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什么分析.docx
- 文档编号:22995676
- 上传时间:2023-04-29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3.35KB
文明是什么分析.docx
《文明是什么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明是什么分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明是什么分析
文明是什么
郭宝龙
“文明”一词在《新华词典》中指“人类社会已进入开化状态,与‘野蛮’相对”。
而“开化”是指“由原始状态进入有文化的状态”。
许多去过国外的人会有这样的感慨:
哎呀,人家真是文明。
我个人理解,去过国外的人所说的文明,是指一个社会中众多个体在方方面面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所构成的整体风尚,从概念上讲是狭义的。
但是,无论从构建和谐社会还是发展先进文化,乃至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服务型政府,这个狭义的文明是基础,是要素。
我曾在英国学习和生活两年。
现在把一些亲身经历和感受告诉大家,让大家评一评上边的感慨是不是有道理。
会议
不管中国还是外国,谁都少不了开会。
我们会议是什么样呢?
缺席、迟到、早退、抽烟、走动、交谈、手机响铃、接打手机等等,不用细说,我们对诸如此类的情形已经司空见惯了。
我在英国参加过几次集会,抽烟、手机响铃、接打手机一次都没有见过。
其他的情形可能有,但很少。
当时我就曾经想,会场上假如有人吸烟,有手机响铃,或者有人接打手机,即使不被清理出场,也一定会引起全场人的注意,被吸引的目光里一定夹杂着不满和鄙夷,“另类”、“修养”类的词汇可能在人们的脑子里冒出来。
吸烟、手机响铃、接打手机是和会场格格不入的。
我听到过“手机文明”。
不细想,觉得把手机和“文明”连在一起用有点轻用“文明”了。
再看看我们的会议,手机方便了自己,搅扰了别人甚至会议。
手机铃声此起彼伏,花样繁多,有的甚至让你哭笑不得。
挺严肃庄重的会议,一个另类铃声引来一片笑声,应有的气氛和效果荡然无存。
大多数人接电话时还是有所顾及,尽量把声音压低,用手罩拦,甚至不惜钻到桌子底下。
但是旁若无人接打电话的也不乏其人,更有甚者,他的声音要压过会场前边讲话的声音,以致让他的通话不受影响。
这些情形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司空见惯了,但对于英国来说可能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在公共场合如何使用手机是社会文明的一种表现,“手机文明”是被呼唤出来的。
管理服务
社会离不开服务,社会有各种各样的服务组织。
即便是政府,也有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能是公共服务,甚至建设服务型政府被写进了党的十七大报告。
下面对比一下当时我们在首都机场出海关和在伦敦机场进海关时不同的遭遇。
我们一行六人都是第一次出国。
在首都机场该办理出境手续时,经打听,我们到一个相当于一个很大礼堂的地方办理。
进到这里时看见左边有很多人站成几队等候,于是我们就排在了队尾。
到给我办理手续时,我把手里所有的证件和文件都给了办理手续的人员,用什么让他自己挑。
没想到人家一副严厉的面孔:
表呢?
我问:
“什么表?
”对方马上不耐烦了:
“出境申请表!
让开,让后边的来!
”经打听,我们到右后方几十米的一个长柜台上自己取表填表。
有一栏拿不准,想问,这个地方又没有工作人员。
于是没敢填,想等到交表时问清再填。
等到再回到办理出境手续的柜台时,刚才那位发现有空格,怒容骤起:
你这人成心捣乱是不是?
哎呀,这就是为我们守国门的人员。
十几个小时后,我们到了世界上最忙的机场---伦敦机场。
从离其海关很远的地方开始,每隔一段,就立有一个指示牌,指示下一步去办理入关手续的路线,并在下边提示需要准备好的证件和文件。
海关前是回字形的座位,人们按顺序坐等,等候的人比我们在首都机场等候办理出关的人还要多。
等候期间,有一位机场工作人员在不停地巡视,提醒把什么什么准备好,并告知没有X光证明的,可以到旁边的一个房间补拍补办。
工作人员和蔼、细致、周到。
所有手续方便、快捷。
伦敦机场的硬件不如首都机场,日起落架次比首都机场多,但人家的服务和效果是首都机场不能比的。
以上是我出国时领教的第一课。
说到认真,下边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
到达剑桥后第二个月的一天,我接到市政管理部门的一封信,被告知到某处补交拖欠的市政费。
当时我觉得很奇怪。
英国社区每天都有人清运垃圾。
按英国法律,居民应该按月交纳市政费,但学生身份的居民免交。
到那里一问,人家态度和蔼:
你们是10月2日到的,10月4日开的学。
10月2日、3日你们还不算学生,需补交这两天的市政费。
这么一座城市竟然管到这么细!
