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整理考研笔记.docx
- 文档编号:23031946
- 上传时间:2023-04-30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50.29KB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整理考研笔记.docx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整理考研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良荣新闻学概论整理考研笔记.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整理考研笔记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三版)考研笔记2010-11-21
绪论
1.新闻学:
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2.新闻学的中心议题:
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3.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
徐宝璜的《新闻学大纲》、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
4.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
第一.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地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第二.指导新闻事业不断地进行正确的改革
第三.指导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国外新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第四.指导我们正确地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
第一章新闻活动
第一节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第二节新闻活动是人类社会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
1.在原始社会,新闻活动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
结论:
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 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2.在奴隶社会,社会条件有了很大变化:
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了日益庞大的国家统治机器。
出现了社会分工。
社会关系比原始社会复杂。
人们不但需要了解自然界变动,还必须了解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的变动。
这就使奴隶社会的的新闻活动比原始社会频繁得多,规模大得多。
3.在封建社会,社会关系进一步复杂化,人们联系更加密切,社会对新闻需求量更大。
第一.国家形式更加完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第二.常有战争和武装起义,需要新闻(情报)传递工作。
第三.农民需要了解一定的情况来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第四.地主阶级需要用精神麻醉品奴化农民。
第五.分工明确,城镇出现,城乡、城镇内各行业之间联系频繁,需要有更多的新闻活动。
4.从奴隶到封建社会,新闻活动有两点共同:
第一.从事新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第二.从事新闻活动的原因是人类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变动。
5.从奴隶到封建社会,新闻活动的发展:
1活动规模越来越大2内容大大丰富、复杂了3传递手段多样了
6.结论:
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
第三节新闻活动的渠道
1.亲身传播:
对象明确。
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快,不同方法交替使用。
但传播面窄,速度慢,保真度差。
2.大众传播:
无明确对象。
速度快,传播面广,保真度好。
但是反馈慢,互动性差。
3.群体传播:
既是定向又是无定向传播。
第二章新闻
第一节新闻的基本特点
1.新闻与生俱来的两个基本特点:
一是真实,二是新鲜,由此延伸出新闻报道上迅速及时的要求。
这两电视新闻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规律。
2.新闻的基本特点并非人为规定,而是出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
3.从原始人到现代人,人类传播新闻的手段日趋丰富、复杂,但新闻的真实、迅速的特点并没改变,改变的仅仅是人们对新闻真实、迅速要求的程度不同。
4.在现代社会,真实、迅速决定新闻工作的方向,塑造新闻工作者的品格,决定媒介的形式和技术的采用。
1新闻归根到底是依靠真实和迅捷吸引受众。
2人类对于传播工具的选择归根到底是由新闻特性决定。
3真实和迅速的要求还决定了对新闻工作者素质的基本要求:
首先必须诚实,公正和严谨,其次必须有敏锐的反应和判断能力。
第二节两种新闻定义
1.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2.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第三节新闻本源
1.新闻界对新闻本源的普遍表述:
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2.新闻本源与新闻来源:
新闻来源是指新闻从何处获得,所以又称新闻出处。
交待新闻来源的最大目的是让受众了解该新闻的权威性、可靠程度。
新闻来源一般有三条途径:
一是记者采访他人;二是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三是查阅有关资料或信函。
第四节新闻要素
1.新闻五要素:
whowhatwhenwherewhy,都以w开头,所以在国际上又简称为新闻五w。
2.明确新闻五要素对新闻工作的作用:
1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迅速地弄清每一个事实要点。
2有助于记者迅速地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能做到全面、简洁。
第五节新闻类别
1.以新闻内容分类:
