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
- 文档编号:23028390
- 上传时间:2023-04-30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46.44KB
九下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
《九下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下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下文言文比较阅读
鱼我所欲也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
1.下面加点字调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故不为苟得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万钟于我何加焉 因使唐雎使于秦
C.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生,亦我所欲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翻译下面句子。
(2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贫乏者得我而为之。
3.第①段画线句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具体指
(用原文的话回答)(1分)
4.第②段作者先列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了“ ”比“ ”更重要的观点,然后指出“ ”是失其“本心”的表现,提出“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告诫。
(2分)
(二)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曰:
“万事莫贵于义。
”今(如果)谓人曰:
‘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愿意)之乎?
'必不为。
何故?
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
‘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必不为。
何故?
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
故曰:
“万事莫贵于义也。
...”
(《选自《墨子·贵义》》)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不为苟得也苟富贵,无相忘
B.是义贵于其身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C.死亦我所恶不以恶小而为之
D.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予观夫巴陵胜状
2.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指明其意义。
通意义:
3.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
断子之手足
A.人皆有之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吾欲之南海,何如D.醉翁之意不在酒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万事莫贵于义也。
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万事莫贵于义”,甲文则用()论证()的观点。
(2分)
6.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
今天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
为什么?
(4分)
(三)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①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②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③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⑤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注释]①芝兰:
一种香草。
②化:
同化。
③鲍鱼:
咸鱼。
④肆:
店铺。
⑤丹:
丹砂,矿物名,红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故不为苟得也
(2)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所欲有甚于生者B即与之化矣
生于忧患春冬之时
C久而不闻其臭D亦我所欲也
妇拍而呜之亦与之化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4.人生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
请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5.请分别说出两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共同的论证方法。
甲文的观点
乙文的观点
共同的论证方法
(四)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贤者能勿丧耳。
【乙】曾子衣敝衣以耕①,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
“请以此修③衣。
”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
使者曰:
“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曾予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
孔子闻之。
曰:
“参之言足以全其节。
”
(节选自《说苑·卷四》)
[注释]①衣敝衣以耕:
穿着破旧衣服耕田。
前一个“衣”,动词,穿衣;后一个“衣”,名词,衣服。
②致邑:
给一座城,邑,封地③修:
整治。
④不我骄:
宾语前置句,即“不骄我”。
骄,傲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患:
辟:
(2)纵子有赐,不我骄也赐:
骄: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3.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乙文中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的高贵品质。
4.请你从甲、乙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一)
1.D(评分:
2分)
2.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评分:
2分)
3.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愿有甚于死者(评分:
1分)
4.义生 万钟则辨礼义而受之(评分:
2分,前两个空1分,错1处则不得分,最后一空1分)
(二)
(一)1.B
2.“辟”通避,意义:
躲避
3.D
4.
(1)不是只有贤明的人才有这样的想法
(2)任何事都比不上“义”重要。
5.舍鱼而取熊掌舍生取义
6.万事莫贵于义;“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
【乙文译文】墨子说:
"世上万事万物没有比义更要珍贵的了。
假如现在对别人说:
'送给你帽子和鞋子,但是要砍断你的手、脚,你会同意干这件事情吗?
'那人一定不会同意干这件事的。
那么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帽子和鞋子不如手和脚珍贵。
又说:
'送给你天下,但是要把你杀死.你会同意干这件事情吗?
'那人也一定不会同意干这件事的。
那么又为了什么呢?
那是因为天下不如自己的性命珍贵。
为了争辩一句话而互相残杀,那是因为把义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要珍贵。
所以说:
'世上万事万物没有比义更要珍贵的。
"
(三)1。
(1)苟且偷生
(2)因此2.D
3.就像进入了放满香草的屋子,时间久了,也就闻不到香味了,就是被香草的气味同化了。
4.如:
金钱是我所需要的,人格也是我所需要的,当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我将放弃金钱,保全人格。
5.舍生取义君子慎其所处比喻论证
【乙文译文】跟好人相处,如同走进栽种芝兰的屋子,时间久了,就闻不到香气,便被它同化了。
跟坏人相处,如同走进了卖咸鱼的铺子,时间久了,闻不到它的臭气,也被它同化了。
藏丹的地方就有红色,藏漆的地方就有黑色,因此君子必须慎重地选择和他相处的人
(四)
(1)祸患,灾难.通"避",避免
(2)赏赐傲视
2.
