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通论林耀华版考研资料复习材料doc.docx
- 文档编号:22997500
- 上传时间:2023-04-29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9.78KB
民族学通论林耀华版考研资料复习材料doc.docx
《民族学通论林耀华版考研资料复习材料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学通论林耀华版考研资料复习材料doc.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族学通论林耀华版考研资料复习材料doc
一、民族的定义:
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拥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已经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二、民族学的定义:
民族学是以民族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它把民族这一族体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研究各族体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它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学科。
三、民族学的产生:
19世纪中叶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世界各地区寻找原料和市场。
为了扩大殖民地,统治当地的国家和民族,必须研究殖民地各民族的社会情况。
在长期积累资料的基础上,为适应当时的需要,民族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产生,并得到迅速发展。
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
1为少数民族的识别工作贡献了力量
2大力进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
3研究少数民族社会性质
五、种族的定义:
种族又称做人种,是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六、种族的分类:
蒙古人种:
亦称亚美人种或黄色人种。
特质特征是:
皮肤浅黄,头发黑直,胡须体毛较少,颜面扁平。
鼻梁不高,唇厚适中,身材自北向南呈现从中高到较矮和从粗壮到纤细的过程趋势,眼内角多蒙古褶。
此人种分亚洲和美洲两大支系。
亚洲支系包括北、东、南三个分支以及各种过渡类型和混合类型;美洲支系指因纽特和印第安各族。
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西伯利亚和美洲,约占世界人口41%。
赤道人种:
亦称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俗称黑色人种。
特征为:
皮肤深色,头发黑卷,体毛不多,但大洋洲部分却相当发达;脸型较窄,鼻形低宽,唇厚颔凸,身材高矮不等。
赤道人种分尼格罗和澳大利亚两个支系以及各种过渡类型和中间类型,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南,包括热带非洲、大洋洲、南亚和东南亚的许多民族。
16世纪后,美洲亦有分布,约占世界人口16%。
欧罗巴人种:
亦称欧亚人种和高加索人种,俗称白色人种。
体质特征:
肤色一般浅谈,部分呈褐色,毛发颜色不一,发型波状,次生体毛发达,泪阜外漏,鼻高唇薄。
此人种分南北两个支系,南支包括印度、地中海和巴尔干高加索分支过渡类型和中间类型。
欧罗巴人种过去主要分布在欧洲、北非、西亚和南亚,包括印欧和闪米含两大语系的各个民族。
16世纪以来,美洲、大洋洲和南非等地区亦有分布,约占世界人口43%。
七、种族形成的原因:
进化、突变、基因重组(造成遗传特征的改变)
选择、适应(造成各个人种特征的改变)
种族特征完全是进化机制作用的结果,没有任何一个种族的任何一个特质不能从变异、选择和适应中找到答案。
八、种族和民族的关系:
区别:
从纯粹科学的意义上讲,而这的确是互不相干、泾渭分明的
1.种族涉及的是人类种群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关系,它主要是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科学研究的对象。
2.民族涉及的是人类的社会文化群体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它主要是社会科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3.种族主要考虑生物学因素而不考虑文化因素;民族主要考虑文化因素而不考虑生物学因素。
联系
1.两个概念的外延还是有重合的时候。
2.两个概念在日常用语中都被人们赋予了多种含义,其中尤以民族为甚。
九、经济文化类型的含义:
指居住在相似的自然地理条件之下,并具有相似的社会发展水平,操持相同的生计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特点的共同体。
十、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作用:
1.充分肯定了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对于物质文化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从而为民族学对于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的起源和特征的研究提供了一条科学的认识途径。
2.为世界民族分类这一重大的民族学研究课题提供了一套新的选择方案。
3.能够对考古学中的“文化”、“类型”等概念的形成和解释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4.对于体质人类学材料和数据的搜集、分析和解释也能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5.对于民族史志的撰写和讲授也能起到纲不动领性的作用。
6.还能为民族学走向社会,积极参与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开辟出新的途径。
十一、经济文化类型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
1.定义的修正:
原有的经济文化类型定义为:
