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二轮诗歌复习.docx
- 文档编号:23027985
- 上传时间:2023-04-30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9.60KB
届高三二轮诗歌复习.docx
《届高三二轮诗歌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二轮诗歌复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二轮诗歌复习
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三)(教师版)
班级姓名学号
一、考点阐释
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
能力层级为D级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二、了解诗歌分类标准,划定诗歌类型
1.分类标准:
①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
②按格律,可分为古风(古体诗)、格律诗(近代诗);
③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
④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持、咏史诗、闺怨诗、赠别诗等;
⑤词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
2.划定类型:
题材、形象、情感、风格、手法。
题材:
咏怀诗、咏物诗、咏史诗、山水田园诗、赠别诗、边塞诗、闺怨诗。
形象:
洒脱豪放的形象、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爱恨情长的形象。
情感:
忧国伤时、人生感怀、思乡怀人、羁旅行役、长亭送别、怀古伤今、寄情山水、田园逸趣。
风格:
平淡、工丽、直率、含蓄、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洗练、清新、沉郁。
三、掌握诗歌题材
(一)山水田园诗(写景诗):
★内容范围:
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多。
★分析重点:
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借景抒情;②营造氛围;③塑造背景或环境;④衬托人物品质或性格或情操;⑤以景衬境、以景衬情;⑥奠定情感基调。
)
★基本主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典型题例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溪居柳宗元
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①簪组:
古代官吏的服饰。
1.唐代诗人沈德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
你认同吗?
请结合全诗简作分析。
(6分)
同意。
(1分)诗人在长期被仕途所累之后有了亲近自然、隐居田园的机会,于是在首联用一个“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言“不怨”。
(2分)但全诗表面上写愚溪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隐含贬居时的抑郁之气。
(1分)诗中“幸”是含着痛苦的笑;“偶似”说明并不真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可见生活的孤独。
(二)咏物言志诗: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
★整体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描摹。
手法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分析角度:
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赏析时要重点把握:
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
②寄托什么志(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社会环境)。
【典型题例2】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8分)
野菊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
干粮。
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
通“正”
1.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3分)
答案参考:
(1)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三)咏史怀古诗: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写法上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等等。
★基本主题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请;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同情百姓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典型题例3】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
①冶城:
在今南京朝天门一带,传为吴王夫差冶铸之地。
②征虏亭:
东晋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南郊。
1.本首诗咏叹的主旨是什么?
(4分)
感叹朝代兴亡之变化,盛衰无常,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2.“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两句有何深意?
(4分)
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
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
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
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
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
在这一联里,诗人思接千里,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
(四)边塞诗: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
例如,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斗志昂扬、一往无前是其主调(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
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
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
★常见意象:
边关、玉门关、黄河、长城、阴山、黑山、烽火、大漠、黄沙、鸿雁、雪、琵琶、胡琴、羌笛、战鼓、金柝、胡笳、号角、落日、朔风、关山月、胡人、胡马。
★基本主题:
①建立功业的渴望;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
③山河沧桑的痛苦;
④久居边关的乡愁;
⑤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
⑥报国无门的怨愤,归家无望的哀痛。
★分析重点:
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物、心理。
【典型题例4】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李益
绿杨着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1.首联“旧是胡儿饮马泉”一句,隐含着怎样的历史变迁的感慨?
(3分)
饮马泉曾经落入胡人之手,今已收复。
既包含收复的喜悦,又透露出昔日国难的感慨。
2.“何人倚剑白云天”——诗人希望能够有威镇边塞的将领,诗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慨叹?
(3分)
月夜笳声仿佛在提醒人们,战事并没有结束,失而复得的土地仍有复失的危险,因此呼唤威镇边关的将领。
3.请就这首诗的情感基调谈谈你的看法。
(4分)
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悲壮婉转,诗人关心国势的强大、边防的巩固,希望边地不再落入胡人之手。
(五)闺怨诗:
闺怨诗是我国古代诗坛上的一朵奇葩。
它多以弃妇、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表现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境遇下复杂的心理状态。
★基本主题:
①表现闺妇对出征在外的丈夫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
②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③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典型题例5】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春闺思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1.诗中抓取了那一细节?
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内涵?
