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挫败信念一种态度.docx
- 文档编号:2301845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4.86KB
自我挫败信念一种态度.docx
《自我挫败信念一种态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我挫败信念一种态度.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我挫败信念一种态度
自我挫败信念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可能会使你无力应对此起彼伏的痛苦情绪与人发生冲突.
自我挫败信念,不同于负性想法,后者只出现于你不愉快时,而自我挫败信念却是始终伴随着你的一种态度,它是你生活理念与价值体系的一部分,有些态度是有益的,而有些则会使你陷入困境.
常见的自我挫败信念:
情绪完美主义:
"我应该总是感到快乐,自信并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表现完美主义:
"我必须从不失败或犯错误."
印象完美主义:
"如果我有缺陷,且很脆弱,人们将不会喜欢和接受我."
害怕不被认可或被批评:
"我需要每个人的认可,这样才会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
害怕被拒绝:
"如果我不被人喜欢,那么生命将毫无意义."
害怕孤单:
"如果我是孤单的,那么我一定会感到痛苦和不满意."
恐惧冲突:
"两情相悦的人不应该有冲突."
情绪恐惧:
"我不应该感到愤怒,焦虑,力不从心,嫉妒或脆弱."
警惕自我挫败思维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晚上,在一条漆黑偏僻的公路上,一个年轻人的汽车轮胎爆了。
“真是倒霉!
”年轻人嘟囔着,下车翻遍了工具箱,也没有找到千斤顶。
“真是该死!
千斤顶怎么忘了带了呢?
”
怎么办?
他想着天都这么晚了,这条路肯定也不会有车辆经过。
正在纳闷的时候,他忽然看见远处的一座房子亮着灯,他决定去那户人家借千斤顶。
在去往人家的路上,年轻人不停的想:
“要是没有人来开门怎么办?
”
“人家要是没有千斤顶怎么办?
”
“要是那家伙有,却不肯借我怎么办?
”
…….
顺着这样的思路想下去,他越想越气,当他走到那座房子前,敲开门,主人刚出来,他冲人家劈头就是一句:
“你他娘的,你那千斤顶有什么稀罕的!
”
主人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以为来的是精神病人,“砰”的一声就把门关上了。
这其实是一种常见的“自我挫败”的思维模式,经过不断的否定,他实际上已经对借到千斤顶失去了信心,认为肯定借不到了,等到了人家门口,他就情不自禁的破口大骂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的人时常会对自己做出一系列消极的、不利的推测,比如,做一件事之前,总是在心中不停地问自己:
可能不行吧,万一不行那就彻底没戏了。
结果可能还没有去做,自己就没有信心了,最后的结局是事情十有八九就会朝着你设想的不利方向发展!
有句话说得好:
当你准备失败的时候,你真的已经失败了。
这就是自我挫败思维的巨大杀伤力。
信不信由你。
自我挫败思维源自习得性无助。
1967年,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用狗做了心理学史上一个经典的实验,这个试验过程生动地演示了一条狗自我挫败的绝望心境是如何形成的。
塞里格曼把狗分为两个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
试验情境一:
先把实验组的狗放进一个笼子里,这个笼子是狗无法逃脱的。
实验者在笼子里安装上电击装置。
试验开始后,给狗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能够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伤害狗的身体。
实验者发现,这只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命挣扎,四处乱窜,大声狂叫,想逃脱这个笼子,但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数次努力之后,当狗感觉到仍然无法逃脱后,狗的挣扎程度逐渐降低了,以至于后来无助地趴在地上,不再挣扎,默默地忍受着点电击带来的痛苦,原来洪亮的狂吠也变成了低声的痛苦呻吟声。