居住在相似的自然地理条件之下,并具有相似的社会发展水平,操持相同的生计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特点的共同体。
现在用“生态环境”取代了“自然地理条件”。
2.具体认识的深化:
在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运用中加入了结构层次分析的见解,以求认识的深化。
3.研究方法的系统化:
强调研究手段的综合以及一个体系内的经济文化类型间的系统性和结构性关系。
十二、中国经济文化类型的基本框架:
1.采集渔猎经济文化类型组:
分布在东北大小兴安岭的森林地区,及黑龙江、乌苏里江交汇处。
还包括:
赫哲族、鄂伦春族和部分鄂温克族。
采集渔猎为主要生计方式。
特点:
直接攫取夜深动植物。
2.畜牧经济文化类型组:
分布在东起大兴安岭西麓,西到准格尔盆地西缘,南到横断山脉中段的广大地区内。
畜牧为主的生计方式。
特点:
产品单一,不耐存储。
分为:
苔原畜牧型、戈壁草原游牧型、盆地草原游牧型、高山草场畜牧型。
3.农耕经济文化类型组
1.山林刀耕火种型 2.山地耕牧型 3.山地耕猎型 4.丘陵稻作型 5.绿洲耕牧型 6.平原集约农耕型
十三、经济文化类型的特点:
1.经济文化类型不是单纯的经济类型,而是经济和文化相互联系的特点的综合体;
2.经济文化类型具有超地区性的特征
3.每一个类型的文化特征首先取决于该类型所处地理条件所规定的经济发展方向
4.经济文化类型是历史过程的产物
5.各种经济文化类型都有着各自的历史年龄。
十四、西方民族学流派:
一、进化论学派:
19世纪中叶出现的第一个民族学流派。
主要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认为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进化的过程,这种进化过程是全世界所有文化的普遍发展规律。
造成这种普遍性的原因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1斯宾塞:
人类社会在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原则下,由简单到复杂进化,各文化随不处在同一时代,但都遵循着同样的程序。
同时代的文化尽管发展速度不同,但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不可逾越。
2泰勒:
他把人类文化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阶段。
他认为人类文化层系分明、先后衔接、次第演化、序列一致。
全世界文化都要经历蒙昧、野蛮、文明这三大阶段。
3摩尔根:
阐述了人类社会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历程,并指出人类社会最终将进入没有私有财产的境界。
二播化学派:
反对进化论学派理论。
主张从空间上研究文化。
认为文化产生后开始向各个地方传播,各民族的文化都不是自己发明的,文化采借多于发明。
1德奥播化学派
1)格雷布纳 2)施密特
2英国播化学派
1)史密斯 2)佩里
三.美国历史学派:
博厄斯
四.法国社会年刊派:
杜尔干
五英国功能学派:
对进化论学派、播化学派和历史学派都持批评态度,认为人类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要把文化做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察,弄清楚这个有机统一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对整体所做的贡献,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1马凌诺斯基:
认为人类学家的最重要的额工作就是要弄清楚文化内部各要素相互之间的功能关系。
2拉德克利夫-布朗:
六美国心理学派
1卡迪纳与林顿 2本尼迪克特 3米德
七结构主义学派
1列维-斯特劳斯 2利奇
八新进化论学派
1怀特 2斯图尔德
九文化相对论学派
十新心理学派
1许 2怀廷
十一社会生物学学派
十五、实地调查在民族学研究的地位:
民族学实地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基础,也是民族学研究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
(实地调查是经过专门训练的民族学工作者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住居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民族学实地调查是民族学科的传统方法,推动了本学科的发展,也对其他相关的学科发生着重要影响。
十六、简述民族学实地调查的特点:
社会性和多元性、文化性和生活性、历史性和现实性、实践性和探索性、艰苦性和变化性
十七、简述民族学实地调查的类型:
自观和他观、宏观和微观、社区和个案、定性和定量、专题与综合
十八、简述民族学实用调查方法有哪些:
观察与参与观察、个别访谈、调查会、问卷法、谱系调查法、自传调查法、定点跟踪调查法、文物文献搜集、历史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跨文化比较研究
十九、简述民族学调查者应有哪些素质:
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打破僵化模式,适应新形势,建立新思维;专业基础扎实,知识视野开阔;善于沟通人际关系,具备应变能力。
二十、简述民族学实地调查应做那些准备:
①、课题选择(能力所及,适合自己;申请课题经费);②、文献准备(对当地的了解);③、物质准备(地图;记录设备;证件;生活用品;药品;礼品);④、调查提纲
二一、简述近期我国民族的主要任务:
继续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展国内各民族的研究;加强世界民族的研究;继续开展国外民族学理论的研究;继续开展影视民族学的研究;进一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研究;开展民族文物研究和建立民族学博物馆;开展民族统计学的研究;完善和发展学科体系;提升田野调查的科学性;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普及民族学、人类学知识;如何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探讨现代化影响民族关系变化的因素;民族学应为西部开发和少数民族发展提供服务。
二二、简述如何推动民族学学科发展:
加强学科基础理论建设;紧密结合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加强应用性理论研究;加强对国际学术界成果广泛的系统的借鉴与介绍;通过体制改革和统一规划来促进科研与教学的结合;
