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3011994
- 上传时间:2023-04-30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6.16KB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docx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乡偶书教学设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
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
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介绍背景。
(出示课件插图)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
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
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
瞧。
这就是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
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些什么?
2、揭示题目:
此时贺知章十分激动,于是就写下了一首古诗《回乡偶书》。
读题《回乡偶书》。
3、据题质疑:
⑴读了题目你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重点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1、师:
自由读诗,读准生字新词,并边读边观察,想想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2、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
自己读懂了什么?
3、检查反馈:
(课件)
⑴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再齐读生字新词。
⑵指名读诗;分组读诗;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师:
小朋友,刚才在老师的介绍中已经了解到贺知章在10岁那年就离开了家乡,直到82岁才回到家乡,古诗中哪个诗句向我们介绍了这个内容?
2、引出并学习诗句一:
(课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吗?
师:
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
这就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
那么,第一个诗句的后半句“乡音无改鬓毛衰”你又是怎么理解的?
或者你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理解:
乡音:
①小朋友,咱们班有乍浦人、四川人,安徽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讲的话一样吗?
②老师给大家一句话,请你们用自己家乡的话来说说。
③秋天到了,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多穿点衣服。
指名用家乡话说,理解“乡音“一词。
鬓毛:
头发
衰:
白了
师:
小朋友们,贺知章在回到家乡时头发都白了,可见模样发生了改变,可是什么没有改变呢?
(乡音)
指名说说诗句一的意思:
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
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
知道感情朗读诗句一。
3、引出并学习诗句二:
(课件图片)
师: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是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时的情景。
请你读读诗句二(出示句子二)并联系图片,猜猜他们在干什么?
交流并小结:
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
“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
”
指导感情朗读。
4、感情朗读整首古诗。
5、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古诗的意思。
四、故事续编。
1、小朋友们,82岁的贺知章老爷爷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离开了那么多年,此时此刻,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激动)孩子们遇到这位老爷爷,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高兴)
2、看图进行想象,孩子们和诗人贺知章还会说些什么,作些什么?
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
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
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
“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
”
——贺知章也笑着激动的说:
“我呀也是这个村的人,很小的时候离开了家乡,现在回来了,你们欢迎我回来吗?
”孩子们听了,高兴的说:
“欢迎您回来,老爷爷去我家做客吧!
”贺知章老爷爷看着孩子们那么热情,就更加激动了,激动得流着眼泪说:
“谢谢你们,家乡真好啊!
”(等等)
3、师:
小朋友们,这么动人的你会忘记吗?
你愿意把它讲给家长听吗?
(要求学生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并用自己的话把古诗变成故事讲给家长听。
)
五、小结。
小朋友们,你听说过“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这句诗句吗?
我们的贺知章老爷爷在回到家乡时就有着这样深切的感受,离开家乡多年,又重新回到家乡,这种心情是激动的,又是喜悦的。
让我们带着贺知章老爷爷的那种心情把古诗背一遍吧。
教学反思:
古诗《回乡偶书》是唐诗中的极品,这首诗中的“乡音无改鬓毛衰”在教学中孩子们显得有点难以捉摸,却对“笑问客从何处来”产生出会心的微笑。
在这首古诗教学中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手段,使孩子们感受到“易”“趣”“活”,比如,我以著名诗人李白的静夜诗引出贺知章,并且让孩子们知道李白与贺知章是好朋友,他们都是很有名的诗人,以及简单介绍贺知章的一些情况,让孩子们知道贺知章的一些生活经历,从而对贺知章产生一种敬仰和敬佩之情,有了这种情感来学习对于理解诗句很有帮助。
其次,在课堂上我不再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把学生引入古诗描绘的情景中,以其中的儿童身份把学生融入之中,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
除此,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使得那种回乡之情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因为学生爱表演,这是他们的天性。
在深入理解古诗的语言之后,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续编故事孩子们编得很好,表演的也很好。
但遗憾的是,对于贺知章的那种回乡之情领悟得还不是很深刻。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指名背)
2、揭示课题:
《回乡偶书》
二、初读感知
1、范读《回乡偶书》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认读生字:
客何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并用它们组词。
4、说说你在预习中知道了什么?
5、质疑并适时解疑。
6、看图说说《回乡偶书》这首诗的大意。
7、我会说:
贺知章小时侯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
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地问:
“_____________。
”
三、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
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你的心情会怎样?
2、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小组读、展示读)
(第一句:
语速稍慢,读出诗人离乡之久。
第二句:
“无改”读得昂扬一些,“衰”读得起伏一些,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之情。
第三、四句:
语速稍快,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惊奇。
)
3、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实践活动
1、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回乡偶书》。
2、师生评价表演情况
五、指导写字:
音客何
先观察字的特点,再描红、临写,最后评一评。
六、拓展活动
课外阅读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
七、设计板书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
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师:
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周末。
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
生:
请客。
师:
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
生:
做客。
师:
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
“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
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
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写。
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初读古诗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全诗,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加强识字:
抽生读诗,其余听读,评价,正音。
4、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认识作者部分,简介作者。
5、师: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
谁能说一下诗题的意思?