试验情境二:
随后,实验者把这只狗放进另一个笼子。
这个笼子由两部分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
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
当把经过前面实验的狗放进这个笼子时,实验者发现狗除了在刚开始很短的时间内惊恐之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上接受电击的痛苦。
即使自己轻轻一跃即可跨过隔板,避开电击,但是,这只狗却没有进行逃离与继续挣扎的行动。
试验情景三:
实验者把对照组中的狗,即那些没有经过前面第一个实验情境的狗,直接放进情景二那个笼子里,却发现这些狗不费吹灰之力全部都能逃脱电击之苦,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没有电击的安全的另一边。
这个实验所产生的结果和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后来有很多学者采用其它动物进行重复实验,均得到了与上面相同的结果。
当然,我们不能用人来做这种残酷的实验,因为它对人造成的心理创伤也许是无法恢复的,这不符合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准则。
但是,如果我们观察现实生活中的那些长期经历失败的儿童,久病缠身的患者,无依无靠的老人,四处碰壁的求职者,数次婚姻失败的男女,总是完不成任务的推销员,我们会发现人类的行为也会出现习得性无助的特征。
人对自我能力和自我环境控制力的知觉是从经验中习得的。
当一个人控制特定事件的努力遭受多次失败后,他将停止尝试,而把这种控制失败的感觉泛化到所有情景中,甚至泛化到实际上能够控制的情景下。
这时候,人们会认为自己的能力和控制力存在缺陷,这种缺陷是永久性的而不是暂时性的;会把失败归因为自己的内在本质因素,而不是情景因素;这种自我挫败感还会渗透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许多方面,而不是个别场合,给人一生的发展带来极为糟糕的负面影响。
久而久之,这种习得性无助感会演变为一种牢不可破的自我挫败思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麻绳”,当他们发现无论自己如何努力,无论自己干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时,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控制不了整个局面,于是,精神支柱就会瓦解,斗志也就随之丧失了,最终,自我挫败思维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我不行!
”、“我不是这块料!
”、“我是世界上最无用的人!
”、“我做什么都做不好!
”等等之类的思维定势之中,他们会放弃一切努力,并陷入绝望的心境之中。
情商竞争力:
走出自我挫败的牢笼
2009/08/19—宋振杰(阅读:
1214)
一张白纸上画着一个黑点,有的人只看到黑点,是因为他钻进了黑点这个死胡同,黑点被无限地扩大化了,因此全然不觉周围还有着大片的白纸。
换一种角度,全面的看待整张白纸,就会发现白纸所占的比重和面积其实远远大于黑点。
现实中的不少人,遭受了一次挫折和失败,就怀疑自己的能力,在内心深处得出“我不行”、“我不是这块料”、“我这辈子完了
”的结论。
其实,人完全有理由,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具有乐观主义的精神。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驾驭大脑兴奋中心的能力,有意识地驱除自我挫败思维的干扰与破坏。
1.目标合理,分步实施
我在一家公司给新员工做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课间时,一个员工过来跟我聊天,我问他,你的职业目标怎么考虑的?
小伙子很兴奋,有些激动地说:
“宋老师,不瞒您说,我准备3年内晋升到中层职位,5年的时候晋升到公司副总经理职位,怎么样?
”我说:
“很好,目标很清晰,也很有挑战性。
可是,是不是高了点、快了点?
”他说:
“宋老师,您不知道,不高一点、不快一点不行啊!
您想想,我要结婚,要买房子,要买车,还要孝顺父母,我不抓紧混个一官半职,弄个高薪,怎么行啊!
急啊!