二三、简述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必要性:
是我党民族平等政策的需要;是我国顺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民族繁农发展的重要方针。
二四、简述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依据(原则):
结合我国实际,灵活运用斯大林关于民族四个基本特征的著名理论;从民族集团的现状出发,注意分析其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情况,做到历史与现状相结合,是民族识别工作的又一科学依据;尊重本民族集团中大多数人的意愿,是民族识别工作应遵循的又一依据和原则。
二五、简述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主要成就和意义:
成就:
其成就的取得就发展进程看分为三个阶段:
从1949年经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到1954年为第一阶段,认定了38个民族;从1954年到1964年为第二阶段,又认定了15个民族;从1964年起经1982年为第三阶段,认定了“珞巴族”和基诺族两个民族。
意义:
民族识别使我国历史上长期受歧视、受压迫的、、不被承认或不敢承认自己的广大少数民族,有了明确的族属,并得到了国家法律的保护;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开展和所积累的经验在国际上引起了一定程度的反响;共同文化特点是构成民族的最基本特征(而民族学是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既然文化是鉴别民族的根本尺度,那民族文化也必然是民族学研究的中心课题,已证实);民族识别有利于我国民族学学科的发展。
二六、简述民族学研究对象:
生活在资本主义生产以前诸社会形态下的民族,是民族学研究的传统对象。
民族学研究的对象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原始、落后的”消失,西方民族学面临着“传统对象”的危机,西方一些民族学家逐渐转向“都市社会”研究。
二七、简述原始社会形态下的几个阶段:
包括原始群:
从猿到人过渡时期正在形成中的人的群体,是刚刚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共同生产和生活的集团。
、前氏族公社和先后以母系制、父系制为特点的原始公社诸阶段,而农村公社和家长制家庭则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度的中间阶段。
二八、简述农村公社或家长制的双重性:
农村公社以其固有的二重性而体现出它的过渡性,表现在:
⑴、居民的社会联合主要以地域为基础,但在一般还在不同程度上保留有以家庭为单位的血缘联系具体到某个村社的血缘谱系,可能一支也可能是多支。
⑵、荒山森林草地水面和耕地,一律归村社集体所有,村社成员对它们仅仅存在占有权,而房屋及小块园地已成为个体家庭所有,劳动产品等动产则完全是私有财产。
⑶、在劳动组织形式上,以小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是最经常、普遍的形式,但还有一定的集体劳动予以补充⑷为了维护村社的共同利益,一些人分别担任了被赋予某种全权的职位,于是产生了国家公共权力的萌芽,但原始民主、平等的习惯依然存在,由村民大会决定,只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才由社会公仆逐渐向社会的主人转变。
家长制实行一夫多妻;蓄养奴隶;在土地所有制方面,保留着“同姓公有”的形式;出现了各姓杂居一个村寨的现象,但尚未完全消除按姓聚居的传统;出现了地区性的首领
二九、简述家长奴隶制与奴隶占有制的关系:
家长奴隶制是奴隶占有制社会的起源。
家长奴隶制与古代社会的奴隶占有制有很大区别,表现在:
家长奴隶制中的奴隶人数占社会人口比例很小,没有形成社会生产的基础;家长奴隶制是以自身需要而生产生活资料为目的的,而不是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奴隶制;在家长奴隶制的地位不像奴隶占有制下的奴隶那样低下,因为他们是以家庭成员的身份而存在的;家长奴隶制中,还没有出现奴隶主阶级,使用和剥削奴隶是家长制家庭的家长;家长奴隶制属于原始社会形态范畴,不属于奴隶占有制社会形态范畴,而奴隶占有制属于奴隶社会。
三十、简述奴隶占有制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奴隶占有制生产方式通常简称“奴隶制”,它的生产关系是以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兵站有何剥削奴隶为基础的,基本特征:
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奴隶主不但占有一切生产资料,还占有直接生产者—奴隶;奴隶是会说话的创造财富的工具,在奴隶制下,监督劳动达到最大限度;在奴隶制下,所有权关系掩盖了奴隶为自己的劳动。
三一、简述封建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地主阶级和农奴主阶级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的直接生产者—农民和农奴;在封建社会里,封建领主和地主占有大量土地,依靠农奴和农民来耕种;封建剥削形式主要表现为封建地租。
三二、简述中国封建地主制的主要特征: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封建的统治阶级—地主、贵族和皇帝,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而农民则很少土地,或者完全没有土地;不但地主、贵族和皇室依靠剥削农民的地租过活,而且地主阶级的国家又强迫农民缴纳贡税,并强迫农民从事无偿的劳役,去养活一大群国家官吏和主要地是为了镇压农民之用的军队;保护这种封建剥削制度的权力机关,是地主阶级的封建国家。
三三、简述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特点:
不平衡性是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各少数民族社会形态复杂,表现极大不平衡性;某一个民族自身社会发展也极不平衡;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缩影。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形态有四个类型:
封建领主所有制、封建领主制、奴隶制、保留有浓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
三四、比较我国处于原始公社状态游猎经济和山地农业经济?