政法新闻、经济新闻、文教卫生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
2.以新闻发生地分类:
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地方新闻
3.以新闻时间性分类:
1突出性新闻:
对出乎人们预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的报道。
2延缓性新闻:
对逐步发生变化的事情的报道。
4.以新闻与读者关系分类:
1硬新闻:
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
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必须迅速,越快越好;还要尽可能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2软新闻:
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无明确时间界限,多属延缓性新闻;发表也没有时间紧迫性;讲究写作技巧,须用生动活泼的文笔来写,即人们常说的“散文笔法”。
第三章新闻与信息
第一节新闻是一种信息
信息(新闻学里指狭义信息)
广义信息:
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
一般信息:
与人类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狭义信息:
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第二节信息的特点
1.信息的最基本特点:
包含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
2.信息的其他特点:
1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
信息和物质的显著区别
2扩缩性: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压缩也可以扩展,这也决定了信息开发的多层次性
3组合性:
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信息的有机组合,可以产生出新的信息
4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
信息与物质的又一显著区别
5相对性:
这一特点要求新闻工作者了解、熟悉受众需要
第三节信息量
决定信息量大小的主要因素:
事物变动的影响力、规模和空间、速度、可能性概率
第四节信息与新闻工作
1.信息概念对新闻工作的要求:
1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
2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
2.信息对新闻业务的要求:
1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
2加强深度报道(深度报道:
依据信息可扩缩的特点,对信息进行深加工,即抓住一个社会现象,穷根溯源,一层一层地开掘下去,直到找出事情发生的直接原因或根本原因)
3加强新闻的综合评述(综合评述:
作者把一个事情相关的各个方面加以综合,从而显示事情的社会影响,揭示其发展趋势)
4.加强全方位报道(全方位报道:
运用信息使用的多角度特点,对新闻做多侧面、多角度的报道)
第五节信息与客观性报道
客观报道和客观性报道
1客观报道:
即“用事实说话”,就是用事实说理。
实际是一种宣传方法,以客观的外表掩饰主观的宣传动机。
2客观性报道:
三层含义。
第一、要求记者在事实选择中不带偏见
第二、记者应超然于所报道事情之外
第三、记者不应对事实发表评论,把意见和事实分开,新闻报道只提供事实,评论提供意见
3 .客观性的含义意味着对事实的尊重,对记者主观的否定。
但事实上,报道的客观性从一开始就在实践中出现了不可克服的矛盾。
4.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逐渐对客观性报道达成共识:
客观性既是必要又是不可能完全达到的,但它应该成为一项原则去追求、一个目标去接近,或者朝着它去努力。
5.客观性报道的操作方法:
完整、平衡、非感性色彩的中性语言、引语的运用、避免记者直接发表意见
第四章新闻与宣传
第一节宣传的基本特点和定义(从宣传与其它传播形式的对比中明确宣传的基本内涵)
1.宣传和新闻
最基本区别:
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
1.出发点不同:
宣传活动是宣传者出于自身的生存、发展的需要追逐受众;
新闻是受众出于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追逐信息。
2.归宿点不同:
宣传者在宣传前,有主观意图,通过宣传,力图影响人们的思想,让受众按宣传意图去行动;
新闻发布者发布新闻,对新闻本身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任凭新闻接受者自己去分析、判断,作出决策。
3 .传播方式不同:
宣传往往以同一形式或不同形式重复进行;
信息传播从来都是一次性的。
4.传播要求不同:
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信息沟通要求定量的准确,具体要求:
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
2.宣传和学术研究
最基本区别:
学术研究使命在于探讨未知,宣传却是传播已知
1要求不同:
学术研究要求标新立异;宣传要讲统一
2对工作人员约束不同:
学术研究必须要有自由风气;宣传必须讲纪律
3评价标准不同:
学术观点衡量标准是是否有科学性;宣传的衡量标准是阶级性和现实性标准(对谁有利,为哪个阶级服务)4.运用材料的方式不同:
学术研究现有材料再从中提取观点;宣传一般从已有观点出发,依照观点寻找材料
3宣传和商业广告
4宣传和文艺:
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
5.宣传和教育:
传授知识要求教育的全面性、系统性和阶段性;
宣传要求统一人们的思想,强调宣传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6.宣传的定义: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
第二节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
宣传作为传播过程,共有7个环节组成,这7个环节也就是决定宣传效益的7个因素:
1.宣传者:
不但是宣传活动的组织者,是一切宣传的信源,而且宣传者自身形象是决定宣传成败的重要因素,有时还是决定性因素。
(宣传者的自身形象:
宣传者在受众心目中的信任度)信任度和宣传效益成正比。
2.宣传对象:
宣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会以各种方式影响宣传过程。
是宣传效果的承担者和最后鉴定者。
3.宣传内容:
在宣传效益中起决定性作用。
包括:
宣传者是宣传真理还是宣传谬误?
是提供真实材料、向受众讲真话还是弄虚作假?
宣传内容是维护人民利益还是损害人民利益?
