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护知识.docx
- 文档编号:23026694
- 上传时间:2023-04-30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4.69KB
救护知识.docx
《救护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救护知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救护知识
救护新概念相关内容
概念:
在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新的模式结构下利用科技进步成果,针对生产、学习、生活环境下发生的危重急症、意外伤害,向公众普及救护知识,使他们掌握先进的基本救护理论和技能,成为能够在现场及时、有效地开展救护的“第一目击者”,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为安全生产,健康学习和生活提供必要的保障。
为什么提出救护新概念
• 人们一直将抢救危重病人及意外伤害者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医院和医生;
• 由于对现场救护的重要性、可实施性以及相关知识与技能认识不足,往往使处于生死之际的病人丧失几分钟或十几分钟最宝贵的救命黄金时刻;
• 现代救护新概念就是让人们有能力利用这宝贵的救命黄金时刻。
应对现代社会生活向救护提出的挑战
• 人的寿命延长,疾病谱变化,心血管病人增多;
• 人的活动空间增大,交通、劳务中意外伤害增多;
• 天灾人祸、地震、海啸、水灾、火灾时有发生;
• 面对生命奄奄一息的心跳、呼吸骤停者,传统的一般止血、包扎、转运等救护知识常常是一筹莫展,会丧失救命良机;
• 第44届联合国大会针对全球灾害严重,已影响到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问题,决定把重视安全生产、生活,加强救援知识与技能普及和民众救护知识培训,定为“国际减灾十年”的重要工作之一。
现代救护的特点
• 指的是在事发现场,对病人实施科学、及时、先进、有效的初步救护;
• 第一目击者实施救护对挽救生命减轻伤残和痛苦,并争取有利的继续救治时间十分重要;
• 在危重病人发病的家庭、工地等现场,几分钟-十几分钟是医学上称之为救命黄金时刻的重要时刻,只有及时正确的抢救才有可能挽救生命。
现代救援系统EMS在现代救护中必不可少。
即全天候接受呼救电话的专业通讯系统(医疗服务的120);全天候提供院前现场救护并能够在转运中救护救治的机构。
第一目击者 (firstresponder)
• 是指能够在现场为突发伤害、危重疾病的病人提供紧急救护的人
• 他们参加过救护培训,并获得培训相关证书,能够在现场利用所学的救护知识、技能救助病人
• 现代救护仅仅靠医疗部门是不够的,需要在大救援观念下建立一个第一目击者群体,要掌握现场救护知识和技能,要具有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志愿无偿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 病人身边的亲属、同事、同学,救援医疗服务系统人员,警察、消防员、保安人员及公共场所服务人员都需要成为第一目击者。
二、现场救护须知
1、现场评估
•到达现场,应立即通过实地感受、眼看、耳听、鼻闻判断现场异常情况
