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及答案完美版.docx
- 文档编号:2303109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9.30KB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及答案完美版.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及答案完美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及答案完美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及答案完美版
2021年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及答案(完美版)
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②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在柏林》节选)
1.“身体虚弱而多病”可以用一个成语___________来表达。
2.概括第①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线句属于_____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奇特的举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说)。
5.第①段和第②段都写了“静”,说说你对这两次“静”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①段最后一句“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说说此刻老兵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①有一位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了半生,积攒了一笔财富。
几经沉浮,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的念头。
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位校长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的对象。
②名单很快就回到了老人的手里。
老人让家人买了许多书,准备逐一寄给名单上的孩子。
家人面面相觑,心想:
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酸了?
家人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
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
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xxx,落款处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家人虽然疑惑不解,但是谁也不愿违背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寄出了那些书。
③从黄叶飘零到瑞雪纷飞,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
谁也猜不透老人的心事。
④新年前,老人收到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
“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
祝您新年快乐!
”没想到老人竟然欣喜若狂:
“有回音了!
找到啦!
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资助的孩子!
”
⑤家人这时才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
原来他寄出的书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⑥老人意味深长地说:
“‘土地失去水分滋养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得荒芜。
不知感恩的人,即使给他阳光,日后他也不会给别人温暖。
”
⑦其实,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一种接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
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片叶会为一束阳光绿意盎然;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别人的关爱与帮助充满感激之情。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词语的意思。
荒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动于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四个选项中,能概括短文主要内容的一项是第(____)个。
①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别人的关爱与帮助充满感激之情。
②有一位华侨老人想资助家乡的孩子,给每个需要资助的孩子寄去了书。
③接到老人寄的书后,只有一个孩子给老人回了信,老人决定资助他。
④有一位华侨老人想资助家乡的孩子,按校长提供的名单给每个需要资助的孩子寄去了书,在老人的等待中,只有一个孩子在新年前给老人寄来贺卡表示感谢,老人说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3.结合短文内容,说说你如何理解文章题目“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枚硬币的秘密
冬天最冷的时候,我带女儿坐公交车到图书馆。
这样既可以学知识,又能取暖。
回来后,女儿却变得有些奇怪——以前是七点半出门去上学,现在却提前到七点。
以前是三催四叫,现在是自己定闹钟,到点儿就爬起来,一分钟都不赖床。
而且,每次出门前,她都要从储蓄罐里拿出一枚硬币攥在手心里。
坐公交车有IC卡,早饭在家吃,口袋里也有零花钱,女儿要这额外的一元钱干什么?
我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女儿却神秘兮兮地说:
“这是个秘密!
”我欲拿家长的身份压她,想想又觉得不妥。
女儿十岁了,有一点自己的小秘密也很正常,再说了,一元钱能干出什么坏事来?
星期天,女儿缠着我去图书馆。
孩子求知若渴,我自然乐意奉陪。
天气依然寒冷,我和女儿全副武装准备出门。
当然,女儿依然没有忘记准备一元硬币。
我没有“打草惊蛇”,反正我全程奉陪,倒要看看她到底用那一元钱干什么。
坐上公交车,半小时后下车,我径直往图书馆的方向走,却发现女儿快步走到路边.用一元硬币从一位卖报老人手里买了一份报纸。
然后,她笑意盈盈地跑到我身边,冲我做个鬼脸。
我责怪她浪费,既然去图书馆,自然有免费的报纸,干嘛还要多花钱?
女儿低下头,似乎在做思想斗争。
片刻后,她抬起头说:
“妈妈,其实我已经连续买了一个冬天的报纸,都是在这位老人那儿买的。
你上次带我来图书馆时,我就注意到了他。
那么冷的天,他还站在寒风里,不停地跺着脚。
我想,我多买一份报纸,他就可以早点回家休息了。
”
女儿的话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回头看了一眼那位老人。
他穿着破旧的军大衣,头发已经花白,背也有些佝偻,手里抱着一大摞报纸,正满眼期待地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
原来,女儿整个冬天提前半小时起床,就是为了绕道来买报纸?
我虽然同情卖报的老人,但更心疼女儿。
于是帮她出主意:
“你可以买一份报纸给十份的钱啊。
”
女儿连连摇头,说:
“不行,那样太伤人自尊了!
”
我说:
“那你每次拿一元硬币,不是很麻烦吗?
你拿张大钞,不找零不就行了吗?
”
女儿惊呼:
“那和给钱有什么区别?
老人心里肯定愧疚我每次拿一元硬币,其实就是不想让他脱掉手套找零钱,这样会很冷的。
”
我久久地看着女儿那张稚嫩的小脸,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我很庆幸当初没有粗暴地责问她。
她有一颗金灿灿的心,温暖了别人,也温暖了我。
我紧紧将女儿搂在怀中,感觉微风拂面,春天正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走来。
1.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意思。
1.打草惊蛇:
____________________
2.打破砂锅问到底:
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带女儿坐公交车到图书馆。
回来后,女儿变得有些奇怪的原因是()
A.以前是七点半出门去上学,现在却提前到七点。
B.以前是三催四叫,现在是自己定闹钟,到点儿就爬起来,一分钟都不赖床。
C.为了帮助卖报纸的老人而宁愿绕道去买报纸。
3.女儿她到底用那一元钱干了什么?