饮食
英国人有钱,但崇尚节俭。
在餐馆里就餐互相请客或者AA制,基本上够吃即可。
相当于“山珍海味”档次的菜肴也很少见,菜肴的用料和制作方法在中餐面前还远不如小儿科。
平淡不入味的烤鸡、鱼块、牛排,宽厚油腻的薯条,未经料理过的生蔬菜,外加些徒有虚名的酱料,组成了英式餐馆菜肴的主调。
我去过当地的几家西餐馆,几乎都是套餐,里边有冷热荤素,可以选择不同的品种,但不像中餐那样花样繁多,可以选择大、中、小份。
请客或者聚会时,吃好吃赖,吃多吃少,自己做主,没人硬劝。
吃完后,餐桌上几乎没有剩下的饭菜。
当时我甚至怀疑在餐馆浪费是不是会受到鄙夷。
有一位国内大学教师到英国短期工作。
她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一位也是家庭主妇的英国同事邀请她晚上到她家吃饭。
这位英国主妇提前两个小时就用车接上中国老师,然后拉着她一直在街上逛。
这个过程中,这位中国老师就想:
在国内如果是我请客,采买、做饭做菜,怎么也得小半天。
莫非她家里有人准备?
到了吃饭的时候,人家把估计不会富余的面包、烤肉之类的东西用微波炉和烤箱一热就行了,不过10分钟,这就是请客。
我在剑桥参加过一次全英中国高科技企业年会。
参加人员有在英华人,也有英国人。
除了我,可能都是有较高社会和经济地位的人。
离会场不足200米,就是剑桥最大的中餐馆,但午餐是一人一盒快餐,一瓶饮料。
我看大家对午餐没有丝毫不满的反应,好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
常人如此,社会名流会怎么样呢?
看看皇家吧。
女王一家吃得非常少,在女王的盘子中,很少会有剩余食物。
他们经常将吃剩下来的肉和蔬菜回收利用,将它们放到另外一些盘中,然后再将它们加工成馅饼或者肉饼。
有一次上课,聊起饮食,英国老师说XX国家过去的饮食文化也是非常丰厚的,是因为后来的工业化和人们越来越快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使原有的饮食文化逐渐消退了。
我们一直以世界一流的中国饮食文化为自豪,他的话使我的自豪打了折扣
中国是个穷国,就是现在一些发达的省份,摆脱温饱也没有多少年,但我们餐桌上的浪费可能是世界第一的。
请客人讲排场,好面子,相互攀比。
尽可能地提高标准,惟恐客人吃不好吃不够,还有的怕人笑话,也有的怕达不到请客的目的,打肿脸充胖子请客的也不是个例。
如果桌上很多盘子光了,请客人会觉得很不带劲。
如果剩下了,除了家庭聚会外,大多数情况下很少人愿意打包。
原因有多种,但至少有怕人看不起的因素。
我们的餐馆很少有卖份儿饭的。
如果有,一般是以民工或低收入打工者为消费群体。
请人吃饭,几乎也没人用份儿饭的形式,而是一点菜就是一桌,公费消费更是如此。
我们餐馆中普通的一桌饭菜,在很多英国人看来,不是丰盛,而是奢糜。
有调查表明,普通餐馆一桌饭菜一般至少会剩下10%甚至更多,一家餐馆平均每天就要倒掉50公斤剩饭菜。
全国一年在餐桌上的浪费就高达600亿元!