(4分)
诗中作者抓取了“提笼忘采叶”这一细节:
本和众多采桑女一样,到郊外采桑喂蚕的女主人公,却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竹篮空空。
这一特写镜头表明了她虽身在桑下却心不在“桑”,而是在思念自己从军的丈夫。
(六)羁旅诗
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
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羁旅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借景抒情),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等等情感。
★1、常描写的景物(意象):
驿道、马、客船、杜鹃、鸿雁、归雁、家书、故园、孤灯、晚钟、凄风、苦雨、浮萍、飞蓬、月
2、景物特点:
萧瑟、凄凉、冷清、孤独、寂寞.
3、常用的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衬托(乐景衬哀情)、对比、联想想象(想象家人想自己的情景)、虚实结合,
★4、基本主题①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②游子漂泊在外(四处漂泊)的凄凉,艰辛,孤独(孤苦无依)愁苦,寂寞的心境;③对家乡亲人的思念;④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向往;⑤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典型题例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10分)
二月二日①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②,三年从事亚夫营③。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
②元亮井:
陶渊明字元亮,这里用“元亮井”指代像陶渊明那样的归隐生活。
③亚夫营:
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1.请结合全诗,简析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4分)
本诗作者的情感由乐而悲,进而由悲而怨。
前两联先写欢乐春景;中间一折,抒发悲抑归情;末句再折,转责新滩不解人意,情感变化一波三折。
(答出1点得1分,答出2点得2分,答出3点得4分)
【典型题例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旅宿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联系全诗的情感,简析尾联的寓意。
(4分)
【答案】用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
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主旨。
读标题,“旅宿”提示读者所写的是作者住宿旅馆时的见闻感受。
抓情感,首联“无良伴”“自悄然”,显示作者独宿旅馆的孤寂;颔联“思旧事”“愁眠”,表现作者无眠的愁苦;颈联“远梦”“家书”,解释对家乡的思念是愁苦的根源。
上述三联,景物暗淡,心情愁苦,表现的是羁旅之愁,故园之思。
第四联,“好烟月”“钓鱼船”,故乡景物明朗,生活闲适自在。
表现一种愉悦心情。
明手法,第四联与前三联的景物描写和表现的心情,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意思却一脉贯通,正因为羁旅愁苦,所以才留恋向往家乡自由闲适的生活。
至此作者的意图就显豁了:
以想象中的故乡美景、闲适生活反衬羁旅的愁苦,表达了对家乡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点明主旨。
(七)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1、送别习俗:
唱歌送别,喝酒送别,折柳送别
2、送别诗常用意象:
空间意象:
长亭、灞陵、南浦、古道、渡口、阳关、曲江(长安南边的一条河流,两岸植柳,唐诗常有的意象);
时间意象:
日暮、月夜、清晨;
物象:
杨柳、柳絮、杨花,春草(萋萋)、秋月、夕阳,孤舟(兰舟)、孤帆、流水、瘦马、芳草、晚风、笛声、远山、浊酒等)
3、常用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虚实结合
常用写景的方式:
眼前景(实写)——途中景(虚写)——目的地景(虚写)
写景技巧:
想象、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多感官结合(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时空结合,细节描写、白描等
★感情色彩:
①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②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送别诗表达的情感:
①表现诗人志节
②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之情
③对友人的劝勉、鼓励、安慰、难舍难分
④旷达洒脱,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
⑤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
【典型题例8】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10分)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①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②,我心悬旆③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九华山:
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②的的:
明亮、鲜明的样子。
③旆,旗帜。
1.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分)
与友人惜别时的依恋之情;自己不得意、惆怅、寂寞的心情。
(3分。
第一层1分,第二层2分)
(八)咏怀诗:
咏怀诗就是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
咏怀诗就是抒发作者情怀、情感(或抱负)的诗,“怀”就是情怀、情感或抱负。
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
这类作品如果扩而大之来看,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的抒情诗。
由于“诗言志”的关系,咏怀的作品相当繁多。
★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基本主题:
①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体悟;②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③对个体生命的把握;④对未来人生的设计与追求。
【典型题例9】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题目。
金陵驿①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该诗是天文祥抗元失败被执,由广州押赴燕京路过金陵时写的。
②离宫:
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1.本诗的首联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现实?