正确的选项是()
A.女儿快步走到路边,用一元硬币从一位卖报老人手里买了一份报纸。
B.女儿用一元硬币去图书馆看书。
C.女儿用一元硬币去坐公交车。
4.“我很庆幸当初没有粗暴地责问她。
”你认为作者庆幸的原因是()
A.我感觉微风拂曲,春天正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走来。
B.女儿有一颗金灿灿的心,温暖了别人,也温暖了我。
C.其实女儿已经连续买了一个冬天的报纸,都是在这位老人那儿买的。
5.句子与描写方法完全一致的一句是()
A.女儿连连摇头,说:
“不行,那样太伤人自尊了!
”(语言描写)
B.他穿着破旧的军大衣,头发已经花白,背也有些佝偻,手里抱着一大摞报纸,正满眼期待地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
(外貌描写)
C.我想,我多买一份报纸,他就可以早点回家休息了。
(心理描写)
6.阅读是写作的桥梁。
你从《一枚硬币的秘密》中提炼出的自己的阅读感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内阅读。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向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最后,只剩下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
“你先走。
”
老汉吼道:
“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1.读选文中画“”的句子,在文旁批注出你的阅读感受。
2.读文中画“﹏﹏﹏”的句子,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从“冲”“揪”等动词可以看出画线句子对老汉动作进行了细致描写。
B.加点的“揪”字是“拉”的意思,但是如果把“揪”字换成“拉”字,则表现不出动作的力度,不能更好地突出老汉的决心和形象。
C.老汉之所以让小伙子排到后面去,是因为小伙子不服从指挥,顶撞老汉,让老汉感到恼火;另外小伙子作为党员,更应该发挥带头作用,让群众先走。
D.画“﹏﹏﹏”线句子还对老汉的语言和神态进行了描写,突出了老汉铁面无私的品质。
3.对文中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的情节,理解正确的是(________)(多选)
A.小伙子惧怕老汉的威严,不敢再先走。
B.为课文结尾揭露两人是父子关系作了铺垫。
C.表现了两人之间无言的关爱。
D.老汉的“推”和上文的“揪”一样用力,说明老汉还在责怪小伙子。
4.①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
”
②老汉吼道:
“少废话,快走。
”
这是老汉揪出自己儿子和最后推儿子走的两次“吼”,句①是站在“______”角度,要读出_______的语气;句②是站在一个“父亲”角度,要读出________的语气,在对________的大爱中,也深藏着父亲对儿子的________。
5.选文中“_______________”这一情节最令我感动,因为_________。
五、阅读理解。
挪树
院子里那株培梅奄奄一息了。
它长得不是地方,旁边是一个垃圾桶,垃圾车常年地擦它、蹭它、碾它,原来风姿飘逸的它,便渐渐枝折叶落,瘦弱得仅剩可怜巴巴几条筋,眼见得便要“零落成泥碾作尘”了……老花匠来了。
我劝老花匠挪一挪衰弱的“千金”。
院子向阳一侧长着一排蜡梅,其中刚好空缺一个位置。
“人挪活,树挪死。
”有人说。
“蜡梅会挪死吗?
”我有点担心。
老花匠提着锄头、铲子来了。
他铲开了!
刨开了!
瘦小的蜡梅,却有并不瘦小的根须,它是一株已经成熟的蜡梅啊!
它的根须长长地在地下漫延。
老花匠用铲子把四周的根须全产断了!
他又抡起锄头,朝几根甘蔗粗细的主根政去。
锄落之处,铮铮有声。
发声之处,竞露出白生生的断裂开的主根,像断裂的骨骼,白得骇人。
我的心一阵悸动:
“它会死吗?
”
“死不了!
”老花匠漫不经心地回答。
“可不能把它的主根砍断!
”
“不砍断怎么挪呀!
”老花匠依然是那种职业性的残酷。
不能不承认,为挪这株蜡梅,老花匠挖的洞又深又大。
然而这株培梅的根更深更大。
要挪动它,非砍断一些根根蔓蔓不可,哪怕伤筋动骨,也是出于无奈。
谁让这株靖梅在这块土地上生长了那么长的时日呢!
“嚓!
嚓!
嚓!
”一铲,一铲,一铲,“喀!
喀!
喀!
”一锄,一锄,一锄,……腊梅的根须与这块热土的联系一一割断了。
“嘎吱”一声,老花匠一脚蹬过去,最后的最粗的主根断开了。
我仿佛听到了腊梅的呻吟。
腊梅在阵痛中出土了!
独立了!
老花匠像拎着一头刚被宰割的小猪,抓着枝条拖着它走到那个已挖好了坑的空缺的位置上。
蜡梅的根须仍带着一团老土。
那老土依然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六年级 下册 语文 短文 阅读 答案 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