•注意安全、引起原因、受伤人数及是否有生命危险,自身和伤者及旁观人群是否身处险境,现场可利用资源,需要何种支援及可采取的行动
•保障安全,注意危险电源、救护者自身体力、水性及能力等
•可能情况下,应使用呼吸面罩、呼吸膜、医用手套、眼罩等个人防护用品
2、判断危重病情
•意识:
呼唤轻拍推动,观察神志是否清醒,无反应则属意识丧失,已陷入危险
•气道:
梗阻者不能说话及咳嗽
•呼吸:
正常2-18/分,危重者变快,变浅,不规则,叹息样或停止
•循环体征:
看皮肤、黏膜颜色是否苍白或青紫,正常成人心跳60-100次/分,儿童110-120次/分钟,以判断有无心脏危险信号
•瞳孔大小及反应:
判断有无颅脑损伤,脑疝、脑水或药物中毒
•检查头、颈、胸、腹、骨盆、脊柱和四肢,有无开放性损伤,骨折畸形、触痛肿胀和活动性出血;有无表情淡漠、冷汗口渴
3、紧急呼救
•是抢救病人“生命链”的第一环,EMS接到呼救应立即响应
•说明病人年龄、性别、姓名、联系电话
•病人危重情况,有无昏迷、呼吸困难、出血等
•所在确切地点和显著标志
•灾害或突发事件性质、严重程度、受伤人数
•现场已采取的救护措施
•应让调度人员听清楚后,方可放下电话
4、现场救助生命的原则
安全原则------自身及病人的安全
科学原则------分清轻重缓急
先救命、后治伤 先重伤、后轻伤
先止血、后包扎 先固定、后搬运
快速原则------判断快、抢救快
5、生命链和救命“黄金时间”
什么是“生命链”
“生命链”是指从“第一反应人”发现伤病员开始,到专业急救人员到达现场进行抢救的一个系列过程,它包括四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序列,也叫链条,即“早期通路、早期徒手心肺复苏、早期心脏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应该怎样做
早期通路“生命链”的第一个“E”,即第一个环节。
这个环节中包括对患者发病时最初的症状进行识别,鼓励患者自己意识到危险情况胡椒当地急救系统。
(EMS或社区医疗机构拨打电话)。
实现四个“E”的要素。
抢救猝死的争分夺秒意识,越早效果越好。
早期心肺复苏对于心脏骤停者,我们主张首先对其进行1分钟心肺复苏后,在抢救间隙快速打电话呼叫。
由于心跳呼吸的突然停止,使得病人全身重要脏器发生缺血缺氧,尤其是大脑。
大脑一旦缺氧4~6分钟,脑组织即发生损伤,超过10分钟即发生不可恢复的损害,因此最好在4分钟以内立即对病人行心肺复苏。
早期心脏电除颤利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对伤病员进行心脏除颤,是最容易促进生存的环节。
CPR之前进行胸外叩击,具有机械除颤作用,有可能恢复正常心律,使病人得救。
如无效,立即进行心脏挤压;专业人员到场后,用随车心脏除颤器除颤;部分行业(民航)已开展培训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有利于病人复苏。
早期高级生命支持如果专业救护人员能尽快赶到现场,对伤病员采取急救措施,使用急救药物等“高级生命支持”,伤病人的存活率可能会更高。
大量实践和研究资料表明,早期心脏除颤是保存生命的重要环节。
每延迟1分钟除颤,生存率将以10%递减。
伤情分类
类别
程度
标志
伤情
I
危重伤
红色
严重头部伤、大出血、昏迷、各类休克、严重挤压伤、内脏伤、
张力性气胸、颌面部伤、颈部伤、呼吸道烧伤、大面积烧伤(30%以上)
Ⅱ
中重伤
黄色
胸部伤、开放性骨折、小面积烧伤(30%以下)、长骨闭合性骨折
Ⅲ
轻伤
绿色
无昏迷、休克的头颅损伤和软组织伤
0
致命伤
黑色
按有关规定对死者进行处理
如何拨打紧急电话
紧急电话有哪些?