”
目标是应当高远,但是不能脱离现实,不能不顾客观规律。
如果目标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当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被碰得头破血流的时候,我们收获的可能只有自我挫败的沮丧和失望。
如果这种情况反复几次,我们就会完全丧失对自己的信心,更丧失对未来的希望。
在思考自己的人生时,应当对自己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和分析,自己的才能、特长是什么,优点、缺点是什么,这些都应当心中有数,既不夸张,也不缩小,实事求是。
对于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操之过急,一下子要求过高。
尤其是自己没有做过的,或正是自己的弱项,不擅长之事,更要注意。
因为失败感和期望程度是相关的,事先的期望值越高,事后因结果不理想而产生的挫败感相应也越高。
所以,你如果要做的这件事情是从来没有做过,或是自己从不擅长做的,就不要对它的效果期望很高,这样即便失败了,也不会过分地失望。
目标制定之后,要将大目标分解出小目标,不断完成小目标,不断地向自己的大目标靠近。
这样,我们得到的是不断的成功感而不是挫败感。
2.正确的归因训练
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原因的过程。
从最后目标来看,归因理论是一种行为改造理论,不同的归因会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和工作的成效;对现在和过去成功或失败原因的归因会影响将来的期望和坚持努力的行为。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Weiner)1947年的研究认为,在现实中,一般人对行为的成功或者失败常作如下四种归因:
一是归因努力和不努力的程度(不稳定的);二是归因能力的大小(稳定的);三是归因工作、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稳定的);四是归因个人运气与机会的好坏程度(不稳定的)。
归因原理在激发成就动机、促进继续努力的行为方面,有重要作用。
不同的归因对成就与持续行为动机有不同的影响:
——如果我们把失败归于自己脑子笨、能力低这样一类稳定的内因,我们今后就不会再作努力与坚持性的尝试和行为。
因为我们认为再努力也起不了作用,于是破罐子破摔,随波逐流好了。
——如果我们把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够努力这个相对不稳定的内因,我们就会认真反思自己,并制定今后努力的计划,直至达成自己的目标
——如果我们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外因,如偶然生病或其他事故,甚至天气不好、运气不好等,我们就能够积极地面对挫折,这次不行下次肯定行,太阳总有一天会照在自己的头上,我们就会积极地进行尝试与行动。
——如果我们把失败归因于工作(学习)任务重、难度大等稳定性的外因,并认为这是不可抗拒和改变的客观现实,即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不可能完成,我们很可能会降低自信心、成就动机、行为的努力和坚持。
总之,假若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低、任务太重(或太难)等稳定因素,则会降低成功的期望,失去信心,出现不再坚持、努力的行为;反之,把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努力或粗心大意等不稳定的因素,就会增强自我的自信心,增强努力与坚持行为,坚定成功的信心。
自我挫败思维通过一定形式的自我归因训练,就可以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
比如,一项工作任务没有完成,可以有以下几种归因:
(1)任务太难;
(2)没有能力完成;(3)我还不够努力,方法不当;(4)运气不好。
自我挫败思维的人往往会归出为第一条和第二条,将失败归因为稳定的、不可改变的自身因素或外部因素,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消极的归隐模式,通过问下列一些问题,逐步走出消极归因和自我挫败的误区:
——我真的是一个没有能力或者没有用的人吗?
——我最成功和最得意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从这件事情中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件事情真的是太难了吗?
我是否做到了足够的努力?
是否调动了所有的资源?
是否遇到了一些不可抗拒的外力障碍?
——就算在这件事情我的能力欠缺,那么我应该如何做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呢?
——就算这件事情我做不好,那也不能说明在其它方面一事无成啊,对不对?
3.操之在我,褒贬由人
有的人过份计较他人的评价。
具有自我挫败心理的人总希望得到他人的赞扬,但又担心和怀疑自己能否得到别人赞扬,过多地注意和关心自我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好像自己是为别人活着似的。
比如,一个帅哥爱上了一位靓妹,本想向她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但是又非常害怕靓妹拒绝,一想到那种结果将会使自己多少难为情,多么丢面子,并想到以后还要经常见面,那将会多么难堪,可能还会招致别人的议论、讥笑等等。
于是,只好在心里忍受着爱的痛苦,直到有一天这位靓妹和另一位帅哥结婚为止。
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肯定是每一个人的基本心理需要之一。
但是,得到认可的愿望一旦达到竭斯底里的地步,或者说要求别人或社会认可的心理需求过分强烈,则会造成精神的沉重负担和心灵的扭曲。
除非我们能够得到别人的承认,否则我们是默默无闻的,我们就是没有价值的。
——“我们的工作并不重要,那个承认才重要”,这种观念越长久精神就越痛苦,越努力就越找不到快乐和幸福。
很多情况下,我们真的没有自己想像得那么重要。
别人邀请你发言,有时只是出于礼貌,他们甚至盼望你最好能知趣地谢绝,或者简单地应付一下即可。
西方有句谚语说:
20岁时,我们在意别人对我们的想法;40岁时,我们不理会别人对我们的想法;60岁时,我们发现别人根本就没有在意我们。
不必处处要求别人的认可,如果认可来临,你就坦然地接受它;如果它没有来临,你也不要过多地去想它。
你的满足应该是在你的工作和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我 挫败 信念 一种 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