区别:
①游猎经济属于北方型,而山地农业经济属于南方型;②游猎经济比较集中分布在东北以鄂温克和鄂伦春族为主要代表,而这俩民族以狩猎为经济生活主源。
山地农业经济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散见于中东南地区和西藏地区,中国保留原始公社制残余的少数民族,绝大多数属于这种类型。
联系:
不论游猎经济,还是山地农业经济都是由低下的生产力决定的,都与原始公社制生产关系相适应;有一个共同点:
都保留在交通闭塞、气候恶劣的与世隔绝的山区;这两种类型经济的变化均与先进的生产工具出现和交换关系的发生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历史上的民族压迫也是阻碍这两种类型经济变化与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五、凉山彝族奴隶制特点?
闭塞的自然经济和落后的生产力;凉山彝族奴隶制的阶级关系,通过特有的森严的等级关系变现出来;特有的社会政治结构—以黑彝父系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在凉山彝族奴隶制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复杂的民族关系问题。
三六、比较西双版纳封建领主制和西藏农奴制?
区别:
①、西双版纳领主阶级包括片领、召孟力、波朗以及村寨当权人农奴按来源和承担不同形式及数量的封建地租而划分为“傣孟力”和“滚很召”两个等级。
西藏农奴主阶级包括地方政府、贵族和寺院,俗称“三大领主”。
农奴包括“差巴”和“堆穷”两个等级。
②、西双版纳封建领主制最显著特点是存在着比较典型的农村公社形态。
农村公社构成了这种封建领主社会自然经济的基础。
西藏农奴制的一个特点是奴隶的子女仍然为奴隶,就有浓厚的奴隶制残余。
西藏农奴制属于庄园型领主制的一个代表,而西双版纳封建领主制是农村公社型③比之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西藏农奴制的残酷性和奴役性更近于奴隶制。
联系:
都属于封建领主制;封建领主占有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和牧场,这是共性;
三七、中国少数民族民主政治制度:
与各民族复杂的经济制度相适应,其社会制度呈现多样性。
根据各种制度表现出来的特点分为原始民主型、血缘纽带型和中央政府委任型:
一、原始民主型(基诺族的长老制;瑶老制和石碑制;侗、苗、布依、水等族的“款”;)二、血缘纽带型(黎族合亩制;景颇族山官制;凉山彝族家支制度)三、中央政府委任型(政教合一制度;盟旗制度;土司制度)
三八、家支制度:
家支,是内部严禁通婚并以父子连名制谱系作为链条贯穿起来的一个父系血亲集团。
凉山彝族家支制度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家支制度,在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中起到政治组织的作用。
三九、基诺族的长老制:
基诺族的政治制度是村社长老制。
村社一般有两个长老,首席称卓巴,次生为卓生,有特定的古老氏族的最长者充任。
其主要职责涉及村社生产、生活和宗教祭祀方面,在调节纠纷、对外交往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长老不脱离生产,无薪报酬,具有公仆性质。
它体现了原始民主。
四十、瑶老制:
是瑶族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具有政治制度的职能。
产生于原始农村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
瑶老是村寨首领,由民主选举或自然形成,瑶老不脱离生产劳动,无特权。
是社会公仆,重大事务由全寨大会决定。
瑶老制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名称。
随着瑶族进入阶级社会,瑶老制的组成和性质逐渐变化,有的瑶老成为享有特权的人。
四一、石碑制:
是瑶族的一种具有原始民主残余性质的政治组织形式,1940年以前存在于广西大瑶山地区。
是以一个或若干个村寨为单位,对于防盗贼、保护生产、婚姻聘礼、保护外来正当商人,处理纠纷等问题,订立共同遵守的规约。
这种规约称为“石牌律”、“律法”或“条约”,刻在石牌上,称为石牌。
石牌头人由办事公正,善于言辞,威信较高的人担任,多为男子,其主要对内起调解作用,对外任军事指挥。
四二、款:
是湖南、贵州、广西一带侗、苗、布依、水等族村寨中具有农村公社性质的社会组织,历史记载中称为“合款”、“议款”、“议榔”、“合榔”。
款有大小之分,凡参加款的村寨,彼此间有互相支援的义务和监督执行“款约”的权利。
款有款首,由公认的有威望、办事公正、熟悉款词的老人充当,不能世袭。
款首平时参加生产劳动。
四三、黎族合亩制:
是海南岛1947年以前部分黎族地区特有的一种生产和社会组织。
四四、景颇族山官制:
政治制度。
山官是是辖区最高政治首领,是习惯法的体现者和执行者,战时则是军事首领。
山官享有特权,实行幼子继承的世袭制。
四五、政教合一制度:
在西藏农奴制和新疆夏合勒克乡维吾尔族农奴制社会中存在,以西藏藏族政教合一制为典型。
它的实质上是封建贵族专制的政权组织。
在1959年民主改革运动中废除。
四六、盟旗制度:
是清朝政府在蒙古地区实行的封建统治制度,是根据满族八旗制度的组织原在蒙古族原有社会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
四七、土司制度:
是元明清封建王朝对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封建统治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由中央政府册封各族各地首领世袭官职,充当地方政权机构长官。
土司制度始于元代,延续于明清时期,少数土司残留至新中国施行民主改革时。
四八、文化的定义:
