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docx
- 文档编号:23031982
- 上传时间:2023-04-30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51.78KB
小河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docx
《小河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河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河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小河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研究报告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贵阳市小河区国土局
二00七年三月
1绪论1
1.1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背景和意义1
1.2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内容2
2小河区环境状况及资源条件分析3
2.1自然资源条件3
2.2自然环境状况4
2.3生态环境问题8
3小河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11
3.1农用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1
3.2工矿用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2
3.3城市用地扩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4
4小河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分析15
4.1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定义15
4.2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要求16
4.3小河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分区及土地利用模式19
5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及空间管制措施23
5.1规划期间小河区土地利用调控指标23
5.2规划期间小河区生态环境建设调控指标23
5.4土地利用空间管制措施24
6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政策保障措施25
6.1加强土地利用分区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使用25
6.2加强土地利用分区的监管力度25
6.3进行制度创新,缓解用地矛盾26
6.4强化环境管理,控制环境污染27
6.5建立健全资源及生态环境补偿机制27
6.6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推动公众参与28
1绪论
1.1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土地利用是环境变化的动力之一,环境变化也是土利用结果的累积。
这种累积既有时间上的累积,也有空间上的累积。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土地利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利用形式结构渐趋复杂,对环境的破坏强度也愈加剧烈。
尤其是工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质和量的巨大变化,人类掠夺性开发土地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发严重,威胁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
目前我国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清楚地认识到合理的土地利用是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基础、关键和保障。
尤其在未来的2005-2020年间,我国将面临一些全新的形势和严峻的挑战:
经济社会的“黄金发展时期”,强烈的土地需求将对土地利用的强度、方式、规模、布局等造成深远的影响,但是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形势并不容乐观,生态环境建设压力巨大。
在新形势下,如何既保障经济社会反战的土地需求,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又兼顾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给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在上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虽然考虑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并把生态环境改善作为土地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采用生态退耕、水土流失治理、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
但是,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仍然是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最主要目标,远远高于对生态、环境、社会效益的重视。
在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认识,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目标之一。
小河区作为贵阳市确定的三个中心城区之一,同时也是贵阳市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通过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全区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城市人口增加较快,城市化进程加快。
