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与高考之孔子.docx
- 文档编号:23028525
- 上传时间:2023-04-30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6.96KB
名人与高考之孔子.docx
《名人与高考之孔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人与高考之孔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人与高考之孔子
名人与高考——孔子篇
孔子,对每个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甚而有点熟悉。
他是圣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一个知识渊博精奥而又诲人不倦的教师。
我?
与孔子有两千五百余年的时间距离,但孔子与我们又十分贴近,他就生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或身边,并时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一月在天,月印万川,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孔子。
孔子是中国文化中最大的神话,他是个完人,是个通人,是个圣人。
孔子以其伟岸的历史身影和丰富的历史姿态,为考场作文提供了广泛运用的可能性。
尤其在积极追求、执著理想、热爱生活等方面,孔子的例子特别典型。
人物事略
尽善尽美孔子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非常重视的,它赞美古代乐舞《韶》及《九辩》完善的艺术形式。
《论语·述而》: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评价《韶》乐尽善尽美。
而对周朝乐舞《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以高度赞扬外,对其表现周武王伐纣灭商的战争功绩的内容却给予批评:
“《大武》,尽美未尽善也。
”
安贫乐道孔子说: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
孔子也曾说: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信任,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白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君子固穷孔子到达陈国,寄居在司城贞子(陈国大夫)家,居住了三年。
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
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徙被围困,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
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
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
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
“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说: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闲就胡作非为了)。
”告诫君子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逝者如斯夫孔子伫立于尼山脚下,望着滚滚辽河,触景生情,禁不住喟叹: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于司空见惯的流水绿波之中发现了深奥的道理,懊丧的情绪也如水般流去了。
后来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也有类似感叹:
“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忽忽而过。
”喻时间流逝得非常快,这也是“白驹过隙”的来历。
苛政猛于虎孔子路过泰山,见有一位妇女在坟莹旁痛哭哀号,于是询问。
妇女回答说:
“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
”孔子让子路问道:
“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
”妇人回答道:
“因为这里没有苛捐杂税的暴政。
”孔子对随从的弟子们说:
“苛政对人的危害,有甚于猛虎啊!
”
待价而沽孔子游说诸侯,想得到重用,却四处碰壁,十分感伤,常暗中自怨自艾。
某日,子贡得一美玉,来问孔子,是要收藏,还是找个识货的卖掉。
孔子大声叹道:
“沽之哉,沽之哉!
我待贾者也!
”意为:
卖掉吧,卖掉吧,我正等着识货的人哩。
比喻等待有了赏识自己的人才会出来效劳出力。
名家点评
孟子(战国):
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金声也者,始条理也:
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司马迁(汉):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己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唐玄宗(唐):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槛奠,当与梦时同。
《经鲁祭孔子而叹之》
朱嘉(明):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顾炎武(明、清):
道统三王大,功超二帝优。
斯文垂彖系,吾志在春秋。
车服先公志,威仪弟子修。
宅闻丝竹响,壁有简编留。
俎豆传千叶,章逢被九州。
独全兵火代,不藉庙堂谋。
老侩当庭发,清洙绕墓流。
一来瞻阙里,如得与从游。
《谒夫子庙》
钱穆(现):
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
●考场作文常用的孔子名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说明:
学习与思考,是学问之车的两个轮子,不可偏废。
)
人而无信,?
知其可也。
(说明:
人必须诚信。
)
听其言而观其行。
(说明:
说的好听,做的难看,这种人值得信任吗?
)
而好学,不耻下问。
(说明:
求学理应如此。
)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说明: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不足道。
)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说明:
孔子承认追求富贵的正当性,他说这是符合人性的,但必须以正当的手段获得。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说明:
要广泛地学习。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说明:
聪明的人,不会糊涂;仁厚的人,不会忧惧;勇敢的人,不会胆怯。
)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说明:
如果你看不到明天将是什么样子,那么,你连今天的处境都会看不见。
人,必须有远见,有预见。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说明:
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别人。
例如,你不想饿肚皮,就不要让别人饿肚皮;你不想吃亏,也就不要让别人吃亏。
)
小不忍则乱大谋。
(说明:
忍耐是必要的。
大丈夫能屈能伸。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说明:
人应该坦荡。
忧虑是不?