匪警110火警119急救中心120道路交通事故报警122
水上求救专用电话12395天气预报121
如何正确报警
意外一旦发生不要惊慌失措,马上就近拨打各类紧急电话,拨打报警时不要慌,吐字要清晰,尽量讲普通话。
先讲姓名、报清楚发生地详细地址、讲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
留下联系电话以便及时联系。
成人、儿童和婴儿气道异物梗塞的现场救护
气道异物多发生于5 岁以下的儿童以及60岁以上的老人。
幼儿大多由于吃食物不当而造成食物散落到气管中。
老年人多由于患脑梗后吞咽的恢复相对滞后(表现出吞咽的不协调和不敏感)所致。
一、发病原因
1 内源性异物
⑴病人自身的组织器官或者呼吸道分泌物,如:
牙齿、血液、呕吐物、粘稠痰液等。
个别老年人因咳嗽、吞咽功能差,可不慎将脱落的牙齿误咽至呼吸道。
⑵昏迷病人,因舌根后坠,呕吐物、咯出的血液等返流误吸进入呼吸道。
2 外源性异物。
较多见,由体外进入。
常见的异物有瓜子、豆类、花生、药丸、枣核、面条、馒头、汤团等。
二、 临床表现
1 呼吸道梗阻的特殊表现:
当气道异物发生后,病人多立即出现呼吸困难、剧烈发呛、咳嗽、反射性的恶心呕吐、喉头发紧、发音困难或声音嘶哑等,幼儿可同时大哭大闹。
2 呼吸道不完全性梗阻患者出现:
咳嗽、喘憋、咳嗽无力,呼吸急促,吸气时可出现高调哮鸣音由于气道异物多梗阻于喉腔的声门裂处,刺激局部引起极度不适,患者多情不自禁地将一手的食指和拇指张开呈“V”字形紧贴喉部的特殊体征。
3 呼吸道完全性梗阻的表现:
患者不能讲话、不能咳嗽,呼吸极度困难,颜面灰暗,甚至紫绀。
随着呼吸困难的发生,体内严重缺氧,短时间内可引起脑部缺氧使病人很快发生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三、 现场急救
急救者徒手法立即将呼吸道异物清除,迅速畅通气道,恢复呼吸是气道异物梗阻现场急救的主要原则。
1 海默立克手法(Henry Heimlich) 对于气道异物的处理主要是现场采用“海氏腹部冲击法”。
该法抢救气道异物的主要原理是:
抢救者徒手突然用力冲击腹部、膈肌软组织,压力使局部产生一股向上的气流,挤压两肺下部,从而驱使肺内气体形成一股气流,气流的力量进入气管将堵塞气管、喉部的食物团块等异物清除,迅速畅通气道。
1974 年已经有人用此徒手法急救法成功地抢救了一名女性病人。
1983 年美国Heimlich 通过新闻片、书报杂志报道,将该法进一步研究规范由此广泛普及,现称为“海默立克手法(Henry Heimlich)”。
⑴立位腹部冲击法。
此方法用于意识清楚的成人患者。
病人站立位,嘱患者弯腰头部向前倾并张口。
可分为四个步骤进行:
①抢救者站于患者背后,以双臂环绕患者腰部;②抢救者一手握空心拳,使拇指朝下置于患者上腹部中线于脐上两横指处,远离剑突;③另一手紧握该拳,快速用力向后向上冲击腹部6~8 次一个循环,以此法造成人工咳嗽,驱出异物。
每次冲击应是独立、有力的动作,两次之间要停留片刻不要连贯,注意施力方向,防止胸部和腹内脏器损伤;④一个循环后效果不明显的,休息后可重复冲击,直至异物排出。
⑵卧位腹部冲击法:
适用于意识不清的患者。
其具体方法是将患者置于平整地面,仰卧位,用仰头抬颏法保证气道顺直。
抢救者跪于大腿旁或骑跨在患者髋部,将一手掌根部平放在脐上两横指处,远离剑突。
另一手置其上,两手重叠,用身体的重量压迫患者腹部,每6- 8 次一个循环,直至异物排出。
若未发现异物排出,应及时检查异物是否从呼吸道挤出而滞留在口腔,如果在口腔,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将异物直接抠出,若口腔没有异物,可再次进行冲击并检查。