4.宣传场合:
分为封闭环境和开放环境。
1封闭环境下,信息渠道单一,外界干扰小,没有竞争性的或敌对性的信息、观点,宣传容易取得预期效果
2开放环境下,信息渠道多样,各种竞争性的或敌对性的信息、观点都设法争取受众,受众思想较复杂,较难取得预期效果
5.宣传时机:
局势动荡时期,宣传容易吸引受众;局势平稳时期,强化宣传容易被接受。
6. 宣传动机:
宣传要取得成功,动机必须纯正,就是要为人民服务。
7.宣传方法:
包括所采用的媒介、途径和宣传手段、技巧。
第三节事、理、情——宣传三元素
事实、道理、感情,构成了宣传的三大元素
1.事实:
是形成一定思想、支撑一定观点的基础,是触发人们感情的酵母。
从宣传角度看,应该采用什么样的事实:
1真实性:
关系到宣传成败的根本前提
2.接近性:
宣传中所选事例,越是接近人们的生活越会使人们感到亲切,越能引起人们兴趣,也越有说服力。
3.典型性
2.理性的地位:
宣传者鞭辟入里的分析,使对方百思不得其解的疑虑迎刃而解,思想豁然开朗,这就是理性宣传的作用
理性宣传就是用理论、观念、政治主张、方针政策、伦理等向社会作广泛传播
3.情感作用:
宣传中作者要尽可能动之以情,是受众心理产生强烈震动,受到感染,和宣传者产生感情共鸣。
在实际宣传工作中,三个要素的综合使用能收到更好宣传效果,即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传之以知。
第五章新闻与舆论
第一节舆论的定义和特点
1.舆论的基本要素
1.舆论的主体——公众:
一定社会中有着共同的利益,面对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或现象,有着大致相同的意见、态度的人群
2.舆论的客体——某个特定的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
3.舆论的本体——人们大致相同的意见或态度的总和
4舆论的载体——公开的传播活动:
现代社会最主要、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公开传播是大众传媒
2..舆论的定义:
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3.舆论的个性特点
1.公开性:
舆论在公开讨论中形成,又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
自始至终都在社会公共领域内产生并发挥作用。
2.公共性:
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3.急迫性:
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广泛性:
舆论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
(原因在于舆论主体公众聚合的随机和舆论客体的多元以及舆论本体意见指向的涵盖范围的广阔)
5.评价性:
舆论是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带有明显主观倾向。
第二节舆论的社会功能
1.舆论的主要功能:
是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既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
是社会控制的有利形式之一。
这种控制作用的主要表现:
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包括对国家政府决策过程、决策实行结果、相关决策执行人物监督)
2 .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包括:
鼓舞公众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公德的行为发生;鼓舞公众成员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制止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
2.舆论的作用:
舆论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大多数时候是促进历史进步的催化剂,但有时也扮演不光彩的绊脚石角色。
换言之,舆论的作用是正负双向的,它的质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存在高低之分,好坏之别。
衡量舆论质量的标准是舆论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后果,包括直接和间接、长期和短期。
3.决定舆论质量的因素:
1.公众的认识水平、道德水平、受教育程度等主观条件。
2.公众获取信息的真实、全面和充分程度(提高舆论质量得很重要一条,就是要加大信息特别是重要公共事务的信息透明度,让公众有充分了解、认识的机会和渠道,避免信息失真、信息不全造成的判断失误。
即扩大公众的知晓权)
3.公众自由表达意见的可能性和充分性
第三节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
1.舆论形成过程:
问题提出、社会讨论、社会协调、公开表达。
2.媒介与舆论的联系:
1.反映并代表舆论:
媒介同时扮演了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双重角色,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公众)的影子
2.引发舆论:
媒介设置的议题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公众关注的公共为题。
这是新闻媒介长期潜在的作用,也是影响舆论的一个最重要手段之一。
3 .引导舆论:
⑴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
⑵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是媒介对舆论最积极的作用方式,是其强大影响力最鲜明的体现
新闻媒介的确与舆论紧密相关,它反映、代表舆论,引发舆论,必要时主动引导舆论的方向。
