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我nbsp的nbsp母nbsp亲nbsp.docx
- 文档编号:23024297
- 上传时间:2023-04-30
- 格式:DOCX
- 页数:47
- 大小:63.26KB
第二课《我nbsp的nbsp母nbsp亲nbsp.docx
《第二课《我nbsp的nbsp母nbsp亲nbsp.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课《我nbsp的nbsp母nbsp亲nbsp.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课《我nbsp的nbsp母nbsp亲nbsp
第二课《我 的 母 亲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胡适及作品,熟练掌握字词的音形义。
2.掌握课文结构,熟知每部分内容。
3.熟读课文,初步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体会母爱这种博大的情怀。
学习重点:
掌握课文结构,熟知每部分内容。
学习难点:
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体会母爱这种博大的情怀。
一、自主预习
1、反复朗读课文,将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写下来,并完成下列加点字词的注音。
宽恕( ) 广漠( ) 佃户( ) 眼翳( ) 质问( )
侮辱( ) 气量( ) 管束( ) 文绉绉( )
2.为下列句子选择一个准确的词语,将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
(1)我母亲待人最(A.慈详 B.仁慈 C.仁义),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2)在这(A.广漠 B.茫茫 C.广大)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A.约束 B.管理 C.管束)过我。
(3)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A.请 B.找 C.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
3.搜集有关“母爱”的文章、诗句、歌曲以及胡适的文章和有关材料,先在小组内交流,准备展示,同时请填写下列空白。
胡适,原名胡洪騂,字适之。
安徽绩溪人。
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 》。
本文选自《 》,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下成长的几件事。
3.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4、为自己的母亲做一件事,可从以下提议中选一件去做,做后写下感受。
(写在日记上即可)
A、为母亲洗一次脚 B、为母亲梳一次头
C、为母亲做一顿早餐 D、与母亲做一次深情拥抱
-
二、导入新课
1、检查预习作业,也可由各组展示自己的预习作业。
2、速读课文,做几件事
(1)用简洁的语言该书本文故事内容
(2)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给课文分层。
(3)找原文,谈感受:
格式:
读了————————,我看到了一位——————————的母亲。
(方法指导:
如何概括事件?
例如:
用文中原句、找中心句、自己概括等)
明确:
A、每天教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学
B、母亲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子有方
C、我说了轻薄的话,受到责罚——责罚严厉,教我做人
D、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慈爱
E、新年到来大哥的债主来讨债,母亲从不骂一句,脸上从不露一点怒色——宽以待人、品性善良
F、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是忍让,忍无可忍时,就痛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宽厚、善良、隐忍
G、听了五叔的牢骚话,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正直、很有刚气
三、合作探究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既是“严师”又是“慈母”?
2:
以上几个故事中,哪些话语,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
找出来,作批注。
明确:
如: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
我从不知道他醒来坐了多久了。
”——作者以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道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
如:
“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眼病。
”——母亲爱子之深,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
如: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
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可以看出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四、拓展延伸
(一)你在哪方面深受自己母亲的影响?
写一个50字以内的片段。
(写在日记本上)
(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一一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1.第一句话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2.对文中加点字“混”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个“混”字,其实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
B.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暗接,“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
C.一个“混”字,潜在地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很大,即使没有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
D.一个“混”字表明当时作者的境遇并不理想。
3.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文中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加上“如果”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B.加上“如果”,表明这只是作者的一种假设,并未得到别人的认可。
C.加上“如果”,是作者谦虚的表现,是为了赢得别人的好感。
D.加上“如果”只是为了形成排比,没有别的含义。
4.最后一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5.请用语段中的词语,说说“我”从母亲那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二)结合课文,按要求答题。
“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
”
诸葛亮、刘备是《》里的人物,你知道有关他们的成语或典故吗?
试写几个,,。
你还知道哪些文角儿的名字吗?
写出几个,,。
五、达标检测《夺冠百分百》
六、欣赏“诗中的歌中的母爱”
如: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又如:
歌曲《妈妈的吻》(付林)、《烛光里的妈妈》《母亲》等,通过欣赏歌曲,来感染教育学生珍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
七、课外阅读推荐:
《感悟母爱——震撼心灵的118个真情故事》 老舍:
《我的母亲》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课后反思:
第三课《我的第一本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来的父子情、同学情、童年的乐趣以及在极其苦难的生存条件和学习环境下苦苦挣扎的一段生活历程。
3、品味本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重点]抓住重点,有条理地复述故事。
【学习难点】认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广大乡村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体会苦难,生活之于人的意义。
【学法指导】: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以“我的第一本书”为抓手,探讨文中的父子深情、同学朋友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体会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从而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资料链接]牛汉(1923—),原名史成汉,出版的诗集有《彩色的生活》(1951)、《爱与歌》(1954)、《温泉》(1984)、《海上蝴蝶》(1985)、《沉默的悬崖》(1986)、《牛汉诗选》(1998)。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
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
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法。
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标段。
2、结合有关背景反复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自查字词典将生字注音、生词释义。
4、围绕这一本书,文中叙述了哪些人物和动物?