要的,我们得坦然地面对现实。
)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说明:
这不是鼓励我们饿肚子,住茅屋。
孔子的意思是,人生有比吃什么、住哪里更要紧的事。
另外,孔子告诫我们,要对事情有灵敏的反应,而说话要谨慎,不要信口开河。
)
德不孤,必有邻。
(说明:
只要你有品德,就不愁没有愿意和你共处的人。
如果你缺德,就会很孤立。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说明:
自己要发达,就应使别人发达。
我们不能太自私。
)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说明:
我们要保持高贵,不要?
别人争夺什么;我们要团结别人,但不能拉帮派。
)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说明:
人要有精神追求,只看到物质层面的人,精神境界卑下,人生便无多大价值。
)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说明:
我们要保持内心的舒坦泰然,不可骄傲。
真正具有心灵力量的人,他不会虚张声势,不会盛气凌人。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说明:
看到别人的优点,就努力学习,争取达到相同境界;见到别人不好的地方,就反思自己有无类似问题。
这也是“以人为镜”的意思。
)
君子不以言举人?
不以人废言。
(说明:
有的人只是话说得漂亮,不值得举荐他;而坏人的言论,往往也有可取之处,不能因为他是坏人,就否定人家说的话也可能正确。
)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说明:
人,必须有所承担。
因此,人生必须有恢弘的抱负和坚定的意志。
)
“孔子”在高考中的“百变”运用
话题1:
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材料加工: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腐的学究。
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白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
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的感唱;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授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
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师。
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
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
(《永远的葱郁永远的中国》节选)
话题2:
挫折
材料加工:
孔子一生不得志。
但孔子不畏惧,不逃避,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在乐天知命、通达自得上孔子并不比老庄差。
“孔颜乐处”是对这种处世态度的概括。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匡人围困,当时形势非常紧急。
孔子说: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宋司马桓魋欲害孔子,孔子说:
“天生德于予,桓魁其如予何?
”
《论语·述而》表现了孔子兼善天下的志向。
同时,也是孔子在遇到挫折时对自己的安慰与鼓励,是一种自我调适的做法。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节选)
话题3:
理解
材料加工:
现在我们一谈到孔子与《论语》,便有不少人脱口而出:
“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这半句话出自《论语·阳货》第二十五章,后半句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很多人特别是女人都非常反感这句话并由此反感孔子。
也有人替孔子打圆场,说这里的“女人”不是指女人。
我认为,退一步讲,即使孔子在这里是指的女人,那也只能解释为在男性中心主义的社会,对女人的歧视,是一种通病,是时代的印痕或时代的局限。
在西方,耶稣骂夏娃,亚里士多德骂女人,尼采骂女人,非常严厉,其程度大大超过了中国的男性思想家。
就是休谟、黑格尔,对女性的歧视也很厉害。
当然,无论东西方人士,对女性的歧视、蔑视、轻视,都是错误的。
儒学、儒家中有对女性不尊重的表现,是需要批评的,但我们要放在时代的背景上加以理解与检讨。
我们要学会容忍、理解、欣赏、研究外来文化,同时也要学会容忍、理解、欣赏、研究自己的固有文化。
百多年来对于儒学的批判,有许多是非理性的,感情用事的,浅层次或直线性的,以致于今天中国大陆的多数中青年仍然沿用上世纪70年代批林批孔的方式和80年代“河殇”的方式来对待儒学。
我们需要以同情理解的心态和理性批判的方法来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节选)
话题4:
选择
材料加工:
古人柳下惠曾被迫宿于城下,晚上刮风下雪,气温骤降,同宿城门下的一女子冻得快不行了,柳下惠将其抱在怀中,靠体温为之取暖,一直到次日天亮,没有非礼之举,留下了坐怀不乱的美誉。
无独有偶。
鲁人有独处室者,邻居是一个寡妇,也独处一室。
半夜,暴风雨至,寡妇室坏,想进鲁人室躲避,鲁人闭户不纳。
寡妇在窗下哀求道:
“你怎么不懂得仁爱,不让我进去?
