉又叫“黑暗”感觉。
第四章知觉
1.人们通过感官的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
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综合与解释),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并了解它的意义,这就是知觉。
知觉以感觉作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知觉是按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的感觉信息,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
它比个别感觉的简单相加要复杂得多。
2.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互相联系的几种作用:
觉察、分辨和确认。
觉察是指发现事物的存在;分辨是把一个事物或事物的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事物的属性区别开来;确认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它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的范畴。
3.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
对这些特性的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或数据驱动加工。
人的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由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
这种加工叫自上而下的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
4.在人的精神系统的不同水平上,存在着各种特征觉察器,他们分别对客观事物的各种特性或属性做出反应。
在进行特征觉察的同时,人的神经系统也在不同水平和不同层次上实现着对刺激性质的整合。
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在人的视觉系统中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功能子系统——“是什么”系统和“在哪里”系统。
对说明知觉的神经机制有重要的意义。
5.阈下知觉是一种无意识的知觉。
研究发现,当刺激没有被个体意识所觉察时,也能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即个体可以在低于知觉阈限的情况下对刺激进行加工。
6.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
知觉过程是从背景中分出对象的过程。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相互转化,而且互相依赖。
人的知觉是由对象及其背景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
7.在知觉活动中,整体和部分是互相依存的。
一方面,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个成分的特点;另一方面,人对个别成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研究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对揭示知觉的本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8.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理解有助于知觉的选择,也有助于保持知觉的整体性,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9.自然选择给予了人的知觉系统一种重要的特性,即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和不变性。
它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性。
10.知觉学习是指由训练引起的知觉成绩的改变,心理学关于成人的研究发现,知觉学习发生在所有感觉通道中,如嗅觉、味觉、听觉和视觉等。
人们在知觉学习的研究中,发现了许多非常有趣的现象,如“知觉定势”“倒视”和面孔识别的“种族效应”等。
11.形状知觉是人类和动物共同具有的知觉能力。
形状知觉是视觉、触觉、动觉协调活动的结果。
对形状的识别开始于对原始特征的分析与检测。
这些原始特征包括点、线条、角度、朝向和运动等。
视觉系统对这些特征的检测是自动的,无需意识的努力。
12.图形可以定义为视野中的一个面积,它是借助可见的轮廓而从其余部分分离出来的。
一个物体的轮廓,不仅受空间上邻近的其他物体轮廓的影响,而且也受时间上前后出现的物体轮廓的影响。
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这种轮廓叫主观轮廓或错觉轮廓。
13.图形组织服从于一系列原则。
这些原则有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接、共同命运、封闭、线条方向、简单性等。
14.形状识别主要包括物体识别、面孔识别和文字识别等。
物体识别开始于对物体特征的分析,如点、直线、曲线、角度等。
面孔识别有别于物体识别,面孔常常被表征为一个整体,面孔识别主要依赖于眼睛、鼻子、嘴巴等的空间关系。
文字识别可能有专门的字形加工区,即左侧梭状回区域。
15.在图形识别的研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就是人脑如何将不同的特征联合在一起的问题,叫特征捆绑问题。
现代的一些研究认为,在特征捆绑中注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没有注意参加时,特征可能是游离的,因而可能出现错误的结合;在注意的参与下,人们就可能知觉到事物的整体。
16.在形状知觉中,眼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眼动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微小的、不随意的眼动,如微跳;另一类是随意的、较大的眼动,如眼跳等。
用稳定网像的技术发现,微跳对维持视觉映像,避免视网膜因注视而产生的局部适应有重要的意义。
眼跳中的注视与信息提取有关。
由于人们面临的观察任务不同,眼跳的模式也不同。
17.人在知觉物体大小时,似乎不自觉地解决了大小与距离的关系,即物体大小=网像大小×距离。
这就是大小--距离不变假设。
18.人能够知觉物体的深度和距离。
深度和距离知觉时三维空间的知觉。
深度与距离的线索有:
肌肉线索、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
人们知觉物体的深度和距离,主要依赖于双眼视差。
19.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机体自身所在的空间位置的知觉叫方位定向。
方位定向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不同物种在方位定向中凭借的感官不完全相同。
20.人有两只耳朵,分别长在头部的左、右两侧。
这样,同一声源到达两耳的距离不同,产生了两耳刺激的时间差、强度差和位相差。
这就是人耳进行声音定向的主要线索。
21.对客观事物和时间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认识,就是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主要包括时序、视距和时间点知觉。
时间知觉还可以分为“现在时间”知觉、“过去时间”知觉和“未来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依赖于人脑对事物或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分析和综合,它的发生与大脑的广大脑区有关。
22.物体的运动特性直接作用于人脑,为人们所觉察,就是运动知觉。
当一个运动着的物体移动视网膜时,它将依次刺激视网膜上的一系列感受器,并使相邻感受器收到连续的激发,从而提供了运动的信息。
为了知觉到运动,人们还需要由中枢神经发出的动作指令。
23.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似动的主要形式有:
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和运动后效。