应注意手法操作的要领:
按压部位要得当,否则会引起胃内容物反流;用力要适中,防止剑突骨折及腹内脏器损伤等并发症。
对怀孕的妇女应采用立位与卧位胸部冲击法,方法与腹部冲击法基本相同,差异是冲击位置在胸部而不是腹部,位置与做CPR时胸外按压的位置大致相同。
2. 婴幼儿(1岁以内)呼吸道异物的现场急救
对于无意识障碍的患儿:
①背部拍击法:
让患儿骑跨并俯卧于急救者的前臂上,头部要低于躯干,抢救者用左手托患儿下颌固定头部,并且将其手臂置于急救者的大腿上,然后用另一手的掌根部用力拍击患儿背部肩胛间区,每4- 6 次为一个循环。
此法的作用是通过拍击背部使呼吸道内压力骤然升高,形成气流推挤气道异物,使异物松动继而排出体外;②胸部冲击法:
让患儿处于仰卧位,急救者用手臂抱持患儿,并且将患儿放置于手臂弯中,同样患儿头要低于躯干,急救者用食指和中指按压患儿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中线交界处,向后向上用力冲击,每4- 6 次为一个循环。
根据病情,此法可与背部拍击法交替使用,直至气道异物排出。
对于意识障碍的患儿(或成人)现场抢救时,应先检查患儿(成人)呼吸道有无梗阻,其方法是:
对患儿进行2 次口对口(鼻)人工呼吸(或用气囊面罩通气2次),边吹气边观察胸壁,若胸壁有起伏运动,说明呼吸道通畅;相反,则说明呼吸道发生梗阻。
确定发生呼吸道梗阻的患儿,应立即通畅气道、清除异物,然后施行人工呼吸。
具体措施为交替使用背部拍击法和胸部冲击法,同时注意观察抢救效果。
Heimlich 急救法方便易行,可向社会公众普及这项救护技术,以使更多的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护。
但对于异物梗阻引起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应立刻进行现场CPR ,并呼叫120。
Heimlich 急救法亦适用于溺水患者气道异物的救治。
3 手指异物抠除法 适用于可见异物的昏迷患者。
抢救者先用拇指和其余四指紧握患者的下颌,并向前下方牵拉。
然后用另一只手的食指沿其颊部内侧插入,在咽喉部或舌根部轻轻勾出异物。
动作要轻柔,切勿粗暴过猛,以免将异物推向深处。
气道异物梗阻的现场急救及时,可有效避免长时间缺氧导致心肺骤停、脑瘫及脑瘫引起的一系列后遗症的发生。
需特别指出的是,目前国际上只推荐对1岁内婴儿采用背部拍背法,大于1岁的儿童及成人发生气道异物梗阻只适用海默立克手法(腹部快速冲击法),因后者用拍背法弊多利少,不利于抢救。
婴儿及儿童心肺复苏抢救法
在心肺复苏中,我们称小于1岁者为婴儿,1-8岁者为儿童,对这些患者须采取特殊的急救方法。
8岁以上的儿童则采用与成人相同的心肺复苏法。
成人心肺复苏方法:
1)保持呼吸道通畅
开放气道以保持呼吸道通畅,这是心肺复苏成功与否的关键第一步。
首先查看病人口中有无食物、呕吐物、假牙等异物,然后置病人为侧卧位或平卧,将头部侧向一边。
急救者一手固定舌头前端使其勿向后倾,若有异物可用另一手的末指或中指深入其口中,将这些异物清除干净。
2)进行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是用人工方法借外力来推动肺、膈肌或胸廓的活动,使气体被动地进入或排出肺脏,以保证机体氧的供给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常用的有口对口、口对鼻两种人工呼吸法,其中口对口人工呼吸是为病人供应所需氧气的最简单、快速而效的方法。