”鲁人说:
“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一室。
你现在年轻,我也年轻,所以不敢让你进来。
”妇人说:
“你怎么不学学柳下惠?
”鲁人说:
“柳下惠能做到,我是万万做不到的,我现在是用我的做不到,学柳下惠的能做到。
”孔子说:
“善哉!
要学习柳下惠者,没有像鲁人这样会学的,希望向善的方面发展,却不因袭别人的行为,算得上智了。
”
在孔子看来,柳下惠的选择是对的,鲁人的选择也是对的。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魁力》节选)
话题5:
幽默
材料加工:
公元前496年,焦急的子贡四下询问走失了的老师孔丘,这时候有一个郑国人对他说:
“东门口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弱疲惫的样子好似丧家之犬。
”子贡找到孔子后把这话告诉他。
孔子笑着说:
“他说的形状,那倒未必。
但说我像丧家之犬,是啊!
是啊!
”这就是孔子,一个浑身上下充满幽默细胞的老头儿,全然不是千百年来端坐在画像中,端坐在中国人意识深处的“大成至圣先师”的形象。
在孔子眼里,要想真正不朽,不在于权力,而在于文化与教育。
所以后来儒家称誉孔子为“素王”。
没有土地、没有人民,只要文化存在,他的王位就永远存在。
(《亲切随和的“大成至圣”》节选)
话题6:
源泉
材料加工:
了解孔子的人都知道,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是什么样的处境。
他所宣扬的仁爱和礼教,有时候被抛在一边,可有时候,又搞得登峰造极。
不是吗?
直到今天,几乎是全世界都有研究儒学的人,可研究什么?
我想:
不过是为我所用罢了。
可是,无论如何,孔子是伟大的。
是的,绝对是伟大的。
他的经典的论述,是人性,是人伦。
有人说:
地球上的万物是共生的,是平等的。
所有的报应,是因为人类打破了生态平衡,不顾一切地满足人类自己的欲望。
所以,人类呼唤人性,呼唤平等。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在呼唤人性。
是的,封建的历代王朝,都在以儒学治国还是以法治国上,显现一个天子的抉择的。
是的,直到今日,孔子的伦理道德观念仍不过时。
道德沦丧,必然是四面楚歌:
理智的时候,就会向孔子讨教。
(《驻足孔子墓前》节选)
话题7:
诚信
材料加工:
诚信是治政之道。
古人认为,治理国家,掌握政权,必须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否则就会自取灭亡。
孔子讲:
“民无信不立。
”是说人民不信任政府,政府就无法立足。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这三项,让你去掉一项,你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首先去掉军备。
子贡又问在两项中再去掉一项,还去掉哪一项?
孔子说去掉粮食。
因为没有粮食最多不过死亡,自古以来人就难免一死,而人民对政府没有了信心,政府就站不起来。
(《论诚实守信》节选)
话题8:
寻觅
材料加工:
从那一簇蓝瓦黄墙的村庄里传来,余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来又蜿蜒而去,弥漫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也化不开的雾气,我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了现在。
我的祖先,那个秦嬴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过书坑过儒的。
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千里迢迢来拜孔子了。
我来山东,除了拜孔子,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
接待我的济宁市的朋友说:
哈,你终于来了!