提示:
《回乡偶书》的“偶书”,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三、领悟诗意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
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生:
“笑问客从何处来”。
2、师:
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
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提问:
客是谁?
从什么地方来的客?
为什么要来?
师:
同学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
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
这个“客”是“客”吗?
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
出示媒体资源中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生自读诗歌,勾画。
4、指名回答刚才的问题。
例:
(1)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
(2)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3)他不是客。
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
(4)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5、师:
是呀!
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
多少个日日夜夜啊!
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
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
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
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读诗句。
6、师:
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指名答,例:
我小时候离开家乡,年纪大了回来;两鬓的头发已经疏落了,但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
7、师:
面对“鬓毛衰”的作者,“儿童”是怎样的呢?
生: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师:
理解诗句的意思吗?
同桌相互说说。
同桌练说。
师:
谁愿意来交流交流?
指名回答,例:
村里的小孩见了我把我当作远方来的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四、感悟诗情
1、师:
如果你就是贺知章。
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遇到询问自己从哪里来的儿童,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
生说感受。
2、师:
是啊,岁月在少年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日子给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
漂泊在外的游子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家乡的人与事每天也在变幻,但唯一不改的是游子的那颗回家的心,唯一不变的是对家乡深深的爱。
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再次朗诵全诗。
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师适时指导语气和节奏。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
提示:
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
首行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朗读时,可以把语速放慢一点。
次行“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
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
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的乡土之情。
朗读时,可以突出语音语调的变化。
“无改”读得昂扬一点,“衰”读得起伏一些。
三、四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
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
“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彩,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
朗读时,可以读出儿童般的天真浪漫来。
4、背诵诗歌,积累语言:
指名、分组背、齐诵。
五、指导书写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学一学部分,指导书写生字。
六、拓展延伸
1、师: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
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出示,师诵读: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2、生自由读诗。
七、表演诗歌
师: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
学生分角色试练表演。
八、自选作业
1、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或两句诗,给诗配画,并试着将组内的作品组合成表现整首诗的连环画;
2、对诗歌进行故事续编:
贺知章回乡后感受如何?
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
;
3、课外阅读贺知章的诗作或其他表现热爱家乡的诗作。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课后反思
《回乡偶书》中的“乡音”是萧山方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回乡偶书》,就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回乡时写下的。
当年,贺知章自越州永兴乘船,经湘湖,北上长安,后考中进士,官至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和秘书监。
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上,都记载着他是萧山人,但究竟在萧山何处,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两年来,萧山图书馆特藏部从事地方古籍研究工作近30年的杜永毅,对涉及贺知章的所有古籍都作了系统梳理,并对相关遗地进行了实地踏勘,最终,他考证出贺知章故里应是萧山蜀山街道的史家桥村(现该村已改名为知章村)。
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杜永毅一共梳理出三条史料。
第一是郭伦在《萧山赋》中写道:
“文笔环季真宅”,“文笔”即指古湘湖八景之一的文笔峰,季真则是贺知章的字。
第二是清代萧山人张文瑞在《归厚庄即事》说道:
“湖亦有名邻贺监,村因不俗近西施。
__鱼桥下堪垂钓,文笔峰前好赋诗”。
第三是清朝光绪年间手抄本《招德龙图卷》中论及萧山二十四座桥名的来历,其中论述“思家桥”的文字为“皇都得意归故里,奉旨还乡思家桥”。
从这三点推断,贺知章的家应该就在文笔峰脚下,且是一个有着“思家桥”的村庄。
根据实地踏勘,杜永毅欣喜地发现史家桥村有一个几亩地的贺家园,园的南面有一条名为“百步禁界”的路。
在村里,也有一座“思家桥”,其石刻记载“□学士创始族长相继懿修”,虽看不清学士的姓,但可推断是贺知章所创,因为萧山历代以来能荣膺学士称号的恐怕只有贺知章一人。
此外,杜永毅还发现当地村里有一个关于思家桥的奇怪民俗,就是凡是结婚的人,特别是嫁女儿的喜轿一定不能往思家桥过,而要绕道过,直到今天,这个民俗依然并行不悖。
据当地老人说,贺知章的母亲嫁到思家桥已是二婚,人们不过这个桥主要是出于避忌。
在休博会来临之际,杜永毅非常希望有关湘湖的宣传手册能列入贺知章的相关内容,他还认为,贺知章的宅地南临文笔峰,西濒三江,北接湘湖,如果开发成名人故里景点,也是一个提升萧山历史人文内涵的举措。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3、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浓爱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谈话导入:
我们班的某某某离开家来富阳读书,离开爸爸妈妈,你想家吗?
趁机引入试题:
他离开家几天就开始想家了。
那么一个人离开家乡几十年后回到久别的家乡,心中一定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回乡偶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首诗,板书:
《回乡偶书》。
2、学生齐读。
3、出示头像,介绍诗人。
贺知章不但是个大诗人,而且还是个大学问家。
二、自主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通诗,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纠正字音。
①出示词语:
偶然、鬓毛、衰老、客人、何处来、乡音
②解释:
“衰老”(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我吗?
