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A3全部整理好.docx
- 文档编号:23031954
- 上传时间:2023-04-30
- 格式:DOCX
- 页数:58
- 大小:50.52KB
马哲A3全部整理好.docx
《马哲A3全部整理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A3全部整理好.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哲A3全部整理好
单选(1-5)
1.世界观是()
A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B人民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C人民对人类社会的根本看法D人民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A世界上的本原是精神B世界上的本原是物质
C世界是统一的D世界是发展的
4.哲学上的二元论是否认()
A世界上的本原是精神B世界上的本原是物质C世界是发展的D世界的统一性
5.把世界的本页或本原归结为一种或者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
A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
6.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
A简单性。
机械性。
教条性。
僵化性B片面性。
直观性。
表面性。
庸俗性
C片面性。
不彻底性。
抽象性。
外在性D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
直观性。
不彻底性
7.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B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C世界的本原是物质D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具有统一性
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不可逆性B客观实在性C可知性D伸张性
9.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10.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
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11.从哲学上看,运动和精致的关系属于()
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12.时间是物质运动的()
A持续性和顺序性B广延性和伸张性C绝对性和无限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
13.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A无限性和绝对性B有限性和特殊性C广延性和伸张性D持续性和顺序性
14.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
A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物质活动B主观的精神运动
C人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活动D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15.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这是一种()
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宿命论观点
1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
C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D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
17.区分新实物和旧事务的标志在看他们()
A是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B是否具有新的形式和新的特点
C是否符合事务发展的必然趋势D是否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和支持
1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A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的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对立统一规律
20.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事物存在范围的扩大
21.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的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没有所谓的错误,这说明()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22.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
它的理论依据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23.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
梨。
香蕉。
桃子等的关系属于()
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24.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要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这体现了()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失望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统一
25.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一种()
A相对主义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折中主义观点
26.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B失望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趋向
27.在我过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A矛盾的主要方向和次要方面的联系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联系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联系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联系
28.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式,首先要分分清主流和直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同时不忽视直流。
这在哲学上坚持了()
A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观点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
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
29.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0.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
A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传表现形式
C事物的质是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
D事物的质是基本不变的。
失望的量是经常变化的
31.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者“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同一原理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32.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性标记是()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是否平稳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D事物的变化是否具有必然性
33.质和属性的区别在于()
A质是客观存在的,属性是人的主观感受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
C质是稳定的,属性是多变的D质是绝对的,属性是相对的
34.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了肯定就没有否定,立刻了否定也就没有肯定,这是一种()
A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辩证法的观点
35.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A形而上学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折中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3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37.循环轮的错误在于()
A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
B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性
C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D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
38.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
A否定之否定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本质表现为现象的规律
39.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这是由于降水量过大的,同时也与长江中上游森林砍伐过量造成的,从因果看,这属于()
A一因多果B一果多因C同因异果D同果异因
40.有的哲学家说:
在大风扬起的尘土旋窝里,没有任何一粒尘土的分布是偶尔的。
这是一种()
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41.我国指定的“十一五”计划的根据是()
A抽象的可能性B现实的可能性C人民群众的愿望D先进分子的构想
42.下列选项中,具有可能性的是()
A水中捞月B以钻墨镜C水滴石穿D心想事成
43.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A内容是活跃的异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B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异变的
C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中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44.假象同真相一样,也是客观的。
这是一种()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相对主义诡辩观点
C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D神秘主义观点
45.真相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A真相是客观的,假象是主管的B真相是确定的,假象是不确定的
C真相是稳定的,假象是变动不居的
D真相从正面直接的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的表现本质
46.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
A社会规律具有自觉性,自然规律具有盲目性
B社会规律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规律不伊人的意志为转移
C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变现的,自然规律是自发的起作用
D社会规律是不稳定的,自然规律是稳定不变的
47.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一种()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48.狼孩没有意识形态,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技能
C意识是社会的产物D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49.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A学习书本知识B进行社会调查C研究历史资料D参加社会实践
50.正确发货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A正确反映客观规律B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C彻底客服保守思想D充分发货集体智慧
51.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意识往往是不同的,这说明()
A意识是主观自生的B意识的内容是与生俱来的
C意识不受客观事物的制约D意识受人民主观状况的影响
52.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应该是()
A人民的主观愿望B先进份子的要求C客观存在的事实D正确的指导思想
53.先设计工程图纸,然后按图纸施工,建成大楼。
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在先,意识的产物在后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C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D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54.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A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B神秘主义和虚无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D宿命论和唯意志论
55.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56.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是一件中获得的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57.当代,自热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58.感性认识的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和综合D.总结和概括
59.理性认识的形式是()
A.感觉、知觉、表象B.感觉、分析、综合C.概念、判断、推理D.识记、联想、判断
60.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现
61.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
C.认识——实践——认识D.概念——判断——概念
62.整个人类的认识是()
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D.正确与错误的统一
6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D.能动的反映论语被动的反映论
64.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利的论据是()
A.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性认识
C.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D.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65.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不够实际情况,四班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A.类似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错误B.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C.类似唯理论的错误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66.有人认为,周一有感性经验此案时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A.唯理论的错误B.经验论的错误C.形而上学的错误D.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67.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是不变的,谬误是可变的