我是来了,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
我没有给伟大的先师带一束干肉,当年的苏武可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的惟有一颗头颅,在孔子的墓前叩一个重响。
(《论诚实守信》节选)
“孔子”在“百变”运用中的拓展
留一点空白
【运用示例】
空白是生命中的盲点。
我以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庄严宣誓:
拒绝空白。
我,生而为人,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必须奋发向上、刚健有为。
我崇拜孔子。
他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有“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宣言。
我崇拜孟子。
他有“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豪情;他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坚毅。
人生在世,身为社会一员,就有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有务做到“兼济天下”。
即使在追求中遇到困苦,我也绝不会接受空白,决不会甘愿“独善其身”。
我要将自己的脊梁化为沙漠中坚挺的胡杨,活着三百年不死,死了三百年不倒,倒了三百年不朽。
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和谐
【运用示例】追求精神境界,与对物质的追求必然矛盾吗?
不。
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二者完全能够辩证地统一,对立而又和谐。
孔子对“道”的追求,并没有使他成为禁欲主义者,他从来没有简单地?
绝过物质上的享受。
他并没有像后世的佛教徒那样,在一般意义上反对“富且贵”。
他只是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现世生活中的孔子,不懈追求崇高的超越凡俗的“道”,同时也保持着一种有节制的世俗生活。
他喜欢聆听《韶》乐而领略其至善至美精髓,也善享“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口腹之乐。
他展示给我们的是一种既有精神追求又有物质享受的健康美好的人生图画!
诗意的栖居
【运用示例】孔子一生辗转,理想不得实现,曾经被围困于陈蔡,粮断无炊,却依然弦歌不绝。
他听几名弟子述志,唯独赞同曾皙“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
舞雩,咏而归”的生活境界。
由此可见,在孔子整个理想人格或理想境界中,自在、自得、适意、畅达的生活,才是他孜孜以求的人生至境!
这种自由和诗意的生存方式,类似于桃花源却不与世隔绝,虽身处困境,却心态悠然,真正实现了“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为与无为
【运用示例】孔子,这个心存君国的救世者,他直面现实,反对逃避责任,力求有所作为。
但另一面,他却极力赞叹伯夷、叔齐和吴太伯等人的让位、逃隐,推崇他们的人格。
他讲过“邦有道,?
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的处世方法,提出过“宁武?
,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的观感。
孔子本是有为之士,何以又有无为之想?
这说明他内心存在矛盾,而恰恰是这种矛盾,更证明了孔子热心救世的伟大。
他周游列国,遭到晨门者的讥刺,碰到长沮、桀溺的批评,领会楚狂接舆的讽劝,他都是会心地叹息。
人生贵在有为;不可为而为,正是孔子胸襟恢弘的体现啊!
对生活的态度
【运用示例】对生活,有怎样的态度?
也许孔子对生活的态度可以给你启发: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天际浮云,与我无关。
快乐是什么?
当一个人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满足之后,快乐就与财富无关。
快乐高于任何物质生活和境遇本身,超乎富贵贫贱之上。
孔子乐“道”而贱不义,追求精神上的快乐,反对用不道义的手段弄来的富贵。
这,也应该是我们对生活的基本态度。
物质利益和精神愉悦
【运用示例】
你可以但不能只靠面包生活。
面包能让人活命,我们不能不承认物质对于生存的意义。
所以,即使是一再宣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孔子,也是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美食家。
但是,真正的生活并不只是解决物质问题,还需要落实精神需要。
只有物质的生活根本就不是生活,它只是生存。
哲人爱默生说:
“人借以安身立命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
”孔子在齐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
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的诗篇,体现了他超凡脱俗的心灵志趣。
要求天下人都能拥有孔子式的耳朵?
苏东坡的境界,也许不现实。
但人在除了“饮食男女”地“活着”外,还应有精神方面的需求,也同样无可置疑。
弘扬传统
【运用示例】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奠基者,孔子本身就是一个伟大传统的标志。
弘扬传统,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要弘扬孔子的精神。
在物欲横流的时候,我们需要弘扬孔子坚持道义反对不义的精神;在身处困境的时候,我们需要弘扬孔子积极有为的精神;在并不太平的世界上,我们需要弘扬孔子倡导的仁爱精神;在不顾道德的社会里,我们需要弘扬孔子教导的礼义廉耻!