5、缩写本文故事,概括写在作业本上,字数150字左右。
二、预习检测
(1)注音:
迢迢()()晾晒()掺和()()马鬃()泪水盈眶()()哄堂大笑()挎着()
(2)释义:
迢迢:
挥之不去:
掺和:
磨磨蹭蹭:
哄堂大笑:
幽默:
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
凄凉悲惨。
奥秘:
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
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温厚:
温和宽厚。
(3)默读课文,请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要求:
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
B、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
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自然流畅。
三、学习研讨
(一)整体感知
(1)“我的第一本书”是哪一本?
――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
(2)“我的第一本书”有什么不同寻常的经历?
――“我的第一本书”被我拦腰截断,上半部分送给了同学乔元贞,只留下了下半部分,父亲了解详情后,用白纸帮我们补好内容又装订好送给我和乔元贞。
(3)作者为什么会念念不忘这本书?
――里面饱含着父子之情:
父亲对我学习的关心,对我朋友的同情,帮我补写课本并装订好送我和我的同学,带我去崔家庄小学念……;也饱含着同学之爱:
把自己的书分半本给乔元贞; 还有作者难以忘怀的狗:
人狗的默契和难得的童趣。
(4)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
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5)你读了作者的故事觉得辛酸,想笑却笑不出来,很沉重吗?
为什么?
――生活太苦了,条件太差了,作者那时的生活太可怜了。
(6)你认为作者回忆的仅仅只是那本国语课本吗?
――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这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7)作者是怀着什么感情回忆自己的第一本书的?
――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四、合作探究
1、当父亲听说我把那一本书给了同学时,为什么“深深地叹着气”?
结合上下文说说我的父亲一位怎样的人?
―――知书识理,关心孩子的学业,温和善良,理解孩子,乐于助人,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
2、父亲说:
“元贞比你有出息”。
父亲为什么这样说?
后来元贞却以做小买卖为生,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明确: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这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书让父亲装订完整时,乔元贞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
这样,那半本书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
还能有多大“出息”?
在这里,这就促使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了。
总之,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着生活与人生。
3、这一本书中蕴含了太多的情感,如果让你来品味,你能从中品出什么滋味?
―――甜:
同学、朋友之间的深厚的情谊;父子之间亲密的关系;人与动物的乐趣
―――酸:
艰辛的生活,贫穷的生活环境;学习的艰难;人生际遇的差别
五、品味语句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这里的“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指的是什么?
(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辛酸的,沉重的,几乎天天在生存线上挣扎,当然没有幽默可言,但是无论多么的艰苦,孩子总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真和淘气总能让他找到自己的乐趣,和小伙伴在一起,与小动物们玩耍,回到大自然中去,什么都会忘记,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的“本”?
(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
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
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
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
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
六、质疑交流
请把你在学习中的疑问提出,我们共同解决。
七、达标检测
(一)《夺冠百分百》
(二)父亲挑书
①重一百多斤的书压在六十多岁的父亲的肩上。
②我几次请求父亲放下担子让我挑一气,都被顶了回来。
没办法,我只得借着电筒发出的可怜的光跟在父亲修长的身子后面,背上背着个装有几件衣服的旅行包和一把红色吉它,样子潇洒得要命。
③我很清楚父亲此刻的心情。
中学时我因母亲病逝,被迫从滇东北转到滇东南就读。
6年多来,父亲都是形单影只地过着独身生活,一大把年纪了,仍起早贪黑地劳作,其苦不言而喻。
今年大学毕业,在众亲友的劝说下,我最终放弃了在昆明一报社工作的机会,回到离别多年的家乡。
这一决定出台后,最高兴的当然是父亲了。
“这回有个说知心话的地方了!
”父亲逢人便说。
④一路上,父亲重复着那句重复了多年的话:
“做人不做浮漂草,要做水上捕鱼人。
”碰上熟人问:
“要干什么?
”他就抬高本来就很宏亮的声音:
“秀才搬家——尽是书。
帮娃娃挑书到他舅舅家,请他家的客车送到城里去,明天娃娃就要到城里上班去了。
”“这回算得了!
”对方回敬了一声,“嗨!