(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先生您又不是向别人索要(城),别人主动送给您一座城,为什么不接受呢?
3.舍生取义廉洁自律
4.答案示例:
1)当面对人生的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
(2)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贪不沾。
(乙文译文)曾子身穿破旧的衣服耕田,鲁国国君叫人送给他一块封地,告诉他说:
“请你用这块封地的收入做一些衣服吧。
”曾子不接受。
反复给,仍不接受。
使者说:
“这不是你向别人索求,而是人家主动奉送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
”曾子说:
“我听说,接受人家的东西,就要惧怕人家,给予人家东西就要傲视人家。
即使鲁君对我恩赐,不会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
”终于不肯接受。
孔子听到这件事,说:
“曾参说的话,足够保全他的节操了。
”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2013年四川省德阳市 (共15分)
1. 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 行拂乱其所为
(3)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 入则无法家拂士
2. 请翻译下面句子。
(3分)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 文中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问题(7分)
【甲】略
【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
“女忘会稽之耻邪?
”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⑴曾益其所不能( ) ⑵人恒过,然后能改( )
⑶吴既赦越( ) ⑷与百姓同其劳。
( )
2.翻译下面句子(2分)
女忘会稽之耻邪?
译文:
3.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3分)
(三【甲】【乙】两段选文,完成7—9题。
(8分)
【甲】
【乙】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
范蠡曰:
“王何患焉?
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
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
王若重币卑②辞以请籴③于吴,则食可得也。
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
”越王曰:
“善!
”乃使人请食于吴。
不出三年,夫差④为禽⑤。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范蠡:
人名,越国大臣。
②卑:
谦恭、恭顺。
③籴:
买进谷物。
④夫差:
吴国君主。
⑤禽:
通“擒”,捉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行拂乱其所为
(2)王何患焉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
(2)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
译文:
3. 【甲】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指 一类人。
【乙】文越国灭吴的故事体现了【甲】文中所阐述的 。
(四)乐不思蜀
丁亥①,(魏元帝)封刘禅②为安乐公,子孙及群臣封侯者五十余人。
晋王③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王谓贾充曰:
"人之无情,乃至于是!
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况姜维④邪!
"他日,王问禅曰:
"颇思蜀否?
"禅曰:
"此间乐,不思蜀也。
"郤正⑤闻之,谓禅曰:
"若王后问,宜泣而答:
'先人坟墓,远在岷、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
'因闭其目。
"会王复问,禅对如前,王曰:
"何乃似郤正语邪!
"禅惊视曰:
"诚如尊命。
"左右皆笑。
(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丁亥:
公元264年3月27日。
②刘禅:
刘备之子,公元263年,刘禅降魏。
③晋王:
指司马昭。
后文中的贾充是魏晋之官员。
④姜维:
蜀汉大将,诸葛亮北伐事业的继承者。
⑤郤正:
刘禅的秘书令。
1.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为之作故蜀伎行拂乱其所为
B.王谓贾充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C.宜泣而答诚宜开张圣听
D.会王复问会天大雨,道不同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人之无情,乃至于是!
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况姜维邪!
3.文中写到了两次"笑"(见画线句子),请分析这两次笑有何不同。
4.完成下面填空。
刘禅做了阶下囚,却"喜笑自若""□□□□"(从上文概括出一个成语填空),为天下人所不齿。
他本应该做到范仲淹所说的"□□□□□□□,□□□□□□□",但是刘禅不听诸葛亮"□□□,□□□"的劝告,一味听信奸佞,沉迷享乐,加快了蜀国的灭亡。
这恰好印证了孟子"□□□□,□□□□"的观点。
(一)、(4分)1.
(1)这;
(2)违背(3)奋起,指有所作为(4)如果(每小题1分)
2、(3分)(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能。
(译出“动心忍性”为“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之意,得1分;译出“曾”为“增加”、“增长”之意,得1分;表意正确、语言通顺,得1分)。
3、(3分)举例论证(或事实论证、摆事实)(1分);阐释了这些人虽然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历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或阐释了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2分)
(二)1.①增加②常常③ 赦免 ④ 劳动
2、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3、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
吴王既然赦免了越王,(让他回了越国,)越王勾践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的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坐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仰起头尝尝苦胆的滋味,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
他常常对自己说:
“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么?