这就提醒我们在认识舆论强大社会功能的同时更要明确新闻媒介在其间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导向作用。
要善于利用这种作用,为营造良好、
健康的舆论环境,充分发挥公众舆论的积极正面作用奠定基础。
第四节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1. 新闻媒介舆论引导的实质:
是为分散的利益群体建立公开的、通畅的意见表达渠道,在分化的利益格局中为不同群体间寻找新的利益平衡点,即共同利益所在,为新的社会整合铺平道路。
2.舆论引导的原则: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要造成
1.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
2 .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建设的舆论
3.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舆论
4.有利于认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
5.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的舆论
3.舆论引导总目标:
在基本原则指导下,为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4.新闻媒介如何正确引导舆论:
1提供真实、充分的信息,避免造成舆论误区和社会心理震荡
2 注意对新闻信息的过滤、综合和解析工作,为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平衡,寻求共同支点
3 要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弘扬正气,协助树立正确的主流价值观
4注意贴近群众,发现并协助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第六章新闻事业的产生
第一节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
1.口头新闻:
简便、有广泛群众性。
但保真性差、速度慢、覆盖面窄
2.信号媒介:
迅速,但传递复杂信息比较困难
3. 书信新闻:
社会远距离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
4. 印刷媒介
5. 其他传播方式:
1 露布:
一种布告,早期专用来传播战争捷报
2牌报、旗报:
露布的一种转化形式,在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中广泛使用,把起义军战果和作战情况写在布旗、木牌上,由人手持,沿途供民众阅读
3悬书、揭帖:
悬书出现于战国时代郑国。
乡人把情况和意见、要求写在缣帛上悬挂出来,内容既有消息又有议论,多是对当局者的批评和指责。
揭帖由悬书发展而来,用毛笔写在之上,贴在墙上,供过往行人观看,多为匿名。
内容有些是标语口号,有些是新闻加评议。
6.古代社会新闻活动的共同点:
1.古代社会始终没有停止过新闻活动,但没有产生过以收集和公开向社会发布新闻为职业的机构
2 .规模小,新闻基本上是定向传播,以口头、书信为主要手段的新闻传递,基本在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
3 .基本是由统治阶级所垄断
4.总的说来,封建社会不可能产生面向大众的报纸,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条件
第二节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
1. 大工业生产发展,带来社会文化水准提高——创造了读者群
2. 城市化程度迅速提高——新闻采访容易,报刊发行集中又方便,保证了销路
3.交通工具和道路迅速发展——保证了新闻采集、发布的迅速及时
4.印刷、纸张等工业的日趋发展——保证了报刊的物资需要
5. 资本的集中加速——使资本家可能独资或合资办报刊
第三节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
报纸、广播、电视合称新闻事业,又称大众传播媒介,简称大众传媒
1. 报纸:
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
发展阶段:
16——18世纪,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手抄新闻的出现和盛行时期——意大利威尼斯兴起
第二阶段:
新闻书的出现——德国法兰克福
第三阶段:
周刊、日报的兴起——德国奥格斯堡《德国观察周刊》和德国莱比锡《莱比锡新闻》
2.广播:
以无线电波所传送的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3. 电视:
以无线电波所传送的声音和图像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从报纸到广播再到电视,从印刷文字到声音再到声画和一,传媒朝着更迅速、更广泛、更逼真的方向发展
更快、更广、更真,这是新闻的品格,也是传媒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第四节近代汉字报纸产生的特殊性
1.邸报的称呼和内容:
见中国新闻史
2. 近代中文报纸的产生:
见中国新闻史
第七章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新闻事业发展的规律
规律一:
各国新闻体制都是从具体国情出发,由政治、经济体制决定,受文化传统影响
规律二:
生产力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新闻事业发展速度和规模大小
规律三:
每一种传播工具,每一个新闻单位为了自己求得发展,不被淘汰,需要扬长避短,尽量发挥自己优势
规律四:
不断适应读者的需要
规律五:
以最省的精力让读者获取最多的信息,以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使读者受到最大的影响