那形容怎样的人,比较合适?
)
③解释“何处来”(换种说法:
哪里来、什么地方来。
)
④解释“鬓毛”(图片帮助理解)
3、开火车读词语。
4、分小组朗读诗。
二、交流学习,感悟诗情。
1、学习第一、二行诗。
①自由读,说说大概的意思。
②图片出示(年轻和年老):
有哪些变化呀?
(家乡的变化)
③家乡的变化很大,诗人的样子也发生很多变化,可是唯一不变的是什么?
(乡音)解释:
家乡话。
④为什么没有变?
(说明诗人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
⑤有感情的朗读这两行诗:
诗人50多年没有回家乡,现在回来了,还是衣锦还乡,见到了家乡的许多变化,心中百感交集,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学习第三、四行诗。
过渡:
诗人没有忘记故乡,而故乡还认得这位在外多年的游子吗?
①自由读,你能说说大意吗?
②演一演。
③有感情的读。
三、配乐吟诵,升华诗情。
1、配乐诗朗诵。
(师范读)
2、学生学习吟诵。
3、那么怎样读好诗呢?
老师这里提供大家一个方法。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
4、学生自由朗读。
5、指名朗读。
6、同桌朗读。
(配乐)
四、阅读续篇,深化感情。
1、出示《回乡偶书》之二
2、学生自由朗读
3、集体朗读
五、快乐写字时间。
1、学习“客”的书写。
2、学习“何”的书写。
反思:
今天是家长开放日,6点45分我就来到学校。
8点20分活动开始了,家长们陆续来了,每个人都很安静地关注着自己的孩子。
孩子们各个坐得笔挺,声音也非常洪亮,也许归功于家长的到来,可也说明我的孩子们懂事了。
今天的感动真不少。
课堂让我感动
师:
同学们能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吗?
学生二人小组讨论、表演。
师:
哪一组来试一试。
徐磊、盛琦两人表演如下:
徐磊扮贺知章,学着老人的样子(手摸着胡子,很有礼貌地询问)走过来。
儿童问:
“您从哪儿来?
”
“贺知章”说:
“我从北京来。
”儿童问:
“你是哪里人?
”“贺知章”答:
“我是这里人。
我很小就离开家了。
现在回来了。
”儿童说:
“那我带你去你家。
”……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品质之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
古诗精练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从学生想象
“贺知章”与儿童的对话,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加入了自己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地把古诗的意境形象地表达出来了。
新课标中讲: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在教学中我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想象,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交流感情,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家长让我感动
很多家长都是在上班,可是还抽出时间来参加,真让人感动。
家长真挚的建议让我如沐浴春风,家长的表扬让我眉开眼笑,家长的善解人意让我感到欣慰无比。
真的这次活动我觉得搞得很成功,我想家长和我的距离更近了。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客、何”2个生字,会写“音、客、何”3个生字。
2、情感目标:
理解领悟诗意,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力目标:
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1、谈话、激发了兴趣:
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你愿意背给大家听吗?
(学生自由背诵)
2、导入新课:
同学们背诵的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国诗歌是文学宝库中一朵璀璨的明珠,徜徉在这艺术的河流中,我们心旷神怡,今天就让唐代著名的诗人贺知章老爷爷带领我们再一次走进古代诗歌中。
3、作者生平
贺知章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这位老爷爷年轻的时候离开了家乡去外地求学,他克服困难用功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
后来他到京城去当了大官。
他和唐代的另外一位著名的诗人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
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
他回到村口会遇到了一件什么事呢?
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就知道了。
(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师:
读了课题你知道“偶”“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
(随便写的诗。
偶:
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书:
写,偶书:
随便写的诗。
)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
(回到家乡,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写下来。
)
5、师:
你真能干!
那么诗人遇到了一件什么事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去看一看吧。
二、自由读诗,初步感知。
1、师:
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翻到115页,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师:
老师发现你们读得可认真了,接下来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比比谁的字音读得准。
3、师:
好了是吗?
那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读准了。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愿意来试试?
(2个)下面我请一位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谁行?
(1个)我们一起来准确地读一读。
4、师:
小朋友们读得太棒了,这回老师要把生字宝宝的帽子摘掉了,你还能认出他们吗?
(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开火车读
5、师:
把掌声送给这列小火车。
接下来生字宝宝和他们的朋友在一起了,谁来和他们打打招呼?
(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
6、师:
生字宝宝真想请它们的朋友来家里做客,而我们今天学的古诗里正有这个“客”字,你找到了吗?
(生:
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紧扣“客”字读诗
1、师:
请再读读这句诗,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客”是谁?
贺知章。
“客”从哪里来?
板书“何来”“客”来做什么?
)
2、师:
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提了不少好问题。
老师也来问你们一个问题:
诗句里的“客”也就是贺知章是指从外地来这里做客的客人的吗?
(板书“客?
”)(生交流:
贺知章不是做客的客人。
)你从诗歌的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回乡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