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做为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以及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
四九、文化和文明:
第一.文化与文明不分,做同一概念使用。
第二.文化包括文明,文化所包含的内容要比文明更加广泛。
第三.文化与文明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社会生活的两个方面、两个特征,文明是社会发展水平的主要特征,而文化是社会精神发展水平的主要特征。
五十、文化的结构
(1)二元结构说:
通常指文化史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部分构成的观点。
(2)三元结构说: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或实物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
(3)四元结构说:
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或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
五一、文化的特征:
普遍性与特殊性、后得性、适应性、分化与整合、变异与涵化、超生理性与超个人性、复合性、象征性、传递性、文化变迁与文化堕距
五二、民族文化研究的意义
民族学的文化研究,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民族的内涵与特点,以便对民族异同做出更合理、更准确的区分,有利于改变民族地区的现状;可以使我们透过文化,更准确的揭示负载那个民族的社会;可以促进人们的理解、宽容欣赏他人的文化,同时促进对自己文化的反思,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发现一些病原来根除疾病;可以改变人们的一些错误观念
五三、简述住所的主要类型
按人类发展的历史:
挡风棚、巢居、蒙古包(牛厂、蒂比、楚姆)地窖、挖坑栖
按居民点:
临时性住所和永久性住所
按布局:
圆周式和排列式
五四、简述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
包括四个方面:
1、食物的种类(吃什么,喝什么)2、原因3、方法(怎么吃,怎么喝)4、饮食方面的禁忌和礼仪
五五、简述服饰文化的类型
10种标准:
1、是否穿着为标准2、按不同的地区进行划分3、不同的民族成分4、以年龄和性别为标准5、服饰的制作材料6、不同的历史时期7、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职位8、不同部位的穿着9、按季节划分10、不同的礼仪场合
五六、简述服饰文化的内涵
1、服饰反映民族的生活环境、经济从业、生活方式2、服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3、服饰是民族工艺的一面镜子4、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5、服饰是原始崇拜的载体6、从服饰可以看出各民族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关系7、服饰是不同民族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8、服饰是进行身体辨别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进行社会地位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
五七、简述思绪、语言与民族心理的关系
观念形态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思维则是存在和意识之间的媒介,语言则是思维的工具。
思维和语言是文化结构最深层的分子,民族心理(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它们的外延,是一种文化过程。
一个特定民族的思绪、语言与民族心理与一定的精神文化联系着,它们是一切文化的基础。
五八、原始教育的特点
一是言传身教;
二是按年龄大小进行教育
五九、原始教育与阶级社会教育的区别
原始教育不同于阶级社会的教育
第一:
原始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具有阶级性
第二:
原始教育没有专门化的部门,只是一种自发性教育,它多与劳动生产实践一起进行,没有固定场所。
第三:
原始教育的形式是与公社制度相一致的。
六十、习惯法与法律的区别
原始社会的习惯法不属于法律的范畴。
习惯法是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的最主要表现形式,是人们的行为准则。
例如:
生活习惯、婚姻习惯等。
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商品交换、私有制和阶级出现以后的产物,是伴随阶级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从本质上来说,法律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以国家或民族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利益为准,固定在成文的法律中。
六一、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着密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族学 通论 林耀华版 考研 资料 复习 材料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