口对口人工呼吸法:
急救者用颈部抬高法保持病人的气道通畅,同时用压前额的那只手的拇指、示指捏紧病人的鼻孔,以防止吹气时气体从鼻孔逸出。
急救者深吸一口气后,用自己的双唇包绕封住病人的口外部,形成一个封闭腔,然后用力吹气,使胸廓扩张。
吹气完毕,急救者的头稍抬起并侧转换气,松开捏鼻孔的手,让病人的胸廓和肺依靠其弹力自行回缩,排出肺内二氧化碳。
按以上步骤反复进行。
吹气频率为成为14—16次/分、儿童18—20次/分、婴幼儿30—40次/分。
3)人工循环——胸外心脏按压
人工循环就是通过持续而有节律地按压胸骨,使胸腔内压力增加,间接压左右心室,使血液流入大动脉,建立起血液循环,为心脏自主节律的恢复创造条件。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胸外心脏按压。
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时,病人必须平躺在一硬平面上。
目前大多数家庭都睡软床或席梦思床,而在软床上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是徒劳的。
急救时,若病人正在床上,来不及将病人抬到地面上,应迅速找寻一大而硬实、平面的东西垫在病人胸部下。
使病人的头略低于胸部,双下肢平放或稍抬高,解开上衣,急救者跪在病人右侧。
选择胸外心脏按压部位:
先以右手的中指、示指定出肋骨下缘,而后将右手掌侧放在胸骨下1/3,再将左手放在胸骨上方,左手拇指邻近右手指,使左手掌底部在剑突上。
右手置于左手上,手指间互相交错或伸展。
按压力量经手跟而向下,手指应抬离胸部。
胸外心脏按压方法:
急救者两臂位于病人胸骨的正上方,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对中等体重的成人下压深度为3—4厘米,而后迅速放松,解除压力,让胸廓自行复位。
如此有节奏地反复进行,按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频率为每分钟80—100次。
人心肺复苏方法之一:
当只有一个急救者给病人进行心肺复苏术时,应是每做15次胸心脏按压,交替行2次人工呼吸。
人心肺复苏方法之二:
当有两个急救者给病人进行心肺复苏术时,首先两个人应呈对产位置,以便于互相交换。
此时,一个人做胸外心脏按压;另一个人做人工呼吸。
两人可以数着1、2、3、4、5进行配合,每按压心脏5次,口对口或口对鼻人工呼吸1次。
儿童心肺复苏操作要领
1.儿童心肺复苏法开始同成人一样先判定意识是否消失。
然后判定呼吸是否停止,抢救者看不见患孩胸腹抬起,感觉不到或听不到呼气时的气流声,,应立即打开气道,马上进行呼吸急救。
抢救者的嘴必须将婴儿的口及鼻一起盖严;如病人为儿童就像对成人一样,捏住鼻子,套住嘴进行人工呼吸。
吹气时先迅速连续的呼气两口,以便打开阻塞的气道和小的肺泡,避免肺脏回缩。
吹气的力量以胸郭上升为度,人工呼吸的频率,婴儿为每分钟20次;儿童为每分钟15次。
2.一旦打开了气道和进行了两次吹气后,就必须检查脉搏。
对婴儿,一般检查肱动脉,它位于上臂内侧,肘与肩的中点。
婴儿胸外按摩的部位在胸骨中部,两乳头之间的连线上,儿童的按摩部位较婴儿为低,成人则更低。
3.婴儿用中、食两个指头进行按摩,胸骨下陷深度为1.5-2.5厘米;每分钟100次。
对儿童用一只手掌根,下陷深度为2.5-4.0厘米;每分钟80次。
注意事项
1.不管婴儿或儿童,心脏按摩与人工呼吸的经率均为5:
1。
2.经抢救后呼吸恢复,立即去医院继续诊治。