同时,作为一个贵阳市发展较快的市区之一,同时也是贵阳市重要的饮用水源所在地,小河区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如区域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逐年加大,都成为制约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保证资源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通过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保护和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使小河区达到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要求,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成为小河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因此,探讨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机制对小河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纳入本轮规划修编的前期研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1.2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内容
根据国办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的意见》([2005]32号文件)的要求,在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需要对如何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进行深入研究,根据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围绕建设循环经济、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深入分析资源供给、环境容量等限制因素,研究土地利用方式、空间布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统筹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调控指标和空间管制措施。
因此,本专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包括:
(1)调查了解小河区自然资源条件和环境质量状况,找出本区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其严重程度、分布和范围。
(2)分析小河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影响程度最强的几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利用规模、布局,找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土地利用的联系和特征。
(3)分析环境友好性土地利用模式的意义和对土地利用的要求,根据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环境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进行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区,确定分区的土地利用模式。
(4)提出重要生态保护区的保护措施和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的政策保证措施。
2小河区环境状况及资源条件分析
2.1自然资源条件
2.1.1地质地貌条件
小河区地势东西两侧高、中间低,海拔高程一般在1000m—1200m。
属南北向的缓丘盆地和谷地。
位于区内的中曹司盆地是贵阳市最大的盆地,滥泥沟、阿哈湖一带属中曹司盆地外缘丘峰地貌。
在地质构造上,小河区位于贵阳复式向斜北段,大坡脚背斜和贵阳向斜呈南北向展部,区内发育的近南北向断层主要为花溪断层和螃海断层,北东向发育的断层主要为新添寨断层。
2.1.2水资源条件
小河区境内河流主要有属于长江水系的南明河、麻堤河和陈亮河,均属雨源型河流,其中麻堤河、陈亮河为南明河的支流。
南明河在区域内长5.8km,陈亮河全长21.9km,流域面积69.3km2,区内长度约7.0km。
区内湖泊主要有阿哈湖和胖水牛水库,其中阿哈湖属于贵阳市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湖域面积9.57km2,多年平均流量3.38m3/s,坝高37.5m,水体面积4.5km2,库容5400万m3。
在城区东部有胖水牛水库,水体面积0.05km2,坝高13.6m,库容22.5万m3。
小河区地下水储量以岩溶地下水为主,富水区主要在王武村、桐荫路一带。
2.1.3土地资源条件
境内土壤主要为硅质黄壤和黑色石灰土,在尖山、滥泥等地分布有第四纪红粘土。
土壤深厚肥沃,土壤适宜性条件好,呈微酸性反映。
土壤主要分布在槽谷和坝子,丘陵地次之。
根据小河区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小河区土地总面积6244.20公顷,其中耕地1494.6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94%,园地332.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32%,林地1499.9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4.02%,牧草地245.6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3%,其它农用地412.8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61%,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417.2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70%,交通用地111.5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9%,水利设施用地277.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44%,未利用土地368.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90%,其它土地84.9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6%。
2.1.4植被与生物资源
小河区植被主要是次生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森林覆盖率22%,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南部地区,城市中心区绿化率2005年达到30%。