(4分)
首联通过“衰草”、“离宫”、“夕晖”、“孤云”等意象描绘了一片惨淡的夕阳斜照着长满衰草,孤云飘荡的离宫景色,暗喻南宋王朝宗国覆灭,满目疮痍,一片凄凉的残酷现实,表达出诗人无所依托、孤独惆怅的思想感情。
2.在尾联中作者化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4分)
通过“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这是用鲜血和生命写出来的诗篇。
四、关注高频考点,规范答题
(1)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
1.小口径问什么答什么
2.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
常见写作手法(技巧)。
(2)手法揭示的内容:
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
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
(内容方面的作用: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
形式方面的作用:
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注意:
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
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写明白:
此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
(二)诗歌鉴赏简答题:
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2.提问变体: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逐层逐联分析。
(2)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1.提问方式: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
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3.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
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2.这种题型其实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3.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3)结合诗歌内容和评论答题
4.答题注意:
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三)掌握一定术语,鉴赏时能说较规范的“内行话”
(1)反映诗歌风格方面:
雄奇、刚健、悲壮、旷达、洒脱、苍凉、恢宏、奔放;沉郁顿挫、缠绵悱恻、婉约清丽、明丽清新、含蓄有致、生动活泼、幽默恢谐等。
(2)反映诗歌结构方面:
开门见山、逐层拓展、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等。
(3)反映诗歌表现手法方面: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语情语、情景相生、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对比映村、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白描勾勒、浓墨重彩等。
(4)反映诗歌语言特色方面:
质朴清新、句式整齐、音节和谐、对仗工整、有节奏感、声情并茂、凝练简洁、犀利老练等。
(5)反映诗人情感方面:
愉悦、欢快、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激昂、奔放、乐观、豁达、淡泊、闲适等。
(6)反映诗歌总体效果方面:
真挚感人、耐人寻味、催人泪下、扣人心弦、发人深思、意境高远、即景生情、即景自况等。
【典型题例】
1.阅读《溪居》(柳宗元),完成题目。
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生活情景?
有着怎样的特点?
(5分)
他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种树赏花,自得其乐。
虽然有永州的司马官衔,有时就仿佛是个山林隐逸之士。
常常在自然的环抱中独来独往,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不禁会放声歌唱。
(3分)这是一种闲散、自然、安逸、宁静的隐居生活。
(2分)
2.阅读《春闺思》(张仲素),完成题目。
诗中两组叠音词的运用有何妙处?
(4分)
“袅袅”写柳枝摇曳之态,“青青”绘桑叶青葱之色,两个叠词渲染出一种融合骀荡的无尽春意,同时又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3. 阅读《二月二日》(李商隐),完成题目。
⑴首联和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4分)
①描写了风和日暖、笙歌笑语、花柔柳嫩、蝶紫蜂黄的早春景象。
(2分)②手法:
拟人、对偶(2分)。
⑵对“万里”、“三年”两个词进行赏析。
(2分)
“万里”强调空间渺远,蕴涵飘零天涯而欲归家不能的苦闷;为尾联抒发作者的悲情做铺垫。
“三年”点明时间漫长,流露羁旅的愁苦和疲惫。
为尾联抒发作者的悲情做铺垫。
4.阅读《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杜牧),完成题目。
(1)首联叙写了什么内容?
第二联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概括分析。
(4分)
首联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勒了一幅“春郊送别图”;点明了送别的时间、环境。
(2分,一层1分)
第二联:
一实写眼前的景,一虚写想像中的景(“虚实结合”);一写远景,一写近景(“远近结合”)。
(2分,一层1分。
答“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给1分)
(2)第三联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1分)全诗表达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2分)
对比(1分)以乐景写哀情(以美景反衬人物的愁情)(2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
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
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
(1)(4分)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
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4分)
(2)(4分)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赏析】曾经就任西畿县县令,三年下来,马不生膘。
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任满还乡时,也仅仅是满载车书而归。
在山林深居,衣衫单薄简朴。
就住在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日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平时也没有什么客人来往。
寓意说他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
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
(更欲指人,没有贪污腐败,人为清廉)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这句话是引自一个古典《嘉靖宁夏新志》等宁夏地方志作“债多凭剑与”,此从《全唐诗》本”。
就跟我们说成语一样,应该并不是说他真的穷的连剑都卖了。
)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
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仅有学赋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高三 二轮 诗歌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