所谓传统,就是人的传统,我们的传统是伟大的,孔子是伟大的。
孔子的经典论述,就?
人性,就是人伦。
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人性的健康,人伦的合理。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在呼唤人性,建立人伦。
直到今日,孔子的伦理道德观念仍不过时。
假如我们还有足够的理智,就应该向孔子讨教。
成品展示
文庙,是古时的学府。
文庙大成殿,是文庙精神的中心。
中华各地的文庙大成殿中,当面傲立的,便是中华儒学之始者——孔子。
可以说,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孔子,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崇敬孔子。
孔子生前并非皇族,但在其以后的时光中封号却一再提高,从“大成至圣先师”,直到“大成至圣文宣王”,孔门盛极一时,孔子万古流芳。
儒士注重个人的修养,孔子作为儒士之首,自然是修养极高的人。
孔子一生行迹依《礼》,非礼勿行。
颜回去世,孔子赞口:
“圣哉,回也。
”内心极推崇他,但依礼反对厚葬。
他对诸侯公卿公然欣赏天子乐舞而感到愤怒,他对列国不纳其言感到委屈,但又绝对平静。
身处乱世,他默对现实,独善其身。
既有伯夷叔齐般高义,又有微子、箕子、比干之胆识。
“见贤思齐”是他的理论,论语中他直抒胸臆:
“殷有三贤人。
”
儒家求出仕,孔子亦是。
在做鲁相的日子中,大展其才,但因国君不明,只得周游列国。
或而谓之游,可绝非游说之路——诸侯无一纳其言。
但其在天下纷争中,为天下奔走,为他人奔走。
在所有人都觉得“礼”己不会富国强兵之时,其却矢志不渝:
东方诸国遍布了他的足迹,中华大地散满了他的喟叹。
圣人居于天地间,绝非呼天抢地地狂号,只是留下一片静默,一片永恒。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静默中孕含了无穷的力量。
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传至今日,是因为其在教育上的贡献。
孔子七十二门生为贤人,另有三个人感其教化。
孔子身体力行于教学,是无愧于先师的称号的。
他的学生有的富甲天下,有的潜心学问,有的通灵于天地,有的傲立于庙堂。
孔子注重文化的传承,其修《春秋》、《诗》虽是为儒家而修,对《诗》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曲解,但无疑将中华的文化传了下来。
否则哪有“关关雎鸠”的千古绝唱?
孔子是个文化人。
他回望历史,低首是现今,远望是将来。
汉代的独尊儒术使其学术的传承初见成效;传至宋代,程朱理学的高峰,也是孔子精神的续扬。
一门能傲立千年的学术以其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以及能代代相传不断创新,证明了它在华夏的生命力,无人可挡的生命力!
子在川上日: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他的精神,他的学说也随川前行,奔流不止。
孔子为圣,圣者之圣。
纷争之春,多事之秋,乱世间,圣人傲立。
其对自身的感怀,对社会的关注,对教育的投人,对文化的贡献,仅有一项便可傲立于天地,何况全才乎!
步人文庙,孔子静默。
一身宽服的他目视远方,目视将来。
“圣人不拘于时”,他自能望见将来,不知儒士能否长存,但儒学必定扎根于每个国人的心中。
个体之圣人,社会之圣人,教育之圣人,文化之圣人。
【点评】“个体之圣人,社会之圣人,教育之圣人,文化之圣人。
至圣。
”我们不得叹服小作者对中华儒学之始者——孔子作的准确评论。
文章对孔子的一生作了精彩的回顾:
儒士注重个人的修养,孔子作为儒士之首,自然是修养极高的人。
儒家求出仕,孔子自然亦是。
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传至今日,是因其在教育上的贡献。
孔子为圣,圣者之圣。
行文自然流畅,处处流淌着文化气息,试想如果平时作者不饱读文章,不对孔子生平事迹了如指掌,能写出这么精美的文字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名人 高考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