树种有马尾松、华山松、杉木、柳杉、柏木、麻栎、樟树、梧桐、冬青等,其中马尾松分布最广,占整个森林面积的80%以上。
此外,区域内散生有绵竹、苦竹、钓鱼竹、金竹等。
野生动物有鸟类67种,主要包括鸢、鹦嘴绿鸭、绿翅鸭、绿头鸭、小白鹭、池鹭等;兽类有31种,主要有草兔、黄鼬、黄腹鼬、针毛鼠、褐家鼠和小家鼠等。
2.1.5矿产资源条件
小河区矿产资源主要有石灰岩和钙质页岩、黄砂等,储量大,水文地质简单,易于露天开采。
在区境内西北角有二叠系煤系地层分布,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有滥泥沟矿和小河矿,位于阿哈湖水源保护区附近。
辖区主要开采的矿产为建筑用砂石。
2.1.6湿地资源条件
根据小河区2005年更新数据统计,全市共有湿地面积386.77公顷,占土地面积的6.19%。
其中坑塘水面33.89公顷,占湿地面积的8.76%,养殖水面38.57公顷,占湿地面积的9.97%,河流有39.12公顷,占湿地面积的10.11%,水库水面274.21公顷,占湿地面积的70.9%,沼泽地0.97公顷,占湿地面积的0.25%。
区内重点湿地有南明河、麻堤河、陈亮河以及啊哈湖河胖水牛水库。
2.2自然环境状况
2.2.1水环境
为了解小河区的水质状况,贵阳市环境质量中心站与2005年8月对小河区的地表水水质进行了监测。
在南明河上设置三个水质监测断面,自上而下一次为:
中曹水厂、河边寨、四方河;在南明河的支流陈亮河上设置了一个水质监测断面:
孙家院;在南明河的支流麻堤河上设置一个水质监测断面:
毛寨道班,一共设置五个监测断面。
按照国家规定对水质进行全分析,监测指标共24个。
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执行,小河区所有的断面水质标准均执行Ⅲ类水标准。
各个监测断面超标指标项目如下:
(1)1#监测断面——中曹水厂
溶解氧均值为4.45mg/L,超标率为50%;化学需氧量均值为22.0mg/L,超标倍数0.1,超标率为100%。
(2)2#监测断面——河边寨
溶解氧均值为5.30mg/L,超标率为50%;化学需氧量均值为21.0mg/L,超标倍数0.05,超标率为100%;总磷均值为0.693mg/L,超标倍数为3.36,超标率为100%;粪大肠杆菌为9.2万个/L,招标倍数为8.2倍。
(3)3#监测断面——四方河
化学需氧量均值为21.5mg/L,超标倍数0.08,超标率为100%;总磷均值为0.415mg/L,超标倍数为1.08,超标率为100%;粪大肠杆菌为2.4万个/L,招标倍数为1.4倍。
(4)4#监测断面——孙家院
化学需氧量均值为23.5mg/L,超标倍数0.18,超标率为100%;氨氮均值为1.083mg/L,超标倍数0.08,超标率50%;总磷均值为0.634mg/L,超标倍数为2.17,超标率为100%;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均值为0.300mg/L,超标倍数0.50,超标率为100%;粪大肠杆菌为24万个/L,招标倍数为23倍。
(5)5#监测断面——毛家道班
溶解氧均值为2.0mg/L,超标率为100%;高锰酸盐指数均值为6.90mg/L,超标倍数0.15,超标率100%;化学需氧量均值为34.5mg/L,超标倍数0.73,超标率为100%;五日生化需氧量均值为4.05mg/L,超标倍数0.01,超标率为50%;氨氮均值为13.7mg/L,超标倍数12.7,超标率100;总磷均值为0.770mg/L,超标倍数为2.85,超标率为100%;氟化物均值为1.110mg/L,超标0.11,超标率为50%;石油类均值为0.150mg/L,超标倍数2.0,超标率为100%;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均值为0.657mg/L,超标倍数2.28,超标率为100%;粪大肠杆菌为24万个/L,招标倍数为23倍。
除以上列出的监测项目外,其余的监测项目均到达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规定的Ⅲ类水标准。
从上面的监测结果可以看出小河区的地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不能达到规定水域的功能标准。
由于麻堤河实际上就是一条排污沟,该河的水质污染最为严重,毛寨道班断面水质有多项指标严重超标;陈亮河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孙家院断面的水质状况也不好,超标项目较多;南明河的水质比支流水质相对较好,上游中曹水厂的断面水质已接近Ⅲ类水,水质较好,但是下游的河边寨、四方河断面水质由于受到城镇生活污水的污染,多项反映有机物污染的指标和生物指标超标,表明小河区的河流水质主要受到生活污水的污染。
阿哈水库是贵阳市的重要饮用水源,流入阿哈水库的河流有5条,分别为游鱼河、蔡冲河、滥泥沟、沙河及白岩河,根据《2005年贵阳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小河区境内的水源地阿哈湖的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Ⅲ类水水质标准。
表1小河区主要河流地表水水质状况
河流
麻堤河
陈亮河
南明河
阿哈湖
水质状况
劣Ⅴ类
Ⅳ类
上游Ⅲ类、下游Ⅳ类
Ⅲ类
2.2.2大气环境
小河区是贵阳市的三个中心城区之一,也是贵阳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主要的支柱产业以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烟草、新材料等为主,严重的大气污染源不多,2005年贵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通过在开发区办公楼、华烽电器总厂和正鑫药业等处对大气环境质量定期采样检测,监测结果显示,小河区二氧化硫日平均浓度值范围为0.010-0.104mg/m3,全区总平均值为0.039mg/m3,未超过国家年均值二级标准;二氧化氮日平均浓度值范围为0.008-0.024mg/m3,未超过国家日平均浓度的一级标准,全区总平均值0.013mg/m3,优于国家年均值一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日平均浓度值范围为0.047-0.132mg/m3,全区总平均值0.131mg/m3。
2.2.3声环境
由于小河区是中心城区,同时又是工业积聚区,为了了解全区范围内的噪音污染情况,按照《城市监测技术规定》,贵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于2005年对小河区的声环境进行了监测,共设立监测网格105个,昼间在每个网格的中心位置进行监测。
根据小河区的功能区划分,区域环境噪声结果评价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T14623-93)的2类标准。
监测结果表明,小河区2005年区域环境噪声等效等级为55.3dB(A),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T14623-93)2级标准。
从环境噪声声源的构成可以看出,小河区的环境噪声声源以生活噪声源所占比例较大,站67.9%,其次是交通噪声,站20.2%。