”
⑤农村人的“要干什么去”是路上招呼的客套话,今晚做的事又是父亲盼了很多年的,于是,在回话时父亲理所当然地欣慰了一番,就好像辛苦几十年就是为了等这几句让人欣慰的话从内心里流出来,以至于每一个字都吐得相当有力,像钉子落到玻璃板上一样,发出的声音乐曲般悠扬。
尤其是那个“嗨”字。
只可惜,父亲的身子摇出来的每一个动作,都使我联想到“蹒跚”这个词,加之脚下不时地打滑,父亲几乎是踉跄而行了。
⑥我没有再要求父亲让我挑一气了。
这个时候,即使再加上一百斤,只要是书——能照亮我的人生之路的赋予我智慧的书,父亲也会固执地把它挑在肩上。
我小心地跟在后面。
看着被书的重量挤压成弓形的父亲,眼里溢满了一种闪亮的东西,让我觉得满天都是星星,我也像是借着这满天的星星发出的光前行了。
⑦希望赋予人的力量是何等的巨大啊!
⑧从今以后,我想我会更加珍爱这些书——即便不能为父亲做些什么。
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让它像春风跟随种子一样跟着我——我忘不了这个雨夜,白发苍苍的父亲为我挑着沉重的书踉跄在一条又稀又滑的泥巴路上。
1.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文中父亲是一个淳朴、勤劳的农民。
他善良、正直、有点固执,深爱着自己的儿子。
2.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文章主要记叙了一个雨夜,白发的父亲为“我”挑书的感人故事,赞颂了父亲深沉无私的爱以及对“我”的希望和鼓励,表达了“我”要继续努力、积极进取的决心。
3.试揣摩文中画线句子的真正含义。
④段画线句子含义:
做人不能虚浮,要脚踏实地,多做实事。
⑥段画线句子含义:
“我”感受到了父亲所给予我的激励,努力向前
4.文章塑造父亲这一形象,除用了语言、行动描写,还有什么?
请举例说明。
除语言、行动描写外,还有肖像描写,如“白发苍苍”、“修长的身子”、背“压成弓形”等。
八、课堂小结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
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牛汉
爸爸对我的关心,同学之间的友谊
人生道路上的第一课
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上学的乐趣
快乐和梦幻:
1跟小动物在一起(人和狗之间的默契和情趣)
2跟父亲相处(父子之情)
3同学朋友之情
五、课后反思
积累关于书的名言:
1、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英】培根
2、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前苏联】高尔基
第四课《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1.文中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2.理解由外貌透视心灵的手法,感悟托尔斯泰的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布置学生查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及有关资料,通过媒体,查阅茨威格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
一、导入新课
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许多进步作家被陷害、监禁或流放。
而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犀利的笔锋解剖和批判了那个病态的社会。
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这样评价说:
“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
”一个作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让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作品,交流、补充、归纳: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复活》使托尔斯泰达到了艺术高峰,是他实践了“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标志”。
2.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正音、巩固,重点词语列举如下:
(1)给加线字注音
胡髭() 长髯() 鬈()发 禁锢()
颔()首低眉 锃()亮广袤()无垠()
(2)解释下列词语
器宇 禁锢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轩昂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 广袤无垠
三、整体感知
生自行朗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可分几部分?
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
要求:
朗读课文时,要在书上作出必要的标记,并思考问题,然后小组讨论,之后互相交流。
(结合前面的彩色插图加以体会)
阅读、观赏和讨论后明确:
四、精研第一部分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2.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找出来并说说作用。
3.读了这一部分,再次观看肖彩色插图思考:
你如何评价托尔斯泰的相貌?
交流讨论,总结如下:
五、总结
本部分前几段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生动描述了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
同时通过阅读,我们又全方位的了解了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
这样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
六、布置作业
1.你觉得作者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最精彩、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
为什
2.熟读课文,找出表明代表作者思想倾向的语句,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
1.前一部分主要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前一部分主要描写的是突出的特点是:
2.找出表明代表作者倾向的语句,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举例如下:
二、感悟研读文本
学生推荐朗读能力强的同学朗读第二部分,其他同学听读思考:
1.本部分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2.课文通过描写眼睛,还写出了什么?
(标画原文回答)
3.在写法上,与第一部分异同点是什么?
4.茨威格的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讨论进行:
让学生讨论:
最美的坟墓到底是怎样的?
为什么说是最美的?
学生结组讨论、交流,并确立中心发言人在全班讨论、明确:
三、总结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造了很多世界第一流的作品。
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只有当我们阅读了他的有关作品,才会理解茨威格为什么会对托尔斯泰的眼睛做出如此的评价。
四、质疑问难整理
五、探究讨论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
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
(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六、作业
1.查阅有关资料,写一篇小论文,论题为:
托尔斯泰是幸福还是不幸。
2.课外阅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托尔斯泰》并进而有计划地阅读三大代表作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课后反思:
补充资料:
《世间最美的坟墓》
作品全名:
《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选自《当代世界散文名作》。
作者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
作家茨威格于1928年到俄国旅行,拜谒了托尔斯泰墓,他有感于托墓的逼人的朴素,称颂它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有关于: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
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
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
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
《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创作总结。
《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
《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战争与和平》:
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康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
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安娜.卡列尼娜》:
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复活》:
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
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主人公:
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世间最美的坟墓》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
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
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
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
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