换句话说,中国餐桌上每年就浪费掉3个小浪底工程。
中国的三峡工程一直到上个世纪末才开始动工,除了技术、防空等因素外,国力不足是重要的一个原因。
可中国的餐桌每3年就浪费掉一个三峡工程。
这种穷大方实在是一种悲哀,也让人看不起。
饮酒
中化文明的历史有5000年,中国酒的历史也有5000年。
但我们的让酒文化实在应该改一改了。
我们中国人好客,招待客人把酒看得很重,无酒不成席。
大家在一起吃饭,请客也好,公务、商务接待也好,目的有多种,但总希望有好的气氛,或者希望增进感情,使以后的关系更好一些,但喝酒是让很多人非常头疼的事情。
喝,没有多大能耐,或者因为健康原因不能多喝;不喝,又怕扫大家,特别是东家的兴,或者挡不住让酒的强大攻势。
让酒,是我们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线。
让酒的手段五花八门,让酒词丰富得可以编成一本书。
“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铁,喝出血”,让人哭笑不得。
人与人之间,亲,亲不过父母,近,近不过夫妻。
我估计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敬酒很少有这种一口闷、喝出血的豪放。
我们的让酒文化中有的现象在外国人眼里是不可理解的。
酒是不是好东西呢?
如果是,敬长辈、领导时为什么只让领导沾一沾而自己多喝多占呢?
如果不是,大家为什么还要没完没了地喝呢?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成:
酒不是什么好东西,不能让长辈和领导多喝,自己用自虐表达一下敬意呢?
朋友之间热闹热闹,即便是多喝一些,哪怕是饮酒作乐也无可厚非,但这种做法应该限定在这类的朋友之间。
我们可能听说过,北方人比南方人让酒利害,乡村比城市让酒利害。
我们还有可能听说过,市里很多部门的同志怕到郊区来,怕和郊区人喝酒。
凭心而论,我们郊区人实在、热情、好客。
但这些话还是耐人寻味的,是值得从文明、文化甚至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思考的。
酗酒、斗酒的不文明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
有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年均约有11万人死于酒精中毒,且这一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还在呈上升趋势。
我们身边由于长期过量饮酒而患有肝肾、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比比皆是,其中领导干部占很大比例。
改革开放时,全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有50多万,但以后迅速增长,近些年每年有200万以上患者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全国有1亿多高血压病患者,每年新增患者350万人,患病率每十年增加50%。
这大概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另一个标志。
2007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27209起,造成81649人死亡、380442人受伤,交通死亡人数世界第一,我想这和饮酒是有很大关系的。
全国死亡这么多人,GDP损失1-3个百分点。
如果一个家庭死亡一个人,损失的可就不是几个百分点了。
这样的家庭多了,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英国人也好客,有些人也好喝酒或者也让酒,但英国人的饮酒文化中体现的是对别人个性权利的尊重。
商场中酒类占比例最多是的葡萄酒,其次是啤酒,白酒不多。
去别人家里吃饭,一般是带上一两瓶上好的葡萄酒。
无论是在饭店,还是到家庭做客,喝什么酒自便,喝多少自便。
酒在饭店可以按瓶买,也可以按杯买。
家中的酒打开后,可能要喝若干次以后,或者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可能喝光。
我们中国人的家庭中,半瓶存放的不多,即使有,时间也不会太长。
在交往中,英国人重聊胜于喝,重喝胜于吃。
我们的城镇中到处都是饭店,英国到处是酒吧。
酒吧是人们最常去的社交场所。
酒吧里基本上只有啤酒,没有下酒菜,可能有极少的小吃,但啤酒可能多到几十种。
晚上,特别是周末,很多人聚到酒吧。
去吧台选一种啤酒买一杯,朋友之间即便自己买自己的也没人觉得没有人情味。
然后围桌而坐,低声细语,有的伴着轻音乐,很惬意。
啤酒随喝随买,自己喝自己的,一般也不用敬酒,更没人劝酒。
英国也有醉鬼,但很少是被人让酒让多的。
英国酒后交通事故很少,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也远不像我们这里多。