等效声级最大的是交通噪声,为56.2dB(A),其余类型噪声的等效声级均在52dB(A)左右,说明小河区的声环境总体是达标的。
全区区域环境噪声声源状况统计见表2。
表22005年小河区区域噪声声源状况统计表
噪声源分类
生活
工业
交通
其它
分类测点数
74
5
22
8
声源构成比例(%)
67.5
4.6
20.2
7.3
L5dB(A)
56.5
57
61.0
56.3
L10dB(A)
54.2
55
58.9
54.2
L50dB(A)
48.5
49.9
51.8
48.7
L90dB(A)
45.6
46.7
47.7
45.3
L95dB(A)
44.9
46.3
47.0
44.6
LeqdB(A)
51.3
52.6
56.2
51.9
2.3生态环境问题
2.3.1人口快速增长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日趋严重。
1997年小河区成立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2000年以来,小河区被定为贵阳市的三个中心城区之一,由于地处中心城区,小河区的房地产业近几年发展相当迅速,导致大量人口迁入区内居住,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和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小河区人口数量从2000年的14.29万增长到2005年的17.40万人。
人口的快速增长在带动小河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在人口增长的同时由于污水处理设施配套建设未能跟上,导致区内几条主要河流的地表水质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见图1、图2、图3)。
图12000-2005年小河区主要河流水体氨氮含量变化图
注:
三类水水质标准氨氮含量上限为1mg/L
数据来源:
贵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图22000-2005年小河区主要河流水体COD含量变化图
注:
三类水水质标准氨氮含量上限为20mg/L
数据来源:
贵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图32000-2005年小河区主要河流水体粪大肠杆菌含量变化图
注:
三类水水质标准氨氮含量上限为10000个/L
数据来源:
贵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根据贵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监测显示,2000-2005年区内三条河流水质污染呈现加剧状态,生活污水成为河流的主要污染源,其中麻堤河成为接纳生活污水的河流,污染最为严重,呈现劣五类水质,陈亮河污染也较为严重,南明河上游段水质较好,但是在下游由于受到上述两条河流的影响污染也较为严重。
2.3.2阿哈湖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
1982年啊哈水库被确定为贵阳市引用水水源,负责向南郊水厂河河滨水厂供水。
阿哈水库的水质好坏直接关系到贵阳市民饮水的安全,按照规划,小河区金竹片区属于一级水源保护区,是影响阿哈水库水质的前沿敏感地区。
金竹片区属于高原丘陵地貌,三面环山,水库居中。
地形切割度和地面坡度较大,水库周围土质稍厚的低坡山丘地和部分垦荒地、山坡地种植玉米等植物,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是土壤侵蚀较严重的地区,对啊哈湖的水库安全构成威胁。
同时,金竹镇所属阿哈片区金山村、竹林村、烂泥村三个行政村共有20个自然村寨,人口11200余人,这些农村居民点分散,基础设施薄弱,无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和污水处理系统,居民生活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和部分工厂废水未经任何处理通过烂泥沟河直接进入阿哈水库,同时由于垃圾(固体废弃物)乱扔、乱堆现象严重,滋生蚊蝇、散发臭气,由于本区雨水较多,气温高,生活垃圾释放的淋溶液和气体中的污染物对水环境、空气、土壤极易造成污染,更有甚者将垃圾直接到如烂泥沟河,严重危害阿哈湖的水质安全小河区对金山村、竹林村村庄有统一的改造规划,但是由于规划执行滞后,该区域内违法占地建房的现象有蔓延趋势,这也给湖区的生态环境安全造成威胁。
2.3.3“城中村”使得人居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城中村”是指那些农村居民早已非农化,村庄已为城市建筑所包围,但村中居民仍为农业户籍,保留农村生活习惯和农村管理方式的社区群落。
近年来随着小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部分村寨已逐渐被城市包围,形成了“城中村”。
目前小河区已经发育成型的城中村有“大坡村”、“中院村”,这些村寨已基本成为“饱和型”城中村;发育中的“城中村”有“洛解村”、“龙王村”、“尖山村”、“大寨村”、“场坝村”、“珠显村”、“周家寨村”、“滥泥村”等村寨,这些村寨正在向“饱和型”城中村发展;潜在型的城中村有“王武村”、“毛寨村”,以上11个村寨应属于城中村范畴。
由于规划滞后,违法违章搭建与乱倒垃圾等脏乱差现象突出,导致建筑密度太大,村容村貌普遍较差,“城中村”的道路、供水、供电、电讯、排水、垃圾处理一般都不配套,各种管道、电线杂乱无章,排水排污不畅、内涝时有发生、垃圾成灾,卫生死角多,并且缺乏公共绿地,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居民所处的生活环境恶劣,对居民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
2.3.4用地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导致生态环境问题。
由于小河区以往属于贵阳市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许多企业处于区内中心位置黄河片区,目前现有的城市结构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河区将现代服务业作为主导产业之一,由于“退二进三”战略还处于实施阶段,导致大量工业企业与现代服务业在同一个片区,这些企业排放的废气和废水会对对其它产业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同时对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
。
3小河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
3.1农用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1.1小河区农业发展及农用地分布状况
小河区属于贵阳市三个中心城区之一,2005年末,第一产业产值为6055万元,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2.5:
56:
42.5,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已经不是全区发展的重点,小河区农用地的功能主要是为了景观和生态涵养的需要。
依据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全区耕地面积1494.6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94%,园地332.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32%,林地1499.9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4.02%,牧草地245.6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3%,其它农用地412.8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61%。
从农用地的分布来看,小河区的农用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片区,西部片区位于阿哈湖水源保护区内,由于该片区是贵阳市的水源生态屏障区,不适宜设立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业项目,金山村、竹林村、丰报云村现已确定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以减轻土地利用对环境带来的生态危害。
3.1.2生态农业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
金筑镇金山村、竹林村、丰报云村地处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时又位于阿哈湖水源保护区规划范围内,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该区域的土地利用不能作为工矿用地,不允许引进高污染、高能耗企业。
但是,该区域具有发展城市生态观光农业的良好条件,首先该区域有区位优势,其次,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农田灌溉有保障,区内有贵州省农科院作为技术依托,同时周边农产品市场发达,需求旺盛,是贵阳市民前往休闲参观的好去处。
城市生态观光农业依托区位优势,通过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将原来用于种植水稻的灌溉水田改为种植物公害蔬菜,同时大力发展园艺产业、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都市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做到农村经济得到发展,阿哈湖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目前,金山村、竹林村的生态观光农业建设实践表明,这种土地利用模式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3.2工矿用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2.1工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自小河区成立之日起,其产业功能定位为贵州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区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的带动,2005年末,小河区的全区完成生产总值240558万元,其中第二产业134706万元,所占比例为56%。
通过“十五”期间的发展,小河区基本形成航空航天、工程机械及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及电力器材、烟草及医药、新材料五大产业集群。
其中具有典型代表的企业有贵州航空集团、贵州航天科工集团、贵州詹阳动力、西工集团、贵州永红机械、枫阳液压、贵航汽零、贵阳海信、贵州航天电器、贵州电力线路器材厂、贵阳汉河电缆、贵州普新镁合金、贵阳广航铸造、贵州杰慧新材料、同济堂等一批企业,这些企业实力不断壮大为小河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十五”期间小河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茶叶结构趋于合理。
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24.1亿元,为2000年的2.24倍,“十五”年均增长17.5%,人均生产总值达20083元,为2000年的2.23倍,“十五”年均增长1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80亿元,“十五”年均增长48.6%;财政总收入达到4.48亿元,“十五”年均增长24.8%,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8亿元,“十五”年均增长3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63亿元,“十五”年均增长1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925元,“十五”年均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79元,“十五”年均增长9%,超过年均增长6%的预期目标。
3.2.2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小河区在十五期间工业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其它城市不同的是,小河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以大量占用建设用地、尤其是独立工矿用地为支撑的,从全区历年的第二产业产值的变化与独立工矿用地的变化(图4)可以看出,小河区十五期间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但是独立工矿用地增加并不明显,这说明小河区工业经济的增长走的是提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说明工业经济增长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在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并没有因为工业经济的快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河 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 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