现场救护的检查顺序
现场急救,人命关天,现场急救时的检查不容许象在医院中那样全面细致地进行,但是在给病人作急救处理之前,又必须首先了解病人的主要伤情,对病人进行必要的检查,特别是对重要的体征更不能忽略遗漏。
所以现场急救的检查要抓住重点,首先要检查心脏跳动情况。
心跳是生命的基本体征,正常人每分钟心跳60--100次。
严重创伤,大出血等病人,心跳多增快,但力量较弱摸脉搏时觉脉细而快,每分钟跳120次以上时多为早期休克。
当病人死亡时,心跳停止。
其次是检查呼吸,呼吸也是生命的基本体征。
正常每分钟呼吸16—20次,垂危病人的呼吸多变快、变浅、不规则。
当病人临死前,呼吸变缓慢、不规则直至停止呼吸。
在观察危重病人的呼吸时,由于呼吸微弱,难以看到胸部明显的起伏,可以用l小片棉花或小薄纸条,小草等放在人鼻孔旁,看这些物体是否随呼吸来回飘动,来判定还有无呼吸。
最后看瞳孔,正常人两个眼睛的瞳孔是等大、等圆遇到光线照来时可以迅速收缩。
当病人受到严重伤害,两侧的瞳孔可以不一般大,可能缩小或散大。
当用电筒突然刺激瞳孔时,瞳孔不收缩或收缩迟钝。
心跳停止,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固定是死亡的三大特征。
常用的止血方法和适用范围
包扎止血
适用于表浅伤口出血或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出血。
(1)粘贴创可贴止血将创可贴的一边先粘贴在伤口的一侧,然后向对侧拉紧粘贴另一侧。
(2)敷料包扎将足够厚度的敷料、纱布覆盖在伤口上,覆盖面积要超过伤口周边至少3厘米。
(3)就地取材可选用三角巾、手帕、清洁的布料包扎止血。
加压包扎止血
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的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出血,用敷料或清洁的毛巾、绷带、三角巾等覆盖伤口,加压包扎达到止血目的。
(1)直接加压法通过直接压迫出血部位而止血。
伤员坐位或卧位,抬高患肢(骨折除外),用敷料覆盖伤口,如果敷料已被血液浸湿,再加上另一敷料。
用手加压压迫,然后用绷带、三角巾包扎。
(2)间接加压法伤口有异物的伤员,如扎入体内的剪刀、刀子、钢筋、玻璃片等,应先保留异物,并在伤口边缘固定异物,然后用绷带加压包扎。
指压止血
用拇指压住出血的血管上端(近心端),以压闭血管,阻断血流。
采用此法救护人员需要熟悉各部位血管出血的压迫点。
仅适用于急救,压迫时间不宜过长。
(1)面部出血用拇指压迫下颌角处的面动脉,面部的大出血常压住双侧才能止血。
(2)颞部出血用拇指在耳前对着下颌关节上用力,可将颞动脉压住。
(3)颈部出血在颈根部,气管外侧,摸到跳动的血管就是颈动脉,用大拇指放在跳动处向后、向内压下。
(4)腋窝及肩部出血在锁骨上凹处向下向后摸到跳动的锁骨下动脉,用大拇指压住。
(5)前臂出血上臂肱二头肌内侧用手指压住肱动脉。
(6)手掌手背出血一手压在腕关节内侧,通常摸脉搏处即桡动脉部,另一手压在腕关节外侧尺动脉处可止血。
(7)手指出血用另一手的拇指和中指分别压住出血手指的两侧,可止血,不可压住手指的上下面;把自己的手指屈入掌内,形成紧握拳头式可以止血。
(8)大腿出血在大腿根部中间处,稍屈大腿使肌肉松弛,用大拇指向后压住跳动的股动脉或用手掌垂直压于其上部可以止血。
(9)小腿出血在腘窝处摸到跳动的腘动脉,用大拇指用力压迫即可止血。
(10)足部出血用两手拇指分别压迫足背动脉和内踝与跟腱之间的胫后动脉。
填塞止血