C.真理来源于实践,谬误是主观自主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68.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囚禁真理,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
A.真理具有绝对性B.真理具有客观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69.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与()
A.承认真理的相对性是一致的B.承认真理的全名性是一致的
C.承认真理的具体性是一致的D.承认真理的绝对性是一致的
70.马克思主义解释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建议真理的唯一标准
C.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71.把经过实践证明的理论看成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人事的真理性的标准,这是一种()
A.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D.轻视实践经验的唯理论观点
72.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人认同
C.能否付诸实际行动D.能否在实践中达到预期效果
73.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强调()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书本知识不能知道实践
C.一切只是都直接来源于实践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7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实践是一种()
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B.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具有自觉能动性的活动D.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75.建议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
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
C.客观事物就其发证瑰丽相符合D.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76.在真理论上坚持唯物主义,就必须承认()
A.真理的客观性B.真理的相对性C.真理的全面性D.真理的具体性
77.在真理观赏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A.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B.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某些错误D.真理就是全民啊的又是具体的
78.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承认()
A.实践标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B.实践标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
C.时间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D.实践标准既是不变的又是可变的
79.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了检验真理的标准的()
A.客观性B.全面性C.具体性D.稳定性
80.既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承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就是认为()
A.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多元的B.逻辑证明可以取代实践标准
C.逻辑证明可以最终正式或驳倒真理D.被逻辑证明和伪证了的认识最终还要靠实践的检验
81.真理的价值问题实质()
A.真理是否与对象符合的问题B.真理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的问题
C.真理是否具有客观性的问题D.真理是否发展的问题
82.真理是有价值的,说的是()
A.真理是客观的B.真理是发展的C.真理能满足人的需要D.有用的是就是真理
83.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84.社会存在是指()
A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85.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
A生产方式B生产关系C生产力D生活资料
86.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B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
C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D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
87.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A自然科学、逻辑科学、语言学B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
C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D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88.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
C自然科学、道德、宗教D法律思想、哲学、艺术
89.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B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历史继承性D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90.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
91.在劳动资料方面,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A传输设备B动力系统C传动装置D生产工具
92.自然科学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这是因为()
A它是对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B它能把生产力系统中的各要素组合成统一整体
C它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D它是构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93.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经
C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
94.生产关系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劳动的分工协作形式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方式D产品的交换方式
9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A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社会化的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96.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
A生产力系统各个要素的总和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97.国家政权属于()
A社会的上层建筑B社会的经济基础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D剥削阶级意志的表现
98.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中()
A只有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马克思提出来的
B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斯大林首先提出来的
C两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从不同侧面说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D应该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取代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99.下列各组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是()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B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C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100.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是一种承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论。
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A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B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
C把历史的发展看作自发的过程D否认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01.美国跨越了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这说明()
A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理论是错误的B社会形态的更替没有规律可以遵循
C它的发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D它的发展是以世界范围内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为前提的
10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B先进与落后之间的矛盾
C封闭与开放之间的矛盾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
10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B个人和群众的矛盾C社会基本矛盾D革命和改革
104.阶级首先是一个()
A政治范畴B经济范畴C思想范畴D法律范畴
105.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
A在国家政权中的不同地位B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不同作用
C取得劳动产品的不同方式D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
106.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直接动力B根本动力C最终动力D唯一动力
107.阶级产生的根本前提是()
A用暴力掠夺他人财产B用特权侵吞公共财产
C由于生产力而出现剩余产品D由于产品分配不公而出现两极分化
108.社会革命是()
A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经济斗争B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政治斗争
C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武装斗争D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
109.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
A唯一形式B基本形式C辅助形式D必要形式
110.改革在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
A社会制度更替的一种形式B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妥协
C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D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统治的斗争
111.我国社会主义的改革是()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经济制度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12.人的本质在于()
A人的自然属性B人的社会属性C人的思想品质D人的文化素质
113.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
A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B人的政治立C人的经济利益D人的价值追求
114.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
A根本的政治路线B根本的思想路线C根本的组织路线D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
115.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
A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B特指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C特指被压迫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D特指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理论家
11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说明实行这种经济制度遵循了()
A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B生产力具有加速发展趋势的原理
C生产关系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17.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价值等于社会价值
118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是()
A劳动力成为商品B市场经济体制建立C社会分工D价值规律起基础作用
119.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生产关系D交换关系
200、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
201、具体劳动()
A反映社会生产关系B是劳动的社会属性C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D创造剩余价值
202、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决定的因素是()
A生产条件B劳动强度C劳动熟练程度D生产规律
203、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204、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于包含在该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A成正比B成反比C不成比例D反向变化
205、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指()
A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哲 A3 全部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