我们这里,有因后遗症腿脚不利落,每天早晨在公园里、大街上一瘸一拐锻炼的人不少,这道风景在英国没有。
我想,这些现象和英国人的饮酒文明是有很大关系的。
环保
我这里所说的环保,是指每个人对身边小环境的爱护和保持。
垃圾乱倒、污水横流、乱堆杂物、侵街占道、残垣断壁、道路坑洼、厕所简陋等被归结成农村环境突出的几大问题。
这种环保,需要有经济基础的支持,但更多是需要人们对环境的文明态度和做法。
在英国,上边所说的我们司空见惯的几个突出问题几乎不存在,农村也是一样。
也许人家的法律管得严,但是制造这些问题的人的周围,是令之汗颜、无地自容,与之格格不入的文明准则、人群和社会。
英国城镇中有很多草坪,天气好的周末,很多人来这里休息,也有人野餐。
当时剑桥的一个国际啤酒节就是在一片大草坪上举办的,草坪上坐了很多端着啤酒的人。
但是人走地净,甚至一点垃圾屑都不会留下。
英国人坐大巴旅行,很多人的座位上可能也有饮料、小吃、随身听、报刊等私人物品。
一旦旅行结束,每个人都会自觉地把自己的座位上下清理得干净如初。
英国人生活随意或者不拘小节的人也很多,特别是年青人。
他们自己的房间也可能乱糟糟,也可能连被子都不叠。
但是这类人对待只属于自己的地方是这样,如果是两人以上甚至社会共有的地方,就会保持非常整洁,否则就可能成为修养被人鄙夷另类。
典礼
我们经常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典礼,比如,工程开工或完成典礼、某某组织成立典礼、某某活动启动仪式等等,有喧天的锣鼓,有激昂的致辞,有要人执锹执剪的奠基、剪彩。
私人操办最多的是结婚典礼。
我们中国人对这类的典礼很重视,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很大程度上要的是一种宣传效应,参加的人越多越好,场面越隆重越好。
这种现象从主观目的上说,可能是无可厚非的。
婚礼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视的仪式。
参加的人一般会送之钱物以示庆贺,我们称之为“随份子”。
东家也会创造尽可能好的招待大家的条件,主要是吃饭喝酒。
讲究人多、热闹、喜庆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攀比之风,让很多人笑在脸上苦在心里。
父母给子女操办婚礼,总要对得起子女,要体面,要风光,不能让人看不起,不能比经济和社会地位相仿的人差了。
参加婚礼的人,掏钱是应该的,基本上也是情愿的。
但也有很多人有苦说不出,为什么呢?
很多关系并不多近,只是碍于情面。
我们常听到人们说一年要随多少次份子,开销可观,似乎不得已而为之。
再看看我们这里结婚的车队,一个赛一个的高级,一个赛一个的气派,要游街,要录相。
不是为了满足实用,只是为了讲排场,攀比之风与日俱增。
准备婚礼时,预订或预租婚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要高级,不能比别人差了;要提前,晚了定不上;要多,场面不能小了。
没能耐、没有钱的也要撑着绷着,用不起高级的用低级的,再少也不能低于4辆吧。
有能耐、有钱的,奢华程度一个赛一个,甚至很多车辆是空车,只是为了壮排场。
英国举办典礼比我们简朴务实得多。
当时有一所小学重建,学生搬回来时举行了一个也有剪彩的仪式,但参加人员只有这所学校的师生。
供剪彩用的与其说是彩绸还不如说是根红头绳,不过半米,两端各由一名小学生攥着,校长一个人剪开。
在我们看来,剪彩简单到像个游戏,但人家喜气中透着认真。
剑桥市内有一家慈善商店开张,也搞了一个“红头绳”式的剪彩仪式,也是没有什么贵宾,更没有锣鼓、气球、鞭炮等我们常用的东西。
2005年是剑桥图书馆建馆150周年,这家图书馆藏书在英国是最多最全的。
庆祝活动的启动仪式在我们看来没法再简单了,只是图书馆和剑桥大学的负责人在门外对着摄像机讲讲话,每人几分钟就算完事了。
在英国,我参加了一位老师的婚礼。
参加人员有的是被邀请的,也有的是听说后自己去的。
婚礼在一个小教堂里举行,由一位牧师主持,就像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一样,简短、庄重、虔诚。
朋友和同事一般是赠送一些简单礼物略表心意。
婚礼结束后,参加人员,特别是比较近的亲戚朋友们照照相。
新人还安排不常来剑桥的亲戚和朋友人一起到剑河上坐了坐小船。
当天不能离开的,一起住在一家宾馆里。
第二天新郎新娘就外出旅游了。
我们和英国不同的地方还有很多。
正是因为这些不同的地方,让很多去过国外的人有那样的感慨。
约2500年前,孔子说:
仁者爱人;约2000年前,耶稣说:
爱人如己。
我们的先圣和人家的主,对仁爱的理解和对后人的教诲,从本质上是一样的。
我们是礼仪之邦,过去是,现在和将来都应该是。
我们所说的狭义的文明,无论富人还是穷人,无论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百姓,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能做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明 是什么 分析