用消毒的急救包、棉垫或消毒纱布,填塞在创口内,再用纱布绷带,三角巾或四头带作适当包扎,松紧度能达到止血目的为宜。
加垫屈肢止血
在肢体关节弯曲处加垫子,如放在肘窝、腘窝处,然后用绷带把肢体弯曲起来,使用环形或“8“字形包扎,此法对伤员痛苦较大,不宜首选。
另外骨折和关节脱臼者不宜使用。
止血带止血
用有效控制四肢出血,但损伤较大,应用不当可致肢体坏死,故应谨慎使用,主要用于暂不能控制的大血管损伤出血。
止血带有橡皮止血带(橡皮条和橡皮带)、气囊止血带和布止血带。
钳夹法
用止血钳直接钳夹出血点,最有效、最彻底、损伤最小,但需要一定的器械与技术。
同时盲目钳夹有可能损伤并行的血管、神经或其他重要组织,转运搬动时有可能松脱或撕裂大血管。
因此必须在直视下准确施行,同时做好有效固定。
骨折的表现、骨折固定的原则及方法
骨折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损伤,为了避免骨折的断端对血管、神经、肌肉及皮肤等组织的损伤,减轻伤员的痛苦,以及便于搬动与转运伤员,凡发生骨折或怀疑有骨折的伤员,均必须在现场立即采取骨折临时固定措施。
一、骨折的判断
1.剧烈的疼痛:
由于骨折处的尖端刺伤周围组织的血管、神经,活动时骨折局部剧烈疼痛,并有明显压痛、肿胀。
2..畸形:
骨折部位在肌肉的作用下,形态改变,如成角、旋转、肢体缩短等。
3.骨摩擦音及骨摩擦感:
骨折断端相互碰触时出现的声音和感觉。
严禁有意去做此项检查。
4.功能障碍:
骨的支撑、运动、保护等功能受到影响或完全丧失。
二、常见骨折的固定方法
1.肱骨(上臂)骨折固定法
夹板固定法:
用两块夹板分别放在上臂内外两侧(如果只有一块夹板,则放在上臂外侧),用绷带或三角巾等将上下两端固定。
肘关节屈曲90度,前臂用小悬臂带悬吊。
无夹板固定法:
将三角巾折叠成10厘米~15厘米宽的条带,其中央正对骨折处,将上臂固定在躯干上,于对侧腋下打结。
屈肘90度,再用小悬臂带将前臂悬吊于胸前。
2.尺、挠骨(前臂)骨折固定法
夹板固定法:
用两块长度超过肘关节至手心的夹板分别放在前臂的内外侧(只有一块夹板,则放在前臂外侧)并在手心放好衬垫,让伤员握好,以使腕关节稍向背屈,再固定夹板上下两端。
屈肘90度,用大悬臂带悬吊,手略高于肘。
无夹板固定法:
大悬臂带、三角巾固定:
用大悬臂带将骨折的前臂悬吊于胸前,手略高于肘。
再用一条三角巾将上臂带一起固定于胸部,在健侧腋下打结。
3.股骨(大腿)骨折固定法
夹板固定法:
伤员仰卧,伤腿伸直。
用两块夹板(内侧夹板长度为上至大腿根部,下过足跟;外侧夹板长度为上至腋窝,下过足跟)分别放在伤腿内外两侧(只有一块夹板则放在伤腿外侧),并将健肢靠近伤肢,使双下肢并列,两足对齐。
关节处及空隙部位均放置衬垫,用5~7条三角巾或布带先将骨折部位的上下两端固定,然后分别固定腋下、腰部、膝、踝等处。
足部用三角中“8”字固定,使足部与小腿呈直角。
无夹板固定法:
伤员仰卧,伤腿伸直,健肢靠近伤肢,双下肢并列,两足对齐。
在关节处与空隙部位之间放置衬垫,用5~7条三角中或布条将两腿固定在一起(先固定骨折部位的上、下两端)。
足部用三角巾“8”字固定,使足部与小腿呈直角。
4.脊柱骨折固定法:
不得轻易搬动伤员。
严禁一人抱头,另一个人抬脚等不协调的动作。
如伤员俯卧位时,可用“工”字夹板固定,将两横板压住竖板分别横放于两肩上及腰骰部,在脊住的凹凸部位放置衬垫,先用三角巾或布带固定两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救护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