24.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
错觉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大小错觉、形状和方向错觉、螺旋和运动错觉、明暗错觉等。
其中大小错觉、形状和方向错觉有时统称为几何图形错觉。
研究错觉有助于揭示正常知觉的规律,还能利用错觉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1.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
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
在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
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实体。
2.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
人的许多心理活动是无意识的。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无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及盲视等。
3.意识状态的变化是与个体身体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的。
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过程和心理状态的周期性自然变化成为生理节律。
这些变化与人体内部生理过程的变化有关,如荷尔蒙的分泌、体温、血压等的变化等。
4.根据脑电波的特征可以将睡眠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出现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第二阶段偶尔会出现被称为“睡眠锭”的脑电波;第三阶段的脑电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δ波,有时也会有“睡眠锭”波;第四阶段的大多数脑电波为δ波。
5.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脑生理电活动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
δ波消失,高频率、低幅度的脑电波出现。
睡眠者的眼球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栩栩如生的梦境。
6.对睡眠功能存在不同的解释:
一种解释是睡眠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另一种解释是睡眠可以使动物避免消耗能量,并避免在夜里受到伤害。
7.对梦的解释有很多观点: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生理学的观点认为梦只是个体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认知的观点则认为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
8.催眠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
在催眠状态下,个体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其思维、言语和活动是在催眠师的指示或指引下进行的。
催眠状态不同于睡眠状态、其脑电记录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相同。
9.对催眠存在不同的解释。
社会认知(角色扮演)的观点认为,催眠的作用反映了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
在催眠中,被催眠的人只是扮演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被催眠的人。
这个角色意味着将无条件地接受催眠师的指挥。
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认为,人的意识有两种基本的功能:
执行功能和监督功能。
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认为,人的意识有两种基本的功能:
执行功能和监督功能。
催眠可以使两种功能之间的联系断开,使其执行功能正常,并接受催眠师的指令,而监督功能不起作用。
10.白日梦和幻想是意识的自发漂移状态,通常表现为漫无边际的遐想、电视对儿童的白日梦有影响。
儿童看电视节目越多,白日梦的频率就越高。
11.注意是心理活动和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一方面,注意不等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另一方面,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当人们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内容比较清晰。
12.选择性注意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研究选择性注意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双耳分听技术。
13.持续性注意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或活动上。
注意的连续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持续性注意常用的方法为警戒法。
14.分配性注意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研究分配性注意常用的方法是双作业操作。
15.过滤器理论把注意看成是一个瓶颈或过滤器,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这一过滤机制。
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
16.衰减理论认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17.后期选择理论认为,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
后期选择理论有时也叫完善加工理论、反应选择理论或记忆选择理论。
18.多阶段选择理论在前面几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较为灵活的主张:
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
19.认知资源理论试图把注意看成是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
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
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
20.双加工理论认为,自动化加工时自动化进行的、不受认知资源限制和不需要注意的加工;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21.注意的生理机制包括朝向反射、脑干网状结构和大脑皮层的协调活动。
朝向反射是由情境的变异性引起的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反射,是注意最初级的生理机制。
脑干网状结构使大脑维持在一般性的兴奋水平和觉醒水平。
边缘系统的前扣带回及大脑皮层前额叶和顶叶在选择信息和调节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六章记忆
1.记忆是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联结着人们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
2.编码、存储和提取是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
编码是人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相当于“记”的阶段;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普通心理学 普通 心理学 章节 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