”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
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
他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对待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
(三)1.1)拂:
违背
(2)患:
忧虑,担心(每小题1分,共2分)
2.
(1)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2)现在的饥荒正是越国的福分、吴国的祸患。
(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接近即可)
3.【甲】文:
经受艰苦磨炼之后能够成就伟大事业(1分,意思接近即可)【乙】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分)共2分。
(四)1.D2.人没有感情,竟然到了这个地步!
即使诸葛亮还在世,也不能辅佐(刘禅,使蜀国)长久保全,更何况姜维呢!
3.第一次笑,是刘禅没心没肺的傻笑;第二次笑,是别人对刘禅滑稽行为的哂笑。
4.乐不思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亲贤臣,远小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
(一)(《曹刿论战》略)
(二)
夏后伯启与有扈
(1)战于甘泽而不胜。
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
“不可。
吾地不浅
(2),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3)不善也。
”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4),钟鼓不修(5),子女不饬(6),亲亲长长,尊贤使能。
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1)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
(2)浅:
狭、窄小。
(3)教:
教化.(4)张:
乐器上弦。
(5)修:
设置. (6)饬:
通“饰”,修饰(饬:
谨慎、恭敬。
)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 )
(2)忠之属也。
属( )
(3)期年而有扈氏服 期年( )(4)小信未孚孚()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固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3、结合(一、二)段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
(6分)
答:
二、(14分)
【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
“可矣。
”遂逐齐师。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
司马(④)曰: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
“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
“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
(1)泓:
泓水
(2)既:
尽,完了 (3)济:
渡过 (4)司马:
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5)陈:
同“阵”,摆好阵势。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公将鼓之鼓( )
(2)宋人既成列既(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3.用原文语句答题。
(6分)
甲文中“齐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 ) 。
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1) ( ) ;
(2)( ) 。
三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小题(18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
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
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周武王克殷①,召邵公问曰:
“殷之士众,奈何处之?
”邹公对曰:
“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
”武王曰:
“不可”。
邵公出,周公②入。
武王曰:
“为之奈何?
”周公曰:
“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制,惟仁是亲。
"武王曰:
“善哉!
”乃从周公之言。
(选自《周公安民》)
【注释】①殷:
殷朝,即商朝。
②周公:
周武王的弟弟。
1、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又何间焉
(2)小惠未徧
(3)乃从周公之言 (4)惟仁是亲
2、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4分)
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制
3、下列句式中哪一项不是倒装句?
( )(2分)
A、何以战?
B、何陋之有?
C、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D、吾与徐公孰美?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分)
5、从上面甲乙两个文段可以看出,古代谋士认为君主应该如何对待老百姓?
(4分)
四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判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节选自《曹刿论战》)
王者何贵
(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
“王者何贵?
”曰;“贵天。
”桓公仰而视天。
管仲曰:
“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
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
①管仲:
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
②君人者:
给人民当君主的人。
③与:
亲附,拥护爱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
(1)又何间焉间:
___________
(2)小惠未徧徧:
____________
(3)战则请从从:
____________
(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非:
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2分)、
A.肉食者谋之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C.长跪而谢之曰D.辍耕之垄上
3.翻译下列句子。
(2分)
(1)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4.(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
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
(2分)
五
(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9—21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乙】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秦计曰:
“齐、楚救赵,亲①,则将退兵;不亲,则遂攻之。
”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
苏秦谓齐王曰:
“不如听之以却②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
且赵之于齐,隐蔽③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
【注释】①亲:
指关系友好,亲近。
②却:
退。
③隐蔽:
指屏障。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分)
⑴肉食者鄙 ⑵神弗福也
⑶而齐不听 ⑷苏秦谓齐王曰
2.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⑵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3.阅读【甲】【乙】两文,概括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2分)
一、1、
(1)目光短浅
(2)本分内的事 (3)满一年 (4)为人所信服
2、
(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完全耗尽。
(2)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
3、
(1)政治上取信于民;
(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3)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言文 比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