规律六:
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
第一节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
1.新闻体制:
是指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
2.从所有制性质来看(新闻媒介所有制性质是新闻体制的核心):
1私营媒介:
完全由私人投资或集股兴办。
基本特点:
⑴董事会为实际上的最高决策机构;⑵依托财团;⑶以盈利为目的;⑷广告是主要收入来源;⑸迎合受众;
⑹监督政府有一定力度
2公营媒介:
以英国广播公司、日本放送协会和德国的电台电视台为代表
基本特点:
⑴由各阶层代表组成管理机构负责管理新闻媒介;⑵半官方机构;⑶以视听费为主要收入来源;⑷强调对公众负责;⑸不播广告
3国营媒介:
除社会主义国家新闻媒介都属国营外,以法国80年代中期的电视一台、二台、三台、意大利国家电视台最具代表。
基本特点:
⑴完全依赖政府;⑵政府的宣传机构;⑶节目严肃但呆板
3.从国家制度上看
1以中国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新闻媒介基本特点:
⑴新闻媒介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部门,一般都属国家所有,不容许出现私人垄断,更不容许敌对分子办新闻媒介
⑵新闻媒介以有利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最高宗旨
⑶新闻媒介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党委确立新闻媒介具体的编辑方针
2西方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新闻媒介基本特点:
⑴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政党和政府,基本上没有自己直接控制的新闻媒介
⑵除美国以私营独占媒体外,其他西方发达国家都存在私营、公营并存的格局
⑶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报纸杂志无需登记,可自由创办。
电台电视台创办须经严格审查,但只要资本雄厚,一般都能批准
3其他发展中国家新闻体制基本特点:
⑴多种所有制并存
⑵大多数媒介有一定的政府或政党背景
⑶把支持国家发展尤其把支持国家经济发展放在优先考虑的目标
第二节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生产力水平如何影响新闻事业发展水平:
1.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经济活动规模扩大,分工精细,人们对信息需要日益迫切,刺激新闻事业发展
2.生产力水平提高,受教育面扩大,文化水平提高,读者群增大
3.生产力水平提高,广告增多,新闻事业成为国民经济中获利丰厚的企业,刺激了投资和扩大再生产
4.经济科技的发展,为新闻事业发展提供日益先进的物质手段
第三节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
报纸、广播、电视的特点:
1.报纸:
记录性好、选择性强、材料运用自如;但时效性差,受文化水平限制,且文字不及声音、图像真切、逼真,有感染力
2.广播:
时效性强、渗透性好、对象广泛、群众性强、感染力强;但转瞬即逝,节目不能自由选择
3.电视:
具有广播一切优点,并且还有强烈的现场感、亲切感、简洁明了;但做深度报道比较困难,有较高物质要求,还要受发射距离和收看设备的限制
4.三者的特点要求新闻工作者扬长避短,发挥各自优势以吸引受众。
报纸应加强综合分析报道、深度报道,加强评论,多设专栏
广播应力争新闻的短、快、新,加强现场录音报道
电视应加强现场新闻报道,加强节目主持人节目
第四节读者的需要促使报纸多样化
1.以办报方针分类
1 .政治性报纸:
以追求政治利益为目的,多由政党、政治团体、国家机关主持,用以宣传一个政党、政府的政治主张、纲领、政策。
内容以硬新闻为主,重视言论。
2.商业性报纸:
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的。
内容迎合读者。
竭力争取销路以争取广告客户
3.政治性的企业报(政企合一型):
既追求利润又追求政治利益,经济上作为信息产业独立经营,政治上有既定的目标
2. 以报纸内容分类
在我国和有些国家:
1 综合性报纸:
面向整个社会,刊登各方面新闻,向读者提供世界、国家过本地区的综合情况
2 专业性报纸:
集中地反映一个行业、一个系统或某一阶层、某一年龄层次的读者所需要的新闻
在西方国家:
1严肃的高级报纸:
以刊登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等硬新闻为主,内容严肃,格调较高,一般不登黄色新闻和黄色广告。
以政府官员、高级知识分子、社会名流为主要读者对象。
2 大众化通俗报纸:
以刊登社会新闻、文化娱乐、知识界哨位主要内容,往往有很多黄色新闻,以社会下层群众为读者对象
3.以阶级属性分类
1无产阶级报纸:
自觉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办报
2资产阶级报纸:
自发地或自觉地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以资产阶级思想指导办报
4.以发行范围分类
1全球性报纸:
面向全世界发行,并在世界各国具有一定影响,大量刊登世界各国重大新闻事件
2全国性报纸:
面向全国发行,大量刊登世界和全国性的新闻
3地方性报纸:
在本国以一个区域为主要读者对象,以刊登本地新闻为主
5.以出版时间分类
1日报:
每天出版一次,一般上午发售,多以硬新闻为主,要求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或本地的重大新闻
2晚报:
每天下午发售,比日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李良荣 新